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银行货币

一、银行货币的“诞生”

第1章主要论述的是:交易结算过程中,货币所有权的移转如何与货币本身的转移发挥相同的作用。当公众确认这点后,就会满足于可移转债权的所有权,而不会去把它们兑换成现金。同时,处理银行货币比处理现金也更方便,也有更多附加的好处。

只有这类习惯养成之后,现代银行机构才有可能出现。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可能从某种商业机构演变而来,有的经营贵金属,有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汇款业务 ,也有的作为中介,提供借贷业务或贵重物品保管业务;也有的以信誉担保筹集公共资金,然后从事投资,风险自担。 [2] 但是我们要关注的是成熟的现代银行成为企业之后会发生什么。

此类银行收取钱款 (也叫存款) 建立债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银行支持存款人授权他在某个银行 (他行或本行) 的存款能以现金或汇票 (如支票) 的方式转移价值,这样便产生了债权。一位公民随身携带现金或某个银行开出的一张支票,若要让他存入银行,他就拥有了这笔现金的债权,既可以自行使用也可以转给他人。

但是银行还有第二种方式来建立债权。银行可以自行收购资产 (也就是增加投资) ,至少一开始可以通过建立债权进行付款。或者,银行可以允许借款人承诺之后偿还银行债务,也就是说,可以提供贷款或预付款。 [3]

银行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创造存款。因为唯有银行自己才能授权在其账簿中创造存款,然后赋予顾客提取现金的权利,或将汇票的债权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这两种方式仅有的区别在于银行创造存款的诱因性质不同。

因此,为了积极开展业务,一方面银行因自身获取的价值或他人承诺的价值将不断地创造存款;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债权以现金方式行使或转移至其他银行将不断取消存款。于是银行便一直在收取现金、支付现金,重复不断;同时也在不断地获取对其他银行的债权,支付其他银行的索款。

显然,银行现在必须以这种方式开展业务,如此才能使这两种相反的流程大致相互抵消。也就是让每天付款额加其他银行对本行的索款金额之和,与收款额加本行对他行的索款金额相去不远。所以,银行家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于这样经营业务,使每天通过现金和债权积累的资产与负债大致相等。

由此可见,在安全范围内,银行通过贷款和投资创造积极存款的速度,与从存款人收取的流动资金带来消极存款的速度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关系。原因在于,即使最终后者只有一部分由银行持有,也是银行储备的增加;反之,即使最终前者只有一部分付给其他银行顾客,也是储备的减少。事实上我们也许会更加强调这一结论,因为借款人通常打算立即支付因此产生的费用,这样于他们有利,而存款人往往没有这种打算。

像华尔特·利夫(Walter Leaf)博士这样的实用主义银行家,从中得出结论: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主动权掌握在存款人手中,银行家放出的贷款不能超过存款人事先委托给银行的存款。但经济学家不能被表象所骗,并将此当作常识看待。所以,我打算竭力将一个本不费解的问题解释清楚。 [4]

即使我们站在其中一家银行的立场来看这一问题,结论也是显而易见——银行产生消极存款的速度,部分取决于其创造积极存款的速度。原因在于,虽然借款人可能很快还清贷款,但支付给他们的有些可能是同一银行的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存款非但不是消极存款的产物,事实上却恰好相反。这可以一点点说明整个银行体系如何运转。当借款人将贷款支付给其他银行的客户时,收款银行因消极存款的增加实力而有所增强,程度正好等于付款银行减弱的程度。同理,当其他银行创造积极存款时,我们的银行就增强了。于是,这一部分消极存款虽不是自身积极存款的产物,却是其他银行积极存款的产物。

我们假设一个国家有个封闭的银行体系,与外界毫无关系,所有款项全部 使用支票 而不是现金;然后进一步假定,在此基础上,银行发现无须任何现金储备,只需凭借其他资产的转移便可付清跨行欠款,那么由此可见,只要各个银行齐头并进,便可以不断安全地发行银行货币。加着重点的几个字是银行体系运转的线索。单独一家银行向前每迈进一步都会使之减弱,但隔壁另一家银行每迈进一步又会使之增强。所以只要所有银行并驾齐驱,收支相抵,就没有一家银行会被削弱。因此,虽然每一家银行先于其他银行的行动不能超过一步,但其自身的运转受限于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状况;对于这一正常运转状况,每一家银行均可贡献一份力量,不论大小。每一个银行董事长坐到银行大厅,便可以将自己视为一种被动工具,属于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然而这个“外部力量”可能就是他自己和邻行董事长,但绝不是他的存款人。

这种货币体系本质上就不稳定,因为任何事件若是能使大多数银行朝同一个方向运动,不论向前还是向后,都不会遇到任何阻力,同时还能引发整个体系的激烈运动。下面我们将看到,实际上一般而言,货币体系并没有这么糟糕,有人已经想到办法抑制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一个银行体系中单个元素的不稳定性始终存在,不容忽视。此外,当“封闭”体系的条件得到满足时,正如一个拥有不兑现货币的国家或者整个世界的情形一样,此时因连带作用产生的不稳定的趋势便是该体系中最具实际意义的特点。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已经假定所有款项都用支票支付,会员银行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维持现金储备。现在去除这些限制条件。如果某些款项通过现金支付,这种用途的现金量通常会或多或少占银行货币量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发行量增加,将会造成银行体系现金外流;除非银行能够掌控更多现金,否则现金外流将会限制银行货币的发行量。

当遇到这种突发事件,任何一个银行家需要的不仅仅是现金。即便他与其他银行并肩前进,他对其他银行的债权,与其他银行对他的债权之间,必将存在日差额;日差额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务规模,而业务规模可用存款来粗略衡量。因此,为了应付短期内必然产生的少量差额,银行家通常会在手头储备一些流动资金,一部分是现金,另一部分是其他某一家或多家银行的存款。这种资金就是所谓的“准备金” ,数量随存款量增减,有时依据法律或习惯,与存款的比例维持在严格范围内。为了处理跨行债权,各个银行设立了清算中心,每天计算各个银行之间的净差额情况。如有必要,可用现金付清净差额。但为方便起见,各行通常都会以对某一个选定银行的债权进行日常结算;这个银行有时被称为“银行家的银行”,一般是中央银行或国家银行。此外,中央银行存款不但可用来清偿清算中心的差额,而且当银行需要充盈现金储备时也可以兑现。

因此,银行必须首先决定,准备金定在多少才算保险,有时这也由法律决定。我们将在下卷中详细讨论这一数字。这一数量一部分取决于存款人的习惯,而影响存款人习惯的因素又有:这一国家当前的常规惯例、银行客户所办业务的类型;一部分取决于具体银行顾客所经营的企业种类,还有一部分则由银行的业务规模决定,有鉴于此,一般以银行存款量来衡量。因此,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有多少 (如10%) ,各个银行都心中有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留作准备金;除非法律强制要求,否则不同银行这一比例不必相同,同时,同一银行也可以随着季节和时间调整比例。比例确定之后,银行既不愿看到准备金高于这个数,也不愿看到它低于这个数。原因在于:不论是高于还是低于准备金一般都意味着银行盈利减少。因此,随着准备金的增减——日常波动除外——银行将通过规模或大或小的贷款和投资来创造积极存款。

20世纪30年代的1英镑纸币

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除了英国,英国海外领地的货币也以镑作为单位,与英镑的汇率固定为1:1。直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逐渐被美元所取代。

现在我们发现,不仅各个银行会受到限制,需要步调一致,就连整个银行体系也会受到约束。如果整个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速度会导致准备金降得太快,有些银行家将会发现其准备金率不足,因而将会被迫后退一步。但如果存款总量与准备金的比例低于正常值,某些银行将会发现其准备金率过高,因而受到激励前进一步。所以,决定整个银行体系共同“步伐”的是准备金的总量。

以下章节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找出决定会员银行准备金总量的因素。但先在这里讨论这一问题的基本要素。

假设中央银行同时也是纸币发行机构,那么只要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纸币发行总量与存款总量,会员银行的准备金总量便在其控制范围之内。此时,中央银行便是整个乐队的指挥,节奏由它掌控。但是有可能中央银行自身创造的存款额不在其掌控之内,而是由法律或习惯决定,受硬性规矩的约束,这时我将这种体系称为“自动”体系。最后,会员银行或许本身拥有一些权力 (但权力有限) ,可以任意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或增加在纸币发行机构的取款额。这时,随着会员银行准备金的增加,自给自足,导致银行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难以控制,会员银行之间的连带作用将不断增强。

我已经尽力说明,关于银行存款由谁“创造”以及怎样“创造”这个常见的争议,稍显不切实际。毋庸置疑,简单来说,所有的存款都是由持有存款的银行“创造”的。但这当然并不是说银行只局限于存款,因为要产生存款必须要存款人主动交上现金或支票。但同样也可以看出,单独一家银行主动创造存款的速度,受制于某些规则与限制;必须与其他银行保持步调一致,相对于存款总量而言,存款的比例不能超过其在整个国家银行业务中的份额。最后,各个会员银行共同的“步伐”取决于准备金的总量。

20世纪早期的美元纸币

自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图中5元美钞就是美联储建立后发行的第一版美元纸币。美元是当今世界各国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货币。

二、流通货币以银行货币为主

按上述方式产生的会员银行货币,与国家货币在构成通用货币总量时所占比例不同,重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时随着货币发展演变,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二者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是银行货币处于主导地位,国家货币居于从属地位;在英国、美国等国家,通用货币中银行货币占比可能达到十分之九。

因此,如果假定不但所有中央银行货币都由会员银行持有,同时公众手中所持有的通用货币也是会员银行货币 (即银行存款) ,这将使争议变得简单,也不会对其通用性造成大的危害。诚然,这种假设不能代表实际情况,但却可以不必浪费口舌,同时也很容易适应于现实情况。此外,当公众、会员银行与中央银行各自所持全部国家货币存量的比例趋于稳定时,这一假设的结论将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若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偏离这种假设时,我将竭尽全力将它拉回正题。

以美国为例,我们可以准确估算出活期存款 (我称之为现金存款) 与在银行外部和在公众手中流通的纸币和硬币的比例,结果如下:

美国 [5]

因此,即使在“一战”结束后的八年间,美国实际流通中的现金与现金加活期存款总额的比例,从六分之一左右降到八分之一。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因为活期存款的周转速度要比现金快得多,所以,如果活期存款按有效付款额计算,其优势将会更显著。如果把定期存款包括在内,就会发现公众所持有的国家货币,在流通货币中的总量还不到10%。

英国的情形,我们现在只能进行猜测。但我估计,1926到1928这两年,英国的活期存款 (除定期存款外) 可能有107500万英镑,公众手中流通的纸币则有25000万英镑;此时,后者在总额中所占比例为19%,五分之一左右。若将定期存款计算在内,我们发现,与美国的情况一样,公众所持国家货币大约占流通货币总额的10%。

因此,在美国和英国,银行货币的使用现在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情况在其他国家也越来越普遍) ,所以将银行货币放在首要位置,其他货币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做法带来的困惑远比把国家货币放在首位,银行货币放在次要位置带来的困惑少得多。后一种观点胜过事实,让人们忽视了现代货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把它的本质特征当作异常。 VdH/bRIO6jig7bqn6GFynmCLXxgYtp48LcbJjY7T+7SRXm/yEdVHCRbIcyQCMR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