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进补用膏方

过去是“吃饱求生存”,如今是“吃好求安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强壮的身体,身体虚弱,当补益气血阴阳。要开好膏方,以膏方进补绝非易事。宁看十人病,不开一方膏,就是说开膏方要有相当的技术,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也要有熬制膏方的技术。

1.补气不忘行气

气虚之人,常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 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又有各个脏腑气虚的不同情况,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等病症。脾气虚证常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等。心气虚证常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肾气虚证常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分别选取补气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制成膏方,为防止补气时出现壅塞现象,要适宜配伍诸如木香、陈皮、砂仁等。

2.补血不忘活血

补血药主要用于血虚病证,如面色萎黄,面白无华,唇爪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心血虚证常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肝血虚证常见耳鸣目眩、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等。分别选用补血之品,如当归、黄芪、白芍、龙眼肉、大枣、熟地黄等制成膏方,为防止补血出现瘀阻现象,要配伍活血药以补而不滞。

3.补阴不忘助阳

阴虚体质的人,多因津液消耗,常表现为五心烦热,低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等。心阴虚证常见心悸失眠,健忘,口舌生疮等。肺阴虚证常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午后颧红,口干咽燥,喉痒音哑等。胃阴虚证常见口干舌燥、容易饥饿,胃脘隐痛不适等。肝阴虚证常见眩晕耳鸣,目涩胁痛,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肾阴虚证常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身体消瘦、大便干燥等。分别选用补阴之品,如麦冬、南沙参、北沙参、龟板、玉竹、石斛等制成膏方,为防止补阴恋邪,宜适当助阳,以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4.补阳不忘助阴

阳虚体质的人,多因阳气衰退,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嗜睡蜷卧,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口泛清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等。心阳虚证常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面色苍白等。脾阳虚证常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肾阳虚证常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等。分别选用补阳之品,附子、肉桂、杜仲、干姜、菟丝子、鹿角胶、枸杞等制成膏方,要适宜养阴,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5.时时照顾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健全,饮食物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资,身体才健康,所以对于胃肠功能差、消化不良、经常腹胀者,在进补膏方前,要先给予“开路药”,如用陈皮、半夏、厚朴、枳壳、神曲、山楂等药煎汤服用,以理气化湿、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虚不受补的人不适宜骤然用膏方进补,进补过急容易上火,只能缓慢调养,以防滋腻呆胃之弊。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也不要过早用膏方,避免“闭门留寇”。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目的,待外邪祛除、恢复健康后再用膏方调理。膏方虽多用于虚损病证,强调的是补益加调整,假如体质不虚,身强力壮,就不一定要吃膏方来进补,乱补常常适得其反,有损安康。笔者曾诊治一脱发患者,即因过服人参导致脱发而成光头。

6.治病必求其本

膏方是在充分收集患者资料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遵循组方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讲,膏方也是辨证论治的产物,因而其强调抓住疾病的本质,即调治求本,或正治,或反治,或治标,或治本,或标本兼治,或实而泻之,或虚而补之,总之需见病知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抓住产生疾病的根本,从源头治疗,方能见效显著。如《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载:“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这是将药物捣烂成膏状外敷而取上病下治之法。又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二》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所以中医之用药物,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治病以求本,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P7WkpSIP2xCNyDXEtpZyFAjstjClMuDLLQGuxjyOn7YNdsmM6y3TAPKg9+nQH6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