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特发明了第一支实用的自动手枪——7.65毫米口径的美国博查特C93手枪,同时配用其发明的同口径瓶颈式博查特手枪弹。
☆ 博查特CP3手枪三视图
☆ 博查特CP3手枪分解
博查特C93手枪为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肘节式闭锁机构,采用弹匣供弹;其开锁、抛壳、供弹、闭锁等动作均由枪机的后坐和复进来完成——这种结构原理与设计为现代手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枪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之所以将博查特C93手枪定义为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自动手枪,是因为其完全符合现代自动手枪主要特征:使用金属弹壳的中心发火式定装弹;依靠火药燃气能量后坐并完成抽壳、抛壳和供弹动作;有很好的气闭性;利用击针击发枪弹;采用弹匣供弹,并且弹匣在握把里面;设有保险装置等。
博查特C93手枪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肘节式闭锁机构。该手枪的握把位于枪身中部、弹匣从握把底部插入、枪身后部有一个显眼的“大肚”,其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包括肘节与枪机组件、枪管与节套组件、枪底把组件、扳机组件、复进簧组件、弹匣组件。从机构动作看,该手枪主要由闭锁机构、供弹机构、击发机构和保险机构组成。
博查特C93手枪开锁动作原理:扣动扳机,扳机上的斜面压节套左侧的击发杠杆,使击发杠杆脱离击针簧销,释放击针,击针打击底火,点燃火药。火药点燃的瞬间,枪弹在火药燃气作用下后退,推动枪机,由于同枪机相连的肘节在复进簧的拉力下不能弯曲,并且节套尾部同肘节连接在一起,这时枪机、枪管、节套和肘节就实现了共同后坐,完成了击发瞬间火药的密闭。枪机、枪管、节套和肘节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共同后坐一定距离后,肘节后臂尾部的滚动滑轮撞到枪底把尾部的弯形滑道,滚轮沿滑道内壁下滑,肘节后臂做转动动作,并向后平移,肘节前臂拉动枪机迅速后退,枪机上的抽壳钩将弹壳向后拉出弹膛,当弹壳被完全拉出弹膛时,弹壳后部遇到抛弹挺,在抽壳钩和抛壳挺合力作用下弹壳向上抛出。在枪机后坐的过程中,肘节上的棘爪将击针簧销拨回,击针随击针簧销后退。当枪管、节套、肘节后坐到位时,该手枪就完成了开锁的全部动作。
博查特C93手枪闭锁动作原理:当枪管、节套、肘节后坐到位后,复进簧拉动肘节后臂,使肘节下移,枪机在肘节前臂的作用下向前复进,此时,由于肘节后臂和节套连接在一起,枪管和节套也一起向前移动。当击针簧销随枪机移动到击发杠杆时,击发杠杆将击针簧销挡住,使击针处于待击状态。枪机继续前进,推动枪弹进入弹膛,直到肘节完全伸直,此时枪管、节套停止运动,枪弹完全进入弹膛,枪机密封住弹膛,处于闭锁状态。再次扣动扳机,发射枪弹,重新开始上述开锁动作。
博查特C93手枪的保险装置是一个位于枪底把左侧、握把上方,带有防滑横纹的长方形销子。当枪处于闭锁状态时,将保险上推到位,此时,击发杠杆被压住,不能击发,节套也被锁定,不能移动,从而实现保险。其采用弹匣供弹,但博查特设计的这种弹匣有两个弹匣簧,这一点和现在常见的手枪弹匣不太一样。
当时美国《纽约时报》全面报道了博查特C93手枪,这也是美国新闻界全面介绍的第一款自动手枪。这使得本来就具有设计优势的博查特C93手枪更加光芒四射,赞扬之声漫天而来。但后期一些报纸又对此评论道:这一时期对博查特C93手枪的赞赏程度已超过了其自身的价值……
☆ 柯尔特M1903/08手枪右视图
☆ 柯尔特M1903/08手枪左视图
美国柯尔特M1903手枪的设计者约翰·勃朗宁其实在给柯尔特公司该款手枪的正式专利之前,就已经把这款样枪的设计先给了比利时的FN公司——即本书所提到的比利时FN M1903手枪,可见FN M1903手枪与柯尔特M1903/08手枪可谓是“同父”(勃朗宁同款设计)“异母”(不同厂家生产)的“亲兄弟”!
第一把柯尔特M1903手枪诞生在1903年的6月,并于同年8月正式推向美国市场,该手枪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随后这款第一型的“马牌撸子”又经历了四次改动,由此衍生,最后该“家族”成员囊括“五种型号、两种口径”。因为改动口径后的型号通常被称为柯尔特M1908半自动手枪,所以为了统一这种“不同口径但实质却相同”的两款手枪,就将它们统称为柯尔特M1903/08手枪。
柯尔特M1903/08手枪采用自由枪机的半自动方式,以及单动的内藏击锤。全枪长178毫米,枪管长102毫米,空枪重0.68千克。但到了第二型,枪管缩短为95毫米,全枪长也相应变短为171毫米,全枪重量略有下降。口径为7.65毫米的“马牌撸子”采用的是.32ACP枪弹,装弹量为8发。而口径为9毫米的“马牌撸子”采用.380ACP枪弹,装弹量为7发。上述枪型都是采用片状准星和U形缺口照门,理论有效射程在50米内。
枪身表面有经过发蓝处理的黑色“马牌”,也有镀镍的银色“马牌”。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客户需要镀金,或者镀银,并且还有在枪身上刻有各种图案的高级定制版“马牌”。另外军用版本的“马牌撸子”表面用锌锰系磷化处理技术,增加耐磨性。套筒后部带有纵向的防滑纹,防滑纹上有一个固定销,这就是“击针挡杆”,用于固定击针尾部,控制击针的位置。击针挡杆下方是手动保险,这是“马牌撸子”的第一道保险。除此功能以外,当拉动套筒到后部便可以使用手动保险卡住套筒,不让套筒复进,用途是在分解时来固定套筒。握把背面则有第二道保险,就是握把保险。弹匣释放钮被设计在握把底部,后期的“马牌”拥有的第三道保险就是“弹匣保险”。
☆ 柯尔特M1903/08手枪完全分解
“马牌撸子”的标志就是握把防滑镶片上的那匹扬蹄的“小马”,而这匹“小马”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枪型的改进在不断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多种不同款式的“小马”,这也成为区分该系列手枪不同型号的一个参考依据:第一款的“马牌”握把防滑镶片采用橡胶制成,呈现黑色,上部有COLT的铭文,环绕波浪纹,下部则有标志性的“小马”,“小马”外部是一个圆形;第二款的握把防滑镶片也是橡胶制成,上部有横条框形制的COLT铭文,下面的“小马”比第一款的大了一点儿,“小马”身下还压有“橄榄”形状的标志;第三款的握把防滑镶片依旧采用橡胶制成,上面和第二款一样是横条框形制的COLT铭文,下面的“小马”没有改变,但去掉了“小马”身下的“橄榄”标志;第四款则改换材质,用胡桃木来制作握把防滑镶片,其上取消了单独的COLT铭文,改为了一个镶嵌的金色扣子,扣子里还是那匹“小马”……当然,除了这些标准的握把形制,还有专门为客户定制的特殊式样,比如用象牙制成的高级款式。甚至也有握把防滑镶片上不带有“小马”标志的产品,但仍然可以从套筒右侧尾部的“小马”标志来判断出它就是“马牌撸子”!
亚瑟·威廉·萨维奇于1857年5月13日在牙买加金斯敦出生。1891年,34岁的萨维奇在牙买加开始经营咖啡生意。就在同一年他的另一部分天才能力被挖掘出来,这就是设计武器。
1894年,萨维奇在纽约州尤蒂卡市设立了公司,并找到了一名叫厄伯特·西尔勒的发明家和他的生意伙伴威廉·康迪特。厄伯特·西尔勒和他的朋友从1903开始在萨维奇的工厂内研发新型半自动手枪,很快就设计出一款很有特色的半自动手枪,并且开始申请专利。
☆ 萨维奇“野人”手枪设计图纸
厄伯特·西尔勒设计的这款美国萨维奇手枪采用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其拥有一个前半部分为圆形的套筒,而套筒内部设有一段凹槽,在其末端还设置有一小段斜置的凹槽。这段凹槽与枪管尾部上方的凸榫在动作中相配合。
☆ 萨维奇“野人”手枪商标
☆ 萨维奇“野人”手枪结构图
☆ 萨维奇“野人”手枪左视图
☆ 萨维奇“野人”手枪右视图
当射手扣动扳机击发枪弹后,子弹向前,而产生的向后推力会让套筒后坐运动。当套筒向后运动时,套筒上方的凹槽和枪管上方的凸榫配合则会使枪管自己向右旋转5°。
萨维奇手枪的套筒不是“全包型”,而是和枪机组合在一起。套筒尾部外露式枪机从表面看来很像传统的击锤回转式击发方式。但实际上萨维奇手枪采用的是平移式击针击发方式。尾部类似击锤的东西根本不是击锤,而是待击杆。
这个“假击锤”在平时未上膛时,处在击发位置。如果射手拉动套筒时,套筒座内部的阻铁就会卡住击针,使击针处于待击位置;又因为击针与待击杆连接,所以待击杆也就向后处于待击位置——这时的待击杆也起到了弹膛指示器作用。
萨维奇手枪的阻铁分为两个部分。枪机内部设有阻铁,而扳机上方设有阻铁挡杆。当扣动扳机时,阻铁挡杆降下,随即枪机内部的阻铁也从击针前部移开。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萨维奇手枪的可靠性,但却增大了加工的难度。萨维奇手枪的枪机组件除了枪机本体以外,其内部还包括击针、击针簧、待击杆、抽壳钩和阻铁等10个小零件——由此可见萨维奇手枪的枪机结构十分复杂,可以说其枪机组件是全枪中最难加工的部分。
萨维奇手枪的保险位于套筒座尾部,保险结构十分简单。当保险杆向下(垂直于套筒)时就是解除保险状态,射手可以随时扣动扳机击发枪弹;如果把保险杆向握把右上方扳动(保险杆平行于套筒)时则是保险位置,这时保险杆伸入套筒座内部的部分可以有效阻止待击杆下部向下移动——这就是种“跷跷板效应”。向下运动的待击杆与击针连接,所以待击杆能拽住击针,不让击针向前,这样就能起到保险作用。这款保险虽然简单可靠,但操作时却不能单手完成。
萨维奇手枪除了独特的自动方式和击发方式以外,还首创了双排弹匣结构。虽然这个双排弹匣与现代手枪的双排弹匣还是有区别的,但已经能有效增大弹容量。所以萨维奇手枪无论是哪种口径的版本,都比同期任何一款手枪的弹容量要高。其弹匣左侧带有四条观察槽,并且每款不同弹匣都带有相应的口径铭文。
萨维奇手枪的弹匣解脱杆也十分独特,设置在握把前面下方。需要卸下弹匣时,射手用小拇指按压弹匣解脱杆尾部就能解脱出弹匣。但这个设计也存在问题,虽然其设计十分巧妙,但手指按错位置可能造成弹匣意外滑脱,并且如果射手戴有较厚的手套时,用小拇指按压凹槽就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