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MNS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被发现之后,Karl Landsteiner和Philip Levine就曾撰文认为在健康人中还存在着其他“血液变异体”。MN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1927年,Landsteiner和Levine使用人类血液免疫家兔并获得特异性抗体,从而发现了M和N抗原。1947年,Walsh和Montgomery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名患者血清中发现了S抗原,Sanger等证实此抗原与M、N抗原具有相关性。1951年,Levine等发现了S抗原的对偶抗原,即s抗原。1953年又发现一种与M、N抗原密切相关的抗原,由于该抗原在人体分布广泛,故被称为U抗原(the almost univers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tigen)。在随后的研究中,MNS血型系统的抗原被不断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6种抗原(表1-1),其复杂程度仅次于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中许多是高频或低频抗原(表2-13),低频抗原多由单个氨基酸的改变或由糖蛋白GPA/GPB分子融合引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MNS血型系统的低频抗原被归入Miltenberger亚系统(miltenberger subsystem)。Miltenberger亚系统中的红细胞抗原与不同型特异性抗血清反应,如抗-Vw(verweyst)、抗-Hil(Hill)、抗-Mur(murrell)、抗-Mi a (miltenberger)等,可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格局,反应结果相互交叉重叠,故将其归为一类。根据反应格局的不同Miltenberger亚系统中的抗原又可分为11个亚型。目前使用“GP”表示糖蛋白,用“ GYP ”表示该抗原相对应的基因,例如,Mi.V亚型可用GP.Hil表示抗原,用 GYP.Hil 表示GP.Hil抗原对应的编码基因。目前认为Mi亚系统的分类方法尚存许多不足之处,新的分类方法正在酝酿中。

表2-13 MNS抗原的lSBT号和分布频率

续表

一、MNS抗原

MNS血型系统抗原与GPA和GPB的结构、组成等密切相关。GPA和GPB是Ⅰ型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Ⅰ),可穿过红细胞膜一次,氨基端位于红细胞膜外。GPA的分子量约为43kD,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形成3个结构域。胞外区(N端)由72个氨基酸组成,疏水跨膜结构域由23个氨基酸组成,胞内区(C端)由36个氨基酸组成。GPB分子量约为25kD,由72个氨基酸组成,同样包括胞外区(由44个氨基酸组成)、跨膜区(由20个氨基酸组成)及胞内区(由8个氨基酸构成)3个结构域。

GPA是红细胞膜含量最丰富的唾液酸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SGP),每个红细胞上大约有1×10 6 个,GPB含量少于GPA,每个红细胞上大约有2×10 5 个。GPA与GPB均可通过O-连接与糖分子相连,形成糖蛋白,GPB还可通过N-连接的方式使其糖基化。通过O-连接形成的O聚糖分子比通过N-连接形成的N聚糖分子小,且主要吸附在丝氨酸或苏氨酸上。GPA和GPB的氨基端都携有O-聚糖,O聚糖可与唾液酸结合,使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可起到防止红细胞之间粘连、红细胞与血管上皮之间发生黏附的作用。而且GPA、GPB与病原体侵袭的易感性有关,例如,GPA表达不足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同时,GPA、GPB与红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及红细胞的应答变形能力有关。但GPA、GPB缺失或两者同时缺失的红细胞,如En(a-)、S-s-、M k M k 等,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改变。

GPA、GPB不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且携有多种血型抗原。MNS血型系统的抗原位于GPA(CD235A)、GPB(CD235B)或GPA/GPB杂合体上,其中M、N抗原决定簇位于GPA上,S、s抗原决定簇位于GPB上。M抗原与N抗原的抗原性差异是由近氨基端的两个氨基酸不同而引起的,M抗原的第1位氨基酸为丝氨酸,第5位为甘氨酸,而N抗原的第1位氨基酸为亮氨酸,第5位为谷氨酸。M、N抗原氨基酸顺序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与糖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的抗原性不同。例如,唾液酸是M、N抗原决定簇的组成成分,用唾液酸苷酶切除M抗原的一个唾液酸后即可转化为N抗原。S抗原与s抗原的区别在于GPB第29位氨基酸的不同,S抗原为蛋氨酸,而s抗原为苏氨酸。

GPA与GPB对不同蛋白酶的敏感性不同,GPA第39位氨基酸易被胰蛋白酶酶切,而对α-糜蛋白酶有抵抗性。而GPB第32位氨基酸易被α-糜蛋白酶酶切而对胰蛋白酶有抵抗性(图2-13,14)。利用这一特性,可使用适当的酶去除MN血型抗原,达到血液通用的目的。

图2-13 GPA的结构和抗原分布

箭头所示为酶切位点

图2-14 GPB的结构和抗原分布

箭头所示为酶切位点

二、MNS血型系统高频抗原
(一)U抗原

GPB第33~39位氨基酸残基与U抗原表达密切相关,同时U抗原的表达可能与其他红细胞膜蛋白有关,如与Rh相关蛋白有关。U抗原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分布较广。U抗原大多可以抵抗唾液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无花果酶的消化作用。人血清抗-U通常是IgG类抗体,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抗-U也可以自身抗体的形成出现,引起自身免疫性贫血等。

u抗原(U-)在我国较少见,但在黑人中常见,中非地区可达到35%。u抗原与GPB缺失或蛋白核心区域被替代有关,u抗原红细胞通常为S-s-型(Rh null /Rh mod 等特殊血型除外),对于S-s-型的红细胞而言,大约16%是由GYP基因杂合引起。

(二)En a 抗原

En a 抗原是位于GPA上的高频抗原,1965年被命名,1985年归入MNS血型系统。En a 抗原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红细胞膜表面,但当GPA表达缺失或变异时可导致En(a-)的出现。En(a-)非常罕见,En(a-)型红细胞可有正常的Ss糖蛋白但无MN糖蛋白。由于GPA缺失或变异,与其结合的唾液酸会大大减少,En(a-)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携带的唾液酸仅是正常个体的40%左右,在进行血清学检测时,会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反应现象。

En a 抗原对酶的敏感程度取决于其在GPA上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En a 抗原可分为三个亚类:胰蛋白酶敏感型(TS)、无花果酶敏感型(FS)和无花果酶耐受型(FR)(图2-15)。

图2-15 En a 抗原在GPA上的位置

箭头所示为酶切位点

有免疫史的个体,如输血史、妊娠史等,可产生抗-En a 。抗体性质可以是IgM型,也可是IgG型。通常情况下,抗-En a 不会引起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在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体内可检出抗-En a 自身抗体,包括抗-En a TS、抗-En a FS和抗-En a FR。

三、MNS血型系统分子基础
(一)NMS血型系统基因结构

GPA及GPB由三个关系紧密的同源基因( GYPA / GYPB / GYPE )控制编码,GYPA基因控制GPA的编码,GYPB基因控制GPB的编码,GYPE基因是否有编码产物尚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即使有编码产物,也是一条短的跨膜蛋白链。GYPA/GYPB/GYPE基因排列顺序为5 - GYPA - GYPB - GYPE -3′(图2-16),约由350kb碱基组成,位于4q28-q31。 GYPA GYPB GYPE 三者具有高度同源性,可达95%以上。

图2-16 GYPA / GYPB / GYPE 的基因结构

GYPA 基因有7个外显子, GYPB 基因有6个外显子。 GYPA GYPB 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5'端编码前导氨基酸顺序,第2至第4外显子编码红细胞膜外氨基酸顺序,第5外显子编码跨膜区氨基酸顺序。GPA胞内区氨基酸顺序由 GYPA 基因第5外显子末端、第6外显子和第7外显子5'端部分序列编码。 GYPB 基因第2内含子包含一段与 GYPA 基因第3外显子同源的序列,此结构可被视为 GYPB 基因的第3外显子。但与其相邻的第3内含子5'端碱基为tt,与常见的gt不同(GT-AT规则),故这段与 GYPA 基因第3外显子同源的序列在转录剪接过程中与第2内含子和第3内含子一起被切除,所以此结构被称为假外显子(pseudoexon,即无编码功能的外显子)。

GYPE GYPA / GYPB 基因密切相关,可能并不编码红细胞膜组分,而是更多地参与基因的重组,提供杂交基因,导致一些特殊等位基因的出现。 GYPE GYPB 基因有相似的基因结构, GYPE 基因有4个具有编码功能的外显子和2个假外显子, GYPE 基因的第3、4外显子无编码功能,其产生机制与 GYPB 基因假外显子相同。

(二)MNS血型系统基因多态性

MNS血型系统抗原多样性与复杂性是 GYP 基因变异的结果, GYP 基因变异包括单核苷酸或多核苷酸突变、交叉融合、基因转换、基因缺失、不对等交换等。

基因缺失是造成MNS血型多态性的重要原因。例如,En(a-)Fin表型是由于 GYPA 基因第2至第7外显子缺失和 GYPB 基因第1外显子缺失所致,En(a-)Fin个体红细胞没有GPA,故无法表达与GPA相关的抗原。S-s-U-表型是由 GYPB 基因第2至第6外显子以及 GYPE 基因第1外显子缺失引起。M k M k 表型是由 GYPA 基因第2至第7外显子、 GYPB 基因第1至第6外显子和 GYPE 基因第1外显子缺失引起,M k M k 表型个体红细胞没有GPA和GPB,故无MNS血型系统的所有抗原。

基因的不对等交换在MNS血型系统中出现频率较高。高度同源的 GYPA GYPB 基因序列增加了基因交换重组的几率,但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不对等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期,可产生两种新的单倍型:一种单倍型是由 GYPA GYPB 基因组成的融合基因,而无单独的 GYPA GYPB 基因。该融合基因只表达GP(A-B)杂交分子,由GPA的N端和GPB的C端组成,分子结构与血红蛋白变异型Lepore相似,因而被称为Lepore型杂交糖蛋白。另一种单倍型被称为反-Lepore型(anti-lepore type),不仅有 GYPA GYPB 基因的融合基因,而且在其两侧还有正常的 GYPA GYP B基因。

基因转换产生的杂合基因是导致MNS抗原多态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减数分裂期会发生基因转换,在此过程中由于错配及DNA修复等因素可生成非交互性重组链,将一个等位基因转换成另一个新的杂合等位基因。例如,基因转换过程中可在 GYPB 基因中插入 GYPA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从而形成新的等位基因,该基因中可有 GYPA GYP B - A - B )基因。同样的, GYPA 基因中也可插入 GYPB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形成既有 GYPB 又有 GYP A - B - A )的新等位基因。通过基因转换可形成一系列杂合基因,这些杂合基因可编码MNS血型系统的低频抗原。

大约3%的美洲黑人携有He抗原,He蛋白为GP.He,与GPB的差异在于氨基端发生了改变,DNA分析显示He抗原由 GYP B - A - B )或 GYP B - A - ΨB - A )杂合基因控制编码。SAT抗原包括GP.TK和GP.SAT两个抗原,GP.TK由 GP A - B )杂合基因控制编码,该杂合基因由GPA的第1~4外显子和GPB的第5~6外显子组成。GP.SAT由 GYP A - B A )杂合基因编码,生成一个GPA-B-A杂蛋白。Dantu抗原的编码基因是 GYP B - A )杂合基因,由 GYPA 基因第1、2外显子、假外显子3、第5~7外显子及 GYPB 基因第4外显子组成,所编码的蛋白有4种表型:NE型由 GYPA - GYP B - A )- GYP B - A )编码,MD型由 GYPA - GYP B - A )- GYPB 编码,Ph型由 GYPA - GYP B - A )编码,JO型由 GYP B - A )- GYPB 编码。M g 抗原由 GYP A - B - A )杂合基因编码。Sta抗原由杂合基因 GYP B - A )或由 GYP A - B - A )和 GYP A - E - A )杂合基因编码。

Miltenberger亚系统中的许多低频抗原同样由杂合基因控制编码。例如, GP.Hil Mi.Ⅴ )和 GP.JL Mi.Ⅺ )由 GYP A - B )杂合基因编码,其产物是A-B杂合型糖蛋白[GP(A-B)]。 GP.Vw Mi.Ⅰ )、 GP.Hut Mi.Ⅱ )、 GP.Nob Mi.Ⅶ )、 GP.Joh Mi.Ⅷ )和 GP.Dane Mi.Ⅸ )由 GYP A - B - A )杂合基因控制编码,其产物是A-B-A杂合糖蛋白[GP(A-B-A)]。GP.Mur(Mi.Ⅲ)、GP.Hop(Mi.Ⅳ)、GP.Bun(Mi.Ⅵ)和GP.HF(Mi.Ⅹ)由 GYP B - A - B )杂合基因控制编码,其产物是B-A-B杂合糖蛋白[GP(B-A-B)]。

四、MNS血型抗体

在MNS血型系统中,常见的血型抗体是抗-M。抗-M可在盐水介质中凝集红细胞,绝大部分抗-M为IgM型,但其中约78%含有IgG型抗-M。抗-M可通过输血、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但有些无明显免疫史的个体也可产生抗-M。笔者所在实验室每年都可在无偿献血者中检出数例抗-M阳性个体,多数无输血史、妊娠史等免疫史。有资料显示,抗-M的产生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饲养宠物与抗-M的产生有关。

与抗-M相比,抗-N较少见。抗-N的产生与抗-M类似,大多数无明显免疫史。由于抗-M、抗-N在37℃条件下通常不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故认为抗-M、抗-N是冷抗体,其临床意义不显著。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道提示,抗-M、抗-N同样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故患者若存在抗-M、抗-N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为其提供M或N抗原阴性的血液。

抗-S和抗-s通常是免疫性抗体,抗体类型以IgG为主。抗-S和抗-s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及严重的HDN,若患者体内存在抗-S或抗-s时,应为其提供S或s抗原阴性的血液。 AMTF+iOvsWv4Y3hPjPzoEYFuFJPmIntO2GafdqIb9UwWh1JdW+fRrtaY3dkU7p4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