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西部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结构

一、西北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结构

(一)陕西省主要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陕西省南北长而东西狭,由于气候类型不同,陕西农业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带。陕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米和高粱,其次是大豆和玉米,还有少量小麦。中部关中地区,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他如高粱、玉米、小米、大豆、豌豆、芝麻、油菜籽等产量也多。 稻米仅周至、户县、眉县、蓝田、长安等县种植,产量不多。南部汉中地区,水稻为主要农产品,主要种植在汉水上游及嘉陵江上游,其次为小麦、黄豆、花生、胡麻、玉蜀黍、马铃薯、甘薯、蚕豆等。

小麦与大麦是陕西传统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气候适应性强,故从南到北都有种植。关中地区是小麦的主产区,种植的大多数是冬小麦。当地农民轮作技术娴熟,一般以冬小麦和豆类及菜籽轮作,或以小麦和苜蓿轮作。关中地区以咸阳为界,以东为冬麦、棉花区,主要农产品为小麦、棉花;以西为冬麦杂粮区,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高粱、豌豆等。

黍、粟、稷是禾本科黍族,是中国传统的农作物,在黄土高原种植历史悠久,黄土高原土壤气候适宜其生长。黍类作物具有抗旱耐瘠、抗寒耐热、容易储存的特点,是陕西传统的、最主要的食粮。民国时期,除陕南汉阴县外,其他91个县都有种植记录 ,是除小麦、大麦和玉米外,种植面积较广的农作物。

陕西稻分水稻和旱稻,水稻种植在关中、陕南两区。陕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利事业发达,水田面积广,一年两熟。据陕西实业考察团调查,陕南安康县每年大约产稻53.8万担(每担600斤),每亩产稻2担,按此数字计算,安康县大约种植稻谷26.9万亩。 关中地区水稻集中种植在渭河南岸的狭长平原地带,其他地区只是零星分布。陕北也有一些地区试种水稻,但面积很小,收获也少。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老百姓一般作为杂粮或精饲料种植。民国时期陕西除了佛坪厅外,其他州县都有不同豆类种植。但是,豆类作物在陕西农村一般是作为农家附产物,常与玉米间作,或与其他作物轮作,因此,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重不大,地位也不很重要。

从表7可以看出,全面抗战之前,陕西种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然后是谷子、大麦、玉米、糜子和高粱,水稻也有种植。

陕西省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和油料作物。大约在光绪年间,陕西就引进了美洲棉,以后逐渐推广,1919—1920年间,陕西棉花产量在全国排第四位。 1920年,陕西督军陈树藩与省长刘镇华在陕西推广种植罂粟,大量棉田被占,到1929年,陕西棉花种植面积降到了17万亩,皮棉产量只有4万担。1934—1935年,陕西省建设厅贯彻国民政府法令,厉行禁烟,烟田多改为棉田,陕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成为陕西第一大经济作物。20世纪30年代初,德字棉输入关中,收花多,纤维长,种植利润高,农民多换此棉种。后来,人们发现斯字棉比德字棉更优质高产,于是又在陕西迅速推广斯字棉。加上陇海铁路西段开通,使关中农村与沿海地区联系起来,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棉花在陕西种植面积扩大。

表8 1919—1937年陕西省棉田面积、皮棉产量及亩产量统计表

续表8

从上表可以看出,1929年陕西棉花生产锐减。20世纪30年代,陕西开始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推广棉花良种,棉田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1936年陕西种植棉花394万亩,皮棉产量达到110万担,1937年种植棉花482.5万亩,产量106.8万担。

全面抗战前,陕西的油料作物以麻为主,分大麻、亚麻、芝麻、蓖麻四种,陕西三区都有种植。关中地区普遍种油菜;陕南地区种植的油料作物品种很多,有核桃、芝麻、椒、菜籽、漆籽、杏仁等十数种,其中以芸苔(油菜籽)、芝麻为主。据1932年,陕西实业考察团的调查,安康年产芝麻24100担,汉阴县年产芸苔7000担,城固县年产芸苔9120担,芝麻450担;南郑县年产芸苔9万余石(约166.4万斤),芝麻9000余石;褒城年产芝麻494230斤。 据许道夫统计,1936年陕西省种植油菜籽179.7万亩,产量81万市担;种植大豆69.6万亩,产量80.9万市担;种植芝麻55.9万亩,产量29.1万市担;种植花生10.6万亩,产量19万市担。1937年,种植油菜籽159万亩,产量50.5万市担;大豆80万亩,产量112.8万市担;芝麻58.6万亩,产量32.4万市担;花生11.2万亩,产量20.9万市担。 由此可见,陕西的油料作物以种植面积排序分别是油菜籽、大豆、芝麻和花生。

(二)甘肃、宁夏、青海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甘肃、青海、宁夏气候干旱寒冷,作物的生长期短,适合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的农作物生长。甘宁青传统农作物一直以大小麦与豆类为主,一年一收。晚清光绪年间,玉米、马铃薯、棉花、烟草和罂粟开始在甘宁青广泛种植,到民国时期,玉米、马铃薯已经成为三省主要农作物和居民的主要食物,棉花、烟草和罂粟成为三省主要经济作物,但是,大、小麦仍然是这一地区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据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安汉、李自发的考察,甘肃、青海、宁夏农作物主要是春小麦、冬小麦、糜、粟(这四种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还有高粱、玉蜀黍、大麦、青稞(食料、酿酒)、莜麦、燕麦、荞麦、水稻、马铃薯、豆类等,油料作物有胡麻(亚麻)、荏、小麻、油菜、蓖麻、芝麻、黄辣子,纤维类作物有棉花、大麻,刺激性作物有烟草、鸦片、纸烟,牧草有黑苜蓿、黑燕麦等。

据张其昀《夏河县志》记载,甘肃陇西南区“作物仅小麦、青稞、燕麦、豌豆、蚕豆、芸苔及马铃薯等数种,而以青稞与豌豆栽培最广,盖此两种性耐寒湿,最适环境” 。甘肃陇中、河西地区以春小麦、青稞和糜谷为主,小麦产量最多,其次为黄米(包括小米在内),再次为青稞。甘肃陇南区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陇东区以小麦、糜子为主。1934年6月—1935年8月,资源委员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为开发西北,组织人员对西北各省农业进行了调查,汤惠荪、雷男、董涵荣等对甘肃农业调查记载,甘肃已耕地约4000万亩,农作物栽培面积39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作物种类小麦最多,约130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粟373万亩、糜360万亩、高粱296万亩、玉蜀黍222万亩,加起来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荞麦182万亩、马铃薯174万亩、裸麦(青稞)约160万亩、豌豆约150万亩、扁豆约120万亩、罂粟113万亩,亚麻、黄豆、大麦各在50万亩以上,燕麦、蚕豆、莜麦、芸苔、小豆、棉花各在20万亩以上。水稻、黑麦、烟草各在10万亩以上,其他大麻、黑豆等共约70万亩。产量小麦800万石,马铃薯700万石,粟、糜子、高粱各200万—250万石,裸麦、玉蜀黍各100万石,扁豆、荞麦各50万—70万石,大麦、水稻最少,共约20万石。 可见,甘肃种植的农作物绝大部分是粮食作物,占90%以上,主要有小麦、粟糜、高粱、玉米,还有荞麦、青稞、燕麦、莜麦、马铃薯及各种豆类,纤维作物有亚麻和棉花,油料作物主要是芸苔,经济作物是罂粟,种植面积有100多万亩。每亩产量,据安汉、李自安的调查,小麦250—350斤,糜200—300斤,粟150—280斤,高粱250—350斤,青稞120—200斤,豌豆200—350斤,水稻100—150斤,大麻150—200斤,烟草150—250斤,棉花20斤皮花。

表10是许道夫根据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对甘肃省1931—1937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每市亩平均产量的统计。

1934年6月—1935年8月,汤惠荪、雷男、董涵荣等对宁夏农业进行了调查,中卫、中宁、金积、灵武、宁朔、宁夏、平罗、磴口、豫旺、盐池10县统计,小麦种植面积为500145亩,糜子为462592亩,水稻为262924亩,罂粟168334亩,高粱104030亩,粟106199亩,其他共约50万亩。除去豫旺、盐池2县,其余8县,小麦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4.67%,糜子占21.69%,水稻占13.28%,罂粟占7.31%,高粱占4.5%,粟占4.83%。全年产量小麦约43万石、糜子38万石、水稻37万石,马铃薯21万石,高粱、粟各约10万石,豆类约18万石。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73.2万斤,豌豆43万斤,胡麻45.6万斤,本省全年消费1214.8万斤,尚不敷41.6万斤,依靠外省输入。 可见,全面抗战前,宁夏种植的农作物绝大多数是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糜粟及其他杂粮,小麦、水稻、糜粟占59.64%,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全年生产的粮食不够本省的老百姓吃,却还用大量耕地种植罂粟,每年产鸦片约700万两,实在是对耕地的浪费。

许道夫对1931—1937年宁夏粮食作物进行了统计,见表11:

从表11看,1937年宁夏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糜子45.2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8.57%,产量75.5万市担,亩产167市斤;小麦种植面积为31.5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9.91%,产量47.4万担,每亩产量为150市斤;谷子24.4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5.42%,产量38.2万市担,亩产157市斤;大麦10.3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51%,产量19.2万担,每亩186市斤;籼粳稻的种植面积是9.2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81%,产量为112万市担,每亩产量为122市斤;糯稻种植面积是5.8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66%,产量5.8万市担,每亩产量为100市斤;高粱种植面积7.4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68%,产量12.5万担,每亩169市斤;玉米2.8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77%,产量4.4万担,每亩157市斤;豌豆种植面积19.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2.39%,产量37.8万担,每亩193市斤;蚕豆种植面积2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26%,产量3.3万担,每亩171市斤。

1934—1935年,汤惠荪、雷男、陆年青等对青海农业进行了调查,因为青海少数民族众多,蒙藏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很难统计农业人口和农产品产量,仅就湟中区西宁、互助、大通等11县农作物栽培面积、产量进行了统计,11县农作物栽培面积为1781135亩,占耕地面积的98.07%,其余1.93%约35024亩为休闲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是裸麦(青稞),栽培面积536968亩;其次是小麦,占514833亩;豌豆占195843亩;燕麦占185074亩;马铃薯占89054亩;芸苔占68884亩,其他蚕豆、亚麻等合计约18万亩。产量马铃薯最多45万余石,裸麦(青稞)42万余石,小麦40万余石,燕麦与豌豆各10万余石。

为了对全面抗战前青海农业有更清楚的了解,下面引用许道夫对青海1935—1937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亩产量的统计,详见表12。

据许道夫统计,青海1937年小麦种植面积为255.9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9.14%,产量399.1万担,亩产156市斤;大麦164.7万市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5.19%,产量288.2万担,亩产171市斤;燕麦59.8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15%,产量78.5万担,亩产131市斤;谷子24.8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79%,产量21.1万担,亩产85市斤;糜子20.4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12%,产量26.1万担,亩产128市斤;玉米1.1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0.17%,产量1.1万担,亩产100市斤;豌豆83.8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12.82%,产量130.2万担,亩产155市斤;蚕豆43.3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62%,产量70.4万担,亩产163市斤。1937年青海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总共为653.8万亩,总产量1014.7万担。

甘肃、宁夏、青海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中药材、麻类作物和罂粟等。烟草是甘肃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甘肃主要输出农产品。甘肃生产的是黄绿两种水烟,产地以皋兰、临洮、洮沙、榆中、靖远为主,其中以皋兰(今兰州)所产品质最优。兰州郊区的

烟田“多集中于黄河两岸,其中尤以附近之新城、郑家庄、东关镇、南园、十八滩出产最丰,而且品质最良。在抗战前,兰州附近可灌溉之田,小麦收后,全部种烟草” 。绿叶主要输往天津、上海、苏州方向,黄叶输往陕西、山西方向,但由于全国各卷烟厂普遍采用卷纸烟的原料,甘肃水烟需要量大幅减少。1917年与1931、1933、1934、1936年甘肃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13。

表13 甘肃烟草种植面积与产量对照统计表

从表13可以看出,1917—1934年间,甘肃烟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下降的,1936年烟草的种植面积虽然有所提高,但产量却下降了。究其原因,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甘肃水烟的东北市场完全丧失;二是20世纪30年代,国内纸烟销量日增,甘肃水烟销量日减,烟草的种植自然受到影响。

兰州烟草也引种到宁夏永宁的王泰堡,贺兰的大小礼拜寺等地,“唯无一定产量,均系附近小资本烟场特约种植者。王泰堡年植烟草七八百亩。”

早在清朝时期,甘肃的敦煌、皋兰就有种植棉花的记录,左宗棠曾经在西北推广植棉,但甘肃大多数地方不种棉花,所需棉花、棉布主要从陕西关中输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罂粟的种植占用了大量耕地,棉花种植面积更少,1931、1932年甘肃棉花种植面积只有常年量的40.3%,1933年仅有常年量的26.4%;收获量,1931年仅有常年量的66.7%,1932、1933年仅有常年量的33.3%。

表14 1931—1934年甘肃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

1933年,朱绍良主政甘肃,采取一系列禁烟措施,用棉花取代罂粟,向金陵大学农学院“函购美国脱字棉、百万棉、爱字棉等优良品种,发交省第一农场试验育种,藉资推广” 。1935年1月,甘肃省商请全国经济委员会准拨美国脱字棉籽2万斤,并向陕西购买斯字棉种,分发于宜棉各县试行推广,并委派棉业指导员到陇东陇南各县指导种植,共推广12县,种植棉花25.8万亩,占全县田亩数的4.64%,平均每亩产籽棉79.4斤,花衣总数70408担。 1936年,甘肃又向中央棉业统制委员会请拨棉种5万斤,集中发放皋兰榆中,指导农民试种,“每亩可产净花三十斤,为利尚大,现正拟收买棉籽一千五百担,备为明年推广之用。” 因推广成效显著,1936年甘肃省棉田面积增加到47.35万亩。

宁夏宁夏县、灵州等地也种植棉花,每亩可收18—40/50斤不等。 1931年,宁夏种植棉花300亩,产棉8.3万斤。 1936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植棉计划,“颁布棉作培育方法,委专门人才赴各县指导视察,规定种棉地亩”。 宁夏省建设厅还印发了种棉简法,“并购发大批棉种,令饬卫、宁、金、灵、朔、平、磴各县政府及本厅示范农场,依法试种。”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实验农场,可收籽花80斤,中卫也有收获,但金积、灵武、平罗、磴口4县,“因土质与气候不宜,几无成绩可言。”

甘肃、宁夏、青海是我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甘肃中药材品种有180余种,大多数属于野生,少数是农家种植。种植的药材主要有大黄、党参、当归等,尤其党参,家种者较多,两当、天水、徽县、西和、武都、岷县普遍种植,两当、徽县“乡下农民十之五六多营此业”。当归也以种植为多,甘肃20多个县栽培当归,其中岷县、渭源、西和、两当、武都“每年各出产五十万斤以上” 。枸杞是宁夏特产,中宁是枸杞的主要栽培地,各乡都有枸杞园,其中宁安堡最多,该地“栽种枸杞之地,有三千余亩,每亩以最低限度之一百八十株计算,当在五十余万株上下”。据统计,1931年,枸杞产量1200担(每担240斤),产值2.4万元;1932年产量1300担,产值2.6万元;1933年产量1800担,产值3.6万元。 抗战前,中宁“全县栽培面积约八千余亩,每亩平均年产枸杞子八十五市斤,合计全县年产量为六千八百市担”。

甘肃省武山、天水、清水、徽县等13县都种麻,各县的种植面积从800—1000余亩不等,年产麻约289.4万斤,品种有大麻、苎麻、荨麻、亚麻等。1930年代,铁道路业务司商务科在陇海铁路甘肃段调查:“清水、武山、岷县等处之麻,每年共产100万余公斤,其中尤以清水之麻最为有名,质地既佳,产量亦丰,每年独产64万公斤。” 甘肃麻年产量超过10万斤以上的县还有张掖、山丹、甘谷、临夏、成县、礼县等。根据1934年调查,甘肃全省种植麻7.6万亩,产量为173.8万公斤。宁夏各县均种大麻,常年栽培面积1.774万亩,年产量约为35480市担。 宁夏主要种植的大麻系白杆,其纤维粗硬,通常用于制绳,也可以造纸,需用量渐增。

(三)新疆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新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干旱缺水,降水量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但是可以利用河流和高山融雪发展农业。新疆农作物种类丰富,以小麦、水稻、玉米为大宗,高粱、大麦、小米、马铃薯种植也多,其他还有荞麦、燕麦、棉花、麻、芝麻、豆类、瓜果等。伊犁河流域是新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种植小麦、茶籽、包谷,还有高粱、水稻、大麦、豌豆、黍、胡麻、芥子、罂粟、苜蓿草,以及少量燕麦。塔尔巴哈台地区粮食作物中有小麦、燕麦、大麦、黍,特别是那种被称为库纳克的黍种得很多。 乌伦古河流域、乌鲁木齐河沿岸、塔里木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水稻、黍、高粱和豌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蚕丝、麻类、罂粟、烟叶、藏红花等。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最大最好的稻米产区,北疆的呼图壁、绥来、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也产稻,迪化的三个泉、库尔喀喇乌苏引乌鲁木齐河水灌溉,辟地数千顷。库尔喀喇乌苏的西湖产米,人称“西湖稻米”,品种优良。

关于新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多见概略的描述,“以麦及印度谷所占面积最大,米棉次之,胡麻高粱豆又次之,” 那么到底各种农作物的耕种面积是多少?没见到准确的统计数据,目前笔者所见的是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及贸易统计资料》对新疆1918年、1924-1929年主要粮食作物的统计数据和1929-1932年国民政府立法院的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1929年春,国民政府立法院举办全国农业调查,1929年4月发出调查表格,1932年1月收回,但是新疆10个县表格没有收到,根据许道夫的统计和1929-1932年立法院的统计,笔者编制了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15。

表15 1918、1924-1932年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统计表
单位:种植面积:千市亩;产量:千市担;亩产:市斤/市亩

续表15

注: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及贸易统计资料》记载1918年小麦亩产为216,经计算为234,玉米亩产为242,经计算为263,籼粳稻亩产为114,经计算为124,糯稻亩产为161,经计算为175,高粱亩产为115,经计算为124,大麦亩产为190,经计算为207,小米亩产为110,经计算为117。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1929—1932年的数据缺10个县,种植面积合计数为10731千亩,经计算为10733千亩,产量为2027565千斤,经计算为2027621千斤。

新疆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合种植棉花,新疆的棉花大部分都播种在种过小麦与大麦的地里。大小麦于10月种植,来年5月初收割,然后就种棉花。 农民修坎儿井,用井水浇灌棉田。新疆棉花主要产自南疆,因为南疆气候和暖,土地疏松,吐鲁番和麦盖提两县的棉花产量居新疆之冠,其余为和阗、莎车、喀什、阿克苏等县。棉种有延安集种和美国种两种,美棉质地柔,色洁白,质量更优,在延安集种之上。 新疆美棉的产量,“以吐鲁番、鄯善为最多,年约300余万斤,而以库尔勒为最佳,莎车、温宿、新平、和阗、疏勒亦遍产,近来伊犁、乌苏、绥来一带,亦皆传播,气候适宜,不让他处。” 新疆建设厅统计,1932年新疆全省皮棉产量为21万担,全国棉产量948.4万担,新疆占全国棉花产量的2.2%。

新疆气候非常适宜养蚕,生丝也是天山南麓重要的农产品,而以和阗、莎车、疏勒的蚕丝最为有名。据民国初年记载,新疆的蚕桑以喀什道为主,但其种子“纯购之俄属。然出茧硕大,逾于江浙,只以缫炼不得其法,故色泽较逊” 。1915年新疆茧产量为1260220斤,丝产量为648719斤。

“南疆因为气候和暖之故,凡南方所产的野菜、茄子、甘薯、甜瓜、杏、苹果、李、桃出产也不少,而哈密之甜瓜、吐鲁番之葡萄、乌鲁木齐的西瓜、库车之杏仁、喀什干之桃,皆称极品,就中吐鲁番之葡萄、哈密之瓜更为当世人所称道。” 新疆其他有名的农产品还有香梨、石榴、核桃、红枣等。

二、西南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结构

(一)四川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西南地区四川农业最发达,在四川,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农作物是水稻,约占全川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其次是麦类,约占冬季作物面积的50%以上,麦类中以小麦最多,大麦次之,燕麦、南麦占总数不及1%,再次为玉蜀黍、高粱、甘薯等。 小麦是四川最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玉米是四川最主要的夏季粮食作物,玉米主要种植在四川盆地周边山地、盆地丘陵和部分平原地区。其他粮食作物还有马铃薯、豌豆、蚕豆等,种植面积也比较大,产量也较多。据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清中后期后,玉米、红薯、马铃薯在四川种植越来越多,取代了黍、粟和芜菁等的地位。

许道夫统计的1931—1937年四川主要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见表16。

油料作物中,四川主要种油菜,种植面积在全国居首位。据许道夫统计,1931年,四川种植油菜籽1059.8万亩,产量1208.2万担,每亩产量114市斤;大豆473.8万亩,产量1042.4万担,亩产220市斤。 四川也种花生,但面积远不如油菜。1931年,四川花生种植面积104.4万亩,居全国第四位,产量185.2万斤,居全国第八位。 1937年,四川油菜籽种植面积1036.1万亩,产量780.3万担,亩产75市斤;大豆427.9万亩,产量771.1万担,亩产180市斤;花生251.8万亩,产量593.3万担,亩产236市斤;芝麻184.3万亩,产量116.7万担,亩产63市斤。

四川的经济作物种类很多,主要有棉花、茶叶、蚕桑、烟叶、甘蔗、大麻、苎麻、药材等。棉花仅在川北一带种植,吕平登记载1931年,四川棉花种植面积为393.3万亩,产量为6598.1万斤,亩产约17市斤,列全国第六位。每年棉花产量不敷用颇巨,每年输入原棉

及棉制造品平均值3500万海关两。 据许道夫统计,1937年,四川棉花种植面积仅有240.8万亩,皮棉产量45.8万担,亩产19市斤。 1933年,四川全省茶叶种植面积29.55万亩,种茶户2431户,每年产量30万担,以后二、三年间茶产约减10万担。 四川蚕桑产区分为三区,一为川北区,包括三台、南充等22县;二为川西南区,包括乐山、宜宾、成都30个县;三为川东区,包括重庆、成县等13个县。 1931年,四川甘蔗种植面积56.7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产量507.5万担,列全国第四位。烟叶种植面积41.1万亩,产量7270.5万斤,在全国排第一位。

民国时期,西康以宁属为产麦中心,年产量在50万担左右,主要种植在海拔2200米以下的高山地带。青稞也是西康粮食作物的大宗,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泸定为青稞之生产中心”。

(二)云南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云南全省可分为六个区,以滇池至洱海一带中部平原最为富裕,东南部滇越铁路沿线次之,其他如南路思普沿边,西南部的腾龙一带,西北部中维边地,东北部东昭区等,均山脉重重,居民较少,但蕴藏的矿产资源很丰富。农村水田较多处,大致与江南各省相似。平原区域之农产,比较腹地丰富,水田可以有两季收获,第一次种稻,第二次多种鸦片或蚕豆、麦、油菜、豌豆等,较贫瘠之田可种荞麦、马铃薯等。

民国时期,云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玉蜀黍等,其中,稻为云南最重要的农产品,其次为麦、玉蜀黍。稻分为粳、糯两种,也可分为水稻和陆稻。云南水稻主要种植在温暖多雨、地势低、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滇中、滇东南地区,省内主要坝区和平地,如玉溪、宜良等县。陆稻抗旱能力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太高,产量也较低,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的高亢之地。云南种植的麦有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等,小麦种植的最多,其中以冬小麦分布较广,云南农民最为重视。大麦、燕麦多“种之于山地,遇岁歉则膏腴之壤间亦植之” ,荞麦“坝子田地亦有种为济急之用”,这三种麦都是荒年救急的农作物,其重要性无法与小麦相比。玉米对环境的要求不高,既可以在温湿的平地获得高产,也可以在干旱的高原取得丰收,因此,在不宜种稻、麦的山原地带,广为种植。云南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以1935年为例,第一是水稻,第二为玉蜀黍,第三是小麦。但1935年云南省建设厅调查,云南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三的是马铃薯,不是小麦。全省有101个县出产马铃薯,产地面积1749520亩,产量为10661913担,仅次于水稻和玉米,占第三位。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1935年云南主要粮食作物统计见表17。

表17 1935年云南主要粮食作物统计表

许道夫对1931、1936、1937年云南粮食作物的统计见表18。

云南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大豆、花生和芝麻,但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少。以1932年为例,云南大豆的种植面积为236.9万亩,仅为四川的一半。油菜籽的种植面积为111.8万亩,仅为四川的1/10,甚至还远不及贵州。 种植面积有限,产量自然不高,主要是为了满足本省的需要,很难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1937年,油菜籽种植面积183.7万亩,产量110.5万担,亩产60市斤;大豆种植面积167.4万亩,产量421.1万担,亩产252市斤;花生种植面积14.7万亩,产量26.9万担,亩产183市斤;芝麻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2.4万担,亩产89市斤。

云南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草、甘蔗、茶叶、蚕桑、罂粟等。“滇产棉地,南至思普、临江、东里、五福、佛海、镇越、猛丁、麻栗坡、蒙自,西至腾永沿边燠热之区。内地如元谋、永北、宾川等濒金沙江流域,无不为其适当区域。每年产量至少在数百万斤以上,惜尚未闻有专门统计者。” 棉花喜热、耐旱、好光、忌渍,云南的气候温暖、光照强烈,但是雨季雨量大,容易发生渍害,并不太适合棉花的生长,“今滇棉之来源,多仰给于缅甸瓦城(名瓦花)与东京,自植者进程尚缓。” 1937年,云南棉花种植面积只有13.3万亩,产量3.3万担,亩产25市斤。 云南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烟叶,因此,烟叶在云南栽培很广,品种也多。1937年,云南种植烟叶42.3万亩,产量60.9万担,亩产144市斤。 甘蔗属于热带、亚热带作物,喜高温、需水量大,因此,云南甘蔗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地区,如婆兮、弥勒、竹园、景东、宁洱、宾川、巧家、五福、临江、保山、元谋等处,呈点状分布。云南是茶的故乡,野生大树茶最多、分布最广。20世纪30年代,云南茶叶产区达30余县,除滇西北、滇东北外,几乎各地都产茶。因为茶叶需求旺盛,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经济作物中,鸦片和茶在云南农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云南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蚕桑业,但是长期以来,云南蚕桑业发展很慢,直到光绪宣统年间,经云南巡抚、道台、总督的大力提倡,云南的蚕桑事业才有所发展。据云南省实业厅1934年调查,云南有32县种桑养蚕,养蚕户有9737户,栽种桑树6106928株,每年产丝14442斤。桑树种植少,蚕丝产量有限,省内需求依赖川丝输入。

(三)贵州农作物产量和结构

贵州主要的夏季粮食作物是稻,分粳稻和糯稻两种,糯稻种植面积较少,粳稻种植面积较大。糯稻主要用于酿酒和制作糕点,贵州少数民族喜欢吃糯米。玉蜀黍是贵州主要的旱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很广,仅次于水稻。小麦、大麦、燕麦也是贵州夏季主要粮食作物。豆类在贵州的种植也较为普遍,有大豆、豌豆、蚕豆等。据1936年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统计,贵州主要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见表19:

表19 1936年贵州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续表19

从表19来看,1936年贵州稻的种植面积987万多亩,其中951万亩水田全部种水稻,还有30多万亩旱稻,稻的种植面积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31.62%,产量约为2873万担,是贵州第一大粮食作物,“贵州各县无不种植,除西部数县外,均以之为主要食粮,平坝、清镇、都匀、独山、思南所产之米,素负盛名。” 玉米的种植面积达820万余亩,占耕地面积的26.34%,产量约1521万担,是贵州第二大粮食作物。“黔西各县之人民,大部均以玉蜀黍为日常之食粮,大豆之种植亦甚普遍,大抵种玉蜀黍之地,均间种大豆,尤以黔西各县为甚。” 小麦、大麦、荞麦合计也占到了耕种面积的16.35%,马铃薯、甘薯的种植面积不算大,但是产量很高。可见,1936年贵州旱地粮食作物在贵州粮食生产结构中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在贵州,水田和旱地,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面积相差不大,粮食种植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主要农作物是谷物,经济作物很少。

油料作物中,贵州油菜种植面积最大,各县都有种植,大豆其次,然后是花生和芝麻。据许道夫统计,1937年,贵州油菜种植314.8万亩,产量188.5万担,亩产60市斤;大豆种植131.4万亩,产量318.6万担,亩产242市斤;花生种植31万亩,产量103.7万担,亩产335市斤;芝麻16.5万亩,产量14.8万担,亩产90市斤。

贵州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但“棉花与本省土宜不甚相合,栽培极少,估计其种植面积为93670亩,产量为18784市担,大抵产于罗甸、思南、贞丰、册亭、紫云、印江、榕江、仁怀、三合、赤水、荔波等县” 。1937年,贵州棉花种植面积21.6万亩,产量6.6万担,亩产31市斤;种植烟叶47.6万亩,产量103.5万担,亩产217市斤。

贵州种植果树苗木很多,“各地有名的水果有兴义、定番之红橘,安南、罗甸之黄果,威宁、黔南之梨,岑巩、施秉之文旦皆脍炙人口,为外省不可多得,此外板栗、核桃、枣、柿各县皆产,为数亦多。贵州22县,种植梨最多,占18.06%,桃占12.80%,李占10.73%,橘占10.72%,柚占7.82%,柑占5.82%,核桃占4.37%,枇杷占4.31%,花红占4.18%” ,大致可以看出贵州果树分布情况。 +y6DDYRkoCkzvn4IzVAdiKRJjySWVtLdg7v6p8s92ajjaYo4XQiySttgKaaAR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