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近代印刷技术

插图是书籍装帧的一部分,是一门艺术,但决定插图最终面貌的不只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插图家个人,它还要受到印刷技术的制约。遍览古今中外,印刷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艺术家们的行为。出人意料的是,艺术家总是在努力克服技术的制约,甚至把这种不足变成一种优势,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来。所以,在深入了解插图及其历史的同时,也有必要获知印刷技术的大致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开始是整块雕版进行印刷,现存的雕版插图印刷品是唐末印制的《金刚经》。宋代出现用于印制文字的泥活字印刷,元代出现了两色的套版印刷,明代又发展出多色套版印刷技术。至此,中国传统的印刷技术开始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

尽管中国的活字印刷早已出现,但从技术上分析,欧洲的活字印刷技术应该没有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启发。15 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人谷登堡(Gutenberg,约 1398—约 1468 年)便从事活字印刷研究,用压印机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以代替手工印刷。1450年前后,他用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约 1455 年用铅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在此后的约20年间,谷登堡活字印刷由德国迅速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各地。1539 年谷登堡活字印刷术传入墨西哥,1561 年又传入印度。1807 年,英国人马礼逊(Morrison,1782—1834 年)到中国传教,因为需要印制中文版《圣经》,他秘密雇人刻制汉字字模并自行铸造,被当地政府所禁止。1814 年,马礼逊派助手在马六甲开设印刷厂,1819 年印出了第一部中文版《新旧约中文圣经》,这是最早用汉字铅活字印刷的中文书。相对于中文的方块字来说,显然字母系统在应用于印刷机械时更有利。

石印(lithography),源于古希腊文“石头印刷”,约于 1796 年由德国人阿罗斯·塞内费尔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 年)在巴伐利亚省发明。石版印刷利用油水相拒原理,以油性笔在光滑的石版上绘画,绘完后把水淋在石面上,然后把油性油墨涂在石版表面。因为油性笔画过的地方会粘上油墨,没有画过的地方则粘不上油墨,所以把纸压在上面即可实现印刷。1800 年前后,塞内费尔德开始试验彩色印刷,1819 年,初步掌握了彩色石印法。1837 年,法国人戈德弗洛伊·恩格尔曼(Godefroy Engelman,1788—1839 年)实现了比较完善的彩色石版印刷技术。1840 年前后,英国人已经开始利用石版印刷技术制作彩色的书籍插图了。英国人威廉·沙普(William Sharp,1803—1875 年)于 1840 年在制作肖像画时用几块石版分别印出黑、灰、棕和肉色,这几种颜色混合后形成新色彩。1846 年,美国人理查德·霍(Richard Hoe,1812—1886 年)完善了滚筒式印刷机,使得石版印刷能与普通滚筒印刷相媲美,石版印刷得以迅速普及。由于石印可以彩印,而且印刷速度和成本都与普通印刷类似,因此石印对象从为中产阶级复制绘画扩展到印刷广告、招贴。1895 年前后,石版印刷开始衰退,20 世纪初期起,逐步成为艺术家才用的印刷手段。1897 年德裔美籍印刷家路易斯·普朗(Louis Prang,1824—1909 年)将自己的公司与精于摄影制版印刷的克拉克·塔伯公司合并,转向了摄影制版印刷。

1871 年,美国人约翰·莫斯(John Moss,1838—1892 年)开始利用摄影进行印刷制版。他把照片底片投射到一块涂有感光材料的金属版上,感光后定影腐蚀,形成金属腐蚀画面,效果真实且有钢笔画或版画的效果,不同于现在所看到的照相制版。与此方法类似的还有法国人费明·吉洛特(Firmin Gillot,1820—1873 年)的“吉洛特版法”。因二人的保密措施做得好,所以这种技术并没有推广开来,出版商采用的是木刻家约翰·麦克多纳(John Macdonald)以照片为蓝本制作的木版画,而非直接用摄影照片。1880 年 3 月 4 日,美国《纽约每日图画报》( New York Daily Graphic )第一次采用摄影丝网制版的技术刊载摄影照片。这种方法是由史蒂芬·霍根(Stephen Horgan,1854—1941 年)发明的。他把摄影照片底片通过丝网照射,将照片分成很多细小的格子,涂有感光材料的底版被照射到后,通过曝光制成金属印刷版。1885 年,弗雷德里克·伊夫斯(Frederick Ives,1856—1937 年)发明了纵横线版的丝网制版技术。纵横线交叉形成的网格在摄影制版时形成黑白程度不同的点,再将这些点组成图像。1893 年,马科斯·利维和路易斯·利维兄弟(Max and Louis Levy)发明了将这种纵横格的方法制作玻璃丝网版技术,制作出非常精细的照相版。与此同时,彩色印刷也在进行试制,但因人工分色的成分很大,所以费工费时,直到 19 世纪末都还比较落后。

“(石版印刷)由传教士麦都恩(W. H. Medhurst)于 1832 年前带入中国,用以印刷布道小册子或其他简明印件。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对外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次年,麦都恩来到上海,在上海开设了中国近代印刷史上著名的‘墨海书馆’,采用石版印刷术印刷了《耶稣降世图》《马太传福音注》等书籍。” 1865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印书处大量译印西方科技书籍,除用铅字排版外,还试制照相铜锌版。1874 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开设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石印机构,用照相版技术翻印中国古籍。1902 年,铜锌版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上海当地就能印制彩色石印图片,彩色图片不再送往欧洲印制。1904 年,文明书店开始用彩色石印印刷图画,工人把原作反拓在石版上,凭经验手工点描分色,以点的疏密区别色的浓淡,然后分色套印,因分色不准确,所以往往与原作有差异。192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用照相技术石印,将底版直接制在锌版上。1904 年,美国人威廉·罗培尔(William Rubel)发明胶印技术,德籍美国人卡斯帕·赫尔曼(Caspar Hermann)把此技术带回德国,1906—1907 年,在德国制造出第一台三滚筒胶印机。1911 年,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引进了胶版印刷机,1920 年开始采用三色照相加网屏的方法,晒到锌版上,使用胶版印刷机,这比彩色石印快速而且精细,能够印出多色的图片。从此,石印技术逐步被淘汰,金属制版时代开始。1910 年左右,商务印书馆在改良照相铜锌版时,试制三色版。1920 年改用圆网屏来改变合色网目角度。1925 年,三色铜版开始用于印制“月份牌”画。20 世纪 30 年代,珂罗版(即玻璃版)印刷传入,可分一色、二色、四色印刷,先照相,再分成红、黄、蓝、黑四色,锌版印刷,滚筒印在胶片上,再印到纸上。珂罗版印制精细,但不耐印。据鲁迅翻印《士敏土之图》的经验,珂罗版一般一次可翻印 250 本,最多只能印 300 本,多印则需另行制版。 6r6N4Jm1kbyd8OOLvQiE0FHTmFbEiV6iMkLWdrlWQMBwUSUFY1kz4OHoi1J+K/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