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元代的云锦业 |
就丝绸业而言,元代是一个界标。丝绸生产在隋唐时代以北方为重点,在宋代则形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到了元代,三大中心渐渐过渡到一个中心,就是江南。南京倚借龙盘虎踞的地势,自古就是政治经济的重镇,加之邻近太湖流域,丝织工艺非常发达,从“秣陵之民善织”到“织缎为江宁巨业”等文献记录中都可以想象出其丝织业的发达程度。
早在三国时代,定都南京的吴国就在首都设立了官营织造,其后南朝的齐、梁、陈三代也延续传统继续发展织造业,到了元代蒙古人执政时,对蚕桑丝绸业有了更多的重视,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官营织造,数量之多,空前绝后。从史料记载可知,至元十七年元代统治者在建康设立了东、西织染局,两大织染局管人匠数千户,约数万人,可以说是规模相当大的两大机构,加之后来陆续设立的溧阳州织染局和句容县织帛局,使得织造产量大增,这些织局为南京云锦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南京的云锦业应运而生,日渐壮大并初具规模。
根据《元史·百官志》的记载,元在全国各地几乎都设有织染刺绣机构。这些官办织造机构,每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御用的龙衣、蟒袍和大量的各色花素缎匹,专供皇室和贵族享受。其中,建康织局是属于专织御用织物这一级的织造机构,它先属中宫位下,后掌织染岁造缎匹,专供御用,因此,织造技术要求极高。
那么,当时的织造技术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呢?这从当时颁布的一些禁令中可见一斑。据《元典章》卷58 记载,元代朝廷对民间丝织生产颁布的禁令中规定,民间不许织造御用缎匹,不许织造日月龙凤缎匹、花样缎匹、佛像缎匹和织金缎匹等。从这些禁令中,我们可以窥见元代民间的锦缎织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在缎匹质量方面,元代朝廷规定:“须要经纬配搭均匀,如法变染。造到缎匹,亦要幅阔相应,斤重迭就,不致颜色浅淡,缎匹粗糙。”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江浙行省局院造送的夏季缎匹里,就被检验出粗糙次品 3800 余匹,责成赔偿。
元代最著名、最有特点的织物是加金织物,又称织金锦,在史料上称为“纳石失”,又称纳赤思。当时的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染织提举司”,集中织工,大量织造纳石失金锦,作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垫炕垫。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当时的军中帐篷也是用这种织金锦制成。《元史·舆服志》中对质孙宴中所用的质孙服有详细说明。虞集《道园学古录》也有记载:“质孙者,贵臣见饷于天子则服之,今所赐绛衣也。贯大珠以饰其肩背膺间。首服亦如之。副以纳赤思衣等七袭。纳赤思者,缕皮傅金为织文者也。”这里所说的缕皮傅金,应该是一种片金制作的方法,即将羊皮剪下,制作成极薄的皮层,再在上面贴上金箔,最后切成条状的片金,用于织造。这种片金又称羊皮金。
元龙凤纹团龙织金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美术馆收藏)
元鸟头兽身对兽纹团花锦(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元黄地方搭花鸟妆彩罗(图案尺寸:经向3.8厘米;纬向3.8厘米。循环:经向17.6厘米;纬向7.6厘米)
元代统治者在南京建立东、西织染局的80多年中,具体生产了哪些花色品种的锦缎我们已很难确切掌握,然而,镶金砌玉的华丽本色却是一以贯之的。我们从明、清两代继续作为御用贡品的云锦上,明显地看到元代统治者喜爱用金风气的直接影响,云锦中的“库金”、“织金锦、缎”等,就是从元代金锦延续发展下来的品种(现在只有云锦中保存着这种织金品种)。此后,用金装饰丝织物纹样的作法,成为南京云锦的一个重要装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元代锦缎还创造了很多优美的串枝花图案和各种云纹图案、吉祥图案,给明、清两代云锦图案的设计留下了丰富的样式和深远的艺术影响。
元缠枝牡丹纹缎循环(经向17.6厘米,纬向7.6厘米,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元云龙杂宝纹缎裙(1964年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苏州博物馆收藏)
元驼色织成绫福寿巾(山东省邹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原件长65厘米,宽54厘米)
元绿地捕雁纹妆金绢(私人收藏,高约16厘米,宽约14厘米)
元奔兔纹金搭子(内蒙古自治区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