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出生于篮球世家。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一九五二年生于江苏苏州,身高2.08米,曾在工厂当焊接工,因篮球打得好,一九七〇年加入上海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中锋。一九七九年退役,供职于上海海事局。一九八〇年被上海市体委召回,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九城运动会男篮比赛。
母亲方凤娣,一九四九年三月生于上海,身高1.88米。十四岁加入上海女子篮球队,担任主力中锋和队长。一九七四年率领中国女篮参加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夺得铜牌。一九七六年赴中国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获得冠军。一九七九年退役后供职于上海体育科研所。
姚明的出生过程很有戏剧性。一九八〇年九月十二日,姚明的母亲早早进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产房,父亲姚志源在产房外等待小宝宝的降临,幸福地想象着新生儿长什么样。可眼看快到下午六点,产房里还没有动静,他坐不住了,急得额头冒汗,在门口不停地转圈子,因为他所在的球队正在参加九城运动会,当晚还有一场重要的比赛——男篮冠军争夺战,作为主力队员的他必须参加,这可怎么办呢?
姚志源正着急时,上海体委派车来了,同事催他快去球场。
他心急如焚,迟迟不肯离去,上了车又下来,在原地徘徊。
同事为了缓解他紧张的情绪,跟他开玩笑说:“等你拿了冠军,儿子就出来了,一起加油吧。”
姚志源不再犹豫,果断地上了车,来到赛场,立即投入战斗,很快进入状态。
他感觉今天的球打得有点怪,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每抢到一个球就像抓住一个婴儿,每投中一个球,就有一个婴儿坐在篮筐上向他微笑。
姚志源越打越有劲儿,越打越兴奋,带球过人,跳跃投篮,如入无人之境。此时在他眼里,篮球已经不是篮球,而是一个光屁股的小男孩,他在追着男孩奔跑,球场上的一切如同幻影,自己仿佛置身梦中,直到他捧着冠军奖杯,还在愣神儿。
这时,一个同事跑过来,拍了他一下,说:“你老婆生了。”
他猛然清醒过来,问:“我老婆好吗?是男孩,还是女孩?”
“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他放下奖杯就跑,跳上车,很快来到医院,走到病房门口,就听到小家伙响亮的哭声,进屋后看到小家伙正满脸通红,哭得起劲儿,因为他刚刚喝了黄连水,很不高兴,好像在说:“干吗给我喝这么苦的黄连水呀?”
“孩子,‘落地吃了黄连苦,一生不再苦相伴’。”
这是老家的风俗,也是家人的祝福,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姚明日后吃的苦可不少。
父亲抱起襁褓中的孩子,脱口而出:“哟,这么重。”
护士说:“可不是嘛!十斤二两,这么重的孩子我还是头一次见。”
这个体重仿佛预示着他将长成一个大个子。姚明好似一棵小树苗,个头儿噌噌往上蹿,四岁时身高就接近1.3米,上小学时身高达到1.47米,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大截。
姚明的身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他父母的同事,他们每次见到姚明都要多瞅一眼,惊喜地说:“啊,几天不见,又高了一截。”
姚明父母的同事为什么这么关注他的身高呢?因为他们大多是篮球运动员,是这方面的行家,对人的身高特别敏感,他们从姚明的身高似乎看到了篮球的希望和未来。
姚明的身高是父母的骄傲,但也为家庭带来了许多烦恼。同学们坐公交车都不需要买票,姚明却得掏钱买票,因为他长得太高,看起来像个成年人。
姚明小时候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因为他的体形又细又长,同龄人的衣服穿上短,大人的衣服穿上肥,母亲只得为他量体裁衣,将大人的旧衣服加工改造后给他穿。母亲还亲手给他织毛衣,只要有空就坐下来不停地织,织毛衣的速度竟然赶不上他长个儿的速度,有时候花了很长时间织出一件毛衣,姚明穿在身上一试,短了一截。原来,不知不觉中姚明又长高了许多。
还有鞋子也是一个难题,姚明四岁时就穿三十四码的鞋,童鞋中没有这么大的尺码,商店里很难买到合适的鞋子,他就穿妈妈的鞋子,后来妈妈的鞋子小了,就穿爸爸的鞋子,再后来爸爸的鞋子也小了……因为鞋子的事,姚明一家没少发愁。
姚明个子长得高,身体长得快,营养就要跟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物质还不太丰富,一些重要生活物资仍然凭票供应,买米买面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牛奶要牛奶票,每人定量供应,普通人家的日子过得都很紧。
姚明家里也不富裕,父母每人每月工资四十多块钱,没有额外收入。母亲操持这个家,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动手,能节省的钱就省下来,设法调剂生活。母亲凭着一双巧手,不断变换饭菜的花样,既让小姚明吃饱吃好,又营养均衡,能量充足。
小姚明十分懂事,他看母亲为他辛勤忙碌,从不给父母添麻烦,穿着也不讲究,吃饭也不挑食,有时母亲专门为他做了好吃的,吃着吃着,他就用小手拍拍妈妈爸爸,说:你们也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