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上皮样肉瘤

【病因】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组织来源不明,多认为其起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它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多为缓慢生长的皮内或皮下结节。几乎所有的损害均发生于四肢,一半以上发生于手或腕部。

【临床】

1970年由Enzinger首次报告。本病诊断的三个主要特点是:①产生嗜银纤维的上皮样细胞;②形成许多胶原纤维围绕的上皮样细胞结节;③结节中央变性或坏死。主要发生于20~40岁青年人,2/3发生于男性。好发于四肢远端,尤以指侧、手掌、前臂屈侧及腕部多见,也称远端型(distail type)或普通型(conventional form)ES。也可见于头、颈部及阴部,称为近端型或近心型(proximal type)ES。初发皮损为真皮或皮下结节及斑块,褐红或灰黑色,最初是皮下1cm左右无痛结节,2~3个月后中央易发生溃疡、破溃,渐向深部浸润,四肢近侧皮肤常沿筋膜面或血管、神经向心性发展,临床表现类似于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深部损害附着于筋膜、腱鞘及骨膜,伴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本病发展缓慢,局部切除后常复发,早期有淋巴结转移,后期常转移至肺。肿瘤特征为形成多个肉芽肿样结节(假肉芽肿),边界较清楚,形状不规则。结节中心常发生坏死,也常合并出血和囊性变,也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多个中心有坏死的结节可互相融合,形成地图样坏死。因本病少见,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溃疡和脓肿、孢子丝菌病。病理上易被误诊为肉芽肿、鳞状细胞癌等。

【病理】

肿瘤多位于真皮、皮下及深层组织,主要特征是上皮样瘤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中央常发生坏死,周边有上皮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混有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瘤细胞呈多边形、体积较大,肥胖梭形或大圆形,胞浆深伊红或淡染,核圆形、染色深浅不等。亦可呈泡状,常有轻度到中度的多形性。(图2-9-1~图2-9-6)

图2-9-1 肿瘤呈上皮样巢团状排列,周边硬化,瘤细胞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

图2-9-2 结节的周边为上皮样瘤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或圆形、卵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轻度异型,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

图2-9-3 上皮样肉瘤,结节中央呈退变及坏死

图2-9-4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4阳性

图2-9-5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AE1/AE3阳性

图2-9-6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K8/18阳性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本病的诊治关键。根治性手术或截肢(指)依然是首选的治疗,可获痊愈。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如若病变累及整个手指,则宜完全切除病变指。对复发病例也应尽可能扩大切除范围或离断病变肢(指)体。ES易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还应尽量清扫病变附近的淋巴结,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但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尚不确切,对手术部位做大剂量放疗可能有辅助价值。

本病具有侵袭性,往往沿着筋膜、肌腱和神经鞘生长,易于复发和转移,且复发常为多灶性。复发率65%~77%,甚至可高达85%,主要取决于首次切除的范围是否充分。45%~75%的病例可发生转移,最常见的首发转移部位是淋巴结(48%),其次为肺(25%),也可转移至头皮、骨和脑等组织。具体病例见图2-9-7、图2-9-8。

图2-9-7 手掌部上皮样肉瘤病例

A.术前病变外观;B.手术扩大切除,创面植皮。

图2-9-8 上皮样肉瘤病例2

A.5年前右中指侧方黑色皮下小肿物,外院行手术局部切除,诊断为“纤维组织瘤样变”。1年后肿物复发,中指渐屈曲;B.掌部又出现多个肿物;

图2-9-8(续) 上皮样肉瘤病例2

C.手背出现肿物。全手肿胀,手指屈伸受限。2年前外院行手背肿物切除及病理检查,诊断为“纤维瘢痕组织瘤样增生”;D.术后前臂皮下出现多处肿物;E.现来院检查,发现上臂皮下多处肿物,腋部淋巴结肿大。再次复查前两次病理片,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查,最后确诊为“上皮样肉瘤”。因早期多次诊断错误,延误治疗,病变发展为整个上肢。经全身检查,肺部等多个部位存在转移性病灶,从而失去了截肢手术条件。

【预后】

对预后不利的因素:①诊断时年龄较大;②肿瘤>5cm,累及深部组织;③细胞核的多型性,高度的核分裂活动,瘤细胞的多倍体性;④血管和/或神经侵犯;⑤多次复发,淋巴结转移等;⑥性别及部位:预后也与性别、部位等有关,女性5年生存率可达80%,而男性只有40%;远端型预后较好,而近端型更有侵袭性,或至少转移较早,预后较差。

(杨克非 李淳) i89dp8dmGHTa0OApjaQa6D2DiwgBfKwTgtDhcCuAlyU8yl27PUCfIxP4uC+UQM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