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例3:

读《农书》

此书作者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

他讲学之余从事耕耘种植,根据本人经验和从老农那里得到的知识写成这部著作,主要讲种植业、养殖业和集约经营等知识。

这样枯燥无味的农书,毛泽东不但认真地读,还读出了可循可行的经验、治国理政要义和人生追求的道理,并摘要笔记。如:

“农叟有言,禾历三时,故杆三节;麦历四时,故杆四。种稻必使三时气足,种麦必使四时气足,则收成厚。”

这是老农的经验之谈:稻谷类庄稼,春种秋收经历三季,所以秸秆是三节;小麦秋种夏收经历四季,所以秸秆是四节。种稻要长满三季,种麦要长满四季,不误农时才能丰收。

这样的经验,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事关重大。种庄稼或指导种庄稼,要得到好收成,需要明白这些道理。再如:

“早麦又有几善,垦沟揪 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埨 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则土益厚,早则经霜而土疏,麦根深而胜壅 ,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然能于地隙水滨种植良材百株,三十年后可得百金以外。”

种冬小麦有几点好处:垦挖整理田地沟垄,时间可以更早些早一点脱水的土壤,会更干燥些;可有更多时间,把田翻得深些;已翻开的土地,经霜后更加疏松;这样,小麦的根能扎得更深根越深则苗越肥,收成必然倍增。如果能在田间沟旁种上百把棵树,若干年后可卖很多钱。多么诱人的农家前景啊!

毛泽东认真记录下来,能让农民多打粮食多收益的经验,应当高度重视。当他领导这个国家时,要求农村深翻土地,千军万马搞农田建设,亲自参加植树造林,让我们看到农书留下的烙印他记下的不只是经验和技术,还有对农业意义的理解: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 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于田里树畜。”

这是讲农业与治国理政。不务农不知种田的艰难,不纺织不知衣服的来源。诗经的《豳风》讲帝王之业的根本,其中《七月》有8章,主要详述衣食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有7篇讲王政,也是讲没有比保证衣食更重要的了。

古人这个提醒不是多余的。上层那些衣食无虞的统治者,往往会忽略这个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而毛泽东却有这早发的敏锐,能认真地从农书中汲取智慧,抓住衣食这个根本不放。后来他领导的中国革命,核心是体现农民诉求的土地革命;他在批判左倾领导者时,曾说他们不知道人要吃饭睡觉;他提岀的治国方略,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甚至亲自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他推动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得到了中国农民最坚定的支持。

他还记下这样的话:

君子谋道不谋食,系对孳孳 为利者而言,非为凡士人均不贵夫谋食也。

志不在温饱,对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则王道之极亦只衣帛食粟不饥不寒而已,安见温饱之不可以谋也。”

这是讲仁人志士的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样的话,只是对那些一心谋利的人讲的,并非有志之士都不考虑衣食问题。所谓志向不在温饱,只是对个人立志而言,而治国理政却不是这样王道之极也不过是让百姓免于饥寒,怎能说温饱不可以谋呢?

毛泽东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一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要摆脱小我局限,鄙视一心谋取个人眼前私利的行为,但这并非不考虑个人生存。如果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怎能奢谈治国平天下?对国家治理而言,更要高度重视解决温饱问题,让老百姓衣食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虽然这是普通的道理,却往往被一些领导精英忽略,他们所轻视的柴米油盐,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实际做到并不容易。即使生产力发达的今天,在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一些国家,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众难得温饱。

清醒地盯住根本不放,才能避免清谈与漂浮。 qiyZ4mFmW+8w54W1elhbfrtx/8OahBN2eJC7BHd42oiHgoUpvskrDXrMXBDDx55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