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宋鱼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对自幼生长在小山村的宋鱼水来说,从偏远的山区到繁华的都市,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吃穿及言谈举止等,一切都与她曾经的生活不再一样,简直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宋鱼水还记得和同学们第一次进图书馆时的情景。看到那么多的书,宋鱼水一时惊得张大了嘴巴。她记得,自己当时轻轻移动着脚步,慢慢地在书架间走着,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排排书脊上印着的一个个书名,如同一只采花粉的蜜蜂,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琳琅满目,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新生入学后,都会先到图书馆参观,尽快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对宋鱼水来说,无论是哲学类、文学类、心理学类,还是农业类书籍,甚至连医学类、工程类和财务类等以往不曾接触过的门类的书籍,她都充满兴趣。看每一本书,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宋鱼水都感到无比亲切。与一排排书如此近距离地面对面,宋鱼水感觉就像与她的朋友、同学、老师,以及村里的邻居相逢。无论哪一位“亲朋好友”,她都不想冷落。宋鱼水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甜蜜,她默默地说,我要找到更好的读书学习方法,尽自己所能,读更多的书。
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也给宋鱼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既很有书卷气,也特别高雅,有气质。宋鱼水想,这里的书多,人也不一样,这也许就是书给人带来的变化吧!
在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下,一张张书卡成了每本书的名片。二十年纪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除国内图书外,也有很多国外原版书和引进后的译本。尤其是那一排排的世界名著,吸引着宋鱼水的目光,也引发了她的阅读兴趣。宋鱼水的目光,从一本书移向另一本书。她的双眸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就像天文爱好者追逐着漫天繁星一样。
当走到法律等书籍面前时,宋鱼水的双脚就像粘在了地上一样,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渴。从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到萨维尼、庞德、贾德哈克,从诸子百家到《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古今中外的鸿篇巨制,每一部都仿佛为年轻的宋鱼水打开了一扇窗,铺开了一条路,让她看到了精彩的世界。
宋鱼水静静地站在书架前,心咚咚咚狂跳不止。她感觉自己所面对的,并非是一本本著作,而是一位位思想巨人,她在跟他们对话。
宋鱼水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新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一切,都那么不一样。看到马路上的红绿灯,我都感觉新鲜,何况图书馆那些琳琅满目的书呢!那么多好书能免费读,也太幸福了吧!多读书,让自己变得视野开阔,见识丰富,勤于思索。
课内学习同样给宋鱼水带来了成长的契机。老师们的课都很精彩,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时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宋鱼水以老师讲课为主线,以同学们的争论焦点为思考的起跑线,先向同学们学习,再向老师请教。课外的精彩讲座,她更是从不放过。年轻的宋鱼水,像一块弹性十足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吸收着营养。
下课后回到宿舍,同学们或捧读书本,或发表高论。宋鱼水很喜欢倾听各位室友的不同评论或观点。她们往往是持正反两种意见,经由大家的辩论及互相揭示,就会出现很多新的视野、维度、层面,书本上僵硬、死板的知识也变得具体,生动,鲜活。有的人喜欢读书破万卷,有的人喜欢举一反三。对宋鱼水而言,她更适合做后者。
同学们的激烈讨论,总会引起宋鱼水浓厚的兴趣,但她并不爱发言。因为宋鱼水觉得,讨论到关键处,年轻人的争强好胜心、求胜心有时会变得直白而又尖刻,情急之下难免会有失客观。虽然可以理解,但她还是喜欢寻找正确的路径乃至理性的结论,所以她没有选择做原告或被告。
宋鱼水在日记中写道:四年大学生活,在八位室友尽情展现聪明才智的过程中,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周末和节假日,宋鱼水喜欢与同学们一起逛街,游玩。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丰富多彩。他们游故宫,爬长城,漫步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欣赏皇家园林的磅礴设计,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那尘封已久的文化印迹。“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他们吟着诗,在稻香湖公园举行划船比赛。最令宋鱼水难忘的是,他们还亲历了密云植树活动,以及十渡、野三坡的野外训练。
集体活动是有组织、有序进行的,带宋鱼水和同学们走进各种环境,总能唤起他们各种各样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宋鱼水,与她的同学们一起,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在探索知识的征途中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