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经济理论中充斥着这样一个观点:货币购买力或货币本位,以及批发标准和国际标准等概念在理论上无疑是不同的,但在实践中却几乎是相同的。正是因为这种观点的盛行,所以人们通常习惯用索尔贝克和“经济学家”提出的指数来衡量物价水平变动。所以近年来,外汇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从国际标准这一合理适用范围拓展到货币购买力这一不合理的范围。我认为,要不是英国习惯将批发标准视为衡量一般购买力的良好指标,1925年就不会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
这种观点在多种影响下蓬勃发展。首先,“一般”价值理论的影响,促使人们倾向于认为实际情况具有“完全市场”的属性。人们认为,若情况稳定,不同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暂时受到干扰,就会建立起能够迅速恢复以前关系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当最初明显是“货币方面”将发生变化时,例如通货膨胀,而“商品方面”没有发生任何可能影响相对实际生产成本的新情况,那么,可以特别有把握地假设恢复到之前的平衡状态。因为此时,所有单个价格都会受到同等的影响,也就是说,最初的价格变化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以同样的方式扩散到所有的物价水平上去。人们认为,货币仅仅是一种筹码,不能对与之暂时相关的商品相对价值产生任何永久影响。正如在所有其他经济调控过程中一样,我们必须考虑到经济摩擦和扩散的时间间隔。但在此基础上,完全市场中的价格扩散理论更接近事实。
受到未加权指数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得到加强,这一点上文讨论过。有些人不像埃奇沃思那样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微妙之处,便将杰文斯—埃奇沃思的“一般价格的客观平均变动”或“不确定”标准等同于货币购买力,仅仅只是因为很难将货币购买力想象成其他什么东西。根据此观点,任何涵盖大量商品的重要指数,无论如何加权,都被视为近似于“不确定”标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任何这类指数都近似于货币购买力。
最后,尽管竞争指数构成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之间具有一致性,不过所有这些指数都是批发型指数,因此可归纳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这些标准“最终结果都大同小异”。此外,大多数传统指数不仅是批发指数类,而且在构成上恰巧与国际标准相当接近。这又提供了另一批归纳“证明”,可得出以下结论:所有指数“最终都是一样的”,因为国际类型的指数不仅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在不同国家之间往往是一致的。然而,考虑到所有指数所包含的商品很多都是相同的,所以出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得出以下结论显然是不合逻辑的:由于批发标准或国际标准的不同指数之间也存在一致性,所有这些指数可以衡量消费标准。相反,上述表格 (第35、37页) 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定证据,证明无论是在长期内还是短期内,批发标准和消费标准的变动可能相去甚远。
这些普遍存在的观点,对于研究短期价格波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短期价格波动的本质就是不同物价水平无法以相同的方式波动,所以,用一个批发指数来衡量所有物价水平,就相当于假设正在研究的问题不存在。
任何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扩散,当然,这一观点有其可信之处,当一开始受到影响的是货币时尤其如此。其他物价水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时间足够,同时假设没有非货币因素影响相对价格,那么各种不同的物价水平最终可能会相对稳定下来,恢复到与以前大体相同的水平。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由便认为,通货膨胀影响相对价格,就像地球通过空间平移影响物体在其表面的相对位置一样。货币变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就好比移动万花筒对内部彩色玻璃的影响一样。我批评的那种思维方式,忽略了或者说低估了其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而这两种因素没有一种包含在“经济摩擦”之内。
首先,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购买力有所增减,之后为了在实际购买中实现自身价值,发生变化的购买力进入或退出市场,但这种增加或减少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并没有均匀地按比例分布在不同的购买者身上。一般来说,购买力将集中在特定阶层的购买者手中,例如,战争期间发生通货膨胀时,购买力集中在政府手上;在信贷繁荣时期,可能集中在那些从银行借款的人手上……因此,受直接影响的是那些买家最感兴趣的商品。毫无疑问,这将造成价格变化的扩散。但是,购买力重新分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最终建立一种新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或多或少会不同于旧的均衡。因此,现有“筹码”的变化,虽然不会对每个人的持有量产生同等影响,实际上这种变化永远不会产生这种影响,但可能会对相对物价水平产生相当大的持久影响。显而易见,有两种类型的影响可以改变相对价格:(1)生产成本或生产过程的技术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改变生产某种产品的实际成本;(2)因消费者偏好改变,或者更常见的是现有购买力分布改变,导致需求改变。因此,由于货币量的变化通常涉及购买力分布的变化,所以相对价格不仅会受到商品变化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货币变化的影响。
其次,货币契约、货币习惯和货币协议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这是货币制度下相对价值 (即价格) 即使从长远来看也不能自由流动的另一个原因。虽然这一点耳熟能详,但仍需时常回想。 [11] 短期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工资。工资未能在短期内随批发标准或国际标准迅速变动,或工资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发生变动,这可能是不同物价水平不能同时变动的最大原因。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币本位制已遭到破坏,各国汇率变化无常,币值起伏不定,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192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会议,决定采用“节约黄金”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出于上述各种原因,更稳妥的做法是时刻关注多样的次级物价水平,关注决定其相对于一般购买力变动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不是把特定物价水平与统一变化之间的差异看作是一种暂时的反常现象,认为这种反常现象很快就会自行调整过来。
即使货币变化对不同价格的最终影响必将一致,但在许多方面这仍然不如最初的变化重要。事实上,人们可能会承认,现在英国和法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与未受拿破仑战争影响的物价水平相比,可能并没有明显不同。尽管这可能只是说明了一般命题,也就是即使最具灾难性的历史事件,其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者至少会像雨滴一样淹没在后续事件的海洋之中,无法辨认。但无论如何,在一些对货币现象最具实际意义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短期后果,例如,所有这些研究都与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波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所有类别的价格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货币”变化的影响,如上所述,也就是假设我们要研究的现象不存在。货币变化不会以同一方式同时对所有价格产生同一程度的影响,这一事实使货币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不同物价水平变动之间的差异,既是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动的检验,也是对这种变动的衡量。
当物价水平不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而是在国际范围扩散时,物价水平不受阻碍迅速扩散,这一假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一话题属于国际贸易理论,而非货币理论范畴。但接下来第21章会涉及相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