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诊断

人群营养健康状况诊断是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评价人群素质、社区卫生保健水平及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社区人群中开展膳食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和体格测量等方法,对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人群中存在的营养相关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在人群饮食习惯、行为生活方式方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合理干预,促进人群自觉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科学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居民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素养。

一、诊断目的

通过了解社区人群的食物摄入情况,及对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的判别,调查社区人群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缺铁性贫血、夜盲症、骨质疏松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对人体营养状况做出评价,及时发现人群中存在的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等情况,研究和解决社区人群营养问题,进一步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内容

(一)食物摄入和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是指各类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各类食物所能提供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可以衡量膳食结构的组成是否合理。食物摄入评价包括膳食结构分析、能量来源分析、蛋白质来源分析、营养素供给分析等。对人群的膳食结构进行评价依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其一共分五个部分,即由下而上共5层:①底层,谷类薯类及杂豆,每人每天应吃250~400g。②第二层,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应分别吃300~500g和200~400g。③第三层,畜禽肉类,40~75g,鱼虾类40~75g、蛋类40~50g。④第四层,奶类和奶制品300g;大豆类(黄豆、黑豆和青豆)及坚果25~35g。⑤第五层,油盐类,每天摄入油不超过25~30g,盐<6g;水1 500~1 700ml;身体活动6 000步。“宝塔”中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一般指食物的生重,能量为1 600kcal~2 400kcal。

对人群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评价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是为正常人群设计的,是保证正常人体或人群的良好营养状态和健康的日常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的膳食能量来源分布是碳水化合50%~65%,脂肪占20%~30%(1~3岁为35%),蛋白质10%~15%。

(二)营养状况

1.营养不良

泛义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低下和营养过剩,但本节提到的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营养低下。营养不良主要分为水肿型营养不良和消瘦型营养不良。以蛋白质缺乏为主,能量供给尚能适应机体需要时会出现水肿型营养不良;能量和蛋白质均长期严重缺乏时则会出现消瘦型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诊断指标:

(1)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指标:

主要有身体指标和营养状况生化指标,身体指标有年龄别身高(height for age)、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 age)、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主要有血清白蛋白。通过儿童青少年身高筛查生长迟滞界值点、消瘦界值点、皮褶厚度等判定儿童是否出现营养不良。按中国6~18岁男女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界值点和年龄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筛查消瘦界值点评价6~17岁儿童青少年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具体见表3-1和表3-2。

(2)成人营养不良诊断指标:

主要通过BMI判定,通过已测定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 2 (m 2 ),我国成年人BMI<18.5时为营养不良。

表3-1 6~18岁男女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身高筛查生长迟缓界值范围

表3-2 6~18岁男女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体重指数(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

续表

2.超重肥胖

超重指体内脂肪累积过多,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一种前肥胖状态;肥胖指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累积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肥胖诊断指标:国际通用BMI来评价个体超重和肥胖,分人群6~17岁儿童青少年、18岁及以上成人。

(1)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2月23日发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并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适用于对我国所有地区各民族的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的筛查。标准见表3-3。

表3-3 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体重指数(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范围

续表

(2)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筛查:

中国标准:24kg/m 2 ≤BMI<28kg/m 2 为超重,BMI≥28kg/m 2 为肥胖;国际标准:25kg/m 2 ≤BMI<30kg/m 2 为超重,BMI≥30kg/m 2 为肥胖。

3.缺铁性贫血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血红素性贫血,是我国常见的营养缺乏病。诊断指标:受年龄、性别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正常值不同,因此诊断贫血的标准也不同。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一般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WHO标准:6~59个月为110g/L,5~11岁为115g/L,12~14岁为120g/L,>15岁非孕女性为120g/L,>15岁男性为130g/L,怀孕妇女为110g/L。另外海拔每增加1 000m,Hb相应值增加4%作为诊断标准,见表3-4。

表3-4 血红蛋白含量界值和海拔1 000米调整后界值

注:海拔调整后的贫血诊断标准=原诊断标准×[1+4%×调查点海拔高度(m)/1 000]。

4.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微量营养素,维生素A缺乏症是因体内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以眼、皮肤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诊断指标: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可以根据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及个体的维生素A缺乏诊断。

(1)临床检查:

如出现夜盲症或眼干燥症等眼部特异性表现或各种消化道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史等情况,可初诊断为维生素A缺乏,需进一步到实验室检查,早期确诊。

(2)实验室检测:

1)血浆维生素A:

判定标准见表3-5,血浆维生素A水并不能完全反映全身组织的维生素营养状态,在高度怀疑下可以使用相对剂量反试验(relative dose response test,RDR)进一步确定。

表3-5 血浆维生素A浓度判定标准表

2)血浆维生素A结合蛋白(retinol blinding protein,RBP)测定:

能敏感反映体内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正常值为23.1mg/L,低于此值有缺乏可能。

3)眼结膜上皮细胞检查:

在显微镜下找到角质上皮细胞有诊断意义。

4)暗适应检查:

如发现暗光视觉异常,有助诊断。

5.钙缺乏

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矿物质,我国居民钙摄入量普遍偏低,钙缺乏症仍较常见。

诊断指标:由于钙大量储存在骨骼中,在体内代谢受灵敏的平衡机制的调节,因此目前还缺乏评价人体钙营养水平的理想方法。因此,通常用骨强度来判定钙储存状况以评价钙营养状况。

(1)生化指标:

目前总的认为,钙生化指标不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合适指标。

1)尿钙反映体内钙平衡状况,24h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与膳食钙摄入量有关,可以此作为评价钙的营养状况指标之一。

2)由于血钙不受膳食钙影响,一般不以血钙浓度来评定钙的营养状况。

3)钙平衡测定,主要观察被测对象的通常钙摄入量能否达到平衡,短期平衡试验一般所得到达正平衡时的钙摄入量偏低。

(2)骨质测量:

骨质测量可直接反映机体钙的营养状况,骨质测量一般有两种指标:

1)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

指在一特定骨骼部位中矿物质的含量,如腰椎、股骨颈等,单位为每单位长度骨矿物质的含量(g/cm)。

2)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BMC除以扫描部位的骨面积,单位应为g/cm 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女性BMD低于平均值的2.5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以上者,视为骨质疏松。

三、诊断方法

(一)膳食调查

膳食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称重法、记账法、询问法、食物频率法和化学分析法等;其中询问法包括24h回顾法和膳食史法。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这些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除化学分析方法以外,其余几种膳食调查方法都只是对食物摄入量的一个估计。近年来,我国全国性的营养监测调查通常采用三种膳食调查方法,分别是称重法、24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

1.称重法

称重法是运用标准化的称量工具对食物量进行称重,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当前食物消费情况的一种方法。我国全国性营养监测采用称重法对家庭(或学校食堂)3天食用油、盐等调味品的消费量进行调查。对于有伙食账目的集体食堂(如幼儿园、学校)的膳食调查,通常采用称重法和记账法相结合的膳食调查方法,即称重记账法。该方法兼具称重法的准确和记账法的简便。

2.24小时回顾法

24小时回顾法是通过询间调查对象过去24h(指从调查时间点开始向前推24h)实际的膳食摄入状况,对其食物摄入量进行计算和评价。24h回顾法要求每个调查对象回顾和描述24h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与膳食史法结合,每个调查对象连续回顾3天的每天24h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不包括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在家及在外。

3.食物频率法

食物频率法是估计调查对象在指定的一段时期内摄入食物频率的一种方法,它根据每日、每周、每月甚至每年所食各种食物的次数或食物的种类来评价调查对象的膳食营养状况。通常用近一周或一个月内食物频率法的调查信息描述和评估居民的饮食结构和膳食习惯,并分析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

4.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收集调查对象一日膳食中要摄入的所有主副食品,通过实验室的化学分析方法来测定其能量和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膳食史法可获得调查对象通常的膳食构成模式(dietary pattern)。

(二)体检

人体体格测量,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测定结果,常被用于评价一个地区人群的营养状况。其可以反映的人体营养状况指标很多,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的人选用的体格测量指标有所不同。成年人最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是身高、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和皮褶厚度等,由于成年人身高已基本无变化,当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体重的变化更灵敏,因此常将体重作为了解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状况的重要观察指标。儿童生长发育测量常用的指标有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其中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是儿童体格测量的主要指标。

(三)实验室检测

通过对人体生物样品的检测进行人体营养水平鉴定,是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良、营养储备水平低下或营养过剩状况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生物样品包括血液(指血、耳垂血、足跟血、静脉血、眼眶血等)、尿液和粪便。

1.尿液用于营养评价的意义

(1)用于测定人体蛋白质的需要量、氨基酸代谢试验及氮平衡试验。

(2)用于测定水溶性维生素的负荷试验和研究水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

(3)用于评价水矿物质的代谢和需要量。

2.粪便用于营养学研究的意义

(1)用于测定人体蛋白质的需要量(氮平衡法)。

(2)用于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氮平衡法)。

(3)用于研究人体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的需要量。

(4)用于评价食物中矿物质的吸收率,以及影响矿物元素吸收的因素。

四、诊断报告

社区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以发现和解决社区人群的营养健康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膳食调查、体检、实验室监测等方法来评定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诊断报告主体内容应包括:①社区人群的食物摄入情况,分析膳食结构是否合理。②评价社区人群的营养状况,如是否存在营养相关疾病,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学龄前儿童(24~59月龄)和学龄儿童(5~12岁)贫血患病率达到20%及以上的地区,将间歇性补铁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措施。在婴幼儿贫血发病率为40%及以上的地区,把每日补铁作为针对婴幼儿及60月龄以上学龄儿童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③分析社区人群营养状况与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收入、饮食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关系,为国家或当地政府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长青 刘爱玲) uxm5AY2ERYPFewg9TU2bvyfJdF02ca20yXfBxIV3VgK9Qbe3lhPRjfRTXK67Py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