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又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前体物,而不是异戊二烯。因此,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 5 H 8 ) 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表16-1)。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表16-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除主要分布于植物外,近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萜类化合物超过22 000种。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萜类成分的研究一直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亦是寻找和发现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本章主要介绍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等萜类以及挥发油类化合物。三萜在自然界分布亦很广泛,一些常用的中药,如人参、甘草、柴胡、桔梗、远志等都含有三萜及其皂苷。由于三萜或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多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性质又独特,已另立专章叙述。
单萜类(monoterpenoids)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和树脂等分泌组织中,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昆虫激素及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香气,是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单萜在植物体内以苷的形式存在,则不具有挥发性,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环烯醚萜(iridoids)为蚁臭二酸(iridoidial)的缩醛衍生物。从化学结构看,环烯醚萜又是含有环戊烷结构单元,其性质具有一定特点的环状单萜衍生物。该类化合物含有取代环戊烷环烯醚萜(iridoid)和环戊烷开裂的裂环环烯醚萜(secoiridoid)两种基本碳架。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在植物界分布较广,以双子叶植物,尤其是唇形科、茜草科、龙胆科等植物中的分布相当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已从植物中分离并鉴定结构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超过800种,其中大多数为苷类成分,非苷环烯醚萜仅占60余种,裂环环烯醚萜类30种。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倍半萜主要分布在植物界和微生物界,多以挥发油的形式存在,是挥发油高沸程部分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植物中多以醇、酮、内酯或苷的形式存在,亦有以生物碱形式存在。
二萜类(diterpenoids)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二萜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植物分泌的乳汁、树脂等均以二萜类衍生物为主,尤以松柏科植物最为普遍。许多二萜的含氧衍生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紫杉醇、穿心莲内酯、丹参酮、银杏内酯、雷公藤内酯、甜菊苷等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有的已是重要的药物。除植物外,菌类代谢产物中也发现有二萜,而且从海洋生物中也分离到为数较多的二萜衍生物。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sesterterpenoids)是由5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1965年发现第一个二倍半萜。这类化合物在生源上是由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geranyl farnesyl pyrophosphate,GFPP)衍生而成,多为结构复杂的多环化合物。
1.形态 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低熔点的固体。单萜的沸点比倍半萜低,并且单萜和倍半萜随分子量和双键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的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相应增高。可利用该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 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的300倍,其相关的甜味二萜葡萄糖苷的开发应用正受到重视。
3.旋光和折光性 大多数萜类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且多有异构体存在。低分子萜类具有较高的折光率。
4.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单萜和倍半萜类能用水蒸气蒸馏。随着含氧功能团的增加或具有苷的萜类,则水溶性增加。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化合物能溶于碱水,酸化后,又自水中析出,此性质用于具内酯结构的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萜类的苷化合物含糖的数量均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能溶于热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溶液,不溶于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应注意,萜类化合物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引起结构的改变。在提取分离或氧化铝柱色谱分离时,应慎重考虑。
含有双键和醛、酮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某些试剂发生加成反应,产物往往是结晶性的。这不仅可供识别萜类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及不饱和的程度,还可借助加成产物完好的晶型,用于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不同的氧化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将萜类成分中各种基团氧化,生成各种不同的氧化产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铬酐(三氧化铬)、四醋酸铅、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硒等,其中以臭氧的应用最为广泛。例如臭氧氧化萜类化合物中的烯烃反应,既可用来测定分子中双键的位置,亦可用于萜类化合物的醛酮合成。
脱氢反应在研究萜类化学结构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反应,特别是在早期研究萜类化合物母核骨架时具有重要意义。在脱氢反应中,环萜的碳架因脱氢转变为芳香烃类衍生物,所得芳烃衍生物容易通过合成的方法加以鉴定。脱氢反应通常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用铂黑或钯做催化剂,将萜类成分与硫或硒共热(200~300℃)而实现脱氢,有时可能导致环的裂解或环合。
萜类化合物中,特别是双环萜在发生加成、消除或亲核性取代反应时,常常发生碳架的改变,产生Wagner-Meerwein重排。目前工业上由α-蒎烯合成樟脑的过程,就是应用Wagner-Meerwein重排,再氧化制得。
萜类成分的提纯辅料包括溶剂(常用水、乙醇、甲醇、正丁醇提取,用氯仿、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异丙醇、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分离纯化)、吸附剂及色谱支持剂(常用氧化铝、硝酸银、硅胶、大孔树脂、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等)、澄清剂(常用101果汁澄清剂、科阳1+1、ZTC1+1天然澄清剂)、无机酸碱类、助滤剂及过滤材料等几大类。
萜类化合物虽然都由活性异戊二烯基衍变而来,但种类繁多、骨架庞杂、结构包容极广。其中低分子萜类多为挥发油,单萜中的环烯醚萜多为苷类;倍半萜除构成挥发油的组分外,以内酯多见;乌头烷型二萜却以二萜生物碱的形式存在。因此,萜类结构的千变万化,提取分离的方法也就因其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
在萜类化合物中,环烯醚萜以苷的形式较多见,而其他萜类则少见。环烯醚萜苷多以单糖苷的形式存在,苷元的分子较小,且多具有羟基,所以亲水较强,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和正丁醇等溶剂,而难溶于一些亲脂性强的有机溶剂,故多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进行回流提取。
非苷形式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溶于甲醇、乙醇中,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中。这类成分一般用乙醚、石油醚、汽油等有机溶剂冷浸提取,或用甲醇或乙醇提取后,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乙醚等萃取。
值得注意的是,萜类化合物尤其是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容易发生结构的重排,二萜类易聚合而树脂化,引起结构的变化,所以宜选用新鲜药材或迅速晾干的药材,并尽可能避免酸、碱的处理。含苷类成分时,则要避免接触酸,以防在提取过程中发生水解,而且应按提取苷类成分的常法事先破坏酶的活性。
(1)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经减压浓缩后转溶于水中,滤除水不溶性杂质,继用乙醚或石油醚萃取,除去残留的树脂类等脂溶性杂质,水液再用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正丁醇后即得粗总苷。
(2)非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减压回收醇液至无醇味,残留液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回收溶剂得总萜类提取物;或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按极性递增的方法依次分别萃取,得不同极性的萜类提取物,再进行分离。
利用内酯化合物在热碱液中开环成盐而溶于水中,酸化后又闭环,析出原内酯化合物的特性来提取倍半萜类内酯化合物。但是当用酸、碱处理时,可能引起构型的改变,应加以注意。
(1)活性炭柱色谱法:
苷类的水提取液上活性炭吸附柱,先用水洗除水溶性杂质后,再选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如稀醇、醇依次洗脱,回收溶剂,可能得到纯品。如桃叶珊瑚苷用此法分离纯化,效果极佳。
(2)大孔树脂柱色谱法:
将含苷的水溶液上大孔树脂柱,然后用水、稀醇、醇依次洗脱,然后再分别处理,也可得纯的苷类化合物,如甜叶菊苷的提取与分离:
(3)柱色谱法:
分离萜类化合物多用吸附柱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硅胶,几乎所有的萜类化合物都可以选用硅胶作柱色谱的吸附剂,待分离物与吸附剂之比为1∶30~1∶60。
由于氧化铝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可能引起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变化,故选用氧化铝作吸附剂时要慎重,一般多选用中性氧化铝,待分离物与吸附剂之比为1∶30~1∶50。
此外,亦可采用硝酸银色谱法进行分离,因萜类化合物结构中多具有双键,且不同萜类的双键数目、构型和位置不同,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的难易程度和稳定性也有差别,可借此达到分离。有时可借萜类化合物性质上的差异,联合使用硝酸银-硅胶或硝酸银-中性氧化铝柱色谱分离,以提高分离效果。
萜类化合物的柱色谱分离一般选用非极性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石油醚、环己烷、乙醚、苯或乙酸乙酯作洗脱剂。但使用单一溶剂往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故在实践中多选用混合溶剂,而且应根据分离物质的极性大小来考虑。常用的溶剂系统有:石油醚-乙酸乙酯、石油醚-异丙醇,多羟基的萜类化合物可选用氯仿-乙醇作洗脱剂。
有些萜类的萃取液回收到小体积时,往往多有结晶析出,滤除结晶,再以适量的溶媒重结晶,可得纯的萜类化合物。
提取的水混浊液可先用澄清剂将悬浮颗粒沉降,过滤澄明后再用萃取法或色谱法进一步分离纯化。
提取液加入α-淀粉酶,将淀粉、多糖类杂质分解转化,以便过滤澄清,然后再用萃取法、色谱法等进一步分离纯化。
可利用萜类化合物含氧功能团进行分离,如倍半萜内酯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加酸后又环合,借此可与非内酯类化合物分离;萜类生物碱也可用酸碱法(或离子交换树脂色谱法)分离;不饱和双键、羰基等可用加成的方法制备衍生物加以分离。
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原产亚热带地区,现国内华南、华东及西南均有栽培。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主要含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以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为主,其中穿心莲内酯含量最高。
异名穿心莲乙素,分子式C 20 H 30 O 5 ,分子量350.44。无色方形或长方形结晶,味极苦。mp.230~231℃,易溶于丙酮、甲醇、乙醇,微溶于氯仿、乙醚,难溶于水、石油醚、苯。
异名穿心莲丙素,穿心莲新苷。分子式C 26 H 40 O 8 ,分子量480.58。无色柱状结晶,无苦味,mp.167~168℃。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微溶于水,较难溶于苯、乙醚、氯仿。
穿心莲内酯
新穿心莲内酯
异名穿心莲甲素。分子式C 20 H 30 O 4 ,分子量334.44。无色片状(丙酮、乙醇或氯仿)或无色针状结晶(乙酸乙酯),mp.174~175℃,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醇、氯仿,可溶于苯、乙醚。
去氧穿心莲内酯
脱水穿心莲内酯
分子式C 20 H 28 O 4 ,分子量332.42。无色针状结晶(30%或50%乙醇),mp.204℃,易溶于乙醇、丙酮,可溶于氯仿,微溶于苯,几乎不溶于水。
高穿心莲内酯(homoandrographolide)、穿心莲酮(andrographon)、穿心莲烷(andrographan)、穿心莲甾醇(andrographoster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千层纸素A、汉黄芩素(wogonin)等。还含有甾醇皂苷、糖类、缩合鞣质等酚类物质。
别名:臭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青蒿性味苦、寒,功能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主治结核病潮热、疟疾、伤暑低热无汗,灭蚊。
含多种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青蒿甲素、青蒿乙素、青蒿丙素、青蒿丁素、青蒿戊素,此外还有青蒿酸、青蒿酸甲酯、青蒿醇、棕榈酸、香豆素、莨菪亭、3,5-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醇、3,5,3'-三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醇、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廿八烷醇、廿九烷、廿五烷、廿三烷酮、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谷甾醇、豆甾醇、二肽化合物。其挥发油成分含有蒿酮,异蒿酮,桉叶酮,桉叶素,左旋樟脑,β-石竹烯,反式石竹烯,α-、β-蒎烯,莰烯,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烷,α-松油醇,α-、β-、γ-榄香烯,反式-β-金合欢烯,顺式香苇醇,玷把烯,γ-衣兰油烯,乙酸龙脑酯,异戊酸龙脑酯等。
不同生长期,青蒿各部位的青蒿素含量是有变化的,根部不含青蒿素,茎中含量在0.1%以下,叶中5~6月含量为0.23%~0.37%,7~10月上旬为0.50%~0.72%,9月上、下旬(叶及花蕾)含量最高为0.69%及0.71%~0.72%,10月上旬果实含量为0.32%。
异名黄花蒿素、artemisinin、qinghaosu。分子式C 15 H 22 O 5 ,分子量282.14。针状结晶,mp.1 。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及苯,几乎不溶于水。
分子式C 13 H 18 O 2 。无色针状结晶,mp.190~191℃, °(C=0.02,氯仿)。
分子式C 15 H 20 O 3 。无色方形结晶,mp.151~153℃, °(C=1.01,甲醇)。
青蒿素
青蒿甲素
青蒿乙素
(1)乙醚提取法
(2)稀醇提取法
(3)汽油转动浸提法
注:转动浸提时间比静置浸提缩短为原来的1/7,而青蒿素的收率提高13%~18%。
(4)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CO 2 ):
将黄花蒿全草粉碎,装入萃取釜,采用二级分离,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为185MPa,萃取温度为40℃,分离器Ⅰ压力14MPa、温度60℃,分离器Ⅱ压力为6MPa、温度50℃,萃取时间以5小时为宜,二氧化碳流量以10~20kg/h为宜。
SFE-CO 2 萃取工艺的青蒿素平均收率比汽油提取工艺提高了1.9倍,全流程提取时间由120小时缩短约100小时,还可节约能源、劳动力及大量的有机溶剂等。
银杏树( Ginkgo biloba L.)别名白果树、公孙树。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为我国特产,以人工栽培为主,栽培地区南自广东,北至辽宁,东起江浙,西达陕西、甘肃,西南到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种子(白果)性味甘、苦、平,有毒。功能润肺、定喘、涩精、止带,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尿频、遗精、白带,外敷治疥疮。
肉质的外种皮含对皮肤有刺激性的成分: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白果二酚及白果醇,种仁含微量氢氰酸。叶含白果内酯A、B、C、M,银杏新内酯,黄酮类化合物:芸香苷、山柰酚-3-鼠李糖葡萄糖苷、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3'-O-甲基杨梅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苷、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5'-甲氧基-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其他尚含毒八角酸、甾醇、白果酮、芝麻素等。
(1)溶剂法
1)丙酮提取法
2)甲醇提取法
(2)树脂色谱法
方法1:
方法2:
(3)酶解法
(1)溶剂萃取法
(2)树脂色谱法
本品为菊科植物甜叶菊 Stevia rebaudiana (Bert.)的叶。原产南美,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多有引种。甜叶菊现在多作甜味剂,常用来泡茶或提取甜菊苷的原料。甜菊苷甜度高,低热、低糖、无毒,多用于食品工业及医药工业的甜味成分。
甜叶菊中主要含四环二萜类化合物,如甜菊苷,甜菊苷A、D、E等。均具有甜味,比蔗糖甜300倍。总甜菊苷在干叶中的含量为6%。
异名斯替维苷,mp.198℃,[α] -39.3°(C=5.7,水)。吸湿性结晶。1g溶于800ml水,能溶于二氧六环,微溶于乙醇。
甜叶菊中甜菊苷的提取分离
(1)大孔树脂柱色谱法
(2)离子交换树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