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要点1.2 理论实践与发展趋势
学科理论基础:管理思想、学科理论、五种理念、交叉学科、学科发展五基础
学科交叉特点:心理学科、组织行为、工商管理、行为经济、行为神经等领域
学科实践特征:变革转型、协同创新、数字互联、团队动能、可续发展五特征
学科发展趋势:问题驱动、四元机制、中观分析、创业创新、数字赋能五趋势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以古代思想为渊源,以心理科学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延伸,以管理实践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发展方向。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中,涌现出深邃的管理思想和精彩的实践。在思想理念上,从儒家、道家、法家到孙子兵法,古代管理思想在德政治理、自我管理、自我修炼、道法自然、道德规范、社会等级、中庸思想、关系导向、面子观点、圈子文化乃至辩证思维、战略运筹等诸多方面至今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决策与管理行为。思想家们一贯重视人的智能问题。孔子在论及智力和能力的问题时以所谓“上智”、“下愚”、“中人”做出解读,是最早的智力类型差异思想。知人善任、尊贤任能是我国古代人才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重视人才能力素质分析的先哲。
在经营实务上,从区域经商的徽商、晋商、浙商、甬商、温商、粤商到潮商,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商务创业精神,在经商策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管理改革实践中,无论在商务能力、领导策略、组织管理、经营理财,还是在选任用人、文化建设和创业创新等多方面,都有大量的亮点思想与成功实践,成为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中国文化特征与精神元素。王重鸣(1996a)在参加编撰《国际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中总结中国管理的思想渊源时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是有关能力素质的思想,在多种管理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观点和评价方法,成为管理思想应用的典范。
上述管理思想与实践,为深入研究中国能力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尤其在心智模式、工作技能、领导力与能力开发方面提供了经典参照。
2)学科理论基础。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管理逐步形成科学管理学派。与此同时,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管理学派注重对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直接的管理目标,以便增强工作效率、工作绩效和组织效能。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工作行为及其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取得绩效的持续发展。在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同时,行政管理学派也引人注目,并与行政管理心理学的新课题结合在一起。与科学管理学派注重降低生产活动成本和规范管理的思路不同,行政管理学派强调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应用效益。
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是迅速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行为的多维性和多因性以及行为机制,涉及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创业学、数学与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问题范围日益广泛,既包括个体的心智能力、个性态度,也涉及团队动力、领导行为以及组织变革与创业创新的最新领域。
3)管理学科与管理理念。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沿革中,管理基本理念与思路在不断沿革,从科学管理、人群管理,到人本管理、创业创新管理,先后出现了X理论、Y理论、Z理论、E理论和D理论,体现出管理的基本理念即对管理心智的假设。
☆X理论的观点。在早期科学管理时期,X理论比较流行。其基本假设认为:人生来就不喜欢工作,倾向于逃避责任,必须在指导下才能投入任务,运用处罚、制约的办法可以使得员工努力工作并实现目标。在这种理念下,强调通过强化经济手段来监管、惩处、严格约束和管控员工。
☆Y理论的观点。进入人群管理阶段,Y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愿意在体力、心理上努力工作而获得乐趣;在管控的同时,需要人际互动并作出指导和自我控制;自主实现需要的满足可以促成工作成就;员工学习以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潜能并发挥能力。通过群体合作促进人们的工作与发展。
☆Z理论的观点。1990年代以来,进入人本管理阶段。Z理论采用了人本管理的思路,从整个组织来看待管理模式与理念。注重终身聘用、长期评价和缓慢晋升,强调职业安全、稳定工作,鼓励员工忠诚度,期待形成成长型公司文化。
☆E理论的观点。进入新世纪,创业创新成为主线,E理论(entrepreneurail theory)日趋流行(王重鸣,2020)。E理论认为,创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新生代具有内在的自主性、互择性、创造性和求成性。在工作中注重自主空间、发挥自我、结群互助、首创机会和探索实现。以E理论开展管理,需要创造机会与平台,给予授权与赋能,强化自主与持续激励,追求精益管理、责任管理、可续发展,获取高水平的“工作—生活质量”。
☆D理论的观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化D理论(digital theory)成为新潮流。大数据具有量大、多样、快速、价值和真实五项特征,D理论强调数据与数字互联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互联,人与自然在数字化场景更容易融合、嵌入、透明和发挥自我,强调数字心智、数字流利度、虚拟平台、开放共享和数字生态可以全面提升智慧时代的人与组织适配度(王重鸣,202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理论和多种学科分支交叉融合,日益取得新进展。
1)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科分支。在与心理学各分支学科协同发展方面,管理心理学与人事心理学紧密结合,在心理测评、胜任力评价、人才选拔、在线学习迁移、培训开发辅导、薪酬与绩效策略和高绩效工作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与社会心理学融合,在社会认知、归因理论、态度改变、群体心理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密切关联;与劳动心理学衔接,在心理负荷、作业效能、工作设计取得新进展。管理心理学与其他分支诸如消费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也都息息相关,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心理学领域。
2)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多领域融合发展。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密切。许多理论、研究、应用与方法相辅相成。张志学、施俊琦、刘军(2016)评述了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研究的进展与前沿领域,追踪了2009—2014年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的有关组织行为的2548篇和领导力领域的903篇研究文章,共计3451篇(其中中国学者参与或独立发表的有416篇)。深度分析表明,组织行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个体动力机制、员工主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建言行为)、组织氛围(组织公平、组织情绪、组织文化)、工作团队与合作机制、个体认同机制(道德认同等)以及负面组织行为等选题,且大部分研究比较集中在个体行为方面;而有关领导力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变革型领导、高管团队等方面。对国内重点期刊《心理学报》、《管理世界》等11种期刊的考察,检索了组织行为与领导力领域共799篇文章,也主要围绕上述国际研究相似选题以及授权领导、组织学习与变革等领域,明显反映出解决现实需求的重要性。组织行为与领导力是心理学研究者与工商界交叉最广和最深的领域。管理心理学研究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发展。
3)管理心理学与工商管理等多学科发展。管理心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与工商管理的日趋融合,也大大促进了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周轩与章小童(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讨论了工商管理研究拓展到组织变革、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热门话题的进展,以及从激励角度,关注内部创业导向、个体创造性、管理创新行为等新领域,尤其是组织情境因素(结构、领导、资源等维度)与生态组织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原创式理论创新与大数据行为模型研究,显示出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研究与应用的交叉发展。此外,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与管理学、经济学、创业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设计、健康医学、数字科学和智能工程等诸多学科方向紧密相关。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及行为神经领域的关系。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许多新选题都是与管理心理学交叉的创新领域。管理心理学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也日益关系密切,特别是在弹韧机制、责任行为、前瞻警觉、管理决策、变革管理、创新创造和危机管理等领域,行为神经机制成为活跃的前沿研究课题,推动了神经管理研究从感知式实验转向决策、思维和行为机制领域。管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及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合作,也成为研究与应用中最有前途的新领域,正在演绎出新的交叉学科分支领域和形成新的学科发展动能。
1)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式管理实践日趋成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管理心理学也在展示新的特征与模式。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由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三位资深专家主持“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从实证研究入手,以管理科学理论为学术支撑,开展了背景研究、案例研究、专题研究和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选择20个不同行业的35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成功企业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出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特征。赵纯均(2013)深入阐述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九项特征。见图1.2所示。
图1.2 中国式企业管理九特征模型
☆“中”的精神:实用理性的辩证智慧。强调从实际出发,重视逻辑洞察和变化预测。既包含“天人合一”、“中庸和合”,又体现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变”的战略:高度权变的调适思考。注重在复盘中提炼,在否定中升华,高度危机意识,紧扣发展脉络,敏捷整合资源,适度超前引领。
☆“强”的领袖:企业家的德、魅、愿。基于自我修炼和德行操守,重视情理法协调兼顾。高度的人格魅力,强烈的事业追求。高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理想信念。
☆“家”的组织:中国色彩的组织控制。突出身份认同,讲究情感互动和忠诚付出,重视关爱信任和平等服膺的新型家庭化组织管控。
☆“融”的文化:个人价值与时代共鸣。企业文化融入强烈的企业家色彩和浓厚的时代辐射,管理实践与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元素相容,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和”的环境:政治分寸与关系和谐。重视长期的关系维护和利益相关者共赢,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认可度。企业行为契合社会发展。
☆“集”的创新:标杆模仿与整合再造。采取创造性模仿、集成式突破,全面学习,创新跨越。形成自身特有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不仅注重技术自主创新,而且覆盖经营与研发等各环节的管理创新。
☆“搏”的营销:从草根到极致的战争。从市场营销的价格战、促销战,转向“攻心战”、“运动战”,缜密策划、构筑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创新胜出。
☆“敏”的运营:恰当高效的基础管理。注重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快速响应市场,柔性延伸流程,塑造高质量的管理实践。
上述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九项特征从精神、战略、领袖、组织、文化、环境、创新、营销和运营九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成功之道,为管理心理学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开展理论应用与创新指出了新的路径,成为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与应用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构思,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请阅读“第1章研究案例 社会创业导向构思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思考、理解和讨论如何运用案例研究所采用的思路与方法,以数字化创业为例,在新实践中提炼新的数字化创业导向的构思与概念,从而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构思和新方法。
发表刊物:《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127—137
案例分析:王重鸣在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全国首项创业管理领域重点项目“基于人与组织多层互动匹配的企业家成长机制与创业环境研究”时开展了一系列案例研究。这项研究围绕方兴未艾的社会型创业开展并行案例分析,运用结构行动理论的脚本分析框架进行研究,从合法性、胜任性和支配性三个方面,探索和界定社会型创业导向的企业社会匹配、共赢规则创新和边缘资源整合三大维度及其特征。依据国际上判断社会型创业的标准(组织行为创新、直接社会影响、自我持续能力等)开展采样,选择了杭州三替公司、临安东客食品公司、中阿化肥公司、百事投资公司四家企业组成代表性样本。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及案例资料采集获取多种资料数据。跨案例分析首次提出我国社会型创业导向新概念,为社会型创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见表1.1。
表1.1 社会创业导向基本维度的跨案例分析
量表工具1.1 社会创业导向量表题项
①深化与利益相关者各类合作
②提升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效果
③重要决策前考虑利益相关者
④各类组织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⑤开展政府鼓励的产业与业务
⑥发展战略符合政策产业规划
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并重
⑧提供社会紧缺的产品或服务
⑨重视利用不受人关注的资源
⑩重视发掘多种资源潜在价值
⑪所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2)中国管理实践的五项特征。管理心理学的沿革、研究、应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管理的改革实践和实证研究成果密切相关(Wang, 1996b;王重鸣,2020,2021)。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显示出以下五方面的新特征,大大推动和提升了管理心理学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创新和升级,成为管理心理学的新趋势和新内涵。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引人注目:变革转型、协同创新、数字互联、团队动能和可续发展。
☆变革转型特征。中国管理实践的第一项特征是变革转型。如前所述,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和中国式企业管理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如果说1980年代以概念研究、对照检验为多,1990年代以合作研究、开发工具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则以系统研究、建构理论为重。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重点项目是:王重鸣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首项创业管理的重点项目“基于人与组织多层互动匹配的企业家成长机制与创业环境研究(70232010)”(获得“特优”评价)和第一项重点项目群“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研究”的重点项目“基于并行分布策略的中国企业组织变革与文化融合机制研究(71232012)”(获“优秀”评价);由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主持承担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以战略和组织为中心,从企业经营的多维度视角,总结了中国企业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中国式企业管理九项特征(参阅本章1.2.2节)。中国企业的变革转型与创新实践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和重要选题。
☆协同创新特征。中国管理实践的第二项新特征是协同创新。各项事业日益表现出从渐进式的局部创新转向重塑式的整体创新,特别是在科技应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管理、教育改革、人才开发等诸多领域,都显现出协同创新模式和共享创新理念。协同创新对于科技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商务和跨文化国际创业等新兴领域都至关重要。从20多年前开始,我们与国务院研究与发展中心合作,通过深度分析、系统梳理、精心提炼,专题设计了联想文化的内涵,第一次把创业创新作为我国创业型企业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把“服务、精准、共享、创新”作为管理心理学有关文化价值观研究的核心元素,至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数字互联特征。中国管理实践的第三项重要特征是数字互联。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线上线下客户需求的精准对标,形成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工作模式、管理创新、客户服务、精准设计、智慧运营、精准绩励、数字领导、数字公司和智能仓储等新目标和新策略。比较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采取渐进方式来协同多部门策略、洞察消费者需求和共创新价值。一项由全球3000多位总裁参与的调查表明,吸引、保留、发展创新团队骨干队伍,建设高绩效的创新组织文化,实施战略性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等,成为转型升级与获取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团队动能特征。中国管理实践的第四项重要特征是团队动能。面对日益增强的交叉职能团队、虚拟团队、数字化团队、科技创新团队、跨界商务团队、多重项目团队的崛起以及数字化多层次团队平台系统等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新挑战、新动力,激活团队的新动能,即通过加强团队内外的互动、协作、共享、共赢,创建团队化的共享创新团队系统,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任务和新内容。
☆可续发展特征。中国管理实践的第五项重要特征是可续发展,强调从职能式的“任务绩效”管理实践,转向发展式的“可续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国管理的变革转型实践显示三方面的策略:数字化转型、精益化转型、国际化转型,尤其是在人、财、市场、运营、技术、组织等方面做到“紧实平准”精益管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心智模式和动态适配,强调节能环保、社会责任和绿色治理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新目标。
所有的企业组织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心智转换创新能力、新型团队、数字互联和转型升级的多种挑战,在创新、合作、共享、变革、生态中发展,是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方向。
在创新驱动的管理实践五项特征的场景下,管理心理学正在显现五大趋势:问题驱动、四元机制、中观分析、创业创新和数字建模。
1)注重问题驱动研究方法论。我们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问题驱动方法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更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优化和创建了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问题驱动方法论,包括情境嵌入法、组织动力法、演进建模法三项方法。情境化研究方法促进了多层次理论的发展。张志学(2010)强调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情景化方法论及其对于多层次理论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个体、群体与组织多层次变量会交互影响而形成高阶新变量的共同影响,研究情境化有助于多层次理论的创新发展。
2)强调四元机制行为动力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知情意”三元素相比,管理心理学增加了“责任”这一工作背景的重要因素,即以认知、情绪、意志、责任作为管理心理学的四元核心要素和行为特征。注重管理行为的认知元素、情绪特征、意志行动和责任机制。图1.3是管理心理学“知情意责”四元要素,形成四元行为动力学。我们研究提出,责任要素与知情意三要素相交叉,既包含责任认知与价值取向,也蕴含责任情感与激情动力,又具有责任意志与担责行动。责任元机制是传统知情意元要素基础上更为目标导向的高阶行为动力特征,对于复杂、动态情境下的事业主导、创新驱动和创业精神具有高解释力。
图1.3 管理心理学的认知—情绪—意志—责任四元机制
3)强化中观分析研究脉络。王重鸣(2001)指出,1990年以来,管理心理学日益关注组织层面的问题即中观分析,并与组织行为学融合在一起。在注重个体行为特征和群体中个体心理学问题的微观研究思路以及组织层面的体制、文化、战略等情境因素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等宏观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管理过程方面的研究,特别注重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管理决策以及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组织变革与发展等组织动力机制,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个体、群体与组织层面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人与组织界面”的特征与机制上。特别注重团队运营与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一系列新的动力要素,又称为团队高阶心理特征(team emergent states),包括团队内聚力、团队化运营、组织决策、团队与组织界面、人与组织适配等新动能特征,成为中观研究思路下新的活跃领域。
4)聚焦创业创新前沿领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互联网创业、可持续创业、跨境创业和各类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中,创业创新的实践成为中国管理实践的主线并日益丰富。创业创新的迅速发展,极大带动了创业管理与创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创业(entrepreneurship)被定义为识别与利用商业机会的实践活动。创业是创造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升级、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王重鸣(2015,2020)在《创业能力建设读本》中提出,从1800年代发展到今天,创业的内涵从开始基于“对财富的强烈追求”的冒险导向,到注重基于“破坏性的创新”的创新导向,发展到基于“行动领先、真抓实干”的行动导向,创业的三大要素是风险心智、创新驱动和行动领先。创业已经成为工作的新模式和职业的代名词,也为管理心理学与创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与选题。
5)拓展数字化赋能领域。大数据与数字化在工作、生活、管理、社会、技术等方面成为新的特征与场景,显现出一系列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运用大数据方法,可以拓展招聘选拔的精准性和履历数据的效度,用以解决人才市场面宽量大的问题;开发适应性培训与大数据反馈系统,得以改进培训缺乏定制的局限;设计实时多层次绩效综合监测与反馈体系,解决绩效评估延迟和个体、团队和组织绩效分离的问题;建立数据驱动式管理决策与多团队协同系统,增强各级相关人员参与和项目协调能力;策划团队间互动与交流及创新活动大数据平台,鼓励多团队共享创新行为模式与趋势等。管理心理学研究十分关注数字技术应用对工作的影响、数字新生代员工的工作和管理模式的转换,重视数字平台、数字业务、数字政务、数字商务、数字创造等新实践,并进一步在数字思维、数字设计、数字学习、数字体验、数字项目、数字情绪和数字团队等高阶数字化行为方面进入了全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中国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中国近代商帮与发展,到中国现代特别是新中国创立以来的新实践、研究、应用与创新,展现出中国管理的发展与跨越。中国管理研究成为管理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路径。请阅读“研究解读1.2:中国管理研究”,思考与讨论中国管理的主要特点与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管理实践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管理心理学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出版物:《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全五卷)》,主编:马尔科姆·沃纳(英),1999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Wang, Z.M.1996c.Chinese management, In M.Warner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 London:Routledge]
研究内容:这是由剑桥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马尔科姆·沃纳(Malcolm Warner, 1996)领衔主编(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并由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马尔科姆·科特(John P.Kotter)担任顾问主编的28人顾问委员会指导下完成的首部《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王重鸣教授作为唯一中国学者应邀加盟这个高层次专家委员会。《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涵盖了构成现代管理的所有重要管理问题,通过750个词条集中、权威、动态地反映了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不仅包括了大量的管理和经济理论方面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以及经济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企业家传记,而且还包括了各大洲、各地区、各国的管理和管理教育的内容。1999年,清华大学赵纯钧教授率全国150多位专家学者精心组织,编译出版了中文版,成为工商管理领域的基本原理指南和方法参照。
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自古代文化传统、思想和实践,其中,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法家在内的先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本研究并非汇总研究进展,而是采用“文化—实践相融合”的行动视角,着重于从传统管理和改革开放实践出发,理解和提炼中国管理的原则要点与应用路径。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在职业道德、业绩评价、人事管理、财务会计、系统管理、生产与质量管控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发展。例如,中国会计系统建于公元前475—前221年间,审计体系则在唐朝就设立,最早的官僚系统包含六类官级360种管理职位(公元前1200年—1100年)。到587年左右,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套科举制度并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强调多级筛选,通过基础知识与解题能力的考察,公开招聘,分为乡试、县试、会试并发展到包括能力、道德、临场表现和资历的考察。生产与系统管理包含了古代大型项目组织与管理,如修建长城和都江堰等),均是举世的工程经典。现代管理体制模式可追溯到1930
年代解放区工厂的“三人领导”(厂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人代表)模式。1960年代的“鞍钢宪法”成为示范:即鞍山钢铁总厂尝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与首创精神、推动新技术涌现等重要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即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企业中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管理体制与企业改革经历了激励放权的实验阶段、责任承包的提升阶段、体制改革的拓展阶段和管理结构的转换阶段等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管理实践包括企业领导能力评价、管理决策参与管理、企业组织转型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构建等。我们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研究中提出了界面层次理论和组织变革转型的三项策略:专长适应策略、系统适配策略和参与发展策略。展望新的发展,以宏观工效学思想推进整合管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管理。
在40多年的跨越发展实践中,中国管理在三方面持续获得全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管理实践与模式创新,创业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可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