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乘风而行,逐鹿云端

贵州,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妙趣横生的喀斯特地貌、层叠错落的开屯梯田、戴红缨珠帽的少数民族少女、激荡味觉灵魂的酸汤鱼、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和“老干妈”联系在一起……人们对贵州的认知,仿佛除了“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这两个“千古奇冤”的成语外,就只剩下“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的调侃了。作为内陆,她没有沿海发达;作为高原,她没有西藏神秘;作为民族地区,她又没有云南风情万种。千百年来,贵州都是上述谜面的谜底,总之,贵州是一块说不清、道不明而又近在咫尺的神秘土地。

风来兮,云起时,不知从何时起,从饭稻羹鱼到风驰电掣,一个西部省份崛起的雄心被世人窥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赞誉贵州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西日本新闻》评价贵州,“兼顾以最高端技术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模式,或许也是关系中国未来的试金石”。美国媒体CNN刊文指出,贵州是中国的大数据“硅谷”(GUIZHOU:CHINA’S FINEST THE BIG DATA VALLEY OF CHINA)。贵州这些年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不断增强,相对于单个省级层面的成绩,更有着十八大以来中国华章的“缩影”意义。正如我们未曾错过三十年前(1990年)的广东和浙江,今天,启示自贵州始。

大开放:因路而生的贵州将再因路而兴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贵州是一个因路而建的省份。明代学者郭子章在《黔记》中如此描述贵州的重要地位:“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口户也。黔之役,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为保住这条建于元代,东起湖广,从东向西横贯西南的驿道,明廷在贵州驻扎重兵,确保进军云南的军事道路畅通,并于1413年利用思州思南土司叛乱,顺势建立了贵州省。明御史宋兴祖说过,贵州虽名一省,实不如江南一大县,山林之路不得方轨,沟渠之流不能容船,民居其一苗居其九,一线之外四顾皆夷,即平居无事,商贾稀阔。明朝在贵州建省根本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为了巩固边防,正如《黔记》中所述,“(贵州)从古不入版图,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而为路建省这个重大的国家举措,不仅改变了整个西南的格局,也几乎重构了中国的文化版图。

“自汉江买舟入黔,高山万仞,浚水千滩,汹涌之声不绝于耳,扁舟逆流,两次断缆,无限艰辛,备极惊骇,颇动思归之念……”这是160多年前的清代,长白人常恩受命安顺府知府,首次入黔后给京中友人的一封信。贵州虽因路而生,但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在很长一段时期,交通曾成为阻碍贵州发展的最大瓶颈。过去,这里曾是中国的交通洼地,一条盘山路二十四道拐,诉说着当地人出行的艰难,一条悬崖绝壁上的天渠,讲述着当地人生活的酸楚。“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便是百姓口中的顺口溜。1991年,贵阳到黄果树公路建成通车,这是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直到2012年,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才有2000公里,大大落后于周边省份。2015年的最后一天,贵州省88个县、市、区的城区车辆都可以在20分钟内驶入高速公路,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9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如今,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004公里,总里程居全国第4位,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居全国第1。2017年年底,贵州全省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成为全国第14个、西部第1个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贵州陆路交通也实现了从“五尺道”上的马蹄绝响,到“县县通高速”的华丽转身。

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贵州正式进入高铁时代。贵阳到广州的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到4个小时,连通了珠三角。随后,上海到昆明的沪昆高铁、重庆到贵阳的渝贵高铁、成都到贵阳的成贵高铁相继通车,贵阳与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建立了高速网络。贵阳到南宁的贵南高铁三年内也将建成,届时,贵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高铁交通枢纽中心。在民航方面,贵州目前投入使用机场11个,实现全省9个市州机场全覆盖,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省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6倍。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机场布局规划,到2030年,全省要形成88个县,县县通通用机场的布局,贵州民航将呈现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比翼齐飞的格局。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是宋代诗人赵希迈笔下的贵州行路之难。而如今,世界高桥前100名中,46座在贵州,有着“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其交通的巨变让人叹为观止。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正在助力贵州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从“蜀道难于上青天,黔路更比蜀道难”,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从贵广高铁到沪昆高铁,从渝贵铁路到成贵高铁、贵南高铁,贵州形成了贯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川渝滇的快速通道……黔山秀水间,一座座架设于云端的桥,一条条穿行于群山的路,气势如虹。一个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彻底打通了层峦叠嶂的山地,交通强省的贵州使得“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通道地位得到了凸显,汇聚成了“贵州速度”。

大扶贫:波澜壮阔的史诗级大迁徙

一边是峡谷,一边是绝壁。进出村寨,唯有一条崎岖的绝壁“天路”。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苗寨,是一个“挂”在悬崖上的寨子。土地破碎,山石横生,而且是地质灾害频发点、峭壁落石不断。守着这一方水土的12户54名苗族同胞,以种植玉米为生,世代贫苦。贵州贫,很大程度上贫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有专家断言很多区域“不适宜人类居住”。2012年,贵州共有贫困县66个,贫困乡740个,贫困村13973个,贫困人口923万人,接近全国总贫困人口的1/10,贫困发生率26.8%。到2015年,按贫困线标准(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仍有623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1位。

贵州曾长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脱贫攻坚是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斩断贫困,倔强的贵州人迎难而上,以破釜沉舟的意志尽锐出战,以滴水穿石的恒心拔除穷根,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决战,谱写了一篇波澜壮阔的搬迁史诗。2019年12月23日,贵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共搬迁188万人。2016年,全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起步实施之时,摆在贵州面前的是这样一串极具挑战的数字:搬迁人数居全国第1位,几乎相当于拉脱维亚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搬迁地域广,涉及89个县市区、开发区,超过10000个自然村寨;搬迁难度大,188万搬迁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150万人,占比接近80%。而彼时的贵州,还只是一个经济总量刚刚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2400多亿元的省份。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留下的深沉思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社会的人都享有自我尊严,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188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用四年时间让188万人顺利搬迁告别贫困,这在贵州历史上、在中国扶贫史上前所未有,也是中国1000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中的绚丽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188万实施搬迁的贵州人来说,这却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是无数个体及家庭命运的巨变,是4000多万贵州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迸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

2018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到贵州考察后评价:“贵州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鼓舞的脱贫范例之一;贵州在努力消除贫困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人类历史上数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大迁徙,几乎无一例外与疾病、饥荒和战争有关,而今天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一次伟大迁徙,却是在强有力的组织下向着小康与幸福奔去。四年时间,188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园区,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了各自崭新的人生。四年时间,在贵州大地延续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也因188万人生存发展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褪去了“魅影”。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

大数据:创新驱动发展,数据驱动创新

“贵州做了一个世界级的战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这句话,为数字贵州的美好愿景作了精彩注脚。从2014年正式拉开大数据发展的序幕,贵州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迈上“云端”,从经济欠发达省份上升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这里举办了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这里还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这里的大数据企业达到9500多家……从一张白纸到一张蓝图,贵州依靠大数据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排名居全国第1位,贵州GDP增速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的前3位,大数据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从一片荒山到一片热土,贵州依靠大数据登上了世界大舞台,在全球产业的最潮头发出了贵州声音。

曾经“一瓶酒、一棵树、一间房”是贵州的资深名片,分别是茅台酒、黄果树瀑布、遵义会议会址。而如今,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谈贵州必谈大数据,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关于大数据与贵州,2015年,更多的人是在“寻因”:贵州为什么能发展大数据?时至今日,“寻因”的人少了,“问果”的人多了:大数据给贵州带来了什么?坐落在贵州被誉为“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或许是最好的例证,FAST仅初期计算性能需求就在每秒200万亿次以上,存储容量需求达到10PB以上,随着时间推移和科学任务深入,其对数据处理的需求量还将呈爆炸式增长。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量,位于贵州贵安国家级新区的FAST数据中心轻松应对,精准完成一项项超级计算的任务。大数据让中国“天眼”更加深邃和智慧,也为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插上腾飞翅膀。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贵州;中国的大数据“硅谷”,这也是贵州。回望历史,过去的贵州在发展上曾受困于山;聚焦当下,如今的贵州正在因山而兴。在贵安新区的一座小山十分出名,这是腾讯在贵州为大数据建设的“家”,里面有5个大山洞,总面积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房间的层高超过了60多米,未来这里将存放30万台服务器。不止腾讯这一个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富士康、苹果iCloud、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以及未来更多的数据都存储在这里。建设在山洞里的数据中心,超过七成的时间都用不上空调,凉爽的气候与充足的电力兼备,让贵州成为天造地设的“中国机房”。

“遥看一色海天处,正是轻舟破浪时”。发展大数据是一个换道超车的机遇,是过去几十年以来,历史给贵州的最大机遇。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说:“我们贵州已经尝到了发展大数据的甜头,我们深切感受到,大数据这座挖不完的‘钻石矿’,璀璨夺目,潜力无限,‘富矿’还在后头。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确认过眼神,大数据就是贵州要找的‘人’。我们一定要把大数据发展进行到底,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大数据发展的起跑线上,贵州把握了先机,勇于并敢于站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交叉融合的引爆点上,始终初心不改,一路披荆斩棘,硬生生探索出一条道来,创造了令人称赞的“贵州奇迹”,使贵州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策源地和风向标。

大生态:绿色是多彩贵州最厚重的底色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这里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着鬼斧神工的山峦和溶洞;这里有蛛网密布的河流,造就了雄奇壮美的瀑布景观;这里有层层叠叠的农家梯田,彩绘出一幅幅迷人的田园画卷;这里有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作为旅行爱好者心中的圣经,《孤独星球》正式推出了“Best in Travel 2020”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贵州,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地区,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力压西班牙、阿根廷、克罗地亚、巴西等旅游胜地,荣耀上榜。贵州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到访的旅行地”,被CNN评为“中国最有前途的旅游目的地”,被联合国世文会评为“全球十大首选旅行地”……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在中国偌大的国土上,贵州是真正宝藏般的存在。因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这里少了游人的喧闹,也最大程度保存了自己的风俗和文化,可贵州的美却一直被严重低估。生态优势从来都是贵州最为独特的优势,是一块闪闪发亮的招牌,是贵州永续发展的巨大财富。有人说,“贵州绿”是天生的,不足为傲。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诚然,贵州颇得天地的垂青,喀斯特的百变地貌,造就了无数引人入胜的天然溶洞;流水潺潺,造就了雄奇的黄果树大瀑布;赤水的丹霞地貌,也令人叹为观止;植被丰富,气候温润,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确实是“天生丽质”。然而,“贵州绿”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

生态优美,但又异常脆弱,护绿是贵州永恒的主题。贵州将大生态上升为全省战略行动,承诺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坚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而走一条“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新路。贵州坚持擦亮“贵州绿”这块金字招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山更秀、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上下功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的“贵州样板”。如今,站在“四渡赤水”的茅台渡口,赤水河流清湍急。赤水河全长512公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生态价值弥足珍贵,作为全球优质白酒产区,为中国白酒产业贡献产值数千亿元,这是贵州守护一条河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写照。

生态文明是一种行动指南,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贵州将大扶贫、大数据寓于大生态之中,在广度和深度上谋求更大的绿色发展。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贵州“跑”得越来越快,路越来越宽。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探索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路,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贵州经验”,发出了响亮的“中国生态之声”,向中国乃至全球提交了一份独特而厚实的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经验”。

早在成书于上古时期的《尚书》中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经典语句,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中国大西南的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始终怀揣着生态梦,坚守着绿色的理念。正是有了这份独特的绿色情节、绿色情怀、绿色信仰,贵州滋长出了绿色基因。凭借着对山水的挚爱、对一草一木的真情以及对发展的渴求,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绿色崛起新路。贵州把“天人合一”的绿色信仰和“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行动中,以文化自信坚定发展自信,造就了“中国数谷”的绿色崛起。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贵州正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贵州的发展是中国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有力证明! 18Rsv7TP1s1RnvWzhOP1EUNIwHYIlB7LL0+MxkWnG1RvqXPlubdt8pzATmvnuN6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