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其根本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必须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一是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因此,《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二是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纲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充分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目标相衔接,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相衔接,同时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从全局高度统筹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领域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是目标明确可操作。《纲要》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设置了若干主要量化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纲要》提出健康中国2020年、2030年、2050年“三步走”的目标,明确了2020年、2030年的具体发展目标和2030年的主要发展指标,并展望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一是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二是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三是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四是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这是贯彻落实“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要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3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跨部门协作、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元化社会共治格局,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分别解决提供“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健康服务的问题,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工作,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强化对生命不同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