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诊断学思维

第一节
概论

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诊查,对疾病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诊断思维(diagnostic thinking),则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年轻医师尤其应重视培养诊断思维和诊断能力,无论是住院医师的阶段还是专科医师的阶段,诊断学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

一、误诊的常见原因

临床工作中医生所做的诊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国内曾有一项历时10年30位专家参加、统计了46万份病例的大型研究,发现误诊率达27.8%。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临床经验不足(占25%),问诊、体格检查不到位(占17.3%),未选择针对性的检查(占17%),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的结果(占14.7%),以及先入为主、主观臆断等。为了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漏诊,需要注意加强诊断思维训练。

二、诊断思维中的问题与误区

(一)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

很多医生分析能力较好,综合能力不足。虽然对实验室指标的分析能深入到分子层面,但是往往不能归纳推理出繁杂临床资料的意义,总结病例特点时只是复制粘贴原始资料,不能归纳出这些资料代表的临床意义。写研究论文时,只会精简研究结果作为结论,而不会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多学科会诊多器官衰竭患者时更是如此,每个专家都能提出各自专科的诊疗意见,不同专科会诊意见却常无法整合。例如:面对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感染科的医生可能认为液体入量不足,需要补液,而心内科的医生可能认为液体入量已经超负荷了。面对矛盾的治疗意见,无法整合为最佳方案。

(二)线性思维和系统思维

很多医生善于线性思维,而缺乏系统思维。例如:遇到心慌患者只想到心脏病(线性思维),去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而忽略其他系统疾病,或看到某个影像检查结果就直接诊断为某个疾病,从而发生误诊和漏诊。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对外开放的整体(系统),在复杂的层级、交互的关系中,必须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系统医学观点去认识疾病、诊治患者。

面对某个症状时,一定要思考是本系统(专科)疾病,还是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本系统症状。即使是本系统的疾病,还要考虑是不是与症状直接相关的脏器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大型医院科室设置过度专科化,如多数医院没有大内科建制的病房和门诊,只能让内科专业住院医师去不同专科(呼吸、心血管、消化等)轮转,但轮转时一定注重养成系统思维,而不是专科思维。否则造成医生临床思维缺陷,不利于疑难复杂病例诊治。

例如: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等,胃镜检查仅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首先,从消化系统看,即使是“胃的”症状,也不一定由胃的疾病引起,而可能是肝脏、胰腺等消化系统其他脏器的疾病。事实上腹胀、嗳气等胃肠动力障碍症状,多数情况下由患病率非常高的脂肪性肝病引起。同时,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病也可引起胃肠动力障碍。近年来,内分泌代谢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当糖尿病影响到自主神经损伤时,就可能发生糖尿病相关的胃轻瘫、便秘、腹泻,且症状顽固。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胃肠高动力状态常常造成腹泻,而甲状腺功能减低则会造成腹胀、便秘。

(三)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资料

任何一个科室或专业,临床基本功都至关重要。基本功过硬的医生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就能得出初步诊断,或找到进一步检查的方向,从而通过辅助检查去明确诊断或排除某些疾病。但有些医生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而忽略了详细地询问病史和系统准确的体格检查,只能广撒网式地行辅助检查而缺乏针对性,所以仍找不到疾病线索。

(四)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割裂

多数医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仅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进入临床后主要根据指南诊治疾病,遇到疑难复杂病例则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基础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而不能从结构、功能、代谢的角度去深刻认识疾病。

三、读懂患者

每一个患者就如同一本书,每一个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则如同一个个的“字符”。只有了解每个“字符”的意义,才能把这本“书”读下来。而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则需要联系“字符”,将“上下文”综合起来。本章的目的在于充分运用逻辑学、系统医学和综合医学模式,从不同的层面读懂患者这本“书”。

诊断思维内容具体包括:诊断资料,诊断过程与步骤,诊断方法,诊断内容,诊断原则,诊断思维中的注意事项,提高诊断思维能力的途径。 9MpqSCMi0iy+rb+7MmGqTo7YlmRMVzizZLHX/q3++0StGqkiVZNdHZYC2ZbWNR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