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活下去”是创业者最基本的担当

“长痘痘的苹果”——活着不易

我的创业其实源于一个非常小资的梦想。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去水果摊位买苹果。我轻声嘀咕:“老板娘,今天这苹果怎么都长得坑坑洼洼的呢?”没想到,卖苹果的大妈斜了我一眼说:“只允许你的脸坑坑洼洼,就不允许我的苹果坑坑洼洼?!”

在这个“长痘痘的苹果”刺激下,我对着镜子里红彤彤的痘痘,又点点我妹妹脸上的雀斑,狠狠地对我妹晓晴说:我们开家美容院吧。于是,第一家店取名“静博士”。

创业初期,要说有远大梦想,那一定是骗人,我想的只是皮肤变美,顺便赚点钱。我们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创业之门,天真地憧憬着那些广为人知的造富神话,梦想着门内世界的斑斓绚丽。但创业短短一个月后,各种困难呼啦啦地飞来,又遇SARS,差点有去无回;半年后,听闻同行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跳楼自杀,才发现创业之路荆棘丛生,还潜伏着无数个恐怖的深渊,一颗没有准备好的小心脏实在是承受不起。

危机不期而至,就会成为考验创业者心力和体力的关键时刻。

在2003年静博士刚开张不过一个月,因为不懂专业、不懂服务,经营困难重重的时候,又经历了SARS的冲击。杭州出现了输入型病例,一时间,全城人心惶惶,大街小巷人影无踪,商业一片萧瑟,美容院更是门可罗雀。我站在杭州市中心的著名服装街,看着对面辛辛苦苦的小店,门口空空荡荡,这几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投身创业,估计要打水漂了。

接着,周边的一些美容院开始陆续关门。在离静博士门店不远的另一条路上,就有一家美容店的经营者卷款跑了,被媒体曝光谴责,据说也是姐妹创业。顾客担心静博士也撑不了多久,于是纷纷退卡,经营更是雪上加霜。我父母也有所察觉,对我和妹妹说:“你们不要倒闭啊。”

是啊,不能就这么死了,我们开始自救。我和妹妹四处奔走,向同行取经,只为了寻找存活下去的一线生机,在疫情后用一招“林蛙减肥”让门店走出了危机,每天客流超过70人。此时,却听闻杭州的一位同行,因为顾客投诉,员工离职,内心焦虑烦躁,在给丈夫打完电话后跳楼自杀,她留下的最后一句是:“我受不了。”

听到消息的一刹那,我也受不了,手脚冰凉地坐在办公室里,清晰地看到妹妹眼里的泪花;早知道创业这么困难,当个记者挺好的,干啥也不当美容院的老板。

“没有强大的心智就不要创业,创业者最后比拼的是体力和心力”,真是这个理啊。

就在同一天的下午,一位员工跑进办公室说她妈妈生病了,想借钱,我就借了她1000元,没有想到这个员工第二天没来上班,从此不见了。

几件事情的积累,我开始意识到我对创业的认知太过天真了,怀着美好的憧憬就不假思索地闯进这个陌生的行业,根本没有准备好,不懂顾客,不了解员工,更不会经营。但我已经掉进坑里了,就好比掉进黑暗里,能做的不是静心等待,而是适应环境,就这样懵懵懂懂干了几年个体户,做了几年生意,赚了一点小钱。直到进入2009年,企业遭遇重大挫折,我才明白一家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很难,活着就已经很不易了,就好比打仗,没有“道、天、地、法、将”,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直至2009年,静博士在杭州才初具规模,却“生病”了,1/3的员工流失,顾客大量投诉,企业面临倒闭。

那一年,我和先生有一个机会去欧洲考察,抵达了风景如画的瑞士琉森湖畔。然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琉森湖澄澈动人的胜景都未能驱散萦绕我心头的阴霾。出行时,我甚至怀着几分逃避的心理。此时,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焦虑的情绪使我整夜整夜地失眠,面色蜡黄,眼圈发黑,每天都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而且,被逼到崩溃边缘的人,绝不只有我一个人。手机响了,电话那头又传来妹妹晓晴焦灼的哭腔,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堪重负的疲倦:“姐,这几天出了很多事,我真的度日如年啊。”

我沉默着,不知该怎么安慰她。晓晴不仅是从小跟我一起手拉着手长大的亲姐妹,还是我的创业合伙人。其实我心里清楚,自己“逃离”公司的这几天时间,重担就都压在了妹妹的肩膀上。但我万万没想到,就在短短不到10天的时间里,公司里积累的问题就像是连锁炸弹般集中爆发了,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新任总经理主导的改革出了状况,员工人心惶惶,一下子就离职了几十个人,甚至有一个部门集体辞职;一位追随了公司多年的大姐,因为不能接受薪资体系的调整,一怒之下把公司告上了劳动局;客户投诉层出不穷,电视台记者要上门采访曝光……

然而,最可怕的是,我甚至不知道,公司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这一年,次贷危机的余波还未消散,美国巨头企业和投资银行纷纷倒下的消息已令人麻木,从北美发端的金融风暴进一步席卷了整个欧洲和亚洲,国内一时间也风声鹤唳,但我所从事的健康美容行业却一反常态地蒸蒸日上,或许是所谓的“口红效应”发挥了作用,很多人在经济萧条时反而更加关注起自己的容颜和健康。

我们忙着一家又一家地开新店,已经拥有了十几家美容连锁门店、200多个员工的规模,资金链充足,在本地渐渐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本应能更上一个台阶,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莫名的打击。整个企业像是被抽空了前进的力量,公司里人心涣散,团队更无战斗力可言,员工流失率节节攀升。我仿佛踏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沼泽,拼命挣扎却无处用力,就要眼睁睁看着泥潭深渊把自己吞没,找不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每每在夜深人静之时,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算了吧,做女人何必这么辛苦。”但当早上看到太阳出来,又对自己说“女人当自强”,便又开始投入战斗。也许是天蝎座的性格,也许是不想这样匆匆收尾,不想对自己和追随的同伴无法交代,那个时候,我大段大段地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每天嘴里念叨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脚下却踩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办公室。

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创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究其原因,当时我抱持的仍然是公司初创时的个体户思维,把开店创业单纯地当作一笔生意,只是生命中暂时驻足的站台,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整个余生都与它紧密相连。创始人把创业作为一种为自己赚钱的方式,而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这样的企业终究是难以壮大和持久的。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不会缺少对他人的美好关切,也绝不可能只为了成就创业者自身而存在。

当时,我虽然看到了问题,发现了员工缺乏凝聚力、顾客缺少黏性的表象,却没能深入洞察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的缺位,反而试图依靠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做法来力挽狂澜,结果更是雪上加霜。空降管理人员与原有团队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步维艰,顾客口碑遭遇断崖式的下降。

抱着侥幸的心理,期望上苍在危难时刻赐予一位英雄来挽救败局,无疑是荒谬的。用管理的“手段”解决不了企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孙子兵法中开篇先讲的“道”的问题。

一家企业要发展,不能够依赖创业者或少数骨干拥有超常的个人能力,也不能够寄托于空洞的梦想或难以实践的承诺,必须拥有所有人认同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目标,由此建立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最终固化成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才能使一团散沙凝结成难以磨灭的磐石。而企业文化缺失的公司,对内无法团结员工、提升向心力,对外难以打动顾客、获得市场口碑,必然将陷入发展瓶颈。

而作为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我和妹妹晓晴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我深切地明白创业之路就如同逆水行舟,自己无路可退,必须背水一战。但晓晴在跟我一起开办公司之前,是商业“小白”,创业竞争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她的认知和承受范围。

时隔多年,我仍记得当初她带着满脸的疲惫跑来找我时的情景。她一边默默流泪,一边天真地对我说:“姐,咱们能不这么累吗?我实在不想干了……我没有太大的梦想,要不以前开的店算我们合伙的,公司以后再有发展,就都归你。把现在的十几家店做好,就很好了呀!”在这一刻,我几乎无法面对她。我明白,她已经很坚强了,但创业的负担确实太沉重,几乎就要将她的意志压垮,甚至摧毁姐妹间多年的感情与信任。而一旦创始团队分崩离析,对整个企业的品牌、团队、客户的伤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那时,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活下去”,对自己说“不能把最初所有的坚持变成笑话”,碰到曾经的媒体同行,我都会笑哈哈地说:“我努力成为你们创业的榜样”,但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

也许只要行差踏错一步,静博士就无法活到今天。我就是在那个阶段学会了反省,开始寻找企业存在的价值,从客户需求出发探索业务模式,潜心梳理企业文化,慢慢看到了希望,也找到了内心的力量。我对自己说:“不要寄希望抓到‘大鬼和炸弹’,要努力把一群平凡人打成‘同花顺’。”

于是,我沉下心来和团队一起在业务中寻求突破,很多同行在做中药换肤、面部护理的时候,我们抓住差异做减肥,认为“所有面子问题都是因为里子问题”,因此转向健康养生,同时发现了顾客对医美的需求,开出了第一家“静港医美”,在中国美业也算是率先走上了双美运营的道路。

回想创业的十几年,我们从最初的懵懂创业到开茶馆倒闭,再到2009年个体向组织转变,遭遇2015年O2O大战,美容行业饱受冲击,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剧变,静博士再次面临危机。我焦虑到胃疼,就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努力寻找出路,从一颗种子开始组建互联网技术团队,艰难地迈出了向互联网转型的第一步。因为我深知, 不转型就一定会落后,而落后的结果就是被淘汰,这个世界从不等你。

当时光的巨轮转到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了整个行业乃至社会民生,时隔17年,企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此时就好像有一道光,点亮了我,我深刻地体悟到: 人生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奋斗,创业者更是如此,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身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企业活下去。

这就是创业者和企业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

“勇当射潮人”——积极自救

创业不停地在轮回,“活下来,求发展,往前走”,然后又在另一个高度面临“活下来,求发展,再往前走”的问题;2020年的早春,我们再次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我不禁思索,是不是岁月漫长要碰到点事才值得等待?这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新冠疫情到来,巨大的困难摆在所有企业经营者面前。著名餐饮品牌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向媒体坦言,如果疫情无法有效控制,企业账上的现金撑不过3个月。另一家餐饮巨头海底捞,仅仅两周时间就亏损了超过11亿元,即使是上市公司,现金流也支撑不了多久。

坏消息,全是坏消息,从餐饮业慢慢扩展到娱乐业、旅游业、酒店业、交通客运业……每一个行业都有知名企业在大声呼救,有的更是在短时间内直接倒了下去。

2020年1月下旬的一天,我站在钱塘江畔,眼前是巍巍钱塘,耳畔是阵阵潮声,心中更是波澜起伏:不同于17年前SARS时公司只有十几个人的情形,10余年走来,静博士从一家街头小店慢慢发展到如今有上百家直营连锁生美门店、5家医美机构、1家国医馆,兼具IT大数据公司、行业教育机构,员工接近2000人。美业又是深度服务行业,面临疫情,出路何在?门店不能开张营业,企业一个月就要亏损几千万元,还能坚持多久?我内心的焦虑,你一定无法深刻理解。

望着奔涌而来的钱塘江水,才见狂澜江面起,蓦然转瞬了无痕,我的心也跟着沉浮不定的潮水在江上盘旋,内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仿佛从这条“母亲河”中看到了希望……就在钱塘江南岸的闻涛路边,靠着江堤,有一处巨大的雕塑,名为“钱王射潮”。观之黝黑厚重,气势磅礴,只见钱王骑马风行,踏浪追潮,仿佛千年之后仍可听闻烈马嘶叫,目睹引弓射妖。这个雕塑体现了一代代浙江人的精神内核:勇敢坚定,不畏风险,勇立潮头。

人类在巨大的困难的面前总是需要一些精神引导,当天的我被这种力量推动,我无法解释,但确实感受到了希望。人,总是要活在希望里的,不然很快就会被打趴下。

与此同时,我更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更艰难的时刻来临,美容行业将比餐饮业更痛苦、更无助。因为餐饮业直接关乎国计民生,而美业非民生必需品,无法进入政府亟须救助的名单中。

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我的想法,中国美容行业几乎是疫情期间最后一个被允许开放的服务产业。而且北方地区的同行受冲击更大,有些地方的门店整个2020年都在关关停停中熬日子,疫情一有风吹草动,美容院总是最先被关闭。毕竟是人贴人服务的产业,关自然有关的道理。

天不助我,我自助。面对如此的危机, 在一家企业中,所有人都可以退、可以等,但老板不能,是时候带着团队破浪前行了 。电话响了,两位追随企业多年的骨干石榴和老董分别打来电话说:“祝总,估计形势会很紧张,我们不能等了……”是的,我们不能等, 我们要行动,狂潮任咆哮,吾当射潮人。

2月1日下午,好久没有码字的我,一挥而就,写了《我们在一起》,静博士的“抗疫自救”战正式打响。2月8日上午,线上召开高管会议,下午店长会议,要求全员进入全面“作战”状态,干部与员工一起帮助远在疫情重灾区的伙伴们渡过难关。

鼓励员工的最好方式是把他们凝聚起来,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生产自救中,给他们稳定、踏实、明确的方向和方法。于是我们明确宣布从当天开始,全体在家工作,天天有事做,大家在一起。

我们要求所有的员工都按“静心关怀”的理念,真诚关心与服务好顾客。虽然大家被隔离在家,相互不能见面,但员工被组织起来后,就能够凭借“在线服务”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有趣的方法源源不断地被发明出来。比如:远程指导顾客在家里该如何健身,组织了健身操俱乐部、宅家瘦身营;由我们的员工担任教练,拍视频和大家在网上互动,家里的桌椅板凳都被利用起来,成为有趣的道具;DIY做美容,水果皮、蔬菜汁和鸡蛋清都成了宅在家里不可多得的“美容精品”,吿诉顾客可以美美地打发隔离在家的日子;有的员工还搜集了很多段子、笑话,让顾客在无聊的隔离生活中有了开心一刻。每个人都努力创造乐趣,关心、分享日常的点点滴滴。

总之,我们尽了一切努力,让顾客们知道此时此刻有一家叫“静博士”的美容院仍在努力,有一群小伙伴心里有顾客,和她们在一起。我们在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和远程服务,温暖陪伴顾客渡过那段难熬的宅家时光。

困难时期的陪伴,更显温情,人与人仿佛更近了。

2月下旬,我们独立开发的线上“美丽商城”开始销售。当时,杭州物流没有恢复,干部就开车送货上门。到了3月,线上生意已经红红火火,从一天几单到一天几千单,包括从几十元的小护理用品到上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高端口服产品,受欢迎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元宵节那天,快递小哥开着他的小货车,来来回回拉了5个满车。他说:“今天我被你们包了。”会员们不仅可以在线上商城购买各种化妆品和护肤品,我们还在线推出医美项目,两天卖了4000多单。截至3月底,医美手术已经预约排期到了6月份。在静博士一直颇受欢迎的半永久美眼唇项目,也在线上秒杀了1000多单。

同时,我们为行业3000多家门店免费安装“美丽商城”,带着大家一起抗疫。我们还为援助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50万元的护肤产品。

3月12日,我们把一年一度的“创新英雄西湖汇”论坛放到线上举办,8小时连续滚动,连线专家和企业家,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参与演讲,分享“数字时代的经营思维的转变”,在线收看的同行达到4万多人;3月21日,静博士又推行组织重大变革(后面会重点讲到);3月下旬,我们联动行业推出“全民营销”,把静博士美业学堂的二十几堂课搬到了线上;期间,我们推出多场行业的公益直播,每场直播都有几万人收看,收到众多正向反馈。

后来,海南红妆的董事长张艳红也多次在各种场合说:“在大家非常焦虑和迷茫的时候,静博士首先发声,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希望,带动行业同仁走出困境。我推荐了很多老板听静博士在疫情期间的直播课程。在2020年,行业能走出疫情的困扰,静博士功不可没。”

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业务模式,从接触式服务转向非接触式服务,从以线下销售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疫情让我们更加珍惜私域流量,把生活美容、医疗美容在体制上打通,力出一孔,利出一孔。3月份,在疫情最严峻的一个月,很多门店还没有开张,但静博士已经实现了正向现金流。疫情让我们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实现 “四个在线化”,即员工在线、客户在线、管理在线、经营在线。

困难面前,没有人告诉我们路怎么走,有的路就是被逼着走出来的,也许这世界上创业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罢了。

“三个和尚没水吃”——不破不立

2020年3月,外界经济停摆,我眼前突然一亮:这几年我一直想要做组织变革,但迫于各种原因,怕动作太大后果无法收拾,每次都是小改,但不痛不痒,成效不大。此时,生意做不了,外面工作也不好找,给了一个时间窗口,那咱就折腾折腾内部,看看能不能倒腾一点水花出来。

古谚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团队往往走着走着,就会陷入“人多没水吃”的境地,组织臃肿,部门墙厚重,干部官僚主义,员工失去动力。静博士也是一样,没有疫情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面临疫情,企业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这个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

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期间,静博士进行了重大组织变革: 总部中台化,一线创客化,干部年轻化。

我特别认同任正非先生的一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组织有活力才有战斗力,那就要改变原有组织中存在的“老毛病”,往往会元气大伤,但正所谓“不破不立”。阿里巴巴前组织发展专家张丽俊曾说:“组织变革90%以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太难。如果组织变革不是企业一号位牵头,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

3月中旬,静博士全体干部会议,要求100多位干部集体辞职,重新竞聘上岗,把不能创造客户价值的部门砍掉,把不能创造客户价值的流程优化,把不能创造客户价值的“小白兔”员工淘汰。一周后,干部们参加竞聘大会,一手辞职报告,一手竞聘报告。干部向人力资源总监递交辞职报告,核心高管向我递交辞职报告,两个月有多场竞聘演讲。有的岗位经过多次多人的竞聘才决出结果,最后36个干部重新走马上任,原有的一些干部从M线转到P线,也就是从考核团队绩效变为考核个人绩效。干部团队来了一次重大“瘦身”。在疫情期间,干部没有降薪,有的因为升迁反而涨了工资。走马上任的团队士气高涨,他们说:“把危机当机会,不调整年度业绩目标,营收和利润目标还要大幅度递增。”

这一轮的变革,导向“打粮”,导向生美和医美融合,导向线上和线下融合;总部中台化,以客户为圆点,梳理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流程,重新设定组织架构,确定了品牌产品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客户营运中心、交付中心、数据中心等中台运营组织,不再是管控,而是要转向对一线赋能。

整个团队不仅高效敏捷了,还为企业节省了近2000万元的成本。

然而,光靠干部层面的组织变革,还远远不够。 管理层想要赋能,但一线作战单元不主动不想要,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5月下旬,在士气高涨以后,我们立马推出了第二步改革措施:一线创客化。

在疫情期间,用优惠政策激励员工在平台创业:无息贷款、分期付款、分红加倍、鼓励裂变、组织奖金包的一半可做投资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一次次会议推进,员工们沸腾了。当外界还因疫情而风声鹤唳时,静博士的内部已经被点燃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都是创客机制。到6月初,在创客签约大会上,员工们捧着钱排队到平台当创客。

那一天,会场布置成红色,喜气洋洋。多位创客上台分享,感染全场,我的心中有暖流划过,这大概就是“辛苦并快乐着吧”。

在大疫情的背景下逆势飞扬,创客全面绽放。员工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老板,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更关注客户,也知道开源节流。创客机制,点燃了员工的创业激情,老板梦想谁都有,那就一起干,共享了公司经营成果的红利。

做了两家店的创客店长方燕说:“我大学毕业就来静博士,从一无所有到在杭买车买房,社会与家庭地位的升级之路,都离不开静博士。看着企业做大做强,坚定了我加入创客的决心,我相信在这个平台能实现自身价值,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完成自己在杭州给父母买一套房子的梦想。”

静博士生美门店创客化,静港医美医疗团队创客化,公司中台部门进行股权改革,让核心骨干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与此同时,第三步改革也顺势推出“作战单元干部年轻化”,90后走上重要管理岗位,从985、211大学毕业的优秀年轻人成为“参谋长”。

组织变革确定了“庙”和“方丈”,确定了激励机制,还要进一步改革,优化企业文化,为组织变革保驾护航。

这些重大改革,在后面的几个月内直接体现出了效果,推动企业在疫情期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门店业绩增长,各项管理成本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线上线下融合,使企业在隔离期打破门店边界,把产品送到客户家中;医美和生美融合,生美的伙伴们更懂得顾客,更用心地从顾客需求规划项目,而医美的伙伴们也向生美学习,在服务上更下功夫,顾客到店率直线上升。年轻的大学生充实一线运营管理后,大大地推动数智化运营工具的应用落地,精准营销、精准服务使一线的效率迅速提升,客户的体验感也有所提高。

大疫之年,包括长达3个月的隔离期,静博士的顾客到店率、营收、利润等经营指标全线飘红,感谢全体员工的努力,感谢政府政策的支持,我特别要感谢区、街道领导以及省市区三级妇联领导对我们的关怀。静博士能活下来,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我想,企业活着是不容易的,除了运气,变是应对一切变化的最好出路。

事后,在读王阳明先生的文章《寄杨邃庵阁老书》中有一段“万斛之舵,平时从而争操之者,以利存焉。一旦风涛颠沛,变起不测”的描述,我就会联想到经营企业犹如舟行海上,风云莫测,而创业者就如舵手,不仅要把握航行的方向,还要洞察人心掌握时机,稍有懈怠,就会偏离方向,使组织失去活力。

创业者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 推动组织变革,催生团队活力,让企业充满战斗力,是创业者的重要工作,其他别人能干的活就让别人去干,唯有这份工作,当仁不让。

因为让企业活下去,是创业者最基本的担当。

“不浪费一场危机”——克服恐惧

疫情之后,浙江省妇联和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评选“抗疫先锋奖”,静博士名列其中,我个人也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当时记者问我:“疫情期间,静博士这么大的组织变革,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碰到了哪些阻力?”

我说了两点:不浪费一场危机和关键时刻不妥协。变革,变的是两点,第一是变革制度,第二是变革人,这两点都能很难。曾国藩曾说,先哲称“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其义是没有10倍的利益就不要变法,没有10倍的人才储备就不要换人。

静博士就是生于危机,长于危机,从2003年SARS危机、2009年成长危机、2020年新冠危机中走来,我作为创始人,面对危机逃无可逃,因为只要往后退,企业就将节节溃退。事实上,一家企业的精神气和创始人的精神气密不可分。

任何改革都会碰到阻力,而这种阻力往往来自团队甚至是核心骨干。

创业者都会碰到在机会面前人才短缺,也会碰到干部在目标、利益上和企业博弈,有时候不得不选择妥协。但是在危机面前,坚定地说“不”,尤其面对重大组织变革,一定会涉及一部人的既得利益,这时候考量的是创业者的心力和毅力。

我在经历了很多个无眠之夜后,想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改革最大的心理障碍来自创业者自己,明明知道该干什么,但常常患得患失,于是失去了改革的勇气,企业渐渐衰败。我对自己说,生死一线,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不变死路一条,变也许还有活路,就算有人想要离职,但疫情也导致工作不好找,至少有两三个月缓冲期,这就给改革争取了非常关键的时间窗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打仗需要天时”。

何况,关键时刻还要看干部的担当,认同就一起走,不认同就放手。

创业者往往在被逼到绝境时,“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而激发洪荒之力,才会用行动去治愈恐惧,明白 这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也许,人都要到危机之时,才能逼出骨子里的坚强。

2020年,静博士团队从危机中走来,有了重大突破,年轻的干部成长起来,老干部打破了天花板奋勇前行。有的干部在改革过程中瘦了十几斤,团队面对困难,反而更加坚定。组织能力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当然也有重要岗位干部的流失。正如我在疫情一开始时对同行直播分享时说的, 企业真正的危机来自内部,创业核心团队没有了坚定的信念,组织失去了方向,员工没有活力,企业也就失去了殊死搏斗的生命力。

一家尚未经历严峻危机检验的公司,便称不上真正成熟、稳健的企业。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成名作《大败局》中便如此写道:“如果我们要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一家稳定和成熟的企业,首先要观察的是,它在过去的两到三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它是怎样渡过成长期中必定会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机的。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经营历程中一帆风顺、从来就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企业,那么,要么它是一个上帝格外呵护的异类,要么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泡沫。”

优秀的企业家总是具有惊人的危机意识,便如比尔·盖茨曾经屡屡告诫微软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18个月。”而任正非则在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以29亿元人民币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刻写下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发自肺腑地自我质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意识驱使下,企业家才能未雨绸缪,在危机真正降临的时刻坚如磐石,心若玄铁,不屈不挠地迎接挑战,积极自救。

所以,摧毁一家企业的永远不会是纯粹来自外部的冲击,真正的病灶总是早已隐藏在企业内部。 如果企业的产品落后于时代科技水平的快速革新,服务跟不上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组织缺少自我革新的活力,那么即便是处于顺风顺水的市场环境中,实际上也只是维持年复一年的低水平罢了,在持续的市场竞争中倒下是迟早的事,市场整体危机的到来只是助推这一过程的加速器而已。

创业者不仅要未雨绸缪,提前为企业囤积过冬的资粮,更要能够在危险降临时抓住机遇,将危机当成一面照亮企业状况的镜子,通过危机审视自身,让平常容易被忽略的病态集中暴露出来,找出问题,从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利用危机带来的紧迫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队伍抗压能力。

所谓“危机”,往往是剥开了“危”这个橘子,看到了“机”。

我在做财经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很多浙江的企业家,看到了许多起起伏伏,既有一个浪潮下来就倒下的“知名”企业,也见识过不少企业家在危机中涅槃重生。

记得当年在各大媒体纷纷诟病温州鞋业的时候,温州商人王振滔邀请各大媒体记者出席,在杭州武林广场一把火烧掉了堆积如山的仿冒鞋,也把自己烧成了“温州鞋王”,硬是将危机生生转化成了机会。

那一次新闻发布会,我就在现场,也采访了王振滔。当时的景象对我这名小记者的内心有着巨大的触动,特别感慨: 每一个成功的笑容后面,都深藏着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向死而生,需要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Z02AWX/FEJGFwzifIJAgoQWBqOEwzv5WEUo7EeCMQ3/DoYe8GU0QQ/nODmqML7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