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本类药物多为辛散发表,轻扬升浮之品,主入肺及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使发汗或微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早期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的真实含义。可见,解表药在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解表药由于药性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分别适用于外感风寒和风热所引起的表证。部分解表药以其宣通透达之性,兼有宣肺平喘、宣毒透疹、利水消肿、通痹止痛、活血消痈等功效,又可用治外感喘咳、麻疹、风疹、水肿尿少、风湿痹痛及痈疽初起等病证。
使用解表药时由于四时气候差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的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同用,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发散风热药还可用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但常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本类药物为辛散轻扬,发汗解表之品,容易伤阴耗气,若用量过大,汗出过多,既能引起舌干口渴,心烦不宁的“伤阴”证,严重者,还可引起面白肢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因此合理掌握解表药的用量,中病即止,防止过汗伤正,是十分必要的。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均当慎用,故《伤寒论》有“汗家”、“疮家”、“亡血家”不可汗的警语。使用本类药还要根据季节变化,腠理致密疏松,汗出难易的不同来增减药量,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秋冬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品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表邪犯肺,咳嗽气喘,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初起兼有风寒表证,及风湿痹痛、痈疽初起病位在表,兼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龙沙(《神农本草经》),卑相、卑盐(《名医别录》),狗骨(《广雅》),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草(河北)。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味麻、色黄而得名。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蔚县、怀安、围场,山西大同、浑源、山阳等地。多为栽培。
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切段入药。
商品按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麻黄碱(C 10 H 15 NO·HCl)和盐酸伪麻黄碱(C 10 H 15 NO·HCl)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常用治风寒感冒。若风寒外袭,束缚肌表的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如《伤寒论》麻黄汤;若感受风寒,项背强直,恶风无汗者,常配葛根、桂枝、芍药、甘草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若风寒感冒,头痛如劈,腰背拘急,发热如灼者,常配川芎、防风、羌活等同用,如《伤寒全生集》麻黄汤;若伤寒无汗,恶寒甚者,常配葛根、葱白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麻黄汤;若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者,常配桂枝、芍药、生姜、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倦卧者,常配附子、细辛同用,如《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轻者可配附子、甘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若气阴两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不甚,吐血衄血,颧红乏力者,常配人参、芍药、黄芪、五味子同用,如《脾胃论》麻黄人参芍药汤;若伤寒误下,上热下寒,虚实互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者,常配升麻、知母、黄芩、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若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郁热不宣,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不安者,常配桂枝、杏仁、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大青龙汤;若内热外寒,发热无汗,四肢烦痛,腰背强硬者,常配甘草、升麻、赤芍等同用,如《元和纪用经》麻黄解肌汤。
2.咳嗽气喘
本品主入肺经,可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若风寒闭肺,咳嗽声重,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者,常配杏仁、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若伤寒头痛,无汗咳嗽,恶寒发热者,常配前胡、防风、细辛、桔梗、陈皮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杏仁饮;若素有寒痰停饮,又外感风寒之邪,咳嗽胸满,痰多稀白,气息喘促者,常配细辛、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外感内饮,闭郁气机,咳喘脉浮,胸腹胀痛者,常配厚朴、半夏、杏仁、细辛等药同用,如《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若寒痰较重,外邪较轻,肺气不宣,咳逆喘息,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常配射干、紫菀、款冬花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若寒痰停肺,并无表邪,咳嗽不止,背部恶寒,口鼻气冷者,常配桂心、杏仁、细辛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的麻黄五味子汤;若寒饮内停,咳喘气促,痰涎壅盛者,常配肉桂、诃子、款冬花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散;若小儿寒郁而喘,喉中哮鸣,鼻流清涕者,常配草豆蔻、益智仁、吴茱萸、厚朴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柴胡升麻汤;若寒邪外束,热壅于内,哮喘痰黄,遇冷即发者,常配厚朴、桑白皮、黄芩等同用,如《张氏医通》麻黄定喘汤;若肺热炽盛,咳喘气促,痰黄黏稠,烦热口渴者,常配杏仁、甘草、石膏同用,如《伤寒论》麻杏甘石汤。
3.水肿脚气
本品上宣肺气,下利膀胱,可通调水道,利尿消肿,又宣肺解表,发汗除湿,治疗水肿尿少之证。若风邪袭表,风水相搏,一身悉肿,恶风脉浮,微有口渴者,常配生姜、石膏、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越婢汤;若腰以上肿甚者,常配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若肺脾气虚,水道不治,发为皮水,一身尽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者,常再加白术,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若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全身浮肿,肢冷气短者,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若脾肾阳虚,阴寒凝滞,饮留心下,痞结坚硬,疼痛拒按者,常配桂枝、细辛、附子、生姜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若风寒暑湿,流注膀胱,脚气浮肿,手足挛痹,行步艰难,关节疼痛者,常配葛根、细辛、茯苓、防己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左经汤。
4.风湿痹证
本品辛散温通,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若风痹疼痛,游走不定,遇风冷加剧者,常配桂心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方;若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痛者,常配杏仁、薏苡仁、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若寒邪偏重,关节冷痛,遇寒加重者,常配附子、桂枝、川芎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续命汤,或配川乌、黄芪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乌头汤;若寒湿外袭,恶寒发热,关节烦痛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若寒湿化热,湿热流注关节,肢体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者,常配赤芍、黄芩、升麻、威灵仙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赤芍汤;若跌打损伤,复感寒邪,周身关节疼痛者,常配桂枝、红花、桃仁等同用,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汤;若历节风痛,尤以下肢关节痛剧,身体羸弱,关节肿大变形者,常配桂枝、防风、附子、知母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5.腰腹冷痛
本品性味辛温,可散寒通滞,治疗寒滞诸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或饮食生冷,胃脘冷痛,胀闷攻撑,呕吐泄泻,不欲饮食者,常配桂枝、厚朴、草豆蔻、吴茱萸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茱萸汤或术桂汤。若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寒湿困著,体重腰痛,面色萎黄者,常配苍术、泽泻、猪苓等同用,如《东垣试效方》麻黄苍术汤。
6.疟疾寒热
本品辛以发散解表邪,温以宣通郁结,可用治疟疾。若风寒暑湿伤人,邪入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每日一发热,常配紫苏、白术、陈皮、半夏曲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白术散;若病属寒证,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者,常配羌活、防风、甘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羌活汤;若风寒入血,往来寒热发于夜间者,常配桂枝、黄芩、桃仁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桂枝汤;若疟疾日久,成为牡疟,胁下硬块,结为癥瘕者,常配牡蛎、蜀漆、甘草同用,如牡蛎汤。
7.疹出不畅
本品开腠理,透毛窍,解肌表之邪,可治疗风寒束表,疹出不畅之证。若风寒瘾疹,色白碎小,透发不畅,瘙痒疼痛,遇冷发作者,常配蝉蜕、浮萍等同用,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麻黄蝉蜕汤;若风寒郁热,疹色黯红,连接成片,透发不速者,常配蝉蜕、升麻、牛蒡子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麻黄散。
8.黄疸尿少
本品利尿除湿,可用治黄疸、淋证、尿闭等病证。若外感风寒,内蕴湿热,发热恶寒,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者,常配连翘、赤小豆、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若伤寒湿热出表,发黄疸者,常配醇酒煮服,如《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若膀胱湿热,煎熬津液,尿急尿痛,夹有砂石,艰涩难出者,常配羌活、防风、蔓荆子、牵牛子等同用,如《古今医统》麻黄牵牛汤;若湿热内蕴,膀胱不利,小儿尿闭,烦热腹胀者,常配石膏、苦参、滑石等同用,如《永乐大典》麻黄浴汤。
9.阴疽痰核
本品辛温,散寒破结,活血消痈,用治阳虚寒结,气血凝滞于皮肤之阴疽或痰核诸证,可配伍鹿角胶、肉桂、白芥子、熟地黄等药,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本品发散力强,为峻汗药,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1.《神农本草经》: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去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药品化义》:
“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彼时寒变为温病,量为减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腠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玄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3.《本草正义》:
“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病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咽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一)化学成分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及有机酸类等。草麻黄中生物碱主要是麻黄碱,约占总生物碱的40%~90%,此外有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木贼麻黄所含生物碱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中麻黄的生物碱中有新成分麻黄 碱。草麻黄挥发油中有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月桂烯,黄酮类有白飞燕草苷元、3- O -β-D-吡喃葡萄糖基-5,9,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麦黄酮,有机酸类有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香豆酸、香草酸,木贼麻黄中有机酸类有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
(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麻黄挥发油对实验性发热大鼠有显著解热作用,剂量为164.6mg/kg和274.3mg/kg,分别为LD 50 的1/5~1/3 [1] 。
2.镇静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可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显著延长。能显著降低戊四氮(戊四唑)的惊厥率和死亡率 [1] 。
3.镇咳、平喘作用
麻黄碱和麻黄总生物碱具有镇咳作用,均能明显延长豚鼠咳嗽潜伏期和降低5分钟内咳嗽次数。服药后2小时麻黄碱和总生物碱均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给药后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麻黄总生物碱的药效持续时间长于麻黄碱 [2] 。麻黄碱、伪麻黄碱以及草麻黄提取物均可以激动β 2 肾上腺素受体,并且麻黄碱的激动效果(EC 50 )优于伪麻黄碱(EC 50 );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实验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有解痉作用,均可延长组胺致喘豚鼠的引喘潜伏期,且麻黄碱作用优于伪麻黄碱 [3] 。
4.抗炎作用
麻黄的甲醇提取物ephedroxane(Ⅰ)具有抗炎作用 [4] 。麻黄水煎液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 。
5.利尿作用
麻黄水煎液对大鼠灌胃后可显著增加2~5小时内尿量,与麻黄传统药效利水消肿作用相符 [5] 。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麻黄碱可激动β受体,增加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 [6] 。麻黄碱对心房具有直接作用于效应器细胞和通过释放末梢中去甲肾上腺素的间接作用 [7] 。
(2)对血管的作用:
麻黄碱可激动α受体而收缩动脉,其收缩兔主动脉条以直接作用为主 [8] 。麻黄碱可使冠状动脉及脑、肌肉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6] 。
(3)对血压的作用:
麻黄碱可引起血压上升,脉压增大。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由于心脏抑制而血压下降 [6] 。
(4)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奥昔非君(奥昔麻黄碱)可降低家兔的血液黏度 [9] ,可明显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抑制丙二醛的生成 [10] 。
7.对骨骼肌的作用
麻黄碱可使疲劳状况下的骨骼肌的紧张度显著而持久地升高,在低浓度时可抑制离体的缝匠肌的小终板电位频率,而不影响其幅度,高浓度可抑制终板电位的幅度 [11]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感冒发热、小儿暑季发热
应用麻黄汤治疗小儿太阳伤寒发热292例(其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者178例,扁桃体炎者114例),痊愈28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8.2% [12] ;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生石膏(先煎)45g、杏仁10g、甘草6g、羌活10g、荆芥10g、板蓝根30g、前胡10g、炒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治疗风热感冒152例,痊愈141例 [13] ;用麻杏石甘汤(麻黄3g、生石膏10g、杏仁5g、甘草3g)治疗小儿暑季发热50例,40例服3~8剂药后症状消失,10例体温有所下降 [14] 。
2.治疗咳嗽喘息
麻杏甘仙汤(麻黄5g,杏仁12g,甘草6g,仙鹤草35g,前胡、川朴、百部、射干、紫菀、款冬花、紫苏子、僵蚕各10~15g)治疗外感咳嗽60例,痊愈25例,显效23列,有效12例 [15] ;麻杏地鱼汤(麻黄3~10g,杏仁、地龙各6~12g,鱼腥草12~50g)治疗咳嗽100例,治愈率68%,有效率24%,总有效率92% [16] ;麻杏二陈汤(炙麻黄、杏仁、陈皮、茯苓、紫菀、款冬花各2~9g,半夏、薄荷各2~8g,甘草1~5g)治疗小儿咳嗽105例,其中支气管炎67例、肺炎38例,痊愈78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89.5% [17] ;麻杏夏苓汤(炙麻黄5g、杏仁8g、法半夏6g、茯苓10g、陈皮5g、桔梗8g、甘草5g)治疗小儿风寒型咳喘86例,痊愈44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6.6% [18] ;麻杏三子汤治疗咳嗽300例(炙麻黄18g、杏仁10g、葶苈子30g、莱菔子15g、紫苏子12g、桔梗10g、黄芩10g、瓜蒌10g、橘红10g、枇杷叶10g),痊愈158例,显效63例,有效47例,总有效率93% [19] ;麻杏石甘汤加味(生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30g,甘草3g,鱼腥草18g,桑白皮、葶苈子、瓜蒌仁各9g,黄芩6g)灌肠治疗小儿咳嗽100例,痊愈39例,显效41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1% [20] ;麻黄粉 ∶白胡椒粉=7∶3,制成硬膏,外贴肺俞穴治小儿咳喘288例,治愈235例,好转42例 [21] ;定喘宁胶囊(麻黄粉∶枳壳粉 ∶大黄粉= 1∶2∶3)治疗小儿咳喘,显效48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0.5% [22] ;麻石葶苈泻肺汤(麻黄、石膏、葶苈子、桑白皮、青礞石等)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有效率97%,急、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症状咳嗽在3天左右明显减轻 [23] ;加味麻黄射干汤(麻黄、葶苈子、紫菀、甘草各5g,射干、地龙、蝉蜕、白僵蚕、紫苏子各7.5g,杏仁3.5g)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5例,平均气喘、咳嗽、发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1日、1.8日、5.8日、6日,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 [24] ;麻杏咳喘饮(炙麻黄12g、杏仁24g、生石膏30g、生甘草12g、前胡30g、枳壳20g、连翘24g、槟榔20g、川贝12g、地龙24g、桔梗12g)治疗小儿肺炎喘嗽148例,10天痊愈者13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100% [25] ;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甘草各6g,生石膏24g,杏仁、桑白皮各10g,陈皮、半夏各12g,熟大黄8g,黄芩9g)灌肠治疗小儿肺炎56例,痊愈4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8.2% [26] ;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20g、柴胡6g)为主,治疗小儿麻疹肺炎34例,痊愈率100%,疗程5~7日6例,7~10日15例,10~14日13例 [27] ;用麻黄配葶苈子等(炙麻黄15g,葶苈子30g,生半夏15g,半枝莲、赤小豆各20g,白芥子10g,红枣10枚,醋甘遂1g),治悬饮有效,配番泻叶等(炙麻黄15g,番泻叶10g,桃仁、陈皮各9g,白茯苓12g,生半夏15g,葶苈子30g,甘草3g),治喘证4剂均效 [28] ;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杏仁10g、石膏24g、甘草6g、胆南星8g、枳壳10g、前胡10g、海蛤粉20g)治疗小儿咳喘82例,治愈率100% [29] ;分别以加味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g,紫苏子、橘红各5g)和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5g、杏仁、黄芩各10g,石膏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g)雾化治疗寒、热型哮喘急发共60例,显效60%,好转30%,总有效率90% [30] ;麻地定喘汤(炙麻黄3~6g,地龙6~9g,银杏、紫苏子各4.5~6g,黄芪、连翘、当归、川芎、射干各6~9g)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200例,总有效率93% [31] ;以麻杏石膏汤配合敛肺、滋阴、化痰、平喘之药(麻黄8g、杏仁12g、石膏25g、沙参20g、麦冬15g、五味子9g、瓜蒌皮12g、丹参20g、葶苈子18g、甘草3g)治疗1例虚喘,症状明显缓解 [32] 。
3.治疗肾炎、水肿
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治疗急性肾炎22例,治愈18例,好转4例 [33] ;自拟方(麻黄、附子、细辛、茯苓、白术、生姜)治疗肾炎1例,3剂表证解,再加黄芪、车前子,24剂尿蛋白转阴 [3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45例,痊愈37例,显效4例,好转3例 [35] ;以麻黄3g、细辛6g、桂枝9g、附子、白术各10g,猪苓、茯苓、泽泻、泽兰各15g组方治愈水肿 [36] 。
4.治疗泌尿系结石
自拟方(麻黄10g,木贼12g,金钱草60g,黄芪、海金沙、赤小豆各30g,鸡内金6g,猪苓、茯苓各15g)治疗右输尿管下端结石1例显效 [37] 。
5.治疗感染性化脓性炎症
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各10g,甘草9g,蒲公英30g,金银花15g)治疗急性乳腺炎71例,痊愈63例,有效7例 [38]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变化治愈右踝关节化脓性炎症、右胫骨急性骨髓炎、腘窝部化脓性淋巴结炎各1例;右踝关节化脓性炎症:麻黄10g、附子15g、细辛8g、苍术20g、牛膝10g煎服,麻黄15g、细辛30g、川乌20g、威灵仙30g、红花15g、石菖蒲30g煎洗;右胫骨急性骨髓炎:麻黄6g、附子10g、细辛5g、桂枝10g、牛膝10g、蜈蚣4条煎服,麻黄、细辛、川乌、桂枝、葱白各30g煎洗;腘窝部化脓性淋巴结炎:麻黄20g、细辛30g、草乌20g、蜂蜜100g外敷 [39] ;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120例 [40] 。
6.治疗瘰疬
史氏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芥子、甘草各10g,治愈瘰疬1例 [41] 。
7.治疗关节疼痛
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15g、杏仁10g、薏苡仁50g、甘草15g、姜黄15g、海桐皮15g)治疗关节痹痛20例,痊愈9例,显效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0% [42] 。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秦艽、五加皮、独活各20g,威灵仙、石楠藤各15g,治疗风湿性脊柱炎1例,可有效地缓解症状 [43]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1例腰痛,并配赤白芍各15g,当归、姜黄、海风藤、秦艽各12g,治愈右肩关节痛1例 [44]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羌活、防风各9g,炙甘草3g,黄芪30g,治愈1例膝、肘、肩、颌关节游走痛 [45] 。
8.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胡4~8g组方治疗小儿腹泻138例,治愈126例,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 [46] 。
9.治疗遗尿
麻桂缩泉汤(炙麻黄、山药、桑螵蛸各9g,肉桂、乌药各6g,益智仁6~10g,通草3g)治疗小儿遗尿症17例,治愈率100% [47] ;治疗小儿遗尿症60例,所有患者采用生麻黄为主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其他中药,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34例,占56.7%,有效25例,占41.7%,无效1例,总体有效率98.3% [48] 。
10.治疗出血症
白及80g、麻黄碱(麻黄素)0.5g、甘油15g,制成100个鼻衄栓,填充鼻腔治疗鼻衄172例,痊愈6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5.8% [49] ;用麻及芪归汤(麻黄5g、白及20g、黄芪30g、当归10g)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止血天数2~12天 [50] 。
11.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细辛、甘草各9g,附子、当归、川芎、桂枝各12g,肉桂6g,炙黄芪24g,生地20g,麦冬15g,五味子10g)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0例,显效14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82% [51] 。
12.治疗头痛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2g、附子9g、细辛6g、川芎10g、葛根12g)治疗高血压头痛,观察组显效率为69.23% [52] 。
13.治疗五官科疾病
以麻辛附二陈汤加味(附片30g,麻黄8g,细辛5g,法夏、陈皮各12g,茯苓20g、桑白皮、桔梗、射干各12g,泽兰10g,板蓝根15g,蝉蜕5g,甘草8g,生姜1片),治疗慢性咽炎102例,疗效显著,痊愈51例,大有改善40例 [53] ;汤氏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3g、杏仁6g、石膏30g、生草6g、青黛3g、知母10g)治疗口疮52例,显效4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2.3% [54] ;自拟方(麻黄绒3g、盐附子3g、细辛2g、黄柏5g、知母7g)治疗口疮痊愈 [55] ;陈氏拟方(麻黄绒10g、细辛12g、附子12g、蝉蜕6g、前胡15g、杏仁12g、枳壳12g、桔梗12g、款冬花12g、炙杷叶12g、生姜12g、甘草6g),治疗失音痊愈 [56]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柴胡、桔梗、木蝴蝶各9g,甘草3g,黄芩20g治愈急性喉炎1例 [57] ;阳氏自拟方(麻黄绒10g、盐附子5g、细辛5g、石膏15g、知母10g、地骨皮10g、夏枯草20g、赤芍20g)治疗牙痛痊愈 [55] ;麻黄类方剂包括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均对变应性鼻炎有效 [58] ;陈氏拟方(麻黄12g、细辛10g、附子12g、蝉蜕6g、熟地3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治愈暴盲1例 [56] ;张氏以生麻黄节、生麻黄根各80g浸白酒1500ml煎煮,去滓服,治疗酒渣鼻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 [59] 。
14.治疗皮肤瘙痒
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9g,连翘、荆芥、防风各15g,桑白皮15~30g,杏仁12g,赤小豆30~60g,生姜6g,甘草6~30g,地肤子30g)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30例,痊愈78例,好转49例 [60] ;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杏仁、蚕砂各9g,生石膏15g,甘草3g,全蝎4g,地肤子12g,紫草10g)治疗荨麻疹痊愈 [61] ;用麻黄组方(炙麻黄5g,附子、苍术各15g,细辛6g,蛇床子12g)治疗慢性阴囊湿疹痊愈 [62] 。
15.治疗水痘
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5g、甘草1.5g、连翘4.5g、紫草4.5g、白桑白皮4.5g、杏仁3g、银花藤10g、赤小豆9g),治疗水痘23例,均获痊愈 [63]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麻黄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LD 50 为650mg; d-伪麻黄碱盐酸盐对兔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为500mg/kg; 10%麻黄挥发油乳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 50 为1.35mg/kg。
2.中毒机理及症状
口服麻黄碱治疗量的5~10倍时即可中毒,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颜面潮红、出汗、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震颤、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前区痛、瞳孔散大而视物不清、排尿困难及尿潴留。1%麻黄碱15ml中毒除一般症状外,可见大汗、体温升高(38~39℃)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吞咽不畅等。其机理是麻黄碱中左旋麻黄碱抑制了氨基氧化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传导物质的破坏减慢,以致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3.中毒原因及预防
麻黄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故预防中毒的措施是把药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尤其应用麻黄碱制剂,更不宜过量。
4.中毒救治
一般疗法:催吐、洗胃、导泻,若出现烦躁惊厥、血压升高等症状时,可用氯丙嗪镇惊降压,对症治疗。有高血压、青光眼、失眠等疾病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含麻黄的制剂 [64] 。
[1]周重楚,王桂芝.麻黄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成药,1982(11): 38-39.
[2]姚琳,邓康颖,罗佳波.麻黄总生物碱与麻黄碱镇咳平喘作用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 18-19.
[3]刘赜,石倩,杨洋,等.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平喘效果及机制比较研究[J].中草药,2009,40(5):771-774.
[4]朱大元.麻黄中的抗炎成分: Ephedroxane[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2): 123-124.
[5]葛斌,王巧明,许爱霞,等.甘肃栽培麻黄镇咳、平喘、抗炎、利尿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5): 334-336.
[6]Gilman AG,Goodman LS,Gilman A.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M].6th ed,New York:MacMillan,1980: 163.
[7]贡泌,杨藻宸.麻黄碱对兔主动脉和心房作用机制的研究[J].生理学报,1984,36(4): 367-373.
[8]Morishita H,Furnkawa T.The vascular changes after ephedrine tachyphylaxis[J].J Pharm Pharmacol,1975,27(8): 574-579.
[9]赵晓梅,许翠英,李增晞.阿司匹林奥昔麻黄碱单用及并用对家兔血液粘度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6,12(1): 4-6.
[10]傅洁民,李增晞,石山.奥昔麻黄碱对凝血酶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和丙二醛生成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8,4(5): 298-300.
[11]Holmes CR,Jacobs,RS.The effects of L -ephedrine on miniature end plate potentials and end plate potentials in frog sartorius muscle[J].Pharmacologist,1976,18: 194.
[12]李凤林.麻黄汤应用之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1990,9(1): 28-29.
[13]陈曙晖,张萍.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J].福建中医药,1992,23(3): 49.
[14]孙海龙.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暑热症[J].黑龙江中医药,1993(3): 33.
[15]庄日喜.麻杏甘仙汤治疗外感咳嗽[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3,14(5): 9.
[16]孔炳耀.麻杏地鱼汤治疗咳嗽100例的观察[J].新中医,1991,23(4): 30-31.
[17]向培福.麻杏二陈汤治小儿咳嗽[J].四川中医,1990,8(3): 12.
[18]刘贵云.麻杏夏苓汤治疗小儿风寒型喘咳86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 34.
[19]党铎.麻杏三子汤治疗咳嗽300例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2): 99-100.
[20]黄厚兰.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小儿咳喘的护理[J].江苏中医,1994,15(4): 33.
[21]舒忠民.麻黄膏外用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J].广西中医药,1987,10(1): 8.
[22]蔡根兴.定喘宁(胶囊)治疗小儿咳喘74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85(5): 28-29.
[23]陈晓龙.麻石葶苈泻肺汤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J].四川中医,1990,8(11): 17.
[24]朴永日,吴粉善.加味麻黄射干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5例[J].陕西中医,1992,13(7): 290.
[25]周若梅.麻杏咳喘饮治疗小儿肺炎喘嗽148例[J].河南中医,1992,12(5): 218-219.
[26]龚树春,沈桂英.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小儿肺炎56例[J].甘肃中医,1992,5(4): 16.
[27]胡虎俊,李海元.加味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疹肺炎34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2): 80-81.
[28]杨宝献.临证麻黄配伍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1990,14(6): 34.
[29]张穗.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喘82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2,14(3): 16.
[30]李西亭,郭景春,朱雅丽,等.中药雾化治疗哮喘急发60例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1990(1):31-32.
[31]冯益真,陈玉书.麻地定喘汤为主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20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1991,10(2): 20.
[32]黄淑芬.虚喘用麻黄[J].中医杂志,1990,31(12): 12-13.
[33]马志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治疗急性肾炎22例[J].陕西中医,1991,12(1): 10.
[34]阎乐法,田文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1986(3): 48.
[35]吴全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45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0(6): 6.
[36]侯恒太,傅丽红.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举隅[J].陕西中医,1990,11(3): 127.
[37]汤淳康,汤承祖.黄麻、木贼草新用[J].黑龙江中医药,1990(1): 47-48.
[38]常建林,张学珍.麻黄汤加味治疗急性乳腺炎[J].中原医刊,1990,17(4): 9-10.
[39]魏道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阴疽[J].云南中医杂志,1986(4): 41-43.
[40]王传华.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12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0(5): 20.
[41]史明学.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瘰疬[J].陕西中医,1986(10): 460.
[42]花宝金,李冀,徐荣,等.麻杏薏甘汤加味治疗痹证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1990(3):25-26.
[43]漆济元.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J].江西中医药,1986(1): 16-17.
[44]傅国光.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85(10): 36.
[45]何大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验三例[J].四川中医,1988(3): 5.
[46]郭松河.麻黄、前胡治疗小儿腹泻138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0(6): 351.
[47]王志红.麻桂缩泉汤治疗小儿遗尿症17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11(2): 27-28.
[48]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 145.
[49]唐有法,黄文英.鼻栓治疗鼻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 248-249.
[50]陆成标.“麻芨芪归汤”为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例[J].江苏中医,1992,12(12): 6-7.
[51]孟昭全,赵云龙,刘俊宾,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J].实用医学杂志,1991,7(1): 38-39.
[52]曹克强,陈英,杨晓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高血压头痛65例[J].河南中医,24(10): 12-13.
[53]王继仙.麻辛附二陈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102例[J].云南中医杂志,1990,11(3): 20.
[54]汤于嘉,薛桢奇.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口疳5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1993,6(1): 26-27.
[55]阳道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验二则[J].四川中医,1985(6): 41.
[56]陈肇发.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三例[J].四川中医,1985(1): 21.
[57]何大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验三例[J].四川中医,1988(3): 5.
[58]阮岩.麻黄方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和药理[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8,7(2): 24-25.
[59]张和平.麻黄酒内服治疗酒渣鼻18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3): 14.
[60]朱国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30例[J].陕西中医,1990,11(5): 225.
[61]张树军.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荨麻疹[J].河南中医,1990,10(1): 30-31.
[62]曹云.经方治疗皮肤病举隅[J].四川中医,1991,9(4): 38-39.
[63]钱松林.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23例[J].广西中医药,1992,15(1): 9-10.
[64]张兴.使用含麻黄类药品注意事项[J].医药与保健,2006(12): 28.
柳桂(《本草别说》),桂树枝,肉桂枝。
始载于《新修本草》,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高要、罗定、德庆、防城、信宜、云浮、合浦、四会,广西平南、宁明、大新。多为栽培。
3~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cm或30~100cm的小段,晒干,入药。
商品有饮片和20cm左右的段。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桂皮醛(C 9 H 8 O)不得少于1.0%。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1.风寒感冒
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治风寒外感,营卫不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风寒表虚证,常与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同用,如《伤寒论》桂枝汤;若汗出恶风,项背强急者,常以桂枝汤加葛根,如《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本品亦可助麻黄发汗,若治疗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者,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汤;若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项背强 者,常配麻黄、葛根、芍药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若外感风寒,内有阴邪,内外俱为实寒,恶寒无汗,心腹冷痛者,常配厚朴、紫苏、人参等同用,如《仁斋直指方》桂枝四七汤;若外感风寒,中焦虚寒,表里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止者,常与白术、干姜、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若风寒夹湿袭表,湿阻经络,形寒脉缓,经络拘束,头身重痛者,常与附子、白术、生姜同用,如《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若内有蕴热,外感风寒之轻症,见恶寒发热,咽干烦闷者,常与麻黄、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若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微有口苦者,常与芍药、黄芩等药同用,如《外台秘要》阳旦汤;若热病二日,头痛壮热,无汗烦躁者,常与葛根、麻黄、石膏、芍药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桂枝散;若伤寒六七日,表证未解,又郁里热,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支结不舒者,常与黄芩、柴胡、半夏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若妇人经来感寒,发热有汗者,常与川芎、当归、白芍等药同用,如《医宗金鉴》桂枝四物汤;若婴幼儿伤寒初起,诸症不重者,常与防风、白芍、炙甘草同用,如《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或配柴胡、葛根等同用,如《幼幼集成》柴葛桂枝汤;若黄疸初起,恶风汗出,身目微黄,小便不利者,常与芍药、黄芪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若肺痈初起有表邪,恶风发热,咳嗽涎黏者,常与皂荚、生姜、大枣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若宿有喘疾,复感风寒,寒热自汗,头痛鼻塞,喘咳气促者,常与厚朴、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厚朴杏子汤;若伤寒误下伤正,脉促胸满者,常与生姜、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若兼微恶寒者,为误下伤阳,常再加附子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若伤寒误下,邪陷太阴,腹满便秘者,常配大黄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或伤寒汗后气血不足而表邪未解,脉沉迟者,常与芍药、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心悸胸痹,脘腹冷痛
本品辛温,可助阳通脉,治疗阳虚阴盛,经脉不通的多种疼痛。如气血不足,心脉不振,心动悸,脉结代者,可以本品助阳通脉,更加益气养血的人参、生地、阿胶等同用,如《伤寒论》炙甘草汤;若胸阳不振,痰浊壅阻,心脉闭阻,胸痹疼痛,掣及肩背者,常与枳实、薤白、厚朴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若寒湿中阻,胃脘疼痛,面色萎黄者,常与苍术、陈皮、草豆蔻等同用,如《兰室秘藏》术桂汤;若寒凝腹痛,手足逆冷,恶寒不热,二便清者,常与白芍、生姜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芍药汤;若脾胃彻寒,暴泄如水,汗出身冷,气少脉弱,腹中痛急者,常与半夏、附子、高良姜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浆水散;若伤寒邪陷,胸中有热,胃中有寒气,寒热错杂,呕恶腹痛者,常与黄连、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黄连汤;若寒滞肝脉,疝气腹痛,睾丸偏坠者,常与蜘蛛同用,如《金匮要略》蜘蛛散;若肾阳亏损,下元虚寒,男子遗精,腰膝冷痛者,常与天雄、白术、龙骨同用,如《金匮要略》天雄散;若伤寒过汗,心阳将亡,惊悸狂乱,坐卧不安者,常与蜀漆、牡蛎、龙骨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经闭癥瘕,风湿痹痛
本品辛助血行,温通经脉,可治疗瘀血疼痛及痹证疼痛。若妇人素有癥瘕,妊娠胎动,或经闭痛经,或难产胎死,或胞衣不下,或产后恶露不尽,腹部硬痛者,常与牡丹皮、桃仁、赤芍、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若行经感寒化热,血热结于胞宫,蓄血发狂,血瘀经闭,少腹拘急疼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烦躁渴饮者,常与桃仁、大黄、芒硝等同用,如《伤寒论》桃核承气汤。若风寒湿邪袭人,流注关节,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关节痹痛者,常与附子、白芍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若风湿痹证,骨节烦疼,不得屈伸,汗出尿少,恶风身肿者,常与附子、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及桂枝附子汤;若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气血闭阻不通之血痹,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常与黄芪、芍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若上肢痹痛,常与赤芍、乳香、没药同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洗手荣筋方;若手臂筋骨损伤,瘀肿疼痛,常与枳壳、香附、归尾、红花等同用,如《伤科补要》桂枝汤;风寒湿痹,脚气筋挛,疼痛不能行步,常与附子、薏苡仁、茯苓等同用,如《医方类聚》风湿汤;若痹证日久,肢节疼痛,身体尪痹,脚肿如脱者,常与赤芍、知母、附子、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若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脱疽冻疮,皮色黯红,肌肤不仁,溃破流水者,常与白芍、当归等同用,如《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
4.寒痰停饮,咳喘水肿
桂枝辛温,助阳化气,可治疗水湿不化,聚为痰饮,表现为咳喘、水肿之证。若饮留胸膈,上迫于肺,肺失宣降,胸闷短气,咳逆喘息,发为支饮,或外寒引动内饮,恶寒发热,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半夏、细辛等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皮饮寒热虚实错杂,胸高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者,常与防己、石膏、人参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木防己汤;若脾虚不运,饮邪泛溢肌肤体表,皮下水肿,肢体痛重者,名为溢饮,常以本品配薏苡仁、陈皮、砂仁、苍术等同用,如《医醇 义》桂苓神术汤,亦可用《伤寒论》小青龙汤;若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胸胁支满,眩晕心悸者,常与茯苓、白术、甘草等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若痰饮内停,肠鸣辘辘,胸中微痞者,常与枳实、牛膝、茯苓、半夏等同用,如《医醇 义》桂术二陈汤;若痰饮内伏,喘咳吐痰,发则寒热腰酸,身体困动者,常与白术、白芥子、紫苏、厚朴等同用,如《医醇 义》桂枝半夏汤;若寒饮留胃,心下痞闷,向上牵痛者,常与生姜、枳实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若寒饮停胃,病在气分,心下硬满,大如盘者,常与附子、细辛、麻黄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若脾虚湿盛,水溢肌肤之皮水,常与防己、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若妇人产后,败血蓄于脏腑,循经入于肢节而化水,见面目四肢浮肿者,常与当归、延胡索、白术等同用,如《妇科玉尺》调经汤;若下元虚寒,膀胱不得气化,水湿内聚,水肿尿少者,常与猪苓、白术等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
5.心悸恶呕,奔豚气逆
本品温通阳气,平冲降逆,善治气机上逆的心悸欲冒、恶心呕吐,以及奔豚气冲之证。若病伤寒,医者过发其汗,心阳受损,阴寒气逆,心悸难耐,咽紧嗌闭,其人以手按心,倦怠目合者,常与炙甘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若产后血虚,低热心烦,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常与竹茹、石膏、白薇等同用,如《金匮要略》竹皮大丸;若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者,常与茯苓、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苓桂甘枣汤;若伤寒过汗,心阳亏虚,下焦寒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为奔豚,其人欲死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6.肝郁肝风,疟疾寒热
本品入肝胆,调木气,散郁遏(《长沙药解》),善治肝胆郁滞、肝风内动、疟疾寒热等病在肝胆二经之证。若惊恐伤肝,肝郁胁痛者,常与枳壳同用,如《普济方》桂枝散;若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者,常与黄芪、党参、陈皮、鸡内金等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降汤;若肝郁不舒,情志不调,忧愁不乐,痰气不清者,常与郁金、合欢花、贝母、茯神等同用,如《医醇 义》萱草忘忧汤;若中风虚脱,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者,常与人参、当归、黄芪等同用,如《观聚方要补》保元汤;若小儿惊风、中风、口眼 斜,言语蹇涩,手足偏废不举者,常与全蝎、僵蚕、天麻等同用,如《阎氏小儿方论》全蝎散;若痰热挟风,癫痫风瘫,昏仆倒地,筋脉拘挛,两目上视,喉中痰鸣者,常与大黄、龙骨、牡蛎、石膏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风引汤。疟疾以往来寒热为主症,病属少阳,此外时兼他经之证,桂枝以舒达肝胆气机,发散肝胆邪气而能治疗疟疾。若疟疾初起,热多寒少,常与柴胡、黄芩、苍术等同用,如《嵩崖尊生》五苓平胃汤;若疟疾头痛项强,恶风有汗者,常与羌活、防风、炙甘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羌活汤;若疟无他证,隔日而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者,常与石膏、知母、黄芩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石膏汤;若发温疟,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发呕吐者,常与石膏、知母、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若三阳合病,发为疟疾,但热无寒,或热多寒少,口渴烦闷者,常与柴胡、黄芩、石膏、半夏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黄芩汤;若寒疟,寒多热少者,常与柴胡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若寒疟之人,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常与当归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方桂枝加归芍汤;若脾阳虚之寒疟日久,气血不足,形寒肢冷,嗜卧倦乏,发时不渴者,常与鹿茸、附子、人参、当归、蜀漆同用,如《温病条辨》扶阳汤;若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便不利,或牝疟寒多热少者,常与柴胡、干姜、天花粉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若太阳病八九日,症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热无汗者,常与麻黄、芍药、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
7.多汗遗精,血热出血
血汗同源,精血同源,血、汗、精均为阴液的组成部分和变化形式,属营阴范畴,多汗、遗精、出血是营阴外泄的表现,亦即营卫不和所致。《本经疏证》谓桂枝功用之一为“和营”,故本品尚治多汗、遗精、出血之病证。若自汗、盗汗,可配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同用,如《医学启蒙》牡蛎黄芪桂枝汤,亦可配黄芪、白芍同用,如《仙拈集》缩汗煎;若虚劳遗精,常与白芍、煅龙骨、煅牡蛎等同用,如《万病回春》白龙汤、《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若温热病,热入阳明、少阳,肠澼下血,血出如箭者,常与黄芪、升麻、葛根、柴胡等同用,如《医学入门》升阳补胃汤;若阴虚热伏,或风湿化热,热迫血行,肌肤红斑疼痛者,常与防己、生地、防风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
煎服,3~10g。
孕妇慎用。
1.《本草衍义补遗》:
“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2.《本草纲目》: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3.《长沙药解》: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4.《本经疏证》:
“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占70%~80%。桂枝水煎得到6个成分: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此外,桂枝皮中还分离出3-(2-羟基苯基)丙酸和它的葡萄糖苷。
(二)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发汗作用
桂枝有兴奋汗腺,促进发汗而解热的作用 [1] 。桂皮醛能显著减轻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反应,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PGE 2 含量,亦能明显抑制IL-1β刺激bEnd.3细胞PGE 2 的释放,其解热机制可能与影响PGE 2 含量有关 [2] 。桂皮醛具有镇痛作用,明显提高小鼠热板痛阈,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 [3] 。
2.抑菌、抗炎作用
桂皮醛能明显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标准株P.gingivalisATCC33277和F.nucleatum ATCC10593的 MIC 为32μg/ml,对口腔分离的77株临床株,其 MIC 值为32~256μg/ml [4,5] 。桂皮醛能显著抑制小鼠实验性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 [2] 。
3.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桂皮醛刺激神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循环。桂皮醛体外能够明显抑制胶原蛋白和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浆中血小板的聚集;体内能够显著延长小鼠断尾后的出、凝血时间,减轻大鼠动静脉旁路丝线上血栓的质量 [6] 。
4.降血压作用
桂皮醛对麻醉大鼠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桂皮醛在120~360mg/kg剂量范围内,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血压、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 max ),且360mg/kg桂皮醛对麻醉大鼠的心率(HR)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离体血管灌流实验显示,桂皮醛在0.015~15mmol/L浓度范围内,可以剂量依赖性地舒张大鼠的胸主动脉。桂皮醛的降血压作用可能与桂皮醛对心肌的负性变时、变力效应和舒张血管作用有关 [7] 。
5.抗肿瘤作用
桂皮醛对体外培养的6种人肿瘤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其 IC 50 范围为12.3~37.1mg/L。桂皮醛50、100mg/kg剂量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能有效保护荷瘤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桂皮醛能使荷瘤小鼠白细胞显著升高,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杀伤活性 [8] 。
6.促成骨作用
桂皮醛在16mg/L、8mg/L下对成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9]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痛经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当归、大枣、茯苓、山药各15g,延胡索、广台乌各12g,益母草20g,生姜3g)治疗痛经、经行身痛各1例,均获痊愈 [10] ;胡氏则选方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云苓、赤芍、丹皮、桃仁、归尾、柴胡、香附、乌药、路路通各10g)治愈痛经1例 [11] 。
2.治疗月经后期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当归各9g,黄芪15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5枚),治疗月经后期1例痊愈 [12] 。
3.治疗闭经
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闭经20例,1~3剂后愈者8例,4~6剂后愈者7例 [13] 。
4.治疗经期头痛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黄芪、当归各9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3g),治疗经期头痛1例痊愈 [14] 。
5.治疗子宫肌瘤
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桃仁、丹皮各10g,茯苓、芍药各15g,浙贝、夏枯草、鳖甲各20g,牡蛎20~30g)治疗子宫肌瘤60例,痊愈8例,好转47例 [15] ;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桃仁、赤芍、穿山甲、鳖甲各20g,茯苓、丹皮、海藻、山慈菇、三棱、莪术、夏枯草各30g),口服与保留灌肠结合,治疗子宫肌瘤40例,痊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0% [16] ;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为自拟汤剂(醋鳖甲、延胡索、香附、川楝子、佛手、三棱、莪术、重楼、乌药、土鳖虫、甘草)送服桂枝茯苓丸 [17] 。
6.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桂枝、大黄各9g,桃仁、茯苓、丹皮、白芍、延胡索各10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痊愈29例,显效21例,疗程3~24个月 [18] 。
7.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
以桂枝茯苓丸改汤剂煎服,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32例,痊愈18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91% [19] 。
8.治疗慢性盆腔炎
胡氏 [11] 拟方(桂枝6g、茯苓12g、丹皮、赤芍、桃仁、香附、小茴香、荔枝核、沉香各10g,红花6g)治愈1例慢性盆腔炎。
9.治疗盆腔肿块
吴氏 [20] 拟方(桂枝、丹皮、青皮、小茴香、川楝子、海藻、桃仁、昆布各10g,茯苓、赤芍各15g),治疗盆腔肿块10例,痊愈8例,显效2例。
10.治疗子宫癌
以桂枝茯苓丸为主处方(桂枝、茯苓、桃仁、红花、赤芍、紫石英、三七、穿山甲、吴茱萸、制南星、半夏、王不留行等),配以自制的“肿瘤1号敌”,治疗子宫癌15例,其中宫颈癌13例,子宫内膜癌2例,获最佳疗效3例(1例癌细胞消失,1例肿块B超跟踪复查几近消除,1例癌细胞消除、肿块变软变薄、纤维化),有效10例,无效2例 [21] 。
11.治疗卵巢囊肿
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方(桂枝、牡丹皮、桃仁、赤芍、白芥子、红藤、皂角刺、柴胡、郁金、甘草各10g,茯苓20g,薏苡仁15g)为基础,治疗28例卵巢囊肿,经6个月治疗,痊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3%;痊愈者经3年随访观察均未复发 [22] 。对58例卵巢囊肿患者,用桂枝茯苓胶囊(每粒0.31g)每次3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10%;未治愈的36例,继续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共痊愈38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5.52%,总有效率为96.55% [23] 。
12.治疗附件炎
以桂枝茯苓丸治疗附件炎30例,痊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24] 。
13.治疗陈旧性宫外孕
吴氏 [25] 拟方(生黄芪30g,茯苓、丹皮、赤芍、制乳香、制没药、制香附各15g,桂枝、桃仁、郁金、失笑散、生大黄各10g)治愈1例陈旧性宫外孕。
14.治疗妊娠水肿、癃闭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白术,水肿者加附子)治疗妊娠水肿、妊娠癃闭各1例,均痊愈 [26] 。
15.治疗妊娠恶阻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黄芩、白术各9g,砂仁、生姜各5g,炙甘草3g,大枣3枚)治愈妊娠恶阻1例 [12] 。
16.治疗滑胎(习惯性流产)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各6g,党参9g,杜仲、菟丝子各12g,生姜3片,大枣3枚)治疗滑胎,痊愈 [12] 。
17.治疗药物流产不全
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治疗药物流产不全,连服7日,结果52例中完全流产51例,有效率98.08% [27] 。
18.治疗妊娠乳汁自出
以桂枝汤化裁(桂枝、白芍、炙甘草各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黄芪15g,麦芽20g,生姜3片,大枣3枚)治愈乳汁自出1例 [12] 。
19.治疗发热
以桂枝汤原方治愈长期发热1例 [26] 。桂枝、白芍各9g,生姜6片,大枣6枚,甘草6g,白薇12g,治疗婴幼儿发热30例,结果显效2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28] 。
20.治疗慢性喘咳
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治疗小儿慢性喘咳,包括肺炎后期(桂枝3g,白芍、厚朴、杏仁、橘络各3g,炙甘草1.5g,茯苓6g,生姜,大枣)、迁延性肺炎(桂枝、白芍、厚朴、杏仁、紫苏子、白术6g,炙甘草3g,半夏5g,茯苓10g,生姜2片,红枣4枚)、哮喘(桂枝、白芍、厚朴、杏仁、半夏各5g,五味子3g,细辛2g,地龙10g,炙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均获痊愈 [29] ;于氏 [30] 拟方(桂枝12g,茯苓20g,赤芍、桃仁、丹皮、紫苏子、白芥子、川贝各10g,浮海石30g)治疗喘咳1例,完全控制症状。
21.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以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显效16例,有效30例,无效2例 [31]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五味子、炙甘草各12g,白芍、大枣各15g,黄芪、丹参、麦冬各30g,枳实10g)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32] 。以桂枝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淫羊藿30g、白芍药15g、大枣皮10g、麻黄根10g、蜈蚣(研末冲服)2条、附子15g,治疗心动过缓1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67% [33] 。以桂枝薤白汤(桂枝、薤白各30g,瓜蒌皮、郁金、香附各15g,延胡索、枳实、陈皮、炙甘草、水蛭各10g),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阳虚血瘀型者,疗效显著 [34] 。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15g、黄精15g、肉桂10g),治疗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疗效满意 [35] 。
22.治疗消化道溃疡、炎症
用桂枝加芍药汤加黄芪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0例,治愈155例,有效15例,有效率100% [36] ;用桂枝汤治愈消化道溃疡1例(处方:桂枝、白术、干姜、甘松、陈皮、半夏各10g,白芍15g、党参、黄芪各20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4g) [37] ;以桂枝汤加减,分型论治慢性溃疡48例,其中寒湿夹瘀营卫不和(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当归尾、苍术、川牛膝各10g,大枣20枚,细辛6g,土茯苓、生苡仁、鸡血藤各30g)28例,痊愈24例,有效3例,无效1例,痰凝夹瘀营卫不和(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橘叶、贝母、当归尾、川牛膝各10g,大枣20枚,土茯苓、生苡仁、鸡血藤各30g)11例,痊愈9例,有效1例,无效1例,湿热并重营卫不和(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苍术、黄柏、木通、萆薢、牛膝、当归尾各10g,大枣20枚,生姜6g,土茯苓、生苡仁、鸡血藤各30g)9例,痊愈8例,有效1例 [38] 。
23.治疗肾炎后蛋白尿
以桂枝茯苓汤配合蜈蚣蛋(桂枝、丹皮、桃仁各30g,茯苓、赤芍各60g,鲜鸡蛋1枚内入蜈蚣末),治疗66例,54例近愈,有效10例,无效2例 [39] 。
24.治疗疼痛
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9g,葛根12g,白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白芷、甘草、附子各6g,细辛3g,大枣4枚,生姜3片)治愈原发性眶上神经痛1例 [40] ;赵氏 [41] 拟方(桂枝6g,茯苓9g,桃仁、赤芍、白芍、丹皮、当归、川芎各12g)治愈头痛眩晕1例,又(桂枝、赤芍、白芍各6g,茯苓、酒大黄各9g,桃仁、丹皮各10g)治愈脐腹痛1例,又(桂枝、白芍、赤芍各6g,茯苓9g,丹皮、桃仁、薏苡仁、冬瓜仁各12g,酒大黄、枳实各10g)治疗慢性阑尾炎腹痛1例;程氏 [42] 拟方(黄芪15g、桂枝、赤白芍、大枣、羌活、独活、防风、当归、川芎各9g,细辛5g,生姜3片)加手法推拿,治疗肩周炎63例,痊愈26例,好转31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胡氏 [43] 拟方(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各9~12g)治愈放置节育环腹痛。
25.治疗皮肤瘙痒
以桂枝汤随证加味治疗荨麻疹10例,服药5剂以下痊愈3例,10剂以下5例,20剂以下2例 [44] ;以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炙甘草、生姜、桂枝、白芍各2~7g,杏仁5~15g,大枣1~3枚)治疗荨麻疹39例,服药3剂痊愈6例,6剂痊愈10例,10剂以上痊愈9例,原方加味治愈14例,总有效率100% [45] ;以桂枝汤化裁(桂枝、白芍各5g,炙甘草、杏仁、生姜各3g,大枣4枚)治愈荨麻疹1例 [46] ;以桂枝加黄芪汤加味(桂枝、白芍、生姜各12g,炙甘草6g,大枣4枚,黄芪、白鲜皮、蝉蜕各15g)治愈慢性荨麻疹1例,并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8g,白芍、生姜、炙甘草、麻黄各5g,大枣4枚,杏仁5g)治愈皮肤瘙痒症1例 [47] ;张氏 [48] 、陈氏 [49] 以桂枝汤分别治愈月经疹和经期瘙痒。
26.治疗多汗症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各9g,黄芪30g,浮小麦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0枚)治疗产后自汗,痊愈 [26] ;尤氏 [50] 以桂枝加附子汤为底方,治愈产后漏汗重症(处方:桂枝、白芍、人参各9g,黄芪30g,川断12g,浮小麦15g,炮附子、炙甘草各6g,大枣5枚,生姜3片)、更年期漏汗(处方:桂枝、白芍各9g,制附子6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3片,煅牡蛎18g,黄芪、浮小麦各30g)各1例;以桂枝汤加味(桂枝、制附片各10g,熟地、白芍各15g,黄芪20g,生姜3片,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30g,甘草4g)治愈失寐盗汗1例 [3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各10g,黄芪、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甘草6g)治疗汗证属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者,疗效显著 [51] 。
27.治疗便秘
王氏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术、炙甘草各10g,白芍、黄芪各18g,防风6g,火麻仁30g,生姜7片,大枣5枚)治愈便秘1例 [52] 。
28.治疗软组织损伤
以桂枝汤(桂枝9~18g、白芍15~25g、甘草6~10g、生姜9~12g、大枣15g)加减(头面伤加川芎、白芷、薄荷,胸腹伤加全瓜蒌、佛手、山楂,四肢伤加桑枝、地龙,瘀血斑多加赤芍),治疗软组织损伤71例,总有效率100% [53] 。
29.治疗习惯性冻疮
采用桂枝麻黄煎剂(桂枝100g、麻黄40g)局部涂擦治疗习惯性冻疮66例,痊愈4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 [54] 。
30.治疗癔症、夜游症
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g,白芍、炙甘草各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生姜5g,大枣30枚)治愈癔症1例 [55] ;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白芍各9g,甘草3g,红枣5枚,生姜3片,龙骨、牡蛎各15g,酸枣仁6g,淡竹叶3g)治愈小儿夜游症1例 [52] 。
31.治疗神经症
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2g、牡蛎30g、龙骨30g、黄芪15g、珍珠母30g),治疗心神经症,总有效率91.78% [56] 。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大枣5枚、生姜5片、半夏10g、黄连10g、竹茹10g、太子参10g、远志10g、枳实10g、焦槟榔10g)治疗胃神经症62例,治愈43例,显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 [57] 。以桂枝加桂汤加减,治疗奔豚气属胃肠神经症者,疗效显著 [58] 。
32.治疗雷诺病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20g,白芍、川芎各15g,炙甘草、当归、路路通各10g,生姜、大枣)治愈雷诺病1例 [59] 。以桂枝附子汤(桂枝15g、熟附片10g、当归20g、赤白芍各15g、川芎15g、黄芪30g、杜仲10g、鸡血藤20g、茯苓15g、陈皮10g、干姜5片)治疗雷诺病32例,治愈23例,显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 [60] 。
33.治疗顽固性呃逆
以桂枝加桂汤加味(桂枝20g,白芍、党参各15g,甘草6g,干姜、生姜各9g,大枣7枚)治愈顽固性呃逆1例 [61] 。
34.治疗慢性鼻炎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9g、白芍2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个、葶苈子15g、蝉蜕9g、薄荷5g)治疗慢性鼻炎30例,痊愈22例,好转8例 [62] 。
35.治疗过敏性紫癜
以桂枝汤加味(桂枝6g,鸡血藤、白芍各12g,生姜3g,大枣5g,茜草、紫草各15g,丹参9g、茯苓、白茅根各60g),治愈1例顽固性过敏性紫癜 [63] 。
36.治疗皮肤血管炎
黄氏等拟血管炎合剂(桂枝茯苓丸为基本方)治疗皮肤血管炎,以对皮肤变态反应性结节性血管炎效果最好,治疗59例,总有效率为83%,另外对Behc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变态性系统性血管炎亦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64] 。
37.治疗眩晕、颈椎病
以桂枝葛根汤加味(主方:桂枝、白芍、葛根、炙甘草、生姜、红枣)治疗缺血性眩晕症37例,明显改善者18例,有改善者16例,总有效率91.89% [65] 。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味(葛根30g,威灵仙15g,桂枝、白芍、赤芍、川芎、生姜各10g,甘草6g,大枣3枚),配合手法整复,治疗颈型颈椎病110例,治愈65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2% [66] 。
38.治疗偏瘫
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分型加味治疗,共75例,基本痊愈16例,显效47例,无效8例,恶化4例 [67] 。
39.治疗前列腺增生
以加味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桃仁、丹皮、红花、赤芍、橘核、牛膝、海藻)治疗前列腺增生31例,总有效率90.2%,无效者9.8%,疗程21~48天 [68] 。
40.治疗遗精
以桂枝汤加味(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白术10g、煅龙牡各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7枚),治疗遗精50例,治愈30例,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69] 。
41.治疗附睾炎
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6g、茯苓15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药12g、连翘20g、败酱草30g、生薏苡仁30g、穿山甲6g、皂刺12g、路路通15g、丹参30g、黄芪30g、牛膝15g、荔枝核12g、橘核12g),治疗慢性附睾炎68例,治愈5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痊愈率73.8% [70] 。
(四)不良反应
桂皮醛对小鼠的LD 50 静脉注射为132mg/kg,腹腔注射为60mg/kg,口服为2225mg/kg。桂枝对实验小鼠的毒性作用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明显增强。
[1]沈映君,王一涛,陈蓉,等.麻黄桂枝协同发汗作用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1-33.
[2]马悦颖,李沧海,郭建友.桂皮醛解热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4): 22-25.
[3]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桂皮醛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12): 1336-1339.
[4]赵美林,黄萍,杨霞.中药桂皮醛体外抑菌和抗炎活性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10):441-443.
[5]杨霞,黄萍,肖晓蓉.中药桂皮醛对牙周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75-76.
[6]黄敬群,罗晓星,王四旺.桂皮醛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10(31):34-36.
[7]徐明,余璐,丁媛媛.桂皮醛对麻醉大鼠降血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心脏杂志,2006,18(3):272-274.
[8]黄敬群,罗晓星,王四旺.桂皮醛抗肿瘤活性及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 107-110.
[9]黄萍,绍培,赵美林.桂皮醛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功能的影响[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2): 88-89.
[10]刘立华.桂枝汤妇科应用拾遗[J].吉林中医药,1993(1): 24.
[11]胡俊贤.桂枝茯苓丸在女科中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1993(2): 48-49.
[12]严育斌,赵敏霞.桂枝汤在妇科临床的运用[J].陕西中医,1991,12(5): 221-222.
[13]彭慈荫.桂枝茯苓丸治疗闭经20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2): 9.
[14]李爱华,杜纪鸣.桂枝汤妇产科应用举隅[J].四川中医,1991,9(6): 42.
[15]华占福,费桂芳,华红,等.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6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3): 23.
[16]杜文华.桂枝茯苓丸保留灌肠与口服治疗子宫肌瘤4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2): 28-29.
[17]侯立的.桂枝茯苓丸为主治疗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J].新中医,1992,24(4): 27-28.
[18]罗建华.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2,8(6): 30.
[19]陈定生,陈晓月,聂轩.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1(6): 31.
[20]吴金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盆腔肿块10例[J].广西中医药,1992,15(6): 8.
[21]许世瑞,段海涛.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癌15例[J].四川中医,1992,10(9): 42-43.
[22]章淑红.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2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 660.
[23]刘爱芳.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卵巢囊肿58例[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 107.
[24]彭景星.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附件炎3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7(5): 14-15.
[25]吴永明.桂枝茯苓丸治愈陈旧性宫外孕[J].四川中医,1991,9(7): 42.
[26]谭福天,孙晓峰.桂枝汤治验[J].吉林中医药,1992(6): 12.
[27]陈金锋.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药物流产不全5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3): 29.
[28]于会勇,卢思俭,陆丽萍,等.桂枝汤加白薇治疗婴幼儿发热30例[J].陕西中医,2003,24(6):493-494.
[29]曹丞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小儿慢性喘咳[J].江西中医药,1992,23(1): 5.
[30]于俊生.桂枝茯苓丸临床新用[J].陕西中医,1991,12(9): 415-416.
[31]孙慧君,霍根红.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J].国医论坛,1992,7(6):13-14.
[32]彭尚默.桂枝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J].四川中医,1992,10(10): 28.
[33]王廷治,姜文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心动过缓12例[J].河北中医,2010,32(1): 62.
[34]丁达,王清海.桂枝薤白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4): 22-25.
[35]张小红.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 65.
[36]陈汝润.桂枝加芍药汤加黄芪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0例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1(4):21-23.
[37]廖秋源.桂枝汤的临床运用[J].新中医,1992,24(3): 51-53.
[38]蒋松根.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溃疡48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5): 18-19.
[39]黄志华,张双善,汤宝玉,等.桂枝茯苓汤配合蜈蚣蛋治疗肾炎后蛋白尿66例[J].陕西中医,1991,12(7): 307.
[40]高大伟.桂枝加葛根汤治原发性眶上神经痛[J].四川中医,1992,10(12): 31.
[41]赵进喜.桂枝茯苓丸新用[J].新中医,1992,24(10): 45.
[42]程水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63例[J].四川中医,1993,11(1): 40.
[43]胡敏.桂枝茯苓丸治疗放置节育环的腹痛[J].江西中医药,1991,22(2): 64.
[44]张志深,马小允.桂枝汤加减治疗荨麻疹[J].河北中医,1991,13(5): 28.
[45]樊文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荨麻疹39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5): 18.
[46]王世林.桂枝麻黄各半汤治荨麻疹[J].四川中医,1991,9(4): 43.
[47]曹云.经方治疗皮肤病举隅[J].四川中医,1991,9(4): 38-39.
[48]张伯华.桂枝汤治疗月经疹[J].四川中医,1991,9(4): 35.
[49]陈醒立.桂枝汤加味治愈经来全身瘙痒一得[J].四川中医,1992,10(12): 43.
[50]尤昌厚.桂枝加附子汤应用二则[J].四川中医,1991,9(8): 15.
[51]刘慧敏.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汗证7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9): 82-83.
[52]王来付.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夜游症[J].四川中医,1992,10(1): 18.
[53]杨光华,施平.桂枝汤治疗软组织损伤[J].四川中医,1992,10(5): 44.
[54]刘兴华.桂枝麻黄煎剂外用治疗局部习惯性冻伤66例[J].陕西中医,2010,31(8): 1045.
[55]付美青.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新用[J].新中医,1992,24(6): 44.
[56]张汉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心神经官能症7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 41-42.
[57]李全利.桂枝汤加味治疗胃神经官能症62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716.
[58]王学军,何永生.桂枝加桂汤加减治疗奔豚气例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 55.
[59]冯丽华.运用桂枝汤治疗雷诺病的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1988,12(10): 38.
[60]喻红兵,宋道飞.桂枝附子汤治疗雷诺病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 2824.
[61]宋建中.桂枝加桂汤治愈顽固性呃逆一则[J].新中医,1991,23(5): 45.
[62]杨保秀.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鼻炎30例[J].中医研究,1992,5(3): 41.
[63]史存娥,刘昌建.桂枝汤治顽固性过敏性紫癜[J].四川中医,1991,9(6): 39.
[64]黄正吉,贾明华,龚志铭.血管炎合剂在皮肤血管炎疾病中的应用[J].中成药研究,1987(11):17-18.
[65]蒋祖铭,邵文全.桂枝葛根汤加味治疗眩晕症37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10): 16.
[66]刘庆春,董广卫.桂枝加葛根汤加味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1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 160.
[67]韩玉秀,李秀云,潘凤英,等.桂甘龙牡汤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73例[J].陕西中医,1988,9(9): 407.
[68]吴富成,易希园.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前列腺增生31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2): 35.
[69]宋秀霞.桂枝汤加味治疗遗精50例[J].河南中医,2008,28(4): 21.
[70]王祖龙.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附睾炎68例[J].2007,27(5): 17.
小辛(《神农本草经》),细草(《吴普本草》),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山人参(江苏),大药(山东)。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Kitag.、汉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吉林抚松、临江、通化,辽宁本溪、凤城、宽甸,黑龙江尚志、五常、宾县等地;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华阴。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种,为常用中药。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切段生用。
商品按产地分为辽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种。辽细辛又分为野生和栽培两种。均为统货,一般不分等级。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按干燥品计算,含马兜铃酸Ⅰ(C 17 H 11 O 7 N)不得过0.001%;含细辛脂素(C 20 H 18 O 6 )不得少于0.050%。
辛,温。归心、肺、肾经。
祛风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阳虚外感
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散寒力胜,达表入里,入肺经既散在表之风寒,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的一般风寒感冒,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如《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九味羌活汤;入肾经又除在里的寒邪,以治肾阳不足,寒邪入里,无汗恶寒,发热脉沉的阳虚外感,常与麻黄、附子同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2.头痛、牙痛、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目痛、耳聋、喉痹、口疮
本品辛温走窜,芳香最烈,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治头面诸疾,为通窍止痛的要药。主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心痛烦闷,脉象沉细者,常配独活、川芎同用,如《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多与祛风止痛的川芎、荆芥、防风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若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者,又当与川芎、附子、麻黄等同用,如《普济方》细辛散;近年有用本品配滋阴活血祛风止痛药沙参、麦冬、川芎等同用,治阴虚顽固性头痛奏效。本品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为治鼻塞、鼻渊之良药。如《普济方》单用为末,取少许吹鼻中,治鼻塞不通;用治风邪犯肺,鼻塞鼻渊,头痛流涕者,常配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同用。本品辛达肾气而润肝燥,有明目止痛之效,《本草述钩元》方用本品配鲤鱼胆、青羊肝、甘菊、决明子同用,治目赤肿痛,目暗不明。本品辛达肾气,又能宣通耳窍,还治耳鸣耳聋,《龚氏经验方》单用本品研末蜡丸,外用治耳聋,名聪耳丸;若肝肾不足或中气下陷耳聋者,又当配菊花、枸杞、熟地、山萸肉等滋阴潜阳药及黄芪、升麻、柴胡等升举清阳药同用,以标本兼固。本品通窍止痛,又医多种牙疼,风冷牙痛者,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煎汤含漱,或配荜茇煎汤热漱冷吐,即《圣济总录》细辛汤;《本草汇言》以本品配黄芩、黄连、菊花、薄荷同用,治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者,当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同用;虚火牙痛者配黄柏煎汤含漱(《吉林中草药》);虫蛀牙痛者,配露蜂房煎汤含漱。《本草述钩元》方用细辛配甘草,疗少阴咽痛;细辛配黄连或黄柏等分为末治口舌生疮;《卫生家宝方》细辛末醋调,贴脐上,治小儿口疮亦效。总之,用本品治喉痹、口疮如《本草纲目》谓“是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本品有散火止痛之功。
3.痰饮喘咳
本品辛散温通,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破痰,温肺化饮,故常可用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甚则不得平卧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饮邪化热,恶寒头痛,胸满气急,烦躁口渴者,又当再配清肺泻火药石膏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吐痰清稀者,又可配茯苓、干姜、五味子同用,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细辛为散邪消痰涤饮之佳品。
4.风寒湿痹、腰膝冷痛
《神农本草经》云细辛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故本品为通痹散结的要药。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之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善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久痹不愈者,如《世医得效方》独活寄生汤。
5.手足厥寒、蛔厥腹痛
本品辛温走窜,散表里寒邪以温经,活血通脉以止痛,用治阳虚血弱,寒伤经络,气血凝滞,手足厥寒,腰、股、腿、足疼痛者,常配当归、桂枝、芍药等同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本品性温,温肾暖脾,以除脏寒,味辛制蛔杀虫,盖“虫得辛则伏”,又收驱蛔之效,故可用于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蛔厥之证,常与乌梅、川椒、附子等同用,如《伤寒论》乌梅丸。
6.乳结胀痛、经闭痛经
本品辛香走窜,上行乳脉,散结止痛,常与柴胡、青皮、夏枯草及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同用,治肝郁气滞,乳汁不下,乳结胀痛;本品下行血海,温经暖宫,散寒止痛,配川乌、肉桂、当归及赤芍、三棱等同用,治血寒经闭,经行腹痛,如辛乌序贯法。
7.胸痹心痛
本品辛温行散,宣通心脉,散寒止痛,故可用治阴寒极盛而乘阳位,气机痹阻,血行不畅,寒凝气滞血瘀所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则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象沉迟之真心痛,常与檀香、高良姜、荜茇等同用,如《中国基本中成药》宽胸气雾剂。
8.痰厥、中恶、癫痫昏厥
本品辛香走窜,下气消痰,芳香化浊,有通关开窍,苏醒神志的作用,故可用于痰厥、中恶所致神志昏迷,可单用研末,吹鼻取嚏;或配猪牙皂、麝香、薄荷同用,为末,取少许吹鼻取嚏,如《医方易简新编》通关散。本品还可用于风痰上壅,癫痫昏厥者,可单用研末,吹鼻取嚏,亦可配天南星、半夏、猪牙皂及天麻、全蝎、蜈蚣等同用。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若治疗危重病证,需大剂量使用入煎剂时,当先煎45分钟,再入他药合剂,方可保证用药安全。
本品辛香温散,故阴虚阳亢头痛、肺燥干咳以及痰火扰心致窍闭神昏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麻黄、桂枝均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宣发卫气,开通腠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膀胱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散寒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壅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寒感冒重症;桂枝辛甘温煦,助心阳,达营卫,解肌发汗,解表祛风,善散肺与膀胱经风寒,但发汗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不如麻桂,但散寒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冒,又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
1.《本草纲目》:
“细辛,辛能温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 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2.《本草别说》:
“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3.《本草汇言》:
“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翘、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4.《本草正义》:
“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
(一)化学成分
北细辛含挥发油约3%,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其他成分有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黄樟醚、优葛缕酮等。华细辛含挥发油2.75%,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含50%),还有细辛酮,蒎烯,优葛缕酮,黄樟醚,1,8-桉叶素等。双叶细辛的挥发油成分含优葛缕酮6%,龙脑或爱草脑7%,1,8-桉叶素4%,蒎烯2%,甲基丁香油酚15%,黄樟醚10%,科绕魏素10%,榄香脂素8%,少辛酮0.2%等。此外,细辛中金属离子总含量为20 360ppm,锌铜比值为9.5,含有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元素。
(二)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有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对酵母引起的发热大鼠的体温有抑制作用,也可降低正常大鼠体温。细辛水煎剂0.4g/kg灌胃可提高热板试验小鼠的痛阈,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作用持续60分钟。细辛挥发油及其成分甲基丁香酚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提高小鼠对电击的痛阈 [1-3] 。
2.局部麻醉作用
细辛可以产生局部麻醉的作用 [4]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是在神经细胞膜内侧阻滞Na + 通道,干扰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发挥作用的。张美莉 [5]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浓度为50%的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且具有可逆性,其麻醉效价与1%普鲁卡因接近。
3.抗炎作用
细辛挥发油抑制酵母、甲醛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胀,对抗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抑制抗大鼠兔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和塑料环内肉芽增生,对组胺引起的大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 [6,7] 。细辛挥发油在抗炎的同时,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对切除肾上腺大鼠的足肿胀抑制程度减弱,说明此对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刺激作用。此外,尚有直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作用 [8] 。
4.镇静作用
细辛挥发油、甲基丁香酚能抑制小鼠自动活动,协同中枢抑制药(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硫喷妥钠和氯丙嗪)的催眠作用,并能抑制电刺激、戊四氮、士的宁诱发的惊厥 [9,10] 。甲基丁香酚对不同种属动物均显示出麻醉作用,以50mg/min速度静脉注射,1~2分钟动物可进入麻醉状态 [9] 。
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细辛可松弛气管平滑肌,细辛挥发油能松弛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器官平滑肌痉挛 [6] 。细辛有镇咳祛痰作用,甲基丁香酚对氨水所致小鼠咳嗽有镇咳作用,增加器官酚红分泌量,具稀释痰液作用 [9] 。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细辛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细辛水煎液终浓度为0.25mg/ml,可提高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但对心肌细胞搏动振幅无明显变化。终浓度为1.50mg/ml和2.0mg/ml细辛水煎液能降低缺糖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提示细辛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12] 。
细辛有降血压作用。细辛煎剂0.1~0.4g/kg静脉注射麻醉犬,表现出缓慢、温和的降压作用,其作用可维持1~1.5小时;豚鼠腹主动脉下肢灌流显示,细辛能够改善肾上腺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使血管扩张 [13] 。有研究表明,细辛所含的有效成分对血压的作用不同,水溶性物质可使麻醉家兔血压升高,所含挥发油物质有降压的作用 [14] 。甲基丁香酚有降压的作用,猫股静脉缓慢注射可以引起血压下降,一般可达20~30mmHg [9] 。
7.免疫抑制作用
细辛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细辛0.5g/次小鼠灌胃,连续10日,可以减少溶血空斑试验细胞数目,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以及白细胞移动抑制指数,并减少Th细胞百分率,降低Th/Ts比值 [15] 。细辛5g/kg给小鼠灌胃,连续10日,可以抑制新城疫病毒和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α和γ干扰素 [16] 。
8.其他作用
细辛可以使小鼠的生精小管增粗,生精过程活跃,生精细胞增多,间质细胞增多。明显抑制衰老小鼠血清睾酮含量的下降 [17,18] 。此外,细辛水提取物0.4g/ml,对人乳头瘤病毒有破坏作用 [19] 。
(三)临床报道
1.预防感冒
用细辛8~10g,以沸水冲泡后沥去水分,待不烫手时敷在肚脐上(神阙穴),外用塑料纸覆盖,保持湿润,再用绷带包扎固定12小时后揭去。每周1次,可连用2~4次。预防感冒16例,治疗后感冒发作次数每年少于3次为显效;明显减少者为有效。总有效率达8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0] 。
2.治疗牙痛
取细辛、白芷各15g烘干,冰片1g,研细末过筛,装入空西瓜霜塑料瓶内,喷患侧鼻腔。治疗牙痛106例,有效率100% [21] 。亦有以白芍15g、蒲公英30g、细辛3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并治疗头痛、痉挛性腹痛等症。治疗效果:共治疗68例,其中牙痛50例,头痛12例,痉挛性腹痛6例,总有效率100% [22] 。
3.治疗坐骨神经痛
以细辛、鹿角汤内服,方药组成:细辛9g、鹿角霜25g、川草乌各3g、威灵仙25g、生麻黄10g、黄芪30g、熟地20g、木瓜15g、白芍15g、牛膝30g、川芎10g、蜈蚣2条、全虫6g、仙灵脾12g、鸡血藤20g、透骨草15g。水煎服,日服1剂,12剂为1个疗程,药渣加适量醋、米酒,炒热,包好外敷腰部夹脊穴、环跳、委中、承山,每日2次。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总有效率93.3% [23] 。亦有以自拟细辛乌头汤为主方。用细辛10~15g,麻黄6~10g,制川草乌(以上药先煎1小时)、白芍、当归、牛膝、木瓜各10g,黄芪20g,甘草5g。风邪偏胜加蜈蚣、全蝎;寒邪偏胜加制附片;湿邪偏胜加薏苡仁、晚蚕砂;疼痛甚加乳香、没药;兼有腰痛加杜仲、狗脊;体虚加党参、白术。本方必须水煎内服,且煎药时间一定要超过1小时,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治疗坐骨神经痛。治愈41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 [24] 。
4.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关节炎
对治疗组40例晚期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重用细辛60g,配伍制附子30g、制川乌10g、豨莶草40g、防风10g、羌活10g、薏苡仁10g、川芎3~9g、黄芪30g、甘草20g、防己20g、白术20g、白芍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对照组30例,用细辛3g,其余药物同治疗组,两组中药均每剂煎2次,每次水煎40分钟,两次取汁200ml,每次服50ml,日服4次。服用两个月后,分析疗效。治疗组40例中完全缓解为6例(15%),显效12例(30%),有效18例(45%),疗效优于对照组 [25] 。
5.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细辛、白芷研末酒调外敷肺俞穴,“冬病夏治”。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86例,总有效率达83% [26] 。
6.治疗过敏性鼻炎
伊春有认为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具有温宣开窍,疏风抗过敏之效,故以细辛为主药,自拟经验方(细辛6g,麻黄6g,附子6g,蝉蜕6g,荆芥9g,乌梅9g),1剂/日,水煎,分2次口服,3~5日为1个疗程。治疗过敏性鼻炎100例。治疗结果:78例临床症状控制,15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8.00% [27] 。
7.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
宋书仪等认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多与肺气虚弱,感受风、寒等外邪有关。而细辛具有祛风解表散寒之功。故以细辛为主药自拟通窍鼻炎汤(细辛3g,荆芥、辛夷、苍耳子、诃子肉、板蓝根、木蝴蝶、胖大海、桔梗各10g,射干、炙麻黄、甘草各5g),1剂/日,分2次煎服,15日为1个疗程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50例。结果:痊愈2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 [28] 。
8.治疗阳痿
用巴戟天30g、吴茱萸40g、细辛10g,共为细末。上药适量,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用纱布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治疗后有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 [29] 。亦有以细辛5g、韭子7.5g,加开水200ml,浸泡10分钟后当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治疗期间忌房事。治疗阳痿17例,痊愈13例,好转3例,无效1例 [30] 。
9.治疗早泄
采用自制五倍子细辛酊(五倍子20g、细辛20g浸于100ml 95%的酒精中,15天后过滤备用)涂阴茎皮肤、阴茎头表面、冠状沟及系带部位,每晚1次。治疗60例早泄患者,有效率70% [31] 。
10.治疗口腔溃疡
用细辛适量研末,每次取2g,生姜汁调和,外敷脐部,上覆塑料薄膜,胶布固定,观察4~6小时揭下,连用5~7日。治疗口腔溃疡16例,治愈10例,好转6例 [32] 。又有以玉女煎加细辛治疗口腔溃疡,处方为:生石膏15g,熟地30g,麦冬、知母、牛膝各12g,细辛3g。日1剂,水煎分服。对照组采用锡类散外用,日2次。两组均以5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组52例中,8例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显效率为65.38%。对照组24例,其中显效率为29.16%。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 [33] 。
11.防治高原冻疮
将中药当归10g、细辛3g、花椒6g、肉桂3g、红花5g、樟脑3g、路路通6g、干姜4g一同加入75%的酒精500ml中密封浸泡3个月以上备用。治疗时取少许浸泡液外擦患处,轻柔局部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3~4次/天,2~3周为1个疗程,顽固者可持续治疗1~2个疗程。大多数患者在冬天冻疮尚未复发时用药,极少数人在复发或发现冻疮时用药。总有效率93.4% [34] 。
12.治疗难治性溃疡
用细辛、大黄、白芷、虎杖、黄连、黄柏、冰片等药配伍,用麻油浸煮,白蜡赋形,外敷治疗难愈性溃疡8例,均获痊愈 [26] 。
13.治疗小儿腹痛
用细辛10~20g研为细末,陈醋调为糊状,敷于脐上,厚约5mm,外用纱布及塑料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用2~3次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治疗小儿腹痛13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5] 。
14.治疗五更泻
用细辛10~30g,制附子10~15g,党参10~15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6g,木香6g,黄连6~10g,升麻6~10g,羌活10g。每剂水煎2次,每次煎至250ml,共500ml,一日分3次服用。另加上肉桂嚼服。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复发或证候加重加柴胡10g、香附10g;伴夜尿频数者加益智仁10g、芡实20g;舌苔滑腻而湿盛者加茯苓20g、薏苡仁20g。部分病例在症状控制后给予附子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汤善后。治疗五更泻患者31例,有效率为100%。对治愈的18例患者,经随访6~12个月无1例复发 [36]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细辛根散剂的LD 50 为6.52g/kg,细辛全草散剂的LD 50 为11.71g/kg [37] 。细辛挥发油和去油煎液在等剂量用于小鼠时,挥发油组有70%死亡,而去油水煎液无一死亡,证明细辛的毒性作用主要来源于挥发油,其LD 50 和ED 50 分别为27.0ml/kg与18.3ml/kg,安全指数为1.47 [38] 。
2.中毒原因及预防
细辛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直接吞服单方的散剂用量过大,一是较大剂量入汤剂煎煮时间过短。细辛所含的挥发油和黄樟醚是引起毒副反应的主要成分,细辛根中含挥发油、黄樟醚量较高,细辛的散剂中挥发油及黄樟醚被破坏的程度小。而细辛全草经不同时间煎煮后,其煎液中两种毒性成分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且煎剂中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含量下降速度较黄樟醚慢,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煎剂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则已大大下降。另外细辛单方使用药力较高,毒性较大,复方使用药力受佐制,毒性往往减小。所以为预防细辛中毒的发生,需在剂型、用量及配伍等方面予以注意,一般复方中可用较大剂量,若单以细辛研末吞服以1~3g为宜,入汤剂煎服可用2~5g。若大剂量使用,则必须久煎,才是用药安全的保证。
3.中毒机理及症状
研究表明 [39,40] ,细辛中所含挥发油是一种神经阻滞麻醉剂和局部浸润麻醉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患者表现为兴奋后转入抑制,随意运动及呼吸抑制、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细辛对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细辛散剂293mg/d小鼠灌胃,对肺脏的病理损害表现为轻重不同的瘀血,水肿,肺泡壁毛细血管可见程度不一的白细胞黏附滞留阻塞血管。严重者肺内出现白细胞灶性聚集或肺泡壁因毛细血管浸润而增厚 [41] 。细辛对肺的呼吸功能有抑制作用。家兔1次性灌胃给药30ml(含生药73.14mg),可引起家兔呼吸先兴奋后抑制的病理变化 [42] 。细辛散剂药液748mg/d,分2次给大鼠灌服,连续用药3日,下丘脑AChE和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43] 。体外试验表明,细辛激活延髓背侧呼吸组的呼吸神经元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大量钠离子内流,使神经元去极化,持续的兴奋,使机体正常的“呼吸切断机制”受到抑制而导致机体出现呼吸节律的紊乱。这可能是细辛抑制呼吸中枢的离子机制之一 [44] ;辽细辛1.35g/kg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日,结果小鼠肝脏组织中活性氧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 [45] 。细辛长期毒性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样损伤,导致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甚至坏死,且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但不会产生延迟性毒性反应 [46] 。单叶细辛组、辽细辛以1g/kg静脉注射(相当于临床成人常用煎煮液剂量5g的50倍)后,均可导致家兔急性肾损害 [47] 。腹腔注射细辛油1/2 LD 50 剂量可增加小鼠骨髓嗜多染色红细胞微核形成率及其致突变作用 [48] 。
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毛发竖立、口渴、脉数、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肌肉震颤、全身紧张,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眼球突出、神志昏迷、尿闭,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49] 。
4.中毒救治
(1)一般疗法:
早期催吐、洗胃,内服乳汁、鸡蛋清或药用炭末;补液及维生素C;在惊厥、痉挛、狂躁等症状时,可用镇静剂地西泮(安定)或巴比妥钠;尿闭时应进行导尿,或口服双氢克尿噻50mg,日3次。
(2)中医疗法:
壮热、神昏、烦躁不安者可服安宫牛黄丸;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胸满腹胀者可服苏合香丸。应用扶正解毒剂:西洋参(先煎)3g,五味子、羚羊角粉(冲服)各3g,麦冬9g,生石膏24g,生甘草30g,加绿豆汤,共煎300ml,口服或鼻饲。另可用针灸治疗,头痛者取印堂、百会、风池、列缺、合谷等;烦躁不安者取合谷、内关、太冲、安眠。
[1]曲淑岩,毋英杰,王一华.细辛对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J].中医杂志,1982(6): 72-75.
[2]郑卫红,陈超,钱金萍.细辛伍用维拉帕米对小鼠的镇痛作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3):157-159.
[3]周慧秋,于滨,乔婉红,等.甲基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0(2): 79-80.
[4]冯素萍.对细辛药理学作用及应用中有关问题的讨论[J].中医正骨,1999,11(2): 41-42.
[5]张美莉.细辛煎剂对离体神经传导阻滞作用的初步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84(6): 101.
[6]胡月娟,周弘,王家国,等.细辛挥发油的解痉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6,2(1): 41-44.
[7]洪崔英,钱立群,谢伟,等.细辛挥发油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与血清锌、铜含量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1991,17(4): 236-238.
[8]曲椒岩,毋英杰.细辛油的抗炎作用[J].药学学报,1982,17(1): 12-15.
[9]蒋蓥,刘国卿,马俊儒,等.甲基丁香酚的药理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 87-92.
[10]谢伟,陆满文.毛细辛挥发油的中枢抑制、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5): 389.
[11]陈振中,刘莉,周铁军,等.细辛对狗左室功能的作用及其去甲乌药碱、异丙肾上腺素的比较[J].药学学报,1981,16(10): 721-726.
[12]何秀芬,施字棣,蒋时红,等.细辛对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5): 26-28.
[13]王宗宪,田洪海,王贵文,等.细辛煎剂对动物心血管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0,13(1):82-89.
[14]马晓红,宫汝淳,潘晓鹏.细辛提取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J].人参研究,2003,15(3): 42-43.
[15]育章正,余上才,赵慧娟,等.苍耳子和细辛的免疫抑制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3,13(6):334-336.
[16]王龙妹,傅慧娣,周志兰.细辛、苍耳子对小鼠干扰素诱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增刊): 23-25.
[17]齐亚灵,赵文杰.细辛、杜仲及其合剂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睾丸影响的形态学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7): 939-940.
[18]齐亚灵,方艳秋,谭岩,等.细辛、杜仲及其合剂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睾丸及血清睾酮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2): 2271-2274.
[19]邓远辉,冯怡,孙静,等.细辛抗人乳头瘤病毒的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4,27(9): 665-666.
[20]黄星.细辛敷脐预防感冒16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9,8(3): 18.
[21]王瑞友.细辛白芷散治疗牙痛106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3): 33.
[22]霍光磊.白芍公英细辛甘草汤治疗牙痛[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 276.
[23]王玉林.细辛、鹿角汤治疗坐骨神经疼60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 1840.
[24]陈邦芝.细辛乌头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J].江宁中医杂志,1995,26(7): 318.
[25]高家骏,朱禄来,王和敏.重用细辛与常规剂量细辛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1997,38(5): 283.
[26]江小青,彭大为,吴惠时.妙用细辛[J].中国民间疗法,1996(2): 49.
[27]伊春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100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4): 4.
[28]宋书仪,周小平.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50例[J].陕西中医,2006,27(1): 69.
[29]尹毅.巴戟天吴茱萸细辛敷脐治阳萎[J].交通医学,2000,14(4): 425.
[30]冷长春,郭论.细辛韭子茶治疗阳痿17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4): 23.
[31]裴景堂,张宛玉.五倍子细辛配治疗早泄的临床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8,22(12): 64.
[32]赵娟,刘华.细辛敷脐治疗口腔溃疡16例[J].河南中医,2006,26(11): 22.
[33]王燕.玉女煎加细辛治疗口腔溃疡5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 183.
[34]李永青.当归细辛擦剂防治高原冻疮7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8): 103.
[35]王庆琛,李雪莲.细辛膏外敷治疗小儿腹痛135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2): 20-21.
[36]刘喜新,王宪波.重剂细辛治疗五更泻31例报告[J].黄河医学,1994,3(2): 82.
[37]周祯样,李军,陈泽滨,等.细辛散剂半数致死量的测定[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0): 52-53.
[38]李仪奎,胡月鹃.细辛挥发油的毒性及对家兔脑电活动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86,2(4):24-27.
[39]陈桂苍.细辛用量琐谈[J].时珍国药研究,1997,8(2): 186.
[40]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113.
[41]周祯祥,杨伟峰,陈泽滨,等.细辛散剂对小鼠重要脏器的病理学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2(5): 847,885.
[42]周祯祥,李军,陈泽滨,等.细辛散剂对家兔呼吸运动及膈神经电活动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4): 3-5.
[43]周祯祥,戴王强,陈泽滨,等.细辛散剂对大鼠下丘脑乙酰胆碱酯酶和络氨酸羟化酶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 3-4.
[44]杨伟峰,周祯祥,陈泽滨,等.细辛含药血清对SD大鼠DRG神经元INa的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 3-7.
[45]杨志军,邓毅,王昕,等.北细辛及复方对小鼠肝脏组织中SOD活性、OFR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11): 16-17.
[46]李晶晶,杨伟峰,周祯祥,等.细辛的长期毒性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1): 5-7.
[47]海明霞,刘家骏,黄世佐.单叶细辛对家兔肾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3):199-202.
[48]徐军,胡月娟.纪绿屏.细辛油的血管平滑肌作用及突变作用研究[J].中成药,1992,14(12):322-323.
[49]高渌纹.实用有毒中药临床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194.
苏叶(《本草经集注》),紫苏叶。
紫苏,始载于《本草经集注》。苏同稣,舒畅也,因其色紫或绿紫,功可调畅气机,故名。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主产于江苏江宁、高凉、苏州,浙江新昌、嵊县,河北安国,河南洛阳。多为野生,亦有栽培品种。
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入药。
商品分为皱紫苏和尖紫苏两种,皱紫苏又有野生和栽培两种,尖紫苏为野生品种。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安胎。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气香,可疏表解肌,祛散外邪,药性温和不偏,善治四时感冒,不论寒热。若感受风、寒、暑、湿之外邪,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疼者,常与川芎、苍术、香附等同用,如《卫生宝鉴补遗》芎术香苏散;若四时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吐利腹痛者,常与陈皮、香薷、厚朴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二香散;若感受风邪,恶寒发热,胸满头痛者,常与前胡、桔梗、陈皮等同用,如《证治汇补》川芎饮;若伤寒夹湿,头重身痛,恶寒项强,身热不著者,常与羌活、白芷、防风、茯苓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苏羌达表汤;若感受凉燥,恶寒发热,口鼻干燥,咽痛音哑者,常与杏仁、桔梗、半夏、前胡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杏苏散。本品解表重在解肌,无过汗伤人之虞,又辛香透达气机,调气行滞,故虚人外感、妊娠外感、外感兼湿阻气滞者,亦可用之。若虚人外感,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短气乏力,痰白量多者,常与葛根、前胡、半夏、人参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若外感风寒,内伤气滞,恶寒头痛,胸胁胀闷,咳嗽上气者,常与香附、陈皮、炙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若妊娠伤寒,胎气被遏,寒热头痛,腹胀胸闷者,常与香附、陈皮、豆豉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香苏葱豉汤;若妊娠伤暑感冒,头痛鼻塞,呕吐泄利者,常与藿香、陈皮、砂仁等同用,如《医略六书》加味香苏散。
2.麻疹瘟疫,瘴气疟疾
本品疏表解肌,辛香达郁,辟秽化浊,善治时疫温病,疏散外邪。若时气瘟疫,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咽痛,鼻塞声重者,常与麻黄、升麻、葛根、白芷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神汤;或麻疹初起,寒热清涕,体痛头疼,咳嗽声重,腮红眼赤者,常与葛根、赤芍、陈皮、枳壳、前胡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苏葛汤;若冒受瘴气,头疼身热,饮食不化,呕吐泄泻者,常与陈皮、苍术、香薷、厚朴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二香散;若脾寒疟疾,寒多热少,倦卧目合,肢冷腹痛者,常与草果、白芷、高良姜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果饮;若小儿伤寒失治,邪陷少阳,再传于脾,发为疟疾,见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者,常与柴胡、半夏、青皮、川芎等同用,如《丹台玉案》疏脾饮;若久疟不愈,胁下痞块,胀闷不舒,发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常与苍术、桔梗、茯苓、桂心、青皮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老疟饮。
3.胸闷呕吐,气逆咳喘
本品辛香舒郁,利气开结,善治气滞气逆的多种病证。若妇人情志失和,气滞经络,手足不遂,常与陈皮、香附、川芎、桂心等同用,如《万病回春》开结舒经汤;若肝郁气滞,痰气交阻,咽中异物,吞吐不利,忧郁急躁,名梅核气者,常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七汤;若木郁克土,肠胃不和,吐利交作,恶寒发热,眩晕胸痞者,常与半夏、桂枝、陈皮、白芍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汤;若小儿肠胃气机紊乱,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小便不利,肚腹胀痛,常与木香、藿香、白术、砂仁、神曲等同用,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小儿四症丸;若妇人气滞诸痛,胸胁胀痛,腹中结块刺痛,月经不调,先后不定期,行经腹痛者,常与乌药、香附、陈皮、干姜同用,如《医学纲目》引刘河间方正气天香散。紫苏除治疗上述气郁气滞证外,还可通过开郁散结而治疗气逆之证。若心气郁滞,痰涎凝结,痰气上攻,惊悸不安者,常与茯神、远志、厚朴、半夏同用,如《仁斋直指方》加味四七汤;若肺逆暴嗽,咳声不绝,痰少或无者,常与阿胶、乌梅、杏仁等同用,如《朱氏集验方》一服散;若伤寒咳嗽,寒热头痛,痰少或干咳,鼻塞流涕者,常与麻黄、杏仁、炙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柴苏汤;若咳嗽不得卧者,常与人参、陈皮、五味子同用,如《御药院方》青龙散;若咳嗽短气,唾涕稠厚,发无定时者,常与贝母、紫菀、葶苈子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延年方》紫苏饮;若喘病日久,秋冬加重者,常与大腹子、桑白皮、麻黄等同用,如《苏沈良方》九宝散;若胃寒气逆,呃逆不止者,常与沉香、白豆蔻同用,如《医学入门》三香散;若胃热呕恶,常与黄连同用,如《湿热病》苏叶黄连汤;若湿浊中阻,气逆呕吐,头胀体重,脘闷不舒者,常与藿香、陈皮、半夏、茯苓同用,如《症因脉治》香苏平胃散;若妇人产后,心气攻痛,胃脘割痛刺痛,额上冷汗者,常与延胡索、小茴香、香附等同用,如《证治准绳》七气手拈散;若脚气上攻,胸腹满闷,常与大腹皮、木香、槟榔、木瓜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和散。
4.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紫苏长于理气,善治妊娠气滞诸证,为理气安胎的良药。若妊娠气滞,恶心呕吐,饮食不下者,常与茯苓、枳壳、黄芩、陈皮等同用,如《济阴纲目》陈皮半夏汤;若气虚而滞,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者,常与白术、人参、当归等同用,如《胎产指南》补中安胎饮;若胎气上通,胸膈胀满疼痛,发为子悬者,常与陈皮、人参、大腹皮、川芎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紫苏饮。
5.水肿脚气,口渴尿少
气行水行,气滞水聚,紫苏善于调节气机,使气行通畅则水运复常,从而消除水肿尿少之症。若水湿下注,脚气胫肿,麻木不仁,沉重疼痛者,常与大腹皮、木瓜、木香、羌活等同用,如《类证活人书》木瓜散、《朱氏集验方》鸡鸣散;若水肿喘满,转侧不利,不得平卧,尿少者,常与泽泻、茯苓、槟榔等同用,如《普济方》引德生堂方导水茯苓汤;若风水毒气,遍身肿满者,常与桑白皮、猪苓、木通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楮白皮散;若气虚水肿,小便赤涩,气少肢重者,常与防己、木通、陈皮同用,如《卫生宝鉴》香苏散;若妊娠脾虚,水湿不布,下肢浮肿,腹满肠鸣,小便不利者,常与防己、木香、桑白皮、茯苓同用,如《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防己汤;若寒湿下注,带下量多,脘腹痞满者,常与白芷、石菖蒲、木香、茯苓等同用,如《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四七汤;若患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者,常与桑白皮、大腹皮、木香等同用,如《太平圣惠方》紫苏散。紫苏还能通过理气以引津上承,并引清阳之气上升。若津伤烦渴,常与乌梅、木瓜、人参等同用,如《御药院方》水葫芦丸;若从高处坠下,神昏不醒,常与乳香、没药、当归、桃仁等同用,如《辨证录》苏气汤。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不宜久煎。
1.《本草纲目》:
“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2.《药品化义》:
“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停滞胸膈,入分心气饮,开心膈郁热神妙。如寒滞腹痛,火滞痢疾,湿滞泄泻,少佐二三分,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3.《本草乘雅半偈》:
“(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
(一)化学成分
紫苏种子、叶和梗都含有挥发油。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约55%,左旋柠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另外还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β-蒎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此外,叶中还有紫苏酮,β-去氢香薷酮,三甲氧基苯丙烯,紫苏红色素,精氨酸,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苷)5-β-D-葡萄糖苷,以及铜、铬、锌、镍、铁等微量元素。
(二)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本品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香薷酮为广谱抗生素,其油对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流感病毒及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紫苏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真菌抑制力明显优于羟苯乙酯(尼泊金乙酯) [1] 。
2.解热作用
本品水提物和挥发油均有一定解热作用,经口给药对过期伤寒副伤寒菌苗致热家兔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且略强于阿司匹林 [2] 。
3.抗炎作用
紫苏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显著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减轻大鼠肉芽肿,抑制气囊渗出液中蛋白质量和白细胞数,降低渗出液中MDA和NO的量,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的量。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IL-6和TNF-α等炎症介质生成及增强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 [3] 。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紫苏梗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鼠结肠环形肌条收缩运动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而对正常鼠结肠收缩运动无兴奋作用 [4] 。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本品有安胎作用,其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及安胎的机理同于孕酮。采用碳酸酐酶活性比色测定法,对80只小鼠进行紫苏梗和孕酮对其子宫内膜酶活性效应的测定,结果发现紫苏梗和孕酮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酶活性增长,且存在量效关系 [5] 。
6.抗氧化作用
紫苏75%乙醇和50%丙酮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总黄酮、原花色素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之间呈正相关 [6] 。
7.对血流变的影响
紫苏不同部位水提物都能显著降低低切时(10s -1 )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降低低切时的全血还原黏度;苏叶、苏梗水提物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 [7]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咳喘
陈氏拟苏前芦鱼汤(苏叶、前胡、白僵蚕各5~9g,芦根、鱼腥草各9~10g,桔梗3~6g) [8] ,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咳嗽50例,治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治愈好转率96%;朱氏拟苏杏汤(苏叶6g、杏仁5g、桔梗5g、枳壳5g、川贝5g、法夏3g、陈皮5g、茯苓6g、板蓝根8g、甘草6g),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咳喘128例,治愈86例,好转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4.5% [9] ;以苏香乌龙汤合军芩散(苏叶、香附、乌梅、地龙、炙麻黄、葶苈子、杏仁、车前子煎服,军芩散用于外治)治疗小儿哮喘100例,显效68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100% [10] 。
2.治疗呕吐
吴氏拟平呕汤(柴胡、黄芩、半夏、苏梗、厚朴各10g,竹茹、杏仁、蔻仁、白芷各10g),辨证加减,治疗呕吐289例,显效243例,好转3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9% [11] 。王氏拟方分型治疗妊娠恶阻120例,其中阴阳失调型处方:桂枝、芥穗、黄芩、苏梗各9g,白芍、党参各15g,白术12g,生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肝胃不和型处方:苏叶10g,黄连5g、陈皮、半夏、茯苓、白芍、白术、乌梅各12g,防风、生草各6g;脾气虚弱型处方:半夏、苏叶、黄芩、竹茹、生草各10g,兼虚热者可用橘皮竹茹汤加麦冬、半夏、玄参各10g,另两型:痰阻中焦、气阴两虚型处方未用紫苏,结果前三型治愈、好转率100% [12] 。
3.治疗出血症
用单味紫苏制成紫苏止血纸、紫苏止血纱布、紫苏注射液、紫苏止血粉,用于多种出血症。紫苏止血纸对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摘除及宫颈活检取材的创面出血治疗76例,用药半小时内全部止血,其中用药10分钟内止血50例;紫苏止血纱布用于高锰酸钾药片灼伤阴道出血不止6例,治愈率100%;紫苏注射液用于月经过多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例,均于注射后3~4小时内出血量减少,第3日停止出血;紫苏止血粉用于宫颈癌后期出血2例,均于15分钟后停止出血;紫苏止血纱布和紫苏注射液配合应用,治疗鼻血不止26例,均于10~20分钟内止血;紫苏止血粉用于拔牙后出血,均在10~30分钟内止血;紫苏止血粉用于刀伤出血,均在2~5分钟内止血,用于骨科手术后截肢后骨断面渗血,均于5~8分钟内停止出血,可代替骨蜡,使用方便且无异物残留 [13] 。
4.治疗过敏性鼻炎
富含迷迭香酸的紫苏提取物片剂口服,能有效改善轻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该作用至少部分地通过阻止过敏性免疫球蛋白反应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到鼻腔而产生 [14] 。
5.治疗急性荨麻疹
取新鲜樟树叶和新鲜紫苏叶各500g,煎汤熏洗,治疗22例急性荨麻疹,治愈1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15] 。
(四)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对小鼠一次性灌胃紫苏叶挥发油4.0、3.4、2.9、2.46、2.0g/kg,给药后均出现明显毒性反应。小鼠出现精神委靡、毛发蓬松、活动减少、体重减轻等现象,剂量越高出现越早,症状越明显;第一天除最小剂量外均开始出现死亡,未见性别差异。LD 50 为3.10g/kg(可信限为2.83~3.39g/kg) [16] 。
[1]张子扬,苏崇贤,陈定强.紫苏油、桂皮油与常用防腐剂抑菌力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0(2):31-35.
[2]王静珍,陶上乘,邢永春,等.紫苏与白苏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 48-52.
[3]郎玉英,张琦.紫苏总黄酮的抗炎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0,41(5): 791-794.
[4]刘蓉,唐方.紫苏梗对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条运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28-29.
[5]王惠玲,肖明,冯立新.紫苏梗、孕酮对子宫内膜酶活性效应的比较试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0,11(2): 121-124.
[6]冯蓉洁,吕佩惠,盛振华,等.紫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酚性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 1165-1167.
[7]徐在品,邓小燕,门吉英,等.紫苏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4): 762-765.
[8]陈纪铣.苏前芦鱼汤治疗小儿咳嗽5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9(3): 18-19.
[9]朱太平.自拟苏杏汤治疗小儿咳嗽128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3,9(3): 32-33.
[10]朱杰.苏香乌龙汤合军芩散治疗小儿哮喘10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2): 8.
[11]吴军.呕汤治疗呕吐[J].四川中医,1993(6): 33.
[12]王光辉.辨治妊娠恶阻120例疗效分析[J].四川中医,1993(3): 40-41.
[13]朱南京,赵子文.系列“紫苏止血剂”的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2,13(2): 34-35.
[14]张学梅.用富含迷迭香酸的紫苏提取物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20(3): 131-132.
[15]陈细定,廖华.樟树叶与紫苏叶水煎剂外洗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 41.
[16]文莉.湖北紫苏叶挥发油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J].中国药师,2006,9(11): 1034-1035.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茎。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功效,用治气郁、食滞所致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煎服,5~10g。
假苏、鼠蓂(《神农本草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草(《滇南本草》),四棱杆蒿(《中药志》),线芥(湖南)。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果似荆而子辛香似芥,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江都、扬州、泰兴,浙江萧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湖北秭归,湖南邵东、平江。栽培及野生品种均有。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可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切段入药为生品,文火微炒为炒荆芥,武火炒黑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为荆芥炭。
商品有荆芥全草、荆芥梗、荆芥穗三种。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mg);按干燥品计划,含胡薄荷酮(C 10 H 16 O)不得少于0.020%。
辛,微温。入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
荆芥辛而微温,宣透外邪,由于微温而不烈,药性平和,故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均为适应证。若外感风寒,恶风发热,有汗出者,常与防风、葛根同用,如《症因脉治》防风汤;若外感风寒夹湿,体重肢痛,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者,常与苍术、甘草同用,如《百一选方》冲和散;若风热袭表,上扰头目,鼻塞咽干,昏眩烦闷者,常与天花粉、砂仁、薄荷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汤;若风热外郁,搏于肌肤,皮肤疼痛,或痒痛相间,常与薄荷、桔梗、当归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上清散;若风热外袭,里有蕴热,表里俱实,憎寒壮热,面红目赤,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常与防风、连翘、石膏、大黄等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若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咳嗽痰少,头目不清,咽干音哑,项背强硬,肌肤不仁者,常与麻黄、细辛、桔梗、通草、人参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人参荆芥散;若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者,常与薄荷、牛蒡子、竹叶、桔梗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妊娠阴虚,外感温邪,发热头痛,脉浮数者,常与生地、豆豉、连翘等同用,如《医略六书》加减黑膏汤;若五劳七伤,四时伤寒,山岚瘴疟,时行疫疠,恶寒发热,心烦口干,头疼腰酸,背强身痛者,常与地骨皮、前胡、苍术、麻黄、石膏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劫劳散。
2.痘痧斑疹,透发不畅
荆芥辛温透散,可散表邪,透里邪,治疗风邪外郁,里邪不透的痘痧斑疹发而不畅之证。若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用本品配羌活、独活、防风等同用,如《景岳全书》十三味羌活散;若痘与斑杂而出,全身密布水疱,大小不一,甚至融合成片,颜色紫红,高热烦躁者,常与玄参、蝉蜕、连翘等同用,如《张氏医通》化斑汤;若麻疹欲出,壮热憎寒,腮红目赤,咳嗽烦渴者,常与紫草、桔梗、葛根、升麻、天花粉同用,如《幼科折衷》开豁腠理汤;若麻疹为风寒所遏,出而又没者,常与鼠粘子、防风、甘草同用,如《类证活人书》鼠粘子汤;若痧疹不畅,咳喘烦乱,咽喉肿痛者,常与竹叶、柽柳、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若小儿疮疹未匀,透发不畅,壮热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结者,常与牛蒡子、炙甘草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毒散。
3.痈肿疮疡,损伤痹痛
荆芥辛温理气,可促进血行,从而使结肿消散,疼痛解除,故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证。若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热痛者,常与防风、独活、羌活、枳壳、前胡、川芎等同用,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若痈毒初期,局部红肿热痛者,常与白芷、连翘、天花粉、牛蒡子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卫生汤;若疔疮肿痛,根深坚硬者,常与川芎、当归、乌药、升麻等同用,如《秘传外科方》引世安治疗法当归散;若感受疫邪,热毒壅滞头面,发为大头瘟证,颜面红肿焮痛,壮热懵寒,头痛烦躁,羞明多泪,目合难开,咽喉肿痛,语音不利者,常与连翘、射干、柴胡、黄芩、白芷等同用,如《伤寒六书》芩连消毒汤;若乳房结肿疼痛,伴寒热往来,烦躁口渴者,常与蒲公英、天花粉、皂角刺等同用,如《医宗金鉴》荆防牛蒡汤;若阴茎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常与皂角子、肥皂子、白僵蚕、金银花、土茯苓同用,如《外科大成》二子消毒散;若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关节或肢节肿胀疼痛,皮肤颜色青紫或如常,常与川芎、当归、丹皮、苦参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八仙逍遥汤;若湿毒脚气,下肢肿痛,表皮破溃,色紫黯者,常与羌活、附子、没药、麝香等同用,如《鸡峰普济方》天麻地龙丸。
4.吐衄发斑,崩漏下血
《本草汇言》云:“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可理顺气机,引清阳之气上升,因而对血不归经,气机逆乱的多种出血症有效,炒炭后止血作用更强,广泛用于吐血、牙宣出血、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下血等病证。若胃热灼伤血络,吐血色紫黯,呕吐物中夹有食物残渣,发热漱水者,常与生地同用,如《辨证录》黄荆汤;若牙龈肿痛,齿缝渗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花同用,如《仁斋直指方》荆槐散;若血热搏于肌肤,引发皮下出血,见斑色鲜红或紫黯者,常与生地、麦冬、玄参同用,如《石室秘录》引血归经汤;若肠风下血,血在粪前,血色鲜红者,常与生地、槐角、枳壳、侧柏叶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四物汤;若小儿热痢,便下鲜血,腹痛发热,常与槐花、侧柏叶、黄连、枳壳等同用,如《幼科指南心法》清血丸;若痔疮出血,常与地榆、槐角、胡黄连、阿胶等同用,如《外科启玄》脏连丸、《仁斋直指方》芎归丸;若膀胱热盛,或心火下移,溺下纯为鲜血,少腹拘急,口干而渴者,常与赤芍、生地、阿胶、丹皮等同用,如《医略六书》加减黑逍遥散;若产后血亏气虚,气不摄血,崩漏下血者,常与黄芪、白术、陈皮、人参、升麻等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升举大补汤。
5.瘾疹瘙痒,疥癣麻风
本品味辛能散,可驱风止痒,治疗风疹、湿疹、疥疮、癣疾、麻风及头屑、白癜风等多种皮肤病。若外感风邪,皮肉不仁,眼涩鼻塞,瘾疹瘙痒,时隐时现,遇风加重者,常与人参、羌活、防风、白僵蚕、陈皮等同用,如《卫生宝鉴》人参消风散;若血瘀兼风,皮肤瘙痒,局部增厚,久不能愈者,常与麻黄、防风、薄荷、桃仁、赤芍等同用,如《古今名方》引山西中医学院方永安止痒汤;若杨梅毒伏,溃不能愈,手足心皮肤干枯,筋骨疼痛,起风块者,常与黄连、黄柏、苦参、蛇床子等同用,如《寿世保元》千里光明汤;若风湿凝聚,气血失养,发鹅掌风,掌心生小水疱,瘙痒,继而疱破起屑,久之皮肤粗糙变厚者,常与白僵蚕、全蝎、何首乌、枸杞子等同用,如《疡医大全》小枣丹;若疥虫感染,患部瘙痒不堪,随抓痕患部面积扩大,甚至肿红流脓水者,常与防风、黄芪、当归、白蒺藜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当归饮子;若麻风手足溃烂,眉脱鼻塌者,常与苦参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苦参丸;若风湿郁结头皮,瘙痒起屑,垢腻片厚者,常与当归、白芷、黑丑、威灵仙等同用,如《扶寿精方》神梭散;若气血不足,风湿相搏,皮肤生白癜风,患处退色,周围色深,患部时有瘙痒,有细小鳞屑者,常与何首乌、苍术、苦参等同用,如《瑞竹堂经验方》追风丸。
6.头痛目赤,耳肿咽哑
本品乃辛散轻扬之剂,可上行于头面,疏散外邪,用于头痛目赤、耳肿咽哑之证。若风邪头痛,休作无时,常与川芎、薄荷、防风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若风热头痛,发热面赤,心烦口渴者,常与石膏、连翘、黄芩等同用,如《仙拈集》风热散、《医学入门》川芎石膏散;若偏正头痛,常与细辛、槐花、茵陈、菊花等同用,如《卫生宝鉴》川芎散;若头痛连及眉眼,常与川芎、赤芍、薄荷、郁金等同用,如《御药院方》上清散;若血虚受风,清阳不升,头部绵绵作痛,遇劳遇风则发者,常在当归、香附、生地等补血药中配少量荆芥,一则祛风,二则升发清阳之气;若妇人产后气血不足,风邪入脑头痛,常与川芎、当归、秦艽等同用,如《明医指掌》秦艽丸。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痰涎壅盛者,常与栀子、玄参、牛蒡子、硼砂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屑无忧散;若麻疹咽肿,咳嗽声瘖者,常与鼠粘子、射干等同用,如《张氏医通》射干消毒饮;若心火亢盛,大眦赤脉传睛,目涩多泪,心胸烦乱者,常与黄连、当归、赤芍、栀子同用,如《银海精微》七宝洗心散;若肝热目赤,口苦眩晕者,常与栀子、大黄等同用,如《银海精微》泄肝散;若两目红赤,睑缘湿烂者,常与黄芩、菊花、苍术等同用内服,如《银海精微》小菊花膏丸,亦可与五倍子、苦参、铜绿共制成膏外用,如《外科证治全书》万金膏;若目生翳障,隐涩昏花,常与菊花、木贼、川椒、楮实子同用,如《卫生宝鉴》五秀重明丸;若脾受风热,倒眼流泪,目合难开,渐生翳膜,久不能愈者,常与蝉蜕、蛇蜕、蚕蜕、猪蹄蜕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五退散;若血灌瞳仁,恶血不散,失明烦躁者,常与槐花、龙胆草、当归、生地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分珠散;若风冷牙疼,遇寒加重者,常与盐麸子、荜茇等同用,如《普济方》引《德生堂方》立住散;若风火牙疼,遇热痛剧者,常与石膏、升麻、薄荷等同用,如《外科证治全书》牙疼饮。若耳道肿痛,鼻渊涕浊者,常与柴胡、枳壳、桔梗、连翘等同用,如《万病回春》荆芥连翘汤。
7.中风惊痫,产后血晕
本品辛温入肝,可调畅肝气,治疗肝郁肝风之证。若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清稀,便溏乏力者,常与白术、山药、苍术、陈皮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完带汤;若肝气郁滞,经期先后不定,行经腹痛、血色紫黯者,常与白芍、当归、柴胡等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定经汤;若肝经风动,惊痫抽搐,双目上视,口角流涎者,常与麝香、天麻、乌蛇、全蝎、白僵蚕等同用,如《幼幼新书》天乌散;若小儿惊痫,常与白矾同用,如《丹溪心法》三痫丸;若经络气血空虚,中风偏枯、暴瘖不语者,常与羌活、天麻、防风、白附子等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天麻散;若中风舌强,语言蹇涩,常与雄黄同用,如《普济方》引《肘后方》正舌散;若妇人产后,血虚风动,眩晕搐搦者,常与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同用,如《古今医鉴》更生散,亦可再加生姜炭止血救急,如《傅青主女科》补气解晕汤,或只用荆芥一味,如《妇人大全良方》愈风散。
8.二便不利,咳喘气逆
虽然荆芥一直被认为主升主散,不主收降,但历代名医又多用本品治便秘、癃闭、咳喘等病证,取其升清降浊也。若内有积热,小便不利者,常与木通、地骨皮、桑白皮等同用,如《仁斋直指方》木通散;若新久癃闭,小腹急痛,肛门肿痛者,常与大黄同用,如《宣明论方》倒换散;若大便秘涩,数日不通,腹胀不舒者,常与麻仁、桃仁、芝麻同用,如《杨氏家藏方》润肠汤;若久咳气虚,咽哑面浮者,常与诃子、百药煎同用,如《医方考》劫嗽丸;若咳嗽咽痒,无论寒热,常与桔梗、紫菀、百部、白前等同用,如《医学心悟》止嗽散;若咳属风寒,头痛无汗者,常与麻黄、杏仁等同用,如《仁斋直指方》五物汤。借本品升清之力,还可用于产后宫脱自汗、消渴等病证。若产后气虚,升提无力,子宫脱垂,恶露不下,腹部刺痛者,常与磁石、蛇床子、川芎、陈皮等同用,如《古今医鉴》加减磁石散;若产生宫脱,病属湿热,口中黏腻,恶露量多,胸脘痞闷者,常与藿香叶、臭椿皮等同用,如《济阴纲目》复元汤;若肝阴不足,入夜汗出者,常与青蒿同用,如《医级》青蒿散;若消渴多饮,眼涩口燥,便闭干结者,常与熟地、黄柏、知母、当归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润燥汤。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忌服。不宜久煎。
1.《本草纲目》:
“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2.《本草经疏》:
“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燥湿散寒,则湿痹除矣。”“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3.《本草汇言》:
“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之风药也。”
(一)化学成分
荆芥含挥发油1.8%,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此外,还有少量的右旋柠檬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3-辛酮等。荆芥穗中分离出的单萜苷类有荆芥苷A、B、C、D、E和荆芥醇,荆芥二醇,黄酮类有芥黄素-7- O -葡萄糖苷,黄色黄素-7- O -葡萄糖苷,橙皮苷等。
(二)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荆芥内酯对大鼠腹腔注射给药后1小时,能明显提高汗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空泡发生率、数密度和面密度,表明其具有显著发汗作用 [1] 。
2.祛痰、平喘作用
荆芥油能直接松弛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最低有效浓度为1×10 -4 g/ml。荆芥油以喷雾法和灌胃法两种途径用药对豚鼠实验性哮喘均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荆芥油以腹腔注射和灌胃两种途径对小鼠给药,均能促进酚红由气道排出,表示荆芥油具有祛痰作用 [2] 。
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荆芥内酯类提取物对大鼠腹腔注射,能显著降低全血比黏度和红细胞的聚集性 [1] 。
4.抗炎作用
荆芥煎剂及荆芥与防风混合煎剂均可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荆芥可明显对抗醋酸所致炎症 [3] 。荆芥挥发油0.110、0.055、0.028ml/kg灌胃,对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显示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
5.止血作用
荆芥炭的脂溶性提取物StE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对数剂量与小鼠的凝血和出血时间的倒数呈显著性线性相关。给小鼠腹腔注射后0.5小时,家兔灌胃后1小时即见明显止血作用,其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为6小时及12小时 [5]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发热
采用荆芥加热水足浴按摩,治疗34例发热患儿,按摩降温效果确切,患儿易接受,疗效安全,无不良反应 [6] 。
2.治疗咳嗽
采用止嗽散加味(荆芥、炙百布、炙紫菀、白前、桔梗各12g,陈皮、甘草、桂枝、炙麻黄、杏仁、川贝母、茜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治疗顽固性咳嗽30例,治愈2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 [7] 。
3.治疗哮喘
采用疏风止咳汤(荆芥12g,防风12g,桔梗10g,甘草5g,枇杷叶15g,前胡15g,麻黄6g,杏仁12g,辛夷10g,苍耳子10g,紫菀12g,蝉蜕12g,僵蚕15g,旋覆花18g,白芍12g,百部10g)治疗变异性哮喘28例,治愈2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 [8] 。以祛风平喘汤(荆芥、防风、前胡、柴胡、黄芩各10g,炙麻黄6g,当归12g,川芎、紫苏子、郁金各15g,黄芪30g,五味子、补骨脂各20g,生甘草3g)治疗支气管哮喘89例,达到临床控制35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5% [9] 。
4.治疗荨麻疹
采用抗荨止痒汤(黄芪21g,生地16g,丹参15g,白术、党参、蛇床子、白鲜皮、牛蒡子、苦参、防风、荆芥各10g,蝉蜕、苍术、木通、生甘草各6g)内服,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基本治愈16例,显效11例,进步2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0% [10] 。
5.治疗痤疮
荆芥连翘汤(生地15g、荆芥、连翘、当归、白芍或赤芍、川芎、黄芩、栀子、防风、枳壳、柴胡、白芷、桔梗各10g,黄连、薄荷、甘草各6g)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80例,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7.5% [11] 。
6.治疗下肢溃疡
根据创面情况,常规清洗创面,除去坏死组织,中药(荆芥20g、防风12g、白芷12g、柴胡6g、薄荷12g、连翘15g、黄芩15g、黄连15g、黄柏20g、栀子15g、生地15g、川芎12g、枳壳12g、黄芪25g、甘草3g、当归15g、白芍15g、桔梗15g)水煎浸泡,治疗下肢溃疡26例,治愈1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2% [12] 。
7.治疗外阴白色病变
以荆芥洗剂(荆芥、防风、苏木、艾叶、川椒、黄柏、川乌、草乌各10g,痒甚者加苦参、蒲公英、茵陈各9g,创面溃疡出血者加柏叶、槐米各12g,萎缩明显者加鹿衔草、淫羊藿、覆盆子各9g),治疗不同类型外阴白色病变共40例,均获良效 [13] 。
8.治疗带下病
以荆羌芷蚕汤(基本组成为荆芥、羌活、防风、僵蚕、当归各10g,白芷12g,白术、牛膝各15g)治疗带下病226例,治愈158例,有效5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6.02% [14] 。
9.治疗产后血晕
马氏以荆芥穗31g,炒至微黄,研细,每次用6g加童便30ml服,疗产后血晕25例,治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 [15] 。
(四)不良反应
本品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观察7天内的死亡情况,LD 50 为(39 800±1161.2)mg/kg [3] 。
[1]卢金福,张丽,冯有龙,等.荆芥内酯类提取物对大鼠足跖汗腺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6): 502-504.
[2]卞如濂,杨秋火,任熙云,等.荆芥油的药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10(5): 219-223.
[3]李淑蓉,唐光菊.荆芥与防风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材,1989(6): 37-39.
[4]解宇环,沈映君.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 1-2.
[5]丁安伟,孔令东,吴皓,等.荆芥炭提取物止血活性部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9):535-574.
[6]张梅.荆芥加热水足浴按摩对34例发热患儿降温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 412-413.
[7]张健.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顽固性咳嗽30例[J].陕西中医,2009,30(8): 955-956.
[8]郭素芳.疏风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56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 163-164.
[9]柳慧明.祛风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89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5): 19-20.
[10]吴士杰.抗荨止痒汤配合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J].陕西中医,2010,31(6): 705-706.
[11]刘立.荆芥连翘汤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80例[J].陕西中医,2007,28(12): 1693-1694.
[12]刘学清,曾抗,兰海梅,等.荆芥连翘汤浸泡治疗慢性下肢溃疡26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6,37(2): 33-34.
[13]石增兰.荆芥洗剂熏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40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 404.
[14]金凤平,杨茂丁.荆羌芷蚕汤治疗带下病226例[J].陕西中医,2001,22(11): 653-654.
[15]马自泽.荆芥穗加童便治产后血晕25例[J].四川中医,1987(6): 35.
铜芸(《神农本草经》),茴芸、茴草、百枝、 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名医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关防风(东北),川防风(四川),云防风(云南)。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功以疗风最著,故名。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ez.)Schischk.的根。产于黑龙江安达、泰康、肇州、肇东、肇源,吉林洮安、镇赉,辽宁昭盟、铁岭地区,内蒙古马盟的化德、商都、兴和,山西安泽、沁源、和顺、武乡,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者习称关防风;产于四川万县、涪陵、宜宾、沪州者习称川防风;产于云南境内者习称云防风。野生及栽培品种均有。
春、秋季将根挖出,去除杂质,先晒至八成干,捆成把后再晒干。浸润切片晒干为防风,防风片文火炒至深黄色为炒防风。
商品按产地分为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三种。按大小粗细分1~2等,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一般关防风质量好。
一等:根圆柱形,表面有皱纹,顶端有毛须,表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或黄白色,中间淡黄色,味微甜,根长15cm以上,芦下直径0.6cm以上。
二等:偶有分枝。芦下直径0.4cm。余同一等。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升麻素苷(C 22 H 28 O 11 )和5- O -甲基维斯阿米醇苷(C 22 H 28 O 10 )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
防风升发能散,为治风通用,由风邪引起的表证,无论夹寒夹热或夹湿,均可由防风适当配伍,以祛散外邪,解除表证。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颈项强直,鼻塞涕清者,常与荆芥、葛根同用,如《症因脉治》防风汤;若风寒之邪陷于厥阴,恶风体倦,小腹急痛,寒热往来,骨节烦疼者,常与川芎、薄荷、桂心、前胡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八物汤;若外伤风邪,表虚有汗,恶风脉浮缓者,常与白术、生地、羌活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防风冲和汤;若外感风寒湿邪,恶寒无汗,头重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苍术、白芷、黄芩、细辛等同用,如《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九味羌活汤;若外感风寒,内伤饮冷,恶寒无汗,肢体重痛者,常与苍术、甘草同用,如《阴证略例》神术汤;若素有伏痰,复感风寒,咳嗽痰盛,色白清稀,头痛恶呕,常与葛根、半夏、茯苓、陈皮同用,如《症因脉治》防葛二陈汤;若外感风热,鼻塞涕清、多泪目痒,头痛咽干者,常与川芎、柴胡、菊花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川芎散;若内外俱热,发热恶寒,昏眩烦闷,头痛头胀,口舌生疮,尿赤涩痛者,常与川芎、当归、黄芩、寒水石、石膏等同用,如《医学入门》川芎石膏散;若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发热恶寒,头脑昏痛,二便不通,或生疮疡瘾疹者,常与荆芥、大黄、薄荷、麻黄、连翘、滑石等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若风热壅肺,肺气不降,发为哮喘,张口抬肩者,常与桑叶、地骨皮等同用,如《症因脉治》防风泻白散;若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吞咽不利,口角流涎者,常与连翘、栀子、炙甘草同用,如《类证活人书》连翘饮。
2.疹出不畅,皮肤瘙痒
本品辛温透发,祛风止痒,可用于透疹和治疗皮肤瘙痒证。若痘疹初出,热盛壅于血分,间有发斑,见痘疹密集,底色潮红,高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者,常与玄参、连翘、鼠粘子、荆芥等同用,如《张氏医通》化斑汤;若小儿正虚,痘疮顶陷,寒战咬牙者,常与人参、黄芪、厚朴同用,如《证治准绳》内托散;若皮下紫癜,缘于风热者,常与全蝎、黄柏、白花蛇头同用,如《圣济总录》除风散;若风湿外侵,周身瘙痒,脘闷不饥者,常与苦参、蛇床子、白蒺藜等同煎外洗,如《太平圣惠方》防风浴汤;若皮肤瘙痒灼热,时愈时发,属脾虚胃热者,常与金银花、黄芪、黄柏等同用,如《疮疡经验录》扶脾坚表汤;若肛周瘙痒,属大肠湿热夹风者,常与苍术、马齿苋、瓦松、侧柏叶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却毒汤;若血瘀兼风,皮肤瘙痒,局部增厚或湿水淋漓者,常与当归、赤芍、川芎、荆芥等同用,如《古今名方》引山西中医学院方永安止痒汤;若风疹瘙痒,皮肤起风团块,遇风即发,久难治愈者,常与乌蛇、蝉蜕、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乌蛇驱风汤。
3.痈肿疮疡,丹毒发颐
本品辛散温通,可消疮止痛,透邪外出,适用于新旧疮疡。若疮疡初起,兼有表邪,恶寒发热,局部肿痛者,常与荆芥、羌活、前胡、枳实等同用,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若热毒炽盛,发为疮疖,局部红肿热痛者,常与赤芍、当归、皂角刺、肉桂同用,如《瑞竹堂经验方》防风当归散;若发背痈疽,脓已成者,常与赤芍、川芎、瓜蒌、白芷、金银花等同用,如《瑞竹堂经验方》内托千金散;若热郁少阳,面颊肿痛,延及耳周,烦热口苦,名发颐者,常与玄参、桔梗、薄荷等同用,如《伤寒全生集》连翘败毒饮;若发颐脓成不溃,常与连翘、升麻、川芎、牛蒡子、黄芪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内托消毒散;若疮肿初生,无表证者,常与生地、细辛、川芎同用,如《外科精义》升麻溻肿汤;若恶疮年久,常与乌蛇、当归、黄丹、胡粉等共研外用,如《瑞竹堂经验方》防风当归散;若咽喉生疮,常与薄荷、荆芥、桔梗、牛蒡子同用,如《普济本事方》利膈汤;若痈疽患者,气血虚弱,脓成不溃者,常与人参、黄芪、肉桂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十奇散;若小儿火郁肌肤,发为丹毒,皮肤红肿焮痛,游走不定,身热气粗,啼叫抽搐者,常与犀角(水牛角代)、黄连、甘草同用,如《外科正宗》消毒犀角饮;若下焦热毒,痔疮肿痛,常与秦艽、桃仁、皂角子等同用,如《外科启玄》止痛如神汤。
4.风湿痹证,跌打损伤
防风辛温,祛风散寒,胜湿止痛,消肿散结,常用于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肢节肿痛诸证。若风寒湿邪,侵于筋骨关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常与草乌、川芎、羌活、白芷、白附子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天麻散;若风盛行痹,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常与秦艽、麻黄、葛根、桂枝同用,如《圣济总录》防风汤;若寒盛痛痹,关节痛甚,遇寒加重者,常与川乌、草乌、当归、何首乌等同用,如《医宗必读》十生丹;若湿重着痹,关节沉重酸痛者,常与天雄、独活、附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天雄浸酒;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常与薏苡仁、生地、大黄、五加皮等同用,如《圣济总录》防风丸;若历节风痛,痛剧不可忍者,常与附子、黄芪、麻黄、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附子汤;若血虚感受风寒湿邪,肌肤不仁,关节疼痛者,常与独活、当归、赤芍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防风汤;若中风瘫痪,半身不遂,肢节无力,舌强步蹇者,常与白僵蚕、青皮、牛膝、南星、川芎等同用,如《古今医鉴》防风至宝汤;若肝肾不足,风湿流注,两膝肿痛,下肢削瘦,关节拘挛不伸者,常与杜仲、牛膝、黄芪、附子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防风汤;若湿热下注,腰腿疼痛,口渴尿赤者,常与苍术、黄柏同用,如《兰室秘藏》苍术汤;若妊娠腰痛,转侧不利,常与五加皮、狗脊、川芎、萆薢同用,如《太平圣惠方》五加皮散;若肾虚骨痛,不能负重者,常与虎骨(现已禁用)、狗脊、牡蛎、苍术同用,如《普济方》无敌丸;若跌打损伤,局部青肿疼痛者,常与荆芥、川芎、苍术、川椒、黄柏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八仙逍遥汤;若损伤日久,关节疼痛,遇劳及阴雨天加重者,常与当归、红花、天南星、白芷同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一部)五虎散;若头面外伤,常与川芎、赤芍、羌活、当归等同用,如《伤科补要》川芎汤。
5.肝风内动,眩晕抽搐
本品为肝经要药,辛以条达气机,既祛外风,又息内风,为止痉良剂。若情志所伤,肝郁横逆,心腹两胁胀痛,头目眩晕,呕恶纳差者,常以之与枳壳、槟榔、陈皮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平肝饮子;若头风眩晕,口眼 斜,耳鸣耳聋者,常与天雄、山茱萸、细辛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大三五七散;若肝风挟痰,协而上扰,晕眩昏重,手足抽搐者,常与天南星、全蝎、独活、附子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醒风汤;若风痰闭阻经络,口眼 斜,口角涎流者,常与白附子、胆南星、僵蚕、朱砂同用,如《审视瑶函》正容汤;若中风重症,肢体拘急,口眼 斜,舌强不语,神情闷乱者,常与桂心、附子、防己、黄芩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若血虚风动,手足搐搦,头部震颤,面色少华者,常与防己、地黄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若产后血虚生风,手足痿软,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者,常与秦艽、川芎、羌活、白芷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血风汤;若小儿热极生风,壮热面赤,昏愦不知,多睡惊悸,手足抽搐者,常与天麻、僵蚕、全蝎、牛黄、朱砂等同用,如《御药院方》天麻煎丸;若小儿痰热惊风,高热烦躁,四肢抽搐,喉中痰鸣者,常与天麻、茯神等同用,如《诚书》太乙保生丹;若小儿吐利伤脾,肝郁乘之,发为慢脾风,见闭目摇头,面唇青黯,神昏嗜睡,四肢厥冷,手足蠕动者,常与人参、蝎尾、僵蚕、天麻、钩藤、蝉蜕同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天麻钩藤汤;若外风引动内风之破伤风,角弓反张,口噤不开者,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羌活等同用,如《外科正宗》玉真散;若被狂犬咬伤,可与川乌、薄荷、草乌、雄黄等同用,如《外科正宗》追风如圣散。
6.肝郁胁痛,腹痛泄泻
本品疏肝和脾,善治肝郁疼痛及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若气滞肝经,胁下痛不可忍者,常与川芎、桂枝、枳壳、葛根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芎葛汤;若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胁满胀痛,筋脉拘急,悒悒不乐,肢冷腹痛者,常与山茱萸、桂心、川乌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补肝汤;若脾虚肝旺,肝郁横逆,脾不升清,腹痛泄泻,泄后痛不减者,常与陈皮、白术、白芍同用,如《丹溪心法》痛泻要方;若脾虚肝旺,兼有中焦湿热,痛泻脘痞,泻下不爽者,常与茯苓、薄荷、藿香、陈仓米同用,如《丁甘仁家传珍方选》止泻丸。
7.头痛目赤,咽肿口疮
防风性善上行,又可散邪发郁,常用治头面五官诸疾。若风热头痛,常与柴胡、升麻、黄芩、生地同用,如《兰室秘藏》川芎散;若风痰郁热上攻,头痛恶心,项背拘急者,常与川芎、天麻、朱砂、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防风丸;若暴发目赤肿痛,恶寒发热者,常与桔梗、升麻、葛根、羌活、菊花同用,如《审视瑶函》升麻干葛汤;若因失血,血不养睛,羞明视蒙,眉骨太阳酸痛者,常与熟地、白芍、生地、牛膝等同用,如《原机启微》当归补血汤;若圆翳内障,不痛不痒,渐至失明者,常与茺蔚子、玄参、知母等同用,如《秘传眼科龙木论》防风散;若小儿热毒上攻,目生翳障,常与大黄、栀子、赤芍等同用,如《活幼口议》小防风汤;若小儿疳眼外障,肿痛生翳,泪多目涩,白膜遮满者,常与薄荷、五味子、白芷、细辛等同用,如《秘传眼科龙木论》杀疳散;若肝虚眉骨痛者,常与生地、决明子、石决明、菊花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生地黄丸;若肝脾血虚,气失和顺,胞轮振跳者,常与当归、薄荷、黄芪、熟地等同用,如《审视瑶函》当归活血饮;若咽喉肿痛,闭塞不通者,常与大黄、芒硝等同用,如《圣济总录》泄热汤;若脾胃火盛,口疮口臭,烦渴易饥者,常与山栀子、石膏、藿香等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若脾热舌肿,疼痛流血者,常与连翘、石菖蒲、薄荷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凉血清脾饮;若阳明风热牙痛,龈肿烦渴,多食易饥者,常与葛根、石膏、甘草同用,如《症因脉治》干葛防风汤;若风蛀牙疼,肿痒齿摇者,常与槐花、藁本、升麻、细辛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池散;若小儿肝胆湿热,耳流黄脓,常与滑石、栀子、藿香等同用,如《证治准绳》清黄散;若老人肾虚耳聋,耳内虚鸣者,常与巴戟天、羊肾、石斛、山茱萸、肉苁蓉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羊肾丸。
8.心悸健忘,二便不利
防风禀升发之气,升举清阳,以降浊阴,善治清阳不升,神失所养,惊悸恍惚,虚烦多寐,健忘神疲之证。若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惊悸不安,失眠多梦者,常与人参、白术、茯神、远志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深师方》大定心丸;若心气亏虚,健忘不记者,常与益智仁、人参、桑寄生等同用,如《普济方》引《杨子建护命方》延龄煮散;若气虚多寐,四肢倦怠者,常与黄芪、升麻、熟地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人参益气汤;若忧思过度,饮食失节,心脾不足,纳呆神疲,气短息促者,常与葛根、升麻、苍术、白芷、黄芪同用,如《医学入门》升麻顺气汤;若妊娠子烦,心惊胆怯,终日烦闷者,常与黄芩、麦冬、茯苓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叶汤;若肾中清气不升,小儿解颅,囟门闭迟者,常与白及、柏子仁同用,如《太平圣惠方》防风散。本品可发郁散火,升清降浊,还用治火郁火闭,二便不利之证。若痰火郁结下焦,二便不利者,常与陈皮、半夏、升麻、柴胡等同用,如《医学正传》升发二陈汤;若泄痢初起,身热头痛,腹痛而渴者,常与赤芍药、黄芩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防风芍药汤;若湿阻脾中清阳,里急后重,肢体沉重,倦怠少力者,常与苍术、白术、茯苓、芍药同用,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若火郁于内,五心烦热者,常与葛根、升麻、柴胡、白芍同用,如《兰室秘藏》火郁汤。本品浮而上越,还可用于风痰上壅,窍闭神昏或癫痫痉挛之证,取“其在上者,越而发之”之意,常与瓜蒂、藜芦同用,如《儒门事亲》三圣散。
9.自汗盗汗,吐衄崩漏
本品既疏散风邪,实卫固表,又升发清阳,引血归经,故可用于多汗及出血症。若表虚自汗,易患外感,常与黄芪、白术同用,如《易简方》引《究原方》玉屏风散;若阴虚盗汗,常与牡蛎、白术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牡蛎散;若鼻渊日久衄血,常与麦冬、黄芩、人参等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散;若下焦热毒,便血腹痛,肛门肿胀,常与栀子、连翘等同用,如《寿世保元》加味解毒汤;若湿毒下注,肠澼下血,血色紫黑,腹中不痛者,常与升麻、黄芪、柴胡、丹皮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升麻补胃汤;若冲任不足,经期延后或不定,或崩漏带下者,常与桂心、吴茱萸、当归、丹皮、细辛等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加减吴茱萸汤。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荆芥、防风均为祛风解表透疹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疹瘙痒。然荆芥辛散力强,还可散风消疮,治疗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炒炭又可止血,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病证;防风则胜湿止痛,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有效,又祛外风、息内风,治疗外风引动内风的破伤风、角弓反张、抽搐痉挛等。
1.《本草经疏》:
“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无所见。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
2.《本草汇言》:
“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痠痛,四肢挛急,痿躄痫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瘄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芩、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3.《本草正》:
“防风,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冷泪。风能胜湿,故亦去湿,除遍体湿疮。若随实表补气诸药,亦能收汗,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然此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误服久服,反能伤人。”
(一)化学成分
本品挥发油含量为0.1%,其中主要成分是2-甲基-3-丁烯-2-醇,戊醛,α-蒎烯,己醛,辛醛。β-没药烯,萘等;色原酮类成分有二氢呋喃色原酮(如升麻素,伯- O -葡萄糖基升麻素等)、二氢吡喃色原酮(如亥茅酚,3- O -当归酰亥茅酚等);香豆素类成分有补骨脂素,香柑内酯,欧芹属乙素等;聚炔类成分有人参醇等;多糖类成分有saposhnikovan A.,saposhnikovan C,saposhnikovan B。此外,还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甘露醇等。
(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关防风水煎剂2g/kg给三联疫苗(白、百、破)致热兔腹腔注射,1~2小时内解热作用很明显 [1] 。
2.抗炎、镇痛作用
防风水煎液及醇提物均能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使醋酸致炎渗出液减少,其水煎液还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 [2,3] 。
3.对平滑肌的影响
防风有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的作用,在5~15g/kg范围内效果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在>15~25g/kg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小;防风对胃排空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在5~15g/kg范围内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小,在>15~25g/kg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 [4] 。防风能够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其机制与肾上腺素能α-受体、M胆碱受体有关 [5] 。
4.抗氧化作用
防风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其中对·OH和DPPH·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6] 。采用超声提取法进行提取防风中色原酮类化合物,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7] 。
5.抗变态反应作用
防风可明显抑制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Schulz-Dale)反应,显示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 [8] 。
6.其他
防风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曲线、集落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防风的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其 IC 50 值为24g/ml [9] 。防风多糖对体外培养人白血病K56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及凋亡作用 [10]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流感
以防风连翘粉(防风、连翘各40g,桑叶、金银花、菊花各35g,桂枝12g,共同烘干,研碾成细粉,过100目筛)装袋敷脐,3天为一疗程,治疗流感45例,1个疗程,流感症状体征消失19例,应用2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23例,仅3例为流感病程4天以上者,3个疗程症状、体征才基本消失 [11] 。
2.治疗顽固性高热
吴氏用防风通圣散方(防风、荆芥、山栀、生大黄、黄芩、麻黄、连翘各10g,薄荷、桔梗各10g,生石膏、滑石各30g)治愈顽固性高热1例 [12] 。
3.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艾氏等拟防风荆芥汤(防风、荆芥各12g,苍耳子、大枣各8g,生姜10g)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10例,痊愈59例,好转46例,无效5例 [13] 。
4.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以防风作为主要药物,随证配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良好效果 [14] 。
5.治疗头痛
储氏拟方(防风、川芎、白芍、大黄、连翘、荆芥、杭菊、鸡苏散、代赭石)治疗慢性血管性头痛有效 [15] ;卢氏用防风通圣丸治愈头部剧烈抽痛1例 [16] 。
6.治疗眩晕
采用自拟蒺藜防风汤(刺蒺藜12g、防风20g、蔓荆子9g、藳本9g、天麻6g、钩藤12g、葛根15g、鸡血藤30g、怀牛膝12g、茯苓20g、甘草6g)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48例颈性眩晕患者,结果痊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3% [17] 。
7.治疗中风、面神经麻痹
余氏拟方(防风、川芎、白芍、大黄、薄荷、麻黄、生石膏、桔梗、滑石、甘草、胆星、羚羊角粉、钩藤),治疗中风1例好转 [18] ;王氏以防风30g煎水送服全蜈蚣两条(研末),治疗面瘫25例,痊愈1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19] 。
8.预防破伤风
王氏以防风合剂(防风 ∶荆芥 ∶炮甲珠 ∶槐角=2∶2∶1∶1),用于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的创伤患者,效果显著 [20] 。
9.治疗食蟹中毒
金氏拟方(防风、荆芥、紫苏、大黄、芒硝、麻黄、生石膏、滑石、栀子、黄芩、连翘、当归、川芎、甘草、薄荷)治愈食蟹中毒1例 [21] 。
10.治疗慢性腰背关节痛
雷氏等用复方防风注射液(防风、牛膝、桂枝)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腰背关节痛336例,治愈134例,显效92例,好转9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6% [22] 。
11.治疗便秘、泄泻
以防风通圣散治疗功能性便秘34例,与治疗前比较,排便次数、排便困难症状评分等指标有显著改善 [23] 。以自拟防风温泻汤(防风、炒白术、党参各20g,山药30g,炒白芍15g,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桔梗、肉豆蔻各10g,枳实、干姜各8g,甘草3g)治疗五更泄67例,痊愈5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 [24] 。
12.治疗痤疮
以针刺配合防风通圣散内服,治疗寻常痤疮50例,治愈42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 [25] 。
13.治疗荨麻疹
以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20g,荆芥20g,连翘15g,麻黄9g,薄荷15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山栀子15g,大黄15g,芒硝15g,石膏15g,黄芩15g,桔梗15g,甘草15g,滑石20g),治疗慢性荨麻疹15例,痊愈8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 [26] 。
[1]金殿有.防风研究现状[J].中医药信息,1990(4): 39-41.
[2]刘俊文,李世平,高兰月,等.宁夏种植防风与野生防风镇痛、抗炎作用的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7): 38-39.
[3]李文,李丽,是元艳,等.防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6):29-31.
[4]刘振清,魏睦新.中药防风抑制小鼠胃肠运动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5): 305-307.
[5]刘振清,魏睦新.防风对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6): 2946-2951.
[6]张泽庆,田应娟,张静.防风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8,31(2): 268-272.
[7]李丽,桂语歌,时东方,等.防风中色原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 2135-2137.
[8]陈子珺,李庆生,李云森,等.防风与刺蒺藜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7,29(9):1269-1271.
[9]孙晓红,李洪涛,邵世和.中药防风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及基因表达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127-130.
[10]刘华,罗强,孙黎,等.防风多糖诱导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 260-263.
[11]张宏伟,孙忠芬,于雪农.防风连翘粉敷脐消除流感症状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2): 16.
[12]吴正治.防风通圣散治愈顽固性高热的体会[J].四川中医,1992(2): 33.
[13]艾人莹,罗君贤.防风荆芥汤治疗风寒感冒110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5): 20.
[14]周明萍.防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11(3): 34.
[15]储水鑫.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4): 31.
[16]卢寅熹.防风通圣散(丸)初探[J].中成药,1988(3): 33-34.
[17]桑晓文.蒺藜防风汤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急性发作期颈性眩晕48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 51-52.
[18]余惠民.防风通圣散急症应用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1989(2): 18-19.
[19]王炳范.防风蜈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6例[J].山东中医杂志,1986(3): 26.
[20]王俊.防风合剂预防破伤风[J].时珍国医国药,1992,3(2): 85.
[21]金维良,张林.防风通圣散新用二则[J].山东中医杂志,1992(5): 29-30.
[22]雷伦,刘士乐.复方防风注射液治疗慢性腰背关节痛336例[J].陕西中医,1988,9(10): 461.
[23]叶天利.防风通圣散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 47-48.
[24]杭再存.防风温泻汤治疗五更泄67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4): 38-39.
[25]杨竞,贾振宇,赵慧霞,等.针刺配合防风通圣散治疗寻常痤疮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4): 101-102.
[26]赵春雨,刘艳.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15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 927.
羌青、护羌使者(《神农本草经》),胡王使者(《吴普本草》),羌滑(《本草蒙筌》),黑药(甘肃)。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以其生于羌中,功似独活,故名。为伞形科植物羌活 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de Boiss.的干燥茎和根。主产于四川松潘、茂县、理县、小全、南坪、平武、懋功及云南丽江地区腾冲等地者称川羌,又名蚕羌;产于西北地区如甘肃天祝、岷县、临夏、武威、张掖、天水及青海海北、黄南、海南、化隆、互助、循化者称西羌,又名大头羌、竹节羌。均为野生。
春、秋季挖取根及根茎,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切片入药。
商品按产地分为川羌、西羌两大类,因药材部分形态不同又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之分。按质量分成2~3等。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川羌一等(蚕羌):根圆柱形,环纹紧密似蚕,表面棕黑色,体轻质松脆,断面密层,有棕紫、黄白相间的纹理,气清香纯正,味微苦辛,长3.5cm以上,顶端直径1cm以上。
二等(条羌):根长条形,表面棕黑色,多纵纹,体轻质松脆,断面有棕紫、黄、白相间纹理,气清香纯正,味微苦辛,长短大小不等,间有破碎。
西羌一等(蚕羌):断面有棕、紫、白色相间纹,气微膻,味微苦辛,余同川羌一等。
二等(大头羌):瘤状突起,为不规则块状,表面棕黑色,质松脆,断面纹理棕、黄、白相间,气膻浊,味微苦辛,无细须根。
三等(条羌):长条形,表面黯棕色,有纵纹,气香淡,味微苦辛,间有破碎、无细须根。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4%(ml/g);按干燥品计算,含羌活醇(C 21 H 22 O 5 )和异欧前胡素(C 16 H 14 O 4 )的总量不得少于0.40%。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1.风寒夹湿,四时感冒
羌活辛温发散风寒,苦温而解除湿,合以祛风散寒除湿,善治风寒夹湿或风湿合邪感冒。若外感风寒湿邪,恶寒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常与防风、荆芥、白芷等同用,如《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九味羌活汤;若风湿在表,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者,常与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等同用,如《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颈项强硬者,常与独活、柴胡、枳实、人参等同用,如《婴童百问》人参羌活汤。本品辛散风邪,以其透发之势,不唯风寒外感适用,若适当配伍辛凉之品,亦可治疗风热、暑热之证。若风热上攻,发热无汗,头目昏眩,口渴咽干者,常与泽泻、天花粉、黄芩等同用,如《兰室秘藏》羌活汤;若暑热外伤,表里俱热,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面赤,心烦口疮者,常与葛根、黄芩、石膏、升麻等同用,如《古今医统》羌活升麻汤;若阳虚外感,表里俱寒,恶寒无汗,四肢逆冷者,常与附子、黄芪、桂枝等同用,如《伤寒六书》再造散。
2.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本品辛苦性温,功可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除治疗风寒夹湿感冒外,还用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客于肌肤、筋脉、关节引起的以关节疼痛,肩背酸痛为主要症状的风湿痹证。若风寒湿邪,客留肌肤,麻木不仁,手足缓弱者,常与白术、姜黄、防己、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痹汤;若痹证风邪偏重,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称为风痹或行痹,常与天麻、防风、川乌、草乌等同用,如《医宗必读》十生丹;若寒湿注腰,腰痛不能转侧,阴雨天加重者,常与川芎、肉桂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川芎肉桂汤;若痰湿注于肩臂,手臂酸痛沉重,活动受限,时而麻木者,常与天仙藤、半夏、白芷、白术等同用,如《仁斋直指方》天仙饮;若风湿伤人,肢节疼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身体沉重,食即欲吐,面萎神疲者,常与苍术、威灵仙、白术、泽泻等同用,如《卫生宝鉴》大羌活汤;若风湿毒邪攻注,历节风痛,痛及骨髓,发作不定者,常与牛膝、附子、桂心、骨碎补、桃仁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羌活汤;若三阳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膝肿疼痛,下肢枯瘦,拘挛不伸,名鹤膝风者,常与川芎、附子、黄芪、杜仲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防风汤。羌活辛温,可温经通络,治疗外伤经络闭阻,肢节疼痛之病证。若头面外伤,瘀阻头痛者,常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同用,如《伤科补要》川芎汤;若跌打损伤,肢体青肿疼痛,妨碍运动者,常与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等同用,如《证治准绳》正痛药。
3.水肿脚气,水湿吐泄
羌活苦温燥湿,可用于水湿停聚之水肿证。若水湿内聚,四肢肿满,面目虚浮,小便短少者,常与大戟、葶苈子、泽泻、猪苓等同用,如《奇效良方》十水丸;若水湿下注,脚气初发,肢体疼痛,下肢肿痛,小便短少者,常与大黄、防己、枳实等同用,如《医学发明》羌活导滞汤;若脚气湿重,双腿肿痛沉重,倦怠乏力,行走困难者,常与木瓜、大腹皮、紫苏、木香等同用,如《类证活人书》木瓜散,若湿热化毒,壅滞皮肤,发为疮疡,或肠中湿盛,发为泄泻者,亦可借本品胜湿之力,配适当药物治疗;若湿毒浸淫肌肤,生黄水疮,皮肤脓疱,基底红晕,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者,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升麻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升麻消毒饮;若湿热内滞,霍乱吐泻,胸腹闷痛者,常与香附、陈皮、藿香、白豆蔻等同用,如《痧症汇要》寸金丹;若脾虚不运,水湿内盛,腹满泄泻,肢体倦怠者,常与苍术、猪苓、陈皮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升阳除湿汤。
4.筋脉不舒,拘挛抽搐
本品气清而扬,舒而不敛,可条达肢体,治疗筋脉抽搐拘挛之证。若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常与白芷、前胡、防风、藿香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风散;若睡姿不佳,落枕项强,不得回首者,常与麻黄、乌药、橘红等同用,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回首散;若风痰痹络,口眼 斜,嘴角流涎者,常与白附子、胆南星、僵蚕、防风同用,如《审视瑶函》正容汤;若风阻经络,半身不遂,肌体烦痛,肢节无力者,常与五加皮、白术、附子、萆薢等同用,如《太平圣惠方》五加皮散;若面瘫 斜,面部痉挛者,常与当归、独活、钩藤、白芍等同用,如《不知医必要》当归羌活汤;若妇人产后血虚,风乘而扰,头痛拘急,眩晕耳鸣者,常与川芎、当归、旋覆花、蔓荆子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芎羌汤;若产后中风,手足痿软,筋脉拘挛者,常与秦艽、川芎、白芷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血风汤;若外风引动内风之破伤风,角弓反张,口噤面青者,常与川芎、藁本、当归、白芍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羌活防风汤;若惊风抽搐,口噤拳握,惊惕不安者,不论急慢寒热,可与独活、乌蛇肉、白僵蚕、全蝎、天麻等同用,如《云岐子保命集》七味羌活膏;若被狂犬咬伤,惊悸抽搐者,常与柴胡、桔梗、前胡、地榆等同用,如《外科医镜》地榆散毒散。
5.外感头痛,偏正头痛
羌活辛以散风,轻清上扬,直达头面,可祛风邪,止头痛。若风邪上犯,头痛鼻塞,作止无时,或伴恶寒发热者,常与薄荷叶、白芷、荆芥、香附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若风寒上攻,眉棱骨痛者,常与乌头、细辛、甘草等同用,如《病机沙篆》羌乌散;若大寒犯脑,头痛连齿者,常与附子、麻黄、白僵蚕等同用,如《东垣试效方》羌活附子汤;若风热头痛,发热咽红者,常与黄芩、黄连、防风、柴胡同用,如《兰室秘藏》川芎散;若痰湿在脑,头昏重痛,眉棱骨酸痛者,常与半夏、细辛、天南星等药同用,如《审视瑶函》防风羌活汤;若偏正头痛,可与细辛、槐花、石膏、茵陈等同用,如《卫生宝鉴》川芎散;若髓海空虚,头痛如空,健忘失眠者,常与牛脊髓、羊脊髓、桂心、人参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羌活补髓丸。
6.目赤翳障,鼻塞牙疳
本品上行头面,宣散外邪,能治五官诸疾。若暴发火眼,目赤肿痛,口渴咽干,常与升麻、葛根、川芎、蝉蜕等同用,如《审视瑶函》升麻干葛汤;若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目涩赤胀,上生翳膜,头疼骨痛,常与柴胡、防风、黄芪、当归、白芍等同用,如《原机启微》人参补阳汤;若风邪上犯于目,翳障目涩,眉骨酸痛者,常与黄芩、柴胡、薄荷、前胡等同用,如《原机启微》羌活胜风汤;若目病日久,白睛微青,黑睛带白,黑白之间,赤环如带,睛白高低不平,眵多羞涩,视物不明者,常与蝉蜕、蛇蜕、赤芍、石决明等同用,如《原机启微》万应蝉花散;若肺气不足,感受风寒,鼻塞不闻者,常与黄芪、苍术、葛根等同用,如《兰室秘藏》丽泽通气汤;若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不闻香臭者,常与细辛、辛夷、麻黄、菖蒲、麝香等同用,如《片玉心书》万金膏;若牙疳肿痛,牙龈肉绽,齿摇欲落,口气热臭者,常与龙胆草、羊胫骨灰、升麻等研细外用,如《兰室秘藏》牢牙散。
7.阳毒内炽,痈肿疔疮
本品善升能散,可发越阳毒,用于阳毒内炽,壮热便秘,或热毒壅盛,疮疡肿痛之病证。若阳毒火炽,壮热无汗,骨节烦痛者,常与石膏、知母、黄芩、生地同用,如《丹溪心法》地骨皮散;若小儿心肝有热,惊悸夜啼者,常与栀子、大黄、木通、赤苓同用,如《奇效良方》木通散;若大肠壅热,痔疮肿痛,大便秘结者,常与大黄、槟榔、郁李仁等同用,如《医学入门》止痛丸;若热毒入血,发为斑疹,壮热憎寒,头疼体痛者,常与柴胡、升麻、枳实、赤芍等同用,如《伤寒全生集》加味羌活散;若风热壅滞皮肤,欲发痘疹者,常与蝉蜕、天花粉、桔梗、前胡等同用,如《景岳全书》十三味羌活散;若热毒痈疡,红肿热痛,常与连翘、金银花、薄荷等同用,如《古今医鉴》连翘败毒散;若疔疮肿痛,根深顶紧者,常与草河车、金银花、泽兰、赤芍、白僵蚕同用,如《外科全生集》夺命汤;若大头瘟毒,颜面焮痛红肿,目涩咽痛者,常与柴胡、连翘、黄芩、射干等同用,如《伤寒六书》芩连消毒汤;若瘰疬遍身,漫肿而软,内有硬核者,常与香附、天花粉、皂角刺、牡蛎等同用,如《医学纲目》化气调经汤;若瘰疬发热者,常与连翘、夏枯草、牛蒡子、黄芩等同用,如《证治准绳》防风羌活汤。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剂。
血虚痹痛者忌服。
羌活、独活古时不分,《神农本草经》曰:“独活一名羌活”。二者均能祛风除湿止痛,但实为二物。羌活气味燥烈,主入太阳膀胱经,兼入肾经,善发散表邪,病在上在表者宜之;独活气味较淡,药性和缓,主入足少阴肾经,兼入膀胱经,长于祛筋骨间之风湿,病邪在下在里者宜之。故前人说:“独活治伏风”,“羌活治游风。”
羌活与藁本之鉴别见藁本条。
1.《医学启源》:
“羌活,治肢节烦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
2.《雷公炮制药性解》:
“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不同,实互相表里。”
3.《本草汇言》:
“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解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约2.7%,其中主要成分是α-苧烯,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柠檬烯,苯甲酸苄酯,己醛,庚醛,乙酸龙脑酯,香桧烯,α-水芹烯等。本品含呋喃香豆素类成分,如欧芹属素乙,佛手内酯,软本蝶呤,佛手醇,欧前胡素酚,异欧前胡素,羌活醇等;有机酸类成分有十四烷酸,12-甲基十四烷酸,十六烷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酸,二十五烷酸,阿魏酸等;此外还含有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鼠李糖,果糖,葡萄糖,蔗糖,β-谷甾醇等。
(二)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本品对布氏杆菌、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平皿法表明羌活注射液稀释度为0.008ml/ml和0.004ml/ml时抗菌有效 [1] 。羌活对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INI)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杀灭小鼠肺内的流感病毒,降低血凝滴度,显示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2] 。
2.解热、镇痛作用
羌活挥发油能兴奋汗腺而解热,使实验性发热大鼠体温明显降低 [3] 。羌活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羌活浸膏灌胃,可使小鼠的痛阈提高,30分钟就可起效,其作用能维持2小时 [4] 。
3.抗炎、抗过敏作用
羌活水提物诱导相和效应相给药均显著地抑制了2,4,6-三硝基氯苯(PCl)致迟发型变态反应诱导的肝损伤,可显著抑制酵母多糖诱导腹腔白细胞游出,对胶原诱导的人Jurkat淋巴瘤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迁移功能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羌活水提物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能与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从而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功能有关 [5] 。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本品水溶部分能延缓乌头碱诱发小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能显著缩短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这一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但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及毒毛花苷g(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心律失常无明显作用 [6] 。羌活挥发油能够明显加强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而改善心肌缺血 [7]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感冒
以九味羌活汤为基础方加减(羌活、白芷、川芎、防风、苍术、黄芩、生地、知母各10g,白术15g,细辛3g,甘草5g),治疗感冒176例,结果治愈147例,好转22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96.23% [8] 。
2.治疗头痛
以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藁本10g、防风10g、白芷20g、桃仁10g、红花6g、蔓荆子10g、赤芍10g、全蝎5g、地龙20g、葛根10g、天麻6g、菊花10g、丹参20g、甘草6g),治疗偏头痛45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9] 。
3.治疗颈椎病
以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20g、独活20g、藁本9g、防风9g、甘草9g、蔓荆子9g、川芎12g),治疗风寒阻络型颈椎病34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 [10] 。
4.治疗肩周炎
小针刀结合推拿及内服川羌活汤加减(川羌活10g、秦艽9g、木瓜10g、桂枝10g、海风藤10g、川断10g、细辛3g、防风6g),治疗肩周炎80例,收到良好效果 [11] 。
5.治疗膝关节炎
口服羌活胜湿汤(羌活10g、川芎6g、独活10g、藁本6g、防风10g、蔓荆子6g、甘草5g),配合中药熏洗[羌活30g、防风20g、透骨草30g、伸筋草40g、桂枝30g、桑枝30g、细辛10g、五加皮25g、骨碎补25g、续断30g、乳香25g、没药30g、土茯苓30g、甘遂10g(后下)],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63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28例,未愈3例,优良率95.2%,该法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 [12] 。
(四)不良反应
2%羌活注射液10ml/kg给兔一次静脉注射未见异常反应 [1] 。临床上羌活不良反应少见。
[1]金树芬,刘文妹,乔坚,等.羌活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1981(12): 41.
[2]郭晏华,沙明,孟宪生,等.中药羌活的抗病毒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 198-199.
[3]徐惠波,孙晓宏.羌活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1,22(1): 28-30.
[4]李巧云,琼鹏,李霞,等.不同羌活提取物镇痛作用比较[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5(Z1): 137.
[5]孙业平,徐强.羌活水提物对迟发型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1): 51-54.
[6]朱晓鸥,褚荣光.四种羌活抗心律失常作用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6): 46-48.
[7]秦彩玲,李文,张小彭,等.中药羌活的药理研究(一)[J].中国中药杂志,1982(1): 31-32.
[8]单国君,刘晓峰.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感冒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13): 79.
[9]马淑荣.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偏头痛45例[J].甘肃中医,2008,21(8): 29.
[10]曹玉举,娄伯恩,李娜,等.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风寒阻络型颈椎病35例[J].中外医疗,2010(2): 102.
[11]程德良,郭定聪.小针刀结合推拿及内服川羌活汤治疗肩周炎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 2992-2993.
[12]奥沛源.张兆祥.羌活胜湿汤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63例[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月中旬刊): 633-634.
藁苯(《山海经》),鬼卿、地新(《神农本草经》),山茞、蔚香(《广雅》),微茎(《名医别录》),藁板(山东)。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为伞形科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is Oliv.或辽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前者称藁本,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巫山、巫溪,湖北巴东、兴山、长阳,湖南茶陵,陕西安康;后者称辽藁本,主产于河北龙关、蔚县、承德,辽宁盖县、风城,此外,山西繁峙、沁县,山东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亦产。均为野生。
春、秋季采挖根茎及根,去除杂质,晒干,切片入药。
商品按产地分为藁本和辽藁本两种。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以身干、整齐、香气浓者为佳。习以湖北产者质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阿魏酸(C 10 H 10 O 4 )不得少于0.050%。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虚人外感
藁本辛香气雄,发散风寒力强,可用于外感多种情况。若外感风寒,憎寒壮热,头疼自汗,烦躁不安者,常与厚朴、陈皮、苍术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解散、保真汤;若阴血不足,复感风寒,恶寒发热,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者,常与柴胡、陈皮、当归同用,如《景岳全书》三柴胡饮;若妇人行经,适感风寒,寒热头痛,经行腹痛者,常与吴茱萸、肉桂、细辛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吴茱萸汤;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服大青龙汤后汗出不止,表邪未去者,常与白术、川芎、白芷同用研极细,扑粉用,如《类证活人书》温粉。
2.巅顶头痛,头风眩晕
藁本气香雄烈,上行巅顶,善止头痛,尤善除巅顶头痛。若太阳经头风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者,常与羌活、防风、麻黄等同用,如《审视瑶函》羌活芎藁汤;若暑令受热,或晕车晕船,头痛恶心者,常与威灵仙、白花蛇、防风、蒺藜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藁本散。藁本功可驱风,性善上行,可除头风,止眩晕。若风气上攻,头目眩晕,项背拘急,鼻塞神昏者,常与川芎、荆芥、细辛、草乌同用,如《杨氏家藏方》化风丸;若风邪上扰,发为风癫,发作则吐,眩晕头痛,耳如蝉鸣者,常与川芎、 茹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芎 汤。
3.腹痛泄泻,口臭口疮
本品升阳而发散,下达于胃肠,可用于胃肠失调,脾胃不和之腹痛、泄泻、口臭、口疮等病证。若脾胃不和,腹痛胁急,泄泻或便秘,甚至下鲜血者,常与苏木、熟地、柴胡、益智仁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和中益胃汤;若寒湿中阻,脘腹硬痛,大便泄泻者,常与苍术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藁本汤;若脾胃有热,口臭气热,能食易饮者,常与赤芍、黄芩、生地、石菖蒲等同用,如《仙拈集》清臭饮;若胃热染虫口唇生疮者,常与川芎、细辛、雄黄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藁本散;若妇人饮食劳倦伤脾,心火乘脾,漏下恶血,怠惰肢缓者,常与柴胡、当归、蔓荆子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升麻除湿汤。
4.疥癣油风,痈疡肿毒
本品发散力强,善驱风邪,可用于疥癣油风之疾。若感染疥虫、皮肤瘙痒,皮损随抓痕扩大者,常与蛇床子、硫黄、枯矾、轻粉研粉外用,如《医方类聚》引施圆端效方藁本散;若血虚不养肌肤,风热攻注头皮,发为油风,毛发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者,常与海艾、菊花、薄荷、甘松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艾汤;若风邪毒气,外客皮肤,重发成肿,游走不定,时发痒痛者,常与乌蛇、白僵蚕、半夏、全蝎等制膏外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蛇膏。本品还可外散毒火,以治疗热毒疮疡。若热毒壅滞,发百会疽,局部红肿热痛者,常与龙胆草、牛黄、雄黄等制散外用,如《疡医大全》立消散;若热毒积久,目赤肿痛,目多热泪者,常与车前子、石决明、天麻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藁本汤。
煎服,3~10g。外用适量。
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
羌活、藁本均为辛温之品,善祛太阳膀胱之风邪,均能散寒解表,胜湿止痛,故常配伍同用。然羌活味苦性燥,燥湿之力强于藁本,长于治风寒湿邪侵入太阳经所致的头后部及颈项强痛;藁本性味俱升,善达巅顶,擅长风寒侵犯的太阳证,症见巅顶痛甚者。
1.张元素:
“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2.《本草汇言》:
“藁本,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其气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故治风邪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又能利下焦之湿,消阴障之气,故兼治妇人阴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带,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温升散,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若利下焦寒湿之证,必兼下行之药为善。”
3.《本草正义》:
“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神农本草经》主妇人疝瘕、阴中痛、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名医别录》谓辟雾露润泽者,温升助阳,能胜寒湿,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疬,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又谓疗风邪亸曳,则风寒袭络,而经掣不仁,步履无力之症,庶几近之。亦有阴虚无力,痿躄不用,而肢体亸曳者,则更非风药所可妄试。”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3-丁基酞内酯,蛇床酞内酯,甲基丁香酚,其次,还有α-蒎烯,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α-松油烯,松油-4-醇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藁本醇提物灌胃,能抑制二甲苯性小鼠耳肿、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和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显示抗炎作用 [1] 。
2.对中枢系统的作用
藁本中性油有显著的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 [2] 。藁本醇提物具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 [3] 。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中性油在常压和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增加心肌负荷常压情况下均能明显减慢小鼠耗氧速度,降低耗氧量和延长小鼠生存时间,减少由亚硝酸钠(NaNO 2 )和氰化钾(KCN)引起小鼠组织细胞缺氧的程度,增加组织细胞在缺氧情况下的生存,对脑缺血缺氧小鼠亦能延长生存,表明藁本中性油对心、脑缺氧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 。
4.抗血栓作用
给大鼠十二指肠或灌胃给藁本醇提物3g/kg和10g/kg,能显著延长电刺激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5] 。
5.对平滑肌的作用
藁本中性油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烟碱、毒扁豆碱、酚妥拉明和氯化钡引起的肠活动兴奋,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肌张力升高作用,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并抑制蓖麻油所致的小鼠腹泻 [6] 。
6.其他
此外,藁本还具有利胆、抗溃疡等作用 [5]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感冒
张氏用祖传藁本汤(藁本18g、白芷18g、细辛8g、党参30g、三棱18g、生石膏120g、柴胡12g、荆芥12g、防风12g、制半夏18g、大黄3~12g)随证加减,治疗感冒200例,以服药后在24小时以内热退为有效,计185例,超过24小时为无效,计15例,结果有效率92.5% [7] 。
2.治疗头痛
以藁本通络汤(藁本10~30g,天麻、丹参各10~20g,川芎6~20g,乳香、没药、菊花各10g,赤芍10~16g,僵蚕、三七、炙甘草各6~10g),治疗瘀血头痛102例,显效76例,好转26例,显效率74.51% [8] 。
3.治疗痛经
以藁本细辛四物汤(当归、白芍、生地各12g,川芎、干姜、苍术、茯苓、艾叶、甘草各10g,肉桂、藁本各8g,小茴香5g,细辛2g)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62例,临床痊愈54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9% [9] 。
[1]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等.藁本抗炎和抗腹泻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3):3-5.
[2]沈雅琴,陈光娟,马树德.藁本中性油的镇静、镇痛、解热和抗炎作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 738-741.
[3]陈若芸,于德泉.藁本化学和药理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2,1(1): 44-48.
[4]汤臣康,许青媛.藁本中性油对耐缺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 745-747.
[5]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等.藁本的抗血栓形成、利胆和抗溃疡作用[J].中国药房,2001,12(6):329-330.
[6]陈光娟,沈雅琴,马树德.藁本中性油的药理研究Ⅱ,对肠和子宫平滑肌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7,12(4): 48-51.
[7]张玉林.祖传藁本汤治疗感冒20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4): 359.
[8]黄士杰,朱惟几,许树梧.藁本通络汤治瘀血头痛102例[J].新中医,2004,36(4): 61-62.
[9]韩亚芳,陈佐云.藁本细辛四物汤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62例[J].陕西中医,2011,32(4):447-448.
、芷(《楚辞》),芳香(《神农本草经》),苻蓠、泽芬 (《吴普本草》),白茝(《名医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根白而芳香,故名。为伞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 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四川、浙江、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多为栽培。
夏、秋季择晴日采挖,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杂质,晒干或微火烘干,切片入药。
商品按产地分为杭白芷、川白芷、滇白芷。按质量分做1~3等。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一等:根为圆锥形,表面灰白或黄白色,体坚硬,断面白、黄相间,具粉性,有香气,味辛微苦,每千克36支以内,无空心、黑心、芦头、油条。
二等:每千克60支以内,余同一等。
三等:每千克60支以外,顶端直径不小于0.7cm,间有白芷尾、黑心、异状、油条,总数不超过20%,余同二等。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欧前胡素(C 16 H 14 O 4 )不得少于0.080%。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时气瘟疫
白芷辛香,气味芳香,辛香能散,温以祛寒,故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若风寒感冒,耳聋耳胀,常与菖蒲、川芎、木通、细辛等同用,如《仁斋直指方》芎芷散;若伤寒头痛,壮热憎寒,肢体酸疼者,常与葛根、麻黄、桔梗等同用,如《类证活人书》人参顺气散;若外感风寒轻症,咳嗽少痰,鼻流清涕者,常与川芎、紫苏、陈皮等同用,如《医方类聚》引《管见大全良方》芎芷香苏散;若外感风寒,内伤食滞,喷嚏流涕,腹痛腹泻者,常与苍术、厚朴、羌活、建曲等同用,如《经验百病内外方》午时茶;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痛胸满,腹痛吐泄者,常与陈皮、半夏曲、厚朴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借本品辛香透邪之力,还可用于时气瘟疫,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咽痛,口渴而干者,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神汤;若风热感冒,发热身疼、鼻塞流涕者,常与黄芩、柴胡、葛根等同用,如《伤寒六书》柴胡解肌汤。
2.窍闭不通,多种痛证
白芷辛能行散,温能祛寒,芳香走窜,能通窍止痛,尤适于风、寒、湿邪阻滞所致窍闭及疼痛性病证。若痰气交阻,上蒙神窍,神志昏迷,牙关紧闭,身冷无汗者,常与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顺气散;若湿热阻肺,鼻塞鼻渊,脓涕腥浊者,常与辛夷仁、苍耳子、薄荷叶等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苍耳散;若产后少乳或无乳,常与黄芪、当归、通草等同用,如《沈氏经验方》通脉汤;若风热目疾,羞明视昏,迎风流泪者,常与犀角(水牛角代)、羚羊角、牛黄、菊花等同用,如《丹台玉案》上清拨云丸;若目生翳障,视物不清,渐至失明者,常与栀子、菊花、白蒺藜等同用,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开光复明丸。白芷止痛力强,可用于头痛牙痛,胸腹疼痛,关节疼痛等。若偏正头风、眉棱骨痛,引双目抽掣疼痛,常与石膏、荆芥、草乌等同用,如《朱氏集验方》一字轻金散;若风寒头痛,常与乌头同用,如《朱氏集验方》白芷散;若风热头痛,常与蔓荆子、菊花、薄荷等同用;若寒湿凝滞,头痛如破者,常与川乌、川芎、川细辛同用,如《世医得效方》四川丸;若暴发火眼,目赤肿痛,羞明沙涩者,常与焰消、雄黄、乳香、薄荷叶同用,研末吹鼻,如《景岳全书》吹鼻六神散;若风热牙痛,常与煅石膏、芥穗、川芎同用,如《仙拈集》风热散;若风冷牙痛,常与蝎梢、细辛、川芎等同用,如《御药院方》一捻金散;若虫蛀牙痛,常与升麻、荜茇、胡椒等同用,如《杨氏家藏方》升麻散;若寒聚背部,背心一点疼痛,常与麻黄、乌头、干姜、紫苏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三合汤;若腹部疼痛,不论寒热,常与苍术、滑石、栀子、香附等同用,如《寿世保元》开郁导气汤;若寒湿腰痛,阴雨天加重者,常与杜仲、威灵仙、肉桂等同用,如《医便》当归活血汤;若妇人生产用力过度,子宫下垂,痛不可忍者,常与磁石、当归尾、丹皮、赤芍同用,如《古今医鉴》加减磁石散;若湿热下注,肛门肿痛,大便秘结者,常与槐皮、当归、桃仁、赤小豆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小品方》槐皮膏,用于风寒湿邪,痹阻关节,致关节疼痛之痹证,亦为相宜;若风寒湿痹,骨肉痹痛,常与细辛、当归、天雄、丹砂、干姜等同制为膏外用,如《圣济总录》当归摩膏;若风湿痹证,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肢体痿废瘫痪者,常与苍术、草乌、川芎同用,如《袖珍方》神仙飞步丹,若痹证日久,一身筋骨疼痛者,常与川乌、草乌、马钱子、穿山甲、雄黄等同用,如《青囊秘传》十三太保丸。本品与延胡索同用,可治疗一切疼痛,如《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元胡止痛片。本品还可预防手术疼痛,常与川乌、川椒、草乌、半夏、天南星等同用,如《喉科紫珍集》麻药、《串雅内编》开刀麻药。
3.痈疽肿痛,已溃未溃
本品能“通经理气而疏其滞”(《医宗金鉴》),适用于邪毒壅积,营气郁滞之痈疡。痈疡初起,红肿疼痛,本品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脓成难溃及脓湿不止者,又可托毒排脓、除湿止痒,而且还能生肌,故外科用方中,经常配伍白芷。若痈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者,常与连翘、天花粉、牛蒡子、贝母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卫生汤;若诸毒背疽初起,局部肿胀坚硬,大便秘结者,常与生大黄同用,如《医宗金鉴》双解贵金丸;若百会疽,头顶红肿疼痛者,常与龙胆草、牛黄、雄黄等同用,如《疡医大全》立消散;本品与穿山甲、黄芪、当归、生地同用,可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发背,如《串雅内编》五虎下西川;若遍身瘰疬,名流注疬者,常与香附、陈皮、牡蛎、皂角刺等同用,如《医学纲目》化气调经汤。白芷入胃经,可治疗胃火壅滞,气血凝涩所发乳痈,常与青皮、穿山甲、贝母、甘草同用,如《疡科选粹》青皮散,或与川乌、草乌、天南星、当归等同用,如《理瀹骈文》乳吹膏;若疔疮脓成未溃,常与瓜蒌、皂角刺、大黄同用,如《外科大成》内消散;若痈疡脓成不溃因于气血虚者,常与桔梗、当归、人参、黄芪、厚朴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十奇散;若痈疡久溃不敛,脓水淋漓者,常与黄芪、当归、乳香、芍药制膏外用;若阴疽漫肿,痛势不剧,皮色不热不红者,常与草乌、天南星、煨姜、赤芍、肉桂同用,如《仙传外科集验方》回阳玉龙膏;若臁疮多年,胫骨外黑腐,臭烂作痛者,常与桐油、独活、甘草、蜈蚣同煎油外用。本品还可治疗脏腑蕴热,肉腐成脓之内痈。若肺痈吐脓,气味腥臭者,常与黄芪五味子、人参同用,如《外科发挥》排脓散;若肠痈腹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者,常与金银花、穿山甲、蕤仁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排脓散。此外,本品与贝母同用,可治疗妇人产前产后乳房结核,如《医学入门》芷贝散。
4.湿阻吐泻,带下湿疮
本品辛香性燥,可化湿醒浊,辟秽解毒,适用于湿浊内阻,中焦不运之吐泻,湿浊下注之带下,湿浊浸淫肌肤之湿疮等证。若小儿暑湿,肠胃不和,霍乱吐泻,常与藿香、苍术、厚朴、陈皮、砂仁等同用,如《保命歌括》加减不换金正气散;若感受山岚瘴气、疫毒秽浊,吐泻转筋,下痢腹痛者,常与薄荷、冰片等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卫生防疫宝丹;若湿浊下注,带脉失约,带下连绵者,单用白芷即可,如《医学集成》方,或与海螵蛸、煅胎发同用,如《校注妇人良方》白芷散;若肝郁气滞,湿热下注,带下黏稠,色黄或绿者,常与当归、香附、黄柏、椿根皮等同用,如《丹溪心法》当归煎;若湿热浸淫,皮肤生疮,痒痛难忍,搔破流黄水之黄水疮,常与升麻、金银花、连翘、栀子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升麻消毒饮;若心肝火邪湿毒凝结,发于皮肤,胸胁及腹部一侧刺痛发红,继有米粒样水疱,疱液透明,累累如串珠,名缠腰火丹者,常与煅石膏、黄柏、海蛤壳、黄丹制散外用,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石柏散;若小儿胎毒,浑身湿烂,啼哭不安者,常与五倍子、花椒、枯矾制散外用,如《揣摩有得集》胎毒散;若湿热内郁,手心发热,夜寐多梦,身重烦倦者,常与苍术、栀子、半夏、川芎等同用,如《医学入门》苍栀丸。
5.瘀血经闭,产后腹痛
白芷可“破宿血”(《日华子本草》),主“血闭”(《神农本草经》),善治妇人多种瘀血证。若妇人寒凝血滞,腹部硬块刺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泻下青白,腹胀肠鸣者,常与茴香、肉桂、川芎、当归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若经闭腹痛,腰沉痛攻刺,小腹紧硬者,常与刘寄奴、当归、红花、牛膝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红花当归散;若妇人临产,腹部阵痛,腰痛如折者,常与延胡索、姜黄、桂心、没药等同用,如《普济方》七圣散;若临产生育艰难者,常与川芎、益母草、火麻仁、当归等同用,如《古今医鉴》自生饮;若胎死腹中不下者,常与蒲黄、鹿角屑、当归等同用,如《古今医鉴》加减黑神散;若产后腹痛,恶露不下者,常与赤芍、黄芪、人参、川芎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芍药黄芪汤。本品还可用于瘀血阻滞经络的跌打损伤、癥瘕痞块及虫蛇咬伤。若跌打损伤,局部青肿,痛不可忍者,常与乳香、没药、桂心、当归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大乳没散;若伤在头面,常与川芎、赤芍、天花粉、防风同用,如《伤科补要》川芎汤;若损伤后期,筋骨隐痛,常与川乌、草乌、细辛、萆薢等同用,如《外伤科学》骨刺丸;若久疟疟母,胁下结痞,不硬不痛者,常与苍术、高良姜、枳壳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老疟饮;若毒蛇咬伤,患部红肿剧痛者,常与雄黄、贝母、五灵脂、威灵仙等同用,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雄黄合剂。
6.吐衄崩漏,痔血便血
白芷止血,古有论述,《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女人漏下”,《日华子本草》谓之“补胎漏”,《本草纲目》谓其主“鼻衄”和小便出血”。若肺热鼻血不止,常与栀子同用,如《嵩崖尊生全书》冰炭散;若痔疮出血,或肠风下血,常与槐角、当归、地榆、黄芪等同用,如《丹溪心法附余》加味槐角丸;若妇人产后,气虚不摄,宫血量大,形成血崩,血色淡红,倦怠懒言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升麻等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升举大补汤;若产后风湿袭于冲任,不能去瘀生新,以致崩漏,色如豆汁,腹胁阵痛者,常与生地、蒲黄、川芎、阿胶等同用,如《医略六书》定崩四物汤;若妇人胞脉瘀血,血不归经,经水淋漓不止,色黯有块者,常与地榆、何首乌、肉桂同用,如《普济方》引《家藏经验方》地榆散;若小儿血分热毒壅盛,发为赤游丹,皮肤局部红肿焮痛,部位游走不定者,常与朴硝、蛤粉、寒水石、薄荷同用,如《杨氏家藏方》如冰散。
7.皮肤瘙痒,雀斑粉刺
白芷辛可祛风止痒,又可润泽肌肤,故常以之治疗皮肤瘙痒和雀斑、粉刺等皮肤病。若皮肤癣疥,瘙痒不堪者,常与硫黄、枯矾、吴茱萸、川椒等研细制膏外用,如《证治准绳》五龙膏;若面生风癣,初如痞喑,或渐生细疮,时作痒痛者,常与绿豆、菊花、白附子、食盐、冰片制散外用,如《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若肝血枯燥,风湿外袭,发眉风癣,初起眉上瘙痒流脂,渐蔓延额上眼胞,经年不愈者,常与甘草、紫草、当归、麻油等调膏外用,如《疡医大全》紫茸膏;若头皮瘙痒,搔之起屑,常与藿香、松香、甲香、鸡舌香等制膏外用,如《外台秘要》引《删繁方》五香膏,或与蔓荆子、附子、细辛、泽兰等同用外敷,如《备急千金要方》生发膏;若血虚风湿外袭,面生雀斑、粉刺者,常与绿豆、滑石、白附子研细外用,如《外科正宗》玉肌散;若风湿化虫,妇人阴痒,常与龙胆草、川芎、当归、甘草同用,如《外科正宗》芎归汤;若皮肤皲裂,常与当归、姜黄、轻粉、冰片、甘草、白蜡制膏外用,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玉黄膏;若湿毒郁于肌肤,夏日遍身痱子,常与枫叶、藁本、黄连同研细粉外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凉肌粉。
8.脾胃不和,肠风脏毒
白芷入胃、大肠经,辛以升散,温以畅通气机,能调和肠胃,治疗吞酸泄泻之证。若胃中虚寒,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吞酸纳呆,形寒肢冷者,常与桂枝、丁香、人参、干姜、槟榔等同用,如《圣济总录》丁香煮散;若脾胃湿热口臭者,常与白豆蔻、藿香、零陵香、木香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五香丸;若肝气犯胃,胁痛干呕者,常与青皮、枳壳等同用,如《圣济总录》青橘散;若脾虚久泄,消瘦倦怠者,常与白术、白芍、桔梗同用,如《中藏经》炙肝散;若肠风脏毒,痢疾带血者,常与乌梅、百药煎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香梅丸。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阴虚血热者忌服。
白芷、苍耳子、辛夷均为芳香发散之品,善祛风散邪,通窍止痛。白芷兼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外可治皮肤瘙痒及虫蛇咬伤;苍耳子味苦亦能燥湿,功能除湿通络,又用于风湿痹证,外用亦有杀虫止痒之功,治疗风疹疥癣。辛夷效用不及前二者之广。
1.《本草纲目》:
“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
2.《本草经疏》:
“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香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浸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3.《本草汇言》:
“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4.《本草求真》: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之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一)化学成分
杭白芷中含香豆素类成分,如别欧芹属乙素,欧芹属乙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白当归素,白当归脑,氧化前胡素,异欧芹属乙素,珊瑚菜素,花椒毒素,东莨菪素,花椒毒酚等;挥发性成分如3-亚甲基-6(1-甲乙基)-环己烯(26.4%),十六烷酸(8.5%),壬烯酸-8(5.1%)等。
(二)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川白芷水煎剂试管稀释1∶10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宋内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霍乱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孢子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1] 。
2.镇痛作用
白芷总挥发油可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数,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2] 。白芷水煎剂和冻干粉能有效预防外周组织损伤诱致的持续自发痛和原发性热/机械痛敏,且呈剂量相关性 [3] 。
3.抗炎作用
白芷的有效成分白芷香豆素具有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冰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足肿胀 [4] 。
4.抗氧化作用
杭白芷多糖(PAD)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 [5] 。
5.光敏作用
白芷含有欧芹属素乙等多种呋喃香豆素类物质,这类物质具有光敏作用,在黑光照射下能与DNA链上的胸腺嘧啶结合,阻碍DNA复制,抑制细胞分裂,可用于治疗银屑病 [6,7] 。
6.其他
另外,白芷还有止血作用 [8] 。白芷活性成分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能明显缓解氯化钡(BaCl 2 )所致兔肠平滑肌痉挛;异欧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 [9]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头痛
以白芷15g、川芎15g、晚蚕砂30g、僵蚕20~30g,煎汤熏鼻治疗头痛,具有明显疗效 [10] ;愈痛散(白芷、川芎、僵蚕、全蝎、白附子)治三叉神经痛有效 [11] ;愈痛饮(白芷、夏枯草、菊花、川芎等)治风热或肝火型偏正头痛有效 [12] ;散偏地黄汤(白芷、川芎、白芍、熟地等)治疗颅外伤后遗症头痛有效 [13] 。以自拟石膏白芷钩麻汤(生石膏20g、天麻15g、钩藤12g、川芎5g、丹参8g、赤芍12g、延胡索12g、蔓荆子8g、蒺藜8g、白芷10g、藁本5g、细辛4g、石决明8g、制南星4g、红花10g、甘草3g),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效 [14] 。
2.治疗胃痛
白芷甘草汤(白芷30~60g、甘草15~30g)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15] 。
3.治疗鼻炎、鼻窦炎
萍芷片(白芷、浮萍、金银花、黄芩)治疗慢性鼻窦炎有效 [16] ;鼻炎灵滴剂(白芷、辛夷、冰片等)治疗鼻炎有效 [17] ;用白芷配伍苍术、乌梅、五味子熏鼻,可治鼻瘪肉 [18] 。
4.治疗外伤溃疡、湿疮湿疹、水火烫伤
紫色生肌散(紫草、白芷、当归、甘草)治疗外伤创面溃疡及湿疹有效 [19] ;紫白油(紫草、白芷、银花藤、地榆、大黄)治疗烧伤有效 [20] 。
5.治疗睑腺炎(麦粒肿)
白芷与苍术、薄荷、金银花,煎汤熏洗可治麦粒肿 [21] 。
6.治疗乳腺炎
白芷30g研为细末,加煮沸的食醋18ml调成糊膏状外敷乳房,治疗乳腺炎30例,结果治疗4天痊愈20例,乳房红肿消失,热退,排乳通畅;治疗6天获显效者8例,症状基本消失,余2例无效,总有效率94% [22] 。
7.治疗痤疮
愈痤汤(白芷、荆芥、黄芩、生首乌、土茯苓)治疗痤疮有效 [23] 。
8.治疗黄褐斑
退斑汤(生地、熟地、当归各12g,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g,白鲜皮15g,白附子、甘草各6g),治疗黄褐斑有效 [24]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白芷挥发油对小鼠灌胃,LD 50 为5.86kg生药/kg;白芷水煎液毒性较小,测不出半数致死量,测得最大耐受量为临床人用剂量的1600倍 [25] 。
2.中毒机理及症状
白芷中毒偶见临床报道。患者日服白芷总量达75g后,出现恶心,频繁涎式呕吐,呼吸深长,脉缓,继而四肢阵发性抽搐,面色潮红,但神志尚清 [26] 。研究表明白芷所含白芷毒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和脊髓,使血压升高,呼吸增强,脉搏迟缓和反射亢进,并见唾液分泌增加,流涎呕吐;大量能致强直性间歇性痉挛,亦使横纹肌痉挛,继而发生全身麻痹 [1] 。
3.中毒原因及预防
本品内服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剂量过大,尤其是煎剂中用量过大。由于白芷品种较多,采收炮制不一,因此很难确定中毒剂量。临床使用时应遵药典用量,以确保用药安全。
4.中毒救治
对症采取吸氧、催吐、洗胃、抗惊厥等处理方法,中药予以绿豆解毒汤(绿豆、甘草、丹参、大黄)煎汁频服 [26] 。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77.
[2]王卫华,李琳,赵训允,等.白芷总挥发油的镇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687-688.
[3]彭小莉,高喜玲,陈军.白芷水煎剂和冻干粉对大鼠外周组织损伤所致的持续性自发痛、热和机械痛敏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S1)(基础理论研究特集): 243-247.
[4]王春梅,崔新颖,李贺.白芷香豆素的抗炎作用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4):318-320.
[5]王德才,高丽君,高艳霞.杭白芷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73-174.
[6]周继铭,余朝菁,杭宜卿,等.白芷的研究——Ⅵ有效成分光毒活性的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8(5): 220-221.
[7]周永华,袁承晏,冉隆华,等.白芷光化学疗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84(1): 46-47.
[8]钟品伦,钱永龄,刘颖,等.白芷的研究Ⅳ.白芷浸膏对动物的止血药理实验[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7,10(1): 15-19.
[9]王梦月,贾敏如,马逾英,等.白芷中四种线型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3): 485-489.
[10]程爵棠.中药外熏法治疗头痛[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81(4): 147.
[11]侯景媛.愈痛散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1984(3): 21-22.
[12]连楣山.“愈痛饮”治疗头痛52例[J].山西中医,1987(5): 23.
[13]范美德.散偏地黄汤治疗颅外伤后遗头痛23例[J].四川中医,1988(3): 32-33.
[14]王惠.自拟石膏白芷钩麻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3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 308-310.
[15]张甫圣,张恩勤.白芷甘草汤治疗胃痛[J].山东中医杂志,1982(3): 165.
[16]刘云超.萍芷片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实验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 596-599.
[17]蔡福养.鼻炎灵治疗360例鼻炎的介绍[J].新中医,1981(11): 10.
[18]陈国丰.息肉雾化汤治疗鼻息肉[J].辽宁中医杂志,1984(7): 25.
[19]顾云伍,韦以宗.紫色生肌膏对开放性骨折并发骨髓炎溃疡创面的愈合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 10-11.
[20]潘维庆,姜柏青.中药紫白油治疗烧伤104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87(4): 44.
[21]李德泽.麦粒肿[J].广西中医药,1985(2): 33.
[22]鞠英华,杨喜娜.白芷外敷治疗乳腺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 26.
[23]徐风声,王淑建.中药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1982(1): 22-24.
[24]姜兆俊,耿立东.退斑汤治疗黄褐斑6例报告[J].山东中医杂志,1988(6): 29.
[25]王玉春,聂红.白芷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及对PGE-2和血糖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2,23(10):54-55.
[26]席孝萍,王多德.白芷中毒1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6): 187.
葈耳实(《神农本草经》),牛虱子(《贵州民间方药集》),胡寝子(《药材资料汇编》),苍郎种、棉螳螂(《江苏植药志》),苍子、胡苍子(《东北药植志》),饿虱子(《广西中药志》),苍楝子、苍耳蒺藜(《陕西中草药》),刺儿棵(河南)。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菊科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主产于山东荣城、文登,江西宜春,湖北黄冈、孝感,江苏苏州。均为野生,为常用中药。
8、9月间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去除杂质,晒干,去刺,微炒至黄色,放凉入药。
本品不分等级,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辛、甘、温,有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风寒头痛,鼻塞鼻渊
苍耳子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苍耳子上通巅顶,祛风散邪,善治风邪上扰,眩晕头痛,耳鸣耳聋,目暗视昏,鼻渊齿痛之病证。若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常与天麻、白菊花同用,如《本草汇言》方;若目暗视昏,耳鸣耳聋,常与粳米煮粥食用,如《太平圣惠方》苍耳子粥;若风邪上攻,鼻渊鼻塞,不辨香臭,涕下黏浊腥臭,常与辛夷、白芷、薄荷叶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苍耳散;若牙疼难忍,常单用本品煎汤漱口,如《千金翼方》方。
2.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苍耳子辛散苦燥,温以祛寒,善治风寒湿邪外侵,关节疼痛之痹证,及风邪侵表,皮肤瘙痒等病证。若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常单用本品煎汤服,如《食医心镜》方;若风瘙瘾疹,身痒难忍,时作时休者,常与苍耳花、叶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方;若疥癣瘙痒,常与蚬肉同炒食用,如《本草药性备要》方;若麻风癞疮,常与苍术同用,如《洞天奥旨》方;若头皮瘙痒垢腻,上起鳞屑者,常与王不留行、苦参、明矾煎汤外洗,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脂溢洗方。
3.疔疮肿毒,跌打损伤
本品辛散温通,能通利血脉,消肿止痛,用于因热毒壅滞或外力损伤导致气血瘀滞不通的肿痛。若疔疮初起,患部红肿疼痛,根深坚硬者,常与生甘草同用,如《仙拈集》回疔饮;若跌打损伤,皮肉溃烂,筋伤骨折者,常与刘寄奴、当归、白芷、泽兰等同用,如《伤科汇纂》辛香散。
煎汤,3~10g;或入丸、散剂。
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苍耳子、辛夷两药辛温发散,功善通窍止痛。辛夷气味芳香,以通窍见长,专治风邪上犯之鼻渊头痛,无论寒热;苍耳子辛温散邪,苦能燥湿浊,亦用治风湿痹证,有通络止痛之功,外用还可治风疹瘙痒,疥癣麻风,又具散风除湿,杀虫止痒之效。
1.《本草汇言》:
“葈耳实,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
2.《本草正义》:
“苍耳子,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于燥烈,乃主治风寒湿三气痹者之最有力而驯良者,又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
(一)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苍耳子苷(1.2%)、树脂(3.3%)、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和色素等。其中脂肪油中亚油酸占64.2%,油酸占26.8%,棕榈酸占5.32%,硬脂酸占3.63%,还有少量蜡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ε-谷甾醇。此外还有卵磷脂、脑磷脂、毒蛋白、氢醌、苍术苷等。
(二)药理作用
1.镇痛、消炎作用
苍耳子水煎液灌胃,能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热痛刺激引起的甩尾反应 [1] 。
2.抗病毒作用
苍耳子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可分别体外抑制疱疹病毒、100TCID 50 疱疹病毒的生长,且在所用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对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 [2] 。
3.抑菌作用
苍耳子醇提物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等常见菌有体外抑菌活性 [3] 。
4.镇咳作用
苍耳子水煎液和醇沉液给小鼠灌胃,对化学刺激引咳的咳嗽潜伏期及镇咳效应有显著缓解作用 [4] 。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苍耳子的煎剂对豚鼠和离体蛙的心脏具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它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对犬和兔注射苍耳子注射液,可以起到短暂的降压作用 [1] 。
6.其他作用
苍耳子还有降血糖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 [5]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鼻炎
以中药口服药(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6g、香附10g、防风10g、通草10g)随证加减,配合中药雾化吸入(金银花、野菊花、黄芩、鱼腥草、薄荷),治疗慢性鼻炎60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5% [6] 。苍耳子5g打碎成粉,再将100g小磨香油加热至冒烟后,立即倒入苍耳子粉末内,搅拌均匀,晾凉密封储存。每天睡觉前用棉签蘸取苍耳子油,每个鼻孔内滴3~5滴,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 [7] 。以复方苍耳子油剂(金银花、黄芪各20g,皂刺15g,苍耳子、辛夷、白芷、荆芥各10g,麻黄5g,水煎浓缩,加胡麻油制成)外用滴鼻,治疗鼻窦炎98例,基本治愈82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6例,近期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3.9% [8] 。
2.治疗头痛
以加味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薄荷各10g,白芷20g,蔓荆子、黄柏、藁本、羌活、白芥子各12g,金银花、蒲公英各30g,野菊花、川芎各15g,细辛3g,头痛甚加全蝎、僵蚕各10g),治疗鼻渊所致头痛120例,结果治愈28例,显效51例,有效4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17% [9] 。以自拟方(川芎25g、苍耳子20g、荜茇12g、醋柴胡10g、白芷15g、白芍15g、全虫5g、土虫5g、羌活12g、葛根12g、蔓荆子12g、香附12g、细辛3g、延胡索10g)内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0例,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10] 。
3.治疗伤寒
以苍耳子水浸剂浓缩液治疗伤寒15例,全部见效,退热时间10小时~19天,肝、脾肿大5~7天消失,7例血、粪、胆汁伤寒杆菌阳性者,治疗后全部转阴 [11] 。
4.治疗疱疹
以苍耳子软膏(由苍耳子提取物制成)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单纯疱疹60例,总有效率91.67%, [12] ;应用苍耳子油外用治疗生殖器疱疹42例,总有效率90.48%,疗效与阿昔洛韦软膏相当 [13] 。
5.治疗扁平疣
以苍耳子治疗扁平疣,轻症以苍耳子单方,重症以苍耳子复方煎剂(苍耳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板蓝根15g、薏苡仁15g、生甘草6g、紫草15g)内服,有良效 [14] 。
6.治疗抑郁症
以加味苍耳子散(苍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5g,菖蒲12g,郁金12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栀子15g)随证加减,治疗精神抑郁症有效 [15]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苍耳子水提物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 50 )为201.14g生药/kg,而苍耳子醇提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MTD)大于2.4kg生药/kg,水提物的毒性明显大于醇提物 [16] 。苍耳子炒后去刺品毒性最小,炒品次之,生品毒性最大 [17] 。
2.中毒机理及症状
苍耳子中毒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损害较为严重。14例患者皆因鼻渊头痛、鼻塞、流浊涕等症而服苍耳子合剂1个月以上,患者均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频繁呕吐、上腹部广泛压痛,2例出现黄疸,肝功检查可见ALT明显升高。引起中毒性心肌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四肢麻木、口唇发麻、痛觉迟钝,心律不齐、心率减慢、高血钾,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早搏)。由于苍耳毒蛋白中毒后的全身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引起广泛性出血,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出现全身散在出血点,严重中毒可引起口鼻大出血,致使循环衰竭 [18] 。
3.中毒原因及预防
用量过大(一次超过30g或10枚)和炮制不当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严格控制用量,以3~9g为宜,有必要大量使用时亦不可超过25g;另外要严格按照炮制规范,遵循去刺的炮制原则。
4.中毒救治
轻度中毒停服本品,饮大量糖开水可缓解;中度中毒补充能量、维生素C、维生素B 6 等营养心肌及解毒中药如甘草绿豆汤,肝功能损害可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清热利尿解毒中药;病情严重者要观察尿量变化,及时对症治疗,防止肾衰竭 [18] 。
[1]杨雨晴.苍耳子的药理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4): 1645-1646.
[2]姜克元,黎维勇,王岚.苍耳子提取液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7,8(3): 217.
[3]朱庆书,赵文英,殷其峰.苍耳子中抑菌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 413-415.
[4]段小毛,李茯梅,卢新华,等.苍耳子镇咳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8(3): 65-66.
[5]张梅,吴越,慕春海,等.苍耳子水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 549-551.
[6]刘素琴,姜莽儿.苍耳子散加减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0,9(1): 14-15.
[7]赛旭宁,侯红波,姜萍萍.苍耳子治疗过敏性鼻炎[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2): 66.
[8]李全林,朱桂芳.复方苍耳子油剂治疗鼻窦炎98例[J].陕西中医,2009,30(12): 1644.
[9]杨明兴,梁国英.加味苍耳子散治疗鼻渊所致头痛120例[J].新中医,2009,41(8): 91-92.
[10]王玉林.川芎苍耳子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0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 1591.
[11]何文坚.苍耳草治疗伤寒15例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 23-26.
[12]黄捷.苍耳子软膏治疗单纯疱疹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8): 566-567.
[13]肖美芳,黄捷.苍耳子油外用治疗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4,35(4): 40.
[14]马敬录.中药苍耳子治疗扁平疣18例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1999,29(11): 26-27.
[15]于天耀.加味苍耳子散治疗精神抑郁症65例[J].河南中医,2008,28(5): 41.
[16]李涓,高天,谢子清.苍耳子不同提取物的毒性比较实验[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 484-487.
[17]金传山,吴德林,张京生.不同炮制方法对苍耳子成分及药效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 54-56.
[18]吴秀珍.苍耳子慢性中毒导致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14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9(7): 312.
1.苍耳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的茎叶。苦、辛,微寒;有毒。功能祛风散热,解毒杀虫。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伤寒中风头痛,疔肿困重,赤白下痢,风疹遍身湿痒。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内服量不宜过大,亦不能持续服用;因能散气耗血,故虚人勿服。
2.苍耳虫为寄居在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间捕捉,焙干贮存备用。本品专供外用,主治疔疮肿痛、痔疮。
辛矧、侯桃、房木(《神农本草经》),新雉(《甘泉赋》),迎春(《本草拾遗》),木笔花(《蜀本草》),毛辛夷,辛夷桃(山西),姜朴花(四川),春花(江苏),白花树花(湖南),会春花(河南)。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 Magnolia biondii Pamp.或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 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主产于四川绵阳、梓潼、青川,河南栾川、嵩县、南召、卢氏、洛宁,陕西商雒,湖南邵阳、梆县,安徽安庆、芜湖、六安,湖北南漳、宜昌、巴东。野生、家种均有。
早春花蕾未放时采摘,剪去枝梗,干燥,捣碎入药。
本品按产地分为会春花(河南)、安春花(安徽)、杜春花(浙江);按来源性状分为望春花、玉兰、武当玉兰;按大小分为1~2等。一般以花蕾未开,身干,色绿,无枝梗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按干燥品计算,含木兰脂素(C 23 H 28 O 7 )不得少于0.40%。
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风寒头痛,鼻塞鼻渊:辛夷辛散温通,能散风寒,宣肺气,通鼻窍。可治疗风寒头痛,鼻塞鼻渊诸病证。若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若热邪壅肺,肺气不利,昏眩胀闷,鼻塞不通,吐痰黏稠,常与菊花、白芷、川芎、薄荷、石膏等同用,如《御药院方》辛夷汤;若邪毒久留,气血瘀滞,发为鼻窒,鼻甲肿色黯,鼻塞涕多,黏稠色黄或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痰多,耳鸣不聪者,常与当归、赤芍、菊花、地龙等同用,如《中医耳鼻喉科学》当归芍药汤;若风热鼻痔,息肉渐大,闭塞鼻孔,气息不畅者,常与黄芩、麦冬、百合、石膏等同用,如《外科正宗》辛夷清肺饮;若鼻渊头痛,鼻塞涕浊腥臭者,常与半夏、苍术、丹皮、川芎同用,如《证治准绳》辛夷丸,或与当归、贝母、栀子同用,如《辨证录》取渊汤。
内服:煎汤,3~10g,包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阴虚火旺者忌服。
1.《本草纲目》:
“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2.《本草经疏》:
“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 ,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 、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矣。眩冒及身 如在车船之上者,风主动摇之象故也,风邪散,中气温,则九窍通矣。大风之中人,则毛发脱落,风之浸淫,则肠胃生虫,散风行湿,则须发生而虫自去矣。”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类物质,如α-蒎烯,莰烯,β-蒎烯,香松烯,月桂烯,柠檬烯,桉叶素,β-松油烯,樟脑,乙酸龙脑酯等;生物碱类物质如厚朴碱,柳叶木兰花碱,武当木兰碱等;木质素类化合物如和厚朴酚,厚朴酚,松树脂醇二甲醚,望春花素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炎、抗过敏作用
辛夷挥发油对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大鼠原发性足肿胀和继发性关节炎都有抑制作用,预防作用优于治疗作用 [1] 。辛夷精油能明显减少过敏性哮喘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蛋白含量及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提示辛夷精油防治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炎性浸润来实现的 [2,3] 。辛夷挥发油能够调节变态反应性鼻炎豚鼠的Th细胞免疫,影响炎性介质释放 [4] ,并可通过影响IL-2、IFN-γ水平调节外周血组胺含量,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变态反应性鼻炎发挥治疗作用 [5] 。
2.其他作用
辛夷能增强顺铂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细胞毒作用,从而逆转顺铂耐药 [6] 。辛夷挥发油还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7]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鼻炎
蔡氏 [8] 拟方(辛夷、苍耳子、白芷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制成滴鼻剂,治疗鼻炎360例,痊愈207例,好转114例,无效18例,中断滴药21例;以辛夷酒精浸膏外用,治疗肥大性鼻炎有效。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辛夷鼻炎丸(含苍耳子、辛夷、薄荷、防风、山白芷、菊花、紫苏叶、广藿香、鹅不食草、板蓝根、鱼腥草、三叉苦、甘草)治疗急性鼻炎(外感风热证)、慢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9] 。
2.治疗鼻窦炎
李氏拟辛白滴鼻液(辛夷、白芷、防风各200g,苍耳子15g)治疗鼻窦炎有效 [10] 。
3.治疗鼻塞、鼻过敏
以辛夷清肺饮为基本方(辛夷6g、百合6g、知母10g、黄芩10g、石膏20g、枇杷叶6g、升麻3g、山栀子10g、麦冬10g、甘草10g、板蓝根15g、金银花15g、连翘10g),随证加减,治疗鼻塞鼻过敏250例,痊愈55例,好转17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1.6% [11] 。
4.治疗鼻出血
辛夷止血粉(主要成分为辛夷、煅龙骨、焦栀子、白芷)治疗鼻出血480例,全部治愈 [12] 。
5.治疗单纯疱疹
以辛夷清肺饮(辛夷6g、黄芩10g、山栀10g、知母10g、百合6g、石膏20g、枇杷叶6g、升麻3g、板蓝根15g、金银花15g、连翘10g、甘草3g)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单纯疱疹有效 [13] 。
6.治疗腰扭伤
经验方辛夷止痛散[由辛夷(剥去苞片、花瓣,取雄蕊、雌蕊用)50g、白芷10g、公丁香10g、大茴香10g、肉桂10g、细辛3g,混合粉碎成细末)],取1g掺入烊化的膏药上,贴于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效 [14]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辛夷挥发油单次灌胃给药的LD 50 为7.11ml/kg。对死亡小鼠剖解后肉眼观察心、肝、肾、肺、脑、脾、胸腺等重要器官,无明显异常发现 [15] 。
2.中毒机理及症状
在辛夷挥发油达到5.84ml/kg及以上时,受试小鼠精神萎靡,饮食欲下降,步态不灵活,自发活动逐渐减少,死亡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24小时内。对幸存小鼠连续观察14日,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其他毒性反应情况出现 [15] 。
3.中毒原因及预防
临床辛夷中毒较少见,要严格掌握药量,以求稳妥。
[1]王文魁,沈映君,齐云,等.辛夷挥发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及关节组织中前列腺素E 2 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 210-211.
[2]杨金华,李寅超.辛夷精油对BALB/c小鼠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9,22(12): 12-15.
[3]李寅超,赵宜红,薛敬礼,等.辛夷挥发油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 1338-1341.
[4]翟秀云.辛夷挥发油对变态反应性鼻炎豚鼠Th细胞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0,31(1): 116-118.
[5]管政,马小卓,吕圭源,等.辛夷挥发油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L-12、IFN-γ及组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2): 70-72.
[6]何玉文,林岚,肖翔林.辛夷增强鼻咽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研究[J].今日药学,2011,21(4):204-206.
[7]陈志东,王锋,汪年松.辛夷挥发油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0): 1484-1487.
[8]蔡福养.鼻炎灵治疗360例鼻炎的介绍[J].新中医,1981(11): 10.
[9]彭涛,曾友志,李红光,等.辛夷鼻炎丸治疗急、慢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 24-27.
[10]李鸿凯,王积恩.辛防白滴鼻液[J].中药通报,1981,6(6): 33.
[11]徐丽凤,宋乃光.辛夷清肺饮治疗鼻塞鼻过敏250例[J].吉林中医药,2011,31(2): 147-148.
[12]秦俊,邹奖励,刘继洲,等.辛夷止血粉治疗鼻出血480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6): 111-112.
[13]景红梅.辛夷清肺饮加减治疗单纯疱疹46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6): 22.
[14]胡钦禄,范平国.经验方辛夷止痛散外敷治疗急性腰扭伤151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 99.
[15]李寅超,赵宜红.辛夷挥发油半数致死量LD 50 的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1):1885-1886.
食胡荽(《品汇精要》),野园荽(《濒湖集简方》),鸡肠草(《本草纲目》),地芫荽(《医林纂要》),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简易草药》),三节剑(《分类草药性》),山胡椒、连地稗(《岭南采药录》),球子草(《广州植物志》)。
始载于《四声本草》,原名“石胡荽”。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 Centipeda minima (L.)A.Br.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主产于浙江金华、吴兴,湖北黄冈、孝感,广西邕宁,江苏苏州、丹阳,河南新乡等地。此外广东、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均为野生。
夏秋季采收,连根拔起,去净泥土,晒干即可。
一般均为统装,以绿褐色,无泥沙杂质,嗅之作嚏者为佳。
辛,温。归肺、肝经。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1.风寒头痛,鼻塞目翳
鹅不食草辛散温通,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其味辛烈,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行气散邪开窍。故用治风邪冒犯之头痛鼻塞,目赤涩痛,外翳攀睛等病证,与青黛、川芎同研细末,搐入鼻内,方如《原机启微》搐鼻碧云散。民间常用本品单味搓揉,使嗅其气,即打喷嚏,治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皆效。《濒湖集简方》以本品研汁和酒服,还可治寒痰咳喘或脾寒疟疾。
2.寒痰咳喘,湿疮肿毒
鹅不食草兼能化痰、止咳、平喘。因性偏辛温,较宜于治疗寒痰所致咳喘之证,可配伍麻黄、细辛、百部等药同用。鹅不食草还有散邪解毒消肿之功,捣烂外敷可治癣疮湿毒,无名肿毒,跌打肿痛。如《濒湖集简方》载本品与穿山甲、当归尾同用,捣烂绞汁服,以渣外敷,治各种肿毒。《江西草药》中还记载以本品与乌韭根煎服,治阿米巴痢疾,若血多者再加仙鹤草;《简便单方》中亦有以本品共适量汞粉,用桐油调膏,敷治湿毒胫疮。另外各地民间以鲜品捣烂外涂,用来治疗牛皮癣、蛇伤、鸡眼等。
煎服,6~9g,外用适量。
1.《本草拾遗》:
“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
2.《四声本草》:
“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3.《医林纂要》:
“通郁,去寒,截疟,止痢。”
4.《植物名实图考》:
“治痧症。”
5.《广西中药志》:
“治喉毒。”
6.《广东中药》Ⅱ:
“治百日咳。”
(一)化学成分
全草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山金本烯二醇,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鹅不食草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1] 。鹅不食草挥发油对急、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与抑制炎症介质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有关 [2,3] 。
2.其他作用
鹅不食草挥发油还有平喘 [4] 、抗肿瘤 [5] 等作用。
(三)临床报道
1.治疗鼻炎
采用鹅不食草乙醇浸泡液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治愈19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 [6] 。
2.治疗结石
鲜鹅不食草200g,洗净捣烂取汁,加白糖、白酒少许服用,治疗膀胱结石有效 [7] 。复方鹅不食草汤(鹅不食草25g,白芍、郁金各15g,金钱草20g,海金沙、延胡索12g,柴胡、枳实、大黄、鸡内金、黄芩各12g,甘草6g)加减,治疗胆石症有效 [8] 。
3.治疗急性腰扭伤
以鹅不食草15g(鲜品30g)加水约400ml,煎至约200ml,兑入米酒50ml服用,治疗急性腰扭伤38例,治愈31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例治愈者中11例服药1次而愈,15例服药2次而愈,5例服药3次治愈 [9]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个别患者内服鹅不食草致上腹疼痛,停用后缓解 [10] 。偶见严重不良反应,致急性胃炎及血管性头痛 [11] 。另有外用本品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的报道 [12] 。
2.中毒症状及机制
本品内服偶致上腹隐痛不适,烧灼感、反酸,剑突下压痛,头部针刺样疼痛 [11] 。个别患者外敷鹅不食草后自觉灼热,刺痛难忍,局部高度水肿,见境界清楚大片水肿性炎性紫红斑,外观呈烫伤样,内可见丛集的多发性、松弛性大疱,局部活动受限 [12] 。
3.中毒解救
对急性胃炎及血管性头痛者,口服甲氧氯普胺护胃及制酸、扩张血管等对症治疗,一星期后痊愈 [11] 。予以地塞米松5mg,静滴,1次/日,5天后停用,局部常规清洗和消毒后抽取疱液,注意保留疱壁完好,并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持续冷湿敷,酸合氦氖激光扩束照射,1次/日,皮疹迅速消肿并干燥,1周后水疱完全干涸结痂 [12] 。
[1]张立剑,许树军,张海珠,等.超临界CO 2 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鹅不食草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7(6): 47-48.
[2]覃仁安,梅璇,陈敏,等.鹅不食草挥发油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4): 369-371.
[3]吉晓滨,邓家德,藏林泉,等.鹅不食草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血清组胺影响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6): 451-452.
[4]陈强,周春权,朱贲峰,等.鹅不食草挥发油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27(6): 473-476.
[5]刘力丰,王尚.鹅不食草总黄酮的提取及对S180实体瘤抑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 5-6.
[6]滕国洲.鹅不食草治疗过敏性鼻炎32例[J].人民军医,2005,48(10): 616.
[7]陈洁.膀胱结石[J].广西中医药,1984,7(4): 34.
[8]刘宁,刘永静,刘永翠.复方鹅不食草汤治疗胆石症32例[J].新中医,2003,35(12): 69.
[9]谭成纪.鹅不食草治疗急性腰扭伤3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0): 31.
[10]林悦.鹅不食草内服致上腹疼痛2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 19.
[11]彭顺良.鹅不食草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5): 278.
[12]黄仲,杨光艳,周飞红.鹅不食草致急性接触性皮炎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7): 437.
始载于《本草经集注》,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栽培品种。
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用时切片,是为生姜;纸裹煨后为煨姜。
均为统装,不分等级,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6-姜辣素(C 17 H 26 O 4 )不得少于0.050%。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少阳证
生姜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多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若风寒初起,身热头疼,恶寒无汗,腹胀纳呆者,常与米同煮粥食,如《丹台玉案》神仙粥;若风寒表虚,恶风自汗者,常与桂枝、白芍、大枣、甘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汤;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憎寒恶风,胸闷腹胀,吐泻怠惰者,常与陈皮、白术、厚朴、半夏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气散;若表邪入于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者,属少阳证,常与柴胡、黄芩、半夏、大枣同用,如《伤寒论》小柴胡汤。
2.肺寒咳嗽,喘息气促
生姜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若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若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若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常与麻黄、紫菀、射干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若久咳不愈,常与五味子、款冬花、半夏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小品方》生姜五味子汤;若老人咳嗽,痰多色白者,常与杏仁、桃仁等同用,如《寿亲养老新书》生姜汤;若老人咳嗽气喘,食即吐逆,腹中胀满者,常与红糖同泡水服,如《寿亲养老新书》姜糖煎;若肺律不足,干咳少痰,咽燥而渴者,常与生地、杏仁、白蜜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干咳补肺膏;若阴虚肺痿,涎唾甚多,心悸心烦者,常与人参、桂枝、阿胶、麦冬、生地同用,如《伤寒论》炙甘草汤;若产后气虚,喘促不安,自汗腹痛者,常与羊肉、白芍、生地、当归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羊肉汤;若肺肾双虚,喘促不得平卧,乏力倦怠者,常与人参、胡桃仁、大枣同用,如《证治汇补》应梦散。
3.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本品温中焦,理胃气,善治各种原因腹痛呕恶。若夏月感寒,饮食不节,呕吐泄泻者,常与香薷、厚朴、黄连同用;若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兼呕者,常与黄芩、半夏、白芍等同用,如《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若饮停中焦,心下痞满,呕吐眩晕,心中悸动者,常与半夏、茯苓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若中焦虚寒,水饮内停,哕逆呕吐者,常与丁香、半夏同用,如《医学入门》丁夏汤;若寒实内积,痰湿中阻,呕吐不止,胸膈不快,饮食不下者,常与草豆蔻、干姜、诃子皮、半夏等同用,如《普济方》铁刷汤;若湿阻气滞,呕吐纳呆,胃脘胀满者,常与柴胡、厚朴、紫苏、槟榔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广济方》柴胡厚朴汤;若肝寒气逆犯胃,中脘疼痛,胁肋胀闷者,常与乳香同用,如《赤水玄珠》乳姜汤;若干呕无物,手足厥冷,常与橘皮同用,如《金匮要略》橘皮汤;若妊娠恶阻,呕吐不食,常与半夏、茯苓、陈皮同用,如《医心方》竹茹汤;若新生儿脾阳不振,运化失司,生后三日内不吮乳,肢凉面黯,常与红糖同用,如《儿科证治简要》姜糖饮;若中焦虚寒,呃逆不止,常与丁香、柿蒂、人参同用,如《症因脉治》丁香柿蒂汤;若热郁心烦,呕吐口渴者,常与栀子、豆豉同用,如《伤寒论》栀子生姜豉汤;若胃虚痰阻,胃脘痞满,噫气困乏者,常与人参、半夏、旋覆花、赭石同用,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若酒食过度,眩晕呕恶者,常与陈皮、砂仁、红小豆、丁香、白扁豆同用,如《奇效良方》醉乡宝屑;若太阴之疟,恶寒肢冷,腹胀不温,呕吐清水者,常与草果、蜀漆、桂枝、厚朴、茯苓同用,如《温病条辨》温脾汤;若风寒直中于里,胃脘冷痛者,常与石菖蒲、高良姜同用,如《医学入门》抽刀散;若阳虚腹痛胀满者,常与厚朴、甘草、半夏、人参同用,如《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4.水肿胀满,中风痰壅
痰饮可流动而四处为患,除见咳嗽吐痰外,还表现为水肿、尿少、下利等,痰湿化热有黄汗、脓液过多,痰涎挟风,出现神昏抽搐等。本品宣肺温脾,化痰除饮,长于治疗水肿胀满、中风痰壅等痰湿壅盛之证。若痰饮内停,心下痞满,不饥不渴者,常与半夏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若饮留于胃,向上攻冲,心下痞闷,向上牵引疼痛者,常与桂枝、枳实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若水湿内聚,水肿胀满,常与香附、紫荆皮、石菖蒲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紫金丸;若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下利或水肿者,常与茯苓、白术、附子等同用,如《伤寒论》真武汤;若妊娠气滞,水湿不运,面目浮肿者,常与陈皮、大腹皮、茯苓、白术同用,如《全生指迷方》白术散;若湿热内蕴,交蒸渗溢,发为黄汗、头面四肢肿胀,身热汗出,色如柏汁,小便不利者,常与黄芪、桂枝、芍药、苦酒同用,如《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若痈疽溃后,脓液太多,久不洁净,内有虚热者,常与麦冬、川芎、桂心、五味子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黄芪茯苓汤;若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惊悸不眠,癫痫抽搐者,常与半夏、陈皮、枳实、竹茹同用,如《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温胆汤;若风痰上扰,中风舌强,言语蹇涩者,常与香油同用,如《仙拈集》油姜引;若小儿急慢惊风,或成人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昏瞀不知,语蹇口 者,常与半夏、茯苓、天麻、白术同用,如《卫生宝鉴》天麻散。
5.风湿痹痛,跌打瘀痛
生姜辛燥,祛风散寒除湿,散结利窍,又善止经络不通之疼痛,为治疗痹痛和瘀痛的良药。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大便坚,小便利者,常与附子、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若历节风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常与黄芪、附子、麻黄、大枣、甘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大枣汤;若痹证日久,血运受阻,关节青紫肿胀刺痛之瘀血痹,常与乳香、没药、阿胶同用,如《万病回春》神应膏;若痹证累及肝肾,关节疼痛,酸重无力者,常与杜仲、补骨脂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青娥丸。生姜用于胸痹刺痛属瘀血者,常配橘皮、枳实,如《金匮要略》橘皮生姜枳实汤;若妇人产后行经腹痛,经水色黯者,常与熟地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黑神散;若产后胞衣不下,恶血上攻,少腹硬满刺痛,头目眩晕者,常与蒲黄、生地、当归、延胡索、琥珀同用,如《鸡峰普济方》地黄煎丸;若产后血虚血滞,腹中绞痛拘急,痛引腰胯脊背者,常与当归、赤芍、桂心、大枣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若产后血瘀,恶露不下而有热者,常与生地汁、藕汁、酒同用,如《圣济总录》藕汁饮;若坠堕闪挫,腰痛不能屈伸者,常与熟大黄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熟大黄汤;若手足跌伤,肢节肿痛者,常与生地黄同用,如《古今医鉴》引《卢诚斋方》二生膏;若手足皲裂,血行不畅者,常与猪脂、盐、红糟制膏外用,如《普济方》四神膏。
6.血热妄行,热痢热疮
本品虽属辛温助火之品,然开散力强,在清热药中少佐本品,可起到透发郁热的作用,以治疗热毒炽内的出血、下痢、疮疡、便秘、痱子等病证。若肺热鼻衄,血如泉涌,血色鲜红者,常与生地、荷叶、藕汁等同用,如《万病回春》七生汤;若妇人血热,吐衄崩漏,色鲜量多者,常与生地、人参、当归、麦冬、琥珀等同用,如《鸡峰普济方》交加丸;若温邪入营血分,血热发斑,发热口渴者,常与石膏、栀子、升麻、豆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删繁方》香豉汤;若热痢初起,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者,常与葛根、葱白、豆豉同用,如《太平圣惠方》葛豉粥;若湿热内蕴,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者,常与黄连同用,如《博济方》神圣香姜散;若热毒血痢,下痢赤白者,常与陈细茶同用,如《续易简方》姜茶散;若暑湿泄泻,呕吐不食,口干尿少者,常与赤茯苓、生甘草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冰黄散;若热毒痈疡,红肿热痛者,常与槐枝、葱白、黄丹、花椒同制成膏外用,如《疡医大全》救苦膏;若疔疮恶肿,硬结红痛者,常与大黄、瓜蒌、皂角刺同用,如《医方类聚》引经验秘方五圣散;若湿热火毒郁结,发为梅毒者,常与土茯苓同用,如《仙拈集》苓姜饮;若热毒郁于肌肤,赤痱痒痛者,常与白芷、枫叶、苦参、黄连同研细外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凉肌粉;若痰火郁结下焦,二便不利者,常与陈皮、半夏、升麻、柴胡等同用,如《医学正传》升发二陈汤;若热扰心神,烦躁不安,胸闷不舒者,常与苏梗、生地汁、茅根汁、藕汁、竹沥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五汁一枝煎;若胃火牙疼,龈肿口臭者,常与竹叶、盐同用,如《青囊秘传》竹叶膏。
7.心悸气短,消渴虚劳
本品辛温,可鼓动生发气血,在扶正药中少佐本品,可起到鼓舞气血的作用,从而治疗气血不足,阴津亏损之证。若心气不足,心悸乏力,面色白者,常与远志、大枣、饴糖、阿胶、茯苓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大补心汤;若久疟气血两虚,寒热往来,遇劳则发,面萎食少,消瘦自汗者,常与人参、当归、何首乌、陈皮同用,如《明医杂著》露姜饮、《景岳全书》何人饮;若内热消渴,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者,常与天花粉、黄连、人参、麦冬、生地等同用,如《仙拈集》天地膏;若产后气阴两亏,虚烦头疼,心悸气短者,常与麦冬、小麦、大枣、甘草、竹茹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淡竹茹汤;若阴虚烦热,口干唇燥者,常与麦冬、人参、知母、石膏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竹叶汤。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阴虚内热者忌服。
生姜、干姜同出一源,前者取其新鲜根茎,后者为干燥根茎。生姜性味缓和,长于发散表邪,温胃止呕,解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干姜辛热燥烈,功专温中散寒,祛在里之寒邪,温回欲脱之阳气。
1.《药性类明》:
“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2.《药品化义》:
“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利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3.《本草新编》:
“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济,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寒也。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2-庚醇,1,3,3-三甲基三环庚烷,三环烯,α-蒎烯,β-蒎烯,β-葑烯,柠檬醛,甲基丁香酚、乙醛,紫苏醛,α-姜萜烯,姜醇。此外还有6-姜酚,6-生姜酮,6-生姜醇等多种萜类及苯基链烷基化合物。
(二)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鲜姜汁注射液可明显对抗大鼠蛋清性及甲醛性脚肿,具有抗炎作用 [1] 。生姜油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降低弗氏完全佐剂引起小鼠足肿胀和血清中NO水平的升高,并对2,4-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2] 。
2.镇痛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鲜姜注射液5g/kg或10g/kg,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1] 。
3.止呕作用
生姜丙酮提取物(EG)对大鼠的止呕作用,可抑制顺铂、阿扑吗啡、旋转所致的大鼠异嗜高岭土的量,其机制可能与P物质、5-HT及抑制呕吐中枢有关 [3] 。
4.抗组织缺血作用
生姜提取液有抗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生成,清除自由基,提高SOD活性和Na + -K + -ATP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花生四烯酸代谢,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组织水肿等有关 [1,4,5] 。生姜醇提物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强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而保护心肌细胞 [6] 。生姜提取物还可调控SOD活性及MDA、NO含量,改善超微结构而对缺血再灌注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7] 。
5.抗氧化作用
生姜的醇提物中富含多酚类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与浓度呈较明显的量效关系 [8] 。生姜中二苯庚烷类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可抑制大鼠脑匀浆脂质过氧化,对H 2 O 2 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9] 。
6.降脂作用
生姜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水平,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无影响 [10] 。
7.保肝作用
生姜油可显著降抑制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慢性肝纤维化形成 [11] ,降低四氯化碳损伤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 [12] ,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13] 。
8.调节免疫作用
生姜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进脾细胞抗体的生成,能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细胞毒活性,能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14] 。
9.改善学习记忆作用
生姜水提物能明显提高VD大鼠morris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搜索能力,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作用机制与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15] 。
10.抗肿瘤作用
生姜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 [16] 。
11.抗辐射损伤作用
生姜提取物对X射线引起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红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对X射线引起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X射线引起IgG的降低具有拮抗作用 [17-19]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呕吐
以鲜姜敷内关穴,治疗重症呕吐十余例,有良效 [20] 。生姜外敷内关穴,治疗妊娠呕吐有效 [21] 。生姜片穴位按压及口含具有良好的减轻化疗药胃肠道反应的程度、缩短持续时间及减少发生频率作用,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可作为化疗时缓解胃肠道反应的有效辅助手段 [22] 。生姜煎汁含服联合旋覆代赭汤内服治疗化疗诱发的迟发性呕吐有效 [23] 。
2.治疗消化性溃疡
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当归15g、生姜25g、羊肉50g、白术5g、陈皮10g),上述中药加水800ml,沸后文火煮取汁300ml,分2次温服,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较单纯西药治疗者效佳 [24] 。
3.治疗消化不良
吴茱萸研粉,每次取3g左右,用食醋调成糊状,并加热至40℃,填神阙,取生姜切片成直径2.5cm,厚度0.5cm,按压在吴茱萸外面,并用麝香止痛膏于夜间临睡前敷贴固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 [25] 。
4.治疗胃下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g、生姜6g、半夏10g、甘草6g、西洋参6g、乌药10g、木香10g)内服,合神阙膏(主要药物有乌药、木香、蟾酥皮、麝香等)外敷神阙,治疗轻中度胃下垂,有效率94.3% [26] 。
5.治疗腹泻、肠炎
以生姜泻心汤加减(生姜15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黄芩9g、制半夏9g、黄连3g、大枣6枚),治疗水热互结型泄泻49例,临床痊愈44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27] 。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 [28] 。以酸浆草生姜汤(酸浆草50g、生姜10g、红糖20g)治疗急性肠炎120例,愈9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 [29] 。
6.治疗蛔虫病
姜蜜合剂治疗胆道蛔虫98例,总有效率95.92% [30] 。
7.治疗肺痿
生姜甘草汤加减(人参、甘草、生姜、法半夏各10g,茯苓、白术各15g,大枣6枚。咳重加川贝、枇杷叶各10g),治疗虚寒肺痿有效 [31] 。
8.治疗遗尿
纪氏拟方(生姜30g、炮附子6g、补骨脂12g),敷脐治疗小儿遗尿25例,痊愈20例,显效3例,无效2例 [32] 。
9.治疗痛经
以艾叶20g,生姜15g,红糖适量,水煎半小时,取汁当茶饮,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有良效 [33] 。
10.治疗产后身痛
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当归100g、鲜羊肉600g、黄芪50g、白芍30g、桂枝10g、大枣100g),治疗产后身痛96例,痊愈82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 [34] 。
11.治疗胎位不正
采用生姜外敷至阴穴,对50例胎位不正孕妇进行治疗,结果胎位转正48例,较传统膝胸卧位和艾灸至阴穴治疗法疗效显著 [35] 。
12.治疗急性炎症
以仙人掌20g、生姜10g捣烂外敷,治疗急性炎症,包括急性淋巴结炎29例、急性乳腺炎21例、急性腮腺炎14例、疔肿12例、外伤性肿块6例,共82例,全部治愈 [36] 。
13.治疗水火烫伤
将生姜榨汁外用,无论水疱已破未破均获效 [37] 。
14.治疗牙痛
程氏拟方(竹叶、生姜、盐、苍耳子仁)制末,外用治疗牙痛获效 [38] 。
15.治疗面瘫
在针灸治疗方案上加用艾蒿、生姜施灸法治疗,较传统的针灸法治疗,疗效显著 [39] 。
16.治疗关节炎
以生姜200g、辣椒1个、大粒食盐200g炒热外敷,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9例,均痊愈 [40] 。
17.治疗脂溢性皮炎
采用鲜姜汁涂搽法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效 [41] 。
18.治疗斑秃
皮肤针叩刺结合生姜外涂治疗斑秃有良效 [42] 。
19.治疗晕动病
鲜生姜外敷内关、神阙穴,对缓解晕动病出现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有效 [43] 。
(四)不良反应
毒性鲜姜注射液小鼠静注的安全系数为临床剂量(肌注每次2ml)的625倍以上。无局部刺激性,溶血试验呈阴性 [1] 。
[1]钱永龄,钟品伦.鲜姜注射液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实验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1979(3): 1-5.
[2]朱路,王贵林,姚观平,等.生姜油抗炎和抗超敏反应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05-106.
[3]张来银.生姜的丙酮提取物对大鼠异嗜高岭土模型的止呕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23-26.
[4]王军,黄启福.生姜抗脑缺血的药理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4): 440-442.
[5]张关亭,王军,张磊,等.生姜水提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7,20(4): 18-20.
[6]卢仁福,贾科,侯朋远,等.生姜醇提取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11): 970-972.
[7]张然,李平华.生姜提取物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3): 214-216.
[8]唐仕荣,李超,宋慧,等.生姜多酚的优化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4):256-259.
[9]杨雷香,周长新,黄可新,等.生姜中二苯庚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3): 319-323.
[10]倪淑华,李秀花,刘雪枫,等.生姜对大鼠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98-99.
[11]耿涛,谢梅林,孙晓飞.生姜油治疗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3):280-283.
[12]孙小姗.生姜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损伤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 26-27.
[13]沈洪,薛洁,朱路佳,等.生姜油不同部位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肝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 89-90.
[14]熊平源,马丙娜,郭明雄.生姜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3): 243-244.
[15]王军,黄启福,贾士奇,等.生姜水提物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8): 33.
[16]吴庆琛,张诚.生姜醇提取物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0,21(39): 3656-3658.
[17]李景舜,杨湘山,赵淑华,等.生姜提取物对X射线损伤小鼠白细胞的保护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 675-676.
[18]赵淑华,李永勇,李景舜.生姜提取物对X射线致小鼠红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2): 140-141.
[19]李景舜,赵淑华,王春华,等.生姜提取物对X射线损伤免疫功能拮抗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 171-172.
[20]孙伯琴.生姜外敷内关穴治疗重症呕吐[J].新中医,1986(12): 24.
[21]李红.生姜外敷内关穴治疗妊娠呕吐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 146.
[22]翁媛英,胡明华,林巧.生姜辅助止吐对缓解顺铂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0,41(8): 42-43.
[23]黄剑林,张燕军.含服生姜煎汁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化疗诱发的迟发性呕吐30例[J].陕西中医,2009,30(10): 1325-1326.
[24]周雪林,王艳辉.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6):93-94.
[25]史斌娜.吴茱萸加生姜敷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2): 1891.
[26]周玉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神阙膏治疗轻中度胃下垂35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3): 78-79.
[27]孟新刚.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水热互结型泄泻4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4): 31.
[28]牛久旺.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4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 99.
[29]罗光富.酸浆草生姜汤治疗急性肠炎12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 54.
[30]覃柳生.姜蜜合剂治疗胆道蛔虫病所致腹痛102例效果观察[J].广西中医药,1983(6): 15-16.
[31]郭金录.生姜甘草汤加减治疗虚寒肺痿25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5): 467.
[32]纪延龙,刘加琴.加味生姜膏敷脐治遗尿[J].江苏中医杂志,1984(2):封三.
[33]李占书.验方艾叶、生姜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 448.
[34]杨洪安,邢秀云,安良毅.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治疗产后身痛9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2): 30-31.
[35]刘金莲,金玲燕.生姜外敷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07(24): 54.
[36]卫田江,王淑芝,等.仙人掌姜泥贴敷治疗急性炎症82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8): 478.
[37]蔡良平.生姜汁治疗水火灼伤有奇效[J].新中医,1984(2): 22.
[38]程爵棠.牙盐散治疗牙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 34.
[39]杨攀,李利民,朱佳静.针灸结合艾条、生姜施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附: 120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 36-37.
[40]耿林森.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的简易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2): 14.
[41]纪同华.姜汁治疗脂溢性皮炎[J].四川中医,1987(5): 30.
[42]康晓利,冯富中.皮肤针叩刺结合生姜外涂治疗斑秃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 24.
[43]林美珍,丁志君,林江丽.生姜及止痛膏穴位外敷治晕动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8(11): 18.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皮。性味辛、凉,功专和脾行水,主治皮肤水肿。入汤剂3~10g,亦可入丸、散剂。
2.生姜汁即生姜捣取的汁液。本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猝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葱茎白(《本草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
始载于《名医别录》,为百合科植物葱 Allium fistulosum L.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随时采挖,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入药。
为统装,不分等级。
辛,温。归肺、胃经。
发散解表,通阳散寒,解毒散结。
1.风寒感冒,风温初起
葱白辛温不燥烈,发汗不峻猛,药力较弱,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症。可以单用,亦可与淡豆豉等其他较温和的解表药同用,如《肘后方》葱豉汤;若外感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者,常与生姜同用煮粥,如《惠直堂经验方》神仙粥;若伤寒重症,恶寒甚而无汗,筋脉拘急者,常与葛根、麻黄、豆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麻黄汤;若妊娠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肢重者,常与陈皮、紫苏、豆豉、香附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香苏葱豉汤;若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无汗,怕冷身热者,常与豆豉、薄荷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荷米煎;若麻疹初起,恶寒发热,喷嚏流涕,目赤多泪,腮红者,常与紫苏、葛根、前胡、生姜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苏葛汤;若血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面萎神疲者,常与葛根、生姜、麦冬、生地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许仁则方七味饮。本品辛香轻扬,善发散外邪,还可治疗风热外感、风温初起及夏月伤暑。若风温、风热初起,发热头痛,汗出不畅,咽红干渴者,常与栀子、薄荷、连翘、淡竹叶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桔梗汤;若夏月伤暑,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者,常与石膏、黄芩、栀子等同用,如《伤寒总病论》黄芩栀子汤。
2.阴盛格阳,厥逆脉微
葱白辛散温通,能宣通阳气,温散寒凝,可使阳气上下顺接、内外通畅。治疗阴盛格阳,厥逆脉微,面赤,下利,腹痛,常与附子、干姜同用,以通阳回厥,如《伤寒论》白通汤;若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常与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同用,如《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此外,若寒湿下注,闭郁阳气,两腿冷痛,遇寒加重者,常与艾叶、生姜同用,如《良朋汇聚》立效丹。
3.产后无乳,尿闭便秘
葱白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治疗乳汁稀少及二便不通。若产后无乳,眩晕心悸,面色萎黄,属血虚者,常与黄芪、当归同用,如《济阴纲目》当归补血加葱白汤;若强力忍尿,或暴受惊恐,小便不通,脐腹膨急者,常与陈皮、冬葵子同用,如《全生指迷方》葱白汤;若小儿初生不小便、不吮乳者,常与人乳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刘氏方葱乳汤;若老人淋病,小便涩滞,烦热肢寒,脐腹燥痛者,常与青粱米、冬葵菜同用,如《寿亲养老新书》葵菜羹;若老人血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常与阿胶同用,如《圣济总录》葱胶汤。
4.皮肤瘙痒,痈疡跌仆
本品通阳散结,解毒消肿,可用于风热毒邪壅滞之皮肤瘙痒、肿痛,及气血瘀阻,跌打伤痛。若血虚风燥,湿毒郁于肌肤,皮肤瘙痒,或肛门肿痛湿痒者,常与瓦松、马齿苋、侧柏叶、川椒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却毒汤;若遍身疥疮,瘙痒不堪者,常与石菖蒲、川椒、艾叶同用,如《杨氏家藏方》椒艾汤。若疮疡肿痛,皮肤赤热者,常与猪秧秧、白矾、轻粉制散外用,如《普济方》疮药消风散;若疔疮恶毒初起未成脓,肿痛焮热者,常与白矾同用,如《外科正宗》治疔简便方;若痈疽脓成将溃者,常与当归、独活、白芷同用,如《医宗金鉴》葱归溻肿汤;若烧烫伤,局部焮肿灼痛者,常与栀子、黄连、生地、白芷制膏外用,如《太平圣惠方》清凉膏;若初生儿肚脐膨肿,啼叫不宁者,常与黑豆、田螺等同制膏外用,如《幼幼新书》豆豉膏;若痔疮肿痛,肛门坠胀者,常与萆薢、天花粉、五倍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神妙汤;若妇人阴中肿痛,常与小麦、朴硝、白矾、五倍子同煎汤外洗;若跌仆损伤,筋伤肉破,患部青肿疼痛出血者,常单用本品外敷,如《正体类要》神效葱熨法。
内服:煎汤,3~9g,或煮酒。外用:适量,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表虚多汗者忌服。
1.张元素:
“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腹中痛者,去葱白。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2.《本草纲目》:
“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选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
3.《本草经疏》:
“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甲基蒜氨酸,丙基氨酸。又含挥发油,主要为蒜素。此外本品成分还有维生素C,维生素B 1 、B 2 ,烟酸,维生素A,脂肪油和黏液质,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和亚油酸,黏液主要成分是多糖,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原果胶等。
(二)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10浓度可抑制许兰毛菌、奥杜盎小孢子菌,1∶1浓度可抑制皮肤真菌。研磨的滤液1∶4在试管内经30分钟能杀灭阴道滴虫。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1] 。
2.驱虫作用
煎剂(配蒜或豆油)可驱蛲虫、驱蛔虫 [1] 。
3.抗心肌缺血
葱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心肌缺血程度(Σ-ST),缩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MIS),降低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活性 [2] 。葱白提取物能明显保护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加而发挥上述作用 [3] 。
4.抗血栓形成
葱白提取物能改善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 -二聚体(D -D),调节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之间的相对平衡,从而防治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4,5] 。
5.其他作用
本品能兴奋汗腺发汗而解热,黏液质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此外对宫颈癌细胞培养株系JTc-26有抑制作用 [1]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外寒证
以葱白乳汁汤(取葱白50g洗净后放水100ml煮沸5分钟,然后取其汤汁加乳汁50ml及适量白糖,文火上边煎边搅拌10分钟)内服,配合艾敷神阙穴,治疗新生儿初感风寒所致鼻塞50例,效果良好 [6] 。
2.治疗胸痹
丹桂葱白汤(丹参30g、三七10g、红花10g、桂枝12g、葱白2根、薤白12g、延胡索12g、炙甘草12g)为基础方,治疗胸痹心脉瘀阻224例,总有效率90.18% [7] 。
3.治疗尿潴留
以葱白、食盐熨脐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 [8] ,葱白敷脐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 [9] ,针刺配合葱白盐炒热敷治疗脑血管病后尿潴留 [10] 均获良效。
4.治疗婴儿腹胀
取葱白50g,捣成糊状,用两层无菌纱布包裹敷于脐部,包扎固定,治疗婴儿腹胀62例,使用1次腹胀缓解者51例,使用2次缓解者11例 [11] 。
5.治疗冻疮
以葱白辣椒酒(由500g葱白、1000g干红辣椒与75%酒精3000ml浸泡7天而成)治疗冻疮有效 [12] 。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8-9.
[2]朱浩,张介眉,郝建军,等.葱白提取物对猪急性心肌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8): 1465-1467.
[3]王腾,夏豪,唐其柱,等.葱白提取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 1430-1432.
[4]张晨,彭建明,熊伟,等.葱白提取物对兔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凝血功能及D -二聚体、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4): 5-6.
[5]张晨,曹力佳,杨玉环,等.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兔纤溶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 11-12.
[6]吴华美,汪鸣.葱白乳汁汤加艾敷神阙穴治疗新生儿外寒证[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0): 648-649.
[7]陈小明.丹桂葱白汤治疗胸痹心脉瘀阻224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 542.
[8]黄琳俐,苏秀宁,韦金翠,等.葱白、食盐熨脐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 1914-1915.
[9]冉青珍.葱白敷脐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2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1): 17.
[10]王丽芬,冯卫星.针刺配合葱白盐炒热敷治疗脑血管病后尿潴留30例[J].陕西中医,2007,28(10): 1385.
[11]温学莲,杨秀芳.葱白脐部外敷治疗婴儿腹胀62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 31.
[12]曹琬苏,唐彬洋,陈明惠,等.葱白辣椒酒对冻疮的治疗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4):364-366.
香葇(《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葇(《履巉岩本草》),蜜蜂草(《本草纲目》)。
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以其气香叶柔而得名。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 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西宜春、萍乡、铜鼓、贵溪、于都,河北安国,河南禹县、长葛,广西桂林、全县,湖南长沙、湘潭,湖北孝感、黄冈。野生、栽培品种均有。
夏、秋季当花开或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入药。
商品按产地分为江香薷、青香薷两种。均为统装,一般不分等级,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习惯认为产于江西者质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按干燥品计算,含麝香草酚(C 10 H 14 O)与香荆芥酚(C 10 H 14 O)的总量不得少于0.16%。
辛,微温。入肺、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暑湿感冒,霍乱吐泻
香薷辛香发散,宣透外邪,温和调脾,拔浊回清,常用于暑季外感风冷,内伤饮食的暑湿感冒。若夏天过食生冷,乘凉受风,外寒内湿,恶寒恶心,头痛无汗,胸闷肢倦,腹痛吐泻者,常与白扁豆、厚朴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若妊娠内伤饮冷,外感风寒之阴寒闭暑证,烦闷不安,身热多汗,恶心呕吐者,常与藿香、陈皮、草豆蔻、竹茹等同用,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薷苓清暑汤;若感受暑湿,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憎寒壮热,身疼胸满者,常与茯神、白扁豆、厚朴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汤;若暑湿伤人,恶寒发热,肢体酸重,面赤烦渴,胸闷无汗者,常与金银花、连翘、厚朴、白扁豆同用,如《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本品理脾胃,化浊气,还可用于霍乱吐泻,心腹撮痛,肢冷烦渴之病证,常与厚朴、槟榔、黄连、白扁豆同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味香薷饮。
2.伤暑伏热,暑疟暑疖
香薷散邪解表,可外透暑邪,治疗外伤暑热之证。若伤暑初起,头晕口渴,恶热心烦,甚则痰多气喘者,常与青蒿、陈皮、茯苓等同用,如《石室秘录》青蒿散;若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眩晕,胸膈烦满,呕恶口苦,倦怠纳呆者,常与紫苏、木瓜、茯神、檀香、藿香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丸;若暑疟发热,面垢无华,汗多渴甚者,常与黄芩、黄连、猪苓、木瓜、厚朴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加味香薷饮;若时毒暑疖,发热烦渴,患部红肿疼痛者,常与蒲公英、青蒿、天花粉、大黄等同用,如《洞天奥旨》解暑败毒散。
3.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本品辛散温燥,能行水消肿,使水湿之邪从表宣散温化。用于外邪壅遏,阳气不化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可单用或与白术配伍,以发越阳气,通利水湿,健脾利水,如《外台秘要》单以本品浓煎为丸服;又如《深师方》香薷术丸。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
表虚者忌服。
1.《本草衍义补遗》:
“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2.《本草汇言》:
“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3.《本草正义》:
“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有香薷酮、苯乙酮等。
(二)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水煎剂1∶20浓度对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有较强的体外抗菌作用 [1,2] 。
2.解热作用
本品可兴奋汗腺而起到解热作用 [1] 。
3.利尿作用
所含香薷酮、倍半萜烯能使肾小球血管充血,滤过压增高而有利尿作用 [1]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湿疹
以自拟香薷天竺黄饮(香薷12g,天竺黄10g,蝉蜕、杭菊各10g,防风8g,黄芪、金银花各15g,丹皮、玄参各12g,水牛角15g,石决明10g,陈皮6g)治疗湿疹有效 [3] 。
2.治疗口腔疾病
用单味香薷草液,清洗口腔溃疡面,然后再含液并保留3分钟。每天用药3次,严重者用药4次,用药1周,总有效率为98.82% [4] 。以香薷草液清洗口腔及口周,预防颅脑疾病及高热患者口腔感染有效 [5] 。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6.
[2]石晓峰,沈薇,李德杏,等.香薷精油的体外抑菌作用及皮肤毒性实验[J].中国药师,2007,10(6):556-557.
[3]王业龙.自拟香薷天竺黄饮治疗湿疹疗效试析[J].光明中医,2006,21(4): 68.
[4]戴珍华.香薷草液治疗口疮8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 32-33.
[5]戴珍华.香薷草液预防颅脑疾病及高热患者口腔感染749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5): 32.
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秘要》),园荽(《东轩笔录》),芫荽、胡 (《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本事方》),莚荽菜、莚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
始载于《食疗本草》,为伞形科植物芫荽 Coriandrum sativum L.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春季采收,洗净,晒干入药。
不分等级,以色带青、香气浓厚者为佳。
辛,温。归肺、脾经。
发汗透疹,消食下气。
痘疹丹毒,脱肛尿闭,虫蛇咬伤:胡荽辛温香窜,主散主升,又能辟毒邪,利小肠,若痘疹初起,常以本品泡酒喷撒患处,可令痘疹速透,如《太平圣惠方》胡荽酒;若小儿丹毒,红肿焮痛,游走不定者,常以本品捣汁外敷,如《兵部手集方》方;若气虚脱肛,常与本品烧烟外熏,如《子母秘录》方;若小肠积热,泌浊失司,小便不通者,常与冬葵根、滑石同用,如《圣济总录》葵根饮;若诸蛇咬伤,局部肿痛者,常与胡椒、口椒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方。
本品还可消食下气,芳香开胃,供调味用。
内服:煎汤,3~6g,鲜者30~60g;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痧疹已透,或不透因于热毒壅盛者忌服。
《本草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疹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
(一)化学成分
本品全草和果实均含癸醛。果实含挥发油,油中有芳樟醇,对伞花烃,α-蒎烯,β-蒎烯,香茅醇,龙脑,水芹烯,莰烯。果实还含淀粉,含氮物质,苹果酸,钾盐,有机酸钙盐,蛋白质,维生素C等。
(二)药理作用
本品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外周循环;其芳香乳剂可使化脓性疮面洁净,促进肉芽生长,加速疮面愈合;水芹烯、香茅醇能使猪蛔虫严重中毒;所含芳樟醇具有平喘镇咳和杀菌作用 [1]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小儿感冒发热
鲜胡荽整棵洗净晒干留用,勿切。取干胡荽10g,用白酒浸泡10分钟左右,待胡荽充分软化后,在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前胸、后背、手心、脚心反复涂擦2遍。加盖衣被后,大约30~60分钟体温可下降到正常水平 [2] 。
2.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韭菜、胡荽擦浴,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效果显著 [3] 。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7.
[2]马春梅.胡荽外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J].中国民间疗法,2008(6): 13.
[3]何秋英.韭菜、胡荽擦浴佐治新生儿硬肿症[J].医学文选,2002,21(5): 684-685.
柽(《诗经》),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经》),三眠柳(《本草衍义》),长寿仙人柳(《履巉岩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雨丝、蜀柳、垂丝柳(《本草纲目》),西河柳(《本草汇言》),红柳(《新疆药材》),红筋条(河南)。
始载于《本草图经》,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细嫩枝叶。主产于河北黄骅、衡水、安国,河南开封、商丘。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种。
4~5月花未开时,折断嫩枝,阴干,切段入药。
均为统货,一般不分等级,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辛、甘,平。归肺、胃、心经。
疏风解表,发汗透疹。
风寒感冒,疹出不畅,腹中痞块:柽柳入肺经,走气分,性平不偏,味甘力缓而持久,若用于风寒感冒,常与霜桑叶、生姜同用,如《陕西中草药》方;若斑疹麻瘄不出,或受风疹出随之而闭者,常与樱桃核等煎汤外洗,如《经验方》方;若痧疹透出不爽,咳喘烦乱,咽喉肿痛者,常与竹叶、牛蒡子、玄参、麦冬同用,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若斑疹麻瘄后下利不止者,常与砂糖调服,如《本草从新》方;若腹中痞块,常以本品煎汤服用;若吐鲜血者,常以鲜柽柳叶与茜草根同用,如《草药手册》方。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本品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故内服不宜过量。
《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 ,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 ,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清,肌肉羸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与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一)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芸香苷、槲皮苷、有机酸等。
(二)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体外试验可抑制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 [1] 。
2.解热作用
本品浸膏给人工发热兔皮下注射12g/kg,表明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1] 。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g/kg,有明显止咳作用,但无祛痰作用,对豚鼠亦无明显平喘作用 [1] 。
4.其他作用
另外,本品中甾体和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2]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药疹
用中药柽柳枝叶的水煎液治疗用复方头孢氨苄所致药疹,采取内服与外洗的方法,每日1次。用药第2天症状明显好转,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畏寒消失;用药第3天,全身皮肤斑点消失 [3] 。
2.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以柽柳功劳汤(柽柳、功劳叶各30g,豨莶草15g,赤芍12g,防己10g,威灵仙15g,虎杖根30g,秦艽、土鳖虫、当归各10g)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满意 [4] 。
(四)不良反应
本品临床不良反应少见。其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LD 50 为(21.6±1.045)g/kg [1] 。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1534.
[2]王斌,任舒文,李国强,等.柽柳抗肿瘤甾体和黄酮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76-580.
[3]宋霞林.柽柳治愈药疹1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5): 46-47.
[4]梅周元.“柽柳功劳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J].江苏中医药,1989(7): 13-14.
本类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重、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疹斑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病证。
蕃荷菜(《千金·食治》),菝 、吴菝 (《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本草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薄荷,始载于《药性本草》。后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香味强烈,味初如灼,后有凉感,原名菝 ,薄荷为其讹音,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苏州、太仓、浙江笕桥,河北安国及江西等地。苏州地区产量大而质优。为我国特产药材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一。野生与栽培均有,以栽培者为主,野生质量较差。
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一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二次(二刀)在寒露至霜降间。应选择晴天,割取全草晒干或晾干,捆成小把,用时润软切段。广东、广西等温暖地区一年可收割3次。
商品按产区分为太仓薄荷、杭薄荷等;按采收季节分头刀薄荷和二刀薄荷;按生长分野生薄荷和栽培薄荷。均以叶多、色深绿、味清凉、香气浓者为佳,一般认为太仓的栽培头刀薄荷质最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0%(ml/g);叶不得少于30%。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归于肺经,善清肺卫之风热,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发热恶风、头痛、咽喉疼痛、口鼻干燥者,常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温病初得,周身骨节疼痛,肌肤壮热无汗,头痛,背微恶寒,脉浮滑者,可配生石膏、蝉蜕、甘草等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解汤;若风热表证以风中为主,见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多嚏不已者,可配荆芥穗、木贼、蛇蜕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胜金散。
2.风热头痛,伤风咳嗽
《证治汇补·伤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面居人体之上,肺为脏腑之华盖,故风邪侵犯头面及肺系首先受累,风邪阻滞经络故见头痛,肺失宣肃而为咳嗽。本品质轻上浮,辛散透邪,可祛风外出,芳香透窍,为常用之品。若治风邪头痛,常配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若用于重伤风,头痛身热,恶风怕冷,鼻塞声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清而稀,或咳甚,或无汗而喘,苔薄滑者,可配荆芥穗、杏仁、橘红、百部等,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疏风止嗽汤。
3.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本品辛以散热,凉以清热,辛凉芳香,常用于热邪壅滞于上的诸多病证。本品凉爽怡人尤为利咽之佳品。若用于内有积热,引起咽喉肿痛,烦躁饮冷,大便秘结者,常配金银花、防风、桔梗、牛蒡子、大黄等同用,如《外科理例》清咽利膈散;若频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亦可配桔梗、川芎、甘草、诃子等,如《丹溪心法附余》甘露内消丸;若因风热之邪未解,入里化热,蕴为热毒,而见牙龈肿痛,腮肿而热,口渴舌红,脉浮数者,可配金银花、连翘、生地、牛蒡子等,如《中医喉科学讲义》薄荷连翘汤;《杂病源流犀烛》黄袍散还以本品配黄柏、黄连、冰片等,研细末,吹至患处,治疗口疳、口糜、走马牙疳等。
4.喉痹乳蛾,喉风久嗽
本品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理肺气。若用于热毒秽浊之气蕴结于喉所致的白喉、喉痈、喉风或乳蛾肿痛者,均可以本品配金银花、野菊花、土茯苓等清热解毒之品内服治疗,如《中医外科学》清咽消毒剂;亦可以本品配僵蚕、朴硝、白矾、黄连等研末混用,吹于患处,治疗 喉风、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等,如《外科正宗》神效吹喉散;若治 喉风,声不出者,可配靛花等份,为丸噙化治疗,如《景岳全书》靛花丸;若肺阴不足,干咳少痰或无痰,或咽痒燥咳不止,可重用本品配百部、麦冬、天冬、桑白皮、桔梗等,为丸噙化治疗,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久嗽噙化丸。
5.目赤肿痛,胞睑赤烂、酒皶鼻
本品质轻向上,疏散风热,既归于肺经,亦归于肝经,故可治疗肝经火热上攻于目之目赤肿痛;亦可用于脾经内有伏热,外受风热侵袭,上攻于目之胞睑赤烂之证;肺开窍于鼻,肺经风热上壅,蕴结于鼻,而成热毒。治之既需疏散风热,又需清解热毒。若用于肝经风热,眼目暴赤,羞明流泪者,多配菊花、川芎、防风、白芷等,如《百一选方》芎菊散;若眼目暴赤,肿痛难开,眵多,并伴有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弦实有力者,应配当归、山栀、大黄、川芎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洗肝散;本品配以升麻、山栀、赤芍、石膏等,则可治疗脾经伏热,风热乘袭,致生土疳眼,眦部胞睑红肿,甚则出血流脓者,如《审视瑶函》清脾散;若与山茶花、黄芩、山栀、荆芥等配伍,则可用于鼻准发红,甚则延及鼻翼,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之酒皶鼻证,如《古今医鉴》清肺饮子;或配防风、荆芥、归尾、灯心草等,如《杂病源流犀烛》疏风散,亦可治疗酒皶鼻。
6.风疹瘙痒,荨麻疹
本品辛凉透疹,亦有很好的祛风功效,祛风而止痒。若用于风邪侵袭,皮肤瘙痒不能忍者,可配蝉蜕等份为末,温酒调下,如《景岳全书》二味消风散;若用于荨麻疹瘙痒难忍者,可配牛蒡子、板蓝根、僵蚕、马勃等,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薄荷牛蒡汤。
7.肝气郁滞,胁肋胀痛
本品善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之病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
8.暑湿吐泻
本品芳香可以辟秽,故还可用于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的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枳壳、山楂、连翘等,如《验方金四》薄荷藿香汤。
3~6g。入煎剂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炒用减少辛散之力,适用于有汗者。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薄荷、荆芥皆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气味芳香,均归于肺、肝经,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止痒的功效,均可用于风热表证,发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疼痛之症,常配伍同用;亦常同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症。然薄荷性味辛凉,主要用于风热表证,及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且薄荷兼有疏肝解郁,芳香辟秽之功,可用于肝郁气滞及暑湿吐泻之证;而荆芥辛微温,既可用于风热表证,又可用于风寒表证。兼有祛风解痉之功,可用于妇女产后冒风,口噤发痉之病证。此外,炒炭尚可止血,用于多种出血症。
1.《药性论》:
“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2.《备急千金要方》:
“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3.《本草纲目》:
“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4.《本草求真》: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一)化学成分
薄荷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酚类。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或薄荷脑,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有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酚类成分有异端叶灵、薄荷糖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迷迭香酸和咖啡酸。
(二)药理作用
1.解热、镇静作用
薄荷醇能加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缩短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潜伏期,降低实验动物体温 [1] 。
2.抗炎作用
浓薄荷水灌胃对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肿胀度和肿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提示薄荷具有抗炎作用 [2] 。研究发现,提取薄荷油后的薄荷残渣具有良好抗炎作用 [3] 。
3.抗病毒作用
薄荷油具有体外抗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可能通过干扰病毒包膜结构而产生抗病毒作用 [4] 。
4.抗氧化作用
薄荷中黄酮类物质对Fenton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具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5] 。
5.平喘作用
薄荷醇在不改变气流量的情况下,可改善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有缓解哮喘发作的作用 [6] 。
6.促透作用
薄荷油或薄荷脑局部使用,有良好的透皮,并可促进其他药物如达克罗宁、甲硝唑、氯霉素等的透皮吸收 [7-9] ,促进伊文思蓝透过小鼠血脑屏障,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 [10] 。
7.其他作用
此外,薄荷还有清凉、止痒、保肝、利胆、抗肿瘤等作用 [11]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流感
杜氏用薄荷三花饮(薄荷、青蒿、金银花、菊花、一枝黄花各10g,桂枝2g,将药装入纱布袋,沸水冲泡,容器加盖闷片刻饮服,上下午及晚上各2剂,治疗流感高热,共治100例,速效8例,显效41例,有效3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9% [12] 。
2.治疗咽炎
薄荷水联合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疗效确切,较只用西药者效果显著 [13] 。
3.治疗睑腺炎(麦粒肿)
以芩薄汤(黄芩6g、薄荷3g,疗程3~5日)治疗麦粒肿,共治疗100例,结果痊愈93例,无效7例 [14] 。
4.治疗急性结膜炎
以车前草(子)50g、薄荷10g,分2次煎汤500~600ml,待药汤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3~5次,至痊愈为止。治疗12例红眼病,连洗3~5天痊愈者7例,洗6~7天愈者4例,洗7天以上者1例 [15] 。
5.治疗胃痛
以薄佩香枳汤(薄荷梗、佩兰梗各15g,九香虫、炒枳壳各10g,瓦楞壳20g,白蔻仁4~12g)随证加减,治疗胃痛,总有效率95.2% [16] 。
6.治疗口腔疾病
王氏以口香爽漱口液(丁香、厚朴各1g,薄荷0.5g,金银花1.5g)50ml,分数次漱口,每日2~3次,治疗口臭72例,全部治愈;治疗牙痛23例,治愈率100% [17] 。单方鲜薄荷揉搓成泥,敷压于牙龈红肿处,治疗牙龈炎4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18] 。
7.治疗慢性荨麻疹
薄荷15g,桂圆干6粒煎服,每日2次,连服2~4周。治疗40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4例 [19]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研究表明,大鼠一次性口服薄荷油2.4ml/kg,可造成急性肝脏毒性 [20,21] 。
2.中毒症状及机制
大鼠口服过量薄荷油,出现血清TNF-α、IL-6升高,肝组织NF-κB、ICAM-1蛋白表达增强,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并呈现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炎症是肝毒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20,21] 。
3.中毒解救
薄荷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少见,宜控制用量,可避免毒副作用。
[1]陈光亮,佘玉宝,李冬梅.薄荷油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 33-34.
[2]吴论,梅全喜,钟希文,等.浓薄荷水对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影响的实验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1): 1-2.
[3]张继东,王庆琪.薄荷残渣中化学成分及抗炎作用[J].山东医药工业,2000,19(3): 34-35.
[4]王维娜.薄荷油体外抗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研究[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19(6): 254-255.
[5]陆海峰,黎海妮,唐玉莲,等.薄荷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10,25(5): 555-556.
[6]黄人文.薄荷醇雾化剂对轻度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6,16(2): 107-108.
[7]王雨人,陆卫,钱海涛.薄荷油对达克罗宁的透皮促进作用[J].天津药学,1994,6(3): 15-16.
[8]吴铁,崔燎,陈志东,等.薄荷脑促进甲硝唑经皮渗透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8): 457.
[9]崔燎,吴铁,陈志东,等.薄荷脑促进氯霉素经皮渗透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5): 217-218.
[10]徐伟,王宗锐.薄荷醇及冰片对磺胺嘧啶和伊文思蓝在脑中分布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6): 31-33.
[11]彭蕴茹,钱士辉,石磊,等.薄荷非挥发性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8,31(1):104-107.
[12]杜玉琳,马伟明.薄蒿三花饮治疗流感高热100例[J].河北中医,1991,13(5): 6.
[13]邱美英,王桂英.薄荷水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1,9(4): 29-30.
[14]黄芝英,林正松.芩薄汤治疗麦粒肿100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6(2): 65.
[15]周庆扬,栾谨荣.车前草(子)、薄荷外洗治红眼病好[J].新中医,1985,17(6): 47.
[16]石磊.“薄佩香枳汤”为主治疗胃病210例[J].江苏中医药,1992,13(12): 33.
[17]王亚楠.口香爽漱口液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1996(2): 46.
[18]谢长宏,杨贤海.单方薄荷治疗牙龈炎4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 84.
[19]章杏仙.薄荷桂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J].福建医药杂志,1980,2(5): 6.
[20]刘红杰,金若敏,齐双岩,等.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7,21(4): 329.
[21]刘红杰,金若敏,张文斌,等.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J].毒理学杂志,2007,21(4): 329.
恶实(《名医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本草纲目》),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
牛蒡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吉林桦甸、蛟河、敦化、延吉,辽宁本溪、清源、风城、桓仁,黑龙江五常、尚志、富锦、阿城,浙江桐乡、嘉兴,以东北产量最大,称“笑力子”。野生与栽培均有。
秋末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或剪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泥土及杂质,生用或炒后捣碎用。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商品一般均为统货,以粒大饱满、外皮灰黑色、无杂质者为佳。以浙江桐乡所产品质最佳,称杜大力。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牛蒡苷(C 27 H 34 O 11 )不得少于5.0%。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主治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荆芥等配伍,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风热感冒,憎寒壮热,咽痛咳嗽,可与金银花、薄荷、桔梗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羚翘解毒丸;若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毒较甚者,可与大黄、薄荷、荆芥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牛蒡汤。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疏散风热,从而透泄热毒而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欲出未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荆芥穗、甘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毒散;若疹痘欲出未透,热气上攻咽喉,眼赤心烦,或麻疹既出而又被风寒所遏,毒气内攻而又没者,常配防风、荆芥穗等,如《类证活人书》鼠粘子汤;若疱疹壮热,大便坚实,或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者,可与升麻、射干等同用。如《小儿痘疹方论》射干鼠粘子汤。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可与荆芥、蝉蜕、苍术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消风散。
3.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亦有清降之性,能外散其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通行大便,故可用于火毒内结,痈肿疮毒,或兼有便秘者,常配大黄、槟榔等,如《太平圣惠方》牛蒡子散;本品若与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乳疽初起憎寒壮热之症,如《医宗金鉴》栝楼牛蒡汤;若见风毒结核,瘰疬肿硬疼痛者,可与何首乌、雄黄、薄荷等配伍,如《太平圣惠方》牛蒡子丸;若风热壅滞于头面,牙龈肿痛,或颈项痰毒,兼有表证者,常配薄荷、连翘、夏枯草等,如《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若见风热毒邪,客于皮肤,遍身疙瘩,形如豆瓣,皮肤瘙痒者,可配秦艽、防风、麻黄等,如《医宗金鉴》秦艽牛蒡汤。
4.瘟毒发颐,痄腮喉痹
本品辛散透热,清泄热毒,与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同用,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医方集解》录李东垣方普济消毒饮;若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可配桔梗、天花粉、川芎、甘草等治疗,如《外科正宗》牛蒡甘桔汤;本品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与桔梗、升麻、葛根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酒毒蕴结,热壅咽喉,喉肿色黑,目睛上视之酒毒喉闭之病证,如《医宗金鉴》鼠粘子解毒汤。
5.咽喉肿痛,咳喘痰多
本品苦寒,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除配伍其他辛凉解表药用于风热感冒伴有咽痛症状外,亦常与黄芩、桔梗、山豆根等用于单纯的急、慢性咽喉肿痛,如《种痘新书》理咽散;若与其他滋阴润肺之品如麦冬、紫菀、百部、玄参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阴虚虚火上炎,咽喉燥痒,微痛,或失音之慢性咽喉炎辨证属肺肾阴虚之证,如《喉科家训》清金化癣汤。本品兼能宣肺利膈,祛痰止咳,与麻黄、石膏、杏仁、黄芩等辛凉疏泄,清肺平喘药物同用,可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色黄;与阿胶、杏仁、陈皮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品配合,可用治阴虚火旺之喘咳,痰中带血,如《小儿药证直诀》补肺阿胶汤。
煎服,6~12g。入汤剂宜捣碎,炒用寒性略减。外用,煎水含漱。
本品性寒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
牛蒡子、薄荷均为辛凉解表药,均具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之功效,常配伍用于外感风热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然牛蒡子以成熟果实入药,在升浮之中具有沉降之性,其性味苦寒主入肺、胃经,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热毒壅滞于头面、颈项的诸多病证。其性寒滑利,通行二便,可用于热毒壅滞兼有大便干结者。薄荷则以茎叶入药,辛凉轻扬,升浮宣散是其特点。其性味辛凉主入肺、肝经,除具有宣透肺经风热之邪外,尚可宣散肝经风热,用于肝经风热上攻头目的头痛目赤,常配荆芥、菊花等。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用于肝气郁滞的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常配柴胡等。薄荷清香,还可用于痧胀腹痛吐泻。
1.《名医别录》: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2.《食疗本草》:
“炒过末之,如茶煎三七,通利小便。”
3.《药性论》:
“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4.《本草拾遗》:
“主风肿毒,诸瘘。”
5.《医学启源》:
“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用药法象》:
“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肿毒,利凝滞腰膝之气是也”。
7.《本草纲目》:
“消斑疹毒。”
8.《药品化义》:
“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疮,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一)化学成分
牛蒡子的主要成分为苯丙素类及其缩合物。这类成分有拉帕酚甲、乙、丙、丁、戊,牛蒡子苷元,牛蒡苷,异牛蒡子苷元,罗汉松树脂酚,牛蒡拉帕酚丁、己。其他还含有联噻吩类及其愈创木酚酯的衍生物,三萜,脂肪酸及甾醇类化合物,以及直链烯炔类衍生物,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果实牛蒡的收率为15.0%~21.5%,含脂肪油25%~30%。脂肪酸中主要为花生酸。
(二)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提取物可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FM1株,其体外抑制作用时间可从1小时可持续到24小时,并呈量效关系;牛蒡子提取物在100、50、25mg/ml时,对感染流感病毒鸡胚具有预防和保护治疗作用 [1] 。
2.止咳作用
牛蒡子具有止咳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是牛蒡苷和牛蒡苷元 [2] 。
3.降血脂作用
牛蒡子能有效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改善大鼠血浆总脂酶(PHPA)、脂蛋白脂酶(LPL)活性 [3] 。
4.降血糖作用
牛蒡子醇提物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使之基本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 [4] 。牛蒡子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质基础与所含的总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5] 。
5.抗肾病变作用
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模型大鼠,牛蒡子可明显抑制大鼠肾组织NF-κB活化,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纤黏蛋白(FN)表达,减少24小时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指标及肾组织病理学损害。抑制NF-κB的活化可能是牛蒡子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6] 。
6.抗氧化作用
牛蒡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肝脏、肾脏、脑和股四头肌组织内SOD活性,显示抗氧化作用 [7] 。
7.抗肿瘤作用
牛蒡子苷元可明显抑制肝SMMC-772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可能与下调细胞中 Bcl-2 基因的表达有关 [8] 。牛蒡子苷元通过上调 bax / bcl-2 的表达,提升caspase-3的酶活力水平,促进caspase-3的作用底物PARP被剪切,进而产生细胞内染色质凝缩、片段化以及DNA梯形条带,从而诱发人白血病细胞凋亡 [9]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面瘫
以牛蒡子30g、白芷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水煎,日服2次。共治疗47例,病程一周以内者30例,7~30天9例,结果治愈40例(占85.1%),好转7例(占14.9%),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日27.7天 [10] 。
2.治疗鼻窦炎
牛蒡子冲剂(牛蒡子粉)内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2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11] 。
3.治疗乳痈
以牛蒡子汤(牛蒡子10g、瓜蒌仁10g、青皮6g、柴胡10g、天花粉10g、陈皮6g、黄芩10g、连翘10g、皂角刺10g、金银花15g、山栀子10g、生甘草4g)内服,配合金黄散加味外敷,治外吹乳痈50例,用药5天,痊愈4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12] 。
4.治疗关节炎
采用牛蒡子汤(牛蒡子、川芎、僵蚕、法半夏、白蒺藜、独活各9g,白芷、牛膝、威灵仙各12g,秦艽、甘草各6g)加减配合石氏伤膏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98例,取得满意疗效 [13] 。
5.治疗糖尿病肾病
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评价牛蒡子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牛蒡子苷治疗组控显率为64.82%,有效率为77.85%,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4] 。
[1]王雪峰,潘曌曌,闫丽娟,等.牛蒡子提取物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7,20(6): 18-21.
[2]袁媛.牛蒡子止咳祛痰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 516-519.
[3]陈会敏,徐安莉,黄陈伟,等.牛蒡子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效应及其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 626-627.
[4]徐朝晖,李婷,邓毅,等.牛蒡子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J].中草药,2005,36(7): 1043-1045.
[5]徐朝晖,赵爱华,高先富,等.具降糖活性的牛蒡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6): 444.
[6]杨明正,张小如.牛蒡子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机制的探讨[J].海峡药学,2009,21(12): 49-50.
[7]黄龑,张弘,王延军.牛蒡子提取物对运动大鼠不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4(4): 47-50.
[8]郑国灿,王兵,钱程佳.牛蒡子苷元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1,51(14): 13-15.
[9]王潞,赵烽,刘珂.牛蒡子苷元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2008,43(5):542-547.
[10]韩玉.牛蒡纠偏汤为主治疗面瘫47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2(3): 128.
[11]吕仁柱,诸嫦鸿,向文波.中药牛蒡子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疗效分析[J].交通医学,2003,17(3): 310.
[12]华正白.牛蒡子汤加味内服金黄散加味外敷治外吹乳痈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0,9(S1): 18.
[13]江杨青,李登晓.牛蒡子汤配合石氏伤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98例[J].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10,45(6): 429.
[14]马松涛,刘冬恋,牛锐,等.牛蒡子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 15-18.
蜩甲(《庄子》),蝉壳、伏蜟、枯蝉(《名医别录》),蜩蟟退皮(《本草拾遗》),蝉退壳(《太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退(《眼科龙木论》),蝉衣(《临证指南》),催米虫壳(《贵州民间方药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东中药》),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中药志》)。
蝉蜕,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均有收载。蝉者禅意,即变化相禅之谓,蜕为蝉之壳,故名。为蝉科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全国各地均产,以山东、河北产量较大。皆为野生。
6~9月间,由树上或地面上收集来,除去泥沙,晒干。
商品分金蝉蜕和土蝉蜕两种。土蝉蜕为统货,金蝉蜕按采收时间分头水花、二水花。头水花为6月下旬采集,壳厚带红光,每千克约5800~6400只,二水花为7月中旬采集,壳厚色转黄,每千克约6400~7200只。均以色红黄、体轻、完整,无泥沙者佳。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利咽,开音疗哑,为治疗咽痛音哑之良药。故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冬温袭肺之发热恶风、头痛身热,咽痛音哑之症,常配薄荷、牛蒡子、前胡等,如《时病论》辛凉解表法;若用于温病初起,憎寒壮热,头痛身重,遍体酸痛,口苦咽干者,常配白僵蚕、金银花、生地、木通等,共奏清热透邪、泻火解毒之效,如《伤寒温疫条辨》神解散;若用于咳嗽音哑、失音者,则可配牛蒡子、桔梗、甘草等同用,如《现代实用中药》方。
2.麻疹风疹,痈肿丹毒
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外束,疹出不透之病证。若风热之邪侵袭肌表,疹出不速者,可配升麻、牛蒡子、麻黄等疏散风热,解表透疹,如《杂病源流犀烛》麻黄散;若风寒外束,疹出色白,碎小微红,冷时发作,遇热则轻,畏风,苔薄白,脉浮紧之荨麻疹者,可配麻黄、槐花、浮萍等同用,共奏祛风散寒,透疹止痒之功,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麻黄蝉蜕汤;若风湿热相搏,浸淫血脉,致生疮疥,风疹湿疹,瘙痒不绝者,常配荆芥、防风、苦参、苍术等,如《外科正宗》消风散;本品与生地、当归、荆芥、白蒺藜等相配,又可消风清热凉血,用于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等,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凉血消风散;若痘疹而见发热发痒,搔抓溃破者,可以本品配地骨皮为末,白酒送服,透热凉血,如《赤水玄珠》蝉花散;本品甘寒清热,质轻透散,可用于治疗热邪壅滞的热毒痈肿、丹毒,常配荆芥穗、夏枯草、连翘等为末,蜜水调敷,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敷药散。
3.风邪头痛,目赤翳障
本品质轻上浮,且具良好的疏风作用,故可治疗风邪头痛,头目昏胀,疼痛明显者,可配白芷、藁本、薄荷等水煎熏洗治疗,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洗药方。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中翳障或翳膜遮睛,常配菊花、谷精草、草决明、密蒙花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蝉花散;若目生花翳,羞明而不痛者,常配菊花、白蒺藜、草决明、车前子等同用,如《银海精微》蝉花散;若目中生障翳者,可配蛇蜕、黄连、绿豆、甘草等,如《仁斋直指方》道人开障散;此外,《银海指南》复睛方中以本品配夏枯草、当归、黄芪、白蒺藜等,用治一切目疾。
4.惊风夜啼,破伤风证
本品甘寒,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风热惊悸,常配茯神、龙齿、牛黄等,如《太平圣惠方》蚱蝉散;若小儿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咽喉肿痛者,可配白僵蚕、延胡索、甘草等为末送服,如《小儿药证直诀》蝉花散;若见小儿急热惊风,神昏抽搐者,可配天南星、朱砂、僵蚕、麝香等为末,薄荷汤温服送下,如《魏氏家藏方》镇惊丸;本品亦可用于慢惊风,常配全蝎、天南星等,水煎服,如《直指小儿方》蝉蝎散;若用治破伤风牙关紧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配天麻、全蝎、天南星、僵蚕等,如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引山西省史全恩家传方五虎追风散。若用于小儿胎风,久为惊痫,时发时止者,配蛇蜕、钩藤、黄芪、细辛等同用,如《圣济总录》断痫丸。
5.其他杂症
《普济方》清膈散以本品配滑石,用于胃热吐食;《普济方》救生散以本品配蛇蜕、血余(胎发),共为灰烬,温酒送服,治疗孕妇难产。
3~6g。水煎服或单味研末冲服。
《名医别录》云本品“主女人生子不出”,故孕妇慎用。
蝉蜕、薄荷均能疏散风热,疏风透疹,均可治疗风热表证及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病证。但薄荷辛凉解表力强,善散头目风热,且能疏肝解郁,芳香辟秽;蝉蜕善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善治一切目疾及破伤风、急慢惊风等证。
1.《名医别录》:
“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
2.《药性本草》:
“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3.《本草拾遗》:
“研一钱匕,井花水服,主哑病。”
4.《本草衍义》:
“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疹不快。”
5.《本草纲目》:
“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6.《医学衷中参西录》:
“蝉蜕,主小儿惊痫。盖幼科惊痫,内热为多,即《素问》之所谓血与气并,交走于上,则为薄厥。治以寒凉,降其气火,使不上冲,此所以能治癫痫之真义也。甄权谓蝉蜕治小儿壮热,其意亦同。目之翳膜、儿之痘疮,实热为多,寒能胜热,是以主之。濒湖又谓治痘疹作痒,则实热有余者宜之,如其气虚作痒,勿混用。”
(一)化学成分
蝉蜕主要含氨基酸类。其中游离氨基酸12种,包括天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水解氨基酸17种,除以上12种外,还包括丝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脯氨酸;蛋白质、甲壳质和酸性及酚类化合物。尚含24种微量元素,其中铝含量最高,其次为Fe、Ca、Mg、Mn、P、Zn等。
(二)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蝉蜕水提液给小鼠皮下注射,扭体法测定证明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1] 。
2.抗惊厥作用
蝉蜕醇提物和水提物均有抗惊厥作用。蝉蜕水提液小鼠灌胃给药,能降低硝酸士的宁或戊四唑引起的动物惊厥死亡率。蝉蜕醇提物对小鼠的惊厥发生率无影响,但可明显延长小鼠发生惊厥的潜伏期,并延长惊厥小鼠的死亡时间,降低死亡率。蝉蜕水提物的抗惊厥作用强度强于醇提物 [1,2] 。
3.镇静作用
蝉蜕水提液小鼠腹腔注射,结果证明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可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力 [1] 。
4.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蝉蜕有平喘作用,但其机制并非通过直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发挥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整体调节作用实现的 [3] 。蝉蜕可减少氨水引咳小鼠咳嗽次数,增加酚红排泌量,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4] 。
5.抗过敏作用
用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法(PCA)证明,蝉蜕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异种PCA和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耳迟发型超敏反应亦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5] 。
6.其他作用
蝉蜕还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1] 、兴奋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6]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久咳
自拟三拗蝉蜕百部汤(麻绒10g、杏仁15g、甘草6g、射干12g、金银花18g、蝉蜕12g、炙百部25g、赤芍15g、地骨皮25g、桔梗10g、枳壳12g)随证加减,治疗感冒后久咳不愈126例,结果治愈102例,好转18例,总有效为95.3% [7] 。
2.治疗破伤风
用蝉蜕、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川乌、半夏、白附子、生南星、葶苈子、大黄、钩藤、葛根制成注射液,治疗破伤风21例,结果19例治愈,2例死亡 [8] ;将去头足之蝉蜕焙干研成末,成人每次服45~60g,1日2次,以黄酒90~120ml调服或胃管注入,儿童酌减,配合支持疗法及抗生素,共治8例,均于7~17天内痊愈 [9] 。
3.治疗头痛
蝉蜕15g、葛根15g、川芎15g、白芍15g、白芷15g、细辛3g、甘草6g,1日1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满意 [10] 。
4.治疗失眠
自拟蝉蜕二藤汤(蝉蜕15g、夜交藤30g、钩藤15g)随证加减,治疗失眠有效 [11] 。
5.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
蝉蜕25g、浮萍15g,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68例,平均疗程21天,治愈54例,显效9例,好转5例 [12] 。
6.治疗荨麻疹
以乌蛇蝉蜕汤(乌梅20g、蝉蜕12g、蛇蜕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9g、生姜3g、大枣4枚)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有效 [13] 。
7.治疗湿疹
血府逐瘀汤加蝉蜕煎汤口服和外洗治疗湿疹,效果优于西药抗过敏治疗 [14] 。
8.治疗泄泻
取大黄、蝉蜕各10g,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水煎,每日1剂,待症状缓解后给予辨证调理,治疗顽固性泄泻有效 [15] 。
9.治疗小儿抽动症
蝉蜕钩藤饮(蝉蜕10g、钩藤10g、荆芥10g、防风10g、僵蚕5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3g、甘草3g)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疗效确切 [16] 。
10.治疗小儿夜啼
蝉蜕清心汤(蝉蜕、钩藤各15g,芦根、玄参各8g,竹叶6g,灯心草3扎,甘草梢4g,淡豆豉、牛蒡子各5g),治疗小儿夜啼46例,2剂后夜啼次数减少,续服2剂,夜啼止 [17] 。
[1]王喜云,刘小平,王国珍,等.蝉蜕炮制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6,11(4): 25-28.
[2]安磊.蝉蜕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 35-36.
[3]徐树楠,王永梅,侯仙明,等.蝉蜕对豚鼠离体气管环的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 41-42.
[4]徐树楠,张美玉,王永梅,等.蝉蜕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2): 1678-1679.
[5]马世平,瞿融,杭秉茜,等.蝉蜕的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8): 42-46.
[6]郑梅,杨榆青,海青山,等.蝉蜕水煎剂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 2300-2301.
[7]冯庆莲.自拟三拗蝉蜕百部汤治疗感冒后久咳不愈126例[J].四川中医,2005,23(10): 63-64.
[8]李辉,姚公树.“抗破1号注射液”治疗破伤风21例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杂志,1980(6): 26-27.
[9]王明琛.单味蝉蜕治疗破伤风[J].陕西中医,1985(7): 322-323.
[10]赵益人,程晋斌.蝉葛芎芍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1例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 17-18.
[11]王祥麒,司瑞超.蝉蜕二藤汤治疗失眠45例[J].河南中医,2010,30(9): 881-882.
[12]徐永春.蝉蜕浮萍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68例分析[J].辽宁中级医刊,1980(8): 7-9.
[13]宋文萍.乌蛇蝉蜕汤治疗荨麻疹4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 82-83.
[14]于影.血府逐瘀汤加蝉蜕治疗湿疹170例[J].河南中医,2008,28(5): 63.
[15]薛会才.大黄蝉蜕汤治疗顽固性泄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7): 481-482.
[16]王芬,彭清华,张明亮.蝉蜕钩藤饮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4):231-232.
[17]李兰铮.蝉蜕清心汤治疗小儿夜啼4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 75.
香豉(《伤寒论》),淡豉(《本草纲目》),豆豉(《普济本事方》),豉(《范汪方》)。
淡豆豉,始载于《本草汇言》,后代本草均有收载。豉者,嗜也。功能调和五味,可甘嗜也,故名。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炮制方法有二:一是夏季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此法比较普遍。二是每50kg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2kg,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于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封口,夏季3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收存。
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风寒感冒
本品质轻辛散,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而不伤阴之说。若用于风寒感冒,常配葱白、薄荷等,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荷米煎,用于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身热,怕冷无汗者;若外感风寒表实证,见恶寒甚而拘急,无汗者,可配麻黄、葛根、葱白等,如《类证活人书》葱豉汤(又名麻黄汤);若妊娠伤寒,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者,配香附、陈皮、紫苏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香苏葱豉汤。
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散,疏风透邪,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用之。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烂喉痧兼见神烦、热盛汗少等温病初起症状者,可配牛蒡子、荆芥、连翘、栀子等同用,如《疫痧草》犀豉饮;若风热感冒,兼见咳嗽者,当疏风散邪,宣肺止咳,常配桔梗、连翘、杏仁、苏梗等,如《类证治裁》豉桔汤。
3.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发郁热,故常与清热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之证,如《伤寒论》栀子豉汤;《备急千金要方》香豉汤,以香豉一味煎服,用于妇人半产下血不尽,烦满欲死者;若见胸中烦满,而兼见少气者,可配栀子、甘草同用,如《伤寒论》栀子甘草豉汤;若心下烦热见于诸症,发作无常者,可配常山、甘草同用,如《肘后方》常山汤。
4.热郁头痛、牙痛,骨蒸烦热
本品辛散,宣发郁热效佳,故可用于热郁之证。若热壅头痛不可忍者,可配白僵蚕、石膏、川乌等同用,如《杨氏家藏方》立效丸;本品配蜂房、蜀椒,用于牙齿虫蚀肿痛,如《圣济总录》蜂房汤;本品配葱白、粳米,用于骨蒸烦热咳嗽,四肢疼痛,时发寒热者,如《太平圣惠方》葱豉粥。
5.其他杂病
本品由青蒿等炮制而成,故尚有解暑辟秽之效,如《温病条辨》黄连黄芩汤中,本品与黄连、黄芩、郁金相配,清热化浊,用于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者;本品若与草果、厚朴、半夏、黄芩等相配,还可用于暑秽夹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外见恶寒肢冷者,如《霍乱论》燃照汤;《普济方》淡豆豉丸以本品配巴豆(去油),用治小儿面色萎黄,不欲饮食,腹胀如鼓,日渐羸瘦之疳积证者;《圣济总录》橘姜丸以本品配陈皮、生姜内服,治食鱼中毒;《圣济总录》鲫鱼涂敷方以本品与生鲫鱼合捣为细末,涂敷疮上,治疗疮癣浸淫。
6~12g。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凡寒邪入里,直入三阴经者禁用。
淡豆豉、大豆黄卷均为豆类加工制品,均具有解表作用。然淡豆豉主用于风寒或风热表证,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用于诸热郁不透之证。大豆黄卷功善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为患者。
1.《本草汇言》:
“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2.《珍珠囊》:
“去心中懊憹。”
3.《本草纲目》:
“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一)化学成分
淡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 1 、B 2 ,烟酸等。此外,亦含有异黄酮类和皂苷。其中异黄酮类包括大豆黄酮苷和染料木苷。
(二)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淡豆豉多糖对化学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有清除作用,具有抗氧化活性 [1] 。
2.抗骨质疏松作用
淡豆豉提取物能纠正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异常,改善骨的微细结构,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 。
3.保护心血管作用
淡豆豉提取物对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内皮依赖性松弛因子有关 [3] 。淡豆豉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的蛋白表达,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来实现 [4] 。
4.降血糖作用
淡豆豉正丁醇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并明显降低血糖曲线下面积,改善糖耐量 [5] 。
[1]劳凤云,刘正猛,王洪波.淡豆豉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 1909-1910.
[2]牛丽颖,王鑫国,任艳青,等.淡豆豉提取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细结构的改善作用[J].中成药,2010,32(11): 1874-1876.
[3]高淑丽,牛丽颖,曹秀莲,等.淡豆豉提取物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9):923-924.
[4]白霞,牛丽颖,刘娇,等.淡豆豉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损伤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 170-171.
[5]牛丽颖,常淑凤,刘姣,等.淡豆豉正丁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糖耐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 1398-1399.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Merr.的成熟种子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本品分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黄卷。清水豆卷,采用黑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制大豆黄卷,即取大豆黄卷与竹叶、灯心草之煎液共煮,至药汁吸尽为止。性味甘,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的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湿热下注,鹤膝肿热作痛;脾虚湿盛,腹膨足肿,纳谷大减;湿蕴日久,化热成毒,湿毒互结之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等。用量10~15g。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热利湿多用制大豆黄卷。
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陆川本草》),葛子根(《山东中药》),黄葛根(《四川中药志》),葛条根(《陕西中药志》)。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葛为藤类,其植物藤长约数丈,故名。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野葛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一般均自产自销,以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为主。
10月后至第二年4月前后挖根,洗净并刮去外皮。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除去外皮后,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瓣,干燥。生用、煨用或磨粉用。炮制时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片,晒干,即生葛根。或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后,将葛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麸皮呈焦黄色时,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晾透(每50kg葛根,用麸皮10kg),即煨葛根。
商品因产地不同,品质上略有差异。一般南方产者粉性大,质佳;北方产者粉性小,稍逊。分野葛根、粉葛根两种。以片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质松、色发黄,缺粉性者质次。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葛根素(C 21 H 20 O 9 )不得少于2.4%。
辛、甘,凉。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1.风寒外感
本品辛甘性凉,辛能透散,凉而不寒,入脾胃经,有良好的发表解肌作用,为解肌之代表药,常用于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若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常配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等,如《伤寒论》葛根汤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 ,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若外感风寒,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但邪郁可化热,见浑身烦热而恶寒者,可配麻黄、白芍、葱白、淡豆豉,一方面散寒解表,一方面透热外出,如《类证活人书》麻黄葛根汤;本品轻浮升散,又善入阳明经,为治疗阳明头痛之要药,常配升麻、秦艽、荆芥、白芷等,用于风邪侵袭,阳明头痛,目痛鼻干,项背强急,恶风微热,如《医学心悟》葛根汤;若体虚外感,但见发热恶寒,鼻塞不通,头痛无汗,四肢酸懒作疼,咳嗽稀白痰者,可配人参、苏叶、半夏、陈皮、桔梗、麻黄等同用,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通宣理肺丸;若外感风寒表虚证,见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配以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等,如《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
本品性味辛凉,功可辛凉解表,故可用于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见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手足微冷,小便赤黄者,可配葱白、淡豆豉、生姜同用,以疏风透热,如《太平圣惠方》葛豉粥;另《肘后方》葛根解肌汤以本品配麻黄、大青叶、黄芩、石膏等,亦用于温病初起之壮热微恶寒者。
3.斑疹不透
本品有发散表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之证,常与升麻、芍药、甘草同用,如《阎氏小儿方》升麻葛根汤;若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当解肌透疹,配荆芥穗、牛蒡子、蝉蜕、前胡等,如《麻科活人全书》葛根解肌汤;若麻疹初起,憎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咳嗽气急,腮红眼赤,目泪喷嚏,伴呕吐泄泻,或干呕恶心者,可配紫苏、赤芍、陈皮、前胡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苏葛汤;若见冬温壮热而咳,肌肤发斑,状如锦纹,胸闷作呕,但吐清水者,可配麻黄、陈皮、杏仁、知母等,如《外台秘要》葛根橘皮汤。
4.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本品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若治热病津伤口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若因热病气阴两伤,津伤口渴,气短乏力者,又当与茯苓、生地、人参、五味子、知母等同用,如《幼幼集成》莲花饮;若用治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者,又多配乌梅、花粉、麦冬、党参、黄芪等同用,如《沈氏尊生书》玉泉丸;若见消渴,胸中伏热,口干,心烦躁闷者,可与粟米饭同食,如《圣济总录》葛粉饭。
5.热呕热痢
本品既能清透邪热,又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清阳升而浊阴降,故可止呕止痢止泄。若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之热泻热痢证,常与黄芩、黄连、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若霍乱吐泻后,心下烦闷,渴而引饮,口干舌燥者,本品可升阳止泻,又可生津止渴,常配黄连、升麻、山栀、生地等同用,如《症因脉治》葛根清胃汤;若小儿风热感冒,伴肠胃失调见呕吐,头痛,惊啼者,可与粳米煮粥服食,如《太平圣惠方》葛根粥;若见胃脘实热,烦渴,咽干吐逆者,当与黄连、半夏、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葛根汤;若胃热呕吐频频,又当急与半夏、甘草同煎合姜汁饮用,如《普济本事方》竹茹汤。
6.牙齿疼痛,大头瘟毒
本品辛散风热,归于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故本身虽无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却可用于阳明经风火上升之证。若用于阳明实火牙齿疼痛者,当配石膏、花粉、连翘、防风等,如《医醇 义》葛根白虎汤;若用于外感齿痛,阳明风热者,配石膏、防风、甘草同用,如《症因脉治》干葛防风汤;若胃热炽盛,循经上壅,发为大头瘟者,可配贯众、白僵蚕、甘草同用,如《仙拈集》清毒饮。
7.高热抽搐
本品透热解肌作用良好,故可用于高热引起的肌肉抽搐,如用于小儿高热抽风者,可以本品配柴胡、天竺黄、全蝎、朱砂等同用,见《普济方》青丸子;本品与石膏、金银花、白芍、全蝎、蜈蚣等配伍,用于脊髓灰质炎急性期。
8.大便不通
本品归脾胃二经,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的作用,清阳升有助于降浊阴,故可用于大便不通。若热结津伤,大便不通,腹中胀满,或二便俱不通者,可配大黄、猪膏同服,如《备急千金要方》濡脏汤;本品配皂角,可用于急性肠梗阻,如《河南医学院报》急性肠梗阻方。
9.酒疸、酒痔
本品归脾胃二经,功可升举清阳之气,故可助脾运湿,治疗饮酒过度,湿热内蕴而致的酒疸,见身目发黄,心中懊憹,小便色黄者,常配枳实、栀子、淡豆豉、甘草等,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葛根汤;若用于饮酒过度,内蕴成湿,湿蕴生热,湿热下注而成酒痔者,当配半夏、茯苓、黄芩、枳壳等,如《仁斋直指方》干葛汤。
10.脾虚泄泻
本品轻扬升发,入脾胃二经,功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气,脾得运则泄可止。然本品性凉,恐伤脾胃之弱阳,加重脾虚泄泻,故用于本证时当取煨品,多配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同用,如《证治准绳》七味白术散。
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景岳全书·本草正》云:“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本草从新》云:“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葛根、葛花同出于一种植物,为不同的入药部位。葛根辛、甘、凉,用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主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麻疹不透,热病消渴,湿热泻痢及脾虚泄泻等证;然葛花轻清芳香,性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蕴而生湿,湿阻脾胃之证。
1.《神农本草经》:
“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2.《名医别录》:
“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3.《本草纲目》:
“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4.《本草经疏》:
“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5.《本草正》:
“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一)化学成分
葛根中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达12%。其中包括大豆苷、大豆苷元、葛根素及大豆苷元4',7-二葡萄糖苷、葛根素木糖苷等;其他成分还有尿囊素、胡萝卜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酚性化合物、PG-1、PG-2、PG-3、色氨酸衍生物及其糖苷、氨基酸、淀粉、花生酸等。
(二)药理作用
1.对平滑肌的作用
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实验提示,葛根的收缩成分可能是胆碱、乙酰胆碱和卡塞因R等物质 [1] 。葛根中的多种异黄酮化合物,特别是大豆黄素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 [1] ;中国葛根及日本产葛根均含有这类成分,对小鼠、豚鼠离体肠管均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 [2] 。
2.对心脏的作用
葛根素能明显缓解PGF 1α 心绞痛,改善缺血心电图 [3] ;葛根素尚能使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扩张,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绞痛 [4] 。葛根黄酮、大豆苷元和葛根乙醇提取物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氯仿、肾上腺素和急性心肌缺血等所致的心律失常,表明葛根成分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对钾、钠、钙离子的通透性而降低心肌兴奋性,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1,5] 。
3.对血压的影响
葛根中共存着升高和降低血压的物质,对血压似有双向调节作用 [6,7] ,但多数研究表明葛根对血压的影响以降压为主。葛根浸膏、总黄酮和葛根素可使正常麻醉狗的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 [8]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口服葛根大豆苷元2小时血压下降达最高峰,收缩压下降12.8%;对麻醉猫静注葛根大豆苷元,致收缩压下降18.6%±10.6%,舒张压下降43.0%±19.2% [9] 。葛根素能阻滞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猫股静脉及肾动脉对甲氧明引发收缩产生的舒张反应,并呈剂量依赖式,但不能阻滞硝酸甘油引起的舒张反应,提示葛根素对猫的离体静脉及动脉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 [10] 。
4.改善血液循环
葛根总黄酮注射于麻醉犬的颈动脉能使脑血流量迅速而明显地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 [6] 。葛根素无论对正常金地鼠脑循环,还是对局部滴加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流量 [3] 。葛根还能改善视网膜末梢血管的阻滞状态 [3,11] 。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鼠血小板聚集,静脉注射葛根素亦有抑制作用。葛根素浓度为0.25~3.0mg/ml,在试管内对ADP和5-羟色胺(5-HT)诱导的家兔、绵羊和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 [12] 。
5.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口服葛根素能使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血糖明显下降,血清胆固醇含量减少,当选用最低有效剂量的葛根素与小剂量(无效量)阿司匹林组成复方后,降血糖作用加强,且可维持24小时以上,并能明显改善四氧嘧啶性小鼠的糖耐量,明显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且认为葛根素可能是葛根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成分 [13] 。
6.提高学习记忆功能
采用小鼠跳台法和大鼠操作式条件反射法观察葛根醇提物及总黄酮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二者均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和40%乙醇所致的记忆再障碍。葛根醇提物尚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操作式条件反射的抑制,东莨菪碱能降低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并降低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这可能是葛根能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3,14] 。
7.抗肿瘤作用
葛根大豆苷元在单独处理HL-60细胞时,对细胞的诱导作用较弱,当它与乳香的有效成分BC-4联合应用时,对HL-6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 [3,15]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坐骨神经痛
用葛根汤加减(葛根15~20g、麻黄10~12g、桂枝10~12g、白芍15~24g、生姜5g、大枣10~20枚。寒重者加附子,生姜改为干姜;湿重者去白芍,加薏苡仁、苍术;久病肾阳虚者加杜仲,桂枝改为肉桂。还可酌加活血之丹参,祛风之防风,引药下行之牛膝)用于2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病程短则1个月,长则5年,其中痊愈19例,好转3例,未见不良反应。少则9剂,多则18剂,平均13.5剂 [16] 。
2.治疗颈椎病
以葛根汤加减(以葛根、桂枝、赤白芍、威灵仙、片姜黄、甘草为主,随证加减)治疗颈椎病40例,结果15例显效,23例好转,总有效率95% [17] ;另以葛根二藤汤(葛根30~60g、鸡血藤30~60g、钩藤10~30g)加减,治疗颈椎病41例,其中22例治愈,15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97.5% [18] ;用葛根活血汤(葛根60g,桂枝、羌活、川芎、片姜黄、没药、地龙、甘草各10g,鸡血藤30g,王不留行15g,木瓜20g,麻黄6g)加减治疗颈椎病200例,总有效率为98.5% [19] 。
3.治疗缺血性脑梗死
用葛根汤加减,以葛根30~45g、丹参15~35g、地龙20~30g、红花20~35g,加减治缺血性脑栓塞,头痛剧烈、血压高者加夏枯草、钩藤、菊花,肢体麻木加天麻,痰热重加鱼腥草、竹沥、川贝母,便秘加生大黄或以番泻叶泡茶饮;血压过低,加党参、炙草,减地龙。每日1剂,水煎服2次。结果: 28例脑血栓形成1个月后大部分好转恢复,3个月内基本痊愈17例,显效9例,无效2例,基本痊愈及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2.9% [20] 。
4.治疗头痛
用葛根30g,桂枝15g,赤白芍各20g,川芎30g,白芷、柴胡各15g,钩藤25g,地龙20g,全蝎10g,僵蚕15g,鸡血藤、石菖蒲各20g,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例,1剂痛止,连服7剂后,未再发 [21] ;赵氏等用蝉葛芍药汤(葛根、蝉衣各9g,川芎15g,白芍15g,细辛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1例,获得满意疗效,症状控制者7例,显效10例,好转2例 [22] 。
5.治疗颈斜
以加味葛根汤(葛根30g,桂枝10g,白芍、防己各30g,辛夷、甘草各15g,大枣5枚)治疗1例强直性痉挛性持续颈斜9个月患者,共服12剂而愈 [23] 。
6.治疗伤寒及副伤寒
以葛根芩连汤(葛根15g、黄连20g、黄芩30g、甘草3g)日1剂,每日服3次,治疗伤寒及副伤寒200例。结果显效58%,有效41%,总有效率99%。其中54例患者曾用抗生素治疗,无1例发生并发症 [24] 。
7.治疗泄泻
用葛根双黄液(葛根、黄芩各500g,黄连100g,木香、鸡苏散、焦楂皮各500g,马齿苋750g,车前子500g)治疗88例小儿湿热型泄泻,煎药得2000ml,平均每次15ml保留灌肠,1~2次/日。结果痊愈62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 [25] 。
8.治疗婴幼儿中毒性消化不良
以葛朴散(粉葛、姜厚朴、炒扁豆、神曲、山楂肉各10g)随证加减,水煎服,3次/日(如系乳儿,应母子同服),合外治法(用姜黄散:鲜葱60g、生姜15g,热重者生姜5g,寒重者生姜30g。共捣成泥,外敷于神阙穴,上盖以消毒纱布),共治疗婴幼儿中毒性消化不良114例,结果痊愈10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8%。如小儿处在昏迷期,可配人中、印堂、合谷、足三里扎针,1小时1次,泻法,不留针,直至神志转清 [26] 。
9.治疗耳聋
以葛根合剂(葛根18g、川芎10g、丹参10g、女贞子、枸杞子各10g、菊花12g、黄精、黄芪各15g、泽泻10g)治疗突发性耳聋,共治疗329只患耳,痊愈114只,占34.7%;显效126只,占38.3%;进步45只,占13.7%,总有效率86.7% [27] ;蔡氏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70%的患者在用药2周内甲皱微循环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8] 。
10.治疗冠心病
用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可使心肌耗氧指数减低,限制心肌梗死范围,改善缺血心电图和全血黏度,缓解心绞痛 [29,4] 。
11.治疗眼科疾病
以100%葛根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治疗后,视网膜感光区由视盘周围逐渐向外扩大,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5% [30] ;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127例(133只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结果视力增进明显,视网膜循环时间比治疗前明显缩短 [31] 。
(四)不良反应
葛根的毒性很小,但不同品种的葛根其毒性各不相同。研究表明,云南葛的毒性最大,峨嵋葛和野葛次之,粉葛的毒性最小 [32] 。
本品为豆科植物葛 Pueraria tobata (Willd.)Ohwi.的未开放花蕾。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立秋后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掉梗叶,晒干。性味甘平。归胃经。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用量3~12g。煎服或入丸、散。
[1]赖祥,林唐冰.葛根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5): 52-56.
[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2307.
[3]石昌顺.中药葛根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4,25(9): 496-498.
[4]杨国君,张龙生,范礼理.葛根素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对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 82-85.
[5]范礼理,赵德化,赵敏崎,等.葛根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J].药学学报,1985,20(9): 647-651.
[6]郭建平,孙其荣,周全.葛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5,26(3): 163-165.
[7]陈妙华.葛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5,10(6): 34-36.
[8]周远鹏.葛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 699-702.
[9]刘玉兰,王世久,颜鸣,等.葛根黄豆苷元固体分散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2): 105-108.
[10]王磊一,赵爱平,柴象枢.葛根素对猫离体血管平滑肌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4,15(2):180-182.
[11]谷万章,付俊敏,王月春.葛根与葛根素对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J].实用眼科杂志,1986,4(4): 252-254.
[12]尹钟洙,曾贵云.葛根素的药理研究——Ⅴ.葛根素对人和动物血小板聚集性和5-HT释放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suppl.1): 44-47.
[13]申竹芳,谢明智.葛根素与阿斯匹林复方的降血糖作用[J].药学学报,1985,20(11): 863-865.
[14]邹莉菠,刘干中.葛根醇提物及总黄酮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中药学理论与临床,1990,6(6): 18-20.
[15]景永奎,韩锐.大豆苷元(S86019)与乳香有效成分Bc-4或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分化的联合诱导[J].药学学报,1993,28(1): 11-16.
[16]卢自昌.葛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22例[J].广西中医药,1991(2): 57.
[17]李志民.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椎病40例报告[J].黑龙江中医药,1990(6): 14-15.
[18]王瑞海.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椎病41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1(1): 18-19.
[19]宋明会,张书江.葛根活血汤治疗颈椎病20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11(1): 7.
[20]颉全太.葛丹地红汤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28例[J].兰州医学院学报,1989,15(3): 145.
[21]贾永宽.加味葛根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1993(1): 13-14.
[22]赵益人,程晋斌.蝉葛芎芍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1例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6(2): 17-18.
[23]鞠文翰.加味葛根汤治疗斜颈[J].四川中医,1992(5): 40.
[24]朱可奇,黄志强.葛根芩连汤治伤寒及副伤寒200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2,23(2):20-21.
[25]姜润林.葛根双黄液灌肠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88例[J].云南中医杂志,1992(1): 16.
[26]曾立昆.葛朴散合外治法治疗婴幼儿中毒性消化不良114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3,9(3):22-23.
[27]董凤增,宋风竹,钱欣梅,等.葛根合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报道[J].中国医药学报,1993,8(3): 22-23.
[28]蔡正华,冯彦.葛根素注射液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 98.
[29]王丽华,秦川秋,于田.葛根素治疗冠心病高粘高凝血症[J].山东医药,1990,30(4): 5-6.
[30]谷万章,王月春,卜秀荣,等.葛根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4(2): 67-70.
[31]雷嘉启,谷万章,王月春,等.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2): 74-79.
[32]周远鹏,苏秀玲,程斌,等.不同品种葛根药理作用的比较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 619-621.
地熏、茈胡(《神农本草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本草品汇精要》)。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芘胡。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本品嫩者入菜,老者采而为柴,故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又名硬柴胡,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河北承德、易县、涞源,北京密云、怀柔,河南嵩县、栾川、洛宁,辽宁西部至中部,以及黑龙江、吉林、陕西等省,内蒙古、山西、甘肃亦产。南柴胡,又名软柴胡、香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江苏等省,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春柴胡两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产地同南柴胡。春柴胡,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又称“芽胡”,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柴胡多为野生,也有家种。
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炮制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沙,捞出,润透切片,随即晒干用。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每50kg柴胡,醋6kg)。鳖血柴胡:柴胡片,置火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柴胡50kg,活鳖200个取血)。
商品以产地不同分为:①津柴胡:以太行山之东、河北易县、涞源、平山所产的著名,品质较好。山西阳泉、长治、太行山,内蒙古凉城、大青山均产。集散于天津,又称“山柴胡”。其质坚硬,略带须根,并留有芦茎3~7cm。②柴胡;产于河南牛山区,以嵩县、卢氏、栾川等地,品质特佳。独根肥壮、色黄褐,不留残茎,有“柴胡王”之称。③汉柴胡:在汉口集散,产湖北均县、郧县,陕西商县,河南西峡、内乡等地。尤以三省交界的紫荆关所产最佳,即有名的“紫荆关柴胡”。根条长壮、色深褐,但留芦较长。现多以来源不同只分北柴胡和南柴胡两种,一般认为北柴胡品质尤佳。以条粗坚实,气味浓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柴胡皂苷a(C 42 H 68 O 13 )和柴胡皂苷d(C 42 H 68 O 13 )的总量不得少于0.30%。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感冒发热
本品芳香疏泄,性味苦、微寒,具有良好的疏散解表退热作用,为临床所常用,如柴胡注射液、正柴胡饮冲剂等。可用于风寒、风热感冒及虚人外感等的发热。若用于风寒感冒,邪郁化热,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楚,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当配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石膏等,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现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若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者,常配防风、陈皮、白芍、生姜等,平散风寒,如《景岳全书》正柴胡饮;若见小儿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者,当解表清热,多配石膏、黄芩、葛根、麻黄、豆豉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散;若见小儿伤寒,寒邪外束,肺气不能宣降而喘,喉鸣,鼻流清涕,兼见腹胀肠鸣者,应配麻黄、升麻、厚朴、益智仁、神曲等,如《兰室秘藏》麻黄柴胡升麻汤;若见外感风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者,可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解表发汗,化痰止咳,如《景岳全书》柴陈煎;本品亦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若用于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盛咳嗽,涕唾黏稠者,常配石膏、葛根、升麻、黄芩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石膏散;若见发颐,表邪未尽,热毒内蕴,身热不解,红肿坚硬作痛者,宜解肌散邪,清热解毒,可配天花粉、葛根、黄芩、桔梗、连翘、石膏等,如《外科正宗》柴胡葛根汤;若脾虚泄泻兼有表证身热者,可配黄芩、白术、茯苓、猪苓等,如《景岳全书》柴苓汤;若见痘疮及麻疹初起,发热未退者,宜解肌和营透疹,常配白芍、荆芥穗、当归、甘草同用,如《景岳全书》柴归饮;若表虚外感,自汗发热者,常配桂枝、白芍、葛根、生姜、甘草等,如《幼幼集成》柴葛桂枝汤;若元气不足,或劳倦内伤而外感风寒者,当扶正解表,可配人参、当归、生姜、炙草同用,如《景岳全书》四柴胡饮;若素禀阴虚血少而偶感风寒,或产后感冒,缘气血虚弱不能祛邪外出,宜补散兼施,可配白芍、当归、陈皮、甘草等同用,如《景岳全书》三柴胡饮;若见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泄泻,肛门灼热,粪色多黄,小便赤涩,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者,可配葛根、黄芩、黄连同用,如《症因脉治》柴葛芩连汤。
2.少阳证,寒热往来
本品芳香疏泄,味苦,气微寒,归肝、胆经,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多与黄芩等相配同用,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若用于伤寒少阳证,见寒热往来,寒重热轻,或但寒不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者,宜和解散寒,生津敛汗,常配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等,如《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若外感寒湿,伤于少阳,手足拘挛,不能转侧者,当配防风、羌活、荆芥、川芎、葛根等,如《症因脉治》柴胡防风汤;若外感风湿,伤于少阳,腰痛如锥刺皮中者,宜配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柴胡独活汤;若少阳之邪未解,内传阳明,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可以本品配大黄、枳实、黄芩、半夏、芍药等同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如《伤寒论》大柴胡汤。现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3.妊娠伤寒,产后伤风,寒热如疟
本类病证多因妇女妊娠期间、经期或产后,感受外来邪气,邪热侵入血室,与血相搏,常易形成下腹或胁下结块或硬满而痛。症见寒热如疟,甚或见到狂言乱语。本品可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疏肝、胆二经之郁,解血室之结。《金匮要略》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外,妊娠寒热头痛,症见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涎;或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或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者,还可以本品大量配黄芩、人参、甘草等,如《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4.疟疾寒热
本品尚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常配黄芩、半夏、白术、桂枝、甘草等,用于疟疾初起,热多寒少,如《嵩崖尊生全书》五苓平胃汤;本品配桂枝,可用于寒疟证,见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如《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与石膏、天花粉、黄芩、知母、荷叶等配伍,可用于暑疟证,见热多寒少,津伤口渴者,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白虎汤;若用治痰疟证,痰湿阻于膜原,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或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者,可配厚朴、枳壳、青皮、黄芩、草果等,和中化湿,祛痰止疟,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达原饮;《瘴疟指南》柴胡散,还以本品配半夏、肉桂、白芍、生姜、甘草等,用于瘴疟14日外,寒热不已者;若疟疾见夜间往来寒热,即所谓阴疟者,可配川芎、当归、人参、芍药等同用,如《万病回春》柴胡芎归汤;若遇劳疟经久不愈,寒热往来,日渐消瘦者,常配常山、鳖甲、知母、青蒿、枳壳等同用,如《圣济总录》祛劳汤。
5.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头痛目眩,月经不调
本品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故可用治血虚肝旺,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对于胸胁疼痛,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仆,均可应用,常与香附、川芎、芍药等同用,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若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者,当疏肝理气,常与香附、川芎同用,研末冲服,如《医林改错》卷上通气散;若见湿阻气滞,心腹胀满者,当理气化湿,常配厚朴、茯苓、陈皮、紫苏等,如《外台秘要》柴胡厚朴汤;若因产后感寒,气滞血凝,乳汁不行者,当配木香、木通、枳壳、当归等,行气通乳,如《丹台玉案》调卫饮;若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或痞闷,缘肝经血瘀兼气滞导致,故应疏肝通络,活血化瘀,可配当归、瓜蒌根、红花、大黄等,如《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若见肝胆气滞,日久化火,但见胁下痛胀,口苦,喜叹息者,可配栀子、郁金、当归、佛手、合欢花等,如《医醇 义》后辛汤。
6.肝胆火旺,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肝胃不和
本品疏泄作用良好,常用于肝胆郁滞之证,若与清泄肝胆火热之品相配,则可用于肝胆气滞化火之证。如《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以本品配山栀、丹皮、青皮、苏梗等,用于肝胆火郁的胆胀之证;若用于郁怒而致肝胆之火上冲,致发呃逆不止,脉象弦者,常配山栀、丹皮、黄芩、陈皮等同用,如《症因脉治》加味柴胡汤;若肝经郁火循经上冲,致生雀目内障,眼中痒涩,朝明暮暗,黄昏视物难见者,宜配车前子、黄芩、茺蔚子、细辛等同用,如《医宗金鉴》洗肝散;若见小儿肝胆经火热,致生疮毒,经久不愈,或发热不止者,缘郁火未去,当配山栀、丹皮、川芎、芍药、牛蒡子同用,如《证治准绳·幼科》柴胡栀子散;肝胆火旺,盗汗频频者,为热迫津液外出,当配黄芩、竹茹、厚朴、陈皮等同用治之,如《伤寒大白》清胆汤;若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咳嗽咯血者,可配黄芩、大黄、陈皮、人参、当归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柴胡饮子;对于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热灼胃络,致胃脘灼痛,吞酸吐苦,甚则吐血者,当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常配川楝子、黄芩、延胡索、大黄、蒲公英等同用,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复方大柴胡汤用于溃疡病急性穿孔第二期,辨证属里实热证者;肝经火郁为病,常见胸胁、腹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舌干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目赤头晕,心热烦闷,两颧红赤,或身生痱疮等症。“火郁”宜发之,故配栀子、木香、白芥子、当归等药同用,如《辨证录》发火汤;临床上常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之肝胃不和证,症见中脘痞满,打嗝反酸,胸闷喜叹息,身热等,常配陈皮、半夏、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退热清气汤;《新急腹症学》将本品配黄芩、半夏、全瓜蒌、川楝子、生大黄等,名清胰丸,疏肝清热,宽胸理气,用治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有腹痛、胁痛、背痛、胸满等症者。
7.肝胆湿热之酒疸、结石
湿热之邪蕴于肝胆,使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本品通过疏肝解郁,疏泄肝胆,有助于湿运。常与茵陈、黄芩、半夏、黄连、大黄等配伍,用于饮酒过度,湿热内蕴,致成酒疸之证。见身目俱黄,腹胀,心中懊憹,时欲吐,足胫肿满,小便黄赤等,如《杂病源流犀烛》加味柴胡汤;若用于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辨证属肝胆湿热证者,可配黄芩、白芍、厚朴、枳实、大黄等同用,理气解郁,清热化湿。如《急腹症方药新解》胰腺清化汤;现代临床常以本品配黄芩、郁金、枳壳、姜黄、大黄、金钱草等药,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道泥沙样结石等,如《古今名方》排石汤;若胆系感染、胆石症见胁脘隐痛,闷胀痛或窜痛,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失调,辨证以气郁为主者,可配郁金、香附、金钱草、大黄、木香等同用,如《新急腹症学》胆道排石汤Ⅰ号。
8.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本品性味苦微寒,疏散退热,不仅可用于外感发热、肝经郁热,鳖血炒后还可清退虚热,故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虚热证。常配人参、黄芩、胡黄连、芍药等,如《金匮翼》柴胡梅连散;若用于劳瘵热甚,骨蒸久不痊者,多配秦艽、知母、鳖甲、胡黄连、猪胆汁、猪脊髓等,如《医宗金鉴》柴胡清骨散;若见肺痿骨蒸,劳嗽不已,或寒或热,体虚自汗,四肢倦怠,饮食减少之气阴两虚证者,常配人参、鳖甲、秦艽、地骨皮、紫菀等同用,如《杨氏家藏方》秦艽扶羸汤;若阴虚之中以肝阴血不足明显,症见两目赤涩,烦闷,胸脘有灼热感者,常配羚羊角屑、麦冬、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柴胡散;若用于麻疹收后,阴亏血虚,只发热而无他症者,可配生地、当归、黄芩、地骨皮等养阴清热,如《麻科活人全书》加减清肌汤。
9.痰热、热毒郁结
用治本类病证,主要取柴胡之疏散透泄功能。用于痰热互结之头痛,手足烦热,肢体倦怠,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乏味者,常配人参、半夏、黄芩、白术等,如《类证活人书》柴胡半夏汤;若用于痰湿闭阻心窍,出现癫狂,哭笑不休,骂詈歌唱不避亲疏者,常配半夏、香附、木通、紫苏子、桑白皮等,如《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本品配钩藤、川芎、当归、白术等,有抑肝健脾,清热解痉之功效,可用于痰热咬牙,惊悸寒热,肝经虚热发搐等症,如《保婴撮要》抑肝散;火毒壅滞,不得透泄,致生鬓疽,根盘深硬,色紫焮痛者,可配丹皮、茯苓、山栀、羚羊角、天花粉等同用,以透热泄热,解毒排脓,如《外科正宗》加味逍遥散;湿热之邪侵犯腰部,症见腰部酸痛沉重,内热烦躁,自汗口渴,小便赤涩等,为湿邪缠绵,热邪流连难去所致,当配独活、苍术、黄柏、黄芩等,祛湿除热,如《症因脉治》柴独苍术汤;若见湿热互结,热郁于内,疸证发热者,可与赤茯苓、桑白皮、川芎等同配,如《仁斋直指方》一清饮;热郁于内,熏蒸于上,口糜生疮者,可配地骨皮同煎含咽之,以透发郁热,如《圣济总录》柴胡汤;若见痘疹及瘟疫表里俱热者,亦可以本品配葛根、芍药、黄芩、连翘等,以清热透疹,解毒养阴,如《景岳全书》柴葛煎。
10.肝经循行部位的痈疮、瘿瘤、瘰疬痰核、湿痒
本品归于足厥阴肝经,为常用的肝胆二经的引经药。同时又能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促邪外出,故能用治多种病邪阻滞于肝经所导致的病证。若热毒壅滞于肝,胁间疼痛异常,拒按者,本品配白芍、香附、薄荷、当归、天花粉、金银花等同用,理气宣郁,清热解毒,如《辨证录》宣郁化毒汤;若痰气互结,阻于肝经,形成瘿瘤者,常配海藻、昆布、龙胆草、小麦等,如《校注妇人良方》海藻散坚丸;若与当归、牛蒡子、三棱、桔梗、连翘等配伍,可用于小儿项侧马刀疮,坚而不溃,或瘰疬者,如《兰室秘藏》柴胡通经汤;若风热之毒,侵袭足厥阴肝经,大腿内侧阴包穴生痈者,亦可用此配牛膝、丹参、黄芩、黄芪、荆芥等同用,如《疡科心得集·补遗》黄芪柴胡汤;若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于肝脉,睾丸湿冷,两大腿内侧汗出,阳痿,阴囊湿痒气秽者,宜配黄柏、升麻、泽泻、防己、龙胆草等同用,如《兰室秘藏》清魂汤。
11.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善治气虚下陷所致之神倦发热,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病证,常配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若脾胃虚弱,兼湿阻气滞,见体倦乏力,脘腹胀满,大便泄泻,肢节烦疼,不思饮食者,当益气健脾,和中祛湿,常配黄芪、人参、苍术、升麻等,如《脾胃论》调中益气汤;妇人脾胃气虚,阳气不足,而见月经不调,经来量多,色黑有块,大便水泄,饮食减少,身体消瘦者,需益气升阳,养血调经,当配升麻、当归、人参、黄芪、白术等,如《兰室秘藏》益胃升阳汤;若中气不足,又兼胸中气郁血瘀者,当配黄芪、当归、桂枝、乳香、没药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理郁升陷汤。
煎服,3~10g。醋炒减低散性;酒炒增其升提之力;鳖血炒可退虚热。
本品药性升发,凡气逆不降,阴虚火旺,肝阳上升者,均当慎用。
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辛凉解表药,均具有解表升阳的功效,可用于外感表证及脾胃清阳不升之泄泻。然柴胡主入少阳经,善和解少阳,疏散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主要用于少阳证往来寒热,亦用于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且具良好的疏散退热,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升阳举陷作用,可用于各种表证发热,以及肝郁气滞,中气下陷之脱肛、内脏下垂等病证。升麻主入肺、胃经,功善升散解表透疹,升举清阳,风热表证应用较少,主要用于麻疹不透及阳明头痛。其升举之力较柴胡为强,为治疗脱肛、内脏下垂等气虚下陷证之要药。此外,尚能清热解毒,可治斑疹不透,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热毒疮疡等病证;葛根主入阳明经,功善解肌退热,透疹生津,为治疗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之要药,又可治疗斑疹不透、热病口渴及消渴病。其升阳作用主要体现在煨葛根升清阳而止泄泻,很少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内脏下垂等证。
1.《神农本草经》:
“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医学启源》:
“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3.《本草纲目》: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皆可用之矣。”
4.《本草经疏》:
“柴胡,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
5.《本草汇言》:
“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
6.《本草正》:
“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
7.《药品化义》:
“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或耳内生疮,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
(一)化学成分
柴胡主要含有挥发油、皂苷、有机酸、醇类等。挥发油中含有α-甲基环戊酮、柠檬烯、月桂烯等38种成分,狭叶柴胡中含有β-萜品烯、柠檬烯等18种成分;皂苷为齐墩果烷型,有柴胡皂苷a、b、c、d及柴胡苷元E、F、G,龙吉苷元等。其他还有白芷素。狭叶柴胡全草还含有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水仙苷以及钙、钾、铝等金属元素。
(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柴胡水煎液灌胃能缓解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效果与阿司匹林相似或略低于阿司匹林,显示出良好的解热作用 [1] 。柴胡-黄芩药对组分配伍亦对实验性发热大鼠模型有显著解热作用 [2] 。
2.镇痛作用
柴胡可减少腹腔注射醋酸致痛小鼠扭体反应次数,醋炙后镇痛作用增强。醋柴胡与白芍按1∶2合煎对实验动物有显著镇痛作用 [3] 。
3.抗炎作用
柴胡水煎液灌胃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 [1] 。给大鼠肌注50mg/kg、25mg/kg柴胡总皂苷,能明显抑制由右旋糖酐引起的足浮肿,剂量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强,大鼠去两侧肾上腺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柴胡总皂苷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有明显抑制作用 [4] 。
4.保肝作用
柴胡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ALT、AST升高 [5] 。柴胡皂苷a亦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肝脏中GSH含量升高,血清中ALT含量下降,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说明具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脏中脂质代谢的作用 [6] 。柴胡对二甲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对肝功指标ALT、AST、ALP的升高有抑制作用,并可降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抗肝细胞凋亡 [7,8] 。
5.利胆作用
生柴胡及醋柴胡水提液在灌胃给药后2小时,能显著促进大鼠胆汁排泌,且柴胡醋炙后利胆作用有增强趋势 [3] 。
6.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柴胡多糖可显著增加脾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数及吞噬指数和流感病毒血清中的抗体滴度,但不影响脾细胞分泌溶血素。柴胡多糖对正常小鼠迟发超敏反应(DTH)无作用,但可以完全及部分恢复环磷酰胺或流感病毒对小鼠DTH反应的抑制。柴胡多糖还能明显提高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柴胡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9] 。
7.抗肿瘤作用
用柴胡代替卡介苗,以新西兰纯种白兔可成功制备具有抗癌效应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以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结果使癌细胞坏死、裂解;用HeLa细胞和肺腺癌细胞做同样实验,亦获相同结果 [10] 。
8.抗辐射损伤作用
由阿拉伯糖、半乳糖等7种单糖组成的平均分子量8100左右的柴胡多糖,对受8.5GY照射的小鼠,在照前1小时、腹腔注射5mg时,能提高30日存活率42.5%,照后30分钟给药,提高45%,而阳性对照药盐酸胱胺组,提高40.5%。柴胡多糖对造血组织如脾重量、骨髓DNA含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脾结节数等指标也有保护作用,其有效程度和盐酸胱胺接近 [11] 。
(三)临床报道
1.用于发热性疾病
以单味柴胡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高热42例,从临床投药到发生药效时间为(15±10)分钟,药效持续时间为6~16小时,用药后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无过敏反应,偶有腹泻现象 [12] 。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半夏各10g,桃仁、丹皮、归尾、川芎各6g,生姜3片,大枣4枚,或小柴胡汤加丹皮、川芎、归尾各6g)治疗经期发热两例,服3剂,均愈 [13]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0g、桂枝3g、干姜2g、天花粉5g、黄芩4g、牡蛎3g、生甘草2g)2剂,水煎服,2次/日,治疗1例壮热战汗者,获效 [14] 。用柴桂败毒汤(柴胡15g、桂枝10g、黄芩15g、法半夏10g、党参15g、生姜3片、大枣5枚、苍术10g、藿香10g、大腹皮30g、白芍15g、酒炒常山15g、麻黄10g、甘草6g)水煎服,轻、中度患者每日1剂,重度每日2剂,呕吐剧烈者,可直肠滴注,用量加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50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15] 。
2.治疗咳嗽
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外感后久咳63例,结果外寒夹饮型21例中治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痰热阻肺型30例中(其中包括小儿顿咳18例)治愈27例,有效3例;肺燥内热型9例中治愈7例,有效2例;气阴不足型3例中有效2例,无效1例。共治愈5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 [16] 。从生产柴胡注射液的残渣中提取镇咳有效成分制成柴胡镇咳片服用,治疗因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引起的咳嗽1005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5.8%,显效率为60.4% [17] 。刘氏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党参12~30g、甘草4.5g、生姜3片、川朴9g、杏仁9g、红枣5枚,外感重、卫阳不振加桂枝、白芍各9g;咳痰呈泡沫状加干姜3g、细辛1.5g、五味子9g;肺有郁热加连翘12g、芦根30g;咽燥,午夜频咳,饮水则舒,痰黏少者,去生姜、党参,加南、北沙参各12g、麦冬9g)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不愈者38例,结果治愈14例(6天内热退咳止,无自觉症状,胸透正常者),显效15例(7~10天热退咳止,胸透好转),有效5例(7~10天热退咳嗽明显减轻,胸透变化不太大),无效(7~10天咳嗽仍剧者)4例 [18] 。
3.治疗病毒性肝炎
口服肝复康(人参茎叶皂苷,柴胡皂苷按10∶1制成片剂,每片27.5mg)3~6片/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2~3个疗程。结果360例中,治疗组临床控制66例,显效87例,有效166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88.6%。经观察肝复康可使自觉症状和肝功能明显改善,HBsAg阴转或滴度下降率较高,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能促进肝内RNA和蛋白质合成 [19] 。有人用柴连大黄宁肝汤(柴胡、陈皮、山楂、白芍各12g,连翘、茯苓各15g,大黄3~15g,板蓝根、薏苡仁各20g)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治疗383例病毒性肝炎。结果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82例,痊愈159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4例,痊愈23例,好转1例;慢性迁延型肝炎98例,痊愈65例,好转28例,无效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72例,临床治愈37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毛细血管性肝炎7例,痊愈6例,好转1例。其中47例HBsAg阳性经治疗38例转阴,转阴率80.9%。疗程最长者4个月,最短者10天,总有效率95.3% [20] 。
4.治疗肝脓肿
谢氏用柴胡清肝汤加减[方1:柴胡8g,金银花、蒲公英各20g,连翘15g,黄芩、天花粉、桃仁、当归、川楝子各10g,生大黄8g,薏苡仁30g;方2:柴胡8g,赤芍15g,金钱草30g,黄芩、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山栀、生军(后下)各10g,丹参、连翘、蒲公英、薏苡仁各20g]加服小金片,每次4片,3次/日,治疗2例肝脓肿,获效 [21] 。
5.治疗肝癌
叶氏等用小柴胡汤加减[党参9g、柴胡、黄芩、法半夏、仙鹤草各15g、炙甘草6g、郁金20g、牡蛎、蛇舌草各30g、田七末(冲服)3g]用于肝癌介入疗法后的治疗,一般于术后第二天开始1次/日顿服,共治疗81例,同时与西医组(放疗)进行比较。结果:中医组可明显制止消化道出血,增进食欲,减轻疼痛,无1例出现呕吐 [22] 。
6.治疗胆石症
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大黄20g(后下)、枳实10g、黄芩15g、白芍15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包煎)、丹参25g、郁金15g、芒硝10g(冲),胁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半夏;肝胆湿热并重者加黄连、胆草、栀子、茵陈;大便燥结不通者,重用大黄、芒硝;热象重者加金银花、连翘]治疗胆石症30例,结果:痊愈5例;有效:排石,结石减小,但不完全者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23] 。
7.急性胆系感染
以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枳实20g、大黄15~20g、白芍30~50g,延胡索15g、木香15g、金钱草30~50g、甘草10g。气滞加郁金;热重加金银花、山栀;湿重加茵陈、白蔻仁;结石加海金沙、鸡内金,重用金钱草;胆道蛔虫加川椒、乌梅、槟榔)治疗急性胆系感染75例。结果:痊愈56例,占74.6%;好转17例,占22.7%;无效2例,占2.7% [24] 。
8.降低转氨酶
五味子50g,柴胡、甘草各30g。水煎浓缩至200ml,日1剂,每次100ml,每日2次,饭后服,1~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转氨酶升高48例,结果转氨酶均接近正常值 [25] 。
9.治疗高脂血症
柴胡注射液每次肌注4ml(含生药4g),日1次,15~20天为1个疗程,具有较好的降甘油三酯作用,对胆固醇则无明显影响 [26] 。
10.治疗渗出性中耳炎
柴胡500g,香附、川芎各250g,共制水丸。早晚各服5g,10日为1个疗程。治疗84例,痊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20例 [27] 。
11.治疗变应性鼻炎
黄氏等以小柴胡汤治疗变应性鼻炎65例,有效率90.8%;对照组65例,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治疗,有效率76.9%。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药 [28] 。
12.抑制链霉素的副反应
柴胡、香附各30g,川芎15g。焙干研末入胶囊,2丸/次,每日3次,饭后服。治本病10例均有效,其中眩晕者4例,1周内消失1例,2周内消失2例;听力减退者6例,1周内消失2例,2周内消失3例。本组经用本品均完成了链霉素3~6个月疗程的治疗 [29] 。
13.治疗扁平疣
柴胡注射液治疗扁平疣39例。方法:选择母疣,常规消毒皮肤,用灭菌注射器及皮试针头抽取柴胡注射液,从母疣边缘进针至基底部反抽无回血即可注入上药,依皮疹大小每次注射0.2~0.5ml,致疣体发白即可。拔针后创面稍加压1~2分钟。1周后根据皮疹变化再决定下次是否继续注射。结果:治疗扁平疣39例,痊愈(疣体全消失)35例占89.7%。显效(疣体比原有缩小、低平、部分消失)4例占10.3% [30] 。
14.治疗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
以大柴胡汤化裁(大黄、黄芩各12~15g,柴胡、枳实、半夏各10~12g,热甚加蒲公英、地丁、黄连、金银花;肿甚加蒲公英、连翘、天花粉;脓成未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贝母;已溃脓者加桔梗、玄参)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治疗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31例,结果痊愈31例。其中颌面部间隙感染11例,牙槽脓肿13例,拔牙术后感染7例,经中西药治疗未效者16例 [31] 。
15.治疗睾丸炎
有人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黄芩、枳壳各9g,白芍12g,乌药、桃仁、小茴香、橘核、败酱草各10g,炙甘草6g)水煎服,2次/日,7天为1个疗程,治疗睾丸炎37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9% [32] 。
16.治疗乳腺炎
有人用柴芩汤(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0g、青皮10g、牛蒡子10g、连翘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5g、甘草6g、连须葱白7枚)2剂,水煎服,治疗产后2周左乳房红肿胀痛之乳腺炎1例,后去葱白继服2剂,痊愈 [33] 。
17.治疗睾丸鞘膜积液
以四逆散合五苓散加减治愈2例睾丸鞘膜积液患者 [34] 。
18.治疗不孕症
柴胡四物汤(柴胡、当归、枳壳、青皮、川芎、鹿角霜各10g,熟地、白芍、香附各15g,蒲公英20g)于月经干净后第三天开始服用,日1剂,水煎2次,连服7~10剂,如下次月经来潮时肝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可停止观察,如未完全消失者,可如前法再服。结果治愈20例,有效12例(肝郁症状消失),无效6例 [35] 。
19.治疗痛经
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西党10g、甘草5g、半夏10g、黄芩10g、生姜5g、红枣5g、白芍10g、香附子10g)治疗原发性痛经,每月从行经之日起,连服10剂,日1剂,早晚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57剂。结果:痊愈者28例,占49.12%;显效22例,占38.6%;有效5例,占8.8%;无效2例,占3.5%;总有效率96.52%,痊愈显效率87.1% [36] 。
20.治疗急性胰腺炎
大柴胡汤随证加减化裁,气滞夹积者加川楝子、大腹皮、楂曲,肝胆湿热者加黄连、栀子、黄柏,肝胃实热者去枳实,加川楝子、黄连、姜竹茹,气滞血瘀者去法夏,加桃仁、赤芍、五灵脂、蒲黄,阳明腑实者重用生大黄50~120g,加楂曲、莱菔子。煎服或经胃管注入,治疗急性胰腺炎不同分型24例,明显好转时间1~2天者8例,3~4天12例,4天以上者4例 [37] 。
21.治疗慢性胃炎
用柴平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5g、茵陈30g、栀子15g、苍术15g、陈皮15g、厚朴15g、藿香15g、仙鹤草30g、白及30g、山楂30g、金荞麦30g、熏党参15g、甘草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杭芍30g,痛连脐周者,加败酱草30g、大腹皮20g、白头翁30g,水煎服,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38] 。
22.治疗呃逆证
许氏自拟柴胡柿蒂汤(柴胡、广木香、甘草各6g,柿蒂、乌梅、合香、大腹皮、栀子、陈皮各10g,芦根20g)用于治疗呃逆32例,其中10岁以下2例,11~20岁8例,21~40岁22例,男28例,女4例,病程2个月以上者19例,4~6天13例。方法:取水500ml加入药中,煎至300ml,去渣,加金银花露100ml熬和,日1剂,2次服完。结果:服药1剂即愈者29例,服2剂而愈者3例 [39] 。
23.治疗小儿厌食证
以柴芩汤(柴胡6g、黄芩5g、法半夏5g、郁金6g、香附5g、陈皮6g、薄荷3g、炙甘草3g)水煎服1剂收效,治疗1例小儿厌食证见厌食、心烦、哭闹患者,更进2剂巩固,诸症全消,食欲正常,随访3个月未发 [33] 。
24.治疗便秘
用柴芩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生姜10g、半夏10g、莱菔子20g、党参15g、炙甘草10g、大枣7枚)治疗1例便秘患者,4剂水煎服取效,继服2剂痊愈。该患者便秘一年半,大便每3~4日/次,必登厕努责,便后力竭,伴胸胁痞满,口苦心烦,舌苔白滑,脉弦 [33] 。
25.治疗精神病
刘氏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磁石10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三者先煎20分钟),茯苓25g,柴胡18g,黄芩、半夏、太子参、菖蒲、郁金各15g,桂枝12g,大黄、生姜、大枣各10g,日1剂。发作期症状控制后,缓解期守上方去磁石加朱砂20g]方药共研末和蜜为丸(约10g),每日3次,1丸/次,服1~3个月,治疗躁狂型精神病26例。结果:痊愈21例,3例因未坚持服药而复发,2例尚在观察之中,年龄在18~39岁,男8例,女18例 [40] 。宋氏等报道,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红花、黄芩、半夏、党参各10g,石菖蒲、郁金各12g,桃仁、赤芍各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治愈1例月经周期性精神病患者。该药是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服,连用10剂,同时配合服用谷维素40mg,3次/日,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取效的 [41] 。
26.治疗失眠
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桂枝、菊花各15g,生龙骨、生牡蛎各20~40g,大黄5~15g,白芍、生地各20g,夜交藤20~50g,半夏、甘草各10g;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合并归脾汤;心肾不交者,合并黄连阿胶汤;阳明腑实热结者,合大承气汤;肾阴不足,肾精亏损者,合并六味地黄丸)用于不寐230例,水煎服,日1剂,1次/日,结果痊愈未复发者210例,占91.3%;愈而不稳定者20例,占8.1% [42] 。
27.治疗昏睡
曾报道用小柴胡汤(柴胡10g、姜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炒山栀10g、生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治愈1例酉时昏睡患者。患者每晚6时至6时半左右,即感胸满,烦躁恶心,随即仆倒昏睡1小时左右,他人呼之不应。给患者口服上药水煎液,日1剂,早晚分服,共服3剂,随访未发 [43] 。
28.治疗带状疱疹
王氏等以柴胡清肝汤(柴胡、川芎、黄芩、栀子各9g,白芍、当归、牛蒡子、天花粉各12g,生地、连翘各15g,防风、甘草各6g,热毒重者加金银花、板蓝根各15g;湿重加苍术、黄柏各12g、胆草9g;便秘加大黄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用于带状疱疹见皮疹呈红色干性斑丘疹,或集簇性水疱排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伴刺痛者。共治36例,全部治愈。7天愈者6例,7~14天愈者23例,14~23天愈者7例 [44] 。
29.治疗青光眼
李氏等用制备的柴葛胶囊治疗青光眼,共治疗74例,总有效率85.1%。方药及制备:柴胡、葛根、车前子各200g,龙胆草、赤芍各150g,钩藤100g,甘草50g。取葛根粉碎,过100目筛,备用。另取余药加水共煎3次,每次1小时,合并滤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浸膏与葛根粉混匀,60℃干燥,装0号胶囊,每粒重0.26g [45] 。
30.用于胸痹
以大柴胡汤(柴胡、郁金、杭芍药、延胡索、川楝子、炒枳实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10g,大黄6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共服15剂,治愈胸痹1例 [46] 。
31.用治颅骨骨折感染发热耳聋
孟氏曾用小柴胡汤加味治愈颅骨骨折感染发热耳聋1例。具体方药如下:柴胡、知母、白芷、薄荷叶、川芎、天花粉各15g,黄芩、桃仁、红花、陈皮、沉香、甘草、血竭、桔梗各10g,生石膏300g,石斛20g、半夏、川楝子、生姜各30g,全葱1把。每日1剂,3次/日,煎服。3剂后加党参、骨碎补各25g,减生石膏、川楝子、沉香、陈皮、知母,后加肉苁蓉、当归、狗脊、白术各15g,接骨木、自然铜各30g,连进15剂后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47] 。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柴胡口服的毒性很小。大剂量使用柴胡水煎剂灌胃可造成大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研究发现柴胡不同组分均可导致大鼠肝毒性损伤,其途径与过氧化损伤机制有关,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损伤程度高于水提组分 [48] 。临床上,柴胡注射液偶见不良反应报道,严重者致人过敏性休克 [49,50] 。
2.中毒机理及症状
用柴胡注射液治疗感冒发热时有9例出现了以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汗出为主的副反应,偶见晕仆倒地、不省人事的严重不良反应 [50] 。
3.中毒解救
柴胡注射液使用中如出现毒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对症治疗,严重反应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副肾素)1/2支,肌苷0.2g、维生素C 1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推注,可使症状迅速缓解。反应较轻者,平卧休息5~10分钟后可恢复正常 [50] 。
[1]曹站霞.黑柴胡与北柴胡解热、抗炎作用的比较[J].中医研究,2009,22(10): 15-17.
[2]高琳,白晶,刘迪谦.柴胡-黄芩水煎液中不同化学成分群配伍与其解热作用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 760-764.
[3]聂淑琴,杨庆,李兰芳,等.柴胡与赤芍、醋柴胡与白芍配伍前后药效学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3): 11-14.
[4]于庆海,万立萍.柴胡皂苷抗炎作用机制初探[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6,3(1): 14-16.
[5]李振宇,李振旭,赵润琴,等.北柴胡根及其地上部分解热、保肝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 173-174.
[6]李廷利,吕亚彬,田振坤,等.长白柴胡中柴胡皂苷a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1988(1): 45-46.
[7]谢东浩,袁冬平,蔡宝昌,等.春柴胡及北柴胡对二甲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3): 2006-2009.
[8]韩玲.柴胡总皂苷预防大鼠肝纤维化效果的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 70-71.
[9]张兴权,陈鸿珊.柴胡多糖的免疫药理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1): 30-33.
[10]魏涌,杨燕敏.以柴胡、当归代替BCG制备TNF与其抗癌效应的研究[J].现代医学,1990,18(3):144-148.
[11]骆传环,王作华,程鲁榕.柴胡多糖抗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5,26(12): 645-646.
[12]姚建,喜斌,王景璐.柴胡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高热4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5): 295.
[13]刘建农.小柴胡汤治疗经期发热[J].四川中医,1993,11(5): 41-42.
[14]符友丰,王杰.柴胡桂枝干姜汤战汗除壮热[J].黑龙江中医药,1993(3): 25-26.
[15]马超英,耿耘,万兰清.柴桂败毒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5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3(3): 11-14.
[16]薛辉.小柴胡汤加减辨治外感后久咳63例[J].国医论坛,2004,19(5): 9-10.
[17]田眼亮,丁义良.柴胡镇咳片临床疗效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87(4): 41-43.
[18]刘明皓.38例咳嗽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 19.
[19]王雨梅,翟玉秋,刘士学.肝复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0例[J].吉林中医药,1986(5): 10-11.
[20]魏金荣.柴连大黄宁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383例[J].陕西中医,1991,12(3): 102.
[21]谢兆丰.柴胡清肝汤加减治疗肝脓肿2例[J].四川中医,1993,11(12): 31.
[22]叶安娜,季成,罗鹏飞.小柴胡汤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应用[J].新中医,1992,24(11): 31-32.
[23]李春林,赵惠琴.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3(6): 19-20.
[24]乔宦琏.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胆系感染7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 20-21.
[25]唐露.中药降酶汤对化疗所致转氨酶升高等反应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91,18(6): 33.
[26]李焕堂,李宗其,岳景山.柴胡注射液降血脂效果初步观察[J].广西医学,1985,7(6): 291-293.
[27]顾玉如,何明秀.耳聋通气散治疗渗出性中耳炎[J].新中医,1983(12): 32.
[28]黄庆山,李静美,刘红玉,等.小柴胡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4(2): 76.
[29]王树凡,王保定,刘清珍.通气散治疗链霉素副反应观察[J].四川中医,1987,5(12): 10.
[30]袁翠英.柴胡注射液局封治疗扁平疣39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4): 212.
[31]彭世桥.大柴胡汤治疗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31例[J].陕西中医,1991,12(2): 54.
[32]张宏俊,王道俊.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睾丸炎37例[J].陕西中医,1993,14(2): 54.
[33]李淑坤.柴芩汤的临床应用及探讨[J].吉林中医药,1993(5): 40.
[34]田茂华.四逆合五苓散治愈小儿鞘膜积液[J].四川中医,1993,11(2): 44.
[35]孙济民.柴胡四物汤治疗不孕症临床小结[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1): 8.
[36]刘军,傅建文.小柴胡汤加味治原发性痛经57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2,23(4): 39.
[37]邹拥军,邱宏.大柴胡汤化裁治疗急性胰腺炎24例临床报道[J].四川中医,2003,21(3): 34-35.
[38]何吉才,李春燕.柴平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1):22-23.
[39]许云甲.自拟柴胡柿蒂汤治疗呃逆32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6): 51.
[40]刘兴旺,刘芳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躁狂性精神病[J].四川中医,1993,11(10): 27.
[41]宋祖慧,郑其庄,王爱兰.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月经周期性精神病[J].四川中医,1993,11(11): 39.
[42]张丽君,王秀英,罗秋玲.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J].中医药信息,1994(2): 44.
[43]杨启瑞.小柴胡汤治愈酉时昏睡一则[J].山西中医,1992,8(2): 25.
[44]王佩茂,李昌远,王象腾.柴胡清肝汤治疗带状疱疹36例[J].四川中医,1993,11(9): 37.
[45]李国辉,段亚东.柴葛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12): 565-566.
[46]迟炳周.大柴胡汤新用[J].新中医,1992,24(8): 47-48.
[47]孟祥武.小柴胡汤治愈颅骨骨折感染发热耳聋一例[J].新中医,1992,24(1): 43.
[48]吕丽莉,黄伟,孙蓉,等.不同柴胡组分对大鼠肝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 2364-2368.
[49]吴凤海.柴胡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2,12(2): 48.
[50]王业建.柴胡注射液副反应报告[J].江西中医药,2003,34(8): 36.
周升麻(《神农本草经》),周麻(《名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鬼脸升麻(《本草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 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川升麻(升麻、西升麻),主产于陕西雒南、西方,四川南坪、西昌、灌县,青海互助、湟中。此外,云南、甘肃、河南、湖北也产。北升麻主产于黑龙江及河北承德、龙关、张家口,山西大同,内蒙古集宁、凉城。关升麻主产于辽宁本溪、铁岭、风城,吉林永吉、桦甸及黑龙江等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种。
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润透切片,生用或蜜制用。炙升麻: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商品按其来源和产地分为:川升麻(升麻),北升麻(兴安升麻),关升麻(三叶升麻)三种。以个大、外皮绿黑色,无细根,断面深绿色者为佳。以川升麻为良。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阿魏酸(C 10 H 10 O 4 )不得少于0.10%。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夹湿外感、麻疹不透
本品辛微甘微寒,辛能升散,有发表透疹之功。用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可配生石膏、黄芩、白芷等;升麻主入阳明经,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哕,心烦痞满,多与苍术、葛根、鲜荷叶配伍,如《症因脉治》清震汤;若外感风热夹湿之头面巅顶痛甚的雷头风证,又当与苍术、荷叶同配,如《卫生宝鉴》升麻汤;本品升散发表,宣毒透疹,用于感受时气温疫,头痛发热,麻疹初起,发而不透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若见小儿痘疹,表里有热,大便干结者,又可与犀角(水牛角代)、栀子、大黄等配伍,如《政和本草》引《本草图经》七物升麻丸;若麻疹透发不出,伴有发热咳嗽,烦躁口渴者,又当与葛根、杏仁、桔梗等配伍,如《痘疹活幼至宝》宣毒发表汤。
2.齿痛齿衄、鼻渊鼻衄、口疮咽痛、颜面丹毒、双目赤肿
本品微甘微寒,可泄热解毒,又具升散之力,故善清头面火毒。其归胃、大肠经,尤善清阳明热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齿衄出血、口舌生疮等症。若肠胃积热之齿肿齿衄,可配黄连、大黄、当归等,如《症因脉治》升麻清胃散;若见风火牙痛,疼痛难忍者,常配川芎、防风、细辛等取效,如《御药院方》升麻散;若见风虫牙痛,齿根动摇,又可与细辛、白芷、荜茇等同用,如《杨氏家藏方》升麻散;若见牙龈遍肿,连及咽喉、耳内肿痛之骨槽风者,配以桔梗、连翘、射干等药,如《外科大成》升桔汤;若因风毒侵袭阳明,血凝不利,鼻额间痛,或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之鼻渊者,可与犀角(水牛角代)、防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普济本事方》犀角升麻汤;若因脾胃积热,引起鼻衄者,可配黄连、干葛、石膏等,如《症因脉治》清胃汤;本品有升浮之性,可载其他清热药上升以达病所,常用于口疮治疗。若胃火亢盛,口热生疮者,配以黄连,共为末,绵裹,含咽汁,如《备急千金要方》黄连升麻散;若见热病口疮,壮热头痛,心神烦躁者,当配清热解肌退热之品,取升麻辛凉透热及甘寒清热之功,如《太平圣惠方》川升麻散中川升麻配柴胡、知母、大青叶等;若感疫疠之气,暴发两目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者,可与葛根、川芎、防风等配伍,如《审视瑶函》升麻干葛汤;若因胃肠积热,循经而上,出现颜面丹毒或痈肿者,又当与芒硝、栀子、黄芩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升麻搨汤;若因阳毒蕴结于咽喉,上攻于头面,出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可配鳖甲、当归、雄黄等,如《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3.骨蒸潮热、肺气壅滞、肝郁气滞、吐血
本品辛散升浮,功可透发散热,故可用于温热病阴虚虚烦潮热之症,常配栀子、柴胡、生地黄等,如《类证活人书》栀子升麻汤;因其入肺,具有宣散之性,又常配伍桔梗、川芎、桑白皮等,用于治疗肺气壅滞的语声不出、胸满短气、涎嗽喘闷、咽喉噎塞之证,如《御药院方》发声散;本品辛散升浮,可助气机条达,故有舒达肝郁之功,常与柴胡、川芎、香附等伍用,治肝郁气滞,呕吐酸水或阳痿不起之证,如《杂病源流犀烛》达郁汤;本品虽非大苦大寒之品,不应用于大热烦躁之症,但因其轻清宣散,疏达透表,给邪以出路,使热从表而走,因而亦用于大热烦躁恍惚,头目不利之症,常配羚羊角屑、柴胡、栀子、牛黄等,如《太平圣惠方》升麻汤;然本品既可辛散邪气,又可升提阳气,故具有升阳散火之功,常配葛根、人参、柴胡、独活、羌活等,用于因血虚或胃虚过食生冷,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之症,如《内外伤辨惑论》升阳散火汤;本品甘寒,清热而又能润胃燥,常与赤芍、生地、黄连等配伍,用于胃热出血,如《古今医鉴》清热解毒汤;此外,尚与常山、蜀漆同用,治疗疟疾,如《外台秘要》常山散。
4.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本品入脾胃经,善引清阳之气上升,而为升阳举陷之要药,故常用治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等内脏下垂证,多与党参、黄芪、柴胡等同用,共收培补举陷之功,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吸,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若出现气虚下陷,气不摄血,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需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如《景岳全书》举元煎;若出现阳气虚寒者,应在举元煎的基础上加肉桂、附子、干姜等;脾胃气虚,久则气陷,肛门下坠及脱肛便血者,宜以本品配伍川芎、归身、人参、黄芪等,如《医林绳墨大全》提肛散;若因内伤服用大黄、牵牛等泻下药,泄泻过多,腹中痛甚者,以本品配伍柴胡、黄芪、草豆蔻等,补气升阳,和中止痛,如《兰室秘藏》升麻补胃汤。
5.肾虚下陷,遗精漏精
本品与人参、黄芪同用,补脾升阳,补后天以养先天,加杜仲、枸杞子、补骨脂等,脾肾双补,用于遗精日久,肾虚下陷,玉门不闭,不时漏精之病证,如《医学入门》神芎汤。
6.湿热内蕴,肢重体倦、腹痛下利
湿邪所生,缘脾不升,胃不降。湿邪已生,亦影响脾之清气运行,故湿邪为患,应佐以升阳之法。本品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为升清之要药。故可用于湿热内蕴,脾气不足,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之病证,常配苍术、黄柏、柴胡、黄芪等药,如《兰室秘藏》除湿补气汤;若用于伤寒夹热,腹痛下利者,又当以本品配黄连、白芍、黄柏等,如《圣济总录》升麻黄连汤。
7.妇人转胞,小便不通
本品常配黄芪、柴胡等,借黄芪之力而升提清阳,借柴胡之力而调畅气机。妇人转胞缘气虚而气滞,小便滴沥不通者,可用上述配伍治疗,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麻黄芪汤。
8.老年中风
年老体虚,正气不足,虚邪贼风,乘虚而入,而为中风。治之宜益气扶正,疏风散寒。本品一方面可升提清阳以助正气,另一方面可辛散邪气归于阳明,配以葛根、人参、秦艽、防风等,用于风寒客于手足阳明经,口眼 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之老年中风证,如《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9.气血不足,疮毒塌陷
本品升阳益气而益血,为补益气血的枢机之品。常配黄芪、人参、白芍、甘草等药,用于忧思过度,饮食失节,气血两虚之面色黧黑、气短,如《医学入门》升麻顺气汤;本品还可用于气血不足,无力托邪外出之疮毒塌陷,常配黄芪、当归、连翘、葛根等,如《兰室秘藏》升麻托黑汤;其升提之性,亦可用于阴虚血燥伴见大便不通,常配熟地、生地、当归、大黄等,如《兰室秘藏》润燥汤,升清以促生化之源。
10.黄水疮、雀斑、粉刺 、瘭疽
本品清热解毒,与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等配伍,用于黄水疮,如《医宗金鉴》升麻消毒饮;本品还可配伍犀角(水牛角代)、羌活、川芎、防风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治雀斑、粉刺 等病,取其清热解毒及载药上行的作用,如《医宗金鉴》犀角升麻丸;本品配射干、大黄、羚羊角屑等,用于治疗瘭疽肿痛不可忍者,取其清热解毒作用,如《太平圣惠方》射干散。
煎服,3~10g。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本品辛散力强,一般风热感冒,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均当忌用。
升麻、牛蒡子均属辛凉解表药,均具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能,同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及疮疡肿毒等热毒证。但升麻升散解表,风热表证应用较少,主要用于阳明经头痛,然长于升举清阳之气,为治疗气虚下陷、脱肛久痢久泄、子宫下垂等的要药。又能清热解毒,用于口疮、鼻衄、齿衄、咽喉肿痛等多种热毒证。而牛蒡子苦寒辛散,常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肺热咳嗽咯痰不畅、斑疹不透。亦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咽作用,主要用于头面部的热毒之证,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又可通利二便,对于热毒之证又伴有二便不利者,尤为适用。
1.《神农本草经》:
“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2.《医学启源》:
“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3.《本草纲目》:
“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之。”
4.《本草正》:
“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若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5.《药品化义》:
“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
6.《本草求真》:
“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一)化学成分
升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多氧化物及色原酮、酚酸等。其三萜类衍生物有升麻(烯)醇,升麻环氧醇苷,升麻苷,乙酰升麻醇木糖苷等;酚酸类化合物有: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等;其他成分有水杨酸、鞣质、树脂、升麻碱、升麻素、升麻苷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升麻提取物具有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活性,抑制佛波醇酯和钙离子通道(A23187)诱导的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MC-1细胞中IL-4、IL-5和TNF-α mRNA的表达 [1] 。
2.镇痛、镇静作用
采用小鼠福尔马林(甲醛溶液)致痛反应、热板法、醋酸扭体实验和小鼠自发活动及举双肢法显示,升麻及兴安升麻均有镇痛和镇静活性,且其镇痛和镇静作用经过蜜制后显著增强 [2] 。
3.抗肿瘤作用
MTT法检测体外升麻总苷对人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升麻总苷对小鼠S180和裸鼠体内移植人肺腺癌A549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诱导凋亡作用 [3] 。
4.其他作用
此外,升麻皂苷还具有体外抑制艾滋病毒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膜的核苷转运过程,导致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自身DNA合成受限,病毒产量下降,而起抑制作用 [4]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胃下垂
用开胃合剂(升麻、枳壳各15g水煎而成),每日2次分服,随证加减,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5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 [5] 。
2.治疗子宫脱垂
李氏报道用升麻4g(研末)、鸡蛋1个,先将鸡蛋顶端钻一黄豆大小圆孔,再将药末放入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块蘸水将孔盖严,口向上置于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2次/日,10天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服2天,然后再服。共治疗120例中青年患者,病程最短为半年,最长为10年,其中Ⅰ度脱垂者63例,Ⅱ度脱垂者51例,Ⅲ度者6例。结果经3个疗程治愈者104例,显效12例,无效4例 [6] 。
3.治疗崩漏
倪氏以升陷汤加减(生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治疗中气下陷型崩漏10例,疗效满意 [7] 。
4.治疗药物性肝病
升麻葛根汤(升麻30~60g、葛根30g、赤芍30g、甘草10g)随证加味治疗药物性肝病27例,治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 [8] 。
5.治疗急性鼻窦炎
谭氏以升麻解毒汤加减(升麻6g、葛根15g、赤芍12g、黄芩12g、苍耳子10g、生甘草6g等)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2例,无效6例。痊愈者中,最少服药2剂,最多30剂,服药15剂以内者30例,随访半年,复发者3例 [9] 。
6.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升麻葛根汤(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随证加味内服,6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结果26例均获痊愈,总有效率为100% [10] 。
7.治疗湿疹
以升麻消毒饮(升麻10g、当归20g、赤芍10g、金银花20g、连翘20g、牛蒡子10g、栀子15g、羌活15g、白芷10g、红花10g、防风15g、甘草10g、桔梗15g)内服,合自制湿疹膏[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黄芩、氯苯那敏(扑尔敏)、凡士林]外用,治疗湿疹疗效显著,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11] 。
8.治疗荨麻疹
用升麻鳖甲汤(升麻15g、当归10g、蜀椒10g、甘草15g、炙鳖甲12g、雄黄5g)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12] 。
9.治疗口腔疾患
用升麻银翘汤(升麻15g,金银花、连翘各30g),轻症每天1剂,水煎含漱及内服各半,重症每天2剂含漱及内服各1剂,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屡有效验,尤其止痛更为显著 [13] 。
10.其他
亦有报道升麻、葛根用于治疗骨髓炎、肝炎、颜面神经麻痹、高血压、末梢神经炎等取效 [14] 。
[1]吴德松,卿晨.升麻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6): 918-920.
[2]曹丽,孙虹,李展,等.不同品种的升麻蜜制前后药理活性的比较[J].中药材,2007,30(12):1561-1563.
[3]曹丽,杨卫彬,潘瑞乐,等.兴安升麻总苷抗肿瘤药效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31-33.
[4]林新,蔡有余,肖培根.兴安升麻皂甙体外SIV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华西药学杂志,1994,9(4):221-224.
[5]屠森,郑家顺,孙雅俊,等.升胃合剂治疗胃下垂50例临床总结[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2): 25.
[6]李治方.治疗子宫脱垂验方[J].四川中医,1986,4(11): 47.
[7]倪晓云.升陷汤加减治验崩漏[J].天津医药,1982(10): 617.
[8]续海卿.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药物性肝病27例[J].光明中医,2008,23(5): 626-627.
[9]谭敬书,徐绍勤.升麻解毒汤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J].河北中医杂志,1986(6): 31-32.
[10]董德翠,王璐瑜.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 103-104.
[11]吕丽红,贺永香,刘学东.升麻消毒饮合自制湿疹膏治疗湿疹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4(20): 138-139.
[12]李长乐.升麻鳖甲汤治疗顽固性荨麻疹30例[J].四川中医,2011,29(2): 100.
[13]张永全.升麻银翘汤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癣[J].新中医,2008,40(7): 50.
[14]赵祚忠,宋友祥.升麻葛根的临床运用[J].中原医刊,1988(1): 45.
黄桑(《神农本草经》),家桑(《日华子本草》),铁扇子(《百花镜》),荆桑(王祯《农书》)。
桑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本品为桑树的叶,故名。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的干燥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以南方育蚕区产量较大,如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湖南等地。野生与栽培均有。
多在霜降后9~10月采收,晒干,生用或制用。炮制时拣去杂质,搓碎,簸皮梗,筛去泥屑。蜜炙桑叶:即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桑叶每50kg,用炼熟蜂蜜10~12.5kg)
商品不分等级,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扎手者为佳,习惯以经霜者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芦丁(C 27 H 30 O 16 )不得少于0.10%。
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连翘、薄荷、杏仁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肺热燥咳
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痰少,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清燥救肺汤;若用于肝火灼肺,木火刑金,干咳少痰,咳则胁痛,甚则咳血,或痰中夹有血丝者,可配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川贝母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桑丹泻白汤;若证属痰火郁肺或阴虚肺热咳嗽,以及肺结核咳嗽者,可配儿茶、硼砂、紫苏子、甘草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安肺宁嗽丸。
3.喉痧,咽喉红肿,牙痛
本品轻清性寒,长于疏散风热,故可用于风热犯肺之喉痧,咽喉肿痛及风热上扰之风火牙痛。常配防风、淡豆豉、牛蒡子、桔梗、前胡等,用于治疗喉痧,如《喉科家训》桑防白膏汤;或可用单味桑叶10~15g煎服,用治咽喉肿痛,风火牙痛,见《上海常用中草药》方。
4.目赤肿痛,风眼下泪
本品苦寒,兼入肝经,苦寒能清泄肝火,疏风散热而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之天行赤眼,目赤肿痛,目涩眩赤,双目痛痒,羞明流泪,或风热上攻之目赤头痛,可用本品单味滚水冲泡,晾温洗眼,如《养素园传信方》所载;或与菊花共用研末为丸,白开水送服,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明目延龄丸;另《濒湖集简方》记载: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温洗,或入芒硝同用,治疗风邪壅滞,气机失调之风眼下泪。
5.肝阳眩晕,眼目昏花
本品甘寒质润,功能平肝明目,故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痉厥,或热极动风之证。常配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若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或肝风内动,孕妇子痫,产后惊风等,当配羚羊角、钩藤、茯神、白芍、生地等凉肝息风之品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本品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既可用于肝经风热,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又可用于肝阴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等症,常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如《医级》桑麻丸;若肝肾不足,经常头目眩晕者,可以本品配菊花、枸杞子、决明子,水煎代茶饮,见《山东中草药手册》。
6.出血症
本品甘寒,尚可凉血止血,故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可单用,如《圣济总录》独圣散,或配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本品若配其他止血药同用,可用于金疮出血,如《永类钤方》军中一捻金中即以本品配金樱叶、嫩苎叶同用治疗。
7.自汗、盗汗
本品甘寒益阴,可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常配黄芪、麦冬、五味子同用,益气养阴,敛汗固表,用于大病之后,或体虚气阴不足,遍体出汗淋漓者,如《辨证录》敛汗汤。
8.风痧
本品质轻上浮,功可升散,其性质苦寒,尚可清热,故可用于风热侵袭卫表,热盛不解而致的高热口渴,心烦不宁,风痧不透,疹色鲜红或紫黯,疹痒密集,小便黄少等症,可配菊花、薄荷、牛蒡子等辛凉透疹之品,还需配伍赤芍、藏红花等凉血解毒之品同用,如《中医儿科学》透疹凉解汤。
煎服,5~10g。一般生用,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桑叶、菊花均为辛凉解表常用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常同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及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头昏目赤等。但桑叶疏散之力强于菊花,尤善用于风热表证兼有咳嗽头痛者,又可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明目之功较桑叶为胜,又能解毒,可治疔疮肿毒。野菊花功专清热解毒,为疔疮肿毒之良药。
1.《神农本草经》:
“除寒热,出汗。”
2.《本草经疏》:
“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
3.《重庆堂随笔》:
“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4.《本草撮要》:
“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5.张寿颐:
“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一)化学成分
桑叶主要含有黄酮类、甾醇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有: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桑苷,黄芪黄酮;甾醇类有: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菜油甾醇;其他还含有昆虫变态激素,多种酸类、酚类,维生素B 1 、B 2 、C,微量挥发油,糖类,蛋白质,鞣质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桑叶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足浮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液渗出,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1] 。
2.降血糖作用
自桑叶中提取的桑叶总多糖(TPM),腹腔注射给药50mg/kg、100mg/kg、200mg/kg,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TPM还可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耐糖能力,增加肝糖原含量而降低肝葡萄糖。TPM腹腔注射给药100mg/kg可以提高正常大鼠血中的胰岛素水平。上述实验表明TPM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有调整作用,并可促进正常大鼠胰岛素的分泌 [2] 。桑叶总黄酮亦有降血糖作用 [3] 。
3.降脂作用
桑叶总黄酮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使动脉粥样硬化指数(TC/HDL-C)显著降低,预防肝组织脂肪变性 [3] 。
4.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桑叶黄酮能显著降低血中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升高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提高皮肤含水量 [4]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还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 。
5.抗菌作用
桑叶水提物及醇提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明显的抑菌及杀菌作用,对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菌或杀菌效果 [6]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咳嗽
以桑叶润肺糖浆(鱼腥草、生石膏、蝉蜕、胡麻仁、北沙参、桑叶、麦冬、苦杏仁、甘草等)治疗燥热咳嗽有效 [7] 。以桑叶贝母汤(桑叶、沙参、枇杷叶各10g,川贝母、杏仁各8g,马兜铃5g)随证加减,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疗效确切 [8] 。桑叶止咳颗粒(桑叶10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枇杷叶10g、浙贝母10g、百部15g、蜜炙麻黄5g、黄芩10g、金银花15g、甘草3g)治疗感冒后咳嗽有良效 [9] 。
2.治疗肺脓肿
用桑芦汤(桑叶20g、芦根60g、鱼腥草60g、白茅根60g、刺黄柏30g)水煎服(鲜品更好),日1剂,连续服药,定期复查,治愈后停药,疗程一般为14~47天。共治疗72例,结果治愈率90.28%,好转率9.72% [10] 。
3.治疗盗汗
用霜桑叶45g干燥研末,每日晚上睡前用米汤送服桑叶散9g,治疗盗汗3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用药1天即可减轻症状,5天左右即可治愈 [11] 。
4.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取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桑叶汁滴入耳内1~2滴,3次/日,2~3天即愈。治疗1例,3天即愈 [12] 。
5.治疗乳糜尿
用25%桑叶口服液,每人600ml/d,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乳糜尿46例,经6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48%。其中第1个疗程有效率为41.3%,至第6个疗程达82.61%。1年后随访32例,复发4例(12.5%)。对复发者再次给予本药治疗,经1~4个疗程后治愈 [13] 。
6.治疗中风
用桑麻地黄汤(桑叶、丹皮、泽泻、天南星、红花、全蝎各10g,黑芝麻、何首乌、山萸肉、石菖蒲各12g,生地、山药、豨莶草各30g,云苓18g,甘草6g)治疗中风36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2%。其中疗程最短17天,最长25天,平均44.3天,治疗后患肢肌无力较前有明显改善 [14] 。
7.治疗皮肤病
以桑杷祛风汤(桑叶20~40g,蚤休、生地各10~15g,枇杷叶10~20g,生甘草5~10g)每剂加清水浸泡20分钟,煎3次,取汁混合为450ml。每服150ml,2次/日,必要时取渣再煎汁外洗,治疗红斑类皮肤病有效 [15] 。
[1]陈福君,林一星,许春泉,等.桑的药理研究(Ⅱ)——桑叶、桑枝、桑白皮抗炎药理作用的初步比较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3): 222-224.
[2]陈福君,卢军,张永煜.桑的药理研究(Ⅰ)——桑叶降血糖有效组分对糖尿病动物糖代谢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1): 24-27.
[3]江正菊,宁林玲,胡霞敏,等.桑叶总黄酮对高脂诱导大鼠高血脂及高血糖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1): 108-111.
[4]王灿,左艇,王琳琳.桑叶黄酮抗皮肤衰老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 30-32.
[5]姜玉兰,朴惠善,李镐.桑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8,31(4): 519-522.
[6]梁薇,梁莹,应惠芳.桑叶水提物及醇提物抗菌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8): 753.
[7]杨宪煌.桑叶润肺糖浆治疗燥热咳嗽6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 80-81.
[8]李孔就.桑叶贝母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72例[J].四川中医,2002,20(7): 61.
[9]朱佳,刘海燕.桑叶止咳颗粒治疗感冒后咳嗽30例[J].中医药学刊,2001,19(6): 596-597.
[10]余化平,王显忠,肖欣荣,等.桑芦汤治疗肺脓肿72例[J].华西医学,1993,8(2): 158-159.
[11]王豪.桑叶散治疗盗汗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2): 28.
[12]朱培忠,蒋素容.桑叶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J].四川中医,1985(5):封三.
[13]王培义,刘仑华,甄天民,等.桑叶口服液治疗乳糜尿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1991,10(5): 20-21.
[14]王立琴,孙恩润.桑麻地黄汤治疗中风36例[J].陕西中医,1996,17(3): 105.
[15]孙枫.自拟桑杷祛风汤治疗红斑类皮肤病22例[J].吉林中医药,1990(4): 20.
节华(《神农本草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扑子》),金蕊(《本草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簮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收载。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九月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故名。为菊科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按性状不同分为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杭菊花。白菊花:主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为“亳菊”,产于河南武陟、博爱者称为“怀菊”,产于四川中江者称为“川菊”,产于山东济南者称为“济菊”,产于河北安国者称为“祁菊”,产于湖南平江者称为“平江菊”;滁菊花:主产于安徽滁县,品质最佳;贡菊花:主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杭菊花:主产于浙江嘉兴、桐兴,吴兴产多系茶菊,产于海宁者多系黄菊。均为栽培。
9~11月当花盛开时采集。白菊花系将花枝折下,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剪下花头;滁菊花系摘取头状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使头状花序成圆球形,再晒干;贡菊系摘下头状花序,上蒸笼蒸过,晒干;黄菊则用炭火烘干。炮制: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即得。炒制:选择完整菊花,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微黑色为度。
商品按性状不同分为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杭菊花四种。按产地不同分怀菊、亳菊、川菊、祁菊、贡菊、杭菊、滁菊、黄菊、济菊、平江菊、茶菊等。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烘菊、蒸菊、晒菊等。均分为1~3等,以身干、色白(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 16 H 18 O 9 )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 21 H 20 O 11 )不得少于0.080%;含3,5- O -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 25 H 24 O 12 )不得少于0.70%。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风邪上扰,头痛目眩
本品辛、微寒,疏散风热效佳,故可用于风热上攻,头痛不止,口干烦热者,常配石膏、防风、蔓荆子、羌活等,疏风散热,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菊花散;或与羌活、独活、旋覆花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风邪外袭,面目浮肿,头目昏眩,甚则呕吐之症,如《宣明论方》菊叶汤(又名菊花散);若与疏散风热之品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以及祛风止痛之品川芎、羌活、白芷配伍,可用于风热上攻,偏正头痛,或巅顶痛,伴有恶寒发热,头晕目眩,舌苔微黄者,如《银海精微》菊花茶调散;若风寒之邪上扰,所致头痛眼疼,头眩胸闷者,本品还可与细辛、防风、麻黄、川芎等药配伍,疏风散寒止痛,如《圣济总录》菊花汤。
3.目赤昏花,翳膜内障,瞳仁紧小,睑眩赤烂
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肝火上攻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目赤肿痛,目暗不明,视物昏花,翳膜附睛等病证。若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流泪,隐涩难开,或暴赤眼痛,或攀睛胬肉痒痛者,一般均可配伍白蒺藜、木贼、蝉蜕等清肝明目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花散;若内热炽盛,上攻头目,目肿如脱者,可配芒硝、石膏、射干等同用,清泄内热,消肿止痛,如《圣济总录》接神散;若风热上攻,两目昏暗,羞明多泪,隐涩难开,渐生翳膜,或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昏涩隐痛,或暴赤肿痛者,可与密蒙花、石决明、白蒺藜、木贼、羌活配伍,疏风清热,明目退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密蒙花散;或配大黄、川芎、牛蒡子、山栀、白蒺藜、黄芩等,共奏疏风泻火,退翳明目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气饮;若风热上攻,两目暴肿,两睑溃烂者,当配滑石、石膏、黄芩、桔梗、黄连等,如《证治准绳》菊花通圣散;若用于眼生翳膜,遮睛翳障及内障青盲者,可适当配活血药及其他明目退翳药同用,如《圣济总录》车前散中以本品配车前子、蝉蜕、京三棱、石决明、草决明等;治疗翳膜遮晴,还可以本品配川椒、楮实、荆芥穗、木贼等,如《卫生宝鉴》五秀重明丸;若用于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畏光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者,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等,如《医级》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若用于心肾阴虚,目失濡养,双目不痛,瞳仁紧小,口干口苦者,可配女贞子、麦冬同用,如《辨证录》菊女饮;若见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常见黑花,多有冷泪者,当配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等,共奏补肝肾,明眼目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睛丸;若配蜀椒为丸,口服,用治眼目昏暗诸疾,如《圣济总录》夜光丸。
4.眩晕惊风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钩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肝风实证,如《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
5.油风脱发
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致生油风,毛发成片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者,当首先疏风清热,使邪去正复,可以本品配海艾、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艾汤;若素体血热,加之风热上扰,头发干燥脱落者,亦可与侧柏叶、川芎、桑白皮、旱莲草等配伍,共奏凉血清热,疏风止痒之效,如《御药院方》洗发菊花散。
6.头面游风、风癣
本品质轻上浮,有良好的疏风作用,故可用于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郁于肌肤,窜于腠理,而为头面游风者,当配细辛、附子、干姜、人参、防风、防己等同用,共奏扶正祛风之功,如《医部全录》菊花散;亦可用于肺胃风热上壅,面生风癣,初如痞喑,时作痛痒者,可与白附子、白芷、绿豆等同用,疏风清热,祛风止痒,如《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
7.风痰上扰,头昏目眩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可用于风痰上扰,头昏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常以本品配天麻、钩藤、茯神、川芎、半夏、陈皮等同用,共奏息风化痰之效,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麻菊二陈汤;若风痰上扰,阻遏清阳,出现头昏目眩,耳常重听者,又当配白僵蚕、荆芥穗、羌活、川芎、木香、石菖蒲等,祛风痰,清头目,开耳窍,如《朱氏经验方》清神散。
8.疔疮肿毒
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等同用,如《医学心悟》菊花甘草汤以菊花、甘草等分,各120g,水煎服,治疗疔疮;或配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知母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用于石榴疽,症见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者,如《医宗金鉴》菊花清燥汤。
煎服,5~10g。或泡茶,入丸、散剂。
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本草汇言》曰:“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三种,一般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滁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1.《神农本草经》:
“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2.《本草纲目》:
“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新编》:
“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大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4.《本草经百种录》: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5.《本草便读》:
“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6.《本草正义》:
“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
(一)化学成分
菊花含有多种挥发油,黄酮类,菊苷,氨基酸,水苏碱,腺嘌呤,胆碱,刺槐素,维生素B 1 、A等。挥发油中含龙脑菊油环酮、樟脑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挥发油含量测定表明,济菊含量最高,贡菊含量最低。
(二)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菊花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霍乱弧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 。
2.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1] 。
3.抗炎作用
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烯二醇、三醇及其相应的棕榈酸酯和肉豆蔻酸酯对实验性小鼠耳水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 。
4.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菊花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明显延长家蚕寿命;还可以提高小鼠心脑耐缺氧作用,延长其生存时间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2] 。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或供血不足的实验动物,能增加其血流量和营养性血流量,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耗氧量的作用 [1] 。
6.其他作用
另外,本品还有抗诱变、抗肿瘤等作用 [1-3]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发热
以小儿退热汤(金银花、白菊花、荆芥、白芷、生地黄、芦根、七叶一枝花、板蓝根、淡竹叶、生甘草)随证加减,用于小儿多种感染(细菌、病毒)引发的高热,治疗36例,痊愈29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疗程最短11小时,最长5天,一般在24小时以后开始退热 [4] 。
2.治疗急慢性咽炎
自拟菊花方(菊花10g、金银花8g、麦冬12g、桔梗8g、胖大海6g、木蝴蝶1g、生甘草6g,上药掺匀,取适量加入白开水浸泡5~10分钟,代茶饮)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每日1剂,3天1个疗程。共观察300余例,均获良效。其中急性咽炎一般1~2个疗程,慢性咽炎3~5个疗程 [5] 。
3.治疗头痛
以单味菊花饮泡茶内服治疗偏头痛32例,结果治愈23例,有效9例。治疗显效最短半月,最长2个月 [6] 。
4.治疗三叉神经痛
以菊花茶调散(菊花12g、川芎24g、白芷9g、细辛5g、蜈蚣3条、全蝎9g、僵蚕9g、钩藤30g、白芍12g、甘草6g)合撮风散(菊花12g、白芷9g、细辛5g、僵蚕9g、全蝎9g、蜈蚣2条、钩藤30g、白芍12g、甘草6g、蝉蜕30g)加减内服,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疗效确切 [7] 。
5.治疗高血压
以杭菊花、野菊花、冬桑叶、辛夷各500g,薄荷200g,红花100g,混合粉碎后另拌冰片50g装入布袋做枕头使用,治疗高血压36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 [8] 。另有以桑寄生、夏枯草、钩藤、菊花、罗布麻叶、生槐花、灯心草、绿豆壳、薄荷、龙脑等十余味中药做成高血压外用药包,将药包置于睡枕上面,枕于脑后风府、风池、大椎穴上,睡时使用,治疗195例高血压患者,有效率为92.30%,其中Ⅰ期疗效最好,Ⅱ期次之,Ⅲ期疗效最差 [9] 。
6.治疗眩晕
以自拟菊花生地饮(菊花30g、生地20g、女贞子15g、夏枯草20g、白芷10g、枸杞子20g、白蒺藜15g、牡蛎3g、佛手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治疗眩晕者42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10] 。另有自拟清眩通窍汤(菊花、半夏、天麻、菖蒲、钩藤等)治疗内耳眩晕62例,总有效率100% [11] 。
7.治疗重症沙眼
潘氏以自拟沙眼2号(金银花、菊花各18g,生地、连翘、木贼、山栀各12g,红花6g,生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第3煎用之外洗,治疗眼睑内脉络壅滞,气滞血瘀的重症沙眼124例,结果治愈97例,显效23例,好转4例 [12] 。
8.治疗链霉素毒性反应
以骨菊钩藤汤(骨碎补30g,菊花、钩藤各12g,随证加减,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煎至500ml备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于消除链霉素毒副反应,总有效率98.1% [13] 。
9.治疗鼻炎、鼻窦炎
取菊花和鹅不食草的全草挥发油制成菊鹅滴鼻剂,临床用于鼻窦炎及急慢性单纯性鼻炎共135例,治疗结果,治愈64例,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0% [14] 。
10.治疗睑腺炎(麦粒肿)
采用耳尖、眼穴,太阳穴点刺出血,同时耳穴贴压,并用熏眼明方(桑叶、菊花、川军)治疗麦粒肿200例,总有效率98.5% [15] 。
11.治疗其他病证
菊花明目饮(菊花18g,黄芩12g,柴胡6g,龙胆草3g,知母、玄参、赤芍、牡丹皮各9g,防风3g,青葙子6g)加减治疗葡萄膜炎(色素膜炎)47例,获效 [16] 。
(四)不良反应
据有关报道,杭菊花可致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患者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小水疱,或出现糜烂、渗液、结痂、肥厚增生等。连续5年以上接触杭白菊后,皮损逐渐表现为糜烂、渗出、结痂、肥厚增生、色素沉着;患者自觉瘙痒、烧灼感及绷紧感;无恶寒、发热、恶心、头痛及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根据病史、发病季节、皮疹形态、自觉症状及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杭白菊叶、花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17] 。
[1]李英霞,彭广芳,王小梅,等.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98,9(6): 580.
[2]张健,李友宾,钱大玮,等.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1941-1942.
[3]余素贞,王家骥,魏凌珍.7种中草药的抗诱变性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1994,6(2): 31-35.
[4]陈命新.小儿退热汤治疗高热36例[J].云南中医杂志,1988,9(2): 27.
[5]侯瑞田.菊花方治疗急慢性咽炎[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 277.
[6]刘炳凤.单味菊花饮治疗偏头痛32例[J].河南中医,1995,15(4): 234.
[7]刘红军,吕树云.菊花茶调散合撮风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2,11(2): 32.
[8]王健生.“健康长寿药枕”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1): 34.
[9]梁珑,冯佩芬.高血压外用药包治疗195例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J].中成药,1997,19(1): 26-27.
[10]王永宪.自拟菊花生地饮治疗眩晕42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 558.
[11]王丽华.清眩通窍汤治疗眩晕62例[J].陕西中医,1996,17(9): 404.
[12]潘聪亚.中药治疗重症沙眼124例[J].陕西中医,1995,16(5): 202.
[13]刘子贵.骨菊钩藤汤治链霉素毒性反应5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86(11): 30-31.
[14]秦百宣,秦葵,钱彦丛,等.菊鹅滴鼻剂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1996,18(1): 25-26.
[15]吴传俊,周升举.针药并施治疗麦粒肿200例[J].陕西中医,1997,18(2): 84.
[16]周奉建,张教景.菊花明目饮加减治疗色素膜炎47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0): 448-449.
[17]蒋惠平,钱利兴,刘学勤,等.杭白菊致接触性皮炎临床分析(附108例报告)[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1): 16-17.
蔓荆实(《神农本草经》),荆子(《本草经集注》),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蔓青子(《中药材手册》)。
蔓荆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苗蔓生,药用其果,故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 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牟平、文登、蓬莱、荣城、威海,江西都昌、新建、永修,浙江青田、象山,福建莆田、晋江、漳浦、长东,河南南阳、新乡等地,以山东产量最大。多为野生。
8~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捣碎生用;或炒至焦黄色,同时捣碎;制炭:武火炒至外黑色,及时喷淋清水灭尽火星,摊晾。
商品不分等级。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果皮外有白膜者为佳。习惯以山东产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蔓荆子黄素(C 19 H 18 O 8 )不得少于0.030%。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头痛
头风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主散头面之邪,有祛风止痛之效,用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及头风偏头痛,常与菊花、薄荷及白蒺藜、川芎、钩藤等同用;或用单味蔓荆子酒浸,温服,用治头风头痛,如《千金方》所载;本品亦可配升麻、生石膏、黄连,用治齿龈肿痛;与石决明、白芍、牡蛎、天麻等同用,又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本品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配蝉衣、菊花、谷精草、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如《证治准绳》蝉花散;或与白蒺藜、连翘、决明子、青葙子等同用,用于肝热目赤、多泪,如《张氏医通》白蒺藜散。
3.目生内障,视物不清
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党参、白芍、黄柏等同用,还可用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目生翳障,视物不清及耳鸣耳聋等症,共奏益气升阳,养阴明目之效,如《东垣十书》益气聪明汤;或配黄芪、人参、炙草、黄柏、白芍等,益气养阴,用治因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损伤肝脾的目生内障,视物昏花之症,如《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4.风湿痹痛
本品辛散,祛风止痛,故可用治风湿痹痛,多配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或可用于风湿之邪闭阻经络,郁而化热所致肢节浮肿,拘挛作痛,不可握拳等症,常配防风、枳实、桂心、木通、薏苡仁等,共奏祛风利湿通经络之效,如《奇效良方》蔓荆子散。
5.头风脱发
本品升散,清利头目,祛风可以止痒,故可用于头风头痒,白屑脱发,甚至斑秃,伴有风邪壅滞之头胀闷,多配生附子、羊踯躅花、葶苈子等同用,浸于油中,患处外用,如《外治秘方·广济方》蔓荆子膏;或用单味蔓荆子捣为末,以猪油调涂患处,治小儿头秃不生发,苦痒者,如《太平圣惠方》蔓菁子散。
煎服,5~10g;酒浸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蔓荆子、藁本均能祛风湿,止痹痛,且善治头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然蔓荆子辛、微寒,善治外感风热所致头痛目赤;藁本辛温,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风寒之邪见长,主要治疗太阳风寒巅顶头痛。
蔓荆子、白蒺藜性味辛、苦,均归肝经,都可用治肝经风热之目赤翳障,眩晕头痛。但蔓荆子属辛凉解表药,功善疏散风热,偏于治疗风热上攻为患者;白蒺藜以平抑肝阳为主,偏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目赤之症。
1.《神农本草经》:
“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
2.《本草纲目》:
“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3.《本草汇言》:
“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4.《药品化义》:
“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5.《本草新编》:
“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性于俄顷,则不能。”
(一)化学成分
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和蒎烯,并含牡荆子黄酮和少量蔓荆子碱。叶中也含有紫牡荆素(即蔓荆子黄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和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苷、蔓荆子碱等。果实中含蔓荆子碱、18种氨基酸、挥发油(0.05%);蔓荆的叶中含挥发油α-水芹烯、α-蒎烯、β-蒎烯等,还含苯酚、木犀草素-7- O -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果实中含脂肪族烃、卫矛醇、香草酸。
蔓荆子炮制后其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共检出26个成分,生品检出22个,微炒品检出22个,炒焦品检出18个,炒炭品检出15个。在炒焦、炒炭品中还有5个新成分被检出,如13β-甲基-13-乙烯基罗汉松-7-烯-3β-醇等。分析表明,随蔓荆子炒制程度加重,总黄酮含量先上升而后下降。
(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可显著降低2,4-二硝基酚所致发热大鼠的体温,以微炒品作用时间最长 [1] 。
2.镇痛作用
小鼠镇痛试验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证明,蔓荆子水煎液腹腔注射有明显镇痛作用 [2] 。曹氏等的实验还证明,蔓荆子的镇痛作用,以生品醇总提取物作用尤显著,且生品作用明显强于炒制品;醇提物作用明显强于水提物 [3] 。
3.祛痰作用
按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证明,蔓荆子醇浸液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2] 。
4.平喘作用
按离体气管容积测定法,证明蔓荆子水煎液、石油醚提取液可使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舒张,说明有平喘作用 [2] 。
5.降压作用
蔓荆子醇浸液有明显降压效果,且维持时间长,对心电图无明显影响 [2] 。
6.改善微循环作用
彭氏对蔓荆子叶经蒸馏提取得注射液,并进行药理作用研究,通过兔球结膜微循环及大鼠肠系膜两种微循环障碍模型实验均证明,蔓荆子叶提取物不仅能够改善外周微循环,而且对内脏微循环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4] 。
7.其他作用
离体豚鼠肠平滑肌实验表明,蔓荆子水煎液、醇浸液均有抑制肠平滑肌作用。常压耐缺氧试验表明,蔓荆子醇浸液可延长小鼠死亡时间。小鼠游泳试验、大鼠抗炎试验(蛋清关节肿法)表明,蔓荆子均有一定作用 [2]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偏头痛
自拟蔓荆子头风汤(蔓荆子15g、菊花15g、钩藤15g、薄荷6g、川芎10g、白芷10g、白蒺藜15g、细辛3g、防风15g、僵蚕10g)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120例,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5] 。
2.治疗血管性头痛
以蔓荆子汤(蔓荆子15g、菊花15g、钩藤15g、薄荷6g、川芎15g、白芷10g、细辛3~6g、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血管性头痛,共观察93例,治愈67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8% [6] 。
3.治疗中耳炎
蔓荆子汤(蔓荆子15~20g、升麻12~15g、前胡8~12g、桑白皮12~15g、甘草3~9g、麦冬14~18g、茯苓18g、赤芍药15~20g)煎服,合红棉散(枯矾15g、龙骨12g、海螵蛸15g、冰片2g为末)吹耳,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确切 [7] 。
4.治疗白内障
用蔓荆子(研粉)5g、猪肉(剁细)50g,二者拌匀,炖熟,一次服完,日1次,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一般服2~3日可见效,疗效可靠 [8] 。
5.治疗坐骨神经痛
取蔓荆子50g,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加入到白酒500ml内浸泡3~7天,兑凉开水适量,取汁700ml,每天分早、晚两次各饮50ml,7天为1个疗程,治疗坐骨神经痛,3个疗程内总有效率为98.2% [9] 。
(四)不良反应
蔓荆子毒性很小。其安全限度实验及LD 50 ,用药相当于临床口服用量的300倍和200倍,仍表现毒性很小 [2] 。
[1]隋在云,王爱洁.蔓荆子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 138-139.
[2]陈奇,连晓媛,毕明,等.蔓荆子开发研究[J].江西中医药,1991,22(1): 42-43.
[3]曹晖,李福保.蔓荆子炮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8,13(5): 24-26.
[4]彭华民,项思远,胡锦官,等.蔓荆提取物对微循环障碍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初报)[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5,20(2): 37-39.
[5]许贺先.蔓荆子头风汤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0): 862-863.
[6]李克隆,高英莲,王志刚.蔓荆子汤治疗血管性头痛93例[J].北京中医,1991(3): 22-23.
[7]郭萍,王庚美.蔓荆子汤合红棉散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10例[J].河北中医,2003,25(7): 508.
[8]吕惠英.蔓荆子治疗老年性白内障[J].中医杂志,2000,41(12): 713-713.
[9]王士国.蔓荆子治疗坐骨神经痛56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4): 24.
苹(《尔雅》),水萍、水花(《神农本草经》),浮蓱(《尔雅》郭璞注),水白、水苏(《名医别录》),萍子草(《补缺肘后方》),小萍子(《本草拾遗》),浮萍草(《本草图经》),水藓(《本草品汇精要》),水帘、九子萍(《群芳谱》),田萍(《中药志》)。
浮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世本草多有收载,因其生于水面,浮于水上,或湖边,属草类,故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 Spirodela polyrrhiza (L.)Schleid.的全草。全国各地池沼均有产,以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产量大。均为野生。
6~9月采收,自水中捞出后,洗净,拣出杂质,晒干即成。
商品中有两种,一种面背皆紫,一种面背皆绿,前者为“紫浮萍”,后者为“青浮萍”,以紫浮萍为主流商品。皆以身干、色绿、背紫、完整、无杂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水分不得过8.0%。
辛,寒。归肺经。
宣散风热,透疹,利尿。
1.风热表证,发热无汗
本品性味辛寒,轻浮升散,善通毛窍,故可解表发汗,疏散风热。古有发汗胜于麻黄之说,为解表发汗之良药。若用于风热表实无汗证,可单用为末,炼蜜为丸,名紫萍一粒丹;亦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使用,如《秋温证治》浮萍银翘汤。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轻浮升散归于肺,可发表散风开腠理,故可透发斑疹。寒能祛热,故为散热透疹之良药。如《养生必用方》以本品配牛蒡子、薄荷,用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者;《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以本品与羊肝合用,治疗疮疹入眼,痛楚不可忍者,名为浮萍散。
3.时行热病,发热无汗
本品辛散透表,性寒泄热,故可用于热邪郁滞,表实无汗之证,使热邪从表而走,随汗而解,如《本草图经》中本品配麻黄、桂心、附子研末,热汤送服,治疗时行热病,发热无汗者。
4.顽癣疥癞、白癜风
本品辛散祛风止痒,归肺经,主皮毛,故常用于顽癣疥癞等皮肤病。若因湿邪为患者,本品常配苍术、苦参等化湿、燥湿之品,共奏祛风燥湿,清热解毒之功,如《外科正宗》顽癣浮萍丸;若因风邪侵袭皮肤,气血失和,致生白癜风者,可单用紫背浮萍治之,如《医宗金鉴》浮萍丸;本品亦可与荆芥、川芎、麻黄等配伍,用治癞风,如《儒门事亲》浮萍散。
5.中风、口眼 斜、口舌生疮
本品辛散祛风,可用于外风,亦可用于内风引起的口眼 斜、瘫痪等中风证,常配草乌、海风藤、麻黄等,如《青囊秘传》清平丸;本品尚可清热散火,故可用于实热壅滞所致的口舌生疮,多配黄柏、青黛、杏仁等,如《仁斋直指方》萍草丸。
6.消渴
热灼津伤而为消渴,本品寒能泄热,故可治疗消渴,若配以清热生津之品则更佳,《千金方》浮萍丸以浮萍、瓜蒌等分为末,以人乳汁和为丸,用于治疗消渴。
7.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单用或伍用均可。如《备急千金要方》以单味浮萍用于膀胱胀满、小便不通、水肿之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以本品配黑豆,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之症。
3~9g。内服煎汤;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表虚自汗者勿用;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血虚肤燥,气虚风痛,二者禁用。
浮萍、麻黄二者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然麻黄辛温,适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病证,且具平喘止咳之功;浮萍辛寒,适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发热无汗之病证,或外感风热兼水肿、小便不利者。此外,浮萍尚有祛风止痒、透疹的作用,可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疥癣等症。
1.《神农本草经》:
“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2.《本草图经》:
“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
3.《滇南本草》:
“发汗,解毒。治疥癞,疥癣,祛皮肤瘙痒之风。”
4.《本草纲目》:
“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5.《中国药植图鉴》:
“捣汁涂敷虫咬伤。”
(一)化学成分
浮萍的主要成分有: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异牡荆素、芦丁、叶黄素,醋酸钾、氯化钾及脂类化合物等。此外,还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二)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浮萍有利尿作用,其活性成分为醋酸钾和氯化钾 [1] 。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浮萍水浸膏对奎宁引起的蛙心衰竭有强心作用,钙可增强之。大剂量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并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2] 。
3.解热作用
浮萍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服给药,观察其对注射伤寒混合疫苗后发热的家兔体温的影响,结果证明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 。
4.其他作用
浮萍对黑素细胞有显著体外促增殖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3]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肾炎水肿
以自拟楤木浮萍苡米赤小豆汤(楤木根、苡米、赤小豆各30g,浮萍15g)随证加减,治疗急慢性肾炎12例,其中急性肾炎9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3例。结果9例急性肾炎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7天,1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3个月治愈,2例好转 [4] 。
2.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用槐米浮萍胶囊(由槐米、浮萍、水蛭、乳香、没药、茯苓、白鲜皮、蛇床子、怀牛膝、黄芩、苦参、甘草等组成)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应用高效、安全,无副作用 [5] 。
3.治疗湿疹
胡氏以浮萍汤治愈湿疹1例 [6] 。
4.治疗荨麻疹
自拟桂枝浮萍汤(桂枝、苍术、防风、薏苡仁各15g,浮萍、皂角刺各10g,地肤子20g,蚕砂25g)内服治疗荨麻疹50例,疗效满意 [7] 。
5.治疗痤疮
以丹参浮萍汤(丹参30g,浮萍草30g,生地30g,桑皮12g,红花10g,川芎15g,鸡血藤21g,连翘30g,荆芥穗、甘草各10g)治疗痤疮18例,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1例 [8] 。
6.治疗鹅掌风
浮萍醋浸泡剂(浮萍、僵蚕、皂荚、荆芥、防风、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白鲜皮、黄精、威灵仙各10g,鲜凤仙花1株,上药用陈醋1kg浸泡24小时后,小火上煮沸,滤去药渣备用),浸泡患部,治疗鹅掌风80例,总有效率为97.5% [9] 。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四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587.
[2]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第二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 322.
[3]牟宽厚,冯捷,张宪旗,等.浮萍、紫丹参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1): 6-9.
[4]林少仁.自拟楤木浮萍苡米赤小豆汤治疗急慢性肾炎12例[J].广州医药,1993(3): 14.
[5]缠双鸾,崔茂香,刘丽华,等.槐米浮萍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5): 22-23.
[6]胡国臣.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561.
[7]王集智,林海峰.桂枝浮萍汤治疗荨麻疹50例[J].中医药学报,1998(3): 43.
[8]周世群.丹参浮萍汤治疗痤疮18例[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0,11(1): 43.
[9]陈金兰.浮萍醋浸泡剂治疗鹅掌风8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 35.
木贼草(《本草经疏》),锉草(《盛京通志》),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木贼,始载于宋《嘉祐本草》。以后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谓:此草有节、面粗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故名。为木贼科植物木贼 Equisetum hiemale L.的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凤县、盩厔,吉林通化、靖宇,辽宁清原、本溪,湖北兴山、竹溪及黑龙江等地。以陕西产量大,辽宁品质好。此外,四川、甘肃、河北、内蒙古亦产。皆为野生。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商品按大小分为一、二等,有全草和饮片规格。全草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身干无杂者为佳,习惯认为产于辽宁省者为最著。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山柰素(C 15 H 18 O 6 )不得少于0.20%。
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
本品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兼有发汗解表之功,主要应用于外感风热、目赤翳障多泪者,常配蝉衣、黄芩、谷精草、蛇蜕等,如《证治准绳·类方》神消散;若因小儿痘后余毒攻眼,导致目生云翳者,常配蝉衣、连翘、荆芥、防风等治疗,如《眼科指南》解毒拨云散。本品功善明目退翳,亦有疏散风热之效,但一般风热感冒很少使用,而多用于风热上攻于目之证。若用于五脏热壅,风毒循肝经上攻于目,出现双目灼热,眵多流泪,肿痛难忍者,本品常配川芎、防风、石膏、石决明等,如《银海精微》救睛散。
2.眼出冷泪
本品疏风明目,轻清宣上,为明目佳品。可用于治疗风邪上犯,肝经疏泄失调,眼出冷泪,辨证属实者,常配防风、羌活、白蒺藜、川芎等,如《证治准绳》木贼散。
3.目昏多泪
本品明目退翳,如《方氏脉症正宗》常配羊肝用于目障昏矇多泪症;《太平圣惠方》中配苍术,共为末,茶调下,用于目昏多泪。
4.肠风下血、妇科出血及其他出血症
本品兼有止血作用,但药力微薄,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其他凉血止血药伍用。如《仁斋直指方》木贼散,以本品配枳壳、槐角、荆芥等,用治肠风下血;还有以本品配黄柏、益母草、五倍子等,研末,内服或外用,用于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等,如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所载。
5.脱肛、血痢、胎动不安、崩漏
《本草经疏》云:“木贼草,……其主积块、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痔疾出血者,皆入血益肝胆之功,肝藏血故也。”本品归肝经而止血,故可治疗多种血证及血痢,如《太平圣惠方》单味木贼三钱(10g),水煎温服,治疗月水不断(崩漏);《太平圣惠方》以木贼五钱,水煎温服治血痢;《圣济总录》以本品配川芎、金银花,用治胎动不安。
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中以木贼烧存性,研末,掺肛门上,治脱肛历年不愈者。
6.浮肿型脚气、皮肤病性肾炎、水肿
《现代实用中药》以本品配浮萍、赤豆等,水煎温服,治疗以上疾病。
7.扁瘊
本品配伍香附、薏苡仁、板蓝根等,共奏清热利湿之功,用于治疗扁瘊效佳,如《中医外科学》祛疣汤。
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气虚、血虚目疾者应慎用。
1.《嘉祐本草》:
“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
2.《本草经疏》:
“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伍。”
3.《本草纲目》:
“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也。”
4.《本草求真》:
“形质有类似麻黄,升散也颇相似,但此气不辛热,且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入二经血分驱散风热,使血上通于目,故为去翳明目要剂。”
5.《本草汇言》:
“多服损肝,不宜久服。”
(一)化学成分
木贼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葡萄糖、果糖等。其中挥发性成分有琥珀酸、延胡索酸、戊二酸甲酯、阿魏酸、咖啡酸等;黄酮类成分有山柰酚、槲皮素、棉黄苷等。其他还有胸腺嘧啶、香荚兰醛、葡萄糖、果糖等。
(二)药理作用
1.镇痛、镇静作用
木贼有镇痛作用,其木贼乙醚提取物的镇痛作用比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强。木贼醇提物能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 [1] 。
2.降压作用
木贼醇提物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猫有持久的降压作用,降压强度和维持时间与剂量呈一定相关性。其降压作用与组胺释放无关,不影响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切断两侧迷走神经,阻断血管内血压感受器可部分减弱木贼醇提物的降压作用。阿托品阻断外周M-胆碱反应系统后,可减弱或阻断其降压。木贼醇提物还能使离体兔耳的灌流量明显增加,并能对抗组胺的缩血管作用,对切断脊髓的猫仍有降压作用,故认为其降压部位是外周性的 [2] 。木贼注射液对家兔血管有一定降压作用,对家兔离体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 [3] 。
3.对心脏的作用
木贼醇提物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 [2] 。木贼注射液对家兔呼吸和在位心脏没有明显影响;对家兔离体心脏收缩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心率没有影响;对蟾蜍离体心脏亦有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使心率能明显减慢。木贼醇提物静脉给药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率减慢有一定的对抗和缓冲作用 [3] 。
4.其他作用
木贼醇提物低浓度时对家兔肠和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肌收缩频率和肌张力增加,收缩振幅加大,高浓度时则呈抑制作用 [2] 。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扁平疣
以木贼草酊外敷,治疗扁平疣,疗效显著优于无环鸟苷软膏 [4] 。
2.治疗尖锐湿疣
取木贼200g,水煎后滤出液再加热浓缩成糊状,将纱布条在药液中浸泡3日后取纱布敷于患处,治疗尖锐湿疣78例,治愈74例,无效4例,总治愈率94.9% [5] 。
3.治疗鼻出血
取木贼10g,用水适量,浓煎取汁,过滤,鼻腔内滴注,治疗小儿鼻出血有良效 [6] 。
4.治疗泪溢症
自拟木贼全虫散(木贼草200g、全蝎10g、北五味子15g,共研粉)内服治疗小儿功能性泪溢症100例,有效率100% [7] 。
(四)不良反应
小鼠灌胃及腹腔注射木贼醇提取物的LD 50 分别为249.6g/kg和47.56g/kg [2] 。木贼注射液静脉注射的LD 50 为33.49g/kg [3] 。
[1]朴惠顺,金光洙.木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 1077-1078.
[2]张世芳,何功倍,张循范,等.木贼的药理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80(5): 52-56.
[3]王维芝,徐朝峰,张既宣.木贼药理作用的实验性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0(2): 38-42.
[4]王均.自制木贼草酊治疗扁平疣47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1): 842.
[5]陈树钊.木贼草膏外敷治疗尖锐湿疣78例[J].河北中医,2004,26(7): 542.
[6]张少禹,苗林艳,李颖.木贼治疗小儿鼻出血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 16.
[7]邱志济,邱江峰,邱江东.自拟木贼全虫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泪溢症10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5): 295.
(张德芹 周鹏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