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汗证包括自汗、盗汗等,多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若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汗止者为盗汗,亦称寝汗。汗证既有单独为主而成病者,也有其他疾病夹杂而成病者。汗证尚有黄汗、战汗等。

汗是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汗出过多容易损伤气血、伤津耗液、损伤脾胃、体质下降、诱发疾病。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可表现本病证的特征。

一、发病原因

1.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动则尤甚,汗出恶风,稍劳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2.营卫不和

体内阴阳失调,腠理开阖不利,卫阳不固,卫外失司,而致汗出,以自汗为主,微寒怕风,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3.心血不足

汗为心液,思虑太过,损伤心脾,血虚失养,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

4.阴虚火旺

虚火内生,或邪热耗阴,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

5.邪热郁蒸

肝火或湿热内盛,或情志不舒,或嗜食辛辣厚味,湿热偏盛,以致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二、表现特点

综合症状:时时汗出,久之疲倦乏力,或睡梦中汗出,醒后汗止,或动则汗出,汗透湿衣。

1.阳虚自汗

因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所致自汗证,表现为倦怠,畏寒肢冷,面色 白,大便溏薄,汗出觉冷,小便清长等。

2.气虚自汗

由气虚卫表不固所致自汗出。表现为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

3.阴虚盗汗

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因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两者常互相影响。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等。

4.其他出汗

①营卫不和汗出: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②阳明气分热盛汗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③阳明腑实濈然汗出:濈然汗出是连绵不断的、一阵接一阵的微汗出。④ 汗出:即汗出之微细连绵。⑤偏汗:俗称“半身汗”。见于一侧身体,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⑥心汗:是指心窝局部多汗,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⑦湿热暑热汗出: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⑧黄汗: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⑨瘀热自汗:临床见汗出,局部发热,或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⑩少阳汗出: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⑪战汗:振栗,发热,汗出,是体内邪正相争,正胜邪却的结果。⑫绝汗脱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⑬其他:还有肝经湿热,气血亏虚,食积胃热,外感风热等。

三、治疗体会

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的出汗。一般健康之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汗腺的分泌都会增加,这是为了让上升的体温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较瘦者汗量多,体温容易上升,为了降低过高的体温,必须以多排汗来调节。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鼻尖、前额、阴部等,常伴有皮肤湿冷,易生冻疮。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治疗也以此为主。自汗、盗汗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治疗当以固护卫外功能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若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止汗,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止汗,心血不足者补血养心止汗,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止汗,邪热郁蒸者清热化湿止汗。若汗证日久,可加固涩之品,并宜根据虚实夹杂而用药。笔者根据出汗尤以气虚为多见,结合多年临床体会,拟一通用方治疗汗证:

1.方名

黄芪止汗汤。

2.组成

黄芪 30g,白术 15g,防风 10g,麻黄根 10g,浮小麦 30g,五味子10g,桂枝 6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枣 15g,生晒参 15g,麦冬 10g,山茱萸 15g,红景天30g,绞股蓝30g,酸枣仁30g,甘草6g。

3.方歌

黄芪止汗桂枝汤,景天生脉绞股蓝,枣皮枣仁玉屏风,麻根浮麦又敛汗。

4.功效

培补正气,固表止汗。

5.主治

多种汗证,包括自汗、盗汗。

6.用法

以上述药物煎汤或熬成膏剂服用。

7.加减

若出汗甚者可以选加收敛固涩之品,如龙骨、牡蛎。笔者个人体会,若遇到患有颈椎病者,虽出汗多也不宜选用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因收敛之品会加重颈椎病的症状,导致诸如头昏头痛,颈部酸胀;盗汗甚者加地骨皮10g。

8.使用注意

使用收涩止汗之品时,不能收涩太过,尤其是夹有湿热者,不可单纯使用收敛之品以防恋邪。

9.体会

汗证虽有多种,但以自汗、盗汗为常见,多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对伴见于其他疾病的汗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以中医药论治,亦可明显改善症状。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所谓自汗者阳虚、盗汗者阴虚。

此方黄芪止汗汤将具有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同用,达到扶正固表,提高正气作用,方中所含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调和营卫,红景天、绞股蓝补虚强身,生脉饮(生晒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益气敛汗,酸枣仁、山茱萸收敛止汗。全方并有强壮作用,当汗证病人服用以后会感觉精神状况逐渐好转,出汗慢慢减轻直至痊愈。

个人比较习用酸枣仁、山茱萸、玉屏风散、麻黄根、浮小麦等止汗,笔者认为山茱萸、酸枣仁配伍应用,止汗作用增强。对于收涩药物,笔者临床比较慎用,因为其容易恋邪,当然也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四、预防调摄

1.适当辅以食疗

平时可以多吃糯米食品,因糯米能健脾益气敛汗,适用于表虚不固性的汗证。平时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油腻,多吃青菜和水果。汗液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和钙,出汗后应补充食盐。

2.注意饮食禁忌

汗出过多之人,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以免刺激汗腺导致出汗。

3.保证足量饮水

要养成平时多饮水的习惯,出汗后更要及时补充水分,在空调房间里久坐,即使不出汗也要比平时多喝水,因为体内水分会因空气干燥而蒸发。

4.不要汗出当风

容易出汗之人,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年轻人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不要紧,但老年人就不要剧烈运动了,因为体质较差的人大量出汗会引起虚脱。最舒适的出汗量是微微出汗。

5.及时更衣防病

衣着要透气凉爽,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6.配合外用药物

①五倍子粉适量,以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②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

五、病案举例

沈某,女,72岁。自述出汗10多年,时时汗出,身体瘦弱,气短,尤其怕风,头部为甚,需戴帽外出,否则即头痛,曾服中药但未坚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处方:黄芪40g,附片15g,白术15g,防风10g,浮小麦40g,仙鹤草15g,桂枝 10g,白芍 20g,柴胡 6g,生晒参 15g,炒二芽各 15g,甘草 6g,枣仁 30g,枣皮15g,麻黄根10g。7剂。服药后感身体轻松,恶风有所好转,为服用方便,要求用膏滋调理。乃投以黄芪止汗汤加味。处方: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麻黄根 10g,浮小麦 30g,五味子 10g,桂枝 6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枣 15g,生晒参15g,麦冬 10g,山茱萸 15g,红景天 30g,绞股蓝 30g,酸枣仁 30g,甘草 6g,阿胶15g,山药20g。10剂,收膏。膏滋服完后,多年的出汗症消失,头上无恶风感。 ogE9V40y9ftkVcnF/AMIrK0s8KD3ktEEXRjyH318bjvhTcmXJlE0Ki2RES9I9p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