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几种恒星的比较

总之,恒星演化的晚期会经过红巨星(或超红巨星)阶段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研究表明,剩余残骸质量不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1.4 M M 为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形成白矮星。

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会形成中子星,这是一种靠中子间泡利斥力支撑的恒星,密度高达1亿~10亿吨每立方厘米。质量超过奥本海默极限(2~3 M )的恒星,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力可以支撑,将塌缩成黑洞。

表2-1以太阳为例给出了几种恒星密度与半径的比较。太阳半径70万千米,密度与水差不多,约为1.4克每立方厘米。

表2-1 恒星密度与半径的比较

太阳演化成白矮星后,半径缩小到1万千米,密度约为1吨每立方厘米。如果形成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半径约为10千米,密度为1亿~10亿吨每立方厘米。太阳质量的黑洞,半径为3千米,“密度”约为100亿吨每立方厘米。图2-3给出了各种恒星大小的比较。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太阳演化的最终结局是白矮星,不可能是中子星或黑洞。质量最小的中子星或黑洞要由8个以上太阳质量的主序星演化而成。

其次,下面我们会谈到,黑洞内部基本上是真空,物质都聚集在黑洞中心、体积为无穷小的奇点上,所以谈论黑洞的密度实际上没有意义。

图2-3 恒星尺度比较图 bGVfcktFTuAl9ThYdE5CxpNxK8BJERHMvXTieQKEGHjwQLwa/b70b+ItrCiJ/E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