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体的结石“体质”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明·吴承恩《西游记》

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空腔结构,表面被覆柔软的尿路上皮。尿液在泌尿系统腔道中分泌、储存和排出。但是,有的人恰恰就在这柔软的空腔结构中,会形成并存在坚硬的结石。这一“软”一“硬”,构成了泌尿系统的神奇之处。

放眼全球,肾结石患病率因为种族、性别、年龄、地理位置等不同而有所差异,近些年患病率还在不断升高。目前全球为1%~15%,中国约为6.4%。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肾结石(男女比例为2∶1~3∶1),气候炎热地区结石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肥胖者、高温环境工作者更易患结石。泌尿系统结石也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泌尿系统结石如何形成?真的有所谓的结石“体质”吗?我们来做一番探源。

字典解释:动物腔道之中的石头谓之“结石”,泌尿系统结石自古有之,考古学上证实7 000年前即有尿路结石的存在。《黄帝内经》将有膀胱刺激症状的病称为“淋”。华佗《中藏经》将“淋”分为8种,“砂淋”即从尿道排砂石的疾病。现代医学在治疗结石的同时,对其形成原因做了系统研究。

下面以一段故事作为探源的引子。

《西游记》开头讲石猴出世是这样描述的:“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小说中的这段话信息很丰富。归纳起来,有两个关键信息:

其一,石猴的孕育时间很久——“感之既久”;

其二,石头中有个核心——“内育仙胞”。

而尿路结石的产生也符合这两个规律(图25):具有成石核心,时间久而成石。不同的是,仙胞是仙石的核心,先有仙石,后育仙胞。而结石的形成正好相反,先有成石核心,核心不断发展增大,时间久而发展成结石。简而言之,泌尿系统结石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化学过程。

一般来说,2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患结石,30~50岁才是结石高发的年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结石,它偏爱具有结石“体质”的人。那么,在这些人体内,结石究竟怎样形成?(Alan W.Partin et al,2020)

第一步:过饱和。

什么是“过饱和”?其实中学时的实验最能说明情况:

在一杯清水中一点点加入白糖,开始的时候,白糖很快就溶进水里了。白糖越加越多,达到了水中能够溶解的极限,就不能继续溶解,称为“饱和状态”。如果继续加入白糖,白糖就处于“过饱和状态”,水中溶解的糖分子随时会变成固体沉积在杯子底部。

图25 结石的形成符合两个规律:需要成石核心,需要长久时间

人体泌尿系结石的原因就与“过饱和”的原理类似:一方面,人体内易形成结石的无机盐大量增加,比如钙和草酸经过饮食大量摄入或者代谢产生,尿液中草酸钙就非常容易处于过饱和状态;另一方面,在人体体液大量流失的状况下,比如夏天大量出汗、饮水不足,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尿液中的无机盐同样也会处于过饱和状态。

第二步:结晶。

无机盐变成晶体析出的过程称为“结晶”。不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正常人尿液中无机盐草酸钙的浓度竟然是在外界水中溶解度的4倍,很明显处于过饱和状态。按理说应该会析出结晶,人人都患上结石才对。但为何有的人长结石,有的人不长结石?

原来,尿液中有些物质能够抑制结晶形成,例如枸橼酸、镁、黏多糖、肾钙素、尿桥蛋白、Tamm-Horsfall蛋白等,起到“刹车”的作用。例如,枸橼酸结合钙离子,降低钙离子浓度,或者直接抑制草酸钙的自发析出;酸性黏多糖带负电荷,吸附在草酸钙表面,阻止晶体聚合(辛殿旗等,1997)。尿液中还有一些物质能够促进结晶形成,起到“油门”作用。它们就像红蓝两军,一直在互相博弈。一旦“油门”占上风,“刹车”不灵,就容易形成结晶(图26)。结晶多数是普通的无机盐,有时某些药物也会在尿液中大量析出,称为药物结晶。

第三步:形成核心。

晶体是尿路结石的初级状态,还不能称之为结石。晶体一定要和一部分称为基质(占结石重量的2.5%,包括黏蛋白、蛋白质、糖、结石形成抑制物)的物质混合,有时再加上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等,形成核心。核心才是结石的雏形。不断有晶体析出加入核心,核心越长越大,最终就变成了肉眼或影像学可见的结石。

因此,结石形成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化学过程,更是异常复杂的人体代谢过程,需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真的是像石猴形成一样“感之既久”!

一般而言,高蛋白摄入会增加尿钙、草酸盐和尿酸的分泌,高钠饮食促进尿液中钙盐晶体形成,因此适量限制动物蛋白摄入,限制饮食中钠的摄入,对于正常人和结石患者都有益处。

当然,人体泌尿系统结石并非都是吃出来的,可能涉及代谢综合征、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原因,医学上目前尚不能完全解释结石“体质”。

人体的结石成分种类繁多。结石在泌尿系统中就被发现有32种成分,而且千差万别,具体成因仍是医学上的未解之谜。胆结石不同于泌尿系统结石,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或胆道系统存在利于成石的因素有关,因此多为胆固醇或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吴阶平,2000)。

人类厌恶结石的第一大原因是它会诱发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在泌尿系统排出过程中经常会阻塞尿道,使得尿液水分子欲出不得,引发泌尿系统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严重肾绞痛,肾绞痛位列人体三大疼痛之一。

人类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第二个原因是结石会导致肾积水和肾衰竭。尿路结石在肾中并不易造成肾积水。但是,当它在输尿管狭小通道造成堵塞时,如果不及清除,就会出现肾积水,严重时还会影响肾功能,甚至导致肾衰竭(图27)。

所以,人们发明了很多种去除泌尿系结石的方法:最早的是开放式手术取石,但对患者创伤很大;后来又发明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不用开刀就能将它击成粉末;最近这些年又有了输尿管镜和经皮肾镜,采用微创的方法,从细小的通道进入输尿管或者肾盂肾盏,直接将结石“一锅端掉”(郭应禄等,1986)。人类医学进步太快,根据结石的大小、质地与性质,总有一种方法能将结石彻底“扫地出门”(郭应禄等,2016,2010)。

可是,把结石一扫而光之后,有的结石还会卷土重来。结石为何反复复发?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形成结石呢?

图26 结晶的形成是抑制成石物质和促进成石物质博弈的结果

注 图中的“水姑娘”代表抑制成石物质,“沙怪物”代表促进成石物质。

图27 输尿管被结石嵌顿 d4IoRRrefnn1c3o0gv5Oxfn+I11wGyR4SVZmkh71ZqOzdPS/4hcxCV7ll03nIC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