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见地2:

真欲立志,须得真理

这是学子毛泽东极为独到的立志观。

在他看来,现在有一些人动辄教年轻人如何立志,又讲某君如何有志,这是最不通的。因为,他们所讲的立志,如一个人有志成为军事家、教育家等,那只是看到前辈和近人所行之事,因羡慕其成功便盲从作为自己的志向,出于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模仿性,这既不是真志,也不是真立志。

怎样才是有真志、真立志呢?毛泽东讲了几层意思“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

所谓有真志的人,要具备两个特点才行:一是必须能认识和领悟“宇宙之真理”;一是必须能遵照真理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心之所之”,就是知道自己的心往何处安放,自己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符合真理指引的方向。他说:

“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道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 ,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怎样才算是真立志呢?毛泽东认为,因为真志与盲从之志很不同,所以真立志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先认真研究哲学和伦理学,把从中得到的真理领悟,奉为言行准则,立为前进目标,再选择符合这个目标的事业,尽全力而为之,以力行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成为这样的立志者,才能认为是真立志了,而不是一般人那种随众盲从之志。他还说:

“其始所谓立志,只可谓之有求善之倾向,或求真求美之倾向,不过一种之冲动耳,非真正之志也。虽然,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此又学之所以贵乎幼也。”

做个真立志者容易吗?毛泽东认为很不容易。一般人开始立志时,只是有求善、求真、求美的倾向,不过是一种冲动而已并非真立志。因为,真立志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先认识真理一个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年轻人真的要立志吗?最好从幼少时期就开始,在读书求学过程中,不懈地追求和探索真理。他还说:

今人学为文,即好议论,能推断是非,下笔千言,世即誉之为有才,不知此也妄也。彼其有所议论,皆其心中之臆见,未尝有当于宇宙事理之真。

真立志必须得真理,这就又引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才算是得真理了呢?毛泽东认为,不要把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或者是会写一点文章的人,误认为是得了真理,尽管那样的人好发议论,热衷于推断是非,甚至下笔千言,滔滔不绝,世人都称之为有才,但其议论中阐述的是非与道理,往往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并未能够揭示宇宙事理之真,他们没有下够研究的功夫从何能得到真理?究竞怎样才能得真理呢?毛泽东引用梁启超的名言:

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

要想得真理吗?就不要怕否定自已过去的认识,要勇于做到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战。仅仅如此也还不够,即使是今日之我,就能完成对真理的探求认识了吗?那也未必,或许来日之我再与今日之我挑战,现在谁能说得清呢?随着探索硏究不断深入,过去形成的一些思想认识,连自己都会感到虚妄荒谬。如果当时是身居高位发那些议论,大家以为是贤者之言,并按照你说的去行动,到这时才知当时不对,岂不是误尽天下!

毛泽东还结合自己的情况,对黎锦熙老师检讨说:

弟亦颇有蹈此弊倾向,今后宜戒,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不宜妄论短长,占去日力。”

自己也存在这样研究不深、夸夸其谈、好发议论的问题,今后一定要注意克服,不能在妄论短长上浪费时间。

毛泽东还向老师表明:要集中自己的精力,用全部功夫去探讨大本大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他认为,如果真正把大本大源研究清楚了,真正认识理解了宇宙的普遍真理,就能正确解释一切现实事物。就像面对一棵大树,找到并把握了它的根脉主干,才能理清枝叶伸长的走向。

在毛泽东看来,真立志需要有深厚根基,这就是要得真理,要能够领悟宇宙的大本大源。这样一种深邃独特的立志观,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见识超群、高屋建瓴、不同凡俗,真的让般奢谈立志的人自惭形秽。

这也让我们深度理解,他的追求为何那样不可动摇,他的信仰为何那样始终如一。因为那不是随风飘荡的水上浮萍,也不是散乱生长的一蓬灌木,而是根深蒂固、枝叶扶疏的参天大树。 tA4OJjLkIOs4E7nvn3sRX7yqU3dilMRlMVhN+ncxPGPKDWedg59YqCZjqxC9wb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