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本书主旨:揭示学子毛泽东的追求之奇。

聚焦时段:1913年春-1918年夏,年龄20-25岁简要经历:先是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一年后并人一师,在师学习直到毕业。

基本评价:这5年半时间,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惊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关键奠基期。现在看来,当时能有那样特立独行的执着追求,能达到那样深邃独到的思想境界,后来能成就那样的伟业、成为那样的伟人,也就不奇怪了。

那时,一师有个外号叫“毛奇”的学生,他就是毛泽东。为何会有这样的外号呢?直接起因好像在外部。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中国也是参战国,战争发起国的德军总参谋长叫毛奇,世界声名远扬。还有他的叔叔老毛奇,也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也曾任职总参谋长,他在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曾讲过一句非常强权的话,让国人印象极深:

“所谓万国公法者,惟小国之事尔,大国之间,惟有实力。”

关注时事的学子们,自然对毛奇大名耳熟能详,便拿来戏称毛泽东。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背景机缘,更重要的原因在人。学子毛泽东确为一奇人,那外号中的“奇”名副其实。

当年,同班同学彭道良与人介绍毛泽东时说:“颇知其为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此君可谓奇特之士。

师同学好友陈赞周,也曾对人评价他说:

“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

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也绝不回避对“奇”的追求,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

要为天下奇,这真的是人生追求,还是随意说说而已?毛奇,奇士,奇男子,与领袖成长究竟是何种关系?

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环境条件,同样的学校和老师,同样的个人机遇,人与人有数不清的相同,为什么结局会有那么大的不同?人的成长、成就与价值,到底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还是内在素质和追求决定?一些人认为,一切取决于命运和机遇,或者是因为神佛保佑、祖宗福荫、风水造就及贵人相助等,归根结底是由外因决定。而毛泽东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信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把发展看成事物内部的必然运动是一个与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自己的运动,这既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方法,也是探索领袖成长的钥匙。

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和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他那与众不同的内在追求之奇,却蕴含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奧秘,深入探求大有裨益。

毛泽东追求要为天下奇,到底“奇”在哪里?

本书就围绕这个“奇”,从四个方面深入展开。即: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

立奇志,读奇书,是书的前两部分。读起来或许没有一般故事的趣味,甚至会感到有些生涩艰深,但那却是学子毛泽东思想探索与升华的过程,是他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与灵魂,其中有直接穿透心扉的特別思悟乐趣,还有哺育领袖成长的特殊思想营养,内含关于宇宙、人生和事业的本原之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在写作过程中,曾为闻所未闻的发现激动不已,那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也是很少有人讲起的妙道真经,所以书中不吝篇幅展开。书中阐释的思想观点和论据,基本来自于毛泽东文稿原文,只是由难懂的文言转变为易懂的白话,再加笔者的理解延伸而已。正是由于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有那样的思想高度,才有可能成就后来那样奇伟的功业。了解那些大本大源层面的至理,方知伟人出现并非偶然。

交奇友,创奇事,是书的后两部分。主要讲述学子毛泽东的交友和做事,读起来相对轻松些。他在一师的那些奇友奇事,应是这方面著作中第一次系统挖掘整理。他的奇伟志向和精深思考初步进入人生实践后,表现出种种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细心琢磨那些行迹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领袖成长的奧秘。

过去的都是现在的,现在的也将成为过去。

读懂真实的历史与伟人,为了今天和明天的不懈奋斗。 hqlcjXtCHJUFY5MuvW6UCJipz0vjGJLGbvQRnYN9xQ3QmU1fTxlwdc1jpCFxKp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