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取穴必须准确

经穴,又称穴道、腧穴、气府、骨空、节会、气穴等。单从这些名称来看就知道穴有孔隙、空洞之意,历来医家对取穴都很重视。金元时代窦汉卿擅长针术,他在《标幽赋》上指出:“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取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这种要求正确取穴的精神是可贵的。根据现代大量的资料证明,刺激穴位的作用明显,刺激非穴位大多无作用或作用较差。例如刺足三里胃肠蠕动可以即刻改善,刺非穴位则胃肠蠕动无明显变化或持续时间短暂。因此,一定要正确取穴,决不能马虎从事,随便乱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骨皮肉也。”这说明前人很重视穴道,认为穴道是气血游行出入的重要地方。即以现代解剖生理学观点来看,许多穴位都在大血管、淋巴管、神经根、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神经束和神经分支之处,或在其经过交叉的地方。有的在筋肉或两筋之间、两骨之间、关节空隙的关键之所;有的下面则是重要脏器。可见穴位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与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暗暗符合,所以针刺到穴位上效果就好,否则就差。

我们在临床上取穴,常常以体表陷凹之处,两肌肉之间、肌腱之间,两骨缝之间,关节上下、前后、左右,或在动脉跳动之处,皮肤皱纹和五官九窍的周围,来找穴位。如《备急千金要方》上说:“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无特殊标志的就用骨度分寸法来测量,总以找准为原则。有特殊标志的就更好找了。如头顶、眉间、鼻尖、手心、脚心,腘窝、肚脐、手指、足趾,爪甲角等分肉之间、溪谷之会,都是寻觅穴位的地方。

尤其是“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大多数穴位有此感觉。也可以专找压痛点、反应点,称为阿是穴,都可以作为穴道针刺。内脏有许多病往往在体表上会出现阿是穴,这些阿是穴,有的虽不在正经正穴上,但刺之也有效。这是由内部疾病反映到体表上的压痛点,也有人认为这说明穴道有“移动性”。不过这只是临床取穴的方法之一,完全靠压痛点、阿是穴,那就不免失于简化了。总之,用针治病,准确取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讲穴位随便乱刺,不但影响疗效,而且容易发生事故,不可不慎。 UH49rtgwLdtYyEYXNgL7Cze8TLU6wmdn/vQHBSHC9CApxA6NqU2d/5y5xi/Efe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