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从几岁开始说谎

会说谎几乎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婴儿甚至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就开始时不时地展现出一些下意识形式的伪装行为了。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法瑟德维·莱迪(Vasudevi Reddy)对育有年幼子女的父母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婴儿这些下意识的伪装行为,而这些行为正好符合伯恩和怀特在针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时提出的欺骗分类(如戏弄、假装、隐藏和分散注意力)。比如,一名女婴不停地向前伸出自己的双手,似乎是在向自己的母亲索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但当妈妈就此回应时,女婴却又立刻笑着跑开了。再来看几个例子: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在别人大笑时,为了表现得和别人一样而假装大笑;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婴儿,在被要求吃东西时,会非常仔细地观察自己的母亲,一旦母亲背过身去,他就会立刻把面包抛掉等。莱迪说,那些最简单的欺骗行为“似乎或多或少都与幼儿早期在沟通上所做的尝试同时发生”。

不仅如此,大部分孩子说谎实际上就是始于习得语言的那一刻。在孩子2~4岁这个年龄段,所说的谎言通常都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不被惩罚或隐瞒自己的一些小错误,就像前面提到的达尔文对自己儿子的描写那样。而年龄非常小的孩子确实也不太擅长撒谎,所以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可能会在他父亲目睹他打自己的妹妹之后,依旧说出“我没有打她”这样的谎言;或者是一位家长走进厨房,发现他的女儿正站在椅子上,伸手去够放巧克力的架子,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否认家长当下所指出的一切,但当家长就孩子站在椅子上的原因进行询问时,孩子反而会脱口而出“我需要够到那个……”这样的表达。心理学家约瑟夫·佩尔奈(Josef Perner)清楚地记得,他的儿子雅各布在不想上床睡觉时使用的借口就是大喊“我太累了”,虽然这个借口曾经成功过,但他却并没有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借口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可能带来与他期望相反的效果。幼儿说谎,通常是为了达到简单的、防御性的目的,并且这些谎言一般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孩子自己承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三岁孩子的说谎行为是本能的、自发的,并且没什么技巧可言的。

然而到了四岁,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匹兹堡大学曾经针对父母和老师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时,其说谎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换个问法就是,几岁的儿童在说谎时是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正在说谎的。研究者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差异很大,甚至有些母亲会天真地认为自己五岁半的孩子肯定还不懂“说谎”是什么(六岁似乎是很多人默认的判断儿童是否会说谎的一个年龄门槛)。不过参与调查研究的大部分父母都指出,他们的孩子在四岁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说谎了,而且说谎的技巧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说谎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地增强。这些父母不经意间的观察结果,被心理学家们用各种研究加以证实:在三岁半至四岁半之间,儿童确实展现出相对更高的说谎意愿与更熟练的说谎技巧。就好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例子,如果被抓到伸手够巧克力的孩子是四岁的话,那么她可能会说自己站在椅子上是为了把玉米片放回原处,即使这样的说法在当下会被家长质疑,这个四岁的孩子还是会有很大的可能性面不改色地坚守自己的谎言。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任教的儿童心理学系助教维多利亚·塔尔瓦(Victoria Talwar)将其毕生精力都倾注于儿童说谎心理与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之上,她对儿童是非观的发展方法与时间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其中尤其关注儿童如何学习说谎,并将其列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对儿童说谎的意愿以及儿童说谎的技巧进行测试,塔尔瓦选择了已经很成熟并被人广泛熟知的“诱惑抗拒”范式进行实验,这个范式还有另一个传说中的名字——“窥视游戏”。

这个传说中的游戏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要求参与游戏的孩子们先与塔尔瓦玩几个小游戏,以建立信任关系。当信任关系初步建立之后,孩子们会被告知接下来要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这个猜谜游戏要求孩子们必须面墙而坐,实验者会在孩子身后拿出一个玩具,并且弄出点声响,而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猜,猜背后这个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的,猜对三次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经过几道简单题目(比如玩具警车和发出哭声的玩具娃娃)的铺垫之后,研究人员会开始加入一些干扰题,塔尔瓦在这个阶段一般会拿出一个并不能发出任何指向性声音的玩具,比如填充玩偶之类的东西,同时打开一张声音非常小的音乐贺卡,这种不对应的情况,一般都会使孩子很迷惑,无法第一时间就给出一个答案。在孩子们思考并给出最终答案之前,塔尔瓦会故意说自己要出去一下,并且会同时提醒孩子在自己出去这段时间一定不可以回头偷看。虽然有言在先,但几乎所有参与游戏实验的孩子都无法遵守这个提醒,在房门关上仅几秒钟后就会转身偷看,而这些都被隐藏的摄像头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了下来。在塔尔瓦重新进门前,她会故意发出一些很响的声音,提醒孩子们自己回来了,并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转回去,紧接着在孩子们暗自得意并给出正确答案时,塔尔瓦会再一次询问孩子们在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有没有回过头偷看。

现在让我们来猜猜看,这些参与游戏实验的孩子是会说真话呢,还是干脆就撒个谎?一般来说,三岁的孩子在被问到之后,会立刻承认自己确实回头偷看了,但四岁的孩子却不会,并且还会坚持说自己并没有回头偷看,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会在孩子长到六岁时发生改变。六岁的孩子中,有95%的人会说谎,谎称自己并没有偷看。这个实验结果对于全世界三至五岁的孩子来说,无论国籍,都是适用的。

为什么一边倒坚持自己谎言的情况会出现在四岁孩子的身上呢?根据塔尔瓦所给出的解释,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孩子到四岁才会明确地意识到,其实自己是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他人的。在将近一岁时,孩子们会意识到欲望是一个大家都有的东西,于是会通过一些明确的行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行为中,有些确实可以帮助孩子达到目的,有些则不行。例如,有研究发现,九个月大的婴儿如果想要一个东西,就会一直盯着那个东西,并时不时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笑,想以此引起成年人的注意,然后让成年人帮助自己把那个东西拿到自己可以触及的地方。又比如,两岁以下的幼儿已经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他们非常清楚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对着想要的东西发出尖叫,就可以得到它了。而当孩子长到两岁时,对父母各种各样情绪的感知就会出现,孩子同样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可以影响这些情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两岁大的孩子会频繁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不断地挑战父母情绪的底线。

但在生命早期,尤其是幼儿阶段的早期,“别人的想法”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依旧是不能理解的。比如,三岁的孩子会非常直接地认为巧克力放在高处的橱柜里,自己想要,就搬椅子开始往高处爬,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知道只有自己会这么直接地考虑这件事,也就是说,成年人看待孩子爬椅子够东西这个行为,并不一定会像孩子所想的那么简单直接,而三岁之前的孩子往往没有办法意识到想法是因人而异的。这也就解释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会突然跑到你面前,很兴奋地跟你讨论一个你甚至从未看过的动画片细节,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看过的,你肯定也看过,这种无法意识到他人想法的特点,要到孩子三四岁时才会发生改变。

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邪恶的继母多次用魔法将自己变为淳朴的老妇人,对白雪公主进行迫害。白雪公主在为继母打开门的一瞬间,一个错误的认知产生了,她坚信自己帮助的是一个遇到困难的老妇人,而不是自己那邪恶的远在城堡中的继母。这个当下产生的认知错误,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简直太明显了,对四岁的孩子来说,也特别地明显。我们之所以会这么想,完全是因为我们知道白雪公主并没有看到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没有看到继母用魔法乔装的景象,这对我们来说仅仅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但是,对三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却并非如此,这些孩子并不怎么喜欢《白雪公主》这个故事,这种不喜欢并不是因为孩子可能更加喜欢父母讲给自己的其他故事,而是因为三岁以下的孩子并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老妇人是继母假扮的,白雪公主还是要给她开门,放她进屋呢?

发展心理学家用了一种相对而言更加正式的方式对被试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进行了测试,这种方式被称为莎莉-安妮错误信念测试。测试中会使用玩偶扮演两个角色,玩偶莎莉有一个篮子和一个弹珠,而玩偶安妮有一个盒子。莎莉出门前会把自己的弹珠放进篮子里保管,而当莎莉走后,安妮会从莎莉的篮子里拿出弹珠,放进自己的盒子里。那么,莎莉从外面回来时会去哪里拿她的弹珠呢?成年人都知道,莎莉肯定会径直走向她的篮子去拿自己放进去的弹珠。五岁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着与成年人同样的判断——他们会直接指向莎莉的篮子。但是三岁的孩子所做出的预测结果则刚好相反,他们会指向安妮的盒子——弹珠真实的所在地,这就说明三岁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莎莉当下可能产生的错误认知。孩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当你领悟到别人有时候所坚信的东西与你不同时,你才可能考虑说谎。如果每个人坚信之事均相同,说谎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3utrEMErLqgqMUetPeRUf9tnzSPeBBdr1j6Ik3StP4q5LGb4NrEec35xUTy1Lj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