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药配方颗粒原料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经采用现代制药的先进工艺和方法制备而成的中药颗粒,它既保留了原中药饮片的药性药效,又无需煎煮,可以即冲即服。中药材、中药饮片、药用辅料均是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的源头,直接影响着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

第一节
药材和饮片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检测仪器不断普及更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准。但药材和饮片的质量仍参差不齐,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研究首先要把握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从源头上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品质。

一、药材基原研究

中药材种类繁多,长期以来存在异物同名、一药多源的现象,由于有些多基原的药材所含成分差别较大,给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临床应用及新药的研制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中药材品种的发展变迁中,一药多基原的现象日益增多,这对扩大药源、满足制药工业需要、保障临床用药的需求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多基原会导致药材品种混杂,严重影响药材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难以保证临床疗效。中药配方颗粒尽量选择单一基原,主要是便于保证产品批间质量的均一性,产品质量稳定有利于保证临床疗效。《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近200个多基原品种是中药材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收载的多基原中药材的选择既要符合实际用药历史沿革、资源、可持续性情况,又要符合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避免品种混乱引起的质量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首先必须对药材品种的来源及资源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与标本数据的整理,结合植(动)物形态、产地分布、亲缘关系,对形、色、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如化学成分分析、DNA鉴定等,全面了解相应中药材的基原情况,保证所研究的各种药材来源的真实、优质和可控,保证药物质量。

二、药材采收加工研究

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有关技术要求,本研究选择了至少5个道地产地或现阶段国内主产区进行样品采集,收集样品至少15批。药材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在每个取样地点定位拍照,做到对研究用原料的可追溯。经过前期考察和对比,选用以下几种或者其中一种作为样品溯源的依据。

1.样品的采集

⑴采用GPS定位仪:借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取样定位技术,样品采集人员外出时每人携带一部HOLUX-M241轨迹记录仪,外出调查前,打开开关,显示GPS搜索,一段时间出现“笔”记录模式,按enter键,开始记录,样品采集结束后,将M241与电脑连接,导入照片,并在google earth 中打开生成google earth文件,可查看到每个品种的调查路线、地点以及取样时间、经纬度等信息(图3-1-1)。

(2)采用手机定位:取样时采用手机进行定位拍照,下载手机经纬度相机等相关定位软件,取样地所拍照片显示地点、时间、经纬度等信息,可做到对原料的溯源(图3-1-2)。

(3)取样签字:所采集的每一份样品都要经取样点农户或收购商等本人签字,并附身份证号码,每个样品采集地点与签字人的身份证信息基本一致。

2.药材加工

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模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中药材初加工的目的主要是清洗、除杂和干燥,以纯净药材,防止霉变。

药材清洗主要有喷淋、刷洗、淘洗等方法。除杂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漂洗等,主要是去除非药用部位。

因刚采收的新鲜药材含水量高,富含营养物质,微生物极易从其伤口、皮孔、气孔等处侵入,滋生繁衍,致使药材霉烂;部分药材虽然没有霉烂,但也会因生热、腐败而变质,失去药用价值。因此,及时干燥是药材产地加工的关键,方法主要有接触干燥、气流干燥、真空干燥、沸腾干燥、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如山药、党参、麦冬、玉竹等。有些药材在干燥之前需进行蒸、煮、烫处理,如天麻、覆盆子、女贞子、太子参、百合等。多数根和根茎类及皮类药材在半干燥时应停止干燥,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向外蒸发时遇堆外低温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称为发汗,如杜仲、茯苓、厚朴、秦艽、续断等。

三、饮片炮制研究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中药饮片的炮制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及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特殊的加工处理,直接应用于临床或作为生产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的原料。

1.净制

中药材在切制、炮制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 、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

2.切制

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工艺。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软化过程应做到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切后饮片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饮片的形态取决于药材的特点、质地、形态和各种不同的需要,如炮制、鉴别、不同用药要求等。

图3-1-1(A,B)借助GPS定位仪进行样品采集

图3-1-2(A,B,C,D)采用手机软件定位进行样品采集

饮片切制的厚薄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当饮片与溶媒的接触面增大时,能提高药效的煎出率,并可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一般按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药材切制饮片后,便于炮制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受热均匀。还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提高炮制效果。

3.炮制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增强或改变药物的归经;便于调剂和制剂;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中药饮片经过炮制后,其性味、作用趋向、作用部位、功效、毒副作用等方面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与生品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各炮制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它们各具特点。在标准研究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炮制,并通过对标准汤剂物质基础差异性比较,找出炮制前后特征成分,作为质量控制依据。

四、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对研究所用的药材及饮片,均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各品种项下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含量测定等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提高二氧化硫残留标准及增加特征图谱研究,以建立符合相应品种标准汤剂质量指标、且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为中药配方颗粒提供质量安全、优等、稳定的原料。如《中国药典》未收载,则参照部颁标准、地方药材标准等进行制定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 h0U+3jfYAIzOJ/HdARSB6w/C07DUKOcpz9cEgTTucsh8coYvs1t+zr9UxUvLKi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