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加强干部思想淬炼的重大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广大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淬炼,在思想意识层面建好战斗堡垒,为理想信念造就金盔金甲,用所学所思练就一身斗争本领,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一)巩固立党之根

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对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说具有夯基垒台、强根固本的作用。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党就会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党员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建设的基础没打牢,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就不可能巩固,党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思想淬炼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一脉相承,就是要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从而把稳思想之舵,夯实立党之根。

重视思想建党的基础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强调理论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通达这一目的的条件是理论武装群众。他们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理论如何掌握群众,从而变成物质力量。恩格斯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看作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认为深入考察无产阶级完成解放全人类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列宁也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先进政党与先进思想理论之间从来都是互为因果、互动共进的。

重视思想建党的基础性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我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十分重要的一条经验。毛泽东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原则,要求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并反复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所强调的根本经验。

重视思想建党的基础性地位,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等方面展现强大的创造力,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做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求。对于广大干部而言,思想上入党是一辈子的事,加强思想淬炼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必修课。

思想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思想的本质是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从淬炼思想的角度进行思想建设,更加鲜明地要求广大干部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与严格的自我要求进行自我修炼,聚焦思想存在的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修养,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筑牢思想之魂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思想建党,从根本上说,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因此,对于广大干部来讲,加强思想淬炼,就是为了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通过淬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曾感慨:“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无数仁人志士不惧牺牲、慷慨就义,以热血诠释了信念的分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守。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因为始终高扬信念的旗帜,我们的队伍才坚强如钢、不畏艰险,我们的行动才沉着坚定、充满力量,而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政治鉴别力;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磨炼心性,坚守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追求,努力做到坚守正道、坚持原则、光明磊落、清正廉洁。

通过淬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由于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少数干部就如同失去了舵的船,只能任由利益和欲望的风吹浪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殷鉴不远,警示世人。理想信念坚定与否,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切不可高高挂起、掉以轻心。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气节和情操,经受“四大考验”,抵御“四大危险”,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通过淬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社会文明程度尚需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进入各种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淬炼以坚定理想信念。干部必须强筋壮骨,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要刮骨治病,经风雨、见世面。要祛除软骨病、恐惧症、无能症,不做好好先生、清谈客,不当“泥菩萨”“睁眼瞎”,练就硬骨头、挺起硬身板,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既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革命理想的情感认同上,也需要在不断地淬炼中形成并加固。通过思想淬炼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既解决“知之”问题,又解决“信之”问题,防止以“知之”代替“信之”,进而淬火成钢,矢志不渝实现伟大梦想。

(三)掌握胜利之钥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的斗争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我们党要继续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进行好伟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科学理论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胜利之钥,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要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思想淬炼就是要让广大干部在学习修炼过程中刻苦钻研、反复琢磨,真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胜利之钥。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坎坷,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能够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从而能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能够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有信心、有力量。以时代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储备为基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最新成就,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科学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加强干部思想淬炼的根本遵循。 1cxLjhW0pgO6btuaTmFEl1kcixtxyaGdAtcRhNxBpjNgnOvUrlDIWYuX5rtoyy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