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各种生产的基础;种植业又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种植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光照、降水、土壤等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农业专家认为: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不适宜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但在山间谷地、坡地等海拔较低的地方,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干旱的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但是在雪山冰川融化、有灌溉条件的绿洲也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东北平原黑土土壤肥沃,适合水稻、小麦、大豆种植;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不少地方土质是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分较多,因此,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和三角洲地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大量种植水稻,属于水稻农业区;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属于谷物家畜农业区,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棉花、烟草、麻、甜菜等。可见,由于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情况不同,我国农业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
我国西部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土壤、河流、气候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对西部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众所周知,中国总体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从西部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大陆架,呈现为明显的“三级台阶”格局。西北地区处于第一台阶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和第二台阶蒙古高原的西部、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地形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等,而以高原所占面积最广。
新疆位于西北地区的西部。新疆地势西高东低,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天山横亘中部,将新疆分为五个部分,阿尔泰山山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地及介于其中的伊犁河谷平原、帕米尔高原。准噶尔盆地是一个略呈不规则三角形的封闭式内陆盆地,海拔约500—1000米,盆地北部是沙漠,不生草木,西部及南部邻近天山北麓,是主要农业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之间,是大型封闭型山间盆地,地势西高东低,略向北倾,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地带、中心是辽阔的沙漠,砾石地带和沙漠之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有绿洲分布,也是主要的农业区,主要有天山以南沃地、吐鲁番沃地、哈密沃地。天山以南沃地位于天山南侧、昆仑山北侧,夏季冰川积雪融化形成众多的山涧小河,“这些小河的共同特点是河水甚浅,在山中流速很快,出山以后,只要碰上一块适宜耕种的土地,便被引去浇地,” 形成了一条宽窄不一的绿洲,可以进行农耕。吐鲁番是个极深的陷落盆地,南北宽约88公里,东西长约160公里,是古代罗布泊的湖水干涸而成。吐鲁番盆地北部边缘博克多雪山的融雪可以灌溉农田,靠近北侧形成了农业沃地。巴尔山东南麓的盆地型沃地就是哈密沃地,长约11公里,宽约8公里,哈密位于沃地中央,是我国著名的瓜果产地之一。
1928年青海设省,省会西宁,是从甘肃省划隶,东界四川、甘肃,南界西康,西界西藏、新疆,北界甘肃。 青海的地形地貌复杂,主要由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组成。青南高原是指青海省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那部分土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南部的唐古拉山是西藏和青海的界山,北部的昆仑山及其支脉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其中阿尔喀山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的最高峰。这些山脉间的高原海拔也多在4000米以上,是青海省最高的地区。 这些高山雪线以上积雪终年不化,雪山冰川广布,山间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众多,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三江源之称。青海省的西北部是柴达木盆地,西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约25.1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地势最高的盆地。祁连山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和甘肃省的西部,是由一群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与宽谷盆地平行排列组成的山脉群,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西段地势较高,南部有沙漠、戈壁和坡地,山间夹杂有湖盆、谷地,如疏勒河、党河、黑河、大通河和哈拉湖及青海湖等。山间的谷地、河谷宽广,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水草丰美的牧场。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便是辽阔的黄土高原。 青海东北部地势较低的大通河谷、黄河和湟水谷地,属于黄土高原。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湟水支流大通河冲刷形成的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它们与甘肃陇中的部分河谷地区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精耕细作农业区。
民国时期,甘肃东界陕西,南界四川,西界青海、新疆,北界宁夏及外蒙古, 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狭,两端阔而中腰窄,成一哑铃形。 甘肃地势西北高而东部低,地形地貌复杂,依自然环境不同,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陇东、陇中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和北山山地。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经过亿万年地壳运动和灾害侵蚀,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是优良的牧场。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狭长的堆积平原,长约1000公里,宽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地区。“河西全区,又可以嘉峪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自古浪到酒泉,约长500公里,祁连山耸峙于南,海拔多在4000公尺 以上,合黎山屏障于北,海拔概在3000公尺左右,其间平地低落,海拔平均不过1500公尺” ,疏勒河中游谷地,海拔不及1000米,玉门关海拔仅900米。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
1929年1月,宁夏与甘肃分立,划改行省,以旧甘肃宁夏道所属各县与西套蒙古所属阿拉善、额济纳两旗为行政区域,后来又在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西南隅的陶乐湖地方设陶乐县,也划入宁夏省行政区域。宁夏省会设宁夏,东界绥远,南与西皆界甘肃,北界外蒙古,南以一隅界陕西,东西1500里、南北1200里,成不规则三角形,面积910498方里(合491668920亩),内县治(农耕)区115785方里,占总面积的12.73%,阿拉善、额济纳两蒙旗地749713方里,占总面积的87.27%。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北面的贺兰山脉绵延250公里,成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六盘山脉。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两岸,是断层陷落后经黄河冲积而成,南北长约280公里,宽10—50公里,海拔1000—1200米,面积7800平方公里。 黄河斜穿宁夏平原,这段黄河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沟渠数十道,皆引河水以资灌溉,岁月丰穰。” 自古以来,宁夏水利事业就比较发达,每年春季,祁连山冰雪融化成河,宁夏人民就修渠筑坝,引水灌溉农田,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民国时期的陕西东界山西、河南,南界四川、湖北,西界宁夏、甘肃,北界绥远 ,在西北五省中位置最偏东,“东西距百八十公里,南北距八百六十公里,其形狭长,其地势大部为丘陵,西北高而东南低” ,“北近大漠、中耸秦岭,而形成陕北盆地及关中平原,陕南则山脉纵横,低坵浅谷,惟汉水流域略见平原,故全省大部皆为丘陵。” 按地理环境划分,全省可分为三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位于“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黄土丘陵沟壑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秦岭和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到潼关,海拔325—900米,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公里,西窄东宽,呈喇叭状。关中盆地以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渭河及其支流泾河、北洛河流经关中盆地,形成两岸宽阔的阶地平原。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土质肥沃、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开发较早的农耕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秦巴山地,秦指秦岭,巴指大巴山,秦巴山地就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其主体位于陕南,主要地貌为秦岭山地、大巴山地和汉江谷地。汉江谷地包括陕西汉中、洋县、城固、安康等县河谷地带,是由汉江冲击而成的平原和残丘,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山多草木,颇具南方气象。
西北地区西部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冬夏长而春秋短,无霜期在150—200天。据民国时期记载,新疆北部“气候早寒,雨雪较多,每年十月即降雪,翌年三月始融。每届十一月十二月则冰雪封山,五六月间冰雪融化,则洪流奔驰而下,溢于田野,潴水为湖泊。天山附近南山一带森林尚茂,雨水调和,气候与内地各省相同。至西北塔尔巴哈台、阿尔泰则寒度更剧,五六月间人民犹衣皮裘,七月在塔城附近,幕内尚有火炉,六月降雪之事则迭见不鲜。南路气候炎热,以吐鲁番为最”。“每届二三月间,即衣薄衫,五六月间居民悉入地室,商旅皆夜行昼寐。三月有微雨,夏季对流甚强,雨量较多。焉耆、库车、阿克苏一带地势较高,气候温和,惟雨量亦甚缺乏。和阗、于阗、若羌一带,位于大漠之南,气候亢燥,与吐鲁番无异。” 全省“一年雨雪之日,不过二十至二十五日,温度在一月时降至华氏冰点下三十度,夏则升至八十六度以至九十度。风则日中最烈,夜间则稍静。春季最烈,夏季稍静。气候之变化,颇为剧烈” 。可见,民国时期的新疆气温温差大,由极冷到极热,变化剧烈,南疆的气温高于北疆,北疆的降水高于南疆。北疆的迪化全年降雨量为318.2毫米,南疆的库车年降雨量只有20.1毫米, 南疆沙漠地区雨量极少,其中,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天山东北端的淖毛湖戈壁,年降水量都在50毫米以下,属极端少雨地区, 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西北地区的中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有严寒、夏有酷暑,昼夜温差也大。降水稀少,属于干旱(沙漠)、半干旱(草原)地区,从东南夹杂着水气的季候风,自东而西接连被秦岭、陇山、乌鞘岭、祁连山阻挡,“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依次递减,渭河流域的天水年降水量为631.7毫米,泾河流域的平凉为598.4毫米,兰州西宁一线降为300毫米左右,宁夏平原为148.5毫米,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最低的安西敦煌仅有30余毫米。” 一年之中,冬季降水最少,7—8月雨水最多,年变率(历年雨量百分平均偏差)很高。从气温来看,1月温度最低,7月温度最高,由东南到西北随着纬度和海拔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1月平均温度渭河流域的天水和泾河流域的平凉为-3℃,宁夏平原的平均温度为-9.7℃,河西走廊的肃州、安西分别为-8.8℃和-7.1℃,青藏高原的都兰为-9.3℃,7月平均温度渭河流域的天水和泾河流域的平凉分别为22.9℃和21.3℃,宁夏平原为23.3℃,而河西走廊的肃州、安西分别为23.7℃、26.3℃,青藏高原的都兰为18.1℃。” 结合气温和雨水条件看,6—9月是三省多雨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热量最丰富的时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与林草的生长” ,为这一区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是,三省都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稀少,“干旱气候区,无灌溉则无农事,半干旱气候区,雨水也与农作密切相关,冬作以小麦为主,夏季则以小米和棉花为主,因此,春季(夏初)雨水变率大,不可靠,使主要作物(冬麦)之收成常受威胁。”
具体来看,青海气候寒暑变化更加剧烈,“青海寒期较长,每年八月即雨雪,至翌年五月始融解。因境内崇山峻岭河川湖泊错流其间,地势高下不平,故气候亦因之而异。柴达木一带夏日炎热,十一月始结冰,因空气干燥,其热甚于江南。柴达木河流域一月平均温度八九度,八月平均温度为六十三度。在黄河上游公窪都受曲加三族之地,寒时堕指裂肤,每届六月,则炎暑异恒,惟早晚犹须衣裘。黄河下流之贵德、西宁、化隆及青海周围,则雨量丰沛,寒暑适中。南部玉树一带,气候与西康省相似。” 从降雨量看,青海雨量稀少,蒸发量大,东南部年均降水量为350—450毫米,蒸发量为15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量为50—150毫米,蒸发量为1800—2600毫米。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多,但因地势高寒,热量条件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甘肃北部气候寒冷,冬季积雪甚厚,河水皆冰;时有朔气自蒙古挟砂吹入。夏季炎热,其温度恒达华氏一百零五度左右,每年平均约十三度左右。南部山脉绵亘,地势高耸,气候较为和煦。” “一年中一月温度最低,七月温度最高,春夏两季为雨期,惟雨量仍感不足。秋冬苦旱,降雪多则兆丰年。东南天水一带,雨量颇多,气候温和,因汉水低谷,送来湿气,无高山峻岭阻隔之故。” 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贺兰山脉、祁连山脉之积雪,每届盛夏,即融解流注,土人多引以灌田” 。
宁夏黄河附近气候温和,1月宁夏平原的平均温度为-9.7℃,7月平均温度为23.3℃,降水量为150—200毫米,降雨年变率极大,少而不稳定,季节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降水过于集中,“不仅无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且往往因潦而成灾。就[民国]二十六年雨量分配言,七八两月占全年雨量百分之四十九点二三,六七两月占全年雨量百分之二十七点零三,其为农作利用者其量甚微。”
西北地区东部陕西省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南北狭长跨度大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由南至北可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秦岭南麓和巴山北坡之间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秦岭北坡、关中和陕北南部属于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属于中温带气候。从气温来看,陕西“榆林区地接大漠边缘,不惟冬夏寒热均剧,即昼夜温差也相差很大” 。民国年间,陕西榆林年平均气温9.3℃,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8.3℃,最高为7月,月平均气温24.4℃。关中盆地西安的年平均气温为14.1℃,最低1月为-1.3℃,最高7月为28.0℃。陕南汉水谷地以南郑为例,其气温年平均为15.1℃,最冷1月为3.0℃,最热7月仅26.3℃。 陕南汉水谷地与关中平原为陕西的两个暖区,年平均气温12℃—16℃,热量条件较好。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和秦岭中高山区是陕西的两个冷区,年平均气温6℃—9℃,热量条件较差。陕西年降水量的变化在400—1000毫米之间,以陕南地区为最多,可达760毫米,关中地区年均500毫米,陕北高原则只有200毫米以下,总的趋势是越向北降水量越少。从季节上看,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1%,夏季为43%,秋季为40%,冬季仅占6%,夏秋降水量多,冬季降水量最少。
气温、热量、雨水等气候条件直接影响陕西农作物的区域分布,但也不绝对,与海拔、地形关系也很大。如陕北整个冬季有五个月以上,1月的平均气温在-6℃以下,冬小麦难以生长,故主要作物是春小麦和杂粮,而“秦岭雨量在高处虽亦可达一千耗,但除造林外多无农作物可当。其南麓自西向东之七五○耗等雨线,则为我国主要稻作区北界之一段。此线约自四川汉县东北入陕藵(褒)城,沿秦岭南麓东引经桐柏山沿淮河至海。此纯就气候条件而言,实则农作物的种类受地形之限制亦大,汉南气候虽宜稻作,然谷地狭窄,稻作面积不广。渭河区虽雨量大减,然南沿秦岭北麓之区,低地得山水积蓄之惠,水稻耕种也颇可观。不过渭河区究以麦为主要农作物。其他春季干燥而夏季温度高,加以钙质土壤,故宜于棉作” 。
新疆北部较大的河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补给主要靠冰雪融化,年降水量稳定,有利于农业生产。伊犁河的西南源名为帕克斯河,发源于腾格里山的北麓,东北流与崆吉斯河会合,西北流纳霍尔果斯河之后,再向西注入巴哈喀什湖,长达864公里。其干支流有利于农田灌溉,形成了伊犁河谷“到处部落相望,田园相连,树木繁茂,牧草丰饶” 的美丽自然和人文景观。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在我国境内有546公里,流灌区域面积5.7万平方公里,是新疆第二大河,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天山以北还有乌鲁木齐河和玛纳斯河,乌鲁木齐河“源于乌克克山,长400里左右,流域面积4.5万方里,纵贯迪化县内,其支流及于昌吉县境,河之沿岸颇多可耕之地” 。今乌鲁木齐所在的乌鲁木齐河流域以及绥来(今玛纳斯县)所在的玛纳斯河流域,均以盛产稻米而著称。南疆较大的河流有塔里木河、阿克苏河、叶尔羌河等。“塔里木河长3800里,流灌区域面积120万方里,沿沙漠流行,耕地多沿沙漠边际一带,居民引河水或高山雪水以溉田。阿克苏河为塔里木河的支流,长1000余里,流灌区域面积10余万方里,此一带气候温和,与江南颇相似,又支渠错杂,良田万顷,为新疆产米最佳之地”。
青海省的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嘉陵江,嘉陵江的支流白龙江和西汉水也流经青海、甘肃、陕西。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干流在青海省内有448公里,河谷宽广、水流平缓。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汇入星宿海,再向东入札陵湖、鄂陵湖,再由湖的东北角流出,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流经黄土高原时,夹带了大量的泥沙,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上中游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洮河、大黑河、窟野河、渭河、泾河、汾河、延河等。黄河及其支流流经的区域形成了一些平原和谷地,如河湟谷地、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泾河谷地等,是黄河流域主要灌溉农业区。
青海境内的内流河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其中比较大的有柴达木河、格尔木河等,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盆地四周的雪山和冰川,河水流向盆地内部,呈向心式分布,流程较短,水量较小,但滋润了盆地内的草原和农田,对于调节盆地内的气候也有较大作用。青海省绝大多数内流河渗入地下,消失于荒漠中,有些大的内流河流入内陆终端湖,如布恰河流入青海湖,格尔木河的北流分支注入达布逊湖。
甘肃河西走廊的内流河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等。它们的水源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年径流量稳定,水能储藏量大。 这些河在流出祁连山地后,大部分渗入戈壁形成潜流,小部分被利用灌溉农田,形成绿洲农业。河西走廊三个独立的内陆水系,即疏勒河、弱水和石羊河水系形成了三群绿洲,疏勒河即有玉门、安西等绿洲,弱水即有张掖、酒泉、金塔、高台、山丹等绿洲,石羊河形成了武威、民勤等绿洲 ,现在是甘肃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陕西境内的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内陆河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一带,仅占全省流域总面积的2%。外流河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自府谷县入陕西境,与山西分界,南流到清涧县会无定河,至宜川县会延水,又南历壶口龙门到华阴县,渭水自西来会,遂经潼关趋河南” 。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流有汉江、嘉陵江、丹江、牧马河等。嘉陵江“源自凤县东北嘉峪谷,西南流掠甘肃一角,复入境会来自甘肃的西汉水,至阳平关西南入四川境。汉水源出蟠家山曰漾水,东流经沔县曰沔水,经褒城县纳褒水,始名汉,水量乃大,东流左纳湑酉、子午、乾佑诸河,右纳牧马、任岚诸河,趋湖北省” 。
从土壤情况来看,青海“土质以东部及东北部附近之山地山麓最肥沃,耕种极佳,沿河之地,概为冲积土,余则砂石相间,可耕之地甚少,中部多系火山遗迹,成为湖泊,故其沿边土壤多含盐质,南部各处山麓亦甚肥沃,惟西部属于高原干燥地带,土质硗瘠” 。从土壤类型看,青海土壤主要有“黑钙土,富有机质,结构甚佳,最适合耕种;栗钙土,由表土至深层,皆砂黏合度,全部皆可耕种;淡栗钙土,除有机质外,营养成分并不低,如果加以灌溉,生产能力自佳;未成熟栗钙土,为粒或柱状元粉砂质黏壤土,含石灰质,土性疏松,含石灰质较少者,宜于生长期短的小麦、大麦、荞麦;未成熟淡栗钙土,由强石灰性黄土构成,若雨水多,蒸发小,则表土色泽更为深暗,有机质聚集越多,作物的生产力越高。石灰质土,如能加以灌溉,改良土性,亦为农垦佳良之土” 。西宁、互助、大通、丰源、乐都、共和、湟源等县都有黑钙土、栗钙土,循化、贵德、共和、同仁等县有未成熟栗钙土,丰源、循化、都兰有淡栗钙土,乐都、民和、化隆、贵德、同仁等县有未成熟淡栗钙土,西宁、贵德、化隆、循化、民和、同仁、都兰都有石灰质土,都适合农耕,只有灰钙土及黄灰色的漠境土含有机质极低,石灰质极强,不适农垦。柴达木盆地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只有具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能够生长。
甘肃省“兰山区皋兰、永登、靖远、永靖、景泰等县大都系灰钙土及黄灰色之漠境土,临夏、宁定、临洮、洮沙等县为表面呈极浅栗色之钙层土,陇东全区都是未成熟的栗钙土及淡栗钙土,陇南区天水附近系未成熟的栗钙土及淡钙土,渐南则系灰棕色及暗灰棕色之砂质森林土,洮西区系黑钙土及变质黑钙土、栗钙土,河西区系灰钙土及黄灰色之漠境土及冲积之石灰质土壤,嘉峪关外则全系漠境沙丘及石灰质” 。可见,甘肃省除嘉峪关外的沙漠、皋兰等县,河西区部分灰钙土及黄灰色之漠境土有机质含量极低,石灰质极强,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外,其他陇东、陇南、洮西区的土质都适合农耕。甘肃、陕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可分为原生黄土和冲积黄土两种,原生黄土地带在陕北、陇东、陇南一带,冲积黄土在陕南、关中盆地、宁夏沿河一带。黄土土壤富有毛细管的作用,如遇水多时,极易渗漏,水少时可使地下水上汲,具有自肥的作用,为农业适宜的土壤。 陕西关中有些地方是褐土,适宜发展旱作农业。
宁夏“卫宁平原均系盐质及非盐质冲积土(石灰质),金积、灵武之南,宁朔,宁夏,平罗之西均为灰钙土及黄灰色之漠境土,豫旺、盐池则为未成熟之淡栗钙土。西套漠境区大部均为砂石质地,惟河流、湖泊附近系盐质冲积地。贺兰山以西,几尽属沙漠”。可见,民国时期的宁夏有大片的沙漠,砂石遍地,在卫宁平原、河流湖泊附近土壤适合农耕。
总之,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的平原、绿洲与河谷地带,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绿洲、黄河、湟水谷地、新疆的伊犁河谷、乌伦谷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乌鲁木齐河一带及塔里木河流域有水的地方。黄河的支流洮河、湟水、泾河、北洛河、渭河等,滋养着流域内的土地,也是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除农耕区域外,西北地区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如青南高原就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具有草原面积大、类型多的特点。在长江、黄河、大通河的上游,布恰河及青海湖四周,河流纵横交错,水草茂生,适合放牧。柴达木盆地有些地方土地湿润,芦苇茸草生长特别茂盛,适合马、驼、牛羊的繁殖,也是优良的牧场。
本课题研究的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主要包括今天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云南省的西北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主要包括四川省中东部、贵州省中北部、云南省东北部和重庆市的大部;云贵高原主要包括贵州全境与云南省的中南部和中东部。抗战时期,这些地方分属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和重庆市。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西邻西康,南接滇黔,东连湘鄂,北界陕甘,西北角且与青海接壤,面积四十三万一千两百零六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地势“四周高峻,中间低平,实具有盆状之形式。四川盆地东北省境为大巴山脉,高度自一千至二千五百公尺;正东在川鄂界上为巫山山脉,乃长江三峡所从出;东南为武陵山脉及娄山山脉,高自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西与西南为大雪山和大凉山,高度自二千至四千五百公尺;西北则有岷山山脉,高自三千至四千公尺。盆地内部北部较高,南部较低,其海拔高度约自三百公尺至七百公尺” 。“四川盆地一般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川东方山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种地形区。川东平行岭谷指渠江以东、大巴山以南、长江以北的低山丘陵,由20余条长短不一的并列山地组成,均作东北西南向,除华蓥山(1704m)以外,海拔均不到1000m,山间谷地海拔只有200多m。” “谷地宽而缓,丘陵间分布的局部平原,俗称‘坝子’,是农业精华所在。” “川中方山丘陵指渠岷之间的方山、丘陵和单面山分布区,海拔约350m左右,高出江面约100m,顶部有硬砂岩保护时,因流水切割,往往形成小型的方山地形。本区内河流多迂回曲折,曲流发育,沿岸多废弃的河曲、浅滩、离堆山。川西冲积扇平原以成都平原为主,东西介于龙泉山脉和川西高原之间,在后斜构造基础上,由岷江、沱江、青衣江联合冲积而成。平原中间宽、南北窄,由于岷江水量丰富,挟带冲积物多,所以灌县以下的冲积扇面积最大(21000km 2 ),为成都平原主体。” 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土质肥沃,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之一,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河流密布。春秋时期,成都平原水患严重,秦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理岷江水患的基础上,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变岷江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保证了成都平原万顷良田稳定丰收,此后,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系统逐渐形成,成都平原也成为天府之国。
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其地域范围“东至雅安金鸡关,与四川分界,西至德格、巴安一带,暂与藏人划金沙江为守,南至会理、盐边各县,与云南毗连,北至石渠一带与青海接壤,全境习惯上分康宁雅三区” 。全省面积共451521万平方公里,康区19县,面积271600平方公里,宁区8县,面积44940平方公里,雅区6县,面积34981平方公里。 “西康地形东西绵长,南北短促,而东西南北四隅均向外伸张,宛如一横卧之蛱蝶,全境为一高原地带,平均高出海面三千五百公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 西康境内山脉统称为横断山脉,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为各大河流所蚀切,与山脉构造平行,愈南河谷之切蚀愈深,多构成深沟狭谷。 河谷地带分布着狭窄的冲积平原,可以农耕。“康区全境均为高原,气候酷寒,土质硗薄,除金沙、雅砻、大渡诸流域河谷地带,比较温暖,可供耕种外,余均不适合农作,只宜牧畜。宁属全境气候温暖,土质肥美,安宁河流域的农田尤佳。雅属全境河流甚多,气候温和,土地状态略同内地。”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划分为具有高原热带景观的滇南山间盆地亚区和具有山原亚热带景观的云南高原亚区,以及高山深谷为特征的横断山脉亚区。 滇南山间盆地东起富宁,西到芒市、盈江,包括西双版纳及河口等地,大部分山岭海拔在1500米以下,少数可到2000米以上,元江下游的河口海拔只有84米,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方。云南高原亚区位于点苍山和哀牢山以东,包括云南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400—2200米,北部较高,向南逐渐降低。横断山脉区包括哀牢山—点苍山以西地区,南北走向的高山与深谷平行排列,山岭与河谷排列紧密,相对高差最大,河谷中没有宽阔的盆地,山顶上也没有较大的高原面。 可以说,云南地形是山原、河谷、盆地交错分布,有高山、中山和低山,有波状起伏的高原,高原上有众多间山盆地(坝子),而且是山中有坝、原中有谷,分布较散。其中,地面坡度一般小于8°的坝区,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开发较早,是云南种植业的主要地区,属于“坝子农业”。
贵州东界湖南省,西界云南省,北邻四川省,南邻广西省,面积170196.22平方公里。 “西承云贵高原,北接四川盆地,东连湖北丘陵,南界广西丘陵,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形如一大斜坡,南向广西为急倾斜,北向四川为缓倾斜。” 贵州为一崎岖不平的分割高原,在短距离内地形有复杂的变化,故有“地无三里平”之谚。“平均海拔为1500公尺,最高地势如西部苗岭一带,海拔达2000—3000公尺,其中低处约1500—2000公尺;最低地势,海拔在400与700公尺之间。” 全省地貌类型复杂,除高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外,落水洞、伏流、暗河、溶洞等分布较普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从地形特征来看,贵州分为五个亚区,贵州南部低山盘谷亚区,海拔500—900米,以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热量丰富,基本无霜,年可三熟;东部山地丘陵亚区,以低山丘陵为主,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农作物可二至三熟;西部高原中山峡谷亚区,海拔1800—2600米,高原面保存良好,地形平缓,牧草茂盛;中部丘原亚区,海拔1000—1400米,高原面上丘陵与盆地(坝子)广布,终年温暖湿润;北部中山峡谷亚区,地势上为高原斜坡,地形起伏大,均以山原和中低山为主,其间分布有面积不等的河谷盆地。贵州的农业耕作区一般北部高于南部,河谷平坝区高于丘陵山区,贵阳、安顺、遵义、毕节等地及赤水河谷、乌江河谷地带是开发较早的农业地带,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开发较晚。水田从东南向西北,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旱地则相反。因此,贵州东南部为稻作区,西北部为旱作区,中部为水旱兼作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水丰沛,无霜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四川系盆地构造,加以僻居内陆,离海较远,故夏季甚为炎热,较同纬度各地气温均高。四川盆地因受北方秦岭和大巴山的障蔽,冬季殊为和暖,各月温度之分布,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川西河谷,常年为温度最高之地,西北草原始终为最冷部分之所在,冬季盆内平均温度大都在摄氏六度八以上,六度为植物生长之最低温度,故盆地之内,植物于冬季仍可继续生长。四周山地温度略低,约在四度至七度之间,西北草原则多在零度以下。夏季盆地温度大部在二十八度至三十度之间,山地略低两三度,而西北草原则多在二十度左右。年平均温度,盆地内大部在十七至十九度间,长江河谷自十九至二十度,四周山地多在十五至十七度之间,惟西北草原则低至十度以下。” “全年日均温≥10℃的活动积温达5000℃—5800℃,高于同纬度地区。盆地的热量资源足供所有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生长需要,除棉花因日照不足,影响成长外,麦稻可以两熟。” 四川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冬半年的降水部分来自寒潮,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其中一半降水在夏季,冬雨只占2%,春雨也不多,秋雨较多。冬春降雨少,增温快,常有春旱。 另外,霜期的长短也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结霜的时候,植物内部的水分被冻结,会破坏植物纤维,故植物生长之日,必为无霜之期,“四川冬季和暖,因此霜期很少。以重庆为例,1935年,仅成霜一次,1936年3次,1937年6次,12月下旬以前,2月初旬以后,均少成霜机会,全年生长期可有315日。成都位置偏北,成霜机会较多,但植物生长期也在270日。四川冬季降雪的机会也很少,根据近8年的统计,重庆降雪共计11日,平均每年仅有1次,成都近5年(1934—1938年)的记录,实际降雪很少,1935年全年降雪仅一次。” 可见,四川(包括重庆)气候是冬暖夏热,温度年变化不大,盆地内农作物在冬季仍然可以继续生长,日均温超过10℃的活动积温高,热量资源充足;全省雨量充沛,尤其是夏季,雨量占全年50%以上,雨量的年平均变化率在9%—50%之间,年变率较小;全省湿度大而多云雾,霜雪极少,无霜期长达290—350天,植物的生长期很长,这些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缺点是容易发生春旱。
云南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云南气候干湿分明。降水集中在5月—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为湿季;10月到次年4月降水极少,只占10%—20%,为干季。从降水的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南多于滇中,山地多于河谷。滇西南年降雨量达1500—2500毫米,滇东、滇西北为1500毫米左右,滇北只有700毫米,金沙江上游谷地仅500毫米。所以云南春旱现象比较普遍且影响广泛,尤其滇东北几乎每年都有春旱,但当暴雨来临时,因云南多高山深谷,地形起伏大,坡陡水急,易发山洪,造成洪涝灾害。 云南因为纬度低、海拔高,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温年变化小,有“四季皆春”之说,但是日温差大,大致12℃—20℃,尤其是干季,昼夜温差更为剧烈。 云南的热量资源不如华南丰富,但热量的有效性较高,对农业生产有利,稻、麦、棉花、油菜均可种植,有些地方还可以栽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油棕、胡椒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贵州居北温带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候风夏季由海洋吹入大陆,冬季则由大陆吹向海洋,对贵州温度、雨量和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季候风带来海洋的水气,故贵州夏季雨量较多,但是全年雨量分配相当平均,有“天无三日晴”之谚。“贵州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300mm,以夏雨为主(占40%—60%),冬雨虽少,而雨日很多,” 雨水对于贵州各地农业灌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气温来看,“贵州年均温超过15℃,7月均温在24℃以上,1月均温大于5℃,”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6℃,但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气候的局部变化也相当明显。贵州全年雾日较多,云量大,日照较少,为全国多雾区之一。“如贵阳日照仅1338小时,而雨日>180天,冬季雪日不足10天,全年无霜期280—300天。”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因阴雨天太多,一些需要高温和日照长的作物如高粱、棉花和一些长绿果树的栽培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一般农作物颇为有利。双季稻在一些河谷内,亦可获得丰收。
“四川河流纵横交错,遍布盆地,其舟楫之便,灌溉之利,全国鲜与伦比,全境除长江横贯东西外,更有岷沱嘉涪渠黔诸流,亦甚重要。” 长江上游称为金沙江,至宜宾汇入岷江,至泸县汇入沱江,至重庆汇入嘉陵江,一路向东奔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经松潘茂县而入灌县,过成都平原到达嘉定,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都江堰分岷江江流为内外两支,灌溉成都平原16县农田,即使干旱之年,仍能丰收。沱江是岷江的支流,在金堂赵家渡与绵阳河汇合,自此而下贯流成都平原,经简阳、内江、富顺而达泸县汇入长江。沱江长345公里,虽然长度不长,但对于四川农产品运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之米,藉此接济资内、自贡,金堂、什邡之烟,资内之糖,自贡之盐,亦藉此道而直下重庆。嘉陵江是连通四川与陕甘之交通要道,东源为东河,出自陕西凤县,西源为西汉水,出甘肃境,二源汇入四川,经昭化与白龙江汇合,再南流经合川与涪江、渠江相会,出小三峡汇入长江。 四川河流径流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年际变化和年内季节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有利于航运和灌溉。四川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最早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的地区。
西康有金沙江流经,还有较大河流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西康河流大多在高山深谷中流淌,水流湍急,筑坝蓄水,既可以发电,又可以灌溉农田。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黑水河等可以灌溉农田,青衣江流经雅属,流域内也适宜农林。
云南境内河流众多,且多源远流长,有些是国内有名的巨江大河,有些还是国际性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西江上游)、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上游)、独龙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和雅鲁藏布江7大水系,它们以怒山为界,分别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靠降水,特别是西南季候风带来的降水,冰雪融水也占一定的比重,因此,河水的洪、枯水期变化非常明显,汛期开始晚,来势迅猛,夏秋水量最大,冬春水量最小,增加了洪水危害和春旱威胁。另外,云南还有40多个高原湖泊,多数为断陷型湖泊,较大者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等,均有蓄水、灌溉、水产、航行之利,还可以调节气候。
贵州东南部的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等。贵州西北部的赤水河源出云南镇雄县境,中游一段作为川、黔界河,循西北边境在四川合江附近入注长江。 “乌江又称黔江,自西横贯东北,入川归注长江,流域最广,为黔省第一大水。抚河、清水江居省之东境,入湘合为沅江。”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榕江、盘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榕江又名都江,为柳江之上流,源出独山县,东流到三都即名都江,自此折而南,经榕江,下江而入广西。” “盘江有南北两源,北源为北盘江,出自威宁,西入云南宣威,为滇黔两省界河。南盘江源自云南沾益县西北之花山,南汇为中延泽,西南流为黔桂两省界河,始称南盘江,经兴义、安龙、册亭等县,至者香渡与北盘江会,两源既合,称红水河。” 贵州具有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特征,导致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高原面为河流上游,谷宽流缓,地形较平坦,土层厚,田水高差小,耕地集中连片,但水量常不足。山地峡谷是河流中、下游,坡降大,谷窄流急,水资源丰富,但地形起伏,山高水低,耕地分散,利用不便。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较低。
四川省“地质为新赤色砂岩,全盆地皆系此种砂岩构成,故有红盆地之称,盆地四周皆山,多为原始时代及古生化岩层,四川省内,除去成都平原之红土层外,大部分含有新赤色砂岩层,土壤之化学成分,自然肥沃丰饶,适于农耕”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记载,四川盆地的土壤主要是紫色土(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其次为冲积土和黄壤。紫色土分布在广大丘陵地带,富含磷、钾等养分,肥力较高,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只是氮素不足,质地粗疏,具沙性,渗水和通气调节较好,蓄水能力较差,抗旱能力低。冲积土主要分布于平原和河流两岸,如成都平原地区,也是全国水稻土分布区域最集中的地区,水稻土土层上部酸性,中下部微酸性或近中性,母质以河湖相沉积、冲积物为主,一般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可达2.5%以上,具有保水保肥力强的特点,土层深厚,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养分含量丰富,是高肥力土壤。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区部分山地分布有棕色森林土和灰化棕色森林土,其南侧山麓为酸性黄壤,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农业生产性能差。四川岷江上游调查所见的垂直地带:在海拔2000—2600米间为针阔混交林,有铁杉、油松、桦木松、白桦、槭树等,林下有竹和草类植物,土壤是山地褐色土。2600—3600米为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带,下部的土壤为山地灰化棕壤;3500米以上亦常见落叶松林,主要是山地灰化土。3600—3800米为高山灌木带,以大叶杜鹃乔状灌木为主,林下生长苔藓植物,土壤为山地泥炭灰化土。3800—4000米间的草甸植物下是山地草甸土。高原南部低海拔地区分布着较多的红壤、山地棕壤。
根据农林牧业的种类,西康可划分为稻作区、麦作区、森林区、童山草地区四类。稻作区土壤呈浅灰色,大多系古代河流运积而成,土壤细而多肥,粘而不重,极宜种稻。西康宁、雅两属,康区泸定、康定及得荣察隅等县产稻区就是这种冲积土。西康各地倾斜山地之土壤,其色赤,亦称赤壤区域,这种倾斜山地,最宜于大小麦、青稞、包谷(玉蜀黍)的生长。该区土质中庸而不肥沃,性微粘而重。此种赤土,漫延极广,凡宁、雅属及康属3500公尺以上的土地,不论其倾斜之缓急,概属此类土壤。森林区大多为褐色土壤,性坚而润湿,黏重异常,多位于8000到9500尺(英尺)之间,区内农作不安,居民甚少,多业牧畜。童山草地区大多在西康高原之中,林木缺乏,童山濯濯,土壤颇似印度之棕色土而略带黄色,故又称为红黄土,腐植质少,肥沃不足,且以风化透彻,所含胶体物较丰,而盐基质流失颇大,土薄水少,率成一望无垠之草坡。分布于康属理化、石渠、俄洛、术雅诸草原,仅适于牧畜,不宜农作。
“云南土壤情况相当复杂,种类繁多,据统计有19个土类,80个土种,以赤红壤、红壤、棕色森林土、灰化棕色森林土和山地草甸土最为重要,前两者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平坝和河谷,后三者在北部高寒山地。” 滇中高原(昆明)一带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镇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蒙自、思茅、沧源一线以南以铁质红色砖红壤为主,以北以砖红壤化土壤为主。云南的土壤分布垂直差异也很大,在平原和盆地的底部为红褐土、湖积土和河流冲积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高原和山地地区为红褐土,1500米以下为砖红壤,1500米以上为山地红壤、山地红棕壤、山地棕壤。在滇西横断山地和滇东北高山地区,除海拔3200以下的土壤垂直分布和上述情况相似外,3200米以上为山地灰棕壤、山地灰化土和山地泥炭化土,4000—4200米为山地草甸土。” 可见,云南主要是红壤系列的土壤,土壤中钾、钠、钙、镁积存少,铁、铝等氧化物含量较多,缺点是酸性较强,土性较黏,排水不良。云南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照热量充足,植物生长期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农作物一年可两熟到三熟,因此,云南是我国稻米、丝、茶、甘蔗的主要产区,也是油桐、柑橘、毛竹、果树等经济林木的主产地,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贵州是我国黄壤主要分布区,海波1000米以下主要是黄壤和水稻土。“贵州全省土质属于新成红色黏土区,为含有氧化铁之瘠薄幼年土壤,大部未经利用,其经利用者,渐呈褐色,土壤之构造转佳,惟黏性仍甚浓厚,排水不良,耐酸作物如玉蜀黍尚能生存,故玉蜀黍在黔省分布相当普遍,仅次于水稻。” 在贵州“低洼之地,因为冲积而成的关系,土壤构造较佳,表面多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黏松适度,适于稻麦生存” 。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黄壤与红壤一样,也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多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低山地带,以川、黔两省为主,因为黄壤成土环境相对温度大,致使土壤中氧化铁水化引起土色变黄。 黄壤肥力比紫色土低,农业生产性能较差,需进一步改良。贵州较高山地的土壤有垂直变化,自上而下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灰化土和山地草甸土。
总体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山地面积比例高,还有不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不适合耕种。耕地主要集中在山间谷地、盆地、平原、河流的两岸及高原坝区。从气候条件上讲,西南和西北存在很大差异,西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但热量不足,农业生产严重依赖灌溉。从土壤条件来看,西南地区主要是红壤系列,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农林业生产潜力很大。西北地区主要是褐土系列和栗钙土,适合发展旱作农业和牧业。陕西汾、渭谷地的土壤是潮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宁夏平原是灌淤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以春播作物为主,适合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新疆及河西走廊的绿洲是绿洲土,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应该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发展适宜的种植业、牧业、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