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

▎在婴儿阶段早期施加给个体的强烈印象会影响他整个一生的态度。

社会要求我们承担某些义务,这些义务会影响我们生活的规范和形式,也会影响我们思维的形成。社会有一个有机的基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切点可以从人的两性特征中找到。人要满足生命的冲动,获得安全感,保证自己的幸福,不能在男女的孤立状态而是要在夫妻共同体中实现。在观察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时,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群体的保护,人类生命是无法演化的。生活中的各种义务本身就具有劳动分工的必要性,这种分工不仅没有将人类拆散,反而还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都必须帮助身边的人。每个人都必须感到自己与同胞紧密相连。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便由此产生。现在,我们要更详细地探讨一些自孩子出生起就与他相伴的关系。

Ⅰ 婴儿的状况

虽然依赖社会共同体的帮助,但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既有给予又有索取,要求自己既适应又满足自己生活的世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的本能受到困难的打击,从而感到痛苦。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别人能够更彻底地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好地面对生活。也许有人会说,在需要一种整合器官的童年时期,人的心灵就诞生了,为的是让他能够正常生活。心灵评估每种状况,引导机体走向下一阶段,同时尽可能在不会引发冲突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本能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他学会特别重视打开一扇门所需要的身材,或者搬运重物的能力,或者要求他人服从自己命令的权力。他的心灵产生了一种渴望,渴望成长,渴望变得同他人一样强大,甚至更强。支配周围的人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目的,因为由于他的弱小,长辈们觉得要对他负责,虽然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低人一等一样。摆在他面前的是两种可能的行为:一方面,继续采取他认为成年人会使用的行动和方法;另一方面,暴露自己的弱点,让成年人以为这是在不可避免地寻求他们的帮助。我们将在孩子身上不断看到这一心理倾向的分支。

这些类型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虽然有的孩子在获取权力和选择使他们获得认可的勇敢技巧方面不断发展,但是,还有的孩子似乎在用自身的弱点来投机,并试图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只需要回想一下每个孩子的态度、表情和举止,就能发现对应上述各种类型的个体。只有当我们理解每种类型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时,它们才有意义。通常,我们可以从每个孩子的行为中找到外界环境的反映。

可教育性的基础在于孩子努力去弥补自身的弱点。缺陷感能够刺激产生数以千计的天赋和能力。每个孩子的情况都非常不同。在某个案例中,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外界环境,它对孩子充满敌意,让他觉得全世界都是敌人。孩子产生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他思维过程所采取的视角还不完善。如果他所接受的教育不能阻止这种谬误的发展,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灵就会发生扭曲,以至于几年之后,他还会表现得 好像 全世界都与他对立。一旦他在生活中遇到更大的困难,这种敌对意识就会变得更加强烈。这常见于器官系统不健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对待外界环境的态度与出生后拥有相对正常器官的人完全不同。机体缺陷可能表现为运动困难、单个器官功能不全或者整个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频繁生病。

难以面对世界并不一定只是由童年时期的机体缺陷造成的。荒谬的外界环境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用不恰当的方式提出的这些要求)类似于环境中的现实困难。孩子突然发现,让自己去适应外界环境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当他身处的环境本身就缺乏勇气、充满悲观情绪时,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Ⅱ 困难的影响

考虑到孩子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障碍,他总是无法给出适当的回应也就不奇怪了。孩子的心理习惯只有很短的时间去发展,尽管他的适应技巧还不成熟,但是他发现自己必须适应现实中不变的条件。每当细数对于环境做出的错误反应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不断产生发展的尝试,以便做出正确的反应,并在整个一生中取得进步,像是在不断做实验一样。在孩子行为模式的表达中,我们特别看到的是青少年在成熟过程中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反应类型。他的反应态度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心灵。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个体的反应,与社会的反应一样,都不能根据一种模式来评判。

孩子在心灵发展中遇到的障碍,通常会导致他的社会感遭到遏制或者发生扭曲。在这些障碍中,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的缺陷而产生的,例如经济、社会、种族或者家庭环境中的异常关系,还有的是由于身体器官的缺陷而形成的。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充分发育的器官的健全状态的基础之上。因此,重要器官存在缺陷的孩子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是非常吃亏的。那些很晚才学会走路、在行动方面有困难、开口说话较迟,或由于大脑活动发育较慢而表现笨拙的孩子都属于此类。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孩子总是受伤,行动笨拙、迟缓,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很显然,这个不适合他们的世界并没有温柔地接纳他们。这种发育缺陷造成了许多困难。当然也有可能,如果心灵遭受的痛苦没有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绝望,那么随着时间流逝,它最终会在没有留下阴影的情况下自动建立补偿措施;此外,这种情况可能会由于经济上的无助而变得更加复杂。很容易理解,有缺陷的孩子对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律知之甚少。他们以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周围出现的机会,往往会孤立自己,逃避责任。他们对生活中的敌意异常敏感,并且会无意间放大这种敌意。他们更多地关注生活的痛苦而不是它光明的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过度估计这两方面,于是一生都摆出好战的态度。他们要求别人给予自己特别的关注,当然,他们看重自己远过于他人。他们把生活的责任更多地看成是困难而不是激励。很快,他们就与生存环境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而且由于他们对同胞的敌意,这条鸿沟还会不断加深。现在,他们以一种过分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段经历,在每一次接触中让自己离真理和现实越来越远,并且只有不断为自己制造新的困难才能实现目标。

当父母对孩子的正常关爱不适度时,就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困难。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对孩子的后续成长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固执,他意识不到爱,也不能恰当地利用它,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形成关爱的本能。要动员成长于从未形成适当关爱感的家庭的孩子去表达任何形式的关爱是非常困难的。他一生都会逃避一切爱意和关爱。轻率的父母、教育者或者其他成年人用一些错误的格言警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爱和体贴是不得体、荒谬或者柔弱的,这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发现,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并不少见,特别是那些经常遭人嘲笑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非常惧怕流露出情绪或者感情,因为他们认为向他人表示爱意是可笑而且懦弱的。他们反抗正常的关爱,就好像那是对他们的奴役或者贬损。因此,他们在童年早期可能就已经设定了与爱的生活相隔离的边界。在经过遏制和压抑一切关爱的残酷教育之后,孩子便会脱离周遭的环境,并逐渐失去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联系。有时,周围的某个人向他提出了交好的机会,这种情况发生时,孩子便会和他的朋友建立非常深厚的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只指向单一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倾向永远无法扩展以包括其他人。那个男孩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注意到妈妈只关心弟弟而忽视自己之后,他便终生四处寻觅,试图找到从小就失去的温暖与亲情,这个例子表明了这类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不用说,这类个体的教育只在压力下进行。

同样,过度关爱的教育也像缺乏关爱的教育那样是有害的。不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还是被人厌恶的孩子都会举步维艰。对关爱的渴望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这种渴望超越了一切界限;结果,受到宠爱的孩子就依附到一个或者多个人身上,并拒绝与之分离开来。关爱的价值由于各种错误的经历而特别凸显出来,以至于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强加给了成年人一些隐形的责任。这非常容易实现。孩子只要对父母说:“我爱你,所以你必须这样或者那样做。”这种社会教条经常在家庭中滋生。孩子一旦发现别人有这样的倾向,就会立刻增加他的关爱,让他们更加依赖他。对家中某一特定成员爆发出来的这种关爱必须被时刻牢记。毫无疑问,这种教育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有害的影响。他一生都会陷入用正当或者恶劣手段来维持他人关爱的斗争中。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他可能试图制服对手,也就是他的兄弟姐妹,或者依靠搬弄是非来对付他们。实际上,这样的孩子会煽动兄弟们做坏事,以便让自己以相对光荣和正义的形象获得父母的爱。为了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会对父母施加一定的社会压力。他会挖空心思,直到自己成为大家注意力的焦点,并且比其他人显得更加重要。你说他懒惰也好,不道德也罢,他只是为了让父母更多地围着他转;他也可能成为孩子中的榜样,因为他把别人的关注当作一种奖励。

在讨论过这些机制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旦心理活动的模式被固定下来,那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变成达到目的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的目的,孩子可能会朝着邪恶的方向发展,或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他也可能会成为模范儿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的孩子会通过特别任性来博得关注,而有的则更加精明,通过良好的品行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那些已经消除人生道路上所有困难的人与被宠爱的孩子属于同一类型,这种人的能力被友好地贬低了。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被剥夺了为未来生活做好必要准备的一切机会。他们没有准备好和任何愿意与他们交往的人接触,当然也没有与他人接触的能力,这是因为童年时期遭受的困难和错误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障碍重重。这样的孩子对生活也完全没有准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实践如何战胜困难。在离开家庭这个温室般的小小王国后,他们几乎必定会遭受挫折,因为不再会有人像宠爱他们的教育者一样,愿意承担对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即便有人承担,也达不到他们已经习惯的程度。

这种类型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往往或多或少使孩童孤立。胃肠道有缺陷的孩子会格外关注营养,因此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正常的孩子完全不同。器官存在缺陷的孩子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这最终会使得他们变得孤僻。还有的孩子没有弄清楚自己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竟然试图躲避。他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将自己从一起玩耍的伙伴中孤立出来,要么嫉妒,要么鄙视同龄孩子的游戏,最终闭门不出,全神贯注于自己一个人的游戏。在严厉的教育压力下成长的孩子也面临孤立的威胁。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了艰辛,因为他们对方方面面都抱有不好的印象。要么他们觉得必须忍受一切困难,低声下气地接受痛苦,要么他们认为自己是勇士,准备同外界环境的敌意做斗争。在这类孩子的眼中,生活及其任务都是非常艰难的。不难理解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保卫自己的个人界限,以免遭受性格方面的挫折。我们可以想象,他眼前的外部世界始终是不友善的。由于过分谨小慎微,他不会直面可能遭遇失败的危险,而是会养成逃避一切更大困难的习惯。

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起别人,他们更看重自己,这也是他们社会感发展不充分的标志。通过这个特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通向悲观世界观的整个发展过程。除非找到改正错误行为模式的方法,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幸福的。

Ⅲ 作为社会存在的人

我们已经详细地展示,只有在个体所处的环境中观察他时,我们才能理解他的人格,并根据他在世界中所处的具体状况来评判他。这里所谓的具体状况是指他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他对待外界环境和生活问题(例如在职业、人际关系和团结同胞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的态度。于是我们能够确定,在婴儿阶段早期施加给个体的强烈印象会影响他整个一生的态度。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他与生活的关系。从那以后,我们就不可能搞混两个婴儿的行为,因为他们各自已经表现出分明的模式,而且随着他们的成长,这种模式会变得更加清晰。这种模式不会发生变化。孩子的心理活动会逐渐受到他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与生俱来的社会感最初会展现于他早期寻求关爱的过程,这种寻求使他亲近成人。孩子的爱恋生活总是指向他人,而不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在他自己的身体上。情欲方面的追求在强度和表现形式方面因人而异。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他们的言语方面。只有在最严重的精神病理性退化的压力下,此时牢牢根植于他心灵的社会感才会离去。这种社会感伴随人的一生,有时候会被改变、扭曲或者限制,还有的时候会扩大、增长,直到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的家庭成员,还有他的家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它还有可能超越这些界限,向动物、植物、没有生命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来表达自己。必须将人理解成一种社会存在,这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结论。一旦领会到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虽然依赖社会共同体的帮助,但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既有给予又有索取,要求自己既适应又满足自己生活的世界。

孩子在心灵发展中遇到的障碍,通常会导致他的社会感遭到遏制或者发生扭曲。在这些障碍中,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的缺陷而产生的,例如经济、社会、种族或者家庭环境中的异常关系,还有的是由于身体器官的缺陷而形成的。

一旦心理活动的模式被固定下来,那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变成达到目的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的目的,孩子可能会朝着邪恶的方向发展,或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他也可能会成为模范儿童。

必须将人理解成一种社会存在,这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结论。 YxAkXmM6ip9uLG2RUV9iBI1Fb5jvB6/xwdlUhdu8VsPH7noeW1/HNAaAOn+NgX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