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机构是我国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 248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万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卫生机构总数的3.43%,虽占比较前几年有所上升,但社区医疗机构的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项目的开展表明,国家仍将重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包括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加强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和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社区健康管理是社区在不断发展中对卫生服务内容进行补充完善的必然结果。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总体部署,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支持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国营养学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工作,并将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定义为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类型分会。营养指导员培训,将针对国建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从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知识和健康管理操作技巧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培训内容包括:①膳食营养;②妇幼营养;③糖尿病营养管理;④肿瘤营养管理;⑤肥胖营养管理;⑥老年营养管理;⑦科学运动。
市(区)、街道、居委(住宅小区)。如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县、乡(镇)、村。如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营养缺乏病等。
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居民生活区,包括各健康管理机构。
无特殊营养健康管理活动。
主要针对婴幼儿、儿童、孕产妇、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开展营养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主要针对七类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重大行动。
开展孕前和孕产期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推进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对孕妇进行营养指导,将营养评价和膳食指导纳入我国孕前和孕期检查。开展孕产妇的营养筛查和干预,降低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建立生命早期1 000天营养咨询平台。
继续推进农村妇女补充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积极引导围孕期妇女加强含叶酸、铁在内的多种微量营养素补充,降低孕妇贫血率,预防儿童营养缺乏。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推动开展孕妇营养干预项目。
改善母乳喂养环境,在公共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母婴室。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订满足不同年龄段在校生营养需求的食谱指南,引导学生科学营养就餐。
开展针对学生的“运动+营养”体重管理和干预行动,对学生开展均衡膳食和营养宣教,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物售卖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超重、肥胖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依托国家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中国老年人群营养筛查与评价制度,编制营养健康状况评价指南,研制适宜的营养筛查工具。试点开展老年人群的营养状况监测、筛查与评价工作并形成区域示范,逐步覆盖全国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国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
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导和咨询。出台老年人群的营养膳食供餐规范,指导医院、社区食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进行营养配餐。对低体重高龄老人进行专项营养干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逐步将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无缝对接与有效管理。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在家庭保健服务中纳入营养工作内容。推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营养工作与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的有效衔接。
高温、低温、高原、航空航天、运动员等。
在我国社区逐步开展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脑卒中、重性精神疾病、常见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营养健康管理工作。
(李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