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有针对性地运用食物进行日常调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养生方式之一。有感于此,编者在编写的《善用本草养脾胃》付梓出版之际,精心策划了姐妹篇—《妙用食材养脾胃》,前者主要介绍的是一些药食同源的药材,而后者介绍的则多是“接地气”的食材,这些食材都是大家在厨房以及菜市场能见到的。从中医的角度看,每种食材都有其特点,尽管大多数食材的偏性不像药材那么明显,但如坚持长期食用,对人体产生的调理作用也不可小觑。

在温饱难以保证的年代,人们自然只求果腹;但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今天,天南地北的食材人们都可享用,食材的味道和种类都早已不是问题。因此,食材对身体是否有益、会产生何种作用,便成为大多数读者的关注焦点。当然,因每个人所面对的健康问题不同,养生需求也会不一样,但大家都希望自身的“正气”更为充实,身体的“底子”更好,也就是中医常说“扶正固本”。

那么,想要“扶正固本”该从何处入手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与正气有关,但关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入的水谷由此化生为气血精华,供养全身。古代名医刘完素(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便赞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脾胃。”可见脾胃正是滋养正气的重要来源。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中医形容它在人体中的作用便如同土地在自然界的作用一样,万物皆由此生长,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一说。

说起补益脾胃,很多人直接想到的就是吃些山药、莲子等补脾、健脾的食材,这样的认识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显得局限了一些。中医重视脾胃中土,不仅仅是重视脾胃本身健康与否,更要重视它的产品—气血,就像农民重视土地,实际是重视这块土地的收成。

中医常强调“天人合一”,是因为自然界中运行的许多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体。如果我们把脾胃看成是土地,把气血看成是庄稼,就会发现,想要庄稼有好收成,单靠土地是不行的,还需要阳光、水分等共同作用,才能有大丰收。另外,如果不在冬天给予土地一定的休整时间,也会影响来年的收成。人体也是如此,单靠脾胃不能完成全部工作,还需要肝木的疏泄、心火的温煦、肺金的凉降和肾水的潜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化生气血的功能。因此,虽然本书起名为《妙用食材养脾胃》,但书中所论述的食材并非只是作用于脾胃那么单一,而是围绕着脾胃运化的全过程进行调理,最终达到调整脾胃升降、恢复人体正气的目的。

本书按照本草食材的升、降、浮、沉属性,结合中医对五行的认识,分为5类:“轻扬如春”“暖如夏日”“四季助脾”“凉降似秋”和“封藏如冬”。

“轻扬如春”一卷中所收录的食材多具有轻宣、升浮的特点。它们像春风一样,使人体的阳气逐渐复苏,引脾胃清气上升;就像春天来了,庄稼慢慢长出嫩芽一样,从而达到《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目的。

“暖如夏日”一卷中所收录的食材多具有辛散、温通的特点。它们像夏日一样,祛除体内的寒湿之邪,使脾阳振奋,改善脾胃的健运功能;就像夏天来了,庄稼茁壮成长,从而达到《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目的。

“四季助脾”一卷是本书的重点,所收录的食材与脾胃的关系更为直接。有时候,季节寒热的变化都恰到好处,但庄稼还是长不好,这时便要看看是不是土壤本身不够肥沃,或者是土中的水湿过重,这是一年四季都需要关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内容便收录在此章中。

“凉降似秋”一卷中所收录的食材以生津、通降为主。它们就像凉爽的秋天一样,将夏天的炎热一扫而光,使胃气肃降;就像秋天来了,麦穗低垂,从而达到《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秋三月,此谓容平……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的目的。

“封藏如冬”一卷中所收录的多是滋养、封藏的食材。它们像冬天的瑞雪一样,使阳气内敛,让正气归内并得以休养生息;就像在土里深深地埋好种子,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一样,从而达到《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分类并非意味着这些食材只能在某个季节使用,而是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它们的作用,各位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调养需求灵活选择。如寒冬可使用“暖如夏日”的食材温阳、散寒,夏季上火也可借助“凉降似秋”的食材进行清热。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比喻,当您遇到养生问题或体有微恙时,想一想需要借助哪个季节的力量,由此便可在这本书中找到您所需要的答案。 HOh7l+gYn5soUWDEqT9y77XykplQhsdSafzdSuwgmvOmf6etlcx7i5YudyoSsu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