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增强竞争力的本质是减小分母

如何增强竞争力?在分数中,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下面的数字叫分母。分数的排布完美地诠释了商业世界中的竞争。把分子设置为1,代表个体,分母代表个体所处的同类项。通常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代表竞争力越弱;分母越小,分数值越大,代表竞争力越强。因此,增强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不断减小分母。

1.1.1 个体崛起,竞争力来自哪里

先提个问题,互联网真的让个体崛起变得更容易了吗?

答案是没有,互联网只是给了个体崛起的机会,但并没有让个体崛起变得更容易。

美国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曾说过:“In the future,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15 minutes.”(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他认为,在未来,成名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因为互联网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成名的门槛。

美国传媒学家约翰·兰格(John Langer)曾在1998年出版的Tabloid Television中写道:“15 minutes of fame is an enduring concept because it permits everyday activities to become great effects.”(15分钟成名法则是一个持久的概念,因为它能让普通的日常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中,这条15分钟成名法则离每个人越来越近。似乎普通人成名比以前更容易了,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互联网让每个人成名的门槛降低了,大量同领域的竞争者都涌入互联网,期待借助互联网成名,那为什么成名的那个人是我们呢?

互联网打破了原本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完全竞争的局面,将所有同领域的竞争者拉入完全竞争中,从而呈现出马太效应(赢家通吃效应)。例如,电商出现前,人们需要到线下书店买书,因为距离问题,他们买某本书可能不会到多家书店比较价格。电商出现后,对同一本书,人们可能会在几大电商平台中找到这本书的全网最低价再进行购买。这就让具备价格优势的商家拥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能获得更多顾客。当然,价格只是竞争力的一个维度。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崛起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容易,反而变得比以前更难。因为互联网给了每个人相同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借助互联网树立个人品牌,收获大量粉丝。如今想要在某个领域里成名,个体反而需要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对于个体来说,要在完全竞争的互联网世界中崛起,一定要找准增强竞争力的方法。要想增强竞争力,可以参考竞争力的公式,如图1-1所示。

图1-1 争力的公式

在竞争力的公式中,分子代表个体,分母是个体所处的同类项。增强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不断减小分母,即缩减同类项。

什么是同类项?如何缩减同类项呢?

截至2020年9月,全球大约有76亿人,我们每个人都是76亿分之1。此时的76亿地球人,就是同类项。这个同类项显然不具备任何竞争力,因为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是76亿分之1,这体现不出优势和独特性。

我们位于中国,中国约有14亿人。随着中国的崛起,每个中国人都享受着祖国强大所带来的福利,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此时的14亿中国人,就是同类项,说自己是14亿分之1的中国人显然比说自己是76亿分之1的地球人更有竞争力。

但是,只说自己是中国人,在全体中国人中显然也不具备任何竞争力,因此需要继续缩减同类项。

可以用学历层次划分,还可以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是否为留学生等来划分。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职业类型、证书类型、能力类型等来划分。此外,独特的形象、专精的手艺、特有的角度等都可以作为划分同类项的标准。

例如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2名,投融资总量排在全球第1名。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投入量累计为5 158人,占全球总量的25.2%;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投入量累计为977人,全球排名第6。

对中国这977位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来说,身为977分之1,其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人的身价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正是强竞争力带来的个人价值溢价。

按这个逻辑推演,如何获得最强的竞争力?

如果能让分母的同类项趋近于1,就能在某个领域获得最强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成为某个领域的唯一,是获得最强竞争力的方法。如果成不了唯一,至少也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这样才能在这个领域中立足。

传统商业世界中有个“127法则”,讲的是在几乎所有的产业中,都是头部的10%赚钱,中间的20%持平,剩下的70%陪跑。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通,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但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比127法则还要残酷,不是头部的10%赚钱,而是只有头部的1%赚钱,剩下的99%陪跑。

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会发现增强竞争力的第一步不是闷头学习,不是死磕努力,更不是盲目坚持,而是先选准领域,找准赛道,在自己最具独特优势的领域中深耕,力图成为这个领域的头部。如果当前没有独特优势,所选领域的同类项基数依然很大,那么就要选择一个维度进行单点突破。

我在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个人IP前,市场上早有很多管理专家和行业名师。我虽然有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的标签,但粗略估算,中国拥有这个标签的人超过3万名,其中想个体崛起的也不在少数。3万分之1,竞争优势并不显著。

怎么办呢?

我的策略是通过出书和做线上课程提升竞争力。

(1)我出版了20余本图书,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出书数量的TOP1。

(2)我的图书的销量超过30万册,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销量的TOP1。

(3)我的付费线上课程的播放量超过100万人次,免费线上课程的播放量超过500万人次,据统计,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品类线上课程播放量的TOP1。

3个TOP1让我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同类项成为1,于是我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了非常强的竞争力。

1.1.2 成熟市场,还能找到机会吗

很多领域已经存在头部IP了,那么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成熟市场中,如何找到机会?如何在成熟市场中增强竞争力?

流行音乐市场一直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成熟市场。请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创作型歌手,在没有大牌经纪公司包装、没有雄厚资金进行宣传、没有名人背书的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拥有顶级歌手的影响力?

说一个我的经历。在我的老家,机场与市区间没有地铁,大多数人去机场会选择3类出行方式:第一类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第二类是自己开车去,第三类是叫出租车或用打车软件叫车。我比较喜欢用打车软件叫车,因为价格公道,而且可以在家门口接送,方便快捷。

由于工作原因,我往返机场频繁,时间久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司机。渐渐地,这些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听的音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是听流行音乐长大的,这个习惯一直没丢,自认为主流音乐都听过,欧美主流歌手和乐队也知道不少。可在去机场或从机场回家这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有些司机听的歌我竟从来没听过。

若是个例,我不会在意,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司机听的歌我都没听过,而且这些音乐具备高度的相似性。有的司机听的是原创歌曲,有的听的是翻唱歌曲,曲风上有的是中国风歌曲,有的是DJ舞曲,还有一些是独具乡土特色的歌曲。

出于好奇,我开始偷偷搜索他们听的这些歌都是谁唱的。结果发现这样一些名字,杨小壮、刘大壮、子尧、半吨兄弟……都是我之前没听过的歌手。于是我向司机请教这些歌手和这些歌的来历。

司机见我不知道这些歌和这些歌手,觉得很诧异,问我是不是从来不听歌,怎么会连这些歌都没听过?怎么会连这些歌手都不知道?我的内心当时是崩溃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放松时也经常听最新的流行音乐,我确实没听过这些歌。

司机说这些歌都是他挨个听QQ音乐排行榜上的歌后下载的。司机行业里很多人都是这样听歌的。他们有时候还会交换歌单,发现别人那里有自己没听过的歌,就自己记下来再去下载。而且他对这些歌手如数家珍,因为每天听着他们的歌,也开始熟悉这些歌手。

奇怪了!我也经常听QQ音乐排行榜上的歌,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这些歌呢?后来有一天,我仔细观察了QQ音乐排行榜。原来在QQ音乐排行榜中,有个“特色榜”,其中有个“网络歌曲榜”,该榜单当天的播放量是990万。

我点击进去,发现榜单中基本上都是司机听的歌,而且这些歌手的名字,我闻所未闻,除了之前在司机播放器中看到的歌手外,还有红人馆馆长、张大蕾、小乐哥、等什么君、杨胖雨、二两车厘子等。

而我经常听的放置主流乐坛最新热播歌曲的“地区榜”,其播放量远低于“特色榜”。

有意思的是,在QQ音乐排行中,“地区榜”是排在“特色榜”前面的。也就是说,打开QQ音乐的排行榜,用户最先看到的是“地区榜”,向下滚动才能看到“特色榜”。我不禁感叹,自己真是见识短浅、孤陋寡闻。

我明明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演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却忽略了流行音乐中还有网络歌曲这样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01年,就有非常火爆的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从2002年到2004年,《丁香花》《回心转意》《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网络歌曲火遍大江南北。随着这些歌火起来的,还有网络歌曲这个类目。

截至今天,网络歌曲早已成为华语乐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不输主流音乐的听众和不俗的播放量,而我却浑然不知。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不论你认为某件事多么人尽皆知,都至少有几亿人还不知道”。

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对这句话的深刻体会,还是在我对网络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后才有的。这句话反过来想,也许更有价值。不论一个领域发展得多么成熟,竞争有多么激烈,我们也总能找到机会。这里的机会不仅来自增量,也来自存量。

找不到机会,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视野局限于主流范围内,我们只顾盯着那些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部分。不要小看任何一个领域,很多被人忽略的细分领域,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甚至呈现出少量头部赢家通吃现象的市场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机会。

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成熟市场中崛起,就要学会运用错位竞争策略。所谓错位竞争,指的是当人们进入某领域时,不要直接参与这个领域肉眼可见的白热化的竞争中,避开主要矛盾,避开同质化,依靠自身独特的优势另辟蹊径,让自己从不同维度参与原本的竞争。通过错位竞争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我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竞争就采用了错位竞争策略,我之所以选择从图书市场和线上课程市场突破,正是因为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只关注线下课程市场,在某个局部拥有很好的口碑和很强的影响力。图书和线上课程方面的优势能让我避开线下课程市场的正面竞争,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回到本节一开始的问题,原创歌手除了通过网络音乐这一渠道崛起外,其实还有很多错位竞争的方法。例如在2020年的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资历尚浅的王勉以音乐脱口秀的独特形式获得冠军。节目评委说:“音乐脱口秀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脱口秀是舶来品,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的脱口秀有很多方向要向国外学习。如果中国的脱口秀能向国外输出什么,那大概率就是王勉的音乐脱口秀。”

很多参与比赛的脱口秀演员说:“王勉不是在和他们比赛,而是在和自己比赛。王勉只要正常发挥,讲传统脱口秀的选手谁也比不过他。”节目上,一些明星纷纷表达了与王勉合作的期望。王勉用“音乐+脱口秀”这种形式,不仅让自己获得了错位竞争的优势,而且为自己创造了一片“蓝海”。

1.1.3 中小城市,真的无法崛起吗

常有朋友问:我在小城市,怎么和大城市的人竞争?

在中小城市真的无法崛起吗?在大城市,真的更容易成功吗?城市规模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网络上盛传的“城市鄙视链”就是一线城市的人鄙视二线城市的人,二线城市的人鄙视三线城市的人……加上互联网上很多人鼓吹“只有一线城市,才能给年轻人机会”“逃离一线城市,永无出头之日”等言论,这让许多身处中小城市的人,觉得自己站在鄙视链的末端,没有崛起和出头的机会。

我并不认为个体应局限于城市鄙视链去思考自己的发展。个体崛起不能说与所处的城市毫无关系,但至少关联不大,就算有关联,城市也一定不是第一影响因素。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住在哪里呢?他住在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那个城市是巴菲特的出生地,也是他长期居住的城市。这个城市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五线城市。

巴菲特为什么要住在奥马哈市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住在那里不用担心堵车,能节省时间,从而提高他的工作效率。在美国纽约或洛杉矶这类大城市工作,人们每天因堵车浪费的时间动不动就有两个小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都在奥马哈市举办。

每年世界金融行业的人都怀着崇拜的心态去奥马哈市参加这个大会。很多毕业于名校金融专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认为能亲眼见到巴菲特是一件万分荣幸的事情。但当他们听说大会举办地是奥马哈市以后,很多人都不知道奥马哈市在哪里。

不只在美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成功企业家都不是从一线城市发家的,他们的财富积累也不来源于一线城市,有的企业家也不常住在一线城市。出于一些需要,他们可能会把公司总部或分公司设在一线城市,但他们本人并不常在一线城市出现。例如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福耀玻璃的总部在福州,老干妈的总部在贵阳。

城市鄙视链根本不重要,食物链才重要。生物世界的食物链是指大鱼吃小鱼,商业世界的食物链是指商业生态环境中的强者“吃”弱者。食物链和地理位置没有关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需要在一线城市维持自己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吗?当然不需要。那些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人,他们到了一线城市就能站在食物链顶端了吗?恐怕不见得。

例如一只猎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它拥有基本的生存技能。突然有一天,它被带到了美国黄石公园,它会变成一只鹿吗?不会!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时间,但捕猎者终究是捕猎者。如果一只鹿也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突然有一天它被带到美国黄石公园,它会变成一只猎豹去捕杀别的鹿吗?不会!它还是一只鹿。

不论是猎豹还是鹿,它们从非洲大草原(中小城市)来到美国黄石公园(一线城市),地理位置的变化不会让它们的生存技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也不会改变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这就是很多人在小城市发展不起来,到了大城市依然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很多时候,生存与发展是矛盾的。过分追求生存,反而容易忽略发展。例如很多人迫于生计,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压抑自己的梦想,用时间换工资。大城市虽然整体工资水平比小城市高,但其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也比小城市大得多,个体虽然在大城市拥有了较高的工资,但要花大量时间解决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反而在无形中被忽略了。

当然,请不要误解,我不是说大城市不如小城市。我的意思是城市并不是个体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如何提升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才是个体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如果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去了大城市反而会更迷茫。

我在上海和威海都有公司,平时两地跑,但我大多数时间喜欢待在威海,理由和巴菲特选择居住在奥马哈市类似,因为威海环境好、空气好、不堵车。而与我合作的机构、服务的平台,几乎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物理地点并不会影响我和国内一流的资源交流合作,信息技术能让我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互联网和发达的物流网络能让我的图书、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咨询项目等产品触及全国任何一个城市。时间才是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产生价值的基础,所以我不会去一线城市让每天的堵车浪费我的资源。

有句话我很赞同:“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优秀。”翻译过来就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到哪里都处在食物链的顶端。”

互联网视频创作领域的竞争早已白热化,从视频平台到视频创作者都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视频创作领域脱颖而出?一定要到一线城市才做得到吗?不是。看看李子柒,她凭借极具田园气息和返璞归真感的视频,让自己成了“一股清流”,成了视频创作领域的头部IP。

在视频创作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情况下,李子柒反其道而行之,回归乡土,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融入视频中,不仅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把这种文化输出到国外,让外国人也赞叹不已。李子柒离开一线城市,到了乡村,却站在了视频创作这条食物链的顶端。

1.1.4 相同努力,如何使竞争力最大化

为什么付出相同时间、做出相同努力,有的人能迅速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有的人却几乎没有进步?那些快速成长的人是如何获得竞争力的?个体应该如何增加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

我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不论南方北方、不论当地口音如何,音调几乎全国一致,而“收破烂嘞”这句吆喝即便是在同一个小区,不同人喊出来的音调也各有不同。这让我不禁陷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论市场份额,磨剪子和戗菜刀这两个产业的市场份额在收破烂产业面前,根本不值一提。难道磨剪子和戗菜刀这一行跟唱京剧或说相声类似,有祖师爷,要拜师学艺,要传承手艺,所以才会有标准化的吆喝声?

有一次聊起这个话题,一位非常年长的前辈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这件事的源由应该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红灯记》中有个人物,用磨剪子、戗菜刀的身份做掩护,“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吆喝是他的经典台词,其腔调正是全国现在通用的版本。其实,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个不起眼的桥段,里面也有这样一句全国现在通用的腔调的吆喝。

磨剪子和戗菜刀产业虽然比收破烂产业的规模小得多,并且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今已经很少有这类从业者了,但这个产业的吆喝声却凭借一个“超级IP”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认为这才是标准的吆喝腔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某个事物与某个大IP绑定时,这个事物的影响力将会倍增,这就是IP的价值。

这与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磨剪子嘞戗菜刀”与“收破烂嘞”吆喝声的差异,本质上就是小范围认知与大范围认知的差异。个体付出相同时间、做出相同努力,要想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就要尽可能争取大范围认知。

例如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他想做个人成长领域,于是他选择简书作为写作输出平台,每天除了写文章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简书用户的喜好和简书的推荐机制。我当时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因为简书是小众平台,他做的个人成长属于大众领域,就算在简书做到头部,商业价值依然有限。

花相同时间、做出相同努力,不如选择微博,因为微博既是大众领域平台,又有助于树立个人IP,形成私域流量。他当时没听我的建议,他觉得微博虽是大众平台,但竞争大,简书虽小众,但竞争小,结果做了1年后,他选择放弃简书,投身微博,如今才逐渐积累起影响力。

除了是否属于大众领域外,平台的资金实力、成立时间、定位、用户数量、用户类型、用户习惯等,都会影响对输出平台的选择。但总而言之,要想在付出相同时间、做出相同努力的情况下获取更强的竞争力,就要尽可能地争取大范围认知。

我有一个“黑板擦与光荣榜”法则,也遵循这个原理。

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学校都会把优秀学生的名字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特别优秀的也会写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幼儿园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写的是某某同学获得了几朵小红花。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室里,黑板上常常写的是本周的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品德之星等。除了本班黑板外,学校为了鼓励优秀学生,还会定期在全校范围发布光荣榜。

班级黑板上的优秀更多来源于日常行为,更多地反映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光荣榜上的优秀更多地反映的是某个结果,更看重客观事实。每个学校都有这样一类人,他的名字总上班级黑板,却很少上学校光荣榜;还有一类人,他的名字平时很少上班级黑板,却经常上学校光荣榜。

班级黑板代表小范围认知,学校光荣榜代表大范围认知。很多时候,争取经常上班级黑板付出的努力,与争取上一次学校光荣榜付出的努力是差不多的。如果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定要把努力全都用在想办法上学校光荣榜上,也就是获得大范围认知,而不是把努力用在平时上班级黑板上,也就是小范围认知。

上了黑板最怕什么?最怕“黑板擦”。因为谁拥有“黑板擦”,谁就拥有擦掉名字的权利。拥有擦名字权利的人,通常也是拥有写名字权利的人。

我之所以不推荐那位朋友在简书输出,也因为简书的首页推荐机制。如今,想在每个平台上获得流量都需要获得官方推荐。大平台推荐看的是数据,看的是用户喜不喜欢某个内容,而简书之前的首页推荐的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简书之前的首页推荐机制是这样的:用户写文章,要想获得推荐,要先投稿到官方话题。每个官方话题都有负责人,他们通常是兼职。官方话题负责人每天有一定的权利将数量有限、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推荐到首页,让文章获得更多曝光,被更多的简书用户看到。

也就是说,官方话题负责人拥有推荐的权利。但是,官方话题负责人凭什么判断哪些内容是好内容呢?他凭什么判断谁的内容用户更想看呢?他凭什么帮用户做决策呢?假如某人想在简书崛起,获得流量推荐,第一步要做的究竟是研究怎么写好文章,还是怎么迎合话题负责人的审美呢?

上黑板的本质,是小市场、小组织、小范围内的成败得失,而上学校光荣榜的本质,是大市场、大组织、大范围内的成败得失。明白了上黑板和上学校光荣榜的区别,不仅有助于个人增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个人成长。

上黑板模式可以看作相对成长,上学校光荣榜模式可以看作绝对成长。相对成长,指的是近期、外部、易变的,依托于某种资源的成长;绝对成长,指的是远期、内部、坚实的,依托于个人能力增强的成长。 DLT2X437q7Tp3XTfkEPkAJjM07+CnxCD5oDjRVWBAeVLz0p5xU2jLVRgTzKWF6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