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托马斯·杨的功绩

英国的托马斯·杨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成了才子。托马斯·杨2岁时就能读书,4岁的时候把《圣经》通读了两遍,到14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多国的语言。他先是学医,研究近视眼,弄清了散光的原因;又对光学感兴趣了,完成了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是波动,而且是横波,还提出了颜色的三色理论。

托马斯·杨在十来个领域都有贡献。特别滑稽的是,他对考古学也有贡献,他把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破译了几个,古埃及文研究的第一次突破就是他首先认出了几个字,当然没有全部突破,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展。

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经历过长时期的争论。最先是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提出波动说,认为光是波动。这些人都比牛顿资格老。牛顿在剑桥大学任教后,提出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微粒。他把论文投给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遭到学会干事长胡克的否定。胡克认为光是波动已有定论,牛顿的论文是胡扯,他把牛顿的论文退了回去。

牛顿一气之下,从此以后不再给皇家学会会刊投稿,所以牛顿一生论文发表得很少,他的主要成就都刊登在45岁时出版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65岁时出版的《光学》这两本巨著中。世间后来流传的一些牛顿的论文如“论运动”等,都截自牛顿与别人的私人通信。

在《光学》一书中,牛顿叙述了自己对光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光的微粒说。由于他在力学方面的巨大成功,大家相信他对光的论述也应该是正确的,因为他是伟人。

何况惠更斯学派一直未能解释清楚,作为波动的光为什么一直观察不到干涉现象。这样,牛顿的微粒说就压倒了惠更斯的波动说,这一压倒就是一百多年,直到托马斯·杨完成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由于牛顿是伟人,是英国民族的骄傲,所以托马斯·杨在论述波动说时小心翼翼。他一再肯定牛顿的伟大,一再申明自己仰慕牛顿的大名,只是希望自己能对牛顿的失误作一点修正,使牛顿的物理理论更加完美。

但这也不行,托马斯·杨受到来自学术界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有人说他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他的双缝干涉实验根本“称不上是实验”。托马斯·杨的论文无法发表,只好自费印了一些小册子,但也只卖出了一本。不过,真理是否定不了的。牛顿的微粒说无法解释双缝干涉实验,光的波动说最后还是战胜了微粒说。 nyfeMEvEIpBFWb+0Ed7v/PGz5gntDPKr16zxaSdAG6UTpmF3enp56zVBi1+f0L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