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包括大血管及其分支和毛细血管网)组成。心血管系统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瘤和其他外周血管病变。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一、流行病学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也是全球第1位的死亡原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系统疾病现患人数约2.9亿,其中高血压约2.45亿,冠心病约1 100万,肺源性心脏病约500万,心力衰竭约450万,风湿性心脏病约250万,先天性心脏病约200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自2004年至今,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

二、分类

(一)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压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力衰竭是一种综合因素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结局。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差别很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心脏功能受损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在疾病过程中心室开始受累的时间,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心力衰竭的分类方法较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低排量型和高排量型心力衰竭。

(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arrhythmia cordis)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照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AS的特点是病变从动脉内膜开始,先后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按照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颅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发展较快,常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根据累及动脉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如颅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血管意外,长期脑缺血造成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和发热,甚至引起肾衰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和腹痛等症状;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则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

(四)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推荐,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

(五)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是由不同病因(遗传病因较多见)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继发的心肌病理性改变不属于心肌病的范畴。《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2007)》参考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及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ISFC)和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专家共识,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未定型心肌病5类,此后,在心肌病的分类及诊断上未再推出新的指南与共识。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9版)则采用AHA的标准,将心肌病分为遗传性心肌病、混合性心肌病(大部分非遗传性,小部分遗传性)及获得性心肌病3类。

(六)先天性心血管病

先天性心血管病(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异常引起的、在出生时病变即已存在的疾病。此病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根据各项检查尤其是从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多普勒技术所显示的病理解剖、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变化,可分为无分流、左向右分流和右向左分流3类。后两类可转变成共存,即左向右分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转变为右向左分流或同时存在左向右分流和右向左分流双向。先心病的临床表现与该先天畸形所引起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七)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d disease,VHD)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所致的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病因包括炎症、黏液样变性、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等。不同病因累及的瓣膜不一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以主动脉瓣病变最为常见,其次是二尖瓣病变。病变可累及1个瓣膜,也可累及2个以上瓣膜,后者称多瓣膜病。VHD通常进展缓慢,症状隐匿,但可导致猝死或非预期性死亡,是引起心力衰竭及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八)其他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类还有很多,包括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主动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病、心血管神经症、心脏肿瘤等。 jhL43HJjym3+d6+3LDUozUJiT0b4rUel72JSlDGS6+LGs8fXSi/XMbVvyV3UMY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