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法是根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以及多年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经验归纳出来的,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教师教、幼儿学的方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法,视、听、讲、做结合法,练习法,表演法,游戏法等。

(一)示范法

所谓示范法是指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语言和行为范例并引导其效仿的语言教育方法。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儿童都会一一听在耳里、看在眼里。教师的语言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语言质量直接决定着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幼儿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正确的模仿榜样。在语言教育活动中,除教师亲自示范外,还可以采用录音示范,甚至可以让语言发展水平高、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示范,这样更具有示范性,也更能激起幼儿模仿学习的兴趣。

运用示范法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教师的示范语言应规范标准

教师的规范语言包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运用规范语言,才能为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为儿童模仿学习的典范。

教师示范语言的基本标准是:发音准确,表意清晰,语汇丰富,用词恰当,语法规范,音量适中,而且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示范时应做到:讲述生动形象,朗诵声情并茂,体态文明自然,表演传神逼真,书写规范优美,阅读方式恰当。例如,教师说什么,怎样用词和造句,用什么言词来说出自己的感觉,说话时的态度表情和手势,对他人说话的反应等,都对学前儿童起示范作用。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的语言主要学自成人,很少学自同龄的伙伴。因此,幼儿教师说话时,除了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辅以自然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力,包括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语速等。

2.教师的示范应具体到位

教师要注意使用具体、易懂的句式,如果是用来对幼儿发出指令的,更要简单、明确、规范,让幼儿明确知道该如何去做。对语音的示范有时需要放慢语速,让幼儿清晰地感知发音的微小差异并掌握发音要领。如在教幼儿发“n”和”l”的语音时,要反复示范,让幼儿看到口形和舌头的不同位置,然后再让幼儿练习发音。再如教小班幼儿学习句型时,教师不仅要说明句型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还要造一个具体的句子让幼儿有感性认识,最后再启发幼儿运用这个句型造句。

3.教师的示范应适时、适量

由于幼儿注意的时间短、记忆容量有限,教师的示范要分量适中。对分量较多的内容,应根据情况采用分步示范、完整示范。在示范时要时机恰当,针对幼儿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新词句的学习、人物的对话、连贯的讲述、需要儿童仿编参照的原词句等,可以及时地进行反复示范、重点示范,让幼儿有意识地模仿学习。对纠正性示范则要酌情处理,不要在幼儿进行讲述时急于打断幼儿进行示范。

4.教师的示范应与讲解相结合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中,示范常与讲解紧密相连。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要有所侧重,如对小班儿童应以示范为主、讲解为辅。配合示范的讲解应具体、简单、明了。如对某些难发的音以及易被忽视或不易被幼儿看到的发音部位,需要采用示范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如有的幼儿易把“哥哥”说成“多多”,可能是因为没听清成人的发音,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看到成人发出这个音的唇形,所以一定要在给幼儿示范的同时,配合使用浅显的语言讲解发音要领。可以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先把嘴巴闭上,再用力张开,并且有一股较强的气流,那就发对了!”

5.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的手段

显性示范即教师明白地告诉模仿者应该怎样做,让每个观察者能看得清楚,并要求模仿者仔细观察教师的语言和动作。隐形示范即教师在活动中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地进行活动,主导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通过种种暗示来给予示范。

在语言教育中,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两种手段的运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恰当地选用不同的示范方法。

6.教师要积极地观察学前儿童的语言表现,妥善地运用强化原则

教师要关注在各种活动中儿童的语言表现,善于发现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随时鼓励儿童正确的语言行为和习惯,并加以强化。可以让语言发展较好的学前儿童做示范者,为同伴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板。同时也要及时地指出错误,避免重复学前儿童不正确的语言,产生误导。也要避免过于挑剔学前儿童讲述过程中的语言错误,挫伤学前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二)视、听、讲、做结合法

视、听、讲、做结合法就是依据“直观法”和“观察法”以及结合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现象、图片、图书、情景表演等,让儿童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讲”是指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做”是指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的操作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视”“听”的内容由教师提供,最终将其转化为儿童的认识,主动地通过“讲”和“做”反映出来。“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使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应注意: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教育辅助材料,应该是学前儿童接触过的、较熟悉的或符合学前儿童认识特点的;教会学前儿童观察被讲述对象的方法,给学前儿童留存一定的观察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启发性,帮助学前儿童构思与表述;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语言水平,提出不同的表述要求,要求学前儿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经验。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语言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运用练习法时要注意以下事项:明确并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要求学前儿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练习,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练习;练习方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变换多样,从而调动学前儿童练习的积极性。

(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教师必须在学前儿童理解诗歌、散文、绕口令等作品内容并能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运用声调、韵律、节奏、速度等进行诗歌、散文、绕口令的朗诵和表演;教师必须在学前儿童理解童话、故事内容,熟悉人物对话以及体会角色心理的基础上,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扮演角色,再现故事情节,进行故事表演;鼓励学前儿童在故事表演中创新内容和增加情节与对话,大胆地发展故事情节,恰当地进行动作设计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渲染;要为全体学前儿童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

(五)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学前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学前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运用游戏方法进行教育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前儿童学习兴趣,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促进学前儿童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来编排游戏,要求目标明确,规则具体,便于学前儿童理解,达到训练语言能力的目的;在运用游戏法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教具或学具。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减少直观材料,可以适当开展纯语言训练的游戏;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前儿童,可运用游戏法进行重点帮助,使他们在轻松、愉快、饶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强化训练。

以上所列举的语言教育方法只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条件,结合本班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选择和创造更为恰当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教育。各种教育方法还可以互相配合,交叉使用或互相补充,综合运用,以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途径不仅包括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也包括渗透在其他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根据既定的语言教育目标,为学前儿童提供与语言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对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语言经验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运用。通常是指幼儿园的集体语言教育活动。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将教育目标转化为语言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主要依据。因此,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

专门语言教育内容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和语言游戏活动等五种类型的具体活动,这也是我国目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1.谈话活动

谈话是人与人之间运用问答、对话的语言手段进行交往的一种基本能力。谈话在培养语言交际意识、情感、能力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专门的谈话活动与日常谈话是有区别的。日常谈话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谈话,是无预期目标和计划的谈话,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从话题上来说,日常谈话是没有目标的,是学前儿童随意产生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在自由活动时产生的。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前儿童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倾听别人的谈话,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谈话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围绕主题交谈;交流信息谈话;分享经验谈话。

2.讲述活动

讲述活动主要为学前儿童创设较为正式的口语表达情景,使学前儿童有机会在集体面前表达对某一图片、实物或情景的认识、看法等,学习表述的方法和技能。这类活动运用的是独白语言,是比谈话活动更为复杂、周密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这是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讲述活动主要内容有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讲述、经验讲述等。

3.早期阅读活动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对简单的文字、图画、标记等的阅读活动,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汉字,学习初步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同时有利于理解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早期阅读具体内容包括前图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

4.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它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着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优美的艺术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情节。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具体内容包括:聆听与感受、欣赏文学作品;朗诵与表演文学作品;仿编与创编文学作品。

5.语言游戏活动

语言游戏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一种游戏情景,使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按照一定规则练习口头语言,培养学前儿童在口语交往活动中快速、机智、灵活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语言游戏活动包括:巩固难发的音和方言干扰音,练习声调和发音用气;练习词的运用,扩展丰富词汇量;在游戏中尝试运用某些结构的句子,锻炼语感。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

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幼儿的语言主要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和与成人、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主要是利用学前儿童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学前儿童更好地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既可以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学习语言,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中的语言交流。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流、其他领域中的语言交流等。

1.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教师的相互交往中,主动获得语言的发展。例如,利用晨间谈话组织幼儿谈话,让幼儿学会听与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让幼儿根据同样的画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幼儿互相学习。

具体而言,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过程中的语言教育,应帮助学前儿童获得以下语言经验:注意倾听、理解和执行生活常规和成人的指令性语言;学会运用礼貌语言与他人交往;学习运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他人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应答;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2.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流

在自由游戏中,语言成为学前儿童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的工具,渗透在自由游戏中的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获得以下语言经验:学会运用玩具结合动作自言自语,进行娱乐或练习;学会自己选择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或其他;在游戏中,学会用恰当的词句或语气,与同伴展开讨论或解决与同伴的冲突。

3.其他领域中的语言交流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仅仅靠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随机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其他领域中的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获得以下语言经验:注意力集中地倾听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提出问题或者解答问题;能连贯完整地讲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学习运用语言,促进具体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1)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一串串音符、节奏以及旋律变化的背后,学前儿童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凭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和特殊领悟力,可逐渐在中大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加入听音乐、学语言的内容。这种活动应在学前儿童充分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歌曲《小乌鸦》,主要讲述一只小乌鸦每天急忙赶回家,把捉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吃。在学习这首歌曲后,教师要求学前儿童根据歌词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故事,以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

在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中,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希望通过语言和其他方式,向周围成人和同伴表达、传递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感受,告知自己观察的结果,提出疑问,抒发愉悦和惊奇的情感,评价他人的探索结果。学前儿童通过信息交流,使感知周围世界的第一印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又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不仅使学前儿童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更为清晰,而且也有助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信息交流主要包括描述和讨论两种方式。描述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用语言向同伴或成人讲述自己在科学探索中的发现、疑问等。讨论是指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互相探讨各自的发现、想法和疑虑。幼儿在描述和讨论中既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又可以交流自己的探索、操作过程或操作方法及从中获取的情绪体验。如一幼儿经过观察问另一幼儿:“这里有两只纸船,一只跟着磁铁开动了,你猜为什么?”这是幼儿发现现象后的互相交流。又如描述发现的交流“我看到……”和表达情感的交流“我喜欢……”,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描述和讨论的机会,及时鼓励幼儿学习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描述有关科学发现。反映科学的词汇是极其丰富而精确的,幼儿在表达的时候往往由于用词不当而影响其观察的质量,从而影响其掌握知识的科学性。例如,小班幼儿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小实验,水烧开以后,茶壶里冒出了热气,当幼儿描述这一过程说“水烧开以后,就冒烟了”时,教师就要及时纠正幼儿的说法,说“水烧开了,就冒出了水蒸气”。幼儿从这一活动中就掌握了“水蒸气”一词。由此可见,只有当幼儿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后,才能确切地描述对物体和现象的认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在幼儿充分感知物体和事物现象的基础上,随机丰富幼儿的词汇,逐步要求幼儿用完整连贯、通顺的语句表达,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3)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教师可在美工活动中,抓住学前儿童这一特点,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加入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前儿童用橡皮泥塑苹果,教师可以配合手工的操作步骤即兴编一首儿歌:“搓搓搓,搓成一个小圆球,上下轻轻压个坑,中间再插一根柄。”通过念儿歌、做手工,学前儿童动手又动脑,既能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的任务,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语言教育因素,虽然它不是以发展学前儿童语言为首要目标,但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样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绘画《蚂蚁王国》一课,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边讲边示范:一只贪吃的小蚂蚁因为不小心误吃了一块魔法蛋糕,转眼间小蚂蚁变成了蚂蚁厨师,拿起了菜勺。又有一只蚂蚁跑来了,变成一个蚂蚁警察,指挥起了交通……一时间,这有趣的故事引发了学前儿童的学习热情:“我要把小蚂蚁变成大将军。”“我要帮蚂蚁设计结婚礼服。”“我要让蚂蚁当医生。”……如此一来,一方面学前儿童体会到了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且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4)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

数学教育活动和语言教育活动不同,它没有优美动听的语句以及丰富的词汇,但却需要幼儿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做加减法编应用题,要求幼儿语句要完整,用词要精练,让人一听就明白。对于幼儿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为了提高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常常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数学的知识。例如,小班幼儿学习5以内物体的点数,教师可为幼儿设计一棵苹果树,上面有5只猴子,然后让小朋友们讲一讲猴子在苹果树上干什么,一共有几只猴子。孩子们会说:“有的小猴在爬树;有的小猴在摘苹果;有的小猴在吃苹果;有的小猴在荡秋千。树上一共有5只小猴。它们玩得真高兴。”这样不仅发展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在体育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语言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活动量往往比较大,兴趣很高,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在爬、跳、跑等一系列活动中,应先让幼儿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再请幼儿讲述、讨论教师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请一名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活动,并讲一讲他是怎样做好这一动作的。这样既注意了活动的动静交替,又使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讲出了各种活动的特色,发展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通常是由教师提出语言指令或要求,幼儿跟随指令或要求作出行动。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幼儿都在倾听执行教师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和执行指令行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要求。

当然,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计划—操作—回忆”的活动程序为学前儿童提供交流的机会

教育活动是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帮助或引导幼儿自己计划活动进程,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语言交流机会。

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认识南瓜”的内容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只南瓜。活动开始后,教师请孩子把南瓜打开,于是有孩子就问:“老师,我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再切吗?”教师表示同意并鼓励其他幼儿也思考一下,自己准备怎样切南瓜。当幼儿把南瓜切开以后,教师又请幼儿自己计划下一步怎样把里面的种子取出来。有的孩子说“把南瓜倒扣过来”,有的孩子说“用手去抓”。接着,教师问“南瓜里面是怎样的”,有的孩子说“金黄色的”,有的说“黏糊糊的”,有的说“味道真难闻”,还有的说“不难闻,我吃过南瓜,甜的,很好吃”。教师接着孩子的话说:“南瓜到底好吃不好吃,我们来吃吃看。我们把它放在什么东西上煮一煮呢?”幼儿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把认知活动推向了高潮。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品尝了南瓜的美味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回忆整个认识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自己决定活动步骤,并指导他们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划。教师还指导幼儿根据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自由表达。在活动结束时,又请幼儿讲述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自由表述,鼓励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使得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互相交流了认识经验,又练习了语言表达。

(2)要避免语言教育的“喧宾夺主”影响其他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为强调语言教育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有时语言教育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不能为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而使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本末倒置”,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为强调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而要求幼儿完成的每一幅作品都要用语言描述出来,更不能因为幼儿把自己的作品讲述得很精彩,而忽略对其美术表现技能的评价和指导。目前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部分教师主观指导思想存在问题,认为画画、讲讲、做做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的产物,一味地追求语言教育出新招,使得语言教育在各领域教育中“喧宾夺主”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

(3)鼓励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种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同伴之间合作与交往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幼儿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幼儿动脑筋,与同伴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同伴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又有助于发展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语言交往能力。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冲突,或因意见不合引起争执,教师要多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和讨论合理地解决冲突,找出正确答案。此外,教师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幼儿之间的分工协作提供条件。

(4)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示范,鼓励幼儿积极表达

无论在语言教育活动还是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都要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以供幼儿学习和模仿。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使幼儿有机会自由表达心声。一方面,教师要以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以诚相待,和幼儿平等地交谈。教师真诚而坦白的表达,师生之间平等的交谈,将有效地激发与增强幼儿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动机和兴趣。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的核心是促进学前儿童与教师、同伴之间有效的语言交流。教师要充分认识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活动对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安排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保持一颗童心,关心学前儿童感兴趣的话题;②平等交流,注意肢体语言:坐、蹲、弯腰的姿势;③要有爱心和耐心,态度诚恳,语言亲切;④耐心地倾听幼儿表述;⑤记住幼儿的名字,多称呼幼儿的名字;⑥用目光、语言和动作给幼儿以更多的鼓励;⑦语气、语速要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⑧适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pW0HYSThgEVipeu60ys+LcS4gvVBqvFpQdKNyALVs3zL4tFVNZ+tvT3rq0Nrs2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