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登云,虽然生在风景如画、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可他家里的条件一直不太好,一家人节衣缩食,才能勉强度日。扬州雨水多,夏季常发大水。五六月份,正是庄稼长势最旺的时候,一场大水就能将河堤冲垮,稻子、豆子这些田地里的农作物被大水淹了,有时候莲藕也被冲得一干二净。
收成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家庭的孩子辍学了,这样既可以省下一笔读书的费用,又可以帮着家里干点农活儿。可是,吴登云的父母一直省吃俭用,一心供孩子上学读书。衣服破了,补一补;鞋子烂了,打赤脚走路;肚子饿了,采把鸡头米充饥。
那时候,奔跑在上学路上的小登云可是柳坝村的一景。这个大脑袋大眼睛的男孩,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裤,赤着脚在村道上快速奔跑着。但是,藏在妈妈手工做的布书包里的课本,却始终被保护得干净整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都是吴登云听课时做的笔记,一笔一画,他都写得认真、工整。
小学毕业考初中那阵子,连绵的大雨灌满了河道,洪水将他家的二十八亩水稻和河荡里的莲藕全冲毁了。那年夏天,吴家颗粒无收。洪水退后,吴登云的父母只好外出打工,拼命找食物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正是在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吴登云考上了初中。整个柳坝村,二十四名小学毕业生中,只有他和另一个同学考上了。
但是,读初中要交的学费,把吴登云一家给难倒了。
“家里这么困难,妈妈,要不,我就不去上学了!”懂事的小登云,主动跟母亲这么提议。
“那可不行!你成绩那么好,不读书多可惜!”母亲连忙摇头。
“可是,拿什么交学费呢?”小登云愁肠百结地说道。
“喏,你看,家里不是还有几只小鸡吗?咱们好好养,到时卖了小鸡,你就可以去上学了。”母亲乐呵呵地说道。
家里有八只小公鸡,比拳头大不了多少。适逢灾年,人都吃不饱,小公鸡们就更吃不饱了。为了让小鸡们快快长大,小登云就每天握着一柄小锄头,提着一个小罐子,四处去掘蚯蚓给小鸡们吃。
“小鸡,小鸡,快快长,你们可是我求学的希望啊!”每次给小鸡们喂食,小登云都要这么念叨一句。
小鸡们很听话,到了八月底,一只只都长得圆滚滚、胖乎乎的。母亲把八只小公鸡装进竹篓,拿到郭集镇上卖了,学费总算有了着落。
就这样,吴登云被自己家的小公鸡“送”进了高邮中学的大门。
像他这样家里受灾的学生,学校里还有不少,学校会每月发给他们一些助学金。吴登云每个学期领到的助学金是六元,正好用于学杂费、住宿费等开支,还需要自己每月另外交一块五的伙食费。
到哪里去筹这每月一块五的费用呢?
小小年纪的吴登云必须自力更生,每个月为自己赚一块五毛钱的饭钱。他心里觉得好难,不禁在河岸边徘徊着,思忖着。突然,渔民伯伯向河里高高撒开的渔网引起了他的注意。渔民们天天在外捕鱼,渔网容易破,需要不断买新渔网,村里就有不少婶婶、阿婆买了线来织渔网,再卖出去。
“哈哈,有了,我也去买线织渔网吧。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早学会了如何织渔网!”说干就干,在初中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六下午,吴登云就去买了一公斤麻线,见缝插针,在晚自习前和晚上熄灯前,每天织两个小时的渔网。刚好,一周织的渔网,除去成本,可赚四五毛钱。这样日复一日地编织着,每月可攒下两元左右的辛苦钱,交了一块五的伙食费,还可以有四五毛零钱用于理发、洗澡。
整个初中阶段,吴登云用自己的巧手织啊,织啊,不仅为自己织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还为自己织出了坚强的意志,织出了优异的成绩。
初中毕业,吴登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不过,那时家里条件艰苦,家人经常吃不饱饭,吴登云除了每周坚持不懈地织渔网供养自己之外,一到周末,还到砖场去挑砖,打土坯,赚一点儿钱补贴家用。
那时,一到星期六,学校的午餐,他都是舍不得吃的,用荷叶把饭包好,放学后快步走回家,留给弟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