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人(于1915—1916年)在伊朗境内屡屡败退,但却保住了胡泽斯坦省和其控制的油田。到大战结束之际,由于许多对手已经被彻底打败,英国得以独占鳌头,但也没有完全掌控局面。伊朗全国上下共有四股小规模武装力量,然而遥远的距离、残破的公路和持续的动荡使得他们彼此之间鲜有联络。国家处于极其困难的状态,法律体系和国家秩序被彻底摧毁,贸易活动骤减,疾病和饥荒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在伦敦,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爵士(Lord Curzon)却坚称,根据英国与艾哈迈迪沙的外交大臣于1919年签订的英国—波斯协议,伊朗应当属于英国治下。但是协议从未真正生效,伊朗议会严格遵循1906年立宪派定下的原则,拒绝批准此协议。英国驻伊朗的战地指挥官开始意识到,无论寇松爵士如何考虑,他们都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克制的、更专注于石油这一英国在伊核心利益,且更具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毕竟英国在伊的军事力量十分有限。
英国—波斯协议的僵局一直持续到1920年底,埃德蒙·艾恩赛德将军(General Edmund Ironside)成为英国驻伊朗军队的全权指挥官。艾恩赛德将军是一个决策果断且思想独立的人,他在同伦敦方面商量前,就已经为英国在伊朗的尴尬处境找到了一套解决方案,此方案可以使英国军队从伊朗大部分地区安全撤出。哥萨克旅在战争中已经扩编为一个较弱的师级单位,但仍然保留着较多的俄国军官(这些军官在1917年革命后仍尴尬地留在伊朗)。艾恩赛德将他们全部罢免,并以军阶相同的伊朗军官代替。然后,又从这些伊朗军官中挑选礼萨汗(Reza Khan)作为事实上的指挥官。他又向礼萨汗授意,如果礼萨汗要进军德黑兰并建立军政府的话,英国军队是不会阻拦他的。
1921年2月,礼萨汗果然就范,并建立起一个包含了民族主义者和先前立宪派在内的新政府。英国军队也悉数撤出(除了伊朗西南方油田周围的地区)。此后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数次击败分裂主义者、反对派、各省的部族军阀等一系列敌人,(在试图建立一个共和国却没有成功之后)礼萨汗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王朝并自立为“沙”,这就是巴列维王朝。
礼萨沙上位得益于英国驻伊指挥官的帮助,但这却违背了英国政府的帝国政策。他的上位其实是偶然状况和当地特殊条件交织的产物。上位之后,礼萨沙的统治并没有按照英国的指引或者尊崇英国人在伊朗的利益。他致力于将伊朗建成一个独立的现代化国家,将恺加王朝的软弱和屈辱抛诸身后,同时彻底改变自1911年以来持续十年之久的动乱和法治缺失状态。与英国人施加给他的影响相比,礼萨沙受凯末尔治下的土耳其影响更深,同时也可能受到他在哥萨克师服役共事的俄国军官的影响。他与立宪派有许多分歧,本能地倾向于集权,反对自由化。但他支持立宪派宣扬的伊朗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他们对英国人动机根深蒂固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