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思想淬炼的科学内涵

思想淬炼处于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之首,是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人的正确思想离不开社会实践和专业化的训练,习近平总书记把“淬炼”用于干部的思想修养,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干部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与思想淬炼

在现代汉语中,“思想”一词含义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思想”可以作为名词,表示“念头、想法”“思维的条理脉络”“道德品质方面的意识”。“思想”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思量、思忖”,这种用法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不过,作为名词使用的“思想”主要着眼于思想的结果方面,作为动词使用的“思想”主要着眼于思想的过程方面,二者都只抓住了思想的某一环节,并没有展示出“思想”的完整结构。

狭义的“思想”概念则是表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这个定义比较系统地揭示出“思想”的四个构成要素。其一,思想的主体,即具有思维能力的存在者。其二,思想的对象,即客观存在。这是相对于作为“我”的主体而言的。它既可以指一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也可以指由作为“他者”的主体所产生的精神现象。其三,思想的过程,即思想主体对思想对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出“思想产品”的思维活动。思想不是对既定对象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基于思想对象进行的一种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思想的本质体现在思想过程中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其四,思想的结果,即产生的观点、观念、理论及其影响。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思想的产生为我们观察、认识事物提供了视角、立场和出发点,这是思想的主观结果,这种视角、立场和出发点也会进一步构成人的行动基础。思想一旦产生必然要支配行动,这是思想的客观结果。主观结果和客观结果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思想结果进行考察所取得的,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以上四者构成了“思想”概念的完整结构,思想淬炼中的“思想”概念就是取此含义。

“思想”还有更严格而深刻的定义。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想”一词,一方面是将思想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理解为一种原创性,另一方面是将思想的主观结果理解为一种系统性的概念体系。这种理解的“思想”就是表示“原创性的理论体系”,思想越是具有基于前人成就基础上的原创性,越是具有系统性、完备性与彻底性,就越是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最具“思想力”,在于它是以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理论思维去把握和洞察自己的时代,它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去审度和回答自己时代的重大问题,它是以巨大的逻辑力量和理论的彻底性变革人们的基本观念,它是在对既有文明的否定的理解中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

思想具有双重维度。思想既以外在世界为对象,也以自身作为对象。以自身为对象,体现出的是思想的反思维度,即通过揭露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推动思想的变革,并经由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想淬炼”就是属于思想的反思维度。

“淬”的基本含义是在锻造时把烧红的锻件浸入水中,使其急速冷却以增强硬度,“炼”是用加热等方法熔冶金石,使其纯净或坚韧。“淬炼”就是要以火水合用的方式,提升其品质。因此,“思想淬炼”这一命题,首先体现了一种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它不是要去淬炼外在的对象,而是思想要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淬炼。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矛盾,敢于刮骨疗伤,革除思想上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其次,这一概念内在地包含着进行思想淬炼的方法。对思想的反思不能如马克思所批判的德国哲学家那样,采用戴着睡帽静卧在书房里仅在脑海中进行的方式,而是要投身于现实的工作实践中,在如水火般的实际考验中完成。最后,这一概念指明了进行思想淬炼的目的。“炼”不同于“练”,“练”目的在量变,“炼”则要实现质变、实现本质的提升。淬炼金属是为了使其纯净或坚韧,淬炼思想同样是为了造就纯洁、坚定、坚忍的思想品格。

总之,“思想淬炼”的一般含义是指对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观念的再反思、再提升,是人们深化认识世界的水平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种政党思想建设的方法论,“思想淬炼”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精准继承与灵活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之本。习近平创造性地把“淬炼”用于干部的思想建设,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新时期思想建设之意义在于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政治品格,凸显了新时期思想建设之路径在于不断自我革命与积极投身实践。这对于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思想”的多维认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长期探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框架下,以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对思想的地位、来源、真理性、社会作用等作了科学的论断。

关于思想的地位与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这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实践主要指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始终居于第一性的位置上,一切头脑中的东西则居于第二性的位置上,思想理论所涉及的一切正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以无可争辩的口吻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思想理论归根到底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并以之为归宿的。同时,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这就以科学的实践观回答了思想认识的基础问题:思想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关于思想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观点阐释了思想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人的思想认识活动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也是不断深化的反映活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思想的东西不是简单地、直观地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而是经过了人在头脑中的改造。为了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操作。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在人类思维把握事物本质的抽象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思想认识的本质。

关于思想的根本任务,也就是关于思想所追求的真理问题。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实践的唯物主义,一方面,从思维与存在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角度,论证了思维与存在在“自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又从思维把握存在的逻辑具有客观意义的角度,论证了思维与存在在“自为”意义上的同一性。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思想客观性的证明,不仅包括对思维与存在的自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解释,而且诉诸对思维与存在的自为统一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从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出发,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把思想的真理性视为思想与客体的完全符合,而是将其理解为在无限丰富的侧面和层次上扩展和深化的思想向客体不断接近的过程,从而使得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实现为动态中的统一、发展中的统一,真理的源泉正是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因此,思想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思想一旦成了一套系统观念,并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就成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从意识形态的视角中去揭示思想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功能。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特点、形成原因及作用。

第一,在私有制条件下,意识形态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是统治阶级为本阶级利益和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观念体系。它的虚假性就在于掩蔽了统治阶级特殊的阶级利益,而赋予自身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对阶级统治的认同,造成意识形态这种虚假性的认识论根源,是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

第二,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的经济生活,它不过是对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一种颠倒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总是由社会生产力推及并解释生产关系,再由生产关系推及并解释阶级的政治关系及其制度,最后才由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推及并解释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关系的。

第三,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意识形态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种理论向物质的转化,首先表现为维护或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发展,其次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或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一方面,他继续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狭隘阶级偏见和虚伪性;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建立自身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自己的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不仅如此,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列宁还提出了思想灌输的党建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工人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把这种科学理论体系“从外面灌输进去” ,由工人阶级政党自觉地进行政治教育。灌输的内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灌输的方法并非只是进行书本教授,而是要寓教育于斗争之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的相关论述,可简单地概述为以下内容:思想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产物。在认识活动中,思想是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是理性阶段的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开始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形成了思想。思想是一个过程,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思想,就要在占有大量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系列科学的加工。唯心主义以各种形式把思想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旧唯物主义则将思想看作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机械反映。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思想都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思想也要随之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思想要受到一定的物质关系和阶级地位的制约,超阶级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思想作为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对社会存在和历史的发展起巨大的反作用。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社会实践。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反之,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错误的思想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本体论与认识论高度,从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社会结构角度,为我们准确把握“思想”的本质与作用,加强“思想淬炼”的路径与方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阐释

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如何进行思想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思想”的实质、来源等进行了解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就将思想定位为理性认识,并指明了正确思想的来源以及思想的反作用。

毛泽东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党的思想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一,将党的思想建设作为整个党的建设的基础。刘少奇曾评述说:“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和上述各种错误路线相反,他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他经常指示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 其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中错误思想路线导致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从而确立了正确的党的思想路线。其三,整风运动是毛泽东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法。通过整风运动,促使党员树立科学世界观、肃清错误观念、预防错误思想发生,做到立、破、防的统一。他还特别强调了进行“思想斗争”的重要意义,认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这也为今天提出通过“思想淬炼”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邓小平在 1978 年 12 月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继而又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又提出:“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最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思想路线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第一,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忽视了抓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放弃了党内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全党就无法做到步调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改过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惯例,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把它调到了第二位。这种顺序的调整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凸显了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还原了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的定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一调整非但没有否定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反而找准了党的思想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恰当位置,对新时代更好地推进思想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二,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的成就,并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反复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

第三,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命题。习近平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提出了“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的新思路。这就将毛泽东的思想建党理论和邓小平的制度治党思想做了科学的综合。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即将党的思想建设由过去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拓展到制度化层面,而且在实践中完善了思想建设制度化的各方面环节,使之在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整体推进方面有了新的重大发展。

在以上种种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在 2019 年、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均提出了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要求,并把“思想淬炼”放在首位,将其作为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将思想淬炼摆在首位,体现出对思想的巨大能动作用的重视。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将思想淬炼与其他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内在地要求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在淬炼思想的过程中,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将思想淬炼与伟大斗争相结合,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对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

综上,“思想淬炼”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精准继承与灵活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创造性地把“淬炼”用于干部的思想建设,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思想建设之意义在于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政治品格,凸显了思想建设之路径在于不断自我革命与积极投身实践,对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cxLjhW0pgO6btuaTmFEl1kcixtxyaGdAtcRhNxBpjNgnOvUrlDIWYuX5rtoyy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