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40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门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门立雪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礼仪文化都源远流长。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社会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变革,其内容不断丰富、更新,功能日益增强。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观点,下面主要介绍两种礼仪起源说。
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依赖于自然,屈从于自然,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想象出各种神和鬼,作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对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图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
事物的礼仪落到实处,与世故习俗相关,风俗的存在是普遍的、久远的、多样的,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被统治者条理化、规范化,成为广而用之的礼仪。当然,最早是皇宫的礼仪,后来才变成了百姓的风俗。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礼仪文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基本阶段。
历史资料证明,礼仪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原始社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之间,彼此为求得信任、谅解与协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承认、采用的语言、表情、姿势等,后来渐渐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习惯,构成礼仪的最初萌芽。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仪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
从夏朝建立起,中国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礼仪已由最初的祭神逐步扩展到敬人,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西周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方面的重要著述《周礼》,并要求诸侯遵行,可见周朝是国家礼仪齐备的朝代。以后《仪礼》《礼记》又相继问世。《周礼》《仪礼》《礼记》称为古代“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是“礼”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图1.1)。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礼为吉礼,它主要是针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婚事之礼为嘉礼,它是体现婚姻大事、人际关系沟通、情感联络之礼。待客之礼为宾礼,它是接待宾客之礼。军事之礼为军礼,它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丧葬之礼为凶礼,它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图1.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礼仪的内容,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及其意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礼仪规范、道德义务。
秦汉到清末,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礼仪的重要特征是尊君抑臣、尊父抑子、尊夫抑妻、尊神抑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作为人们的礼仪准则,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变成妨碍人类个性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封建社会的礼仪,无论是国家政治的礼制还是家庭伦理,都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一直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
辛亥革命胜利后,推翻封建礼教并进行礼仪的革命也随之掀起。由于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体现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和规范逐渐被时代所抛弃,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迅速深入人心,新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标准才得到传播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其他国家的礼仪形式对中国礼仪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礼仪与国际礼仪逐步接轨。
今天,礼仪是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人们都要遵从的一定的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频繁,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我国最早的重要的礼仪论著。《礼记·曲礼》第一句便是“毋不敬”。文中还记载对父母要“出告反面”,意思是出门告诉父母一声,回家要和父母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老师应该“遭先生于道,趋而进”“从于先生,不越路”。
《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被人们誉为“古今奇书”和“袖里通鉴纲目”。书中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为做儿女的年少时就要拜师访友,学习礼仪。
《弟子规》中详细规定了学生在言谈举止方面的礼仪规范。其中有尊敬长者方面的要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仪表方面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仪态方面的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禁酒方面的要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语言方面的要求:“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