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造影(galactography)是指将造影剂注入乳导管内再行X线拍片的检查方法,目的是用来评估乳头溢液的病因。1930年Ried首次对单侧乳腺脓肿病人行碘油乳腺导管造影检查。1937年,Hicken对乳腺导管造影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报道了正常、变异及病理所见。1964年,Funderburk改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剂,获得良好效果,证实对乳头溢液病人为一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1974年,天津肿瘤医院报道乳腺导管造影的初步经验。1977年内蒙古欧阳墉介绍了70例乳腺导管造影,详细介绍了操作体会及各类乳腺疾患的造影表现。
先投照常规的CC及MLO,如未发现可导致乳头异常溢液的明确原因,即可实施乳腺导管造影。造影时,病人可取仰卧位或坐位。仰卧位对病人比较舒适,并因重力作用,有利于乳腺后方导管的充盈。用75%乙醇拭净并常规消毒乳头区,轻挤患乳,使乳头有少量液体流出,辨认出溢液的导管口,然后轻轻捏起乳头,以轻柔的捻转动作将27~30号尖端已磨钝的颌下腺造影针,或腰麻用细塑料管,插入溢液的导管内,深约1cm,外端连接双通或三通活塞,先用一端的空针作抽吸,若有液体抽出,证明插管正确位于溢液的导管,即可自三通另一端、含2ml或3ml造影剂的针管缓慢加压,将造影剂注入导管,至病人出现胀感时止。一般需注入0.5~1ml,个别可达2ml。注毕保留针头,或撤出针头后用Plastubol或其他胶膜将导管口封闭,以防止造影剂流出。迅速拍放大CC及90°侧位(ML或LM)片,拍照时,只需对乳房轻度加压,避免过度压迫使造影剂溢出而影响造影效果。拍片满意后,去除封闭膜或撤除针头,令病人轻挤乳房,使造影剂尽量排出。若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剂,十余分钟后即可因乳腺组织内的吸收和自导管自然流出而使造影剂消失殆尽,不必挤捏患乳。造影完毕,敷上消毒纱布,并告知1~2天内溢液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不必惊慌,如出现乳腺炎症状,应立刻就诊。
导管造影应注意的其他事项:
1.病变导管的选择必须正确。若误入正常导管,可造成假阴性的结果。若无把握,不妨多检查几支乳导管。回抽出液体,说明插管正确。
2.随时注意勿将小气泡注入导管内,否则可造成假性充盈缺损,影响正确诊断。插管前应注意排出针头、塑料管及造影剂内混入的气泡。
3.注射造影剂时最好先注射少量造影剂(0.2~0.4ml),确保针顶端位于乳导管内,再注入剩余造影剂,这是因为初始过多注入造影剂可能掩盖小病灶,特别是靠近乳头的病灶。
4.若溢液较多,在注射造影剂前务必将溢液尽量抽尽,以免造影剂被溢液稀释而影响对比度。
5.针头插入不宜过深,易刺破导管壁造成造影剂外溢而导致造影失败。若采用细塑料管插入,则较少发生此种情况。
6.注射造影剂应缓慢,压力不宜过大,若注射时感到有阻力,且病人诉有痛感,或见造影剂反流溢出乳头,则表明造影剂已有外溢进入间质,应立即停止注射。
7.如放射科医师插管失败,应请另一医师进行尝试。如B超下见到扩张的导管,不妨在B超引导下插管。如导管已被刺破,则应在1~2周后重新安排造影检查。
8.对少数临床上无溢液而需作导管造影的病人,可根据病变的方位选择造影的导管口。例如病变位于外上方时,选择外上方的导管开口。为提高造影的阳性率,应多检查几支导管。
9.造影剂可选择40%碘化油或50%水溶性碘制剂。40%碘化油具有良好对比,吸收、流出较慢,可比较从容地摄片,但亦有不少缺点。例如:它在腺泡内可长期潴留,个别甚至达2年之久,并可导致反应性肉芽肿;一旦因导管刺破而进入间质后很难排出;碘化油的黏稠度较高,注射时较费力,可导致针头移位,使造影失败;因黏稠度高,细小分支不易充盈;如溢液较多,由于水、油不融,碘油被分隔成小珠状,影响诊断等。故近年多采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剂,它的黏稠度较低,较易注入,易与溢液融合不形成碘珠,细小的末梢分支导管亦能充分充盈,但对比度较碘化油略低。此外,亦有少数人使用阴性造影剂,如过滤后的空气、二氧化碳等,或先注入碘水,再注入空气,作双重对比造影。但由于乳导管比较细小,双重对比效果多不佳。
大多数妇女在乳腺或乳头用力挤压后,可能会出现少量溢液,通常并无临床意义,只有在体格检查时可重现乳头溢液且可对乳腺管进行插管时,才可进行乳腺导管造影。
1.非血性或浆液血性的乳头溢液。
2.双乳多支导管的任何性质的乳头溢液。
3.妊娠的第6及第9个月期间可能出现良性的血性溢液,并可持续到绝经期,不必做乳腺导管造影。
4.活动期乳腺炎,乳腺导管造影可导致炎症加重。
5.对碘过敏病人。
6.过度虚弱、焦虑、不能配合的病人。
7.严重乳头内陷或乳头、乳晕区曾有手术史的病人,此时乳导管可能已被切断、变形。
乳腺导管造影是一简便、安全的方法,文献中尚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它的潜在并发症可能有:
虽罕见,但应注意在操作的全程中,医师勿离开病人,以便一旦发生即可及时处理。
多系导管被刺破后所致,造影剂多聚集在乳晕下区域,由于造影剂的量少,一般不会造成任何危害,0.5~1h后即可完全被吸收。若使用碘化油作造影剂,则可能长期潴留并形成异物肉芽肿。
如果注入过多的造影剂或注射时使用的压力过大,可引起乳腺炎,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从乳头开始为主导管、输乳窦,然后分支为2级导管,再逐步分支,由粗到细,直至腺泡。导管树形态自然柔软,一般主导管最粗管径平均1.2~8mm,2级导管平均管径约0.93mm,3级导管平均约0.6mm。正常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导管呈树枝状,各级导管分布自然,粗细均匀,无狭窄及充盈缺损,管壁光滑,呈根须样,分支逐渐变细。
乳头状瘤是造成乳头血性溢液的最常见的原因,它在X线摄影上可能阴性,但在乳腺导管造影上可表现为导管内一个或多个局限性圆、卵圆或分叶状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锐利。由于它产生大量的分泌物,使乳头状瘤与乳头之间的导管有明显扩张,亦可造成导管扩张、扭曲及管壁不规则。偶尔,较大的肿瘤可完全堵塞导管,造成堵塞端杯口状充盈缺损及肿瘤与乳头之间导管扩张。其他良性病变,如肉芽肿、顶泌汗腺化生(apocrine metaplasia)等,亦可造成相似表现,难以鉴别。导管癌在乳腺导管造影片上表现为导管不规则充盈缺损、导管壁不规则、管腔不规狭窄、导管突然截断等。
对乳腺导管造影的临床价值仍存有争议。某些外科医师直接切除溢液的导管而不做术前乳腺导管造影,而另一些外科医师则愿做术前乳腺导管造影,将其作为“路标(road map)”,在术前明确病因及确定术式。必须指出,乳腺导管造影并非一完美的诊断手段,它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约各占20%。因此,导管造影中,如果未发现病灶,并不能排除癌症。然而,如果乳腺导管造影成功,则可能帮助确定病灶位置,有助于帮助外科医生更精确的定位恰当区域。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没有电离辐射危害且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是一种乳腺癌检查最敏感的方法,其对乳头溢液评估中的作用正逐步发展。MRI乳腺导管造影是一项不同于标准的乳腺MRI技术。在该技术中,使用了重T 2 WI加权,增强含有液体结构的可视性。MRI乳腺导管造影可提供一种三维影像,并可显示异常乳腺管和乳房内病变的精确形状和位置。MRI乳腺导管造影分为间接造影及直接造影。间接造影是通过3D重T 2 加权成像来显示病变导管及导管内的病变。然而,当导管内有出血或存在蛋白质性质的内容物时,扩张导管在T 2 WI上显示为混杂低信号,不利于病灶显示。MRI直接导管造影是通过向乳腺溢液导管内注入0.1~1ml磁共振造影剂(钆喷酸葡胺),然后进行3D重T 2 WI加权成像、3D T 1 WI加权成像及3D T 1 加权FLASH序列(fast low-angle shot,FLASH)。类似传统乳腺导管造影,MRI乳腺导管造影亦可发现乳腺导管内的充盈缺损,堵塞及管壁不规则等病变。一项入组了23例病人(57个病灶)的研究结果显示,MRI间接造影对于病灶检出率为42%,直接造影对病灶检出率为100%。
无论是传统乳腺导管造影还是MRI乳腺导管造影,均只显示导管内及导管壁的病变,对于导管外的异常病灶及不伴随导管扩张的病灶无法显示。研究显示,结合MRI导管造影及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提高病灶检出率,两者融合图像能够很好的评估病灶的范围。
(王丽君 汪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