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五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含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指以幼儿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周围语言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果只依靠幼儿主体自然地获得语言,获得感性的语言经验,就无法实现幼儿语言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应该从出生就对幼儿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领域,除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外,还有着其他教育活动相同的共性。所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一般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则及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或每一阶段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是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阶段目标提出来的。其中既有倾听、表述方面使用语言的能力目标,又有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方面作为掌握学习对象的水平目标。所以,通过有目的的语言教育活动,可以全面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它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教育活动,有顺序、有步骤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或提供语言知识为学习对象,从而保证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全面实施。

2.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将幼儿置身于语言环境或语言信息的传递中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把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丰富的语言经验。幼儿的语言发展正是通过日常的语言交往和在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语言经验而实现的。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一项专门的语言学习过程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幼儿除了通过活动和交往,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关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有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幼儿有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例如,幼儿对文学作品不同体裁以及构成因素的初步了解和每篇作品中心思想的归纳;词、句、语法的适当运用;会话和连贯讲述能力的训练;创造性讲述能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另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还可使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锻炼幼儿在同伴和成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活动中愉快情绪的相互感染,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敏感性。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是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时所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可以有效保证实现语言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根据有效的组织活动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

(一)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原则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幼儿目前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幼儿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因此,设计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时,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语言水平,又要着眼于幼儿语言发展的长远目标,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

为此,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观察,深入了解全体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并对其作出正确的估计;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又不超过发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要求幼儿不断努力,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识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域进行教学,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发展其智力。例如,当设计情景谈话“做客”这个活动时,教师结合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往方式和语言应用方式,从而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使幼儿语言获得阶梯式的发展和提高。

(二)活动开展的适度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经验不足以及个体间语言水平的差异,教师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教师参与活动,必须以帮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也要考虑为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学习创造机会。

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的比例关系,实际上,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化问题。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在参与活动中主导作用发挥得多一些;不需要帮助时,教师在参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少一些。如何才能做到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起到“适度”的影响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水平,由教师决定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程度的多少。②要确定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的语言要求,由教师策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③要了解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操作工具的熟练程度,由教师决定自己参与指导的时间分配等。以上几点决定了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相互作用的方式。

(三)学习内容的渗透性原则

语言教育活动是以语言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言信息材料。但在活动中除了语言,还可以有艺术、科学、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并存,体现幼儿教育的整合性和学科间的渗透性特点。

作为活动的设计者,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语言教育活动应当从语言角度来设计活动,语言活动是主线,其他学科的内容要自然地渗透在活动中。

在设计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活动的要求、内容、形式,都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幼儿提供适应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

②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具有辅助的意义。什么时候辅助什么内容,要根据语言活动的需要而定,要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将相关学科内容自然渗透到语言活动中去,又要最终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来。否则活动将变成“大拼盘”,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比如在谈话活动“品尝大会”中,首先,教师与幼儿讨论:你最喜欢吃什么食物?这些食物吃起来有什么感觉(如味道甜甜的、咬起来脆脆的、吃起来黏黏的、闻起来香香的)?

其次,展示丰富的各式食品,邀请幼儿参加“品尝大会”。请幼儿根据喜好取用,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之后,幼儿以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是小小美食家”。

最后,品尝结束后,请幼儿轮流谈论所吃的食物及食用时有哪些感觉。教师记录幼儿谈话的结果,或请幼儿画在图画纸上。为幼儿提供原料,鼓励幼儿自己制作食物。

本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放在同一个活动里则显得缺乏主线,目标不明确,给人以拼凑杂乱的感觉。如果以食品为主题,分别通过几个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来渗透语言教育,就能帮助幼儿丰富语言交流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轻松自由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机会,从而较好地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

(四)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了解全体参与幼儿的需求,站在全体教育对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设计的活动既面向全体幼儿,又关注个别差异,既要经常做恰当的示范,又要让幼儿多练习,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理论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幼儿语言发展不仅存在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很大。有的孩子喜欢说,有的孩子不乐意讲;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较早,可以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求和情感,而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有些迟缓,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因此,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幼儿语言发展上的差异性,关注到不同语言发展层次的需求。例如,教师在组织大班语言活动“有用的绳子”时,考虑到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先从看线条图说一句话,到编一段话,再到编一个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关照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行提高,让幼儿积极主动、有信心地参与到活动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让每个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既要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进一步提高其语言水平的机会,也要为语言水平低的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为教育对象提供不同发展层次所需要的帮助,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五)让学前儿童积极活动的原则

幼儿处于人生的早期,其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较低,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借助他人活动的结果来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获得对外界的清晰印象并将这些印象积累起来,形成知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说,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贯彻让幼儿积极活动的原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趣味性。

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操作。幼儿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实现的,而实现动作的方式就是操作,可以说没有操作就没有活动。但是,在对操作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一种偏差,即认为幼儿动作技能的训练,或幼儿对某些物体的摆弄才是操作,其他诸如思考、语言交流等不是操作。其实,操作包括动手操作、动脑操作和动口操作等。因此,教师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创造语言操作的条件,使幼儿在操作中习得和巩固语言。例如,在幼儿听完故事《三只蝴蝶》后,师生一起布置故事场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说角色间的对话。幼儿活动积极性提高,全身心地融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中,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更深刻。同时,幼儿的表现潜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挖掘。

(六)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通过规范去学习语言规范的过程。这就要求幼儿在规范的情境中,接受规范的语言,练习规范的语言,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语言交际。但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又是让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自由中去创造。只有这样,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才能主动活泼地学习、和谐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将自由与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要创造让幼儿自由说话的机会。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当幼儿掌握每一种新的语言经验之前,都要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掌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地交谈。即使在幼儿获得了新的语言经验之后,也要允许他们在一定的规范范围内,自由练习所习得的新的语言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幼儿养成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幼儿语言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掌握规范的语言,因此在提供幼儿自由运用语言机会的同时,不可脱离规范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时,要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方面,对幼儿提出规范的要求。例如,要求幼儿正确使用动词来说明动作,正确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来指出方位,正确使用量词来表示物体的单位等,并且知道在什么样的情景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

以上这些原则,是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在实践中应将这些原则因人因时相互配合使用,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各种具体的适宜的教学方案。在这过程中,主要依靠教师的理论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

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教育活动的方案,包括制订活动应达到的目标、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构思活动过程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及活动方式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方案的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

设计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制订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方案等几个部分。

(一)制订活动目标

制订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但是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内容而忽视活动目标,或者先选择内容后制订目标的现象,使教育出现了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要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良好的效果,就要制订好活动目标。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

该原则包含着两层意思:①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②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幼儿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

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服务,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能最终达成年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活动目标应从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入手
1)认知方面

应涉及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例如,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掌握多少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

2)能力方面

应涉及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根据不同听者、不同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3)情感态度方面

应涉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例如,要使幼儿有耐心且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产生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和图片内容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4.教育活动目标陈述的应是幼儿通过教育活动之后,在语言的能力和情感、行为技能方面的变化

教育活动目标不应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因为教育活动目标预期的是幼儿的学习结果,用“教师应该做什么”的语句陈述,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5.活动目标的制订要与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相符合

幼儿语言教育中,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各自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有所侧重的。例如,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是向幼儿展示书面性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通过接触文学语言,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讲述活动则偏重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述意识和情感的能力,掌握对语言交流情绪度的调节能力等。

6.教育活动目标的陈述,要尽量用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术语

陈述的是幼儿预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应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育活动目标。因为教育活动目标是以具体明确的表述方式说明幼儿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不明确,对确定教育活动内容,对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活动策略的安排,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是不利的。例如,早期阅读活动“森林里的趣事”,如果将目标定为初步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的象声词就不够具体,不便于检测。应避免语言空洞无物,超越幼儿的实际水平,或概括性太强,用在哪一个活动方案上似乎都可行,缺乏具体的活动目标,如“让幼儿乐意参加活动”。制订具体、可测量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目的:第一,使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目标明确,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更好地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再者,教育活动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个教育活动目标均是单独的内容,目标内容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复。

如有教师在设计小班语言故事“不怕冷的大衣”,将活动目标确定为:

①知道冬天多运动就不怕冷。

②通过体育运动进一步体验“不怕冷的大衣”。

显然,这些目标虽体现了整合的教育理念,但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目标。改进建议: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符合学科领域的特点,即使进行整合教学,也必须以本学科的内容为重点,整合进来的内容应为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服务。

因此,建议将上述目标改为:

①能认真地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②能准确地说出故事中主要人物,读准动词“躲、跑、跳”。

③通过运动感受到“不怕冷的大衣”就是运动。

又如有教师在设计大班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时确定活动目标为:

①结合“广告”创编内容,能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培养幼儿耐心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的好习惯,能理解别人谈话的主要意图。

③通过谈论和创编广告词,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这样的活动目标,本身包括了语言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语言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内容,能够表明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二)选择活动内容

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设计和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完美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要想使选择的活动内容能够真正体现活动目标,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

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直接参照点是活动目标,但需要将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作为间接参照点,否则将有可能偏离总的方向。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并不是说目标和内容必须一一对应。实际上,一项目标往往要通过多种内容来达到,一种内容也可以同时体现几项目标的要求。例如,要求幼儿“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这一目标,就要通过多种活动内容来实现。

2.围绕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活动内容

由于幼儿生活及知识经验较少,思维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教师要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实际水平的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以下三个角度将大量素材加以合理组织。

①教师可以大量选择幼儿关于自我的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组织,从多个角度“广而浅”地选择内容,引导、激发幼儿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意愿。例如,小班选择“我的家”“扮演爸爸、妈妈”“食物宝宝”“有趣的声音”“我不怕黑”等,中班选择“能干的手”“挥动的身体”“有趣书”“玩具展览”“搬新家”等,大班选择“营养配餐”“生活中的数字”“钱币”“超市购物”等。

②教师可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的社会信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幼儿易理解的周围信息加以组织,引导幼儿积极关注与讨论,为幼儿语言活动提供素材。例如,“世界杯足球赛事”“天气预报”“抗洪救灾”“交通规则”“马路上的标志”“动物园游览图”“新冠肺炎”等。

③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可接受的科技信息,如“电话”“特殊电话号码”“动车”“高速铁路”“智能机器人”等语言教育内容。它们有较大的信息量,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量大大增加,而且对幼儿思维的加工、概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和有效发展。

3.活动内容要有趣

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差,易受情感的影响。因此,选择富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使他们感到新奇有趣,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有利于幼儿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拟定活动方案

为了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使语言教育活动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还须认真拟定一份合理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从形式上看,活动方案只是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形成书面语言的形式;实质上,它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使教育活动的实践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教师拟定活动方案时,不能使活动方案成为教师具体实施语言教育活动的桎梏,而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再创造的温床和土壤,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教育活动方案的写法多种多样,但一般都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要写清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适合的年龄班、具体内容。如中班文学活动“城里的猫和乡下的猫”,活动名称要简洁并易于幼儿接受。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活动目标要涵盖认知、情感态度、能力三方面。例如,古诗《春晓》的教学活动目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从中感受春天;学习朗诵古诗,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幼儿对祖国文化的热爱。重点理解字词:“春晓”“春眠”“闻”“啼鸟”。正音:“春”(chūn)、“声”(shēng)、“知”(zhī)。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指教师对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思考后所做的工作,包括相关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是指教具、学具、教学设备及场地的准备,知识准备是指在活动前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某种技能等。例如,关于“春天”的讲述活动,讲述前带幼儿到田野、草地、小河边感受春天,幼儿在讲述“春天”时,就有话可说,表达也更丰富。又如,在“拼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初次拼图往往不会,最好在活动前教会幼儿拼各种图形,活动时才会更顺利,也不会因此浪费时间。

4.活动过程

语言活动方案的写法不拘一格,但从总体内容上来分析,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编写活动方案时,也可以按照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具体地加以设计和编写。

1)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主要是组织教学活动集中幼儿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端,对于幼儿来说,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等因素。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般常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1)直接出示教具导入法

这是语言教育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导入方式。在教育活动开始前,运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玩具、实物、模型、幻灯片或视频等加以演示,让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巧妙引入课题。例如,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可以先播放几段广告视频来导入活动。采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玩具、实物、模型、幻灯片或视频等的内容必须与活动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幼儿观察或观看时,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儿歌、谜语导入法

采用儿歌、谜语内容引出教学内容。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例如,开展中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时,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吃得饱饱的,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摆。’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什么动物呀?”教师在“三只小猪”语言活动中,采用了儿歌猜谜语导入,语言简洁、生动、有趣,激发了幼儿学唱这首儿歌的兴趣。当幼儿猜出谜底“猪”时,便可以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又如教师编了个谜语让幼儿猜出学习的课题,从而引出新内容。如活动开始,教师说:“小朋友,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有人说我像老鹰,有人说我像蜻蜓,请你到我肚里坐,立即飞到北京去。’谁知道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飞机”后,教师就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就来学儿歌《小飞机》。”

(3)谈话导入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活动的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在瞬间稳定幼儿的情绪,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促使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奠定心理基础。例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时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爷爷有胡子吗?你爷爷的胡子是什么样的?谁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有关《冬爷爷的胡子》的散文诗……”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从导入一开始,教师就注重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

(4)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幼儿的一大特点,选择适当的故事导入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故事内容要与活动主题有紧密联系,并且故事本身生动有趣,对幼儿具有启发性,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诗歌、古诗常采用这种方式。例如,学习绕口令《打醋买布》,由于绕口令特有的简洁、易混淆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用一则小故事引入内容:“有一位老爷爷姓顾,他到街上去买一瓶醋,还想买一块布……”由于这则故事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绕口令,就容易多了。

(5)悬念导入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造成悬念,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导入新课。例如,学习故事《我的幸运一天》,教师可以说:“有一天小猪去找好朋友小白兔去玩,却不小心走错地方,敲开了狐狸家的门,那么,小猪被狐狸吃了吗?小朋友听完故事《我的幸运一天》,就知道了。”短短的几句话,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故事。又如讲述《小蚂蚁上天》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幼儿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以此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幼儿有的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幼儿的思维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积极思索。

(6)歌曲导入法

选取与活动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让幼儿在活动开始时吟唱也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谈话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开始可组织幼儿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用歌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如,大班学习诗歌《春天的秘密》前,让幼儿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使幼儿从歌曲中获取更多有关春天的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也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7)情境表演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事先排练一段情境表演,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观看。随着情节发展引发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再进一步引入新内容。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想办法”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可以设计以下情境让幼儿观看:妈妈下班回到家,一看时间不早了,连忙系上围裙,开始做饭。滔滔在一旁玩玩具。只听“哎呀”一声,妈妈不小心把大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妈妈手拿着盘子,不知怎么办?滔滔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不小心把大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怎么办呢?”滔滔苦思冥想:“是呀,用什么办法把大米和面粉分开呢?”这时再让幼儿观察教师事先混在一起的大米和面粉,引导幼儿讨论分开大米和面粉的方法,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当幼儿说出某种可行的方法时,教师给予肯定,并启发他们想出更好、更省力省时的方法。这样的引入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并将问题(大米和面粉如何分开)自然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产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愿望。

(8)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用游戏可以把幼儿导入奇妙的童话世界或真实的生活世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因此在活动时,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出活动,不仅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游戏中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在开展中班看图讲述活动“捉迷藏”时,开始时教师故作神秘状告诉幼儿:“小朋友们,今天小动物来和我们一起捉迷藏,你们赶快躲起来。”于是,幼儿纷纷躲藏,教师戴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开始寻找,让被找到的幼儿用方位语言描述自己刚才躲藏的地方。然后教师通过游戏性的口吻,自然地引出“捉迷藏”这一新内容。又如学习儿歌《手指歌》,教师可以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来比比谁的手指本领大,会变出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教师用儿歌中的语言暗示幼儿:“变变变,变成一把小手枪……”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开门见山式、表演唱歌式、情景交融式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教育活动的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起到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导入的方法都要切合幼儿心理特征和活动实际,既要紧扣教学活动目的,还要坚持有利于诱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原则,进入新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具体如何设计活动,要由内容来定。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它的基本部分有自身特定的结构和模式。如果是语言教学游戏,要交代游戏规则,示范参与游戏,再带领幼儿参与游戏,还要进行游戏评价。如果是讲述活动,则要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然后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最后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这部分是活动方案的主要内容,要写得稍详一些。要求步骤清楚、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活动的最后环节。一个完美的结束形式,可以对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结束部分。设计结束部分有很多形式,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总结性结束

教师把活动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幼儿对活动的印象,帮助幼儿有重点地记住活动内容。

(2)悬念性结束

指教师的“结尾性”教学用语具有悬念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为延伸活动作铺垫,也可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龟兔赛跑”,在结束部分教师设问:“如果龟兔举行第二次赛跑,谁会赢呢?为什么?”

(3)活动性结束

活动结束时,可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表演等活动方式。例如,“龟兔赛跑”故事结束时,教师弹奏乐曲,幼儿学乌龟爬行或小兔子跑跳,在自由表演活动中结束。活动的结束也要讲究教学艺术,一般要简洁明快、生动有趣,使幼儿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选用哪一种方式,均须在教案中简练、明确地写出来。

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提问语。提问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提出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反应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幼儿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他们思维,使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语言技巧,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口语。它采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开启智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语的要求】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和幼儿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设计好教学活动的主要问题和授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且必须事先深思熟虑,富有启发性。

1.目的明确

教学活动中紧密围绕教学活动目标来设计提问语。提出的问题要做到选点准确,指向明确,能达到幼儿完成活动目的的要求。

2.层层递进

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层的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才便于幼儿进行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并积极寻求答案。

3.难易适度

设计的问题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难易要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简单,甚至不需要幼儿去思考,这样的提问语就会阻碍幼儿的思维发展。如:“这朵花是不是红的呀?”“这画上的月亮是圆圆的,对吧?”这种提问语幼儿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所以提问语要做到难易适度。针对小班幼儿可以提一些范围小、单一的问题。如:“苹果的形状是怎样的?”“小白兔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这些提问语答案单一,比较简单,适合小班的幼儿。中大班的幼儿随着其思维的发展,可以向他们提一些描述性、概括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幼儿通过思考,努力探索,寻找答案,在挑战难度中感受到付出思考后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4.善于引导

提问时教师态度要亲切,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鼓励,要善于倾听,从幼儿回答中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要充分肯定幼儿答案中的正确部分,充分肯定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答案中的错误,教师要恰当使用探查策略,善于引导幼儿纠正错误。教师在提问中要倾听、引导、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掌握知识,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提问语的类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围绕教学活动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提问语,或启发幼儿思考,或重点发问,或承上启下,或获取幼儿信息。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提问语类型有以下几种:

1.重点发问

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目标,针对活动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引发幼儿思考,加深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如大班讲述活动中,教师先做实验,把石块、鹅卵石、铁球放到水里。教师接着问:“小朋友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2.过渡引发式

在教学环节中由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个环节时常常需要提出问题,承上启下,引起幼儿对下一节活动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求的欲望。如故事讲述《龟兔赛跑》。当教师讲到乌龟和兔子要赛跑时,提出一个问题:“乌龟和兔子要赛跑了,它们谁会胜利呢?”这个问题会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想知道它们赛跑的结局如何,从而会认真听教师把故事讲完。

3.比较式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活动目标,教师会设计使用突出分析比较的问题。如:“小朋友,猫妈妈为什么能钓到鱼而小猫却钓不到鱼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糖和盐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4.获取反馈信息式

这是教师为了解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过程方面设计的提问,从而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进行判断。如:“今天我们学习三只小猪的故事,谁来说给大家听?”

5.追本探源式

这是教师为了解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否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设计的提问。如:“兔子为什么会在赛跑中输给爬得很慢的小乌龟呢?”

案例1
“认识公鸡”提问语(小班语言活动)

(1)公鸡的头上长着什么?

(2)公鸡的嘴巴是怎么样的?

(3)公鸡的身上有什么?

(4)小朋友知道公鸡喜欢吃什么吗?

这组提问语层次分明,顺序得当,能针对小班的幼儿提出单一、简单的问题,能很好地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准确叙述。

案例2
“小熊过桥”活动设计(中班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小熊过桥的过程,进而感知儿歌内容。

(2)学习儿歌,了解小熊过桥的情感变化,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3)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并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有过桥的经验、课件、搭“小桥”、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引导幼儿有秩序地依次走过“小桥”进入活动室。

(2)你刚刚过小桥时有什么感觉?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桥?

二、理解图意(逐幅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逐一讲解儿歌)

(1)小朋友看看这条河上架着一座什么桥?小竹桥走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呢?

(2)今天小熊来过桥了,小熊怎么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被谁看见了?它们会怎么说呢?

(4)小熊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要是有人来帮帮小熊就好了,你们愿意帮它吗?怎么帮它?

(5)我们看谁会来帮它,原来是小鲤鱼,它是怎样鼓励小熊的?

(6)看小熊怎么样了?它过了桥后心里怎么样?小鲤鱼高兴得怎样了?

三、完整欣赏儿歌(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儿歌)

提问:

(1)小熊开始过桥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2)它害怕时,有谁看见了?它们说了什么?小熊又是怎么说的?

(3)小熊后来为什么能过桥了?

四、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幼儿打开操作卡,边看图边朗诵儿歌)

提问:

(1)诗歌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2)你们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

小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并想办法解决。刚才你们过小桥时就很勇敢。勇敢的孩子们,跟着我一起来学小熊过桥吧!

儿歌《小熊过桥》内容比较多、比较长,教师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儿歌,在活动一开始就带领幼儿过小桥,让幼儿自己体验过小桥的心情。提出问题:“刚才你们在过小桥时心情是怎么样的?今天有只小熊也要来过一过小桥,猜猜小熊过桥会碰到什么事情呢?”提出悬念。

教师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活动时把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作为重点,一边提问,一边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表达来得出儿歌中的诗句,既充分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又帮助幼儿对儿歌有了一定的记忆。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并想办法解决,不要事事依赖别人。

【活动延伸】

语言教育活动可以围绕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日常生活、家庭、其他领域(科学、健康、社会、艺术领域、环境创设)。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方案时,应设计好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充分发挥活动评价反馈、诊断和增效的作用,增加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在具体的教育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 Xn53a0E416G8g8Bpq1anKICALK/HSmieeEB2PsNkJXLGMQ1QU0bvxmO6fc2r3O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