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怎样引导学生从认识现象过渡到掌握抽象原理?

大家一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于规则、定律、公式、结论记得(背得)很熟,但却不会使用,有时候甚至不理解自己所背诵内容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弊端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学科的内容通常都是概括性的知识体系,要掌握它们的内容,首先要善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概括性的知识点加以运用。

在此情况下,人们通常会认为,学生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硬背下来的。那学生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记忆(背熟)应该以理解为基础。对于大量的知识、事物和现象,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及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让学生去背那些尚未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内容,在从思考知识、事物和现象过渡到弄懂抽象原理(规则、定律、公式、结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实际操练,在完成各种练习之后,也就掌握了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教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记忆,即在深入思考知识、事物、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俄语硬音符号的拼写规则时,教师通过对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拆解含有硬音符号的单词,讲解拼写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并有意识地使用这一拼写规则。就本质而言,这样做是让学生们通过越来越多的新的实例反复思考这个规则。学生们逐渐相信,他们正在学习的是具有概括性的规则,该规则对很多单词都适用,也就成了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历经无数次思考,就被熟记于心了。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不会让学生刻意地背诵规则和结论。因为,在理解众多实例的同时,也就逐渐记住了这些规则。理解和记忆结合得越紧密,学生的学习就会越自觉,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会越强。这种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记忆知识的方式,如果他们在记忆知识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没有认真分析,那他们也就不会运用。

这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多年的经验让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通过对各种表象的思考来掌握抽象的知识,那他就具备了脑力劳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善于思考和厘清各种事物、现象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换言之,他善于思考各种因果关系、从属关系及时间关系。身边无数的事例让我相信,学生能不能看懂应用题的条件(尤其是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取决于他们掌握抽象思维的能力。没有经过足够的思考而仅仅是死记硬背抽象结论的学生,对题目理解不透,也不善于思考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反,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时,如果他们对抽象原理的记忆是以深度思考知识为基础,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那么应用题对于他们而言,就不会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字,而是数量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在阅读、思考题目时,会先抛开具体的数字,从整体上审题,而不是急于具体的运算。

无数事例以及学生的经历让我坚信,学生们在数学(随后是代数)上落后,主要是由于我们一直谈及的脑力劳动中有某些不易发现的不足之处。大家总是谈论学科之间的关联,每位教师都很清楚,应该寻找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同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哪些关联的地方。但课程之间的关联不止于此。我坚信,学科之间最深刻的关联,与其说是在实际教授的内容上,不如说是在脑力劳动的特征上。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那么数学会帮助学生们理解历史,而历史也会促进学生数学才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很多低年级的教师以及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都要面对如何教会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这一难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在单词的拼写上犯错误,这对学校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开始学习俄语前缀раз–、без–和рас–、бес–时,并没有牢固地掌握拼写规则,并因此犯了很多错误。教师力争解决这个问题,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他指导学生先好好地复习一下规则,再完成练习。这种练习似乎应该取得良好的效果,实则不然,十年级的学生仍然在作文试卷上犯错,写出разцветает和расбежаЛся 这样的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种依存关系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里,学生初次学习抽象原理和规则(如语法规则)时掌握得如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避免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就错误不断,同时要求他们熟记规则并清晰地表述出来——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因此,有必要专门聊一聊初次学习新内容时的情况。 W1zEOi2QxBx7X/FG6/RLaxQIdVyeYajpHX8ivCYU0E8DH1eBTQhgGow35Mwiq6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