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春天,吴登云嘴里含着糖,踏上了此生最漫长、最辛苦的一趟旅程。他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坐上了卡车式的公共汽车,坐垫是自己的行李,车上挤满了乘客,每小时开三十公里。走了七天,才到喀什。可是,从喀什向西再无汽车了。当地人告诉他,要去乌恰县,得搭去康苏镇的煤炭车。
煤炭车也是要买票的。他上午十点在喀什管理站搭上了煤炭车,直到下午三点,才抵达乌恰县,一百公里路,走了整整五个小时。
“医生同志,到了!”当司机将他和行李放在路边时,吴登云傻眼了。
因为他脚下所踩的那片土地完全是一片荒野,四周只有茫茫戈壁,哪有什么县城?
“乌恰县在哪里啊?”
“你走一走就看见了,还有两公里路呢!”司机告诉他。
可是,吴登云走啊走啊,眼前只出现了一个小村庄的轮廓,难道这就是乌恰县城?
目力所及,整个乌恰县,没有一幢高楼,也没有一幢砖瓦房。路不像路,没啥行人。更可怕的是,城里没有一棵树,甚至没有一株草。啊,这地球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县城?
背着行李,第一次“进城”的吴登云,抹抹满脸的灰尘,茫然地站在路边,不知等待他的县医院,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好不容易看见一位路人,他忙上去打听县医院在哪里。可是,那是位少数民族老乡,根本听不懂吴登云的普通话。
步行了好长时间,他才再一次找到一个可以询问的人。这位老乡很热心,一直把他带到了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前。
“到了,这里就是县医院!”引路老乡热情地指着一扇灰扑扑的大门说。
“啊,这里就是县医院?”面对那排像老家的牛栏屋一样低矮粗糙的土房子,吴登云心里咯噔一惊。自己万里迢迢赶来,梦想为之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地方,竟然荒凉到这种程度啊!
可当他走进医院,去向院长报到时,见了他这个结实健壮的年轻人,院长哈乌力却高兴坏了,紧紧握着吴登云的手,冲他兴奋地大喊:“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盼来了,以后,咱们乌恰县人民医院有希望啦!小吴,你就是乌恰人民最需要的医生啊!”
“我还年轻,经验不足,要向你们学习呢!”
“不,是我们这些土医生,得向你这个来自江南的大医生学习呀!你走了这么多天,一定累坏了,走,我带你去休息休息,我们已经把房间给你收拾好了。”听哈乌力院长这么说,吴登云顿时觉得双腿发软,浑身酸痛。他在大卡车、煤炭车上颠簸了七八天,还真的累坏了。他好期待,有个舒适整洁的卧室能让他去好好睡上一觉。
可是,他一脚跨进宿舍时,心里又是一惊:这个老土房,那么小,除了一张床,一个炉子,连放行李的地方都没有。窗外刮着大风,屋里刮着小风,尘土飞扬。而且,这医院里没有食堂,还得自己烧饭。
吴登云一搁下行李,就去粮食局办粮油关系了。他看到自己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时,心里再次一惊:面粉二十斤,苞米面九斤,大米一斤,清油二百五十克。
大米才一斤,这对从小吃大米长大的吴登云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他当即请求粮食局多分配给他一些大米。
“这一斤大米,本来就是看你是南方人,才照顾你的,不可能再多了!”
“每月一斤大米,每月一斤大米,这可怎么吃啊?”晚上,吴登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听着屋外狼嚎似的风声,想起老家柳坝村的悠悠小船,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想起万里之外亲人对他的深深挂念,他不禁有些沮丧,他多希望自己此刻正在扬州的某个窗明几净的大医院里工作,有一大碗一大碗的白米饭吃啊!
好不容易睡着了,梦中所见,却尽是江南的水波,美丽的荷花,石板桥上流淌的月光,还有妈妈找他回家吃饭的柔声呼唤……
从梦中醒来,天已大亮,院子里有嘈杂的人声,还有马嘶驴鸣骆驼叫——源源不断的病人已经来求诊了。吴登云听见这些声音,立马从床上一跃而起,穿上白大褂,走上了工作岗位。看着一个个病人殷切的目光,听着病人一声声痛苦的呻吟,吴登云立刻把自己的失落和悔意忘光了。
很多病人是长途跋涉而来的。这里不是缺医少药,简直是没医没药。全县的病人,生了病,无论多远,都要到县人民医院来看病。
可是,即使进了医院,对有些病,医生也是束手无策啊!
有一位牧民,骑了三天三夜的马,将一个胃穿孔的病人抱进了医院,一进门就大喊:“医生,救命!救命!”吴登云急忙迎了上去,可对这病人的病,却一筹莫展,因为他还从来没有做过关于胃穿孔的手术。他出校门没多久,很多医学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层面,根本没有多少实战经验。
“院长,院长,你来救救他!”吴登云向院长哈乌力求助,可哈乌力是土医生,也不敢做这样的大手术,其他医生也如此。最后,大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而不甘地撒手人寰。
这件事让吴登云痛不欲生,他只恨自己无能,不能及时救死扶伤。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定要在新疆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为祖国边疆的人民服务!”他想起了来新疆时,在火车上自己那天真又豪放的梦想。他觉得,自己目前根本不需要“鸟飞”和“鱼跃”,而是需要在祖国西端的这片高原上,做一匹沉默的骆驼,埋下头来,真正学好医学本领,踏踏实实地为全县的百姓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不管这里的条件多苦,不管这里的气候多恶劣,不管初来乍到的他有多不适应这里的一切,他都要咬紧牙关,真正在这里扎下根来。这里的人民太需要医生了,太需要他这位医生为他们解除病痛了。
就这样,吴登云的爱心,让他忘记了“小我”的痛苦,让他挽起袖子,沉下心来,开始一边学习,一边为病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