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行节奏,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背景不同、擅长领域不同、天赋不同、机遇不同,所以上行的节奏必然是百花齐放,各有其最优路径。但很多人出于安全感,就喜欢沿着别人的上行路径走,哪里人最多就去哪里,别人干什么他也干什么,这样的上行效率必定是低下的。
任何领域只要成为热点,参与的人就必然增多,就会迅速出现“饱和”现象。一旦市场饱和,就很难再用提升效率的方式做大蛋糕,于是其中的每个人由于都想在存量蛋糕里多分一点,只能不停地进行“军备竞赛”,这就导致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努力来得到相同回报,直到一部分人退出竞争后才能恢复平衡——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军备竞赛”对身处其中的成员当然不够友好,但不要单纯地认为它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其实它非常正常。有人参与就会有竞争,例如外卖行业,当大家都能用5分钟送餐时,耗时10分钟的人就会被淘汰,系统不会管是不是除了你,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因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跟其他系统竞争。而在系统级的竞争中,消费者是不会管某个系统是不是多照顾了骑手一些而在竞争中落后了,他们只会依据“我点的外卖是不是能最快送到我手中”来投票。
在“军备竞赛”中获胜的人,都是愿意付出更大代价的人。他们无法在其他领域通过更少的努力、冒更小的风险获得相同的回报,所以他们选择继续“军备竞赛”。如果你认为风险回报比太高,自然就会转向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行业,因此它不是没有解,而是很多人不愿意解,同时也不想让别人赢得“军备竞赛”。
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对性价比的定义不同。当你觉得这种风险回报比不能接受时,有的人就能接受,因为他们的技能更差,可选项更少,又或者更不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当一回事。
这就是自由竞争的威力,当一个门槛更低的地方拥入更多相对于你来说“替代选择更少”的人以后,自然就把替代选择更多的你挤出去了。系统只关心社会总产出是不是最大,因为它是宏观的,例如让五个人受益的同时让三个人的利益受损,但它不关心到底是哪个个体的利益受损了。
很多人抱怨某个行业竞争激烈,但又忙不迭地跟着其他人冲进去,并试图让其他人跑得慢一些。
然而这并没有用,因为其他人并不会听你的,重点在于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参与到一大群人正热衷的事情里呢?但凡所有人都能进去狂欢的圈子,都是没有门槛的,你又怎样跟这么多人竞争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都有自己需要长期坚持的事,都有自己要补充学习的东西,自然也有自己的上行节奏。你专注的这些事或许单拎出来没有什么门槛,但顺着自己的节奏一直上行,你独特的做事节奏和时间搭配会让它们变得有门槛。
你需要专注在一个长期有效的目标上,屏蔽噪声,不理会短期内是否达到了他人的期许标准,这样才更有可能实现一些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中让人感到惊讶的成就。
下文有三种上行轨迹,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努力上行,有些人每一步都有一步的效果,例如图1,尽管这个人在从A到B的过程中,每次都没有最优地达到别人眼中的那些小目标(小黑点),总是有差距,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在乎他人一时的掌声和评价,每一步都是走向自己心中那个终极目标的最短路径,当他到达B的时候,周围人会很奇怪“这人之前似乎没有实现过任何大的成就,怎么突然就这么牛了?”而有些人看起来每次都能达成别人眼中的小目标,例如三好学生、优秀员工,但实际上却需要走更长的路,例如图2。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各种各样的社会评价,始终在踩那些别人心目中的“优秀点”,他的上行轨迹就有可能变成图3的那种形状。
对于我们从小到大从长辈嘴里听到的很优秀的一部分人,泯然众人的并不在少数,于是长辈们会得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结论。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一早就偏离了这个人是否真的优秀的标准,但我们却固执地把谁更接近上图1~3的小黑点称为“谁更优秀”罢了。
在我小的时候,速算非常流行,就是那种一看到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题就能瞬间说出答案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称为“聪明”,甚至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还认为这种孩子的数学成绩肯定不错。其实这种算术技巧完全没用,而且跟思维训练也不沾边。
我们必须明白,只有那些位于我们达成长期目标道路上的短期目标,才真正值得我们去实现。其余时候我们都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上行节奏,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优秀也好,无用也罢,我们的眼里应该只有自己的上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