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妇幼卫生管理者/践行者的回顾

华嘉增

华嘉增教授,1924年出生,九十多岁仍活跃在专业课堂和工作中。曾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上海市卫生局妇儿卫生处处长等,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学会主任、名誉主任;曾被聘为全国妇幼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妇幼卫生专家组成员;先后被授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崇瑞妇幼卫生奖和上海市第六届儿童工作白玉兰奖。现被聘任为卫健委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组成员。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有了大幅下降。刚解放时,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 500/10,到2016年,这一数值降到19.9/10。60年前,孕妇分娩是很危险的,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早产、破伤风等。中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提倡新法接生,培训“一躺三消毒”;二是,控制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产褥感染、妊娠高血压,以及拯救新生儿窒息的新生儿复苏技术;三是,20世纪70年代时提出了孕产妇系统管理,为每个孕产妇建卡,后来形成了孕产妇保健手册。一方面,医疗机构通过保健手册收集孕产妇信息,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孕产妇学习保健手册上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四是,高危孕产妇的评分管理,对每个孕产妇进行风险预警评估,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分级管理。五是,开展死亡评审。

目前,我国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新形势下,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成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需要对更年期和老年期的保健多加关注。

朱宗涵

朱宗涵教授,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曾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中心和纽卡塞尔大学进修,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任副研究员。1982—2002年历任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京市卫生局局长。1993—1998年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会长。

中国城市儿童保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央妇幼保健实验院林传家在北京开始了地段保健的试点。196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在薛沁冰、宋秀英等主持下也开始进行城市儿童保健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建立起了市、区、街道三级儿童保健网。这是中国最初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儿童保健工作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出现。1962年,江西省儿童医院在顾毓麟院长领导下在南昌县小兰公社小兰大队开展了第一个农村儿童保健试点。196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在北京昌平县也开展了试点研究。70年代,农村儿保工作试点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卫生部于1977年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牵头,组织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农村儿童保健协作组,共同开展农村儿童保健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的试点研究。从80年代开始我国在妇幼保健领域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很多项目,例如“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合作项目,共有300余个县参加。

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主要的任务是改造旧法接生和接生婆,推广新法接生,接种牛痘,防治传染病和重度营养不良等。进入60年代,卫生部在1961年于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儿童保健工作会议上,提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任务是:营养不良、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及疫苗的研究等。1974年儿科研究所恢复以后,在卫生部妇幼司领导下,组织了多项全国大合作的研究项目,例如9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12省、市儿童死亡原因回顾调查,19省市农村儿童保健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研究,18省、市(32公社)围产期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回顾调查等。这些项目对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规划80年的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80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开始起草《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草案)》,80年代以来,儿童保健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控和计划免疫,围产期保健,肺炎、腹泻防治和病例管理,母乳喂养和爱婴医院行动,生长发育监测和4-2-1体检,营养和喂养指导,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新生儿复苏培训,新生儿急救和转运系统,新生儿疾病和遗传代谢病筛查,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心理行为发育咨询和干预,育儿咨询和指导,环境和儿童健康的监测和干预(铅中毒等),降消项目,儿童死亡和疾病(出生缺陷)监测,等等。有关儿童健康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Lw5yWbAfcDXzoBh7XWtqvGdB6Nqwpzk+np37ToEccr70abAlggOFB9Aze8+4Ml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