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人类对力量都有极大的渴望,但即便是同性别、同样的体重、同年龄的人,在力量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力量,包括肌源性因素、神经源性因素以及其他生理因素等。
肌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肌肉生理横截面积、肌纤维类型以及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等。肌肉生理横截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截面的面积之和,其主要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的。在同等条件下,通常肌肉生理横截面积越大,力量也就越强。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在对抗阻力的过程中充分受到刺激,破坏原有的肌纤维,使其在后期修复过程中发生肌肉重组,肌细胞得到修复,肌纤维增粗,最终使肌肉生理横截面积增大。
肌肉力量受肌纤维类型的直接影响。在肌纤维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比慢肌纤维强,这是因为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中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且快肌纤维中无氧供能酶的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以做功更多。不同个体的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含量也是不同的,有些运动员的肌纤维中,快肌纤维含量高,这种运动员比较适合力量与爆发力类的运动项目,而慢肌纤维含量高的运动员,则适合耐力类的项目。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的初长度对最大肌力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与肌肉中可激活的肌球蛋白横桥的数量有关。当肌肉处于最适合的初长度时,其肌小节中粗肌丝与细肌丝的重叠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在收缩过程中可以与肌球蛋白横桥结合的肌动蛋白的数量最多,因此,产生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可想而知,肌小节过短或过长都会使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数量变少,进而产生的力量减小。这就好比一根弹簧,被压缩得太短或被拉得太长都会失去正常的弹性。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拉长-缩短周期。肌肉在收缩产生力之前,会先被拉长进行离心收缩。在离心收缩阶段,肌肉被拉长,储存弹性势能,然后在向心收缩阶段弹性势能再被释放出来。离心收缩阶段储存的弹性势能越多,后期向心收缩阶段产生的力越大。因此,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有助于改善拉长-缩短周期机制,进而有效增加力量。
 
   神经系统的整体兴奋性、中枢神经的激活水平,以及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等是影响力量的神经源性因素。肌肉活动受运动中枢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的激活水平越高,所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就越多,肌肉收缩的力量也就越大。通过有规律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进而提高中枢神经的激活水平。
人体在完成任何动作时,不会只有一块肌肉发力,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原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和稳定肌的共同参与。不同肌群受不同中枢神经支配,肌群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可以减少因工作不协调所导致的能量消耗或力的折损。提高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可以使动作更为熟练,提高动作的经济性,从而提高完成动作时力的输出效率。
中枢神经激活作用和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更多以及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更高,就可以使更多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参与到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大。阻力负荷较高或超过最大负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有效地增大肌肉的最大力量。
其他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等。通常,人的肌肉力量从出生开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大,一般会在20~30岁时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在人体发育成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若不进行力量训练,肌肉的力量会因其他身体器官功能的衰退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男性在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肌肉和骨骼体积会增大,并且男性经常参与一些可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因此男性的肌肉力量会比女性大很多。但通过力量训练,成年后男性和女性之间肌肉力量的差别会逐渐缩小。
体重重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备较大的相对力量,尤其是对于需要克服体重并且对速度、灵敏和协调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而言。
除此以外,肌糖原、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肌糖原是肌浆中的能量物质,肌红蛋白是运输氧的重要物质,两者含量的增加有利于肌肉收缩时能源和氧的供应。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也有助于运输肌肉运动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以及运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