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不仅为搞好中医临床工作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大局,关系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饮片大多供中医处方调剂,以汤剂为主应用;而中成药可以是多种剂型,可直接应用。本章介绍的中药新药是指新的中成药,不包括新药材、饮片或提取物等。要搞好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应熟悉和了解中成药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并掌握中药新药的研制思路与方法。
中成药在我国的应用源远流长。据考证1979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的《五十二病方》,至少为公元前三世纪末战国时代的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283首,并记载有丸、散等最早的成药剂型。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为遣药组方、成药配方的依据,而且还记载了丸、散、膏、丹、酒等常用成药剂型,并系统介绍了制剂过程、主治病证、使用方法及奇偶大小方制规律,为后世方剂学、成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号称方书之祖,两书除去重复,共载方269首,收载成药60余种,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及脏器制剂等十几种剂型。首次记载了用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为丸的赋形剂,许多著名的中成药如五苓散、理中丸、肾气丸、乌梅丸等流传沿用至今,书中还详尽地记载了中成药的制作、服法和禁忌,为中成药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葛弘著《肘后备急方》四卷,收载成药数十种,其方剂多有验、便、廉特色。研制了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灸剂、饼剂、硬铅膏、尿道栓剂等多种新剂型。并首次提出“成剂药”概念,最先把成药列为专卷,称“丸散膏诸方”,对推动中成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南北朝齐人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主要介绍痈疽的鉴别诊断及痈疽、疮疥、金疮的治疗经验,载内外治法140个,清热解毒、止血、敛疮、止痛的软膏、膏药等外用成药已被广泛应用。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载方5300首、王焘著《外台秘要》6000余首,两书均记载了治疗临床各科大量成药配方及制剂内容,其中千金紫雪散、磁珠丸及外台苏合香丸,至今仍是著名的中成药。
宋代著名方书《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书中收集了大量中成药,唯选材庞杂,难以推广。为了推广成药应用,由国家设立和剂局,并编辑、增补、修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刊行的成药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成药配方范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收载成药配方788首,已备及临床各科用药。每方对主治病证、药物组成、药材炮制、药剂修制及配伍应用等均有详细说明,对中成药制作、普及推广及应用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著名的中成药如黑锡丹、至宝丹、逍遥散、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沿用至今,久负盛名。此外,宋代民间名医方书对成药发展也各有建树。如儿科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收录儿科方剂114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成药配方,由他研制的七味白术散、五味异功散、泻青丸、抱龙丸等,至今还都是儿科常用的著名成药。针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特点,他把《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去掉桂枝、附子,即今之六味地黄丸,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钱氏为推广成药在儿科中的应用及对地黄丸系列成药的问世,功不可泯。严用和著《济生方》收载内外妇科有效方剂450首,其中归脾丸、橘核丸等都是著名的中成药。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载方300余首,其中四神丸、玉真散沿用至今,久盛不衰。
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促进了中成药的发展,对方剂的运用、成药的制作各有发挥。刘河间善用寒凉,创制防风通圣散、六一散、益元散;李东垣专于补土,创制补中益气汤(后世改制丸剂)、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香砂枳术丸;张子和主张攻下,创制木香槟榔丸、禹公散;朱丹溪长于滋阴,创制大补阴丸、虎潜丸等,都沿用至今,熠熠生辉。
明代朱橚等编写的《普济方》载方61 139首,集明以前方书之大成,介绍了许多有关成药的理论和经验,为研制广集资料。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方10096首,记载成药制剂有40余种,集传统中药成药制剂之大成,为中成药制剂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书中所载冰硼散、金锁匙、紫金锭、如意金黄散、生肌玉红膏、立马回疔丹、提毒丹等均为外科、五官科的灵丹妙药,推动了外用成药制剂的发展。
清代温病学派的兴起,为研制治疗急性热病的新中成药开辟了道路。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中创制的银翘散、桑菊饮及安宫牛黄丸;王孟英《温热经纬》中所载的神犀丹、甘露消毒丹等都被后世制成成药用于临床。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中的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阳和丸等,使外科成药日臻完备。
历代医药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积累了有关中成药配方、制作及应用的理论和宝贵经验,留下了众多的名优品种中成药,我们只有以历史为鉴,全面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才能搞好新药的研制开发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成药的方针政策,使中成药事业得以迅猛地发展,在改善生产设备、进行文献整理、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剂型改革、开展复方研究、大力开发新药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过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努力,各地区有计划地改造更新一大批设备陈旧落后的旧药厂,同仁堂、达仁堂、桐君阁、潘高寿、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中药厂又焕发了青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药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目前我国中药行业约有2000家企业。生产要发展,科技要先行,为适应中成药生产发展的需要,全国已建立多所中药研究所,不少大型中药厂还建立了厂办研究所或中心实验室,多数中医药院校建立了中药专业,许多地区还建立了中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由于上述条件的改变,中成药生产无论是在品种上、数量上、质量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为中成药事业的全面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遗留下来有关中成药的文献资料宏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成药生产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如何进行系统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优秀的中成药品种汇集成册,不仅对促进中成药生产发展有益,而且对促进医药结合,更好发挥中成药的治疗作用,推广临床应用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有关中成药的专著应运而生。如1957年郑显庭编著的《丸散膏丹集成》收载历代中成药2782种; 1962年冉小峰、胡长鸿等编著《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收集中成药配方2782种,初步完成了传统中成药处方的汇集整理工作; 1965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写的《中药制剂手册》,收集中成药555种,对推动中药制剂的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1976年叶显纯编著的《常用中成药》介绍了504种常用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1984年金世元编著的《中成药合理使用》介绍了传统中成药制剂490种及如何辨证论治、合理使用的方法; 1984年刘德仪主编的《中成药学》总论介绍了中成药学概述,中成药的剂型、运用中成药的基本知识,各论按药物功效分类介绍了562种中成药的使用方法,明确了中成药学的概念,立定了科学范围,促进了中成药学的发展; 1990—1991年由冷方南主编的《中国基本中成药》共载治疗用中成药1266种、保健用药234种,合计1500种,以命名科学、组方合理、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成药为入选标准,既有传统名药,又有新制精品,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成药的水平。1991年由高学敏、李庆业主编的《实用中成药》,上篇系统介绍成药概念、发展历史、命名方法、分类依据、组成结构、辨证应用、配伍规律、剂型特点、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贮藏保管等基本知识,下篇精选临床常用中成药1400种,按功效不同分为18类,重点介绍了药物组成、功能分析、主治病证(含西医主治病证)、配伍应用方法,基本上囊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用药,是一部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切合实用、学术性较强的中成药著作。
为了加强国家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科学管理,保证人民防病治病的基本需求,适应医疗体系改革,打击药价虚高,我国自1992年起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订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原则为: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随着药物的发展和防病治病的需要,每两年调整一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共收载中成药102种。
新中国成立后在卫生部药政管理局领导下,全国各地对中成药的配方、生产工艺进行了多次汇集整理工作,全国各省市都先后制定了《中成药生产规范》或《药品标准》,对中成药的处方、制法、性状、检查、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规格、贮藏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整理,对澄清历史遗留下来的品种混乱现象,促进中成药生产的正规化,提高中成药产品质量都起了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国家正式批准的中成药有近万种,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个系统工程,它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逐步确立。近年来伴随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微生物鉴定科研的进展,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正处在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中。自《中国药典》1963年版正式收载中成药品种以来,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中药复方和单味制剂1063种,把如此众多的中成药精品以达到国家药品标准的形式加以公布,对提高中成药质量,使质量标准纳入法制轨道,对发展中成药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为满足医疗保健事业的需要,保障人民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1986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中医药专家对未被《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医学和药学审查,剔除了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等混乱品种,及工艺落后、疗效不确切、重金属盐类药物含量过大,以及命名、功效中带有封建迷信,荒诞不经的伪劣品种,并陆续由卫生部颁发了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20分册,遴选收载制剂总数为4052种逐步向全国推广。200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开展了中药地方标准治疗药和保健药品的整顿工作,组织医药学专家拟定了整顿方法,规范了药物名称、功能主治,完善了制剂工艺,提高了质量标准要求,补充了临床试验研究,全面提升了地方标准中成药的质量,并转成国家标准汇编成册,即《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共计13册,收载1518个品种;另外保健药品转为国家标准的有1064个品种。至2006年,我国全部上市的中成药品种都实行了国家标准,为中成药的管理、生产、销售和临床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推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药典委员会组织中医临床各科专家编写了2005年版中国药典配套丛书之《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收载品种1460余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配套丛书之《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卷)》,收载品种1640种,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中成药的临床标准。
我们既要保持传统制剂的优点特色,又要吸收现代制剂技术、先进工艺,对传统制剂进行改革,或结合新药研制,开拓新剂型,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搞好中药制剂的现代化。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全面恢复了蜜丸、水丸、微丸、糊丸、蜡丸、散剂、煎膏剂、膏药、胶剂、油膏剂、乳膏剂、丹剂、油剂、酒剂、糕剂、糖剂、露剂、曲剂、栓剂、锭剂、灸熨剂、煎剂、浸剂、盐制品等传统制剂的生产,而且还成功地研制了滴丸、浓缩丸、硬胶囊剂、片剂、橡胶硬膏剂、浸膏、流浸膏剂、酊剂、水剂、糖浆剂、口服安瓿剂、注射剂、合剂、冲剂、气雾剂、袋泡剂、饮料等现代制剂。目前可以说现代药物的一般制剂,中成药就品种而言一概俱全。不仅满足了用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治疗的需要,而且用于危重急症的注射剂、气雾剂及肛门栓剂、微型灌肠剂等新制剂也在积极开拓研制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面恢复传统成药品种生产的同时,还着手进行了中成药新品种的研制工作。其中由古方化裁而成新药者,如同仁堂消栓再造丸,即由再造丸、人参再造丸加减化裁而来,增强了活血消栓、息风通痹、益气行滞、开窍醒神的功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良药。再如溃疡宁胶囊,系由锡类散去掉壁钱炭、人指甲而成,变解毒化腐治疗口腔糜烂溃疡之品为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佳药,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制酸止痛、去腐生肌、愈合溃疡的功效。还有根据老中医经验良方及民间单方验方研制而成,如王氏保赤丸、华佗再造丸、雄师丸等。有根据现代研究成果研制的新药,如具有降酶保肝作用,用治黄疸型肝炎的复方垂盆草糖浆;具有降压利尿作用,用治高血压的罗布麻冲剂;具有改善心脑血液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由葛根提取物制成的愈风宁心片;具有抗癌作用的莪术油注射液、羟基斑蝥胺、斑蝥酸钠等等。有的是老药改变剂型,如桂枝合剂、小青龙合剂(冲剂)、藿香正气水、生脉冲剂、参附注射液、四逆注射液等等。有的突出辨证论治,根据疾病证候的不同类型研制相应成药,研制出疾病证候系列用药,如用治痹证不同证型的系列用药有风寒痹冲剂、湿热痹冲剂、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寒热痹冲剂等;有的坚持辨病论治,根据主要病因病机研制新药,如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冠心苏合香丸,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狼疮丸,用治更年期综合征的更年安等。我国自1985年施行《新药审批办法》,又经过了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目前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新批准的中成药陆续颁布《新药转正标准》。我国中成药生产、研制、应用、管理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前进。
在恢复发展中成药过程中,结合中医临床实践,针对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瘀、理气开郁、扶正固本等治则,选择常用的中药复方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工作。首先逐步阐明了一些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既包括新研制的成药品种,还囊括了《中国药典》及配合中成药整顿已入选前述部颁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老的成药品种。为突出中医特色,近年来建立了一些中医病证病理模型,但难度大,不成熟,还在探索中,目前主要采用西医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成药的作用机制。
通过大量药理实验证实,功效相近的复方成药药理作用相近,如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多有抗感染作用,如银翘散、排脓散、三黄注射液、消炎解毒丸等;具有解毒散结消肿功效的中成药,多具有抗肿瘤作用,如复方莪术注射液、梅花点舌丹、当归芦荟丸等;具有开窍醒神功效的中成药多具有中枢调节作用,如清开灵注射液、牛黄醒脑注射液等;具有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强心复脉功效的中成药多具有强心、升压、抗休克的作用,如生脉饮、生脉饮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芪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的药物,多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改变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降脂等作用,如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冠心丹参片、四逆注射液及降脂灵、血脂宁等;具有补虚扶弱供血的药物,多具有强壮抗衰老的作用,如龟灵集酒、首乌延寿丹、六味地黄丸、参芪冲剂、灵芝蜂王浆等。
然而功效相近的中成药虽然药理作用相似,但由于其组成不同,作用亦有别。如同为抗休克的药物,药理实验证明,生脉散注射液具有强心作用(系通过抑制心肌膜ATP酶的活性),且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从而为缺血性心肌收缩的能源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还可降低心肌对氧和化学能量的消耗,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延长心脏存活的时间,明显提高心源性休克的存活率。而四逆注射液对狗急性失血性休克有明显升压作用,能增强麻醉家兔心脏的收缩力。为我们准确使用中成药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复方的药理研究,还揭示了不少成药复方组成、配伍用药是有其客观规律和科学依据的。如有药理研究表明,用治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的补中益气汤中升麻和柴胡在促进肠蠕动的作用上与其他药物有协调作用,去掉两味药物则作用减弱,单用两味作用消失,只有全方应用才有调节小肠蠕动及恢复肠肌张力并对子宫及其周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又有实验证明补中益气汤对小肠的作用,当蠕动亢进时有抑制作用,张力下降时有兴奋作用,有升麻的制剂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可见一些优秀中成药的配伍组方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是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是值得继承与发扬的。
通过复方药理研究可以精练处方,研制新方,开拓新药。如苏合香丸,系由苏合香油、麝香、冰片、安息香、乳香、朱砂等15味药组成,以成温通开窍、理气解郁、散寒化浊、辟秽醒神之用,为治疗寒闭神昏的专药;而由此方化裁仅取苏合香、冰片、乳香、檀香、青木香、朱砂六味成为新药冠心苏合香丸,解郁芳香开窍、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为治疗寒闭气滞血瘀、胸痹心痛的良药;后经药理实验证明,苏合香、冰片同用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明显,遂改变剂型为苏冰滴丸,成为开窍止痛,用治胸阳郁闭、胸痹心痛的佳品。通过拆方研究配合药理实验,找出复方中核心组成药物,不仅对精炼处方研究新药有作用,而且对搞清中医配伍用药规律、复方作用机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许多古方成药的新用途,扩大了适用范围,也就是中成药引申应用取得了成功。如原用治气血两亏、胎动不安的泰山盘石散,引申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腰肌劳损获效;原用治脾虚湿盛水肿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近年用治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性乳头炎和滤泡性结膜炎等眼病获得较好的疗效;原用治肝胆实火、狂躁便秘的当归芦荟丸,近年用治粒细胞性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且副作用小。用治肝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对食管癌、肝癌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等等,为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拓宽了思路。
1.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疾病谱也随之改变,20世纪上半叶,可以说是传染病时代,当时人类受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的威胁最大。20世纪下半叶,可以说是躯体疾病时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创伤等的危害性凸显了出来。21世纪上半叶,将进入精神疾病时代,重症精神病、儿童行为问题、酒精滥用、毒瘾、老年精神疾患、学生心理障碍、自杀等将构成对人类健康非常突出的威胁。
2.安全用药的理念
化学合成药、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无疑对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上述药品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世界贸易组织对药品的基本要求,其中“安全”被放在首位。化学合成新药的致命弱点,就是缺少长期的临床使用经验。西药中最经典古老的药物阿司匹林,诞生也才刚过100年。而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一直沿用至今,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老龄社会的到来
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不少国家过早地出现老龄社会。如何搞好老年保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人们希望从天然药开发研制中,发掘出更多的延年益寿、延缓衰老、治疗老年性痴呆、骨质疏松等老年病的有效药物,因而把目光投向了养生有术、康复保健经验丰富的中医药。
4.中医药研发的世界潮流
目前全世界高等植物估计有60多万种,人类开发应用仅有上万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渴望开发利用本国药物资源,为人类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迫切希望学习借鉴几千年来依靠天然药物、自然疗法为主,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成功保障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中医药学。这就是20世纪末形成的世界中医药热的时代背景。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政府管理,给予合法的地位。植物药与传统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宽,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
5.中药出口额逐年增加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除出口到原有的亚洲、美国市场外,近年来欧洲市场也在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26%。中药出口到沙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地区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在非洲40多个国家中,中药出口到其中的37个。中成药的出口80%集中在新加坡及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中药提取物的出口80%集中在欧洲和美国,中药材(包括饮片)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美国、德国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
不难看出,许多国家的人民希望中医药学蓬勃发展,能尽快走向世界,为人类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为中医药事业在21世纪腾飞提供了机遇!
1.中药产品的市场占有受到冲击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具有中医药优势的我国,西药进口发展速度惊人。在洋西药大量涌入的同时,“洋中药”的涌入也已开始。“洋中药”是国外从中国进口初始中药材,按照西药的标准,提高中药(复方或单味药)的科技含量,探明中药有效成分,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给中药量化标化,阐明中药药理,临床疗效肯定,提高了中药制剂质量,做到服用方便。日本的救心丸、韩国的牛黄清心丸、德国的银杏叶制剂均是开发成功的例子,即国内所说的“中药西作”。国外制药产业很发达,研发西药经验丰富,但是还要搞“中药西作”,因为由于研制成功一个合成药一般需要10~15年,花费2~3亿美元,而且避免不了药物的副反应。而中药资源丰富,药方现成,利用中药来研发新药,相对西药来说,投资少,收效快。“中药西作”后符合西方用药习惯,既可投放本国市场,又可出口,可谓一举多得。因而国际上出现一股转向从传统药物如中草药中寻找新药的潮流。“洋中药”早已打入国际乃至中国市场,因为西方跨国公司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研水平、高效的市场运作经验欲分中国中药市场一杯羹。他们按照西药标准进行研发生产,特别是日本提出要建“东方医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中医中药科技含量,实现中医中药的一个飞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医药的出路在于现代化。
2.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受到挑战
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居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多,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仅占5%的份额,产品生命周期短、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据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今后将以每年10%~2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何抓住植物药产品市场,还应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由此看来,中成药走向世界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科技部、卫生部等有关各部门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因此,必须加大中成药开发研制力度,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及有关国家的政策法规,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出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服用方便的中成药新制剂,早日占领国际市场。这不仅是关系到发展中医药事业,振兴民族工业的问题,而且也是为了丰富世界医学,为世界人民防病治病服务的大问题,直而言之,也是对世界新挑战所必须做出的回答。
中药新药的申报必须依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进行,这是必须遵循的法规;中药新药的研制还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并贯穿在研究思路、选题、处方、工艺标准、药效毒理、临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临床实验是新药开发研制之本,安全有效是新药开发成功的关键。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新药申请,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这一规定明确了新药申请的范围为:国内外均未曾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在我国未上市的药品,药品注册申请,还包括改变我国已上市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的申请。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说明如下。
第1类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及其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第2类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第3类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第4类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第5类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第6类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这类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这类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西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这类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第7类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是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第8类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第9类
仿制药。
是指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
注册分类1~6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7、8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
中药新药研究,根据注册管理规定,应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
从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角度,又可分为以下四个大部分内容。
1.理论研究
包括选题目的与立项依据,药物的功能主治、处方组成、处方分析。
2.药学研究
包括原辅料的来源与鉴定,工艺研究和样品试制,质量研究、药品标准的建立和样品检验,药品稳定性研究,药品的包装等。
3.药理毒理研究
包括动物有效性、安全性研究和评价。
4.临床研究
包括人体有效性、安全性研究和评价。
以上理论研究、药学研究和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在临床前阶段完成,而临床研究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内容。
各部分的申报资料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 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1)中文名
2)汉语拼音名
3)命名依据
(2)证明性文件
1)申请人合法登记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提供样品制备车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2)申请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以及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
3)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研制立项批复文件复印件。
4)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提供《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复印件。
5)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的《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或《进口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复印件。
6)其他证明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中药材、天然药物应当提供有关古、现代文献资料综述。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应当提供处方来源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的综述,以及对该品种创新性、可行性、剂型的合理性和临床使用的必要性等的分析,包括和已有国家标准的同类品种的比较。中药还应提供有关传统医药的理论依据及古籍文献资料综述等。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包括申请人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的总结,及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方面对所申报品种进行的综合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包括按有关规定起草的药品说明书样稿、说明书各项内容的起草说明、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最新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第二部分 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栽培或培植(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
(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果实、种子等。
(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13)化学成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4)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
(16)样品检验报告书。
(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
第三部分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19)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20)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1)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3)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4)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黏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根据药物给药途径及制剂特点提供相应的制剂安全性试验资料。具有依赖性倾向的新药,应提供药物依赖性试验资料。
(25)遗传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如果处方中含有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来源于无法定标准药材的有效部位,以及用于育龄人群并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的新药(如避孕药、性激素、治疗性功能障碍药、促精子生成药、保胎药或有细胞毒作用等的新药),应报送遗传毒性试验资料。
(26)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用于育龄人群并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的新药(如避孕药、性激素、治疗性功能障碍药、促精子生成药、保胎药以及致突变试验阳性或有细胞毒作用等的新药),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生殖毒性研究资料。
(27)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新药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现有细胞毒作用或者对某些脏器组织生长有异常促进作用的以及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阳性的必须提供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8)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资料
(29)临床试验资料综述。
(30)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31)临床研究者手册。
(32)知情同意书样稿、伦理委员会批准件。
(33)临床试验报告。
中药新药研制的选题十分重要,如选题得当,则是开发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产品科技质量就高,市场占有率就大,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还会促进科技进步,形成经久不衰的名牌产品。若选题不当,不但风险大,成功率低,即使研制成功,也只是低水平重复,只会昙花一现。
1.发挥中医药学优势,扬长避短,搞好选题
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已逐步摸清中医药对哪些病证疗效可靠,尤其是针对西医在当代一些疾病治疗中的薄弱环节,作为选题立项的原则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总体来说,对生理功能失调如情志因素引起的焦虑反应、抑郁症、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以及胃肠功能紊乱、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疲劳综合征等,中药能起到整体功能调节作用,这是中药一大优势;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等,中医多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获效;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很大,而中药对于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功能,值得深入开发研究。此外,中医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都是可做立题考虑的依据。
2.根据疾病谱、人口谱的变化搞好选题
随着疾病谱、人口谱的变化,对新药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药新药研制情况的分析,我们应围绕以下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用药开展研制工作。
心脑血管病上市新药不少,但疗效卓著、针对性强的品种不多。如心血管病用药,在发挥其作为心绞痛发作的急救药使用,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防治心肌梗死,逐步治愈心脏病,达到标本兼治的优势的同时,还应考虑涉及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心律失常等方面立题开发新药;而对冠心病、心绞痛等速效、高效、稳效的新制剂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针对急性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风痰瘀毒”,采取新思路、新方法,研制出治疗脑血管疾病,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新药,还大有选择的余地。
乙肝新药开发通过辨证论治,扶正固本,活血解毒,开发能改善乙肝患者临床症状,防止肝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及病毒转阴率的抗乙肝新药,还大有可为。
癌症用药的开发,着眼点不能完全集中在抑瘤、消瘤上,还要注意整体调节,扶助正气,解毒消癥,综合治疗。在预防癌前期病变发生突变、降低癌症发病率方面,有临床及实验报告的,值得进一步探讨。对合并使用放、化疗减毒增效的新药,作为抗癌辅助药,也有很大优势。同时也不放弃对某些癌症如肺癌、胃癌具有缩小或稳定病灶,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中药选题。如何开发研制既能缓解癌症患者疼痛,又不成瘾的癌症止痛药,中药方面还是空白。
艾滋病用药的开发以补中益气汤来扶正,天花粉蛋白祛邪,防治艾滋病,提高免疫力,延缓生存时间,虽有一定效果,但距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艾滋病新中成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糖尿病用药的开发,在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方面中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方面远不如西药,西药降糖药研究已发展到基因水平。在降糖药开发上中医不占优势,但通过益气养阴,整体调节与活血通络等诸法配合,在调节糖代谢紊乱有效的同时,又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硬化等),研制新药大有用武之地。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临床多发病,晚期多出现虚实兼夹的复杂病。中药既能祛风散寒、除湿化痰、活血通络以祛邪;又能补肾健脾、培补元气以扶正,标本兼顾。比西药消炎止痛药加激素治疗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
老年性、血管性痴呆,中医采用大补元气,安神益智,活血通络,豁痰开窍之法治之,对恢复记忆,初见疗效,深入开发,能见成果。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从早期重点补钙转移至如何增加钙吸收,如何增加胶原含量方面上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加强吸收,标本兼顾,促进吸收,对开发高效中药补钙剂值得探索。
补益药品开发重点在调补气血阴阳的平衡,纠正脏腑功能紊乱,增强体质,益智增力,聪耳明目,乌发固齿,延年益寿方面,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后恢复,年老体弱,诸虚不足,性功能低下,腰膝痿软,筋骨无力,须发早白,牙齿松痛,脑力不足,迷惑健忘,极度疲劳过早衰老等方面。必须淘汰夸大疗效,包医百病,名不副实的伪劣产品,才能真正发挥补益药类养生保健的应有作用。
戒毒中药的开发责任重大。毒品是当今社会一大毒瘤,它吞噬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并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在大力缉毒、禁毒同时,如何搞好戒毒工作,防止复吸,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西药吗啡递减及美沙酮递减代替疗法,戒毒断瘾效果不错,但有依赖性。非吗啡类药克络宁戒断效果尚可,但有降低血压的副作用,且西药戒断后复吸率都很高。因此弘扬中医学运用中药戒毒经验,研制出安全有效且无依赖性副作用的中药戒毒药,势在必行,特别是对戒断后产生的周身烦痛,胃肠功能紊乱,彻夜不眠,对毒品渴求,即所谓戒断稽留综合征,防止复吸中药开发也是大有可为的。
3.根据市场需求搞好选题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定项开发也必须兼顾市场的需求。新药开发切忌扎堆撞车,一定要注意必须是疗效肯定,方药简练,具有新意,药效学又比较肯定的方剂,才有开发前景,否则必然陷入重复开发的逆境。从由卫生部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以及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成药部分),都反映出产品分布不均的问题。眼科、耳鼻喉科、皮科、外科很多病种缺乏有效的成药品种,就是成药品种较多的内、妇、儿科很多病种中尚有不少证型适宜中成药也有阙如,缺乏完整的病证系列用药,存在不少空白。因此根据市场需要,把辨病和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起来,一则可针对主要病因病机,辨病论治,研制出治疗该病不同证型的系列新药(如治疗痹证的寒湿痹冲剂、湿热痹冲剂、寒热痹冲剂、瘀血痹冲剂等),以满足临床的应用、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十分重要的选题。
4.针对中医急症用药搞好选题
中医开展急症诊治工作,是关系中医防止临床阵地萎缩,振兴中医事业,繁荣发展中医学术的大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目前已选出53种急症用药,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抢救“三衰”、高热昏迷、感染性休克等方面还都缺少良药。急症用药在保证安全用药的前提下,一是要抓好时效、量效关系,要求必须是高效、速效、量小;一是要抓好剂型改革,以满足急诊需要,方便临床用药,尤其是注射剂的开发刻不容缓。虽然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开发技术难度大,存在疗效不够确切,质量不够稳定,局部刺激性强,易引起过敏等缺点,但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克服,不能知难而退!急症用药事关振兴中医事业的大局,不可等闲视之。
5.珍视个人临床经验搞好选题
不少基层医院根据临床医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了不少专家特色门诊,在诊治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经过反复验证,不断筛选药物,达到精炼处方,使病种、处方达到相对稳定后,亦可做新药开发的选题依据。但必须强调指出专科门诊需开展综合治疗,新药开发要求专病专方,制剂固定。
中药新药研制的选题方式是多途径、多方式的,处方来源各不相同,大致归纳如下。
1.以传统古方选题
即选择古典医籍中方证明确,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的古方。这类古方主要包括秦汉至清代以前文献所载之名方,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条辨》等著名方书所载之方。用其原方,药味剂量不变。然后根据其方证定出的病种或证候,作为新药的选题。这种选题处方带有经典意义,如符合下列条件者:①处方中不含有剧毒药材,配伍上没有反药同用;②处方药味和剂量与原处方一致,剂量可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标准,换算成今日临床使用剂量,所有药材都应是药典品种;③生产工艺与原方完全一致。并提供古代文献复印件,可免做药效学实验和长毒实验,但要做急毒实验及药学和临床相关实验。
2.以名医经验方选题
中医临床各科都有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著名医生,选择他们的专长病证,经过反复临床实验的经验方,也可作为新药研制的课题选方。这类处方临床基础好,开发风险小,成功几率高,也是中药新药选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名医经验方除必须符合以上传统古方选题三个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即:①验方提供者必须有从事3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经验丰富,在当地中医界有一定名望;②该验方需经多年临床应用;③必须提供100例临床总结报告;④还必须有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对以上材料的证明,方可免做药效和长毒实验,但同样还要做急毒及药学、临床相关实验。
3.以医院制剂处方选题
不少医院以名医的经验方或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由中医名家集体拟定处方,做成医院制剂。这类制剂处方有较好的临床基础,功效主治都比较明确。颇具特色,作为新药开发选题,获得成功是大有希望的。
4.以民间验方选题
由于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性,大量的秘方、验方流传在民间。这类处方多数药味精专,药效奇特,与中医常规处方不同,但药效、临床验证均支持安全有效。即使用中医传统理论阐述不清其作用机理,也可作为中药新药开发选题的依据。
5.以科研成果处方选题
不少单位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除理论课题外,临床课题大多以探讨方药的作用机理、主治病证为主要内容。作为科研课题,必然要求:实验方法要先进,科研设计要合理,技术路线要创新,研究结果要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而新药开发研制则必须根据新药审评办法规定,完成申报项目相关要求。科研成果处方毕竟有良好的临床及实验基础,故作为新药选题开发研制,会有较大的成功几率。如果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变成生产力,落实在新药开发成功的结果上,二者之间必须从拟定科研计划的开始,就协调一致,同步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以《中国药典》或部颁标准定处方选题
根据市场需求或疾病谱的需要,选择药典或部颁标准相应品种处方列题,或改变剂型,或不改变剂型而增加适应证,都是提高原制剂质量或疗效的有效方式。
7.以新拟定的处方选题
结合临床及市场需要,根据文献资料及研制者自身的经验,拟定新方做选题处方依据也是可行的。但这类处方必须在开发研制前进行严格临床小样本验证,证明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开发研制工作。处方必须符合中药辨证用药规律,符合中医组方原则,功效主治明确,有一定的创新性。确定处方前,还要检索文献,以避免重复开发。
1.依法研发,遵循规范
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新药的管理和研发、注册均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其中,药事管理相关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对于药品的注册,国家出台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以贯彻以科学监管理念统领药品注册工作的指导思想。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主要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2003),临床研究主要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2003)。对于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有相关规定,以确保研发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新药申报的各项资料都有撰写原则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所受理药品注册申请组织进行现场核查和药品注册检验抽样工作,核实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并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及抽样程序与要求(试行)》(2005)。现场核查项目包括: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样品试制等。
总之,以上各种法规规范了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新药研究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保证了研究、申报、审批、生产各环节的规范。在研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药注册分类和各项申报资料的总体要求,各种研究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进行各项研究工作。一个新药的诞生大都经历数年的研究过程,我国的各种新药法规也会根据科学研究国内外相关动态不断完善和提高,因而新药研究不仅要追踪中医药科研的最新进展,还要根据不断更新的法规要求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从而符合申报要求。
2.多种学科,总体把握
中药新药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有很多学科参与研究过程。在研究内容上,既有医学研究内容又有药学研究内容,既涉及医学的临床各科又涉及药理毒理等基础各学科,即涉及中医的各个研究部分又与西医的各个研究部分密切相关,既涉及药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又与生产技术和实践密切相关。在研究范围上,既要挖掘整理传统理论和经验知识,又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吸纳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因而,中药新药的问世,是医药结合,中西医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共同产物。同时,中药新药研究的周期较长、投资较大,是既有高技术含量,又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的系统工程。
新药研究的各项研究工作既有各学科自身任务和特点又有密切联系。遵循中医药理论总结临床用药经验为新药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保证;处方是药物发挥疗效的根本,也是药学研究的素材;药学研究的工艺和质量研究,要保证药物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也为其他各项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药理毒理研究既是临床研究的前期基础,又可弥补临床研究的局限,提供更多的有效性、安全性信息。临床研究为明确功能主治提供直接依据。此外,在研究工作中还要把临床疗效、技术含量和经济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位综合思考,既保证技术含量又保证经济效益,从而为打造经久不衰的名牌产品奠定基础。
3.搞好设计,重在实施
新药研发是一项多学科参与的系统工程,申请单位在全面开展研究之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各学科掌握各学科新药研究政策和技术动态的有经验的专家,认真论证项目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并进行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包括论证处方,确定功能主治,并以处方和功能主治为核心确定各项研究的实验方案、实验单位等等。
科研人员是新药研发的主体,各项研究工作要以学科骨干为主要研究人员,落实实验方案,规划研究进度。申请和研究单位要分工明确,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研究的各阶段也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技术方案,加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实施方案,记好原始记录,细心分析总结数据,按要求整理撰写申报资料。
4.明确产权,重视专利
新药研发不但是一个行政许可的过程,更是创造性的活动。申报专利是体现创新性,同时又保护这一创造性的劳动的最有效的实现手段。随着我国推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的实施,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申报专利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申报新药专利从受理开始到获得专利证书,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有的需要数年的时间。因此要做好专利规划。发明专利从受理开始保护,保护期是20年,这样就要求尽快进入新药的研究阶段和申报阶段,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越多,产品上市后保护的时间就越短,这样不利于技术转让。
新药研发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单位,首先,申办单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其次,各项研究可能是申办单位自行进行,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进行,或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因此,要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和协议来实现明晰产权和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药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护各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药新药的各项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功能主治为主线,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必须与功能主治相关。文献理论研究要用传统理论深刻阐述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演变,用西医学理论全面认识疾病的概念和发生发展过程,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明确中医的功效和中西医的主治病症。处方研究要用中医理论分析组方规律,紧扣病因病机论述药物如何为功能主治服务,还要用药学知识分析处方中各个药物的来源和加工炮制,主要化学成分和有效性研究,为处方实现其功能主治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药学研究中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也要紧密围绕有效成分如何发挥作用。药理毒理研究更要采用西医学方法验证功能主治和进行安全评价。临床研究直接为药物发挥功能主治提供科学数据。
处方是药物发挥临床疗效的根本,处方研究是新药研究中最关键的环节。中成药的处方大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药学理论和研究的最新进展产生、完善和确定的。
中医药学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独特理论体系,同时它对中医临床用药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中药新药的处方研究,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的原则下,就需要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和充分了解这四个部分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紧密结合临床研究如何科学地遣药组方以体现辨证用药特色,是确保中药处方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重要一环。
1.辨证准确是遣药组方的关键
中药处方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而就要对疾病有准确、深刻的认识。辨证是指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的过程。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临证治疗应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关键是要有理,所谓理就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推理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辨证准确是遣药组方的关键,只有搞清病理机制,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和病位,立法处方才能迎刃而解。辨证是治法和遣药组方的前提和依据,疗效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辨证准确,遣药组方才有可靠保证。
2.明确治则是遣药组方的向导
中医治则是指中医临床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任何疾病的立法、处方、用药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总治疗原则,为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先导。中医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它强调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视内因,处理好正与邪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因此它对临证治疗,确定治法,遣药组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指导确定具体治疗方法的总则,任何具体治法,总是由治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治则的。
3.确立治法是遣药组方的依据
中医治法是指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是诊断、辨证、治则明确后,针对具体病证而设的治疗方法。中医治法的内容极其丰富,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已有治法的记载和论述,历代有所发挥。至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才将药物的治疗作用,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大大完善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后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种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一旦立法确定之后,遣药组方就必须反映立法精神。“法从证立”“方从法出”,这是中医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依据。方剂治法的产生,是受治则约束的,又和辨证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一旦立法确定之后,遣药组方就必须反映立法精神。
4.优秀成方是遣药组方的典范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法度谨言、结构完备、配伍得当、疗效突出的优秀方剂,以其做遣药组方的典范,是十分必要的。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领悟内在联系、变化规律,继承发扬,勇于创新,扩展成方的应用范围,研制新方以求古为今用。
5.精通药性是遣药组方的基础
精通药性就必须掌握好药性理论,通晓每味药物具体性能、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根据病情需要,恰当遣药组方。精通药性就必须了解对于主治病症的临床用药情况,熟悉处方中每味中药的临床应用情况,追踪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精通药性还必须了解处方中每味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在用药组方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处方中每味药物的基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等现代研究情况,为进行新药研发的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奠定基础。只有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遣药组方才能得心应手,有效与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1.中药新药原料的前处理研究
中药的原料包括中药饮片、提取物和有效成分。为保证中药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应对原辅料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原辅料的前处理包括鉴定与检验、炮制与加工。
(1)鉴定与检验:
中药材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即使同一品种,由于产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加工方法等不同,其质量也会有差别;中药饮片、提取物、有效成分等原料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为了保证制剂质量,应对原料进行鉴定和检验。原料的鉴定与检验的依据为法定标准。无法定标准的原料,应按照自行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鉴定与检验。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法定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标准或炮制规范;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的法定标准仅为国家药品标准。
(2)炮制与加工:
炮制和制剂的关系密切,大部分药材需经过炮制才能用于制剂的生产。在完成药材的鉴定与检验之后,应根据处方对药材的要求以及药材质地、特性的不同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必要的炮制与加工,即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通过炮制影响药材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使其更加符合治疗的需要。同时,可以通过炮制减轻某些有毒中药的毒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2.中药新药的生产工艺研究
(1)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是指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要求,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从净药材中富集有效物质、除去杂质的过程。中药成分复杂,为了提高疗效、减小剂量、便于制剂,药材一般需要经过提取、纯化处理。这是中药制剂特有的工艺步骤,提取、纯化工艺的合理、技术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充分利用和制剂疗效的充分发挥。在提取、纯化及其后续的制剂过程中,浓缩、干燥也是必要的工艺环节。
由于提取纯化工艺的方法与技术繁多,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致使应用不同方法与技术所应考虑的重点、研究的难点和技术参数,有可能不同。因此,中药的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的研究,既要遵循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注重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又要根据用药理论与经验,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复方中各药味之间的关系,参考各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制剂工艺和大生产的实际、环境保护的要求,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评价指标,确定工艺路线,优选工艺条件。
(2)中药新药制剂研究:
是指将原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适宜剂型的过程,应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处方组成及剂型特点,结合提取、纯化等工艺,以达到药物“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运输、贮藏、携带、使用方便”的要求。中药新药制剂的研究应从剂型选择的依据、制剂处方设计、制剂成型工艺研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
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成分复杂、作用多样,剂型种类、成型工艺方法与技术繁多,加之现代制剂技术迅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不断涌现,不同的方法与技术所应考虑的重点,需进行研究的难点,要确定的技术参数,均有可能不同。因此,应根据药物的具体情况,借鉴传统组方、用药理论与经验,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明确具体工艺参数,做到工艺合理、可行、稳定、可控,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在中药制剂的研究中,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
(3)中药新药中试研究:
是指在实验室完成系列工艺研究后,采用与生产基本相符的条件进行工艺放大研究的过程。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工艺达到生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是药物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中试研究包括研究规模、批次、样品质量、中试场地、设备等相关内容。
3.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药品质量标准是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检测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必须遵守的法定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中药的质量标准是根据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所制定的符合中药特点控制中药质量的技术规范,包括原料的质量标准和制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标准中的各项内容都应做细致的考察及试验,各项试验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以保证药品质量的可控性和重现性。
(1)原料质量标准:
中成药原料一般为中药饮片或中药材,也有为中药提取物。原料标准可以采用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或者在国标或地标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完善;如果没有国标或地标,应该自行研究制定标准。中药饮片或中药材标准包括名称、汉语拼音、饮片或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中药提取物标准应包括名称、汉语拼音、提取物拉丁名、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项。
原料的质量标准应有起草说明,目的在于说明制定质量标准中各个项目的理由,规定各项目指标的依据、技术条件和注意事项等。各项目如果与国标或地标不一致为自行制定,应该既要有理论解释,又要有实践工作的总结及试验数据。
(2)成品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净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定质量标准草案,质量标准应确实反映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质量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项目。
同原料一样,成品质量标准应有标准中各个项目的起草说明。
中药质量标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它不仅是研制申报新药资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标准试行期满,正式转为国家药品标准后,即具有法定地位。完善和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对指导药品生产、保证药品用药安全有效及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和促进对外贸易的手段,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中药品种繁多,疗效确切,驰名中外。中医用药大量为复方,标准化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强中药特别是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提高质量标准水平对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将起到重要作用。
4.中药新药的稳定性研究
中药新药的稳定性是指成品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成品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下药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认识和预测药品的稳定趋势,为药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一般应在40℃±2℃、RH 75%±5%条件下进行试验,在试验期间第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建议在25℃±2℃、RH 60%±10%条件下,分别于第0、3、6、9、12、18个月取样检测,也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对温度特别敏感药物的长期试验可在6℃±2℃条件下进行试验,取样时间点同上。
影响因素试验可采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3批中试以上规模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所用包装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拟上市包装一致。稳定性研究中需要设置多个时间点。一般情况下,考察项目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稳定性研究的考察项目(或指标)应根据所含成分和(或)制剂特性、质量要求设置,选择在药品保存期间易于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项目,以便客观、全面地评价药品的稳定性。一般以质量标准及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与稳定性相关的指标为考察项目,必要时,应超出质量标准的范围选择稳定性考察指标。
关于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考察,药品注册申请单位应在药品获准生产上市后,采用实际生产规模的药品进行留样观察,以考察上市药品的稳定性。根据考察结果,对包装、贮存条件进行进一步的确认或改进,并进一步确定有效期。
稳定性研究结果应当确定成品的贮存条件、包装材料/容器、有效期。
5.其他
新药注册申报时,药学研究部分还应该依法提供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样品检验报告书;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方中各原料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以及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的试验研究或文献资料也应提供。
安全、有效、优质是发展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性是新药治病救人的首要条件,也是评价新药的基础。新药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动物试验部分和临床试验部分。动物试验部分即主要药效学试验,以动物或其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为对象,以试验特有手段进行新药有效性的初步评价,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为全面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奠定基础。药效学试验研究,可进行周密的前瞻性试验设计,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以补充临床研究的不足。药效学试验研究还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但是由于存在着人与动物的种属差异及个体差异、临床疾病与动物模型的差异、人体表现与动物反应的差异、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差异等,均可能影响试验结果,而不完全符合人体实际情况。因此,药效学试验研究只能提供临床参考,为进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而不能代替临床研究,作出最后的结论。
药理学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即为药效学。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中药复方制剂一般不用提供药动学研究资料,单一成分占90%以上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要求进行药动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指导新药设计,改进药物剂型,评选高效、速效、长效、低毒副作用的药物,指导临床用药,优选给药方案等都发挥较大的作用。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一种药物的毒性是由许多可变因素决定的,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的转运、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是否可逆等。此外,毒性反应并不限于一般的反应,在剂量足够大时,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产生特殊类型的毒性。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新药的毒性表现和毒性作用部位及规律,为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安全用药。中药新药的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和长期毒性试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对动物的最小致死量(或最大耐受量)与药效学有效剂量的比值,估算出新药的安全范围,为新药的临床确定治疗剂量提供依据。长期毒性试验观察连续重复给予受试药物对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首先出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恢复和发展情况。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
一般药理研究是新药临床前药理评价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解主要药效以外的,较广泛的药理作用。再从临床前的安全评价角度看,它有助于了解新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在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不易观察到的一些反应,则可以在一般药理研究中得到补充。
此外有些药物,要根据药物给药途径及制剂特点提供相应的制剂安全性试验资料如: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黏膜、肌肉等)刺激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试验。具有依赖性倾向的新药,应提供药物依赖性试验资料。如果处方中含有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来源于无法定标准药材的有效部位,以及用于育龄人群并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的新药(如避孕药、性激素、治疗性功能障碍药、促精子生成药、保胎药或有细胞毒作用等的新药),应报送遗传毒性试验资料。用于育龄人群并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的新药(如避孕药、性激素、治疗性功能障碍药、促精子生成药、保胎药以及致突变试验阳性或有细胞毒作用等的新药),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生殖毒性研究资料。新药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现有细胞毒作用或者对某些脏器组织生长有异常促进作用的以及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阳性的必须提供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试验设计原则应该符合中药特点;符合国家新药研究申报的有关规定;遵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1.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
(1)试验动物:
应根据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均应按试验要求严格选择,并详细记录。一般试验选用雌雄各半动物。某些试验选一个性别动物。每组试验动物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药效学计量学统计试验每组试验动物,一般小鼠不得少于10只,大鼠为8只,猫、犬为4只以上,以便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小鼠、大鼠计数资料试验动物数则要求更多。
(2)试验方法:
根据新药的主治(病或证),参考其功能,选择两种或多种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学研究。同样的病,辨证分型可有不同;或同样的证,涉及的病种也可不同,主要药效学的试验指标也不尽相同或同中有异,在试验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动物模型应首选符合中医病或证的模型,目前尚有困难的,可选用与其相近似的动物模型和方法进行试验,以整体动物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试验方法的选择应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重复性、目的性,必须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验,不可盲目的以多取胜。
(3)试验指标:
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进行新药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符合以下要求。
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重现性好;
4)客观性;
5)定量指标;
6)多指标综合运用。
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优选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说明问题越好”。
(4)受试药物:
供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物质基础。供试药物不合要求,各项试验无法获得正确结果。因此,供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各味药材经过品种鉴定,生产工艺基本定型,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基本符合要求,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的剂型与质量。
(5)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例如口服制剂动物可采用灌胃、十二指肠给药。如有困难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该说明原因。例如口服药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试验难于显示结果,可改用注射给药(粗制剂可适当精制后,皮下、肌肉或腹腔注入,不宜静脉给药,除非供试药物符合注射剂要求)。
(6)给药剂量:
各种试验至少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有长期大量临床用药经验者,可根据人用剂量按千克体重(g或mg生药/kg体重)来折算动物用量。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犬、猴)、5(猫、兔)、7(大鼠、豚鼠)、10~11(小鼠)。而高剂量一般应低于长毒试验的低剂量。还应该通过预试,摸索到出现药理效应的适当剂量,再确定正式试验剂量。
(7)给药容量:
据用药剂量而定,但应当适宜。容量过大、过小都不适宜,易出现实验误差甚至假阳性或动物死亡。小鼠每次常用灌胃(ig)容量0.1~0.2ml/10g体重,不超过0.4ml/10g体重,最大为1ml/只;皮下注射(sc)、腹腔注射(ip)、静脉注射(iv)不超过0.5ml/只。大鼠每次灌胃容量一般为1~2ml/100g(体重),最大一般不超过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静脉注射不超过1ml/只;肌内注射0.4ml/只。
(8)给药方式:
根据药物特点及试验要求,可采用预防性给药,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或用治疗性给药,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两种给药方式,以治疗性给药为主,部分试验可根据需要采用预防性给药,但不可全部试验均用预防性给药。此外,给药次数,给药间隔,全部疗程等,也应合理规定,使之充分显示药效,有利于准确评价新药的有效性。
(9)对照组及对照药:
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正确选择对照药是准确判断试验结果及药效的重要条件之一。阳性药应是《中国药典》或部颁标准,或新批准生产的合法的中药或西药。其功效、主治、剂型、给药途径应与新药相似,二者才有可比性,便于比较新药的优劣与特点。
2.中药新药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受试物:
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
(2)试验动物:
一般应采用哺乳动物,雌雄各半,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则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通常采用健康成年动物进行试验。如果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动物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3)试验分组:
除设受试物的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或)阴性对照组。
(4)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受试物的吸收率、吸收速度和暴露量会有所不同,为了尽可能观察到动物的急性毒性反应,可采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其中一种应与拟临床给药途径一致。经口给药时应禁食不禁水。
(5)给药容量:
经口给药,大鼠给药容量一般每次不超过20ml/kg,小鼠一般每次不超过40ml/kg;其他动物及给药途径的给药容量可参考相关文献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观察期限:
一般为14天,如果毒性反应出现较慢,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
(7)观察指标:
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严重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是否可逆)等。对濒死及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大体解剖,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对改变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8)结果处理和分析:
根据所观察到的各种反应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分析各种反应在不同剂量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根据观察结果归纳分析,考察每种反应的剂量-反应及时间-反应关系。判断出现的各种反应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等。根据大体解剖中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异常变化,应附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应经检查者签名和病理检查单位盖章。说明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必要时提供所选用方法合理性的依据。应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在其他安全性试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结合其他安全性试验、有效性试验及质量可控性试验结果,权衡利弊,分析受试物的开发前景。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可测定的几个反应剂量如下。
1)最大给药量:
指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2~3次)给药所采用的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量试验是指在合理的给药浓度及合理的给药容量的条件下,以允许的最大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
2)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
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灵敏的现代检测方式未发现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最大耐受量:
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从获取安全性信息的角度考虑,有时对实验动物的异常反应和病理过程的观察、分析,较以死亡为观察指标更有毒理学意义。
4)致死量:
指受试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测定的致死量主要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应仔细观察动物死亡前的中毒反应情况。
一般情况下,应测定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和最大耐受量或(和)最小致死量或(和)半数致死量。如只能测定最大给药量,可不必进行其他毒性反应剂量的测定。
3.中药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1)试验动物:
应用两种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雌雄各半,啮齿类常用大白鼠,每组20~40只(视试验周期长短而定);非啮齿类常用狗或猴等,每组至少6只。
(2)试验分组: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高剂量组原则上要求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个别动物死亡,中剂量组应相当于药效学试验的高剂量。低剂量组略高于动物的有效剂量而不出现毒性反应。如受试物为提取物(如浸膏),对照物可考虑用常水;如含溶媒,对照物为溶媒;如含赋形剂,则对照物用赋形剂。如溶媒或赋形剂可能产生毒性时,则应另加一空白对照组(常水)。
(3)给药途径与方法:
给药途径与推荐临床的途径一致。受试物最好是每周7天连续给予,如试验周期在90天以上,可考虑每周给药6天,每天定时给药。
(4)给药容量:
一般为1~2ml/100g体重,每周可根据体重情况调整给药量,但总量不宜超过5ml/(鼠·次)。各剂量组用等容量不等浓度给药。
(5)试验周期:
给药时间应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2~3倍,最长半年。若临床用药周期在1周以内者,长毒试验应为2周; 2周以内者,应为4周; 4周以上者,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一般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2倍以上。所用各味药材均符合法定标准:无毒性药材,无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又未经化学处理(水、乙醇粗提除外),难以测出LD 50 ,而给药量大于20g/kg(生药量),可先做大鼠长毒试验。如无明显毒性反应可免做犬的长毒试验。
此处所称毒性药材,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6)检查项目
1)一般观察:
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发现有中毒反应的动物应取出单笼饲养,重点观察。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应及时尸检。
2)检测项目:
心电检查,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各类药均先做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的组织学检查。其他剂量组应取材保存,在高剂量组有异常时才进行检查。
3)可逆性观察:
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每组活杀部分动物(2/3~1/2),检测各项指标,余下动物停药,继续观察2~4周。如24小时后的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异常变化,应将余下动物活杀剖检,重点观察毒性反应器官,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迟缓性毒性。
(7)指标观察时间:
一般状况和症状的观察,每天观察一次。每周记录饲料消耗和体重一次。试验周期在三个月以内的,一般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和恢复期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各项指标的全面检测。必要时,在试验中间检测指标一次。试验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的,可在试验中期活杀少量动物(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全面检测各项指标。对濒死或死亡动物应及时检查。
4.中药新药的一般药理和其他研究
(1)给药剂量:
设2~3个剂量,低剂量应相当于药效学的有效剂量。
(2)给药途径:
与主要药效试验相同。
(3)观察指标
1)神经系统:
观察给药后动物活动情况、行为变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心血管系统:
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3)呼吸系统:
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影响。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应再选择其他相关检测指标。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目的和法规要求
中药新药研制的临床研究,是指以人(包括患者或健康者)作为受试对象,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科学地考察和评价该药对特定的疾病的治疗,或预防、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新药研制重点非临床部分包括药学、药效与毒理等,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服务临床。实验药理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可能产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但也有与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因此,虽然动物实验是重要的,但它不能用来代替临床的检验。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必须在完成符合法规要求的药学、药效、毒理研究,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批准后进行,研究过程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2.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分期和病例数要求
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分期进行,不同期有不同的设计要求。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分为以下四期。
(1)Ⅰ期临床试验:
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包括人体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试验,为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典型的Ⅰ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药理学试验。由于中药的特点,在无法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时Ⅰ期临床试验主要是人体耐受性试验。
(2)Ⅱ期临床试验:
是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初步评价,并为Ⅲ期临床试验推荐临床用药剂量。典型的Ⅱ期临床试验是探索性试验。
(3)Ⅲ期临床试验:
是为了进一步评价新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典型的Ⅲ期临床试验是验证性试验。在分析Ⅱ期临床试验所获数据的基础上,Ⅲ期临床试验应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和人群是安全、有效的,并为受益-风险评价以及药物获准上市提供足够依据,同时为撰写药物说明书提供所需的完整的信息。为此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内容可涉及剂量-效应关系、更广泛的人群、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合并用药、长期用药情况的研究等。
(4)Ⅳ期临床试验:
是新药上市后的监测,是在临床广泛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发现罕见的不良反应。通常Ⅳ期临床试验对于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具有积极作用。Ⅳ期临床试验可包括安全性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需注意的是Ⅳ期临床试验应在获准上市时许可的适应症范围内进行。
上述试验分期对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步骤地进行新药的研究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申请注册药物的研究背景、成熟程度不同,一个药物申请上市需做哪些期的临床试验,应按照有关规章的规定实施。
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应当符合统计学要求和最低病例数要求;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数(试验组)要求:Ⅰ期为20~30例,Ⅱ期为100例,Ⅲ期为300例,Ⅳ期为2000例。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证候确立与疗效评价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中药新药的研制过程,既有与西药研制的相同点,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中药新药的发现或立题,多来源于临床的直观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提示;再者,由于复方(即使是单味药),其内在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给药学或药效、毒理的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因素也较多,有些因素难以预知和控制。这更说明了临床研究对于中药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所占有的特殊地位。通过在人体上所进行的真正临床试验,客观地、准确地证实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中药新药开发的临床研究对于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采取病症结合进行研究: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是现代中医的首选诊治方案,辨病与辨证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克服“无证可辨”与“无病可辨”的局限性。“病”可以是西医的“病”,也可以中医的“病”,但需要注意中医证候和中医病种、中医证候和西医病种间的相互联系。对于以病统证的新药研究对象,应采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新药功能主治,选择适应证候。对于以证统病的新药研究对象,应当确定可以反映同一证候特点的不同疾病。对于改善症状的新药研究,如解热、止痛、止泻等,也要注意症状和疾病、证候的相互联系。因此,中医证候研究集中体现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3)中医证候的确立依据与原则:
中药新药药物组成、配伍和功效是确立中医主治证候的主要依据。研制有效部位或单体制剂的中药新药,其证候的确立应当有充分的根据。在证候难以明确的情况下,鼓励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证候研究,通过临床试验明确该药物的适应证候。在证候研究中确立主症和次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主症一般能够反映证候的基本属性,有时对属性的判断具有决定作用。次症对证候基本属性的判断起辅助作用。要注意不同疾病的同一证候也可以有不同的主症和次症。
(4)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证候诊断应遵循现行公认的标准、原则执行。这类标准主要是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在1996年1月1日实施的编号为GB/T15657-1995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实施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内专业学术组织和会议所制定的标准,只要是现行公认的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鉴于医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情况的复杂性,确实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试验证候标准,并注意进行制定方法和依据的科学性考察。
(5)中医证候的计量方法: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是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一直受到关注,各方面均在积极探索研究。计量方法的建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严格评价。目前采用的方法,以专家经验为基础:首先列出构成证候诊断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指明必须具备若干主症及次症。根据主症、次症在证候诊断中的贡献大小确定其权重,一般主症占有较大权重。症状一般可分为4级,即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最后,根据症状总计分,建立证候轻、中、重的分级诊断标准。
(6)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
为了提高评价证候疗效的客观性,较多采用以证候计分的形式进行疗效评价。具体就是引用前述证候计分方法,以可用于疗效评价的证候征象构成综合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加权求和的计算。此外,在评价证候疗效时,对不同病种间同一证候和同一疾病不同证候间的比较,应注意病种和证候的均衡性。
4.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临床试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周密的临床试验方案,包括记录试验背景、原理及目的,描述试验设计、试验方法、试验组织及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试验过程管理的书面文件。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基本包括以下几点。
(1)题目:
题目应简短、明了,通常由试验用药、治疗病证、临床试验的类期三部分加以表达。
试验目的和背景:简要说明临床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描述通过该试验,客观地评价该药对有关病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扼要地描述所进行试验新药的研制背景,进行临床试验的原因,或临床试验任务的来源,试验药物的组分、功能、主治、适应证、临床前药理、毒理的简况,研制单位、临床试验的负责单位和参加单位,进行临床试验的预期时间等。
(2)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需明确该设计方案的对照方法(阳性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等)、类型(平行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成组序贯设计等)、随机化分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组、分层随机分组、配对或配伍随机分组等)、盲法的形式(单盲、双盲等)、是多中心还是单一中心试验。明确描述双盲密码的管理,破盲的方法、时间、地点。在个别受试者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什么措施在有限的范围内揭秘,但又不影响整个试验的连续进行。另外,需简述所治疗的病症、各组受试者例数、疗程、给药途径及方法等。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被公认的对研究结论真实性强度最高的试验方案。
(3)试验病证的确立:
根据试验目的确立试验的具体中医病名或西医病种,中医证候。需做到病证结合,尤其应注意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方证相符的原则。
(4)诊断标准:
中药新药的适应病症,既有以中医疾病、证候为主者,也有以西医疾病为主者。所以,临床试验设计要求凡以中医病、证为研究对象者,先列出中医病证和证候的诊断标准。以中医病、证为研究对象时,如果中医病证与西医病名相对应,则宜加列西医病名,并列出西医病的诊断标准及观测指标作为参考。如果中医病证不与西医病名相对应,则可不必列出西医病名。在以西医病名为研究对象时,则先列出西医诊断标准,同时列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5)入选标准:
试验方案中应预先明确制定入选标准,严格执行,入选标准必须与临床试验的分期和试验目的相符合,包括疾病的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入选前患者相关的病史、病程和治疗情况要求;其他相关的标准,如年龄、性别等。应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亦应作为入选的标准之一。
(6)排除标准:
制定某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排除标准。根据试验目的,可考虑以下因素,如年龄、合并症、妇女特殊生理期、病因、病型、病期、病情程度、病程、既往病史、过敏史、生活史、治疗史、家族史、鉴别诊断等方面的要求。
(7)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应根据“同类”、“有效”的原则明确规定对照用药(对照药一定是药典、部颁或已批新药等法定品种,要有代表性、可比性),并详细说明治疗药、对照药的给药途径、剂量、时间、疗程及注意事项。应明确规定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除试验用药外,不得加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及其他控制可变因素的措施。如确因病情需要而加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也应有严格的规定及详细记录。
(8)观测指标与方法:
一般说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观测指标有人口学指标、一般体格检查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四类。其中人口学指标反映受试样本的人口学特征,通常并非试验前的效应指标,故无须做试验后观察。各类指标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范围)、性别、种族、身高、体重、健康史、用药史、患病史等。②一般体格检查:如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③安全性指标: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安全性判断相关的实验室数据和理化检查;与预期不良反应相关的检测指标。④疗效指标:相关症状与体征,应注意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症状与体征;相关的理化检查;特殊检查项目如病理、病原学检查等。特殊检查的受试者数需根据不同疾病来确定。
(9)指标的观测与记录:
指标观测时点包括基线点、试验终点、访视点、随访终点。应严格按照方案所规定的不同的观测时点的时间窗完成各项指标的观察、检测和记录。时间窗是指临床实际观测时点与方案规定观测时点之间允许的时间变化范围,时间窗应根据访视时间间隔长短合理确定。临床试验的场所要具备所需的观测工具,包括检测仪器、试剂、病例报告表等。要注意指标观测和技术操作及操作条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作相应的规定。参与指标观测的人员应熟知试验方案并经过相应的培训。各项观测指标的数据是临床试验的原始资料,应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予以记录。各观测时点客观指标测试条件应相同,如有异常发现时应重复检查,以便确定。为了便于统计分析,记录尽可能用数字,少用文字。
(10)对照组的选择:
临床试验要求试验组和对照组来自相同的受试者总体。两组在试验进行中除了试验药物不相同外,其他条件均需保持一致。临床试验中的对照组设置常有3种类型,即安慰剂对照、阳性药物对照和剂量对照。对照可以是平行对照,也可以是交叉对照。
(11)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主要涉及临床试验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给药时机、疗程、合并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
1)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大部分中药制剂一般可根据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既往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以及药理实验量效研究的结论、病情缓急、药物特点等因素,推算出临床用药有效剂量范围。在有效剂量范围内确定一到几个剂量组进行临床研究,找出适宜的临床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2)给药途径和疗程:
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按照申办者的要求和临床试验批文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不能变更。中药治疗的疗程,是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和药物研制目的、作用特点确定的。一般要考虑:①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②药理、毒理研究结果;③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④药物作用特点等。必要时可考虑在临床试验中进行疗程研究。
(12)疗效的判定:
应采用现行公认的病证的疗效判定分级和标准,在未有标准的情况下可参照有关专著、教材等的论述。疗效判定标准的建立与所进行试验的目的要密切相关。除制定总体疗效外,可对病、证特征性的临床指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程度,作组间比较。
(13)不良反应的观察:
根据临床前药理、毒理实验及临床预试情况观测可能出现的全身性或局部性不良反应及程度,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有关指标,主要为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心、肝肾功能等。未列入观测表格的其他任何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详细记录。规定出现不良反应后可能采取的处理方法,严重时中止试验的标准。
(14)随访:
随访是指试验疗程结束后,继续对受试者进行追踪至随访终点或观察结局。随访是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客观评价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处理采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管理,因此在制定临床试验方案时,应注意观察表格的设计须适合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案中应明确不同资料所采用的不同统计方法。简单的统计资料可用医学统计程序软件处理,复杂的统计资料需应用SAS、SPSS等统计软件。
(16)观察表格的设计:
临床试验资料收集的完整与否,研究质量的好坏,与观察表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密切相关。临床试验方案再完善,而观察表格设计不好,则常导致临床试验失败。因此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的临床观察表格,至关重要。临床表格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能充分反映试验目的;
2)应有可供识别用的项目(医院、患者编号、随机分组的记录、组别、治疗药物编码或名称等);
3)应有中、西医病名的诊断及证候类型;
4)包括所试验的病证的有关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特征、疗效判定等全部项目;
5)应有全面的观察不良反应的项目;
6)既要有症状、体征的观测项目,也应有相关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必要时,对有关的症状、体征按其轻重程度予以记分;
7)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有重要项目的遗漏;
8)应有明确的观测时点;
9)观察表格应便于临床医生填写;
10)观察表格应便于计算机数据处理;
11)观察表格应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12)应附有表格使用说明,对某些特殊的名词术语加以界定;
13)应有记录医生的签名规定;
14)应有观察起止时间;
15)受试者中断试验的标准:应在临床方案中详细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受试者可中断试验,及中断试验后资料的统计处理原则。
5.临床试验报告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是通过临床试验实施以后,用文字(包括图、表等)对试验药物作用在合格受试对象身上所产生的效应,作系统而又概括的表达和总结。科学的总结,将真实地反映该试验的实施过程和客观地表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因此,写好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是整个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是临床研究的总结,其撰写的重点宜放在原始数据的整理、资料和试验结果的分析,其理论阐述要注意掌握好分寸。要严肃认真,忠实于临床观察记录的原始资料。遇有存疑时,不能武断,要进行查对,必要时要与原始观察记录者进行联系了解情况,或在盲法的前提下由多个研究者进行判断。在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表达及分析过程中都必须采用规范的统计学分析,并应贯彻于临床试验始终。各阶段均需有熟悉生物统计学的人员参与。临床试验方案中要写明统计学处理方法,任何变动必须在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中述明并注明其理由。统计分析应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有机结合,对治疗所作的评价应将可信限与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一并考虑。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适用于总报告及各临床参加单位的分报告。遇有各分报告结论不一致或总报告与分报告结论不一致时,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寻找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及其原因,除根据直观推理外,合理的统计学处理仍有助于对结论不一致性的分析。例如疗效的显著差异,首先要分析病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假如病情不存在显著差异,那很可能是掌握疗效评定标准存在差异。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要与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互相衔接,有关的标准与方法要与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一致,如有更改,要做说明。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形成于临床前,批准上临床后负责基地要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修改完善后,付诸实施。
6.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在临床试验研究中,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数据收集和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是获取和保证临床试验资料真实性的重要一环,也是临床试验结论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临床试验自始至终需有生物统计专业人员参与,包括试验方案的制定和修订、病例报告表的设计和数据管理等;负责制定统计分析计划;完成临床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提供试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报告和解释;协助主要研究者完成临床试验的总结报告。参与研究的生物统计学专业人员必须保证临床试验方案、病例报告表、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中所涉及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与解释以及术语的准确性。
7.伦理学要求
临床试验必须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我国有关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法规进行。在试验开始之前,由临床研究负责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批准该试验方案后方可实施临床试验。
每一位患者入选本研究前,研究医师有责任以书面文字形式,向其或其指定代表人完整、全面地介绍本研究的目的、程序和可能的风险。应让患者知道他们有权随时退出本研究。入选前必须给每位患者一份书面患者知情同意书(以附录形式包括于方案中),研究医师有责任在每位患者进入研究之前获得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应作为临床试验文档保留备查。
中药新药研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物,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品种。我国的中药新药研发,从技术方法到监督管理借鉴了国际新药研发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强调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与国情相符;中药新药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不断追踪科学研究进展,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高学敏 张建军 王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