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刺针手法要领

用针灸治病,虽然痛苦不大,但一提针刺,人们多少总有一些畏惧心理,所以针灸医生为了减少病人痛苦,确保安全,提高疗效,必须下苦功夫,经常练习基本手法,要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稳准轻巧的熟练程度。古人形容针刺手法轻巧的程度说“刺浮瓜而瓜不沉,刺眠猫而猫不醒”。虽然实际达不到这种程度,但这是对手法轻巧的要求。

因为针灸治病和药物不同,它是通过医者的手法而“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的。用针和写字作画一样,同样是一支笔、一张纸,手法不同,其笔力神色就不一样了。用针刺穴位治疗疾病也大有巧妙。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练习,确实熟练以后,才能用于人体,千万不能粗枝大叶,鲁莽从事。如果只知治病,不管病人叫疼,那是不妥当的。虽然给小儿扎针多不合作,但听其哭声也能辨别其是真疼还是畏针取闹。如下针之后,患儿惨叫不已,此即证明医者手法不巧,不能以为是患儿畏针必然哭闹的缘故。临床上常见有许多患儿通过说服动员,再加手法轻巧,能和医生合作得很好,一声不哭地达到治疗目的。

一、进针手法

针刺疼与不疼和进针关系最大。因为感觉神经在真皮内分布最多,达到皮下,进入深层组织就少了,也就不甚疼了。因此透过皮肤进入皮下这一步是进针疼痛与否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扶持刺入捻进法”。分三层进针。在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找准穴位,用拇指爪甲反复重切穴位中心,使局部感觉神经暂时麻痹,将手指消毒后,再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握毛笔状,将针尖放在切痕上,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针体下端,使着力点集中在针尖上,保持一定的直轴,然后使左右手同时向下轻巧用力,快速直接刺入真皮下,稍停,此时不加捻转,以免过多地刺激感觉神经,这就是第一层,也就是浅层,最关紧要;稍候待病人感觉恢复,再用右手捻转向下进针,左手轻按穴位附近,达到皮下组织内再稍停,右手略松,看针柄和原来预定的方向一致,则证明针尖方向正确,这是第二层,也就是中层;然后再徐徐捻转向下进针,达到预期的深度,此时可以放手,把针留下,这是第三层,也就是深层。这就是用左手扶持直刺皮下,然后捻转进针的“扶持刺入捻进”法。不论长短粗细的毫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短而粗的针只用左手拇指爪切,右手直接刺入就可以了。当然刺破皮肤血管放血就不必分层次了。以上所讲的就是用左手当押手,右手当刺手的双手协作进针的方法,因为我们用左手扶持,第一层是直刺,第二层是捻进,所以叫“扶持刺入捻进法”。

古代进针法也多主张用双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左主推之,右持而御之。”《难经·七十二难》上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标幽赋》中指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流注指微论》说:“针入贵速,既入徐进。”以上这几种说法,都是左右手同时使用的双手协作进针法。进针时要快速透过皮肤,既入皮下,则须慢慢进针,以达到所需要的深度。《标幽赋》则重视爪切,主张缓进,要求进针时轻轻刺入,不要紧捻猛刺,使病人感觉痛苦,这样和快速进针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用双手,要求指力轻巧,不使病人发生痛感,却是一致的。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上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而不伤于营卫。”大意是:扎针的时候,要病人休息一会,心平气和,呼吸均匀,安定下来,再给他扎针,医生也要镇定,不要慌忙。左手重切穴位,使知觉迟钝,右手轻巧地将针刺入皮下,可以减少痛苦,不伤气血。可见他的主张不但用左手重切穴位,而且要求医者、病者都要镇定,不能匆忙。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值得学习。

附:进针口诀

进针手法最关机,失经失穴大不宜,

扶持刺入捻进法,三层渐进找空隙。

二、行针手法

行针也叫运针,就是把针刺入穴道以后,要不时地运用手法活动其针,使病人产生酸、麻、胀、重等感传作用。这种感觉,古代针灸家称之为“得气”。具体手法是:提、插、捻、转、疾、徐、轻、重等八个字。

:将原来刺入的针身,向上提出若干,当心不要提出皮外,只能在肌肉组织范围内向上提。

:是将提上之针重新插进去,但不能插得超过原来深度。特别是重要脏器上的穴位,更应注意避免刺伤内脏。

:是将针柄向前捻动,其幅度以半径左右为原则。

:是将向前捻动之针退回来,其幅度仍以半径左右为原则,这样就不会因为向一个方向捻转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发生出针困难的问题。

:是提插捻转的速度快。

:是提插捻转的速度慢。

:是提插捻转的幅度小,用力轻。

:是提插捻转的幅度大,用力重。

这八个字的行针手法,一般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混合型复式手法,看起来和一种动作一样。至于提、插、捻、转、疾、徐、轻、重,要以刺针的目的而定。关系到是补是泻、病人的感传是轻是重、所在的穴位是深是浅。要聚精会神,审慎周详,灵活机动,如探索找物,如用钥匙开锁。要有修理精密仪器那样的细微动作,手巧心灵,寻觅奥窍,不是机械而粗笨的活动。

如无针感,也不可操之过急,稍事停留,再行八字手法,想法找到针感,有针感后稍停一下,待感觉消失,再次行针。大约5分钟1次,一般病人3~5次即可。针灸医生必须重视行针,千万不能以为进针后,一留针,或一接电针,就算万事大吉了。

明代汪机《针灸问对》说得好:“……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参此,或移前而退后。无非将此提、按、疾、徐、左捻、右捻六法交错而用之耳。”这里除没有提轻重外,其他提、插、疾、徐、捻、转都提到了,可见他也是主张行针的。

附:行针口诀

行针手法要提倡,提插捻转各有方。

轻重疾徐找奥巧,感传得气效益彰。

三、出针手法

行针达到目的以后,等病人感觉消失,针下松缓时就可以出针了。出针手法亦分为三层,左右手同用,恰恰与进针手法相反。第一层,将针活动后,由深层轻轻捻转提至中层,稍停;再轻轻捻转提至浅层,稍停;然后直拔而出,不加捻转,以免过重地刺激感觉神经,使病人发生痛感。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亦可,按压穴位周围亦可,不按亦可。一般不至于出血。但要稍加留意,万一出血,即用棉球擦去,出血多时,可以按压片刻。这种出针手法,用得熟练,往往病人没有感觉,不知道就已经出针了。

《医宗金鉴》上说:“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手捏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这说明出针的时机和手法很重要。必须等待针下气缓,轻动滑快,才能出针。右手拔针,左手按住皮肤,双手操作,小心从事。决不能以为出针是小技,不讲轻巧稳妥,快速拔针,不只病人痛苦,还要留后遗感觉,使病人酸困不舒,甚至于发生出针困难、折针的事故。曾有因拔不出针,勉强用力,针身有带出肌肉者。有一部分患者针后酸困不适的感觉甚至持续数天,这与出针时没有等患者“针下气缓”有关,不要误以为是“得气强烈”。一般等待患者针下没有强烈的酸麻重胀感觉后再出针就不会有此现象了。《流注指微论》也说“出针贵缓,急则多伤”,这都说明,手法完毕,出针的时候,要缓慢,不可速拔猛抽,以免损伤组织和出血。这些提法都是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

附:出针口诀

拔针之时勿匆忙,稳重轻巧要精详。

不沉不紧轻滑快,三步退出自无伤。 yN3blnJBQ11xAdkqsRQ5pvfHbK9KLiE06kE+38csg0v1ilGhaIumU8r5MsL3qq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